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窮人教學評價

窮人教學評價

發布時間:2021-01-01 07:27:16

❶ 中國的應試教育真的不好嗎

我只說事來實:近幾年來從軍事到民自用,科研成果和新技術井噴。造成這一現象的,和一些人反感的應試教育分不開。自古香從苦寒來,唱唱歌跳跳舞就能成功?對個人也許是這樣(當演員或歌星啥的),對國家和民族則不行。
應試教育是底層人民向上流動的階梯,是他們唯一的機會。當然,上層社會他們一定是反對的,他們要想法抽掉這個階梯。於是極力鼓吹素質教育,因為,他們知道,底層和窮人是沒有能力與之競爭的。
西方教育分層是眾所周知的秘密,是階層固化的方式。我國有十三億人口,假如照搬西方社會教育方案,對整個國家和民族是不可承受的錯誤!
當然,不排除某些人藉此搞亂中國,打斷中國發展的野心。

❷ 是不是窮人家的孩子就不配擁有藝術教育

素質教育與貧富無關!無論是貧窮的人還是富貴的人都可以接受藝術教育,因為藝術教育對所有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況且藝術教育的成本並不是多麼昂貴,普通人家也是可以承受的起的。

接受過藝術教育的孩子確實是不一樣的,藝術教育是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幼兒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學習藝術教育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過藝術教育提高孩子對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的能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

豐富情感,使孩子從小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

因此,藝術教育在孩子教育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是對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由此可見,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真的至關重要。而且現在培養孩子的興趣並不是很貴,一般的家庭應該都是可以接受了,線上教育也不沒有額外的指出,也不會影響到家長的工作。

如果孩子還沒有接受過藝術教育趕緊讓她感受一下吧!

❸ 如果因為家庭貧窮,家庭教育問題,父母窮養自己導致自己沒有朋友,人際交往差,是不是很難改變

因家庭貧窮缺泛教育不是真正原因,教育除了高年級以上的讀書以外,版不是很花錢的權,有些事情只是幾句話可以做到的,有些父母根本不管事,給你吃給你穿,順其自然,將錯就錯,甚至一錯到底,孩子說錯了話,做錯了事,在外邊害了人都不管,久而久之孩子長大了養成同樣的懶散失節,目中無人,你看不起別人,別人看不起你。人際關系是互助的,我喜歡你,你也喜歡我,我幫了你,你也會幫我,我送禮物給你,你也會送禮物給我,特別在別人最困難、最無助、失魂落魄的時候,你伸出手來幫助,如果遇到重情重義的人,那這個人以後就是你的知心朋友了。交朋友並不是完全以金錢來衡量的。真正的朋友之間是無話不說,知冷知熱,雙方遇到困難都會互相幫助,你來我往,甚至比去親戚家還要舒服。當然,知心朋友一生難得幾人。多數朋友都是酒肉朋友,古書「增廣」有句話「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之時乘一人」這些都是假朋友。但明明知道是假朋友,你還是要同樣交結,我們辦婚喪喜事設宴少則幾桌,多則幾十上百,這些絕大多數都是半真半假,你還是要這么做,不然,別人會說你不會做人。這是做給別人看的,真正的朋友一生難得幾人哦,真正的知交有一至三人你就應該知足啦!(望採納)

❹ 讀書筆記範文

堂吉訶德》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紳,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取名叫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識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小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為自己終生為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里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群當作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傷的騎士,把酒囊當作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為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卧床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讀《堂吉訶德》,我認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讀,又覺得書中蘊含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本質就是為自己的目標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在現實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高粱稈兒似的游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為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為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造成的惡劣影響。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著寫著,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為我們了解和研究當時西班牙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習俗的一部網路全書。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一方面針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丑惡現象;一方面贊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質,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意義。相隔四個世紀,仍感動著每一位讀者。
《堂吉訶德》中出現近700個人物,描寫的生活畫面十分廣闊,真實而全面地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走向衰亡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這個原因促使這部作品被世界54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名作家推選成為最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

圍城》的直接時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後的若干年,正是中國遭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時期。但要理解《圍城》,必須追溯到近代特別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帝國主義列強大炮軍艦之下,被迫地、卻歷史性地開始了與世界的接觸,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與西方文明開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鋒、碰撞、沖突以至交匯、融合。這種文化現象在一大批留學生——錢鍾書正是他們中的一員——的身上具體地、活生生地體現出來,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義。

作為一個學貫中西的大學者,錢鍾書幾乎必然地要從文化上來認識「圍城」的精神困境,從而產生深刻的孤獨感和荒誕感,在全書的結束部分,方鴻漸在經歷了教育、愛情、事業和家庭(婚姻)的失敗後,這樣感嘆:在小鄉鎮時,他怕人家傾軋,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覺得傾軋還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條微生蟲,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擱它在顯微鏡下放大了看的。擁擠里的孤寂,熱鬧里的凄涼,使他像許多住在這孤島上的人,心靈也彷彿一個無湊畔的孤島。(第324頁)。

這里已經明顯地引入了存在主義哲學的人生感嘆。但這種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卻是發生在衰微積弱的老大中國與近現代資本主義文明的劇烈沖突中的,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幅令人深省的畫面:經過一家外國麵包店,廚窗里電燈雪亮,照耀各式糕點。窗外站一個短衣襤褸的老頭子,目不轉睛地看窗里的東西,臂上挽個籃,盛著粗拙的泥娃娃和蠟紙粘的風轉。(第353頁)

還有全書結尾處那隻著名的祖傳老鍾,方鴻漸的爸爸作為結婚禮物送給兒子兒媳的寶貝鍾,每小時「只慢7分鍾」的「很准」的鍾,這會兒已經慢了5個鍾頭的鍾: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第359頁)

有些西方批評家說《圍城》寫了西方文化影響下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危機,也有中國批評家說表現了西方現代文明在中國的失敗,從而證明了資本主義文明不救中國的主題。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錢鍾書似乎並不是採取非此即彼的立場,他更著力於嘲諷偽文化人的可笑、可憐和可恥,更多地是要寫出中西文化沖突中的尷尬、窘迫和困境。而從更廣闊的文化意義上來體認,《圍城》更主要的是寫「圍城」困境,其藝術概括和思想意蘊超出了狹隘的個人經驗、民族的界限和時代的分野,體現了作者對整個現代文明、現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結著作者對整個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況和人類的基本根性的歷史反思。

《論語》讀書筆記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
那麼,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論語》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嗎?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論語》是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的語錄。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纂,後來就成了《論語》。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孔夫子正是以這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於丹《論語》心得之一 天地人之道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這種變化是漸變的,最終達到了一個「神於天,聖於地」的境界。
這「神於天,聖於地」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並稱為「三才」。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一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的強大。《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人的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而無比強大。我們永遠也不要忘記天地給予我們的力量。
孔夫子的態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十分庄嚴。因為其中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個特別講究信念的人。
他的學生子貢問,一個國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穩,需要哪幾條呢?
孔子的回答說只有三條: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國家機器要強大,必須得有足夠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夠的糧食,老百姓能夠豐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對國家有信仰。
這個學生說三條太多了。如果必須去掉一條,您說先去什麼?
孔夫子說:「去兵。」咱就不要這種武力保障了。
子貢又問,如果還要去掉一個,您說要去掉哪個?
孔夫子非常認真地告訴他:「去食。」我們寧肯不吃飯了。
接著他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沒有糧食無非就是一死,從古而今誰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國民對這個國家失去信仰以後的崩潰和渙散。
而真正從內心感到安定和對於政權的認可,則來自於信仰。這就是孔夫子的一種政治理念,他認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個國家凝聚起來。
這個故事在《論語》里叫做「子貢問政」。
誠然,誰都不願意過苦日子,但是單純依靠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樣不能解決心靈的問題。我們的物質生活顯然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了。因為他看到周圍總還有乍富的階層,總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而折腰,讓每個人心裡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志。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系。那麼,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子貢問了孔子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
孔子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麼叫「恕」呢?孔子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己不想乾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盡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所以什麼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是「仁」字。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畢恭畢敬地去問老師什麼叫仁?老師只告訴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麼叫智?老師說:「知人。」了解別人就叫智慧。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這么簡單。
那麼,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有一則托爾斯泰寫的小寓言,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重要?什麼事最重要?什麼時間做事最重要?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他很苦悶。後來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家。
半夜裡,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家。
那個人說,後面有人追我。老漢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來了。
國王嚇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了。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家裡沒有別人。
後來追兵走了,那個被追捕的人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老漢關上門繼續睡覺。
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說,你為什麼敢收留那個人?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你就那麼放他走了,你怎麼不問他是誰呢?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實際上,孔子也罷,莊子也罷,陶淵明、蘇東坡直至泰戈爾,古今中外聖賢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用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總結出一些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 他們把活潑潑的人生經驗,穿越滄桑,傳遞到今天,讓我們仍然覺得溫暖;而他們在千古之前,緘默地微笑著、注視著,看我們仍然在他們的言論中受益而已。

❺ 如何評價貧窮的根源是缺乏教育和訓練

不完全對
貧窮是沒有慾望和沒有規劃導致

❻ 富人住豪宅,窮人吃垃圾,菲律賓的貧富差距為何這么大

菲律賓是美國和西班牙的殖民地,被美國和西班牙控制,不得不依賴於美國和西班牙來發展,所以缺乏獨立性。而且總是挑起來的戰爭也讓菲律賓很是苦惱,窮人找不到工作,富人越來越有錢,很多窮人都沒辦法在大城市立足,分配嚴重不均啊!

一夜之間從繁華的城市又得回到貧窮的農村,這樣巨大的心理落差,加劇了本來就積壓已久的階層矛盾,使問題的嚴重性急劇上升。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徹底將菲律賓的正常經濟秩序乃至國家平穩運行統統打亂。從此經濟一蹶不振,貧富差距繼續擴大。

面對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菲律賓的貧富差距自然也就大了,遭受到那麼多的傷害與打壓的菲律賓,自然是處於一種發展不均衡的狀態了。

❼ 語文閱讀題

生命有限,精神永存,這能矛盾么?

❽ 請問現在各年齡階層受教育情況是怎樣的

在我國,盡管保持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青年失業問題仍十分突出。由全國青聯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聯合進行的「中國首次青年就業狀況調查報告」在2005年5月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年失業率為9%,高於中國6.1%左右的社會平均失業率,而在失業青年中,失業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佔72%(代小琳,2005)。另據黑龍江、山東、安徽三省的統計,35歲以下的下崗失業青年分別佔下崗失業人員總數的32%,34.2%和40%(劉愛平,2004)。

失業與貧窮可能會有世代效果,也就是說,父母親這一代的失業與貧窮,可能會持續影響到其下一代的失業與貧窮,形成所謂的「下層階級」(underclass),世代陷入貧困的生活之中而不易脫離出來,其貧窮效果會一代代地延續下去。

二、文獻探討

影響貧困家庭第二代就業的個人因素:人力資本的理論

經濟學家Becker(1993)的人力資本理論,從個人特質出發,強調與生產力有關的知識與技術是一個可獲得報酬的投資;勞動力品質的良莠和未來職場上的期待具有函數關系,個人應能夠善用「理性」(rationality )來做最佳的選擇,使其報酬「最大化」(maximization)。因此在自由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人力資本不足的個人,因為教育程度低,工作能力差,就業經驗不足,往往會削弱其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造成其工作報酬偏低。由於工作所得不足,個人極其家庭淪入貧困而依賴社會救助的可能性因此增高。

人力資本理論也常被用來說明一般家庭的經濟差異,也就是假設家庭中的個人以其人力資本換取勞動力市場的報酬,其進而決定了家庭的經濟狀況。簡單地說,人力資本論重視市場如何將財富分配到家庭中,而個人的人力資本正提供了這樣的機制。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雖然是個人在市場上所獲得的薪資,當一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必須考慮其內部的「再分配」(redistribution),包括家庭中個別與整體的消費情形,其中能影響「再分配」的因素,除了文化還有家庭權力結構等(Curitis ,1986,轉引自薛成泰,2000)。以一般的家庭來說,如果只強調個人(如家長)的人力資本,將忽略家庭中其他人(如配偶、子女)的人力資本,可能會造成解釋上的偏差。此外,家庭的組成不論是男人、女人,成人或小孩,勞動力人口或依賴人口,都會影響家庭中財富的再分配。

影響貧困家庭第二代就業的經濟因素:勞動經濟結構的觀點

人力資本論的觀點是偏向以個人因素解釋貧窮,個人是因為不符合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因此只能從事低薪工作,或者被市場排斥在外。這種觀點可歸為「需求」面看個人與勞動市場的關系,認為個人無法進入勞動力市場是因為和生產有關的教育、技術等條件,無法滿足勞動市場需求,因為缺乏經濟的報酬而容易落入貧窮。可是勞動力市場並非完全競爭與理性的機制,人力資本理論受到最多的批評的,即是對結構因素的忽略;於是興起從經濟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特性的觀點來解釋貧窮,即所謂新結構論者(neo-structuralists)的觀點。

強調勞動力結構重要性的理論中,雙元勞動市場(al labor market )理論發展於1960年末期,該理論認為美國的勞動力市場有逐漸二分的趨勢。即主要(primary )和次級(secondary)兩個部門(sector)。前者具有高薪、工作環境好、就業穩定、具有較多機會轉換和升遷等特質;後者則相反,具有相對低薪、工作環境差、缺乏升遷機會且不易更換工作的特性(Piocre,1971)。簡單地說,這兩個部分分別規范了成員的經濟活動,即使成員具有類似的人力資本,也會因部門的不同導致經濟報酬與地位的差異,這其中歷史與結構的既定,超過了個人特質的重要性(Gordon,1972)。因此,有些人即使仍在勞動力市場上營生,卻因工資低廉無法賺取到足夠養家的水準,這些所謂的「工作貧窮」(working poor)有相當部分就是從事低層服務行業的女性和新生勞動力,他們即使有工作,因薪資低以致仍陷入貧窮(Mingione etal.,1996)。

影響貧困家庭第二代就業的社會因素:生活機會的觀點

貧窮與父母世代的經濟社會背景有關。根據Dahrendorf(1979)的「生活機會」(lifechances )觀點,每個人生活中的選擇和機會(opitions and ligatures),不是天生而平等的,是取決於他出生時所在的社會階層和社會關系的定位,即如果兒童出生在貧窮家庭,或弱勢的社會結構環境中,其成長過程中的種種選擇和發展的「生活機會」受到限制和剝奪。所以,當他或她長大成人的歷程中發生危機,例如婚姻中斷、配偶死亡、組成單親家庭等,就較容易陷入貧窮,依賴社會福利救助度過困境。Schiller(1989)所提出的「有限機會觀點」(restricted opportunity argument )也指出,和一般人比較,少數民族、女性和低經濟階層的個人,在其成長過程中並沒有均等的機會去接受良好的教育,從事報酬較好的工作,獲得較好的工作收入,因而阻礙和剝奪了其向上的社會流動(upword social mobility)的可能性,因而較容易成為貧困家庭的人口群。延續「經濟剝奪」的觀點,Rank(1994)提出「結構弱勢的觀點」(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explanation)來說明經濟失利的兩代效應,他認為美國社會中女性及黑人社會族群之所以有較高的貧窮率,是由社會結構的嵌入機制,以及兩代間相似的社會經濟地位所致。他指出貧窮人士淪入貧窮或依賴社會福利,一方面是由於有較低的人力資本,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原生家庭的經濟資源不足,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無法投資和累積子女足夠應對勞動力市場所需的人力資本,使其一旦發生婚姻中斷、配偶死亡、組成單親家庭等危機時,並沒有足夠的社會經濟資源來應對生活的大變動,因而較容易陷入經濟困境,而必須依賴社會福利的救助來維持家庭生活。

三、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對象是貧困家庭的第二代,年齡在10~25歲,其家庭貧困的鑒別使用了我國社會救助政策的標准,即政府核定的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家庭中青少年。

本研究採取的研究方法有兩種:一是抽樣調查,調查實施的時間為2003年10月至11月。抽樣步驟是隨機抽取10個城市,分別為哈爾濱、北京、蘭州、杭州、濟南、武漢、長沙、重慶、昆明和南寧,從各城市隨機抽取一個區;再由區民政局所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領取家庭(以下簡稱低保家庭)的登記名單中,隨機抽取75個有10~25歲的青少年的家庭;入戶由青少年自行填答問卷。為了與非貧困家庭的青少年進行比較研究,我們還在所抽取的區中,隨機抽取了35個有10~25歲青少年的普通家庭,也由青少年自行填答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00份,其中貧困家庭750份,普通家庭350份,回收有效問卷1028份,其中貧困家庭青少年問卷718份,普通家庭青少年問卷310份,回收率分別為95.7%和88.5%。二是深度訪談,分別於2004年1月和7月訪問了住在北京市宣武區和海淀區的22位貧困家庭的青少年。

四、研究發現

1.教育程度:貧困家庭青少年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比例低於普通家庭。

從受教育程度看,調查統計結果都顯示出貧困家庭青少年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比例低於普通家庭。以接受大專教育年齡一般為19歲來判斷,調查對象年齡在19歲以上的青少年貧困家庭組為196人,佔718人的27.3%,普通家庭組87人,佔310人的28.1%,比例接近。在此基礎上,調查統計顯示接受大專(含高職)以上教育的青少年,貧困家庭有90人,在718人中佔12.5%,在19歲以上的196人中佔45.9%;普通家庭有58人,在310人中佔18.9%,在19歲以上的87人佔66.7%。兩種統計結果都反映了貧困家庭青少年接受大專以上教育的比例較低。王雪梅等(2003)在北京市東城區所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分布在238個貧困家庭中的256個學生接受大專及以上教育的很少,僅佔7.7%。與我們的調查結果比較接近。2005年,全國青聯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聯合進行「中國首次青年就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我國的失業青年中,職業中等教育水平的青年和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年比重最高,分別佔37%和30%;高中、大專生的比例均為13%,大學生的比例為5%。而該抽樣調查的15~29歲青年的文化程度構成看,實際上職業中等教育水平、初中和高中文化水平青年的失業率要高於各類文化程度青年的平均失業水平(代小琳,2005)。結合本調查所呈現的貧困家庭青少年目前受教育情況,這些孩子將來淪入失業的可能性非常高,不僅無助於家庭脫貧,而且還可能成為第二代社會救助對象。

2.教育品質:貧困家庭子女就讀學校的質量低於普通家庭。

從就讀學校教育質量的評價看,貧困家庭青少年所就讀學校的質量低於普通家庭,從表1顯示的就讀學校的教學質量的評價中可以看出,貧困家庭青少年近70%就讀於教學質量一般的學校,只有20%多就讀質量較好的學校。而普通家庭中有40%多的青少年就讀質量較好的學校,而只有不到3%的青少年就讀質量較差的學校。

在訪談中,受訪的22位青少年中,在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和初中)有8位,他們基本上就近入學,學校大多數是北京的普通學校,孩子們對這些學校都比較滿意,這主要與政府教育部門努力推行義務教育標准化,減少學校與學校間教學品質差異有關。但在學校內部,尤其是初中,班級則被分出了「好班」和「差班」,有些孩子就在所謂「差班」,致使這些孩子不能公平獲得教育資源,學業成績難以提高,最終不能考取普通高中,只能進入職業高中。在受訪的14位進入高中階段教育的孩子中,僅有4位進入了普通高中,這些高中多是普通學校,而不是北京市的「示範高中」,其餘10位都進入了職業高中,比例相當高。在我國普通高中屬於「升學准備教育」,孩子在高中畢業後主要會參加「高考」,成績通過錄取分數線的孩子將進入大學讀書。由於高中是非義務教育階段,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升入普通高中,經過「中考」(初中考高中),合格者才能進入普通高中,其餘孩子一般進入職業高中、中專或技校學習,這類學校則屬於「職業准備教育」,教學設計更多是著眼於就業,而非升學,所以也就等同於失去了普通高等院校深造的機會。我們從孩子的訪談中得知,他們進入職業高中,主要是中考分數不理想,而他們要想獲得更高的學歷,則需要通過「兼職讀書」或報考「高等職業學院」的方式完成,且在求學的過程中有很多不確定性。就讀職業高中的孩子對自己的學校硬體設施、專業設置、教師素質基本滿意,但對學校的學風,同學的學習態度不滿意。可見,貧困家庭青少年進入「職業准備教育」的情況較為普遍,由於受教育程度不高,可以預計其從事的工作多為基層性的,收入不高,升遷機會也不會太多。

我初中也是在這所中學讀的,是一所普通學校,不是重點中學。(案例1)

我的學校在職業高中里還不錯,有六個專業班,畢業後我們一般都會給分配單位。(案例3)

我們學校一般,我當初考不上高中,想上個好點的學校所以才選了現在這個學校的。(案例4)

考高中的時候我報了兩個普通高中,結果沒考上,這個學校離我們家很近,而且聽說是海淀區最好的職業高中,所以我就上這個學校,學校畢業管分配,高三下學期有實習,表現好就可以留在一個好公司。(案例6)

我們學校(普通高中)是雙語學校(英語),但跟人大附中(中國人民大學附中,北京最好的「示範高中」)相比差遠了。我們一學期分兩次班,期中和期末各分一次,我現在在三班,屬於中等吧。(案例8)

我們學校(職業高中)管理嚴格,學風還行。(案例9)

我們學校是一所職業高中,我學的專業還可以,汽車修理。(案例10)

我們學校在職業高中里算挺不錯的,特別是師資力量方面,是其他一般學校沒法兒比的。(案例11)

我們學校管理不錯,但學生素質差,大多數學生不愛學習,教學方面比較落後,老師和學生經常有沖突,學校里有個心理調節室,鎖著門平常都不開放,不知道為什麼。(案例12)

我們學校是區重點,高中部正在申辦市重點。學校的硬體挺破的,應該改善。(案例13)

我們學校是中醫葯學校和藝術學校合並的,師資雄厚,特別是藝術系的老師都是從全國各地招的。(案例14)

我們學校不好(普通高中),主要是紀律不好,同學上課的時候鬧,老師都不管。(案例15)

我們學校的教學質量還可以,老師講課不錯。但學生的層次不同,有的學習比較好,有的不管什麼課,都睡覺。(案例18)

3.教育期望:貧困家庭子女對未來的教育成就的期望低於普通家庭。

在我們的研究中認為青少年對於未來所獲得的學歷的期望,代表了對學業成就的憧憬。調查顯示,貧困家庭青少年較多希望(36.6%)將來可以獲得學士學位,而普通家庭中有約(47.6%)希望獲得碩士以上學歷,反映了貧困家庭青少年對自己學業成就期望低於普通家庭(表2)。

在訪談中我們也詢問了部分受訪者的升學打算,小學階段的孩子一般都有較高的志向,而中學階段,尤其是在職業高中就學的孩子教育期望則偏重現實和具體,甚至已經有畢業後盡早工作的打算。在談到將來,一些孩子還流露出對自己、家庭條件和前途的茫然。

我以後打算讀文科,希望自己能考上大學,普通的就可以了。(案例1,15歲)

我也想過上大學,清華、北大,但我成績不好。(案例2,13歲)

我有想過考大專,我爸也想我繼續讀書,看看高三的成績再決定吧,成績好的話就去考大學。(案例3,17歲)

我將來走一步算一步吧,畢業後先工作,我們必須考過「商務英語中級」才能畢業。以後或者也會考一個高職吧,現在說不準。我希望家裡多點錢,像比爾蓋茨那樣有錢,有了錢,先幫媽媽把病治好。(案例4,16歲)

我沒怎麼想以後,看家裡狀況吧,不行就出去工作,要是還行而且我考試也可以的話就繼續上學,應該繼續學計算機方面的,其他感興趣的方面也可以。我認為要上普高就上一個好點的,好好學習然後考大學;要不就上個職高,早點出來工作。(案例6,17歲)

我想上高中,還想考外地的大學,比如天津。(案例7,13歲)

我想過要考大學,但沒想過考什麼專業,媽媽也沒提過這方面的想法。家裡的經濟狀況要變好的話,就要靠我努力,所以我現在要好好學習為自己將來的前途打基礎。上大學的話還是想留在北京,可以經常回家看看。(案例8,16歲)

現在還沒想過繼續讀書還是工作,我對會計感興趣。職高學習不吃力,如果繼續讀高職,還讀這個專業。學習上就是希望成績能再好點,尤其是英語更好,成為班裡尖子。(案例9,16歲)

如果條件允許,自己又爭氣的話,我會接著讀書,現在讀職高,將來可以考大專。如果考上,找工作也好一些。但是最近特忙、特累,不想想太多。(案例10,16歲)

我想讀完職高後去讀高職,不過對自己的學習不太放心,如果有能力找工作的話,兩年後也可以去工作,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案例11,18歲)

上個學期期末的時候,學校有一個高職班,有一個就業班,我想繼續上學,就報了高職班,也考上了,我會繼續補習高中的課程,然後參加高考。比如可以考聯大(北京聯合大學)的幼教系。(案例14,17歲)

如果能考上的話,當然想繼續讀書了,最想上到博士。(案例15,15歲)

我想繼續讀書,到大學,研究生,博士。(案例16,12歲)

我希望以後可以考大學,一級一級的往上升,可以升到碩士。(案例17,11歲)

我希望可以繼續上學,參加成人高考,但具體拿到什麼學歷為止,沒想過,反正自己努力唄。(案例18,17歲)

我下學期念初三,初三壓力也挺大的,希望自己可以考高中,還想以後能夠念大學,最好是能讀到研究生。我對家裡的經濟情況還是知道一二的,我想改善這種狀況,所以現在要努力讀書。(案例19,14歲)

我還不知道以後拿什麼學歷,不過想考博士。(案例20,12歲)

我很想上大學,但能否繼續深造,要看以後自己的情況,如果學得好,家裡也有條件支持的話,我會選擇繼續讀下去。(案例21,19歲)

我想上大學,讀博士。(案例22,11歲)

4.綜合素質培養:貧困家庭的青少年較少參加課余補習班、興趣班和聘請家庭教師。

從我們訪談貧困家庭青少年的情況看,他們課余較少參加補習班和興趣班,即使參加,也多是出於應付升學考試或等級證書考試,屬於迫不得已。曾上過或正在上興趣班的孩子,主要是在小學階段,年齡較小,功課壓力不大,且學費多是親屬支持的。

初三的時候參加過一個數學補習班,但覺得沒什麼提高。現在沒有參加補習班,也沒有請家教。(案例1)

我沒有參加過補習班,也沒請過家教。(案例2)

我們計算機專業經常有一些等級考試,多考一些證書對於將來找工作有好處,所以我想報一些有關的輔導班,提高一下自己的計算機水平。但是家裡情況不太好,所以一直都沒報班。(案例5)

我家沒給我請過家教,也沒參加過興趣班。小學時有跆拳道班,我參加過。(案例9)

初中請過一次英語家教,挺管用的。(案例13)

我喜歡鋼琴,但我們家沒有條件從小讓我學琴,進了職高,學了幼教專業以後才開始學的,平時是小班授課。我家裡沒有琴,都是在學校琴房練。我現在正上一個英語補習班,1000元半年,很貴,學完了以後可以考公共英語2級,學費是我舅舅出的,他是醫生。我也想過學瑜伽,但也就是想想,我還去問過,但也是隨便問問,像這樣的班費用肯定高。(案例14)

我上過學校的補習班,就是補中考的那5科。我最想上的是吉他班。(案例15)

興趣班、補習班都沒上過,我覺得那個沒有用,該學的學校里都學了。(案例16)

我平時沒有參加什麼補習班。以前倒是參加過一個,主要是為了計算機等級考試。(案例18)

我原來參加過一個英語班,學習劍橋英語,學費多少不清楚,是姥姥出的錢。(案例20)

5.就業現狀:貧困家庭青少年的失業情況明顯高於普通家庭,職業穩定性及月平均收入明顯低於普通家庭。

從風險及就業型態的角度來看,勞動者在勞動市場的就業型態可能以三種相互流動的型態呈現:穩定就業、不穩定就業、低度就業以及失業。其中的穩定就業與失業,二者分別在安全與危險的兩端,也是過去我們所熟知的就業位置。而如今則在這兩端中間存在著各種多元向度、部分安全/部分風險的就業。而這些部分安全/部分風險的就業包括三種類型:一是不穩定的工作,如短期合同的勞動者,其處於隨時可能失業的危機中;二是低薪或薪資不足的工作,這種工作與工作貧窮(working poor)往往高度相關,特別是部分時間的勞動者。三是低階層或非技術勞動者。從工作內容來看,部分受雇勞動者只能處於低技術、低階層的位置,特別是低階層服務業在工作內容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 )下,不但是低階層或非技術勞動者,甚至又與前面的部分時間勞動者類型相結合。此外,失業者更因再就業不容易而淪為長期失業者,被社會所排除(social exclusion)。而處於這種部分安全/部分風險就業型態的就業者,其不但在就業/經濟收入上處於不安全的位置,在經濟收入之外的社會保障上,往往也是處於缺乏完整保障、甚至被排除在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之外(謝文元等,2005)。

在我們的調查對象中部分青少年已完成學業,作為新生勞動力進入就業市場。數據顯示,開始工作的貧困家庭子女有107人,佔718人中的14.9%,普通家庭有41人,佔310人中的13.2%,貧困家庭子女投入工作的比例略高於普通家庭。而從其就業情況和職業穩定性看,調查結果顯示,貧困家庭青少年失業和無業的比例明顯高於普通家庭的同類青少年,職業穩定性卻明顯低於普通家庭(參見表3)。而對其在2003年10月份的收入情況的調查數據統計結果顯示,貧困家庭子女的平均收入為477元,普通家庭子女則為958元,t=-3.458,P <0.05,差異顯著。

6.就業期望:貧困家庭青少年更傾向選擇收入穩定的工薪階層。

表4顯示,較大比例的貧困家庭第二代(44%)選擇職業聲望較高、收入穩定的公務員和教師類工薪階層,而較大比例的普通家庭第二代選擇職業聲望和收入都較高的管理人員(35.7%)。

在訪談對象中,受訪青少年一方面表達了自己的職業理想,另一方面也把未來的職業與家庭經濟狀況相聯系,如想多「賺錢」或當醫生為家人解除病痛等。

現在還沒想好將來讀什麼專業,但自己對管理方面比較有興趣。(案例1)

我爸希望我將來找個好工作。我將來想踢球、舉重!干這些賺錢多,多掙點錢養活我老爸。我希望家裡有錢一點,然後存在銀行里。(案例2)

我自己喜歡旅遊專業,所以就選了本地導游這個專業。我爸原來想讓我讀園林,但我不喜歡。上學期考了服務初級證,准備再去考一個導游初級證,拿了這兩個證就可以帶旅行團當導遊了,將來也打算留在本地做導游。(案例3)

我沒想過將來要干什麼,可能會往英語方面發展的,只要掙夠生活費就行。(案例7)

當初是我自己決定上職高和讀金融專業的,主要看好它的就業前景。當時覺得大學畢業找工作也得一技之長,我們職高畢業時,有單位來擇人,但職高畢業去不了太好的地方。(案例9)

我喜歡體育,家裡說計算機有需求,將來可以找個好工作。我以後還想搞體育,搞體育也能用上計算機,如果聽他們的讓我往計算機上發展,估計沒太大潛力,我也不喜歡。(案例12)

我比較喜歡環保專業,搞建築的人太多了。現在環保很熱門,挺有潛力的,以後不管什麼行業,首先要環保。不過現在我主要是把學習搞好,工作的事還沒譜兒呢,不敢怎麼想。(案例13)

我學的是幼教,就想先干著幼教,然後再轉專業唄,想學外貿什麼的。(案例14)

我以後想當醫生。因為有一次我奶奶生病了,醫生都會對我奶奶特別好,我就想以後也當醫生,給其他人看病。(案例15)

我最想到電視台工作,上次我們去電視台錄制節目,就看著那些主持人,特別羨慕他們。(案例16)

我希望以後能夠掙錢,給媽媽,因為我覺得他們挺辛苦的。(案例17)

未來的工作,我想做與計算機有關的工作,比如一些網路公司,但具體什麼單位,還沒想過。(案例18)

我以後拚命工作,拚命掙錢,來養這個家,讓我們過得好一些。(案例19)

我沒想過將來要做什麼工作。(案例20)

我的就業要求並不高,只要能當上白領、坐辦公室就行了。不過現在主要是好好學習,將來可以找個好工作,好報答家人,用我的能力去改變家裡的經濟狀況。
上述的研究發現,我國貧困家庭青少年在人力資本蓄積已經處於劣勢,加上我國整體就業壓力,結合貧困家庭社會處境和生活機會的缺乏,未來這一群體陷入貧窮代際循環的可能性非常高,形成貧窮世襲。

閱讀全文

與窮人教學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