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簡牘教案

簡牘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01 08:45:43

㈠ <<馮諼客孟嘗君>>的標准教案

《馮諼客孟嘗君》教案

--------------------------------------------------------------------------------

發表日期:2005年8月12日 已經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文史哲合一的傳統
中國學術歷來有文史哲不分的傳統,先秦諸子散文其實是哲學著作,所以我們會討論精神超越的問題。又是歷史文獻,所以我們會談論「軸心時代」。又是文學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處處折射出形象思維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毛澤東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詞作),「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更不用說莊子散文中的盤旋而上者九萬里的鯤鵬,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它們成為中華文學的重要源頭。

《戰國策》
《戰國策》,出自戰國中晚期各國史官之手,記載當時各國政治、軍事、外交等方面的史實。成書於秦,經西漢著名學者劉向整理編訂。
《戰國策》屬國別體,全書分十二國策,本篇選自《齊策》。
《戰國策》不但是一部史書,還是一部優秀的散文集,它記載和描述了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的活動,文筆恣肆,語言流暢,寫人敘事形象傳神,具有濃厚的藝術魅力和文學趣味。比如這篇《馮諼客孟嘗君》就寫得人物形象生動有趣,故事情節一折三波。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馮諼署曰:「能。」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雲『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後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齎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講解

馮諼客孟嘗君
◎馮諼xuan1,齊國游說之士。客,做門客。◎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齊閔王時為相。其父田嬰在齊宣王時為相,並受封於薛,故本篇中有"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之說。田嬰死後,田文襲封地,封號為孟嘗君。孟嘗君好養士,據說有門客三千,成為以養士而著稱的"戰國四公子"之一。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屬,通囑。◎好,hao4,愛好,擅長。◎諾,答應聲。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
◎以,因為,因為孟嘗君的態度而輕視馮諼。◎食si4,通飼,給人吃。◎草具,粗劣的飯菜。具,供置,也能作酒餚。◎有頃,不久。◎鋏jia2,劍。◎比,比照。◎揭,舉。◎過,拜訪。◎客我,待我以客,厚待我。

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於是馮諼不復歌。
◎給ji3,供給。

後孟嘗君出記,問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馮諼署曰:"能。"孟嘗君怪之,曰:"此誰也?"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
◎出記,出了一個文告。記,古代一種公文文種。◎計會kuai4,會計。◎責,同債。債的本字。◎署,署名,簽名。(可見"記"不能作帳冊,而當作告示。)◎負,辜負,對不住。

請而見之,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辭曰:「責畢收,以何市而反?」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
◎謝,道歉。◎憒kui4,心思煩亂。◎懧,同懦。◎不羞,不以為羞。◎約,纏束,約車即套車。◎券契,債契。債務關系人雙方各持一半為憑。古時契約寫在竹簡或木簡上,分兩半,驗證時,合起來查對,故後有合券之說。◎市,買。◎反,同返。

驅而之薛,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券遍合,起,矯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合券,驗合債券。可知前面不應解為「債務契約」。◎矯,假託。◎按:此節描述《史記》更合情理。

長驅到齊,晨而求見。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曰:「責畢收乎?來何疾也!」曰:「收畢矣。」「以何市而反?」馮諼曰:「君雲『視吾家所寡有者』。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竊以為君市義。」
◎下陳,堂下,後室。

孟嘗君曰:「市義奈何?」曰:「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乃臣所以為君市義也。」孟嘗君不說,曰:「諾,先生休矣。」
◎區區,少,小,此亦隱指放債之利。◎拊,撫育,撫慰。◎子其民,視民如子。◎賈,做買賣。賈利之,做買賣獲利。(不必視為名詞作商人解。)◎說,通悅。◎休矣,算了吧。

後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諼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請為君復鑿二窟。」
◎期ji1,一年。◎齊王,齊閔王。◎就,歸。◎國,指孟嘗君的封地薛。◎顧,回顧,旁顧。

孟嘗君予車五十乘,金五百斤,西遊於梁。謂惠王曰:「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於是梁王虛上位,以故相為上將軍,遣使者,黃金千斤,車百乘,往聘孟嘗君。馮諼先驅,誡孟嘗君曰:「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齊其聞之矣。」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乘sheng4,古代四馬一車為一乘,亦可泛指車。◎梁,大梁,魏的國都。◎放,放逐。◎虛上位,把上位(宰相之位)空出來。◎先驅,驅車在前。◎反,返。

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齎黃金千斤,文車二駟,服劍一,封書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
◎太傅,官名,為輔弼國君之官。掌制定頒行禮法。◎齎ji1,辭海有三義,1、以物送人;2、旅人攜帶之物;3、帶著,抱著。此顯然以3為適。◎文車,文飾華美的車輛。◎駟,四馬駕的車,比較:乘不一定是四馬,駟一定是四馬。◎服劍,佩劍。◎封書,寫信,古代書信用封泥加印,故曰封書。◎謝,賠禮道歉。◎不祥,教材說糊塗,或不吉祥。其實祥還通詳,審慎,不詳即失察。◎被,遭受。◎祟,災禍。被於宗廟之祟,即遭受祖宗責罰。◎沉,沉溺。◎諂諛chan3yu2之臣,阿諛奉承的奸臣。◎不足為,不足道。◎顧,顧念。

馮諼誡孟嘗君曰:「願請先王之祭器,立宗廟於薛。」廟成,還報孟嘗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纖介,介同芥,纖絲與草籽,比喻級微小。

參考資料:

說"書契"
林澐

關於中國古代文字的產生,古書有不同的說法。先秦時代的《易·系辭傳下》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系辭傳下》中又說,"作結繩"和"作八卦"都是庖犧氏的事。雖然"後世聖人"究竟是誰沒有說,總之是庖犧氏以後的事了。後來假託孔安國作的《尚書序》中說:"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把結繩說成是伏犧氏以前的事。但仍然認為:書契的發明晚於結繩,而且是代替結繩之用的。
"書契"一詞,今天的《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都列出兩種解釋,以《辭源》為例,一是"猶言文字";二是"契約之類的文書憑證"。而且,從這些辭書所舉的書證來看,都認為《易·系辭傳下》和《尚書序》中的"書契"是指文字而言,而《周禮》中提到的"書契"是指契約之類的憑證而言。
其實,這些辭書中列出的兩種解釋,都不是"書契"一詞的本義。
在紙發明以前,用簡牘為主要書寫載體的時代,"書契"本來是人們生活中習見的一種事物。它一般是一式兩份,一方面在兩件簡牘上都寫上字,另一方面把兩者並在一起,同時在一側刻上一定數量的齒,然後由當事雙方各執其一,作為便於驗對的憑證。用文字記錄有關事項,刻齒就起到今天蓋騎縫章的作用。今天在居延、敦煌等地發現的漢代簡牘中,可以見到很多這種又寫了字又刻有齒的"書契"。有的是涉及糧、錢、物出入往來的憑據,有的是出入關卡的通行證,有的是執行邊防任務的證件,不一而足。據日本學者米刃山明的研究,刻齒不但起驗對的作用,不同齒形和齒數還起著記錄有關數值的作用。〔1〕
《周禮》中提到的"書契"正是指的這種東西。例如《周禮·質人》"質人掌成市之貨賄:人民、牛馬、兵器、珍異。凡賣儥(買)者質劑焉。大市以質,小市以劑。掌稽市之書契,同其度量,壹其淳制,巡而考之。犯禁者舉而罰之。凡治質劑者,國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國期。期內聽,期外不聽。"東漢學者鄭玄注釋這段文字時說:"質劑者,為之券藏之也,大市人民、牛馬之屬用長券;小市兵器、珍異之物用短券。""書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書兩札,刻其側。"可見鄭玄還了解這種在市場上做買賣時曾經廣泛使用的券契,它既是交易的憑證,又是發生糾紛打官司的依據。"書兩札(札也就是簡),刻其側"扼要而准確地表現了券契的特徵。《周禮·小宰》中也提到"書契","以官府之八成經邦治:......六曰聽取予,以書契;七曰聽賣買。以質劑......"
鄭玄注文中引鄭眾的說法:"書券,符書也"也是對的。關於漢代的符券可以舉一個例子。在敦煌酥油土漢代烽燧遺址出土一件木質的符券,長14.5厘米,寬1.2厘米,正面寫著"平望青堆燧警候符左券齒百",下端有一穿孔,穿著一條黃絹繩,以便佩帶。這件警候符的上端右側有一個刻齒,齒的缺口中有一個左半的"百"字。〔2〕看來,在驗證持符者的身份時,不但要把這件"左券"和右券的刻齒對上,還要使缺口中的百字的兩半密合。這比單靠刻齒對合更加鄭重其事。
因為竹木易朽,漢代以前的書契現在還沒有發現過。但戰國文獻中常提到"左契"、"右契"。如《老子》中有"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禮記·曲禮》中有"獻粟者執右契",《戰國策·韓策》中有"操左契,而為公責德於秦、魏之主",等等。還有的文獻中提到券契的齒,例如《管子·輕重甲》"與之定其券契之齒,釜區之數。"《列子·說符》"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告鄰人曰:'吾富可待矣。'"《說符》的記載明顯反映了刻齒兼有記數值的作用。由此可見,現在一般認為是戰國成書的《易·系辭傳》中使用的"書契"一詞,理應是指這種既寫字又刻齒的券契。
漢代以後。簡牘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唐代的陸德明對這種刻齒的券契已經不甚了了,他在《經典釋文》中解釋《尚書序》"書契"一詞時說:"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書其側,故曰書契也。一雲:以書契約其事也。鄭玄雲:以書書木邊言其事,刻其木,謂之書契也。"他不知道書契上的文字本來是寫在簡牘的正面的,而契才是刻在簡牘的側面的,把鄭玄說的"書兩札,刻其側"誤解為寫字也是寫在簡牘的側邊。還把他的這種理解強加在鄭玄頭上。當然,像上文提到的警侯符,在側邊是寫一個百字用以合符的,所以陸德明說的"書其側",不能說全不對。但應該強調的是,真正能起到"言其事"作用的文字,本是寫在簡牘正面的。陸德明所提到的另一種解釋"以書契約其事也",已經不再把"契"理解為刻齒,就使"書契"一詞變成"起契約作用的文書"之意。這種傾向,早在東漢已經出現了。鄭玄在注《周禮·小宰》"六曰聽取予,以書契"時,不採取鄭眾"符書"的說法,而主張"書契,謂出予受入之凡要。凡簿書之最目、獄訟之要辭皆曰契。《春秋傳》曰:'王叔氏不能舉其契'。"就把契虛化為"總帳"、"案卷"的抽象意義了。唐人賈公彥作疏時曲意附和鄭玄的說法,批評鄭眾說:"雲'書契,符書'也者,謂官券符璽之書。此據官予民物,何得為符璽之書解之?"這是因為賈公彥根本不知道漢代的"符書"是什麼樣子,把它誤解為有官印的文書。其實,在居延和敦煌簡牘中,不少官方的錢物出入憑證正是和符書一樣有刻齒的。所以《周禮·冢宰》的"書契",和《周禮·質人》的"書契"一樣,也是"書兩札,刻其側"的券,並不需要另作解釋。就是《左傳》中的"晉侯使士

㈡ 與朱元思書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先總後分的描述方法。
2、體味精美清新的語言,積累描繪山水的詞語。
3、培養誦讀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審美能力。
4、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學步驟:
一、引入課文
1.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後: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麼?
(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裡,看到四種景物)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
本文見於《藝術類聚》卷七。由於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
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
二、分析課文
(一)、朗讀課文
1、明確讀音和句讀
輕聲朗讀課文,標出不明白的讀音、句讀。 學生提出。
(學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向上的那種「勁」。
2.關鍵詞語釋義並譯句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准備提問。
導引:對照注釋,是否都能解釋?有什麼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討論:在學生發問時,視情況作分別處理:
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
涉及下列板書中的重點詞句,板書待用,同時依然互答解決;
學生無人發言時:指定下列板書中的關鍵詞,點名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盪,任意東西。——……,任憑(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彷彿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二)、分析課文
1、理清課文結構
朗讀:採用個別朗讀方法,其他同學考慮:文中哪句話概括了課文描寫的山水的特徵?為什麼?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徵?為什麼?
(請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徵,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請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明確:
景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本文寫作手法上採用了先總後分的手法。
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
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
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
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
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
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
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
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2、明辨課文的主旨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放開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練的詞、短語概括;回答人數不少於5人。適當板書待用)
小結.引導學生回顧作者所選之景、繪景語言等內容後明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 (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縛同時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輕松自如。
生平簡介: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
人。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辭清拔,表現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亦能詩,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別有小說《續齊諧記》。
總之,生平多坎坷,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
想情緒。
3、體會寫作特色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提問: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放開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三、作業
1、比較閱讀:小石潭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碪,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吳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動。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動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動的,人是景的有機組成成分。
吳文句式井然,有韻律。柳文語言活潑,形式自由。
2、探究活動:補寫一封結構完整的書信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無頭無尾的文章,但與晉宋時期簡牘體的比較分析來看,其風格極為合拍。當時的書簡體大都信筆拈來,隨興而止。而且這種文體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為四六體的典範。但是,既然是一封無頭書,就有他的可利用之處。為此,可要求學生"用現代書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語氣,語調,補出全文的開頭和結尾,寫成一封結構完整的現代書信"。對於高中的學生來講,寫信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難的是基於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結合的信寫好。
元思兄台鑒:
當陽一別,忽忽數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陽沿江而下,觀兩岸之景甚美,筆錄之,與君共享。
惜時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覺得生動地描寫表現在哪裡?(論討後回答)
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於抓住了景物特徵。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僅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凈」托「色」,「景」中孕「情」。置身於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江水的明凈澄澈。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峰。」這里寫出了山「色」青蔥,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備用:
一、駢文,又稱「驕體文」,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驕文的最大特點是講求對仗,即所謂「驕偶」(兩馬並駕為駢,兩人並處為偶)。全篇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子的字數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這種文體,晚唐時被稱為「四六文」,以後歷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駢體文。其次是講求平仄,上下聯要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其三是講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時還將典故反用,起襯托、對比作用。為了追求形式美,駢文還講究詞藻華麗,大量使用顏色、金玉、花草等類詞彙。駢文對唐宋以後的文學語言,特別是律詩、律賦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由於過分追求形式,逐漸走向形式主義,妨害思想內容的表達,成為文章的桎梏。
二、課文參考譯文
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山巒都是同樣的顏色。(船)隨著江流飄浮盪漾,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地,奇山異水,(可以說是)世上獨一無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見底。水中游魚,水底細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還快;兇猛的浪頭,好像狂奔的馬群。
兩岸的高山上生滿讓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樹木。山峰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彷彿都在爭先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爭先恐後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激岩石,泠泠地發出聲響;美麗的鳥兒相向和鳴,和諧動聽;鳴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群猿哀鳴經久不絕。那些為名為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他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治理社會事物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在江面上邊遮蔽著,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又可見到明亮的陽光。
三、桐廬—富春江旅遊區簡介
錢塘江上游從聞堰開始就進人富春江,兩岸青山如黛,明秀雅 致。沿岸的富陽有郁達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紀念館。七里瀧段,群 山夾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峽之稱。至桐廬境內,有瑤琳溶洞、桐君山、嚴子陵釣台、白雲源等景區,都是旅遊熱點。
白雲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飛瀑、幻霧於一體,可與四川的九寨溝相比。它又是唐代詩人方乾的故里,歷代墨客騷人問津 之地,素有「詩村」之譽,至今耕讀之風不絕。當你進人白雲源,立時就發現這里「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媛」的情景,顯示出一種自然 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這條旅遊線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廬,也可以先到 桐廬,順江而下。上述游覽方法,對雙休游的旅客來講,最好是周 五晚出發,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長假期間出遊,在游完富春江、桐廬之後,可順便進人新安江暢游千島湖。從杭州出發、溯富 春江、新安江而上,經富陽、桐廬、建德到千島湖半島上的淳安,歷來是浙江省的一條重要旅遊風景線路。
四、拓展閱讀:吳均詩歌三首
《山中雜詩》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里出。
《從軍行》
男兒亦可憐,
立功在北邊。
陣頭橫卻月,
馬腹帶連錢。
懷戈發隴坻,
乘凍至遼川。
微誠君不愛,
終自直如弦。
《梅花落》
終冬十二月,
寒風西北吹。
獨有梅花落,
飄盪不依枝。
流連逐霜彩,
散漫下冰澌。
何當與春日,
共映芙蓉池。

五、課堂練習
一、按要求寫出句子。
1.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聽覺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漂盪,任意東西。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二、翻譯句子。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6.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參考答案:
1.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2.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3.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4.當人們仰望盤旋峰頂的老鷹,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慾望 。
5.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6.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㈢ 與朱元思書的教案 急求!!!

教學目標
1、學習先總後分的描述方法。
2、體味精美清新的語言,積累描繪山水的詞語。
3、培養誦讀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審美能力。
4、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學步驟:
一、引入課文
1.從吳均的一首小詩《山中雜詩》入手,簡介作者及風格。
《山中雜詩》: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2.提問:引導學生讀一遍後:你能運用第一單元所學的知識告訴我們寫了什麼?
(明確:寫「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裡,看到四種景物)
3.提問:你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
(明確:吳均(南朝)(板書),可見這是一位善寫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們來欣賞吳均另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但現在看到的已不是當時的完整信件。
本文見於《藝術類聚》卷七。由於文中生動細膩地描繪了富春江的秀美風光,歷
來被人們當做獨立成篇的山水佳作來閱讀欣賞。
二、分析課文
(一)、朗讀課文
1、明確讀音和句讀
輕聲朗讀課文,標出不明白的讀音、句讀。 學生提出。
(學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縹碧、急湍、軒邈、泠泠、鳶飛戾天(板書備用))
朗讀:學生全文朗讀。(注意其生字新詞的讀音、句式停頓的處理)
點評:側重在句讀方面。適當點評學生的情感處理:強調:向上的那種「勁」。
2.關鍵詞語釋義並譯句
朗讀:出聲散讀課文;請學生圈出不好解釋的詞句,准備提問。
導引:對照注釋,是否都能解釋?有什麼覺得不好解釋和翻譯的?
討論:在學生發問時,視情況作分別處理:
一般詞語可互答解決;
涉及下列板書中的重點詞句,板書待用,同時依然互答解決;
學生無人發言時:指定下列板書中的關鍵詞,點名回答。
注意:以下幾個句子的翻譯(學生不提不講)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從流飄盪,任意東西。——……,任憑(船兒)往東還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負勢競上,互相軒藐;—— ……,彷彿爭著向遠處高處伸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鷹那樣極想得到名利的人,……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二)、分析課文
1、理清課文結構
朗讀:採用個別朗讀方法,其他同學考慮:文中哪句話概括了課文描寫的山水的特徵?為什麼?
討論: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話最能概括課文所寫景色的特徵?為什麼?
(請1—2個學生(水平稍差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圓其說,語言完整)
(明確:「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景色的特徵,全文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在做文章)
討論: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展現這個「異」和這個「奇」字的?
(請2—3個學生(水平較好的)談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書上的關鍵詞句,教師注意肯定、補充)
小結。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利用板書明確:
景 異水: 「清」 (千丈見底、直視無礙)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樹,軒藐成峰)
「聽」 (泉水作響;好鳥成韻。蟬鳴不窮,猿叫無絕)
本文寫作手法上採用了先總後分的手法。
先總寫:用「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八字大筆勾勒,將一幅天高氣爽、色彩
清麗的整體圖畫推至讀者面前。既境界闊大,又畫面清新。接著,在進行具體描
繪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筆調告訴我們從富陽至桐廬的大約一百里之內,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以激起讀者的極大興趣。
分寫:首先寫水。這里的水,第一個奇異之處是極其清澈:「千丈見底」,
甚至游魚細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個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
此外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這兩個特點可
以概括為一靜一動,而動靜變化的交替描寫,既可以使我們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態,
也使文章顯得生動活潑。接著寫出。「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
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這里寫「奇山」——富春江兩岸高山之雄偉。
2、明辨課文的主旨
朗讀:全體朗讀課文,建議學生利用板書內容嘗試背誦。
討論:讀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從中你能悟出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嗎?
(放開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練的詞、短語概括;回答人數不少於5人。適當板書待用)
小結.引導學生回顧作者所選之景、繪景語言等內容後明確:
志——無拘無束、任性自得 (負勢爭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縛同時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輕松自如。
生平簡介: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
人。官奉朝請。通史學。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稱,文辭清拔,表現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亦能詩,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別有小說《續齊諧記》。
總之,生平多坎坷,雖亟思奮發有為,但終未顯達,因而有些消極遁世的思
想情緒。
3、體會寫作特色
朗讀:全體朗讀、嘗試背誦
提問:讀到現在,你覺得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放開回答。注意引導學生關注句式「兩兩相對」的特點及其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三、作業
1、比較閱讀:小石潭記(柳宗元)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碪,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吳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動。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動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動的,人是景的有機組成成分。
吳文句式井然,有韻律。柳文語言活潑,形式自由。
2、探究活動:補寫一封結構完整的書信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無頭無尾的文章,但與晉宋時期簡牘體的比較分析來看,其風格極為合拍。當時的書簡體大都信筆拈來,隨興而止。而且這種文體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為四六體的典範。但是,既然是一封無頭書,就有他的可利用之處。為此,可要求學生"用現代書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語氣,語調,補出全文的開頭和結尾,寫成一封結構完整的現代書信"。對於高中的學生來講,寫信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難的是基於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結合的信寫好。
元思兄台鑒:
當陽一別,忽忽數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陽沿江而下,觀兩岸之景甚美,筆錄之,與君共享。
惜時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覺得生動地描寫表現在哪裡?(論討後回答)
本文描寫十分出色,關鍵在於抓住了景物特徵。選用了形象的語言:「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僅八個字就描寫了風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塵不染、一視萬里的富春江環境。以「凈」托「色」,「景」中孕「情」。置身於這樣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該何等舒暢!
寫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出江水的明凈澄澈。寫奇山:「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五成峰。」這里寫出了山「色」青蔥,寫出了山「勢」高聳,更寫出了大自然的生命節奏。)

備用:
一、駢文,又稱「驕體文」,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於漢末,形成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驕文的最大特點是講求對仗,即所謂「驕偶」(兩馬並駕為駢,兩人並處為偶)。全篇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子的字數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這種文體,晚唐時被稱為「四六文」,以後歷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駢體文。其次是講求平仄,上下聯要平仄相對,平對仄,仄對平。其三是講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練。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時還將典故反用,起襯托、對比作用。為了追求形式美,駢文還講究詞藻華麗,大量使用顏色、金玉、花草等類詞彙。駢文對唐宋以後的文學語言,特別是律詩、律賦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由於過分追求形式,逐漸走向形式主義,妨害思想內容的表達,成為文章的桎梏。
二、課文參考譯文
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山巒都是同樣的顏色。(船)隨著江流飄浮盪漾,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地,奇山異水,(可以說是)世上獨一無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見底。水中游魚,水底細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還快;兇猛的浪頭,好像狂奔的馬群。
兩岸的高山上生滿讓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樹木。山峰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彷彿都在爭先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爭先恐後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激岩石,泠泠地發出聲響;美麗的鳥兒相向和鳴,和諧動聽;鳴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群猿哀鳴經久不絕。那些為名為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他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治理社會事物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在江面上邊遮蔽著,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又可見到明亮的陽光。
三、桐廬—富春江旅遊區簡介
錢塘江上游從聞堰開始就進人富春江,兩岸青山如黛,明秀雅 致。沿岸的富陽有郁達夫故居和郁氏兄弟紀念館。七里瀧段,群 山夾峙,峭壁陡立,有小三峽之稱。至桐廬境內,有瑤琳溶洞、桐君山、嚴子陵釣台、白雲源等景區,都是旅遊熱點。
白雲源融林海、奇石、碧溪、清泉、飛瀑、幻霧於一體,可與四川的九寨溝相比。它又是唐代詩人方乾的故里,歷代墨客騷人問津 之地,素有「詩村」之譽,至今耕讀之風不絕。當你進人白雲源,立時就發現這里「有家皆掩映,無處不潺媛」的情景,顯示出一種自然 的美、原始的美和神奇的美。這條旅遊線路,最理想的是乘船溯江而上至桐廬,也可以先到 桐廬,順江而下。上述游覽方法,對雙休游的旅客來講,最好是周 五晚出發,星期天晚回原地。如果是在長假期間出遊,在游完富春江、桐廬之後,可順便進人新安江暢游千島湖。從杭州出發、溯富 春江、新安江而上,經富陽、桐廬、建德到千島湖半島上的淳安,歷來是浙江省的一條重要旅遊風景線路。
四、拓展閱讀:吳均詩歌三首
《山中雜詩》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里出。
《從軍行》
男兒亦可憐,
立功在北邊。
陣頭橫卻月,
馬腹帶連錢。
懷戈發隴坻,
乘凍至遼川。
微誠君不愛,
終自直如弦。
《梅花落》
終冬十二月,
寒風西北吹。
獨有梅花落,
飄盪不依枝。
流連逐霜彩,
散漫下冰澌。
何當與春日,
共映芙蓉池。

五、課堂練習
一、按要求寫出句子。
1.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寫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寫聽覺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漂盪,任意東西。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
二、翻譯句子。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夾岸高山,皆生寒樹。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5.橫柯上蔽,在晝猶昏。
6.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參考答案:
1.風塵和霧氣全部消散一片明凈,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現同樣青色。
2.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3.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4.當人們仰望盤旋峰頂的老鷹,就自然而然平息了追求名利的慾望 。
5.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6.稀疏的小樹枝交織的地方,或許還可以漏出點陽光。

㈣ 世界記憶文獻遺產的中國檔案文獻

在「世界記憶工程」的推動下,中國國家檔案局於1995年牽頭組織成立了世界記憶工程中國委員會,其參加單位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全國委員會、中國國家檔案局、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中國文化部檔案處,並開始對瀕臨危險的中國檔案文獻遺產進行調查。
2000年,國家檔案局正式啟動了旨在確定、保護、管理和利用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的系列計劃和措施的「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同年成立了「遺產工程」課題組,將其作為軟科學加以研究,並制定出《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總計劃》(討論稿),這對啟動「遺產工程」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01年2月國家檔案局負責牽頭組織成立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規劃、組織協調「遺產工程」工作。
2001年5月10日至11日,為推動「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工作的全面開展,國家檔案局在北京召開了「世界記憶工程」暨「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申報工作座談會。會議明確了「遺產工程」的目的和意義,通報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總計劃》(討論稿),對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申報組織工作、申報范圍以及申報材料的准備等提出了具體要求,研究部署首批申報工作。會後「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申報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展開。
全國各級檔案館的領導對「遺產工程」給予了高度重視,積極部署申報工作,相繼成立了由局館領導任組長和有關處室人員組成的本地區申報「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本地區的申報工作,調研、制定本地區申報工作規劃和年度申報計劃,監督、指導規劃和計劃的實施,還確定了具體負責此項指導任務的聯系人。各檔案館根據「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入選標准細則標准,精心選材,認真審定,選擇本地區有特色、有典型意義的,同時又是最急需搶救的檔案文獻進行申報。
為確保對各地申報的檔案文獻進行准確評估,增加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文獻的權威性,同時根據《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總計劃的要求,2001年11月國家檔案局組織成立了由季羨林先生任名譽主任的在京知名的文獻、檔案、古籍、史學界專家組成的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是檔案部門的一項長期工作,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的檔案是我國檔案寶庫中的重中之重,是進行檔案搶救的重點。「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將從各地申報入選的項目中,選擇具有國際級文化價值的檔案文獻,推薦申報《世界記憶名錄》。使這些檔案在更廣泛的范圍內被充分認識,並得到進一步搶救和利用。
國家檔案局於2002年3月8日組織召開了「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評審會,評定通過48件組檔案文獻第一批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文獻遺產保護工程得到了很好的實施,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增強了全民族的檔案文獻遺產保護意識,還促進了與保護相關的規章制度的建立。最為重要的是,已經形成了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三個不同層次的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分別對入選的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三個不同層次的文獻遺產實行集中領導和分級管理。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入選標准細則》從主題內容、時間、地區、民族與人物、形式與風格、系統性、稀有性等七個方面明確了判定檔案文獻價值的相對標准。之所以稱之為相對標準是因為任何一件或一組檔案文獻價值的確定,沒有絕對的評價尺度,其重要程度和影響大小均取決於與其他檔案文獻的比較。
1. 主題內容——檔案文獻所反映的主題內容,是判斷其價值的重要因素。凡是反映中國歷史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科學技術、社會等方面發生的某些重大事件的具有典型意義、標志性的檔案文獻,特別是反映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和重大科學發現、發明以及經濟制度、政治制度重大變革的檔案文獻,都具有重要價值。
2. 時間——檔案文獻形成的時間,是決定其價值的關鍵因素,其包含兩層含義:
① 檔案文獻形成時間的遠近。在其他標准等同的前提下,檔案文獻形成的時間越久遠,其價值越大。
②檔案文獻形成時間的具體階段性。歷史呈階段性發展,不同的歷史階段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在檔案文獻價值判定上同時具有時間相對性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產生於某一重要歷史階段的檔案文獻,會比時間較久遠的檔案文獻更有價值。
3 .地區——中國領土幅員遼闊,不同地域在歷史上發展水平不均,在各個歷史階段所起到的作用和做出的貢獻也不一樣。因此檔案文獻所反映的地區,也成為判定其價值的一個重要方面。如,土地革命時期井岡山地區具有典型性;改革開放的廣州、深圳則具有新的地區典型意義;香港、台灣、釣魚島等地區關系主權歸屬等,凡是反映類似區域重大情況的檔案文獻,其價值更大。
4 .民族與人物
① 民族——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民族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反映某一民族形成、發展,反映各民族生活習俗、文化藝術、宗教信仰的檔案文獻,以及反映各民族抵抗侵略、維護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檔案文獻,都具有典型意義。
② 人物——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不可忽視。一些著名人物的手書原稿,無疑比普通人物的檔案文獻更珍貴。
5 .形式與風格——中國的檔案文獻具有幾千年的歷史,不同時期的檔案文獻無論是載體還是書寫技術都有各自獨特的形式和風格,形式和風格獨特的檔案文獻,則更具有典型意義。
6. 系統性——如果一組檔案文獻顯示出高度的系統性,其價值也會加倍提高。
7. 稀有性——如果一件(組)檔案文獻其形制和功能都是獨一無二的,特別稀有,則具有較高的價值。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入選標准細則》中規定,檔案文獻符合七項標准之一,即有可能入選,但從入選的檔案文獻來看,僅符合一個標準的卻並不多見,而更多的是因同時符合多項標准而入選名錄。 截至2010年2月, 「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工程」國家咨詢委員會先後公布了三批名單,共計113件(組)。 序號 文獻名稱 批 次 列入時間 1 尹灣漢墓簡牘中的西漢郡級檔案文書 第一批 2002年3月 2 《宇妥·元丹貢布八大密訣》手寫本 第一批 2002年3月 3 唐代開元年間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 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 第一批 2002年3月 5 元代檔案中有關西藏歸屬問題的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6 元代第七任帝師桑結貝給塔巴貝的封文 第一批 2002年3月 7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實錄稿本》(部分) 第一批 2002年3月 8 明代「金書鐵券」 第一批 2002年3月 9 明代徽州土地產權變動和管理文書 第一批 2002年3月 10 明代諫臣楊繼盛遺書及後人題詞 第一批 2002年3月 11 清代皇帝對鄂爾多斯蒙古王公的誥封 第一批 2002年3月 12 清代玉牒 第一批 2002年3月 13 清代金榜 第一批 2002年3月 14 清代宋昊所著《剿撫澎台機宜》 第一批 2002年3月 15 清代、民國阿拉善霍碩特旗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16 貴州省「水書」文獻 第一批 2002年3月 17 《般若波羅蜜多經八千頌》檔案文獻 第一批 2002年3月 18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給新疆蒙古吐爾扈特部落的敕書 第一批 2002年3月 19 清代五大連池火山噴發滿文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0 大生紗廠創辦初期的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1 清代獲鹿縣永壁村保甲冊 第一批 2002年3月 22 清代秘密立儲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3 江南機器製造局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4 清代《八省運河泉源水利情形總圖》 第一批 2002年3月 25 清代《清漾毛氏族譜》 第一批 2002年3月 26 清代吉林公文郵遞實寄郵件 第一批 2002年3月 27 中國近代郵政起源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8 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29 中國北方地區早期商會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0 湯壽潛與保路運動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1 蘇州商會檔案(晚清部分) 第一批 2002年3月 32 蘭州黃河鐵橋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3 《京張路工撮影》 第一批 2002年3月 34 清代吉林打牲烏拉捕貢山界與江界全圖 第一批 2002年3月 35 雲南護國首義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6 孫中山手跡——「博愛」題詞 第一批 2002年3月 37 中山手稿——致日本友人犬養毅函稿 第一批 2002年3月 38 中山陵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39 廣州中山紀念堂建築設計圖紙 第一批 2002年3月 40 民國時期的中國西部科學院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1 錢塘江橋工程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2 抗戰時期華僑機工支援抗戰運輸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3 老舍著《四世同堂》手稿 第一批 2002年3月 44 周恩來總理修改的中印總理聯合聲明草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5 周恩來總理在亞非會議全體會議上的補充發言手稿 第一批 2002年3月 46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檔案 第一批 2002年3月 47 納西族東巴古籍 第一批 2002年3月 48 永州女書檔案文獻 第一批 2002年3月 49 利簋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0 焉耆——龜茲文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1 唐代「謹封」銅印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2 明代洪武皇帝頒給搠思公失監的聖旨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3 大明混一圖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4 《永樂大典》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5 明代徽州江氏家族分家鬮書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6 戚繼光簽批的申文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7 史家祖宗畫像及傳記、題跋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8 彝族文獻檔案 第二批 2003年10月 59 清初世襲罔替誥命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0 清代四川南部縣衙門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1 四川自貢鹽業契約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2 清代樣式雷圖檔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3 長蘆鹽務檔案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4 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致乾隆皇帝信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5 林則徐、鄧廷楨、怡良合奏虎門銷煙完竣折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6 「日升昌」票號、銀號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7 圖琳固英族譜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8 江漢關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69 清代末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九龍關管轄地區圖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0 昆明教案與雲南七府礦權的喪失及其收回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1 吐魯番維吾爾郡王額敏和卓及其後裔家譜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2 上海總商會檔案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3 清代內蒙古墾務檔案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4 大清國致荷蘭國國書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5 清代呼蘭府《婚姻辦法》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6 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檔案史料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7 清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詔書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8 韓國鈞《朋僚函札》檔案文獻 第二批 2003年10月 79 《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0 百色起義檔案史料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1 長征史料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2 冼星海《黃河大合唱》手稿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3 民間音樂家阿炳6首樂曲原始錄音 第二批 2003年10月 84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畢摩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85 敦煌寫經 第三批 2010年2月 86 《新刊黃帝內經》 第三批 2010年2月 87 《本草綱目》(金陵版原刻本) 第三批 2010年2月 88 錦屏文書 第三批 2010年2月 89 清初滿文木牌 第三批 2010年2月 90 清代庄妃冊文 第三批 2010年2月 91 雍正皇帝為指派康濟乃辦理藏務事給達賴喇嘛的敕諭 第三批 2010年2月 92 清代四川巴縣檔案中的民俗檔案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93 嘉慶皇帝為確立達賴靈童事給班禪活佛的敕諭 第三批 2010年2月 94 僑批檔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95 清朝同治年間繪制的《六省黃河堤工埽壩情形總圖》 第三批 2010年2月 96 清代黑龍江通省滿漢文輿圖圖說(同治年間) 第三批 2010年2月 97 清代黑龍江地方鄂倫春族滿文戶籍檔案文獻(同治、光緒年間) 第三批 2010年2月 98 李鴻章在天津籌辦洋務檔案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99 清末雲南為禁種大煙倡種桑棉推行實業檔案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0 延長油礦管理局「延1井」(陸上第一口油井)專題檔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1 山西商辦全省保晉礦務有限總公司檔案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2 蘇州市民公社檔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3 晚清、民國時期百種常熟地方報紙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4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檔案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5 浙軍都督府湯壽潛函稿檔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6 民國時期籌備三峽工程專題檔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7 孫中山葬禮紀錄電影原始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8 八一南昌起義檔案文獻 第三批 2010年2月 109 南京國民政府商標局商標注冊檔案 第三批 2010年2月 110 湘鄂贛省工農兵銀行發行的貨幣票券 第三批 2010年2月 111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相關專題檔案(五組) 第三批 2010年2月 112 茅盾珍檔——日記、回憶錄、部分小說及書信、隨筆等手稿 第三批 2010年2月 113 浙江抗日軍民救護遇險盟軍檔案 伊布 第三批 2010年2月

㈤ 急需五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社會《中國古代科技之光》教案和課件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指南針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 據沈括記載復制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一個小勺子放在一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
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
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指南魚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宋朝時候,我國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迂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武經總要》這部書是在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寫成的。這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國已經有指南魚,並且把它應用到軍事方面去了。
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很象一條魚。它有兩寸長、五分寬,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
鋼片做成的魚沒有磁性,所以沒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還必須再用人工傳磁的辦法,使它變成磁鐵,具有磁性。
關於怎樣進行人工傳磁,《武經總要》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它指出,指南魚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說,要拿一個密封的合子藏起來。根據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工傳磁法大約是這樣的:把鋼片做的魚和天然磁鐵放在同一個密封的 合子里,使它們接觸,時間久了,鋼片做的魚就也會具有磁性,變成磁鐵。
原來,不管磁化或者沒有磁化的鋼鐵裡面,每一個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鐵」。沒有磁化的鋼條,它的分子毫無次序地排列著,「小磁鐵」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鋼條,所有的「小磁鐵」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同性的磁極朝著一個方向,不用說,整個鋼條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塊磁鐵,緊緊擦著一根沒有磁化的鋼條,老是從這一頭向另一頭移動,那麼,由於磁鐵的吸力,普通鋼條中的分子也都順著一個方向排列起來,這樣,就完成「傳磁」的工作了。《武經總要》上講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這種人工傳磁方法。
我國人民發明用人造磁鐵做指南魚,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國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磁鐵知識了。
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准確。
當時不但有鋼片做的指南魚,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宋代《事林廣記》記載了用木頭做指南魚的方法:用一塊木頭刻成魚的樣子,象手指那樣大,在魚嘴往裡挖一個洞,拿一條磁鐵放在裡面,使它的S級朝外,再用蠟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針從魚口裡插進去,室南魚就做好了。把指南魚放到水面上,魚嘴裡的針就指向南方。
指南龜也是用木頭刻成的,放磁鐵的辦法和木頭指南魚一樣,插在尾部。指南龜不放在水裡,人們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個洞,把它裝在光滑的竹釘上面,使它便於自由轉動,它尾部的那根針,也會自動指向南方。
這種木頭指南魚和指南龜,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術的方士創造的,做成以後只是用來變戲法。所以《事林廣記》的作者,把它們當作《神仙幻術》了。

火葯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煉丹家制葯時,逐漸發現硫黃(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葯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葯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葯已達相當規模。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箭等兵器。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葯兵器製造業。早期火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後,火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葯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葯燃燒時產生的後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葯武器之一)。金朝火葯製造技術來源於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葯的使用愈益頻繁。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於後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 金代火葯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後世火葯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葯的奠基時期。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火槍 南宋時候,火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了防禦金兵的侵擾,南宋的軍事家們就不斷想法改進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
器——火槍,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進步。
這種火槍是用長竹桿做的,竹管里裝滿火葯。打仗的時候,由兩個人拿著,點著了火,發射出去,用它燒敵人。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把火葯裝在竹管里做成火槍,在火葯的應用上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用拋石機發射火葯,不容易准確地打中目標;有了管形火器,人們就可以比較准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 縱火葯的起爆了。
火槍發明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發明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葯,還放一種叫「子窠」的東西。用火把火葯點著以後,起初發出火焰,接著「子窠」就射出去,並且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
這種「子窠」,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種最早的子彈,可惜古書上沒有說明。
火槍的作用只在燒人,突火槍卻能發出子窠打人,比火槍又前進了一步。
火槍和突火槍,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慢慢發展來的。

造紙術的發明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據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出土的麻質古紙,專家確認為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說明造紙術可能出現在蔡倫之前,而且可能與人們對紡織用麻的處理過程有關。但這些西漢麻質古紙上都沒有發現可以辨識的書寫文字,加上對化驗分析結果解釋不同,對西漢是否已出現了造紙術中術界尚有很大爭議。閃此《後漢書·蔡倫傳》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是迄今為止有時間和人物的准確記載造紙術的最早記錄,廣為人們承認。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和帝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龍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之前,書寫記事的紙實際上是絲織物(縑帛),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製造植物纖維紙,一種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紙。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受到和帝贊譽。造紙術於是廣為天下所知,蔡倫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105年則被普遍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年代。
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使紙的使用在東漢後日漸多起來。從考古發掘出的東漢古紙看,已有不少帶有書寫字體,而且質量明顯提高。這些東漢古紙,或是詩抄,或是書信,或是書札的殘部,都是東漢末年的產物,准確的應屬永初四年(110)前後。科學家對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的東漢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跡的古紙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古紙已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柔性,厚度與現代機制原稿紙相當,原料為大麻等麻類纖維,纖維交結細勻緊密,且有單面塗布加工,說明當時的造紙工序已相當精細,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東漢時紙的使用,有許多書稿文獻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皇後紀》中所說的貢紙和《後漢書·百官志》中所說的宮廷內專管紙墨的少府守宮令和尚書令右丞,說明紙在宮廷內已廣為使用。而《後漢書·延篤列傳》所載的牘記紙和書寫紙及《北堂書抄》中所載的信紙,則說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紙書寫的了。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紙的出現和推廣,使漢以後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漢中平二年(185),山東造紙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紙」,史稱「子邑之紙,妍妙輝光」。公元2~5世紀,左伯紙、張芝筆和韋誕墨曾是文人墨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但縱觀漢代的書寫材料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簡牘和縑帛。直到晉以後,經濟發展,造紙術流傳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造紙材料豐富,才出現了較多較好的紙。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於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
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時候,有個傑出的詩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
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
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
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
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
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
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
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侯,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十六世紀末年,日本侵入朝鮮,把朝鮮的銅活字和木活字搶去不少。於是,日本人也學會了活字印刷術。
我國的印刷術還傳到了越南。十五世紀的時候,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的方法印書。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活字印書了。
歐洲印刷術的產生,也受了我國印刷術的深刻影響。
元朝時候,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紙幣可以代替金銀使用,覺得非常新奇。在他們寫的游記中,對於中國的紙幣記載得很詳細。
當時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書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練。有的歐洲人在那裡住過好幾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術帶回歐洲去了。

閱讀全文

與簡牘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