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音樂巨人貝多芬 教案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貝多芬全部資料
一、英雄交響曲
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1798年,柏納多特將軍(1763-1844)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常到他的家裡,並和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提意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崙是摧毀專制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正當他准備獻給拿破崙時,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
貝多芬從學生李斯(1784-1838)那裡得知這個消息時,怒氣沖沖地吼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眾人頭上,成為一個暴君!」說著,走向桌子,把寫給拿破崙的獻詞撕個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許別人把它拾起來。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的平息,並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於世。1804年12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科維茲親王的宮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節目單上寫著:「一部新的大交響曲,升D大調,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先生作,獻給羅布科維茲親王殿下。」奇怪的是,貝多芬不說是降E大調,而說是升D大調。1806年10月總譜出版時,標題頁上印著: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從此,《第三交響曲》就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二、命運交響曲
貝多芬的《c小調交響曲》(作品67號)開始的四個音符,剛勁沉重,彷彿命運敲門的聲音。這部作品因此被稱作《命運交響曲》。《命運交響曲》作於1805至1808年。貝多芬在1808年11月寫給他的朋友韋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經說出:「我要卡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把我完全壓倒!」「命運敲門的聲音」在1798年所作《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10之1)第三樂章中就已經出現過,以後又出現於《D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樂章、《熱情奏鳴曲》(作品57號)第一樂章、第三《列奧諾拉》序曲(作品72號)、《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74號)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見,通過斗爭戰勝命運,是貝多芬一貫的創作思想。《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斗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一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崙一個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禁不住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斗爭場景,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認為:「盡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但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卻總教人感到驚恐一樣。」1830年五、六月間,門德爾松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一次會晤,在鋼琴上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大為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 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一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贊美這部作品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奇妙的東西,那麼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他說,他在第一樂章里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里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里「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麼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了《命運交響曲》的精髓。
三、《月光曲》的傳說
「一百多年前,德國有個音樂家叫貝多芬,他譜寫了許多名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叫《月光曲》,傳說是這樣譜成的: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來到萊茵河邊的一個小鎮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 散步,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從一間茅屋裡傳出來,彈的正是他的曲子。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忽然停了,屋子裡有人在交談。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麼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子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連忙說:『哥哥,你別難過,我只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貝多芬聽到這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茅屋裡點著一支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皮鞋匠看見進來個陌生人,站起來問:『先生,您找誰?走錯門了吧?』貝多芬說:『不,我是來彈一首曲子給這位姑娘聽的。』姑娘連忙站起來讓座。貝多芬坐在鋼琴前彈起盲姑娘剛剛才彈的那首曲子來。盲姑娘聽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裡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銀紗。貝多芬望瞭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象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處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面上,一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 忽然,海面上颳起了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寧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彷彿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等他們醒來時,貝多芬早已離開了茅屋。他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剛才即興彈的『月光曲』記錄了下來。」這是我國小學語文課本第七冊里的一篇文章,講的是貝多芬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這的確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貝多芬的這個曲子(作品27之2—《#c小調鋼琴奏鳴曲》)描寫的是海上月光的說法,源出於德國音樂批評家雷爾施塔布(1799-1860)。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1829—1894)非常反對用「月光」來解釋這個曲子。他說:「月光在音樂描寫里應該是暝想、沉思、安靜的,總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緒。《#c小調奏鳴曲》第一樂章從第一個音符到最後一個音符,完全是悲劇性的(用小調來暗示),是布滿雲彩的天空,是陰郁的情緒。末樂章是狂暴的、熱情的,表現的正是和溫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東西。只有短短的第二樂章可以說是一瞬間的月光。」在德國,也有人稱此曲為「園亭」奏鳴曲。園亭是建築在樹蔭下的涼亭,顯然這標題對於這首奏鳴曲也同樣是不確切的。看來,這首曲子所表現的決不是一幅明凈的風景畫,而是一種內在的陰郁情緒。《貝多芬傳》的作者泰厄(1817-1897)說第一樂章是「少女為生病的父親祈禱」,這無論如何要比「月光」和「園亭」恰當一些。貝多芬的這首曲子作於1801年,當時他正和朱麗法塔·貴恰爾第(1784-1856)相愛,這個曲子是獻給她的。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貝多芬寫給韋格勒的信中提到她時還說:「她愛我,我也愛她。」但到1802年初,她已另外愛上了羅伯爾·哈倫堡伯爵,並於1803年和他結了婚。羅曼·羅蘭把此曲和貝多芬的失戀聯系起來,說「幻想維持得不久,奏鳴曲里的痛苦和悲憤已經多於愛情了。」羅蘭把第一樂章解釋為憂郁、哀訴和痛哭。俄國音樂學家奧立比舍夫(1794-1858)認為第一樂章是失戀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滅之火」。但1801年正是貝多芬和貴恰爾第熱戀的時候,說這個作品是寫失戀的痛苦,也許和事實不符。對於這個作品的解釋,也許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見解是比較合理的。他在回憶了聽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後,認為這首奏鳴曲 是一出完整的悲劇,第一樂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時充滿陰暗預感的精神狀態。他在聽安東·魯賓斯坦的演奏時也有類似的印象:「……從遠處、遠處,好象從望不見的靈魂深處忽然升起靜穆的聲音。有一些聲音是憂郁的,充滿了無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紛至沓來的回憶,陰暗的預兆……」《#c小調奏鳴曲》因「月光」的標題和傳說而特別出名。貝多芬有一次說過:「人們常常談論《#c小調奏鳴曲》,但我曾寫過比這更好的東西,象《#F大調奏鳴曲》(作品78號)就是一例。」可見貝多芬自己對《月光曲》是並不十分滿意的。
貝多芬相關資料一七八七年四月,一位年青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札特。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在莫札特面前大展鋼琴身手,連被譽稱神童的莫札特亦為之驚嘆。立即向在場的朋友說:「此年青人必為樂壇掀起狂瀾。」 莫札特的預言不到十年立即應驗,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貝多芬。
貝多芬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萊茵河畔的波昂。他的父親約翰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時代貝多芬毫無幸福可言。
~慘遭鞭笞的童年聲聲疼~
他的父親希望兒子成為第二個神童,以便*他享受榮華富貴,所以強迫他學習鋼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這樣凄慘痛苦命運下,貝多芬渡過了童年。 貝多芬天賦過人,再加上後天刻苦的磨練,程度愈來愈高,連他的老師都自嘆弗如。
十二歲時貝多芬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樂師,也負起了養家責任。在宮廷中貝多芬遂漸受到重視,但他心懷遠大,在一七八七年遠赴維也納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親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親就去世了。這對貝多芬打擊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為了實現理想,貝多芬於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維也納。此次華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為了報答,貝多芬日後寫出了鋼琴奏鳴曲作品五十三獻給了華德斯坦。
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受教於海頓門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茲貝格與薩里耶里等名師求教,尤其是後者,他學了有十年之久。
~掙脫束縛 追求自由~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
他的「第一號交響曲」是後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後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號到第十一號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號到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他憑著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著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札特都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聽不見聲音的巨人~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寧靜村莊作曲,他在那裡完成了第二號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涌,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號「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崙,但因拿破崙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崙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號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號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著完成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里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痴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號交響曲「命運」與第六號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傑作。
~藏著熱情的火山~
貝多芬的內心蘊藏著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將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號「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號「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標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崙攻佔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在戰火彌漫的日子裡,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
由於「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並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睞,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樂聲飛入平常百姓家~
自法國革命後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確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將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崙兵敗,維也納又恢復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號交響曲」與「第八號交響曲」,非常轟動。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里,他的創作豐富,歷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號交響曲」沒有標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徵,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第八號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態度瀏覽人生。
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後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鑠今的第九號交響曲「合唱」和「庄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內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
~樂聖不擅人間事~
由於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護養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過程與事後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總之他無法將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
樂聖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沈,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據。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庄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號交響曲」首演,將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
「第九號交響曲」的「快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快樂頌」。他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於達成心願。「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
「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 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對聽眾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
這是貝多芬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裡。他那即將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於寧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凈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將拋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內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最後的春雷響起了~
貝多芬的餘生已經不多,單是一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著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根據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瑟爾教堂......
⑵ 以古典樂派為內容,為教學設計相關的問題與教學的方法。(提綱式的教學案例) 這道題怎樣做
、音樂巨人貝多芬
1、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運用勾勒外貌和語言描寫展示人物生活遭遇、個性氣質和精神風貌的寫作方法。
3、感受貝多芬與不幸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培養學生頑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內容,學習運用肖像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內心思想。
難點
理解文中幾個難句的含義。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創設氛圍
1、聽一段《命運交響曲》,讓學生談談:這是什麼曲子?是誰寫的?從這交響曲中聽到了什麼?(聽到了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心理歷程:苦悶——絕望——不甘——抗爭)
2、介紹貝多芬其人及音樂作品。
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月光曲》、《雨滴》;歌劇《費黛里奧》。
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的時候(1798年),自此至57歲(1827年)逝世,其間二十餘年時光全是聾疾為祟的時期。
被人稱之為「狂徒、苦惱的貝多芬」:貝多芬對於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專橫獨斷,藐視一世。表面看來簡直是一個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諒他的人一一以外,貝多芬沒有知交的朋友。且對於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沖突,至於激烈,故一年中必遷居數次。評論家形容他這橫暴的性格,有這樣的話:「貝多芬是獨自生活在無人的荒島上,而一旦突然被帶到歐洲的文明社會里來的人。」他曾經為了一盆湯做得不好大動怒氣,拿起來連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蠟燭的心子來當牙簽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熱鬧的時候,穿了寢衣,在靠街的窗口剃鬍須,不管人家的注目與驚訝。有一次為了動怒,拿起一個開蓋的墨水瓶來,投在鋼琴的鍵盤上。他彈琴的時候因為長久之後手指發熱,常常在鋼琴旁邊放一盆冷水,彈到手指發熱的時候,就把兩手在冷水中浸,然後繼續彈奏。然而他的動作很亂暴,每逢彈一回琴,必灑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這冷水從地板縫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寢床中.樓下的主人詰問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對貝多芬說了幾句話,貝多芬就動怒,立刻遷出這旅舍。凡此種種強頑怒暴的習氣,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懷抱的大苦悶而來的。而他的苦悶的源泉,全在於他所罹的聾疾。
他曾在寫給一個知友的信上這樣說:「你所親愛的貝多芬,完全是一個不幸的人,他已經在和自然與神相沖突了!我常常詛咒神明。因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來當作自然界的極細微的事故的犧牲品。又在破壞人間可成為最美的事業。我所最寶貴的耳,今已聽不出大部
《從宗教走向世俗》教案及課件
課時:一課時
課型:欣賞課
教學目標:
l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了解歐洲音樂的發展歷史
2.認真聆聽西方音樂
3.理解,感受,比較不同時期音樂的美。
l 知識與技能:了解什麼是宗教音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特點,從音樂的基本要素著手,每首作品都圍繞其展開教學。
l 過程與方法:
比較欣賞這2個時期的音樂風格。能夠隨音樂或鋼琴哼唱本課欣賞樂曲的主旋律。
教學內容:
亨德爾 清唱劇《哈里路亞》
維瓦爾第《四季》之《春》第一樂章
海頓《第101號-時鍾交響曲》
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詠嘆調《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教材分析:
本課分2條線來敘述音樂《從宗教走向世俗》。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其實已經慢慢向世俗音樂發展,這一時期運用較多的是復調音樂,主調音樂液慢慢加入,到了古典主義時期,主調音樂的優美,和諧,歌唱性,在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傑出人物那裡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u 縱向:歷史時間線,早期宗教音樂——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
調性:單聲部音樂-復調音樂-主調音樂
u 橫向:每個時期音樂家的個人風格,以及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
並且從聲樂和器樂兩方面著手,比較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音樂風格的不同,通過分析每個作品的旋律,節奏,音色,情緒等,使學生在每個作品都能有側重點的了解音樂的基本要素對作品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四季-春》,莫扎特作品《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費加羅的婚禮》
教學難點:區別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作品的風格特點。以及理解莫扎特音樂的個人風格。
教學准備:自製PPT課件,鋼琴等。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課前播放巴赫《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二) 導入新課
師:課間欣賞的音樂所採取的是哪種樂器?誰的作品?
(管風琴,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這種樂器,其實在西方,很多時候都是在教堂裡面演奏的,或者獨奏,或者是為宗教音樂伴奏的!
引入課題——從宗教走向世俗
(三) 教授新課
一、 提出問題:什麼是宗教音樂?你所理解的宗教音樂?
宗教音樂又稱「聖樂」,它既傳達上帝給人們的啟示,又表現信徒對上帝的崇敬、贊美、信仰和祈求。
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在18世紀以前歐洲音樂主要以教會音樂為主,而教會音樂則以聖詠為主,聖詠是指單聲調,沒有固定節拍的基督教歌曲。分東方聖詠和西方聖詠,前者例如亞美尼亞聖詠,拜占庭聖詠,後者例如安布羅西聖詠,格里高利聖詠。
西方音樂史的17世紀開始,經歷了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直至浪漫主義時期!
二、 導入到巴洛克時期
1. 問題:什麼是巴洛克?(從巴洛克的建築著手,讓學生說出看到的作品的特點:繪畫,雕塑和建築合為一體,華麗奢華的,庄嚴的,動感的等)
2. 巴洛克音樂及其特點
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自法語,意謂形態不圓的珍珠。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創造就是對比的概念 .「對比」可以表現為各個不同的方面:音的高與低;速度的快與慢(快與慢的段落對比或快慢聲部間的對比);力度的強與弱;音色的不同;獨奏(唱)與全奏(合唱)等等。 代表人物:帕海貝爾、維瓦爾第、巴赫、亨德爾。
3.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體裁(聲樂和器樂)
聲樂:歌劇,彌撒曲,經文歌,眾贊歌,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曲,以及各種獨唱、合唱曲。
器樂: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賦格曲,變奏曲,組曲,奏鳴曲(以獨奏奏鳴曲與三重奏鳴曲為主),協奏曲(管弦樂協奏曲、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
ü 欣賞聲樂作品:清唱劇《彌賽亞》之《哈里路亞》
感受宗教音樂的情緒(庄嚴,多聲部的,復調音樂,聲樂和器樂結合,內容多為宗教故事)
ü 欣賞器樂作品: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春》第一樂章
(問題:音樂中所用的樂器,描繪的怎樣的一幅畫面?你能說說么?)
學生活動:讓學生在鋼琴上即興表現樂曲中的小鳥,雷電等形象。
(教學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高,低音,力度等在音樂中的不同表現。)
展示:維瓦爾第用詩歌表現的這部作品:
十四行長詩(略)
三、 導入到古典主義時期
1750年巴赫的去世標志著巴洛克時期的結束,西方音樂史到了一個新的音樂時期——古典主義時期(1750-1830年)
古典主義時期還被分為兩個階段:
o初期古典樂派
o柏林樂派——J·S·巴赫的第二個兒子C·P·E·巴赫為中心
o曼海姆樂派——約翰·施塔密茨為中心
o早期維也納樂派——瓦根扎爾和蒙恩,另一個重要代表則是格魯克 。
o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18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法國大革命的沖擊,歐洲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藝術已不再僅僅是貴族所欣賞的高雅藝術,新崛起的中產階級也成了劇場和音樂廳的觀眾。因此,來自民間的喜歌劇和平易生動的器樂音樂大量涌現。音樂也慢慢從宗教,復調音樂中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我們常說的古典樂派就是以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三位大師。
ü 欣賞器樂作品:海頓《時鍾》交響曲第二樂章(慢板)
聽辨音色,用何種樂器表現時鍾的「滴答」聲,節奏均衡嗎?
(巴松管表現時鍾的「滴答」聲,音樂風格:清新,自然,均衡統一。)
ü 師生互動:猜謎活動
請說出老師演奏的音樂片斷是誰的作品?
(教師演奏莫扎特根據法國民歌改編的《小星星變奏曲》)
導入到莫扎特作品
ü 欣賞器樂作品: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第一樂章
思考:這個旋律,你熟悉么,能唱一下么?
(S.H.E 的《不想長大》)
思考:莫扎特的音樂作品體現的是怎樣的情緒?
出示譜例:旋律線的走向,小調的性質,表現的一種悲傷,哀傷,但是這種哀傷並沒有一直持續,歡快的速度,還是表現了莫扎特非常開朗的一面。
ü 欣賞聲樂作品《費加羅的婚禮》
簡要講下《費加羅的婚禮》的劇情:
費加羅要結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羅西娜的女侍蘇珊娜。生性浪漫的伯爵對妻子羅西娜不忠而在追求蘇珊娜,故對費加羅的婚事多方阻撓。羅西娜的前監護人、醫生巴爾托羅及其女管家馬契麗娜也各自抱有個人目的加以阻撓。蘇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求,又不便公開冒犯他。後來,在費加羅和羅西娜的幫助下,她運用智慧和膽略,做出許多男子所不能為和不敢為的巧妙的事情,迫使伯爵不得不跪在羅西娜面前為自己種種不名譽的行為陪罪。蘇珊娜自己通過斗爭終於與費加羅結成良緣。
《你再不要去做情郎》劇情
歌劇第一幕快結束時,費加羅規勸童僕凱魯比諾時的一段詠嘆調。凱魯比諾來找蘇珊娜,求她到伯爵夫人那裡為他說情,因為伯爵把他辭退了。凱魯比諾很想留下,原因是他很鍾情於伯爵夫人。正在他們談話時,門外傳來伯爵的腳步聲,凱魯比諾慌忙藏在大椅子後面。伯爵進屋,向蘇珊娜求愛,這秘密被凱魯比諾無意中偷聽到了,等伯爵發現凱魯比諾時,他惱羞成怒決定讓凱魯比諾馬上離開他的家,到軍隊里去服役。伯爵走後,凱魯比諾很難過,這時,費加羅象大哥哥一樣唱了這段選曲規勸他。
思考:屬於那種演唱形式?情緒如何?男中音獨唱,詼諧,幽默!
學生活動:跟鋼琴唱一唱這段詠嘆調!
思考:莫扎特的音樂作品的風格?
含著眼淚的歡笑,不為生活所難,不管是器樂作品,還是聲樂作品,始終洋溢著激情。
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 :
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四)教學反饋與小結
反饋知識問題:
1.音樂家的美稱,你知道多少?(略)
2.聽3段音樂,辨別是巴洛克時期,還是古典主義時期?
3.請學生說說,你對巴洛克與古典主義音樂的理解,各有什麼特點?
課件 http://njsjys.njenet.net.cn/Images/20074917925153.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