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曹植的故事有什麼
1、少年才情
曹植自小非常聰慧,才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銳,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
曹操曾經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你請人代寫的吧?」曹植答道:「話說出口就是論,下筆就成文章,只要當面考試就知道了,何必請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的儀容,車馬服飾,不追求華艷、富麗,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漸漸地,曹操開始把愛心轉移到曹植身上。
2、七步成詩
曹植很有才華,精通天文地理,說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絕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謂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對曹植產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處處苦苦相逼。
眾臣在皇帝面前也說三道四,謠言惑眾,什麼朝中一日有曹植,宮內雞犬不寧,如他日造反,圖謀篡位,何不為宮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為強,斬草除根,以免日後夜長夢多。曹丕聽信了讒言,決定今日動手。
正趕上一樁造反政事,曹丕認定曹植為主謀,正午時分,曹丕傳弟弟曹植到池廳邊相見,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衛隊揮刀截下。見到曹丕,曹植道:「吾兄傳我有何貴干?」眾人道:「宮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聽說了吧,吾登皇位你懷恨在心,這事是否你主使的?」
曹植長嘆一聲,道:「吾兄疑我造反,謀你河山篡你朝位!這罪行可不敢擔當,請吾兄明察秋毫。」曹丕不好推辭,只得說:「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誼,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體現兄弟感情的詩,但是全詩不能出現兄弟二字。不然,休怪我大義滅親了。」
「好辦好辦,若我不能在七步內作詩一首,任憑你處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說。「爽快!爽快!咱倆一言為定。」曹丕說完,曹植便邁出了第一步,突然,他聞到了從遠處飄來的陣陣煮豆的香味,靈感一來,借物抒情,在剛走到第六步時就作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原文)此詩作完,曹植對曹丕說:「我們雖有君臣之分,但畢竟是骨肉相連,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殘?
我無意與你權利相爭,無論誰是君主,我都會忠貞不二地跟隨,毫無怨言!明槍易擋暗箭難防。若你要殺我,輕而易舉,何必大費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曹丕聽了,被駁得無話可說。
3、洛神悲歌
曹操死後,曹丕於漢獻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魏國建立。甄氏被封為妃,並於次年鬱郁而死。
甄後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後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後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後,曹丕遂將甄後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
回到鄄城,曹植腦海里還在翻騰著與甄後洛水相遇的情景,於是文思激盪,寫了一篇《感甄賦》。四年後(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
4、憂生之嗟
黃初四年(223年),32歲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黃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歸來,路過雍丘,與曹植見面,增其戶五百。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繼位,即魏明帝。壯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書曹叡,要求給予政治上的任用。
拳拳之心可以使鐵石心腸之人動容。但過於冷靜理智的曹叡卻心如古井,不起微瀾,對於曹植的種種表白和要求,只是口頭上給予嘉許而已。曹叡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
太和三年(229年),38歲的曹植徙封東阿,其間潛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陳王,11月曹植在憂郁中病逝,時年41歲,遵照遺願,將其葬於東阿魚山。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5、立嗣之爭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所建的銅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為賦」,曹植也在其中。在眾人之中,獨有曹植提筆略加思索,一揮而就,而且第一個交卷,其文曰《登台賦》。從此曹操對曹植寄予厚望,以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臨淄侯。這一年,曹操東征孫權,令曹植留守鄴城,告誡他:「當年我擔任頓邱令的時候二十三歲,回想起那時候的所作所為,至今都不曾後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歲,怎能不發奮圖強呢!」
曹植既因為有才而受寵,丁儀、丁廙、楊修等人便都來輔佐他。曹操有些猶疑,好幾次幾乎要立曹植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氣、才子氣太濃,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飾約束自己,飲起酒來毫無節制,做出幾件讓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間,借著酒興私自坐著王室的車馬,擅開王宮大門司馬門,在只有帝王舉行典禮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縱情馳騁,一直游樂到金門,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雲外去了。曹操大怒,處死了掌管王室車馬的公車令。
從此加重對諸侯的法規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漸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寵愛。十月,曹操召令曹丕為世子。從此,曹植告別了昂揚奮發的人生階段,陷入難以自拔的苦悶和濃濃的悲愁中。
Ⅱ 怎樣精準理解熟練背誦曹植古風《梁甫行》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第三子,自小非常聰慧,十歲出頭時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銳,曹操每每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後成就為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他生前被封為陳王,去世後謚號「思」,因此又世稱陳思王。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中國第一部詩評著作《詩品》(成書於513)作者鍾嶸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清代學者王士禎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這首歌行體古詩另有版本稱為《泰山樑甫行》。「梁甫」,又寫作「梁父」,山名,在泰山下,為死人聚葬之地。行,是一種詩歌體裁,以表達比較曲折的事件與細膩的感情為主。《梁甫行》,也寫作《梁甫吟》,《樂府詩集》說是「葬歌」。曹植用這個樂府舊題寫作,表達他對底層人民悲慘生活的關心與同情,其思想藝術不但繼承了《詩經》與《古詩十九首》的優秀傳統,也和其父曹操《步出夏門行》等作品的創作風格一脈相承。
全詩四聯八句,具備了後世五言律詩的形式。
首聯:「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仄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形象概括。給讀者以異軍突起之感,說明各地自然環境不同,所遭受的風雨災害也迥異。言外之意是海邊氣候潮濕,風雨狂暴,海嘯龍卷風也時有發生,不適合人生存,很自然地引出下聯邊海人民生存狀況的惡劣。八方、千里,高度概括,各、殊,對稱,意為不一樣,異氣、風雨,都是比較形象地描寫。
二聯:「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深切敘述。這聯內容緊承首聯,說明海邊的貧民生活極其艱苦,只能住在田野的草棚里。浙江平湖東南海濱白沙灣舊時曾有「沿海熟,喝點粥;沿海荒,討飯忙」的歌謠。劇,艱苦。「劇哉」這一感嘆,深刻揭示主題。野,通「墅」,指田野里的簡易窩棚。
三聯:「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人稱改換,比擬沉痛。運用那些海民的口吻,說其妻子和孩子衣不蔽體,像禽獸一樣生活,人們有時為了躲避海邊的惡劣氣候,慌忙行走在充滿險阻的山林里。象,通「像」。行止,行動的蹤跡。林阻,山林險阻之地。
四聯:「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平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沉痛慨嘆,強抒悲情。簡陋的柴門多麼冷清和蕭瑟,狐狸、野兔在窩棚上下四周放肆地奔躥。柴門,用樹枝等物編成的門。翔,繞行。宇,屋邊。小結:這首詩以極其精練的語言,描述邊海人民貧困潦倒的生活。選材典型,思路清晰,情感沉痛。首尾兩聯押上聲「七雨」韻,中間兩聯押上聲「六語」韻,雨、語,既旁韻相同,又形成「抱韻」,符合本詩的抒情需要。前兩聯用第三人稱,從環境寫到民生,後兩聯改為第一人稱,通過邊海民之敘述,傾訴其人生活似禽獸、柴門蕭條狐兔亂躥之情狀。把握這些思想內容與寫作特點,特別是抓住三、四聯開頭的「妻子」「柴門」等詞語,就能較快地熟練背誦。
Ⅲ 曹植的資料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國詩人,性別男。(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斗爭中漸占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從一個過著優游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繼位,即魏明帝。曹睿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卒謚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是不小的。
Ⅳ 曹植的資料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詩品》稱為「建安之傑」。現在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最多,詩有八十多首,辭賦、散文完整的與殘缺不全的共四十餘篇。從這些作品來看,其成就的確在建安時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他以才華深得曹操的賞識與寵愛,幾乎被立為太子,志滿意得;後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於前期有爭為太子一段經歷,對他深懷猜忌,橫加壓抑與迫害,他雖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卻「抑鬱不得志」,終於在憤懣與苦悶中死去。這種生活遭遇,對他的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過著貴公子生活,但頗有功名事業心。他一生所熱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當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時,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滅「違命之蜀」,東滅「不臣之吳」,「混同宇內,以致太和」(《求自試表》)。他的詩歌的主要內容之一,便是表現這種雄心壯志。《薤露篇》說:「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在《假但篇》里,詩人自比為鴻鵠,把「勢利惟是謀」的小人比為「不知江海流」的假但和「安識鴻鵠游」的燕雀。這些都表現了他追求理想和穎脫不群的性格。但由於詩人前後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現這方面內容的作品,其情調、風貌也有顯著的差異。前期以《白馬篇》為代表,它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壯烈犧牲的愛國壯士的形象,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後期以《雜詩》為代表,更多地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不平之情。如《雜詩》其五:
僕夫早嚴駕,吾行將遠游。遠游欲何之?吳國為我仇。將騁萬里途,東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願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曹植後期備受迫害和壓抑。《世說新語》載一個故事說,曹丕曾命他七步中為詩,不成則將行大法。他作詩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個傳說很能表現他當時的處境。他的後期詩歌也主要是表現這種處境和心情。
作於黃初四年的《贈白馬王彪》是詩人後期的一篇重要作品。當時詩人和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師朝會,任城王到京後不明不白地死去,詩人與白馬王回返封地時,又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於是詩人「憤而成篇」,寫下了這首贈詩。全詩共分七章,表現了豐富的復雜的感情。詩中如「鴟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痛斥了迫使他們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表現了對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也吐露了詩人在岌岌可危的處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這首詩雖然只是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客觀上卻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義的。這首詩的抒情藝術水平也很高。詩人把復雜的感情,通過章章蟬聯的轤轆體的形式,一步步抒發出來,極有層次。另外,詩人的感情雖然十分悲憤激切,卻不是一味的直接傾訴,往往通過敘事、寫景,或通過哀悼、勸勉等方式宕開去寫,這就把感情表現得沈著從容,豐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黃雀行》則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詩人以羅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俠義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緒。曹丕即位就積極翦除曹植的羽翼,殺死了他的好友丁儀、丁異等,可見這樣的詩是有現實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詩歌主要是表現他的壯志,很少反映社會現實,只有《送應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連帶寫到友人所居的洛陽的殘破。後期由於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漸能體會到一些下層人民的痛苦,才寫出了個別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如《泰山樑甫行》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當時邊海人民貧困生活的畫面: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雜詩》第二首則表現了對從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還寫了不少情詩,如《七哀》、《美女篇》等。這些詩與表現壯志的詩風格明顯不同 ,感情哀婉纏綿,與漢末古詩中的抒情詩極相近。《七哀》一首情調尤肖《古詩十九首》。這些詩中有一些可能寄託了詩人君臣不偶和懷才不遇的感情。
《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很能概括曹植詩歌的藝術風格。曹植一生熱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後,壯志不衰,轉多憤激之情,所以詩歌內容充滿追求與反抗,富有氣勢和力量,這就形成了「骨氣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詩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講究藝術表現的。他的詩歌雖然也脫胎於漢樂府,但同時吸收了漢末文人古詩的成就,並努力在藝術上加以創造和發展。建安詩歌從樂府出來逐漸文人化,到了曹植手裡就具有明顯的文人詩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漢樂府《陌上桑》,但描寫的細致和詞藻的華麗,與《陌上桑》迥異其趣,正表現了這種傾向。曹植的這種努力造成了他的「詞采華茂」的一面。他的詩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貼切,並且常常以全篇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難者,以轉蓬飄盪喻流徒生活,以女無所歸喻懷才不遇等。他的詩又注意對偶、煉字和聲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波長坂,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一連三聯對偶,後兩聯尤為工整。「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詩句已暗合律詩的平仄,富於音樂性。此外曹植的詩還工於起調,善為警句,如「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它們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詩增色。曹植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詩歌的藝術性,但也開了雕琢詞藻的風氣。
曹植的辭賦也都是抒情小賦。《洛神賦》是他賦中的名作。這篇賦接受了《神女賦》的影響。它熔鑄神話題材,通過夢幻境界,描寫一個人神戀愛的悲劇。賦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寫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態和裝束,然後寫到詩人的愛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動:「於是洛靈感焉,徒倚旁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通過這些動作的描繪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劃得十分突出。最後寫到由於「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贈當而去,和詩人失意追戀的心情,有濃厚的悲劇氣氛。這篇賦想像豐富,描寫細膩,詞采流麗,抒情意味和神話色采很濃,藝術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與吳季重書》和《與楊德祖書》是兩篇有名的散文書札。後一篇直抒懷抱,譏彈時人,文筆鋒利簡潔,也很能表現他自視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是兩篇駢儷成分極重的文章。但它們都有一定的內容,而在形式上,對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間,並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錯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與後來許多形式主義的駢文有很大不同。特別是前一篇,詩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里行間。
建安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一個時期的文學能形成一種傳統而被接受下來是不多的。鍾嶸在反對晉以後的形式主義詩風時,曾慨嘆「建安風力盡矣」!初唐詩人陳子昂在進行詩歌革新時,也高舉「漢魏風骨」的旗幟,這說明「建安風骨」的傳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曹植(192~232),三國時魏詩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余,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斗
爭中漸占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從一個過著優游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對象。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睿繼位,即魏明帝。曹睿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卒謚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游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發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復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
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是不小的。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曹植生前自編過作品選集《前錄》78篇。死後,明帝曹□曾為之集錄著作百餘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30卷,又《列女傳頌》1卷、《畫贊》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 206篇。明代郭雲鵬、汪士賢、張溥諸人各自所刻的《陳思王集》,大率據南宋本稍加釐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銓評》、朱緒曾《曹集考異》,又對各篇細加校訂,並增補了不少佚文□句,為較全、較精的兩個本子。近人黃節有《曹子建詩注》,古直有《曹植詩箋》,今人趙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三國魏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後失寵。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為臨淄侯。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曹丕死後,曹丕的兒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郁 而死,年四十一歲。
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時間。這時期的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有不少作品能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反映出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 的痛苦,體現了要求國家統一的願望,辭情慷慨,語言剛健。後人以「建安風骨」稱 譽這些作品俊逸剛健的風格。但有些篇章表現了消極出世的思想。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 前後兩期。前期有少數作品出社會動亂和自己的抱負,詩的基調開朗、豪邁。如《白馬篇》、《送應氏》等。後期作品則反映其所受壓迫的苦悶的心情,部分詩篇參雜較 濃厚的消極思想。其詩善用比興手法,語言精煉而詞采華茂,比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 詩歌的成就,對五言詩的發展頗有影響。也善辭賦、散文。他的《洛神賦》抒情優美 ,富於神話色彩,影響甚大,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品。散文也有名篇,如《求自試表》等。
曹植墓:位於東阿縣城西南10公里魚山西麓,依山而建。 墓室分甬道、前室、後室3部分。1951年,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瑪瑙珠、瑪瑙泡、青玉璜數件較精外,其他大部為陶 制明器,象車、案、壺、盆、雞、狗、鵝、鴨之類。1996年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Ⅳ 曹植梁甫行創作背景,急!
曹植自曹丕篡位後,詩人被貶到貧困的海邊,在自己生存的艱難不幸的環境中,看專到下層人民的困屬苦生活,逐漸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有感而發,寫下這首慷慨激憤之作。
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簡意賅地全方位展現了邊海人們的痛苦生活,反映了邊海農村的殘破荒涼景象,表現了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梁甫行》
三國.曹植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白描手法,全詩雖只有四十個字,卻全方位描寫了邊海人民的苦難生活。詩中「草野」、「禽獸」、「柴門」、「狐兔」等景物,均來自現實生活,描寫生動、特色鮮明,詩人想表達邊海貧民生活之苦,卻不言其怎樣艱苦,初看好似有些誇張失真,細想又覺確實可信。
因生活所迫那些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蓬頭垢面的邊海人民,用「禽獸」來比喻,十分生動貼切,既有對苦難者的深切同情,又含對社會動亂的悲觀失望之情。
此外,詩歌的語言十分朴實、自然,毫無雕琢造作之感,足見詩人運筆之妙,才情之高。
Ⅵ 《粱甫行》 曹植 古詩文
《泰山樑甫行》-曹植
八方各異氣,干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版身於草野。
妻子象權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譯文】
八方的氣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內的風雨形態不一。海邊的貧民多麼艱苦啊,破舊的草屋是他們的棲身之地。妻子和兒子像禽獸 一樣生活,盤桓在險阻的山林里。簡陋的柴門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圍自由 穿梭毫無顧忌。
曹植自曹丕篡漢後,在自己生存的艱難不幸中,逐漸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樑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邊海農村的殘破荒涼景象,表現了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
Ⅶ 曹植的資料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詩品》稱為「建安之傑」。現在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最多,詩有八十多首,辭賦、散文完整的與殘缺不全的共四十餘篇。從這些作品來看,其成就的確在建安時期一般作家之上。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稱帝為界,明顯地分為前後兩期。前期他以才華深得曹操的賞識與寵愛,幾乎被立為太子,志滿意得;後期曹丕父子做了皇帝,由於前期有爭為太子一段經歷,對他深懷猜忌,橫加壓抑與迫害,他雖然仍不失王侯的地位,卻「抑鬱不得志」,終於在憤懣與苦悶中死去。這種生活遭遇,對他的創作有著深刻的影響。
曹植前期也是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過著貴公子生活,但頗有功名事業心。他一生所熱烈追求的是「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當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局面時,他的政治雄心便是西滅「違命之蜀」,東滅「不臣之吳」,「混同宇內,以致太和」(《求自試表》)。他的詩歌的主要內容之一,便是表現這種雄心壯志。《薤露篇》說:「願得展功勤,輸力於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在《假但篇》里,詩人自比為鴻鵠,把「勢利惟是謀」的小人比為「不知江海流」的假但和「安識鴻鵠游」的燕雀。這些都表現了他追求理想和穎脫不群的性格。但由於詩人前後期生活境遇的不同,表現這方面內容的作品,其情調、風貌也有顯著的差異。前期以《白馬篇》為代表,它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壯烈犧牲的愛國壯士的形象,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後期以《雜詩》為代表,更多地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不平之情。如《雜詩》其五:
僕夫早嚴駕,吾行將遠游。遠游欲何之?吳國為我仇。將騁萬里途,東路安足由?江介多悲風,淮泗馳急流。願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曹植後期備受迫害和壓抑。《世說新語》載一個故事說,曹丕曾命他七步中為詩,不成則將行大法。他作詩道:「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個傳說很能表現他當時的處境。他的後期詩歌也主要是表現這種處境和心情。
作於黃初四年的《贈白馬王彪》是詩人後期的一篇重要作品。當時詩人和白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都去京師朝會,任城王到京後不明不白地死去,詩人與白馬王回返封地時,又為有司所阻,不能同行,於是詩人「憤而成篇」,寫下了這首贈詩。全詩共分七章,表現了豐富的復雜的感情。詩中如「鴟號鳴衡軛,豺狼當路衢,蒼蠅間白黑,讒巧令親疏」,痛斥了迫使他們分行的有司;「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歸。孤魂翔故域,靈柩寄京師」,表現了對任城王暴亡的深沉悼念;「變故在斯須,百年誰能持」,也吐露了詩人在岌岌可危的處境中惴惴不安的心境。這首詩雖然只是抒發詩人的主觀感情,客觀上卻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是有深刻的思想意義的。這首詩的抒情藝術水平也很高。詩人把復雜的感情,通過章章蟬聯的轤轆體的形式,一步步抒發出來,極有層次。另外,詩人的感情雖然十分悲憤激切,卻不是一味的直接傾訴,往往通過敘事、寫景,或通過哀悼、勸勉等方式宕開去寫,這就把感情表現得沈著從容,豐富深厚。
此外,他的《吁嗟篇》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徒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黃雀行》則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利劍不在掌,結交何須多。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
詩人以羅家喻迫害者,以雀喻受害者,塑造了一個解救受難者的俠義少年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反抗情緒。曹丕即位就積極翦除曹植的羽翼,殺死了他的好友丁儀、丁異等,可見這樣的詩是有現實背景的。
曹植前期的詩歌主要是表現他的壯志,很少反映社會現實,只有《送應氏》第一首因送友人而連帶寫到友人所居的洛陽的殘破。後期由於自己生活的不幸,逐漸能體會到一些下層人民的痛苦,才寫出了個別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如《泰山樑甫行》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當時邊海人民貧困生活的畫面: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雜詩》第二首則表現了對從戎的「客子」的同情。
曹植還寫了不少情詩,如《七哀》、《美女篇》等。這些詩與表現壯志的詩風格明顯不同 ,感情哀婉纏綿,與漢末古詩中的抒情詩極相近。《七哀》一首情調尤肖《古詩十九首》。這些詩中有一些可能寄託了詩人君臣不偶和懷才不遇的感情。
《詩品》說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很能概括曹植詩歌的藝術風格。曹植一生熱中功名,追求理想,遭遇挫折後,壯志不衰,轉多憤激之情,所以詩歌內容充滿追求與反抗,富有氣勢和力量,這就形成了「骨氣奇高」的一面。
在建安詩人中,曹植要算是最講究藝術表現的。他的詩歌雖然也脫胎於漢樂府,但同時吸收了漢末文人古詩的成就,並努力在藝術上加以創造和發展。建安詩歌從樂府出來逐漸文人化,到了曹植手裡就具有明顯的文人詩的面目了。如《美女篇》模仿漢樂府《陌上桑》,但描寫的細致和詞藻的華麗,與《陌上桑》迥異其趣,正表現了這種傾向。曹植的這種努力造成了他的「詞采華茂」的一面。他的詩善用比喻,不只多而貼切,並且常常以全篇為比,如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難者,以轉蓬飄盪喻流徒生活,以女無所歸喻懷才不遇等。他的詩又注意對偶、煉字和聲色。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波長坂,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一連三聯對偶,後兩聯尤為工整。「被」字,「冒」字見出作者選詞用字的匠心。他有些詩句已暗合律詩的平仄,富於音樂性。此外曹植的詩還工於起調,善為警句,如「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驚風飄白日,光景馳西流」,它們或在篇首,或在篇中,都使全詩增色。曹植這方面的成就提高了詩歌的藝術性,但也開了雕琢詞藻的風氣。
曹植的辭賦也都是抒情小賦。《洛神賦》是他賦中的名作。這篇賦接受了《神女賦》的影響。它熔鑄神話題材,通過夢幻境界,描寫一個人神戀愛的悲劇。賦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寫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態和裝束,然後寫到詩人的愛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動:「於是洛靈感焉,徒倚旁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通過這些動作的描繪把洛神多情的性格也刻劃得十分突出。最後寫到由於「人神之道殊」,洛神含恨贈當而去,和詩人失意追戀的心情,有濃厚的悲劇氣氛。這篇賦想像豐富,描寫細膩,詞采流麗,抒情意味和神話色采很濃,藝術的魅力很大。
在曹植的文章中,《與吳季重書》和《與楊德祖書》是兩篇有名的散文書札。後一篇直抒懷抱,譏彈時人,文筆鋒利簡潔,也很能表現他自視甚高的性格。另外,他的《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是兩篇駢儷成分極重的文章。但它們都有一定的內容,而在形式上,對偶排比句也往往是三、四、五、六言相間,並且不排斥散句,所以錯落有致,工整而不萎弱,與後來許多形式主義的駢文有很大不同。特別是前一篇,詩人的急切用世之心,洋溢在字里行間。
建安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一個時期的文學能形成一種傳統而被接受下來是不多的。鍾嶸在反對晉以後的形式主義詩風時,曾慨嘆「建安風力盡矣」!初唐詩人陳子昂在進行詩歌革新時,也高舉「漢魏風骨」的旗幟,這說明「建安風骨」的傳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Ⅷ 梁浦行曹植翻譯
翻譯:
八方的氣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內的風雨形態不一。
海邊的貧民多麼艱苦啊,破舊的草屋是他們的棲身之地。
妻子和兒子像禽獸一樣生活,盤桓在險阻的山林里。
簡陋的柴門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圍自由穿梭毫無顧忌。
原詩:
梁甫行
魏晉:曹植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墅。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異氣:氣候不同。劇:艱苦。行止:行動的蹤跡。柴門:用樹枝等物編成的門。
創作背景:
曹植自曹丕篡位後,詩人被貶到貧困的海邊,在自己生存的艱難不幸的環境中,看到下層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漸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有感而發,寫下這首慷慨激憤之作。
作者成就:
曹植的創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
後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由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庄雅,又蘊含著《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應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
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曹植著有《畫贊序》,是中國畫論史上流傳下來的第一篇專題論畫的文章。它可以同漢代的《毛詩序》相提並論。
Ⅸ 梁甫行 曹植
蕭條是「冷清」的意思。
《泰山樑甫行》
八方各異氣,干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譯文】
八方的氣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內的風雨形態不一。海邊的貧民多麼艱苦啊,破舊的草屋是他們的棲身之地。妻子和兒子像禽獸 一樣生活,盤桓在險阻的山林里。簡陋的柴門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圍自由 穿梭毫無顧忌。
【鑒賞】
曹植自曹丕篡漢後,在自己生存的艱難不幸中,逐漸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樑甫行》中,以白描的手法,反映了邊海農村的殘破荒涼景象,表現了對下層人民的深切同情。"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是說天下的自然環境不一樣,所遭受的風雨災害也不一樣。言外之意是說,海邊氣候潮濕,風雨狂暴,海嘯龍卷風也時有發生,是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這兩句突出邊海人民生存環境的惡劣。"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痛苦啊,海邊的人民,他們生活在荒野草叢林木中,多麼荒涼,多麼凄慘。這本是野獸出入的地方,可他們卻長期的與野獸同居 。所以"妻子象禽獸 ,行止依林阻。"這是對妻子以及孩子的整體形象描寫,從中我們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體蓬頭垢面的野人一樣的粗俗艱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見他們與世隔絕的愚鈍頹廢形象。他們依靠自然環境的險阻,和野獸爭奪相間生存,他們不但經受生活的艱難困苦,而且還有隨時被野獸吃掉的生存憂懼。"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柴門簡陋凄清,在海風中嗦嗦搖盪,狐狸兔子好象從天上飛來一樣從屋檐下飛來竄去。這里通過狐狸、兔子的側面描寫,反襯出邊海人們生活環境的荒蠻以及邊海人們的恐懼與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簡意賅地全方位展現了邊海人們的痛苦生活。
Ⅹ 曹植的時代背景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少有文才,善為詩文。三國魏傑出詩人。曹操第三子,封陳思王。因富才學,早年曾被曹操寵愛,一度欲立為太子,終因任性而行失寵。遭忌於兄丕。曹丕稱帝後,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屢遭貶爵和改換封地。建安十六年( 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為臨淄侯。二十五年,操死,丕廢漢稱帝,使就國。黃初二年(22),貶爵安鄉侯;改封耶城侯;三年,徙封東阿;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丕死,曹睿即位,徙封浚儀;六年,封為陳王,鬱郁而死。溢曰思,世稱「陳思王」。曹植曾幾次上書,希望能夠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願,最後憂郁而死,年四十一歲。
文學創作背景可參照建安時期
文學史上的建安時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時間。這時期的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有不少作品能從漢樂府民歌中吸取養料,反映出社會的動亂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體現了要求國家統一的願望,辭情慷慨,語言剛健。後人以「建安風骨」稱譽這些作品俊逸剛健的風格。但有些篇章表現了消極出世的思想。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有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
曹植的生活和創作,以曹丕即帝位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頗多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之作,如《白馬篇》、《吸鯉篇》等,亦有少數關涉社會、反映動亂殘破現實的作品,如《送應氏》等,另有不少美邀游、敘酣宴之什。後期作品,詩如《贈白馬王彪》、《野田黃雀行》、《七步詩》、《泰山樑甫行》,文如《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賦如《洛神賦》等,或訴說骨肉相殘、屢遭疑忌之苦痛,或發抒有志不能施逞之悲憤,或申述己志,或憫惜世亂,多憂患之辭和慷慨之音;表現上亦趨向沉鬱內斂,多用比興寄託,愈見婉曲深入。其傳、文、賦兼工面俱美。文以表尤善,劉輜《文心雕龍·章表》有「獨冠群才」之稱。賦以《洛神賦》最著,代表建安辭賦創作最高成就。詩之成就更在文、賦之上。鍾峰《詩品》謂其「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集溢今古,卓爾不群」,推為「建安之傑」。為詩工於起調,講求辭藻華贍,造語精工,音韻自然和美,堪稱獨步;形式則以五言為主,對中國五言詩發展卓有貢獻,《詩品》譽其為「五言之冠冕」。
(希望對你有用。。。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