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水課文教案

水課文教案

發布時間:2020-12-13 09:39:25

❶ 小學(桂林山水)的教案

桂林山水簡介
桂林,最早是在兒時的課本「桂林山水」一文中得知的.至今還隱約記得書中的描述——「桂林山水甲天下」 、「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而今,在我親臨桂林之際,桂林以其旖旎的風光向我證明了這一切,書中所述實不為過.
桂林處處皆勝景,灕江山水堪稱其中的典範.聽聞」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的佳話,我們選擇了從陽朔到桂林的路線,逆流暢游灕江.船駛出不久,遠遠地見到一座峰頂懸掛著一輪初日,縷縷陽光從雲中穿過,江中波光粼粼,與群山倒影交相輝映,令人疑是到了仙境.如果說北方的山是豪邁、厚重的,那幺桂林的山則顯得嫵媚、秀美.玉女峰婷婷玉立,巧梳雲鬢;望夫崖凝神遠眺,深情守候;趕考的書童,跳龍門的鯉魚,盤旋的田螺,綠洲的駱駝,形態各異,變化萬千,令遊人目不暇接.」畫山」的九匹馬,在導游的引導與娓娓講述中,更是令桂林的山出神入化到了極點,使遊人真切地領略到了桂林山色的神奇、秀美.
如果說桂林的山是」鳥嗚山更幽」,那幺,桂林的水則是清澈透明、綠得欲滴.俯首看去,江水泛著細細的漣漪,玉塔微瀾,水色晶瑩剔透,加之兩岸竹林婀娜多姿,山水相映成趣,怎幺看都是一幅長長的山水畫,凝重中透露著靈動之氣,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站在船頭,憑欄望去,灕江上煙波浩渺,令人神思不知所往.冥冥間,在歷史的輪回中,我彷彿看到了劉三姐當年對歌的地方,幾百年的古樹枝繁葉茂,漁舟在水中歡快地遊走,人們在田間辛勤地耕種,播撒著收獲的希望.往近處一瞧,金發碧眼的外國朋友也來踏青,言語中滿含驚羨,歡聲笑語不斷……這一切不正是一道道更加亮麗的風景線嗎?雖然欣賞不到」萬戶炊煙暮靄濃」的田園風光,但我卻看到一個現代化的桂林正在茁壯成長.
游完灕江,我們忙著去感受桂林的洞奇石美.提起岩洞,當數蘆笛岩、七星岩,它們都是開發較早的景點.懷著探險的心理,我們前往荔浦縣的豐魚岩尋幽.整個岩洞橫跨九重山,景緻甚是特別.入了洞口,小心地追尋著歷史的足跡,我們亦步亦趨,隱隱地聽到了溶岩的滴水聲,開始是一滴一滴的,逐漸地,變成了嘩啦啦地一片,似有無數個頑童在游戲嬉鬧,又如風中的密林枝葉在相互碰撞.偶爾,有的水珠滴入了地下河,便傳來一陣悠遠而空濛的古樂聲.我們繼續往前走,時而是流水潺潺,時而是飛瀑撲面,在水的」轟轟」聲中,體會到李白」飛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境,心潮不禁跟著澎湃起來.不知經過多少曲折,我們來到了金碧輝煌的水晶宮,古老的溶洞經過了人工改造後,增添了許多絢麗的色彩,象是到了異彩紛呈的蓬萊仙境,亦如到了燈火通明的不夜城,處處浮光掠影、五彩繽紛----紫的詭秘莫測,紅的熱情奔放,藍的沉靜溫柔?有了色彩,岩石的形態便栩栩如生了:擎天的金箍棒,似乎在訴說著西天取經的坎坷歷程;楊貴妃緩緩撩開石幔,觀看群芳共舞,嬌媚多姿,不禁令人聯想起昔日的盛唐繁華;恐龍國里,恐龍」嗷嗷」怪叫,神態怪異,昭示著它們的威武.看著這些鬼斧神工般的傑作,我們不由得贊嘆大自然的偉大.正是這一滴一滴的水珠,經歷了成千上萬年的歲月,嘗盡了亘古的滄桑,雕琢出如此神奇的景觀,這是怎樣的博大與精深啊!而這些岩石,經受了千萬年的磨礪,封存了長久的渴望,今日終被世人所熟知,這是怎樣的堅忍啊!與此相比,」滴水穿石」也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短暫的一瞬而已.
追溯歷史的源頭,桂林的山水在向我們每一位遊客闡述著一個哲理:持續將造就永恆.是的,世間萬物又何嘗不是經歷了千萬年的洗禮方成就今日的光彩與輝煌的呢?堅持不懈是擊敗任何挑戰的寶劍.游過桂林,我們沒有理由再輕言放棄.朋友,有空,不妨去桂林看看!

❷ 語文教案

22 核舟記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如果有人告訴你,在一根頭發上可以雕刻—F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你—定覺得很驚奇吧?這就是我國最令人嘆為觀止的微雕藝術。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核舟記》,就是遠在幾百年前我國民間藝術中精湛絕倫的微雕技藝的精彩展示。(板書課題)

二、整體閱讀,把握課文基本內容

要求學生自己散讀課文一到兩遍,注意以下內容:

2.查字典,給文章的生字詞注音並釋義,用鉛筆標出疑難句。

示例:①罔、貽、軒敞、箬蓬、黍、糝、髯、褶、髻、篆等

②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等

3.思考下列問題:

(1)核舟大小如何?

(2)在這樣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當巧妙地安置這些人物的?

四、朗讀課文 每位同學朗讀兩段。朗讀後,各由其餘同學對該位同學的朗讀情況作評價,或指明其讀音的錯誤,或糾正其斷句不當,或稱贊其成功之處。

五、學習課文第一、二段

疏通重點字詞。注意以下詞句。

明有奇巧人:巧,技藝高明;奇巧,技藝高明超凡。

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以,用;木,木頭,木材;為,制,這里指雕刻。

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罔,沒有;因,根據;具,具有。

嘗貽余核舟一:本句謂語「貽」(贈)後的賓語是「余核舟一」,是個雙賓語。

蓋大蘇泛赤壁雲:蓋,承上文作解說,可譯為「是」;泛,泛舟;雲,語氣詞,無義。

3.思考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概略介紹明代雕刻匠師王叔遠技藝的精湛超凡,並交代核舟的來歷。

②在概略介紹中,從幾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的精湛超凡?

明確:從兩個方面說明匠師技藝精湛超凡:一是匠師擅長微型雕刻,能夠在「徑寸之木」上,雕刻出宮室、器皿、人物等許多各種各樣的形狀;二是匠師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麼像什麼,無不「各具情態」。

4.學習第二段。

5.疏通重點詞句,注意以下詞語。

①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 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奇, 零數,余數。

②中軒敞者為艙:軒,高起;敞,開闊;為,是。

③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啟,打開;而,連接狀語與謂語;比,這里的意思是正對著。

④閉之,則右刻:則,連詞,就(看見)。

6.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這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如何具體說明的?

明確:這段的主要內容是說明這個小小核舟的船艙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東西。船艙的艙頂有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艙兩旁各有四扇小窗戶,這八扇小窗戶能打開能關上,打開了便可看見雕花欄桿左右相對,關上後就能看見右邊窗戶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窗戶刻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這16個字是用石青色。長僅八分多一點,高僅兩粒黃米的核舟,它的船艙部分就雕刻了1頂船篷(能看出是用什麼東西做的)、8扇窗戶(能開能關)、左右欄桿(上有花紋)、16個字(字字清晰可見)。

②這段主要採用什麼說明方法?

明確:這段主要採用數字說明方法。核舟體積有多大,長多少,高多少,船艙部分雕刻了多少種東西,各有其數,明白清楚,兩相對比,其意曉然。
二、學習第三段

1.質疑並點講有關詞句:

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語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矯首昂視

2.口譯並評價翻譯情況。3.思考討論:這一段是介紹船頭部分;主要說明了什麼? 明確:描述船頭三人的神情態度。4,分別由學生朗讀描述蘇軾、魯直(黃庭堅)和佛印神態的句子,說說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們此時此地的什麼樣的心態? 明確: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語」和佛印的「矯首昂視」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圖是要表現他們豁達、放曠的胸襟,說明他們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眼前畫卷的美好意境里。

6.你從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藝的奇巧、精湛、無微不至呢? 明確:表現這——點的地方較多,如對東坡外貌的刻畫,對東坡、魯直「衣褶」的介紹,對佛印左臂所掛念珠的說明「珠可歷歷數也」。
1.考察古漢語中數詞使用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先聯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實例:

(1)長約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頭坐三人。(4)共閱一手卷。

(5)橫卧一楫。 (6)倚一衡木。 (7)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見,古漢語中一般情況下,數詞可以直接修飾名詞,這與現代漢語中較嚴格的「數詞+量詞+名詞」的格局不同。

2.這一段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明確:擬人:船尾橫卧一楫 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

頂真:左手撫爐,爐上有壺。

3.這寧段文字說明舟尾情況是怎麼布局的呢?

明確:主要運用了總分結構。先說「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後分說,從「居右者」說到「居左者」。4.這一段描述篛篷覆之中的「篛」,與「箬」讀音相同、意義相同,本文中用「篛」。
題目解說舟子」神情動...
「詘右臂支船 (詘——「屈」,彎曲。)
左手椅一衡木 (衡——「橫」,橫著)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簡——「揀」挑選)
約八分有奇 (有——「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為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通「父」,對男子的美稱,多附於字之後)
3•一詞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奇異、罕見、(手藝)奇妙。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零數,餘數。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有。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通「又」。
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 雕刻成。
中軒敞者為艙 —— 是。
可:高可二黍許——大約。 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端:東坡右手執卷端——名詞,「右端」 其人視端容寂——形容詞,「端正、正」

5. 通假字:
(1)「活板」的「板」通「版」。
(2) 「已後典籍皆為板本」的「已」,通「以」,「已」和「後」連用,表示時間。
(3)「若止印三二本」的「止」,通「只」。
6《核舟記》
【學習導引】
微型雕刻這種藝術形式,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但如果退回到400多年以前的明朝,要想在一個長不盈寸的核桃上雕刻各式各樣的人物、物品卻絕非易事。《核舟記》會讓我們領略這件舉世聞名的工藝品的風采,結識傑出的藝術大師王叔遠。閱讀時要注意學習本文寫人狀物的方法和順序,體會簡潔、生動的語言。
【學習目標】
1.探究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2.探究說明的空間順序。
【基礎知識精講】
課文全解
一、背景材料
「大蘇泛赤壁」,是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在湖北黃岡任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官職。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從課文可以看出,雕刻家雖然取材於這件事,卻不受這件事自身過程的拘束,他講求了的既具體生動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圖再現人物的神情動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環境分離開來。在他的藝術構思中,精心地設計每一個細節跟突出事物的整體形象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
本文題目末字「記」,系指文體而言。「記」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
二、課文剖析
1.重點精講——文章結構安排的特點
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開頭是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說明所用的原材料體積很小,而表現的范圍極廣,可見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說明他構思精巧,技術高超。在這樣的概括介紹之後,接著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這就明顯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圖,即以具體作品來證明作者對王叔遠遠技藝的評價是合乎實際的。
中間是分說: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至第4段)介紹舟的正面,是顯示雕刻家巧妙構思和精湛技藝的主要部分。又可分為三小層:
第一小層(第2段)先介紹「核舟」的體積,接著寫舟的中間部分即船艙。其中,重點是介紹艙旁的小窗,它不僅可以開關,而且上面刻了對聯,共十六個字,可見雕工的精細;「啟窗而觀」,還可「雕欄相望」,更顯出雕刻家構思的巧妙。
第二小層(第3段)介紹船頭部分,寫舟上游覽者——蘇軾、黃魯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這一層對表現雕品的主題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紹也最為詳細。除了細致地寫出人物的衣著、姿勢而外,還著意描述了蘇、黃二人泛舟時的心情。從「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們在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記了現實的煩惱,而陶醉在畫卷的美好意境里,這是何等豁達、放曠的胸襟!至於佛印的「矯首昂視」,則又給人一種灑脫不群的感覺。這就自然成為蘇、黃二人神情的陪襯,使畫面顯得不單調。
第三小層(每4段)介紹船尾部分,寫舟子的表情和動作。兩個舟子的神情也「不屬」:一個「若嘯呼狀」很悠閑自在;一個「視端容寂」,很專注的樣子。這樣來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題,也渲染了舟中輕松、愉悅的氣氛,跟船頭的情景互相呼應。
第二層(第5段)介紹舟的頂部。這一層是略寫。只介紹了題名和篆章,以「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再次顯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藝。題名用黑色,篆章用紅色,對照鮮明,於此可見雕刻家的細心。
最後總括全文,通計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數量和刻字的總數,又以「計其長曾不盈寸」呼應開頭,用以強調材料體積之小但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後用「嘻,技亦靈怪矣哉」作結。
本文語言平實、洗練,特別是摹寫舟中人物情狀,句句都出自作者審視所得,毫無誇飾,逼真而又生動,讀罷令人有如同親見「大蘇泛赤壁」之感。
2.寫法精講
這是一篇值得稱道的頗具特色的散文。其主要特色有三:
第一是描寫細致。作者所記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藝品——一枚小巧玲瓏的核舟。
第二是層次井然。作者對核舟各部的描寫,是先總寫,後分寫;從右到左,由上到下,符合人們觀察事物的順序,很有章法。
第三是富於想像。《核舟記》寫的是件靜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靜中取動,寫得情趣盎然。
說明時,採取了總分結合,依次介紹,逐一描述的寫法,給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第一部分概括介紹,使讀者對王叔遠技術的精巧,先有一個總的印象,這是總說。第二部分,先總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後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作詳細說明:先寫船艙,次寫船頭,再寫船尾,最後寫船頂。第三部分又是總說,照應文章開頭,但比第一部分深入了一步。它以串聯的數字做綜合統計,使所說明的核舟給讀者留下更清晰的印象,加強了說明效果。三個部分,先總後分,分而後合。結尾以「嘻,技亦靈怪矣哉」來收攏全文,同開頭說明的「奇巧人」前後照應。
3.難點精講——按空間順序說明物體
說明物體的形狀、結構一般都是先說整體,而後逐一地說它的各個局部,稱為空間順序。至於整體怎麼說,各個局部的順序怎麼安排,則要因物制宜,沒有一定之規。本文寫核舟整體的只有兩句話,一說長度,一說高度,突出了這件雕刻品的體積之小。以下寫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藝術構思,是雕刻品的主體部分,自應在前;上面是題款,系雕刻品的附屬部分,自應在後。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為奇。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寫舟的正面卻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這樣的順序寫,而是將船頭和中間部分的順次加以顛倒。為什麼要這樣寫?大概有兩個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間部分是艙,高起而寬敞,十分引人注目,艙邊的窗又竟然可以關閉,由此說起能夠引起讀者的興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寫景的名句,可以使讀者通過想像感知蘇軾當年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這後一個原因尤為重要——如果我們把核舟比作一幅圖畫的話,那麼,蘇、黃、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頭是畫的主體部分,而船艙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僅可以引人入勝,還可以使讀者初步領略這個環境中的特殊氛圍。如果按正常順序先寫船頭次寫船艙,就不會產生這樣的藝術效果。至於最後寫船尾,這用不著細說,那兩個舟子顯然是用來烘托船頭的三位游者的。
問題全解
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本文之所以寫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夠通過它的文字想像出這件藝術品所表現的內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對雕刻家的藝術構思理解得相當深。這要從這件作品的「大蘇泛赤壁」的主題說起。
具體地說,有以下幾個要點:
(1)蘇軾游赤鼻磯,也曾「攝衣而上,履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但據前後兩篇《赤壁賦》所記,大部分時間是「泛舟游於赤壁之下」。而雕刻品的原材料桃核,又具有「修狹」的特點,宜於刻成舟形。由於這兩個原因,雕刻家自然會產生把游覽的全過程集中到「舟」上來加以表現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題。
(2)蘇軾是主角,但也有同游者。前後兩篇《赤壁賦》中都提到有「客」相從,只是沒有指名。雕刻家便由此想到蘇軾在黃州生活時期的好友佛印和黃魯直。蘇軾的「峨冠多髯」,史書上有記載,容易表現出來;佛印是僧人,也不難刻畫出他的外形特徵。這就進一步形成了以蘇軾居中,魯直、佛印分居左右的設想,再以「蘇、黃共閱一手卷」表現二人的閑適心情,以佛印的灑脫神態作襯托,又將三人置於船頭的顯著地位,畫面的主體部分就突出了。
(3)游覽的地點是在赤鼻磯(蘇軾誤作赤壁),這在「核舟」上是無論如何也難以用富有立體感的細節表現出來的。於是雕刻家巧妙地藉助蘇軾《赤壁賦》《後赤壁賦》中的文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分刻在船艙左右的小窗上。這是雕刻家的大膽的藝術創造,實際上是通過觀賞者的文字想像能力來表現生活中的實在圖景,是一種「移植」的手法。
(4)為了給觀賞者造成一個江上泛舟的實感,雕刻家精心地設計了一個「舟尾橫卧一楫」的細節,又有舟子二人分居左右,一人「倚一衡木」而坐,一人燒茶,都是很悠閑的樣子,跟蘇軾《後赤壁賦》里「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的意境暗暗相合,使人覺得靜中有動。
(5)除上述的各項設計而外,還有個細節也很有表現力:一個是佛印「矯首昂視」,一個是楫右邊那個舟子「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前者使人感到佛印在望著天空和兩岸的山色,後者使人感到江上確實有徐徐吹來的「清風」,這就把「核舟」以外的廣大藝術空間展示出來了。
【學習方法指導】
譯句的方法
1.古今的語序完全相同,可以照原來的順序逐序逐字翻譯成。
2.有的含有數量詞,可聯繫上下文,照原來的語序譯,如「船尾橫放著一支槳」。也可適當變換語序,譯為「一支槳橫臣在船尾」。
3.「人五」「窗八」這種表述方式不合現代語習慣,譯時應變換語序:「總計這條船上刻了五個人、八扇小窗」。
4.要注意定語後置的應將修飾詞前置於中心詞之前。
【拓展訓練】
1.《核舟記》賞析
作者在《核舟記》中運用說明和描繪相結合的筆法,生動地介紹了明末雕刻藝人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和獨特的才華,熱情贊揚了我國古代民間藝人的藝術成就。
從文章開頭至「蓋大蘇泛赤壁雲」為第一段,簡練概括地告訴讀者,王叔遠有著不同凡響的雕刻技藝,他能在「徑寸之木」上,隨意雕刻出不同形狀的藝術品。然而更絕的是,他能利用木頭天然圖紋、形狀,表現各自形態。「罔不因勢象形」,強調了「形態」;「各具情態」,則突出了「神似」。這樣,也就突出了王叔遠是個「奇巧人」。「蓋大蘇泛赤壁雲」的「蓋」,在這里作副詞,為「大概」之意。從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來看,是「大蘇泛赤壁」。但《赤壁賦》寫蘇東坡泛舟赤壁,雖有其事,但是沒有說有黃魯直和佛印和尚伴遊。這樣,也就間接地說明了雕刻者善於根據蘇東坡的原文進行想像。核舟上刻著蘇東坡游赤壁,這點明了整個核舟所刻畫的主要內容。「蓋大蘇泛赤壁雲」在全文起著「橋梁」作用。這一段只五十餘字,用筆經濟、簡練,層次清楚,交代清楚,包含著豐富的內容,也約略點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從「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至「嘻,技亦靈怪矣哉」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節。起筆時,作者如剝筍似的進行具體的描述,很有層次感。先寫核舟的長和高,「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以核舟本身之小,來顯示核舟工藝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著進入具體的描述。先寫「中軒敞者為艙」,著力突出在這一特定的條件下,船艙的高大、寬敞,以及在核舟中所佔據的位置。小舟不滿「徑寸」和「軒敞」的船艙,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強烈的對比,構成一個完整的畫面,來顯示核舟雕刻藝術的特色。接著,能開能關,所以「啟窗而觀」則「雕欄相望」,閉窗時所刻的前後《赤壁賦》的膾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則顯現於眼前。在「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細膩逼真,又富有詩情畫意,其情趣之妙,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顯示王叔遠精妙絕倫的雕刻技藝。而作者用細膩的筆調,把工藝品上的詩情畫意生動逼真地表達出來,也足見他藝術手法之高明。
第二、三小節,著重介紹核舟上的五個人物是為了增強作品的活力。如果讀者細細留神、品味,就不難看出雕刻藝人有著驚人的想像力。《赤壁賦》文中「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沒有交代「客」是何許人,而雕刻藝人卻選擇了黃魯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體化了,並在具體化的過程中加以個性化。由此,作品對他們三人精神狀態的描寫,也就成為這件工藝品最有光彩的部分。王叔遠這位民間雕刻藝人,在雕刻時,簡直是發揮了戲劇導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頭,三個人沒有平均地佔據僅有的一點空間,他們「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運筆有時採用粗線條,一筆帶過,如「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有時採用工筆畫似的手法,如「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蘇、黃組合在一起,讓他們「共閱一手卷」,特別是「各隱卷底衣褶中」,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來了,筆角顯得十分細膩。而此時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矯首昂視」,「卧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沉醉在清風、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掛著歷歷可數的佛珠。從最細微處落筆,雕其貌而刻其神。「執、撫、指、語、矯、視」等幾個動詞畫龍點睛,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使人物活靈活現。人物的表現,身上的服裝,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襯,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美。對於船尾上的兩個船夫,作者的描寫也筆力不減。「橫卧一楫」,雕刻藝人刀法之妙,表現得淋漓盡致。「橫卧一楫」就是說船槳停止劃動,船在江中隨波盪漾,此時方可進入泛舟江上,漫遊赤壁的詩請畫意之中。而兩個船夫,其一「若嘯呼狀」,另一「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淡淡的兩筆,陡然生輝,兩個舟子進入規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畫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態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態又是呼應的,具有整齊美。
第四、五小節,分別記王叔遠在核舟背上刻題名和印章,並對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統計。核舟背上題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它保證了工藝品的完整,反映了藝術的高超。「細若蚊足,鉤畫了了」,筆畫工細,並且線條清晰。船背題名「其色墨」,篆字圖章「其色丹」,著色黑紅相襯,再加上船艙十六個字用「石青糝之」,從船頭到船尾,色彩和諧、協調,藝人的創作態度,從始至終,一絲不苟。「通計一舟」,連續用了九個「為」字,細致地羅列,用形象、簡潔而又帶有立體感的描述把核舟再現在讀者面前。眾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計其長曾不盈寸」的「修狹」的桃核上,其技藝就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
文章一開頭向讀者介紹民間雕刻藝人王叔遠的精湛的技藝和核舟的內容後,便按順序寫核舟的長、高、船艙、船頭、船尾、船背,最後對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進行統計,與開頭相呼應,用贊譽王叔遠鬼斧神工之絕技結束整篇文章,猶如一根絲線,串綴珠玉貝石而盛情整體。通篇四百多字,每個字的選擇,就像這巧奪天工的核舟一樣,精雕細琢。核舟是雕刻工藝品,直接給人以視覺感受。通過作者細膩而傳神的描述,引起讀者的想像,加深對核舟的視覺印象,完成了它獨特的審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豐富,對比巧妙。核舟形體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態之活和情態之細;動中有靜和靜中有動;文字淺顯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對比中顯示雕刻藝術的精湛和詩意美。同時我們還要提到,雕刻藝人有著不凡的見識。我們知道蘇東坡膾炙人口的前、後《赤壁賦》問世以來,可說在文學史上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其藝術成就之卓爾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顯露出對整個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黃魯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紹年間,新黨用事,以修實錄不實的罪名,貶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晚年卒於宜州(今廣西宜山)貶所。他們在政治上不得志,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他們必然會和皈依佛門的佛印和尚引為同調。所以,雕刻藝術家補充了《赤壁賦》中「客」的具體人物,其藝術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的確,《核舟記》把核舟雕刻升華到一個新的藝術境界,同時核舟又增強了《核舟記》的藝術魅力。

❸ 小學課文《梅雨潭》教案

《梅雨潭》講讀教案設計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寫梅雨潭形成的原因,作者在山邊感知到的梅雨瀑的聲形。第二段寫梅雨亭,「亭正對著那條瀑布」,是作者看潭觀瀑的地方,但是,對亭的記敘描寫「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彷彿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卻絕非作者在亭內所能觀察得到的,弄清這一點,對發展兒童理解空間時間和知覺能力,更好地了解觀察點、觀察順序和梅雨亭、瀑、潭的位置關系,進一步掌握觀察方法是頗為重要的。第三段是作者對梅雨瀑觀察聯想後,用比喻詞句描繪出的一幅梅雨瀑的生動畫面。「動」在這里十分關鍵,沒有「急劇的撞擊」就沒有「飛花碎玉」,也就沒有「梅雨潭」之名了。然而,文字的描述具有抽象性,插圖也是靜止的,必須通過再造想像,才能在頭腦里形成這動態美景的形象,從而深入領會文意,感受自然美,和作者愛祖國山河的情感激起共鳴。

教學目的】

從圖、課文後的習題以及教材系統看,應讓學生主要掌握的有:

1.梅雨亭、瀑、潭的位置和觀察方法。

2.抓事物特點和用比喻詞句具體描繪的方法。

3.復習運用《怎樣讀懂一篇課文》、《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並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概括段意,為學會《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方法做鋪墊。

這三點是互相作用的,總起來說,就是教給方法,學習課文,獲得運用這些方法需要具備的基礎知識,提高自學能力。

【教學方法】

把圖、課文、課後習題組成一體,以問題引發,促動學生看圖讀文轉發的自學方式進行教學。

1.請學生默讀全文,看圖。

2.請學生讀第一段、看圖、質疑:

(1)梅雨潭是一個什麼潭,怎樣形成的?

(2)作者走到什麼地方,就聽到了瀑布聲,看見了瀑布形?

(3)作者觀察瀑布的這一天是什麼樣的天氣,陽光好不好?那麼,為什麼「水」會「白而發亮」?(啟示:觀察圖的背景)

3.請學生說第二段,看圖、質疑:

(1)梅雨亭是什麼樣子,是作者在亭內觀察到的嗎?想想、說說觀察點和觀察對象的關系。

(2)作者選擇了什麼地方觀賞梅雨瀑、梅雨潭,為什麼?

(3)「人如在井底了」是作者在什麼地方的感受,為什麼?

(4)說說梅雨亭、梅雨瀑、梅雨潭的位置。

4.請學生讀第三段,看圖、質疑

(1)瀑布為什麼「也似乎分外的響了」?它從哪裡沖下,為什麼會「飛花碎玉般亂濺開了」?梅雨潭是怎樣得名的?說說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觀察梅雨瀑的?

(2)作者為什麼說「象楊花格外確切些」,這指的是什麼時候?

5.默讀課文,邊讀邊想邊概括,然後,說每一段主要講了什麼?這一課重點寫的是什麼?

【抓住事物特點,展開想像思考】

1.請學生讀課文後第3題(1)、(2)兩句。

2、回憶第三段討論的兩個問題,想想瀑布的特點是什麼,作者是用什麼方法具體描寫的?

3.請學生讀課文後第3題第(3)句——想想,這一句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4.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像出一幅瀑布的生動畫面,設想已身臨這「岩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的畫境,談談感受。

(馬業新)

❹ 桂林山水這一課怎樣帶領孩子回顧課文內容,理清寫景順序的教案

目標正確就是指制定的教學目標既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又要符專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屬。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的依據,是課堂教學的總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終極回宿。如何制定出一個具體明確又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呢?首先要認真鑽研教材,結合數學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制定出本節課的教學計劃:要使學生把握哪些知識、形成什麼樣的技能技巧、達到什麼樣的熟練程度、會用哪些方法解題等,這就是雙基目標。其次是考慮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思維能力,這是思維能力的目標。再次是想一想通過這些知識的教學,對學生進行哪些思想教育,培養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滲透思想教育的要求。最後是考慮哪些地方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是創新教育的要求,這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目標。

❺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部編版跳水課文課件教案

這個是今年新改版的,去年在辛培6598找到的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五年級估計也有。

❻ 桂林山水課文教案

本文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

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游覽勝地,於是很自然地產生了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慾望。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為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從山和水兩個方面作具體描繪。

第二自然段寫灕江的水。作者並不先直接寫灕江的水,而是從波瀾壯闊的大海和水平如鏡的西湖娓娓道來,後用一個「卻」字轉折,說明這些美景雖美,但都無法與灕江水相媲美,顯示出灕江之水是多麼的迷人!接著運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辭方法,准確而鮮明地渲染了灕江水的三大特點:靜,清,綠。用「感覺不到流動」突現「靜」;用「能看見江底的沙石」體現「清」;用「一塊無瑕的翡翠」形容綠,而後以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覺,再現灕江之水的風姿。

第三自然段以同樣的手法寫桂林的山,先以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來襯托桂林的山是那麼別具一格。隨之寫其奇、秀、險的特點。其中運用了十分貼切的比喻和恰當的形容,給人以親臨其境的感覺。

文章的末段描繪了山和水交相輝映,異彩紛呈,加上空中的雲霧,山間的綠樹紅花,江上的竹筏小舟點綴其間,交織成一幅絕妙的山水畫。最後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使學生通過閱讀感受桂林山水之美,熱愛祖國大好河山;二是通過品味詞句,反復誦讀積累語言,從中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無瑕的翡翠」是說十分純潔,沒有任何斑點的綠色寶石。為什麼把灕江水比作是「無瑕的翡翠」呢?這是因為灕江水深、水清,水深使水面呈現綠色,加上兩岸青山的映襯,更是一種深綠的顏色。由於水清、水綠,映入作者眼簾的灕江水似乎是一塊純粹的碧玉。這句話抒發了作者對灕江水的贊美與珍愛之情。

②……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奇峰羅列,形態萬千。

這句話寫出了桂林一帶的山別具一格,山與山之間是各不相連,自成一峰,給人的感覺是拔地而起,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筍為喻,好像是從地下突然冒出來的感覺。山的形狀各異,像……像……,無法說盡,因而用「奇峰羅列,形態萬千」作概括,恰到好處。

(2)對詞語的理解。

兀立:高聳直立,形容山勢的險峻。

嶙峋:形容山石突兀的重疊。

連綿不斷:指山脈河流連接不斷。

二、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玩賞、無瑕、擴散、攀登、泰山、駱駝、屏障、波瀾壯闊、峰巒雄偉、紅葉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羅列、形態萬千、色彩明麗、危峰兀立、連綿不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慣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以布置學生查閱有關桂林山水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2.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記,教學時既要讓學生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還要讓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結合貫穿教學的始終。課始,可通過情景渲染導入課文,如通過圖片錄像、教師的導語,喚起學生閱讀的願望,接著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教師范讀、指名分段朗讀,引讀、看畫面配音朗讀,對課文作整體的感知,奠定情感基調。

3.整體感知課文後,進入分段研讀階段。研讀的重點是: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寫出桂林山水的特點的;在思考此問題的同時,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研讀第二自然段時,重點讓學生思考:

(1)灕江的水有哪些特點?

(2)作者既然是寫灕江水,為什麼開始寫大海和西湖?這樣寫能讓你產生什麼感覺?

(這些問題也可由學生質疑問難中產生)

師生圍繞上述問題進行對話時,結合理解相關詞句。如「無瑕的翡翠」。同時再次通過朗讀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

第三自然段可放手讓學生自學,引導學生從對內容的理解和表達方式兩個方面交流各自的感受,結合理解「奇峰羅列、形態萬千」這兩個詞語的意思和作用;圖文結合理解「屏障、兀立、嶙峋」等詞語的意思,並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語言加以具體的描述。

上述兩個自然段的教學中,還可以通過引讀理解句子之間的關系,如,師:「灕江的水真靜啊」,生:「靜得……」進而感悟作者是如何運用多彩的語言和展開豐富的想像把景物寫具體的。

最後一自然段可以通過配音朗讀等形式加深理解,讀後說說「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的意思及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想像桂林山水的美,並在頭腦中形成畫面,再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4.對筆畫較多,字形結構復雜的生字,如,「瀾、瑕」等要讓學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礎上認真書寫;本文的詞彙豐富,句子優美,除了在閱讀過程中結合上下文加以理解外,還要引導學生積累和運用。如對詞語的歸類;提供一個新的語段,讓學生在新的語境中遷移運用這些詞語;用幾個詞語連綴成幾句話,如用「峰巒雄偉,拔地而起,形態萬千,連綿不斷」等詞語寫一段話;還可以仿照例句寫話,如仿照「真靜啊,靜得……;真清啊,清得……;真綠啊,綠得……」的句式練習寫話。

5.把指導背誦與理清文章的結構聯系起來。可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並列出寫作提綱。然後根據提綱練習背誦。

6.「閱讀鏈接」與課文有著緊密聯系。可讓學生自己閱讀。讀後說說,這首詩寫出了灕江的哪些特點,哪些句子寫得最動人等等,讓學生懂得可以用多種形式來描繪同一景物的特點。有條件的班級可以引導學生結合這首詩的內容,進行再創造,也寫一首詩描寫灕江的水,或桂林的山,以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四、相關鏈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東北部。桂林一帶,奇峰突起,怪石崢嶸,江流彎轉,岩洞幽深,其岩溶奇觀為世所罕見,故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由於石灰岩地形發育,加上地下水的溶蝕,使桂林諸山平地拔起,奇峰羅列,猶如竹筍、翠屏、巨象、駱駝等,形象萬千,景色秀麗,尤以象鼻山最為酷肖。桂林山多岩洞,洞內由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組成各種景物,奇狀異態,琳琅滿目。灕江是桂林的主要河流,與西來的陽江匯合,流水清澈,游魚可數,像玉帶般旋繞城區。桂林之陽朔沿江一帶,群山峭拔,綠水迂迴,青山腹水,景色清幽,構成長達百里的美麗圖畫。

桂林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名勝古跡眾多。古往今來,許多名人都為桂林山水寫下了贊美之詞,留下兩千多件石刻題記,使桂林的山水同時成為珍貴的文物寶庫。

❼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

迷人的蝴蝶谷
教學目標:
l、能正確認讀生字「灣、充、案、盆、紋、逆、輝、蕊、吮、批」。聯繫上下文正確理解「山谷、翩翩起舞、色彩斑讕、獨一無二」等詞語的意思。正確描寫「盆、充、紋、輝、批」。
2、能正確朗讀課文,積累課文中描寫蝴蝶多、蝴蝶美的句子。能運用文中的詞句,用一、二句話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蝴蝶。
3、了解蝴蝶谷得名的原因,感受到台灣蝴蝶谷的迷人。
教具准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出示:台灣地圖
祖國的寶島台灣,氣候溫暖,雨水充足,草木繁多,鮮花盛開,是蝴蝶生長的好地方。
(1)讀准生字字音:「灣、充」。
(2)齊讀句子。
2、揭示課題:10迷人的蝴蝶谷
二、學習課文。
1、為什麼叫它蝴蝶谷呢?輕聲讀課文,找到句子劃下來。
出示:台灣的山多,山谷也多。每年春季,一群群蝴蝶飛過花叢,穿過樹林,越過小溪,趕到山谷里來聚會。人們就把這些山谷叫做蝴蝶谷。
(1) 交流。個別讀句子。
(2) 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蝴蝶谷得名的原因。
(3) 齊讀句子。
2、讓我們一起走進蝴蝶谷,看看它究竟迷人在哪兒? 讀讀課文,找到相關的句子多讀幾遍。
根據回答隨機出示:
每天,太陽一出來,數不清的蝴蝶在樹林花從間,山石溪水邊翩翩起舞,真像仙女在空中撤了一把五顏六色的花瓣,隨風飄來,又隨風飄去。
(1) 簡單說說選擇這句話的理由。
(2) 「翩翩起舞」是什麼章思?你能做做動作嗎?
(3) 男、女生分讀。
每一朵野花的花蕊上,都有一隻或幾只色彩斑斕的蝴蝶在吮吸著鮮花的蜜汁,乍一看,真分不清哪是鮮花,哪是蝴蝶。
(1) 學習生字「蕊、吮」,讀准字音。
(2) 什麼是「色彩斑斕」?換詞。
蝴蝶谷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穿著花衣服的遊客走進山谷,一群群蝴蝶就會圍著他們飛舞,有的還直往他們臉上撲。
(1)學習生字:「引」,「大批」換詞。
(2)齊讀句子.
台灣的蝴蝶,大約有四百多個品種,它們各有各的特點。蛇頭蝶的翅膀上,有像蛇頭一樣的圖案,兩翅一張,足有臉盆那麼大。黃裙鳳蝶後翅有金黃色的花紋.在逆光下會發出珍珠般的光輝。這種色彩在蝴蝶世界裡是獨一無二的。
(1) 學生字:「案、紋、逆、輝」(案:找朋友。逆:書空。注意:第4筆。輝:找朋友。)
(2)選擇一種你喜歡的蝴蝶,讀讀句子,說說它迷人在哪?
(3)理解詞語「獨一無二」。
3、在台灣的蝴蝶谷里,還生活著許多美麗、迷人的蝴蝶,你們想不想看一看?看課件演示,看看哪些是課本上提到過的蝴蝶。
4、給你喜歡的蝴蝶取個名字,並運用課文里學到的詞句來介紹一下。
5、嘗試背誦相關的句子。
三、寫字。
1. 觀察「紋、輝、批」三個字有什麼共同點。
2. 交流:都是「左窄右寬」的字。
3. 描一個,寫一個。
四、總結全文。

小學語文課文《海水為什麼是藍的》教案

《海水為什麼是藍的》教學設計

1 教材簡析:課文講述了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
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並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
效應。表現了拉曼不斷探索,致力於科學研究的精神。
課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後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設計理念:本課教學根據議論性散文的特點,緊扣「好奇心」來展開教學。引導學生讀中體驗,以讀促悟,讓學生在研讀中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感受拉曼的心路,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
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2.了解「好奇心」對於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樹立學生勤學好問的求學觀念。3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4.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疚、液」3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教學重點:
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思考「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系,讓好奇心成
為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
教學難點:
理解拉曼的發現給人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學准備:
1查找印度科學家拉曼的資料。
2.預習課文,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提問引入,揭示課題
1海水是藍色的,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
(板書課題: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
2.印度著名的物理學家拉曼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為什麼是藍色
的」的原因,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簡介拉曼的資料。
【從海水是藍色的這一常識性的問題導出課題,引出印度物理學家拉曼,並介紹拉曼的
資料,為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讀課文,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詞的讀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諱(hui)疚(jiù)等。
3.指名輪流朗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課文先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再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後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最後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在學生充分自由讀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思維的條理性。】
三、默讀課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讀1—8自然段,思考:從男孩與母親的談話中你知道了什麼?
(1)抓住男孩的問題,感受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
不知道的東西。
(2)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拉曼的興趣,他給孩子做出解釋:海水所以呈藍色,是因為
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2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說說男孩留給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斷的「為什麼」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喚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對自己向孩子的解釋產生了懷疑,並著手進行科學探索,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現被英國皇家學會稱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最卓
越的發現之一」。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對「好奇心「的看法。
我們每個人都應保持一顆好奇心,讓好奇心成為我們求知的不竭動力。
【由男孩的問題切入,引導學生感受男孩的「好奇心」,這為學生步步深入學習全文奠
定基礎。】
四、布置作業
1.教師范寫「惰、疚」字,提醒學生注意字形,學生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拉曼受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男孩的觸動,喚醒了科學的好奇心,經過科學的探索,終
於探明了「海水為什麼是藍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台。
二、研讀課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為什麼說「地中海輪船上的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
貝爾物理學獎的獎台」?
2小組討論。
A.交流匯報:
預設:探究「男孩的問號」,了解拉曼的心路。
導言:男孩的問號與拉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什麼關系?
指讀課文9—11自然段,B.理解句子:
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出來的「為什麼」

❾ 小學語文教案

小小竹排畫中游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江南是十分美麗富饒的地方,能喜愛江南,熱愛自己的家鄉. 2、用自己的方式認識12個生字,會寫」口 日中」3個字.認識2個筆畫和三個偏旁。 3 、利用生活經驗 、圖片、 聯繫上下文等方式理解竹排 、樹木密、 禾苗 、江南、 魚米鄉等詞語,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認識筆畫 偏旁和生字,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直接導入。 1、 師:小朋友們坐過竹排嗎?(板書:竹排) (如果有,請他來說一說,再出示課件。如果沒有,就直接出示課件「竹排」。學生看圖理解,隨機正音:排。) 2、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3、小小竹排畫中游。(指名讀課題,正音。)
二、 初讀課文,質疑問難。 1、 學生自由讀課文3分鍾,教師巡迴,隨機正音。指名說說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2、 學生再次讀一遍課文,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 3、 四人小組交流問題,能在小組中解決的就直接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待會兒全班交流。
三、 交流問題。(在充分預設可能出現的問題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提問教師隨機引導。) 詞語方面的問題: 順水流:可以請學生邊讀句子邊用手勢表演,然後自己讀句子做手勢最後共同邊讀邊表演。 樹木密:先請學生說說,再出示課件,讓學生懂得這是指樹木多,枝葉茂盛,一棵挨著一棵。 禾苗:你見過禾苗嗎?(見過,就追問:在什麼地方?是什麼顏色的? 沒見過,就帶孩子們看看禾苗的圖片。)最後,都引出:綠油油。你還見過綠油油的什麼? 江南魚米鄉:課文哪個地方講到魚?那個詞與米有關?(魚兒游,禾苗綠油油)教師介紹。(課件出示)學生讀有關句子。 有關課文的問題: 小竹排在哪裡游?學習最後一句。 為什麼說江南魚米鄉?學習2、3、4句,隨機理解詞語:樹木密、禾苗、綠油油。(方法同上) 為什麼小竹排在畫中游?全班討論,引出江南好風光,就像一幅畫。從而學習2、3、4、5句。隨機理解詞語:樹木密、禾苗、綠油油。(方法同上)
四、再讀課文。 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1、 個別讀。2、同桌讀。3、指名讀。4、全班隨著樂曲齊讀。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開小火車認讀12個生字。 2、游戲:一字開花(口頭擴詞)
二、學習生字、偏旁、筆畫。 1、先出示「日」教師范寫,學生書空。認識筆畫橫折鉤並書寫三個。 2、 引導學生找找「中」的壓線筆,再跟老師一起書空,認識新筆畫橫折。 3、學生自己書寫「口」,互相評價交流。再寫三個。 4、認識3個偏旁,找找帶有該偏旁的字。(課文中學過的、自己知道的)
三、背誦課文。 指名讀,自由准備,同桌互背,指名背,集體齊背。
四、 擴展延伸 1、出示「綠油油」齊讀,請學生自由說說「綠油油的什麼」。 2、照樣子說說「abb的什麼」,幫助學生積累詞語。 3、請學生展示搜集的有關旅遊資料和照片,進行介紹,感受祖國山水的美麗。

❿ 小橋流水人家的教案急急急~

、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抄。

看到題目,不由想到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句子「小橋流水人家」。課文的作者開篇如詩的幾句話,勾勒出了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寫意畫——小溪潺潺繞村莊、楊柳依依垂水面、水鳥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調美麗而纏綿;接著話題一轉,寫了小橋流水人家的人們恬淡、閑適的生活情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無「鬧市」之亂耳,無「疲憊」之勞形,有如世外桃園;結尾直抒胸臆:「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綿綿不絕的懷戀和思念。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使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想像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色和生活,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同時對作者表達感情的方法有所領悟;二是通過朗讀課文,感受作者語言的清新、流暢,積累語言。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有星櫚乩識量撾模

閱讀全文

與水課文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