❶ 追求教學細節的最優化
教學細節的最優化
3.組織教材,選擇教法
根據教學原則和教材特點,結合學回生的具體情況和答學校設備條件來組織教材考慮教法,初步構思整個教學過程.教材的組織是多種多樣的,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組織結構.但不論是那一種結構都必須圍繞中心內容,根據教材的內在聯系貫穿重點,確定講解的層次和步驟.同時,在選擇教法上,還必須充分重視考慮如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
4.設計數學程序及時間安排
對於上課時如何復習舊知識引入新課題;新授課的內容如何展開;強調哪些重點內容;如何講解難點;最後的鞏固小結應如何進行等程序及其各部分所用的時間問題,都應在編寫教案前給予充分的考慮.
5.設計好板書、板畫
板書、板畫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編寫教案時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板書的設計可以從鑽研分析教材的知識結構入手,也可以從分析學生的認知規律入手.
❷ 如何認識"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內容和含義
巴班斯基將最優化分為「總體最優化」和「局部最優化」。學校實踐中,領導和教師往往注意到的是個別的、局部的問題,更多地是集中精力解決薄弱環節,而有時甚至以損害其他方面為代價。
教學過程最優化原理抓住了教學論中的關鍵問題,即如何通過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既得到教學的最大可能效果,又不致造成師生負擔過重。
一、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基本方法
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基本方法體系包括六個方法:
(一)綜合地規劃學生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的任務;
(二)研究學生並使教學任務具體化;
(三)使教學內容具體化;
(四)選擇最合理的教學形式和方法;
(五)區別對待學生;
(六)採取專門措施節約時間,選擇最優的教學速度。
二、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標准
巴班斯基指出,「最優的」,就是「從一定標准來看是最好的」。
所謂最優化的教學,就是在教學、教育和學生發展方面保證達到當時條件下盡可能大的成效,而師生用於課堂教學和課外作業的時間又不超過學校衛生學所規定的標准。
(一)最優化不是片面的
「教學過程最優化不僅要求科學地組織教師的勞動,還要求科學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把「最優化」理解為單指教師的工作,是片面的。
(二)最優化具體條件下的最優化
這里所說的盡可能最大的效果並非泛泛而談,乃是針對一所學校或一定班級現有的具體條件而說的」。因此,教學過程的最優化不是泛泛地談理想,而是具體條件下的最優化。巴班斯基指出,這種觀點是以馬克思主義關於真理的具體性的學說為依據的。「某種方法對某種情況是最優的方法,在另一種情況下,它可能就不是最優的方法。」過去看來是最優的,現在則未必仍然最優;同樣,現在看來是最優的,將來也可能發生變化。
(三)最優化是教師工作的一項特殊原則
「教學教育過程的最優化並不是一種什麼新的教學形式或教學方法,而是教師工作的一項特殊原則」。認真貫徹這個原則,就是要系統地全面地考慮現有的各種條件、各種方法,科學地而不是自發地偶然地組織最佳的教學方案。巴班斯基認為它是一種有目標的科學的控制行為,而不是具體的方法。
(四)最優化要實現最佳的結果
用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原則組織師生的活動時,「不單純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達到最優的,即對該條件來說是最佳的結果。」巴班斯基在這里要求把效率與效果同時加以考慮,實際上也是給教學過程最優化賦予了明確的標准,要求在一定的具體條件下,以最少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取得質量最優良的教育效果。他認為「如果不確定最優化的標准也就不能談什麼最優值」,也就無法判定是否最優。
三、教學過程最優化要從全部系統的角度考慮問題
巴班斯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社會的、心理的、控制的三方面因素統一,要求在確定教學的目的、任務、內容、規則和原則、組織、方法及最後的評價的時候,都要從全部系統的角度考慮問題。
(一)教學目的和任務
在教學目的和任務方面,他認為教學不僅僅要完成知識傳授的任務,而且要完成教養、教育、發展這樣三個方面的任務。目的和任務的教養性方面,是指讓學生掌握多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並為學生奠定科學世界觀的基礎;教育性的目的,包括完成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不可分割的任務,使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積極的生活態度;發展性目的主要是要求促進學生各種心理素質的健康發展,並培養學習活動的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興趣、能力、稟賦等。教養、教育和發展三個方面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
(二)教學任務
教學內容方面的最優化,就是要求在設計每一個具體的教學內容時都必須符合教學的三方面目的與任務;必須突出內容中主要的本質的因素,從而節省教學時間和減輕學生的負擔;要考慮相鄰學科間的聯系,相互協調,以避免教學的重復,並考慮補充最新的資料;此外還要根據班級、學生間的差別區別對待,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各自不同分量的學習內容等。
(三)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
教學的組織形式和方法的最優化,總的原則仍然是綜合考慮目的、任務、師生的條件等等因素之後來加以選定。巴班斯基仍然肯定班級教學是教學過程的基本組織形式,但同時也認為必須區分面向全班的、分組的、個別的三種工作形式,了解它們的優缺點。在具體教學中,應視具體情況,以某一種形式為主,將三者結合起來運行。巴班斯基把教學方法分為三類:激發和形成學習動機的方法;
(四)組織和實施的方法
組織和實施學習活動的方法;檢查和自我檢查的方法。他要求在具體情況下選擇教學方法時要注意六條基本准則:教學方法必須符合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必須符合教學目的和任務;必須與教學內容的特徵相適應;必須考慮學生及班集體學習的可能性;必須考慮教學的現有條件和規定的時限;必須適合教師本身的可能性。這六條准則中,第一條中所提出的教學規律性和教學原則是總綱。
(五)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
關於教學規律和教學原則。巴班斯基認為過去的教學論偏重於對教學原則的論述,而對教學規律的分析不足,研究得很不夠。但教學原則是來自於教學規律的,所以,對後者的忽視不利於對教學原則的闡述和理解。
按照巴班斯基的論述,所謂教學規律,就是指按系統論的觀點分析教學這一系統與其內的子系統以及與其外的大系統之間的各種聯系時所得到的規律性的結論。
他認為有9條具有普遍性的教學規律,並可從中引申出11條教學原則。
1、教學和教育過程受社會主義社會需要的制約。特別是,這一社會對於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需要,制約著教學過程。
2、教學過程與整個教養、教育和一般發展過程相聯系、相統一。由這兩條規律可以引申出教學的目的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教學與生活及工作實踐相聯系的原則。
3、教學過程依存於學生實際的學習可能性,包括學生學習的外部條件和學生自身的身心素質。由此引申出教學的可接受性原則。
4、教學過程依存於一定的外部條件,即物質的、衛生的、道德心理的、審美的條件以及必要的時間條件。由此可引申出為教學創設必要條件的原則。
5、教學過程內部教與學是相互聯系、辯證地相結合的。由這條規律可引申出在教師指導下發揮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原則。
6、教學內容取決於教學任務。這條規律可引申出教學的可接受性原則和教學的系統性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也反映在前述教學的目的性、教學與生活相聯系、教學的科學性等原則上。
7、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取決於教學的任務和內容。由此得到根據教學任務和內容,結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原則。
8、教學的組織形式取決於教學的任務、內容和方法。從而得出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方法綜合運用各種教學形式的原則。
9、教學過程中所有成分相互聯系,保證了相應條件下取得鞏固的、可理解的、積極的教學效果。由此得到教學結果的鞏固性、理解性和實效性原則。
巴班斯基還為上述11條教學原則的貫徹執行擬定了更為詳細的17條教學規則。這樣就形成了「教學規律→教學原則→教學規則」三個層次的、操作性漸強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的控制體系,成為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重要特色。
巴班斯基認為,上述控制體系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學技術及其他人文學科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研究本身的深入,對教學規律的研究也會有所進展,相應的教學原則和規則都會有所更新。
(六)教學評價
他指出:關於效果,不僅要依據學生的成績,還要依據品德方面和一般發展方面的成果;關於質量高低和時間的消耗量,主要是依據國家提出的目的、任務及其他規定。例如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規定相符合的程度,以及與現行學校衛生標准相符合的程度,等等。此外,還要按照每個學生最大的學習可能性的水平來看待每一個具體的學生。關於精力耗費的多少,由於目前沒有直接的評測方法,
巴班斯基主張用折算的辦法,或者用間接的觀測法。如果既定的任務是在科學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的,那麼為此消耗的精力可以認為是最優的。
❸ 教學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一、答案:
教學的基本原則是:
教學整體性原則
它包含著兩重含義:一是教學所承擔的任務具有整體性,教學任務的完成應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廢;二是指教學活動的本身具有整體性,教學是由一系列教學要素構成的一個完整系統。
啟發創造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性能力與創造性人格。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和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掌握知識,並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學會運用知識。
有序性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工作要結合學科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開展和進行,以期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師生協同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學過程真正處於師生協同活動,相互促進的狀態之中。其實質就是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關系。
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差異性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發展。
積累與熟練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應該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廣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進而使他們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夠達到熟練和運用自如的程度。
反饋調節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從教和學的活動中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便及時了解教與學的情況,並能夠及時有效地調節和控制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目的。
教學最優化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中,要對教學效果起制約作用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調控,實施最優的教學,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原則的含義:
教學原則是有效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導教師的教,也指導學生的學,應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
三、教學原則的意義:
1.教學原則對教學活動的順利有效進行有著指導性和調節性的意義。
作為教學活動的准則,它必然能夠對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起著指導和調控的作用,能夠為教師提供積極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
2.教學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 教學原則確定之後,對教學活動中的內容、方法、手、形式的選擇,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巴拉諾夫指出:「教學論原則決定教學方法。選擇教學方法和論證其效果有賴於作為這些方法基礎的教學論原則。教學論原則體系,就是對學習和掌握教材的基本途徑的總的說明。」
3.科學的教學原則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科學的教學原則在人們的教學活動的實踐中靈活有效的運用,對教學活動的有效順利地開展,對提高教學活動的質量和效率都會有著積極的作用。
❹ 中國現代的教學原則有哪些
中國現代教學的原則有
1 )教學整體性原則它包含著兩重含義:一是教學所承擔的任務具有整體性,教學任務的完成應是完整的,全 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廢;二是指教學活動的本身具有整體性,教學是由一系列教學要素構成的一個完整系統。
(2)啟發創造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 性能力與創造性人格。
(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和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掌握知識,並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學會運用知識。
( 4)有序性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工作要結合學科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開展和進行,以期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5)師生協同原則。這一教學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學過程真正處於師生協同活動,相互促進的狀態之中。其實質就是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關系。
(6)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差異性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發展。
(7)積累與熟練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應該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廣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進而使他們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夠達到熟練和運用自如的程度。
(8)反饋調節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從教和學的活動中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便及時了解教與學的情況,並能夠及時有效地調節和控制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目的。
(9)教學最優化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中,要對教學效果起制約作用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調控,實施最優的教學,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3]
❺ 教學過程中應該把握哪些原則
教學原則是根據教育教學目的、反映教學規律而制定的指導教學工作的基本內要求。它既指教師的教,也指容學生的學,應貫徹於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和始終。它反映了人們對教學活動本質性特點和內在規律性的認識,是指導教學工作有效進行的指導性原理和行為准則。教學原則在教學活動中的正確和靈活運用,對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發揮著一種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具體的原則包括:
1.
啟發創造原則
2.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3.
有序性原則
4.
師生協同原則
5.
因材施教原則
6.
積累與熟練原則
7.
反饋調節原則
8.
教學最優化原則
❻ 斯金納的鴿子試驗體現了『行為主義』的哪些教學原則
斯金納曾經做過的1個「鴿子學開收音機」的試驗,試驗的目的是讓鴿子學會開收音機,實際上就是讓鴿子去啄標有「ON」的按鈕。一開始,試驗者先將收音機的ON與 OFF按鈕分別塗成不同的顏色,製成不同的大小,結果是一個大的、紅色的ON,一個小的、黑色的OFF。然後讓鴿子來啄,一旦鴿子啄到ON,則喂其食物進行獎勵,啄到OFF則不獎勵,於是鴿子很快會「開」收音機了;接下來,試驗者再將ON與OFF按鈕製成一樣大小,只不過一個是紅色的,一個是黑色的,繼續讓鴿子來啄,並繼續在鴿子啄正確的情況下喂其食物獎勵,由於有了先前的經驗,鴿子很快就又會「開」收音機了; 最後,試驗者將ON與OFF按鈕製成同樣大小,同樣顏色,採用同樣的策略來訓練鴿子,鴿子真的會「開」收音機了,達到了最初設定的試驗目的。 斯金納斯金納對有機體的行為的分析 斯金納對有機體的行為的分析劃他的行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部分,他的關於操作條件作用的原理就是他的行為分析的核心觀點。 斯金納用他自己設計的"斯金納箱"對動物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操作條件反射的理論。他把條件作用分為兩種,一種是應答性條件反射,即巴甫洛夫的古典式的條件反射;另一種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即他自己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那種條件反射。前者是由一種可以觀察到的刺激引發起來的,而後者則是在沒有任何可以觀察到的外來刺激的情境中發生的,後者比前者在學習過程中更為重要。 1、習得律 斯金納認為,塑造動物行為的過程就是動物學習的過程,他把學習公式概括為:"如果一個操作發生後,接著給予一個強化刺激,那麼其強度就會增加。"這里所說的強度的增加並不是某一特定的反應,而是使這些反應發生的一般傾向。他認為使條件作用的速率增加,關鍵的變數是強化,練習不會使反應速率上升,只是為進一步強化的發生提供機會而已。 斯金納還對不同的強化程式的效果進行了研究,認為不同的間歇、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的時間安排對行為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 2、條件強化和泛化現象 斯金納指出,當用強化物強化某一動作時使用某一刺激,這一刺激最終會成為一個條件強化物,和以前的強化物一樣,可以用來強化這個動作其他一些操作。 如果一個條件強化物和許多初級強化物發生聯系,那這個條件強化物就被泛化了,如金錢就是最好的泛化強化物。 3、消退和遺忘 斯金納認為,消退是由無強化引起的,而遺忘則是隨時間消逝而逐漸衰退的。 試驗體現了當代教學原則中的 (1) 教學整體性原則 它包含著兩重含義:一是教學所承擔的任務具有整體性,教學任務的完成應是完整的,全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廢;二是指教學活動的本身具有整體性,教學是由一系列教學要素構成的一個完整系統。 (2) 啟發創造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習者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性能力。 (3)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和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掌握知識,並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學會運用知識。(4) 有序性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工作要結合學科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開展和進行,以期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即循序漸進原則,主張教學既要按照內容的深淺程度由易到難,又要按照學習者的特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因勢利導,進而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5) 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習者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差異性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發展。 (6) 積累與熟練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應該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廣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進而使他們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夠達到熟練和運用自如的程度。 (7) 反饋調節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習者從教和學習的活動中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便及時了解教與學習者的情況,並能夠及時有效地調節和控制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目的。 (8) 教學最優化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中,要對教學效果起制約作用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調控,實施最優的教學,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❼ 教學原則具有什麼,整體性功能
1 )教學整體性原則它包含著兩重含義:一是教學所承擔的任務具有整體性,教學任務的完成應是完整的,全 面的,不能有任何方面的偏廢;二是指教學活動的本身具有整體性,教學是由一系列教學要素構成的一個完整系統。
(2)啟發創造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激發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在融會貫通地掌握知識的同時,充分發展自己的創造 性能力與創造性人格。
(3)理論聯系實際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和統一,用理論分析實際,用實際驗證理論,使學生從理論和實際的結合中理解、掌握知識,並在這個結合的過程中學會運用知識。
( 4)有序性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工作要結合學科的邏輯結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有次序、有步驟地開展和進行,以期使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5)師生協同原則。這一教學原則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在充分發揮自身作用的同時,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教學過程真正處於師生協同活動,相互促進的狀態之中。其實質就是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關系。
(6)因材施教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教學對象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進行差異性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得到自己充分的,最好的發展。
(7)積累與熟練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應該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獲得廣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進而使他們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夠達到熟練和運用自如的程度。
(8)反饋調節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從教和學的活動中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便及時了解教與學的情況,並能夠及時有效地調節和控制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目的。
(9)教學最優化原則。這一教學原則是指教學活動中,要對教學效果起制約作用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調控,實施最優的教學,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
❽ 教師怎麼理解和貫徹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就是按照知識的難易程度依次來學習,難易是根據學生已知的知識來看的。
❾ 關於教學最優化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為實現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所採取的行為方式的總稱。
一、教學方法選擇的基本依據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最核心的作用,都是為實現教學目標和完成教學任務服務。教學方法的實質就是把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和教材的內容有效地連接起來,使這些基本要素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地發藹揮它們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方法與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學生特徵、教師素質、教學環境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這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
(一)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
一般來說,教學目標包括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這三個領域,每個領域又分為若干個層次。不同領域或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必須要藉助於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術。例如,如果教學目標強調知識的接受,則可相應注重採取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講解的方法;如果以學生掌握動作技能為主要教學目標,可以採用以實際操作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所以,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的指導性因素應是具體的教學目標。這些教學目標既應包含著知識內容目標,也應包括認知技能和認知策略方面的目標,還應包括培養和發展學生情意態度方面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要能夠掌握相應的教學目標分類知識和方法,把教學中總的抽象的目標分解轉化為具體的可操作性目標,並依此來選擇和確定具體的教學方法。
(二)據教材內容特點選擇教學方法
不同學科的教材,要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不僅是因為不同學科內容本身所特有的抽象性或形象性的特點,而且還因為學生在學習不同學科內容時的心理過程存在差別。例如,計算機應用就要求使用講解與演示相結合的方法,而在人文學科中則較多地使用講讀法。事實上,當今國外涌現出的一些影響頗大的教學方法,如暗示教學法、綱要信號法等,無一不是與某些特定學科的教學內容相聯系的,僅適用於這些特定學科的教學,並不適用於各種學科教學。因此教師在傳授不同性質學科的教材內容時,一定要選擇適合該學科的教學方法。即便是同一學科,在傳授某些具體、特定的教材內容時,也要求採取與完成傳授該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因為任何學科都是由多方面內容構成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不同的內容具有不同的內在邏輯和特點,有些內容適宜用探索法,有些內容則適合用討論法。
這里所說的教學環境,主要是指學校教學設備條件(實驗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等)、教學空間條件(教室、場地、實驗室、活動室等)和教學時間條件等。教學環境狀況對教學方法功能的全面發揮也有著一定的制約作用,特別是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充分運用,會更進一步地開拓教學方法的功能和適用范圍。教師選擇教學方法時,要在時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運用和發揮學校教學設備和教學空間條件的功能與作用。
(五)據教師自身素質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考慮到教師自身的素養和條件,考慮到教師自身對各種教學方法的掌握和運用水平。有些教學方法雖然好,但教師不能正確使用,仍然不能在教學中產生好的效果,甚至可能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教師個性上的不同特點,也會影響他們對教學方法的使用。如有的教師擅長用生動的語言表述,可以把問題描繪得形象、具體,由淺人深地講清道理;有的教師則擅長運用直觀教具,通過直觀演示來說清理論,做到「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兩類不同特點的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優先考慮的重點應是不同的。總之,教師要根據自身的素養和條件,揚長避短,發揮個人優勢,選擇與自己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另外,還要根據課堂類型選擇教學方法、依據教學時間和效率的要求選擇教學方法等等。
二、教學方法運用的要求
(一)嫻熟、正確地運用
要嫻熟、正確地運用各種基本方法,發揮其最佳功能。
(二)發揮教學方法的整體性功能
要善於綜合地運用教學方法,發揮教學方法體系的整體性功能。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的,必須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不可能只靠一種教學方法,必須實現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與相互配合,實現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這樣才能體現出教學方法運用的多樣性、綜合性和靈活性,從而達到發揮教學方法組合的整體性功能的目的。
(三)必須堅持以啟發式為指導思想
無論選擇或採用那種教學方法,在實際運用中都必須貫徹啟發式的教學思想,要以啟發式的教學思想作為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指導思想。注重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條件。
(四)必須關注學生的參與
教學方法的運用過程應當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過程。教師在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時候,要充分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發揚教學的民主精神,鼓勵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總之,教師要博採眾長,綜合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運用教學方法要樹立完整的觀點;要堅持以啟發式為指導思想;要善於綜合地、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取得最優化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堅持「教必有法、但無定法、重在選擇、貴在得法」的原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結合學生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實際情況,認真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圓滿完成教學目標的實施。
❿ 如何理解教學最優化原則是地理教學媒體的根本原則
要根來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自容選擇現代教學媒體。比如一堂語文課,如果教學目標是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就應考慮選用錄音媒體;如果教學目標是通過看圖讓學生造句或作文,提高觀察能力,那就應選擇投影或幻燈。不管選用哪種教學媒體,都是為達到課堂教學目標服務的,都是服從於教學任務這個大局,決不能想用哪種媒體就用哪種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