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教學合一是誰提出的

教學合一是誰提出的

發布時間:2021-01-01 06:06:32

Ⅰ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提出的一個教育思想,「教學做合一」用英文怎麼翻譯

教學做合一內
Integr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Practice
integrity of ecation, studying as well as practice

供參容

Ⅱ 陶行知的祖先是誰

他的祖先已經很難考證了。

姓陶的人,真是既榮耀,又幸運,因為他們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堯,一支出自虞舜。這份榮耀與生俱來,實在令人羨慕萬分。
關於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這樣說的:「陶唐氏之後因氏焉。虞閼為周陶正,亦為陶。」陶唐氏就是帝堯,虞閼則為舜的後代。
帝堯,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為什麼還要稱他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緣故的。
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堯是帝嚳的次子,也就是黃帝的玄孫。他最初封在「陶」,後來又徙到「唐」,所以才稱為陶唐氏。至於「堯」,則是他的號,是他生時臣民用來對他稱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堯的子孫後來才會有的以陶為姓,有的以唐為姓。
堯的最初封地陶丘,據《說文》上的考證,就是現在的山東省定陶縣;後來所徙的唐地,則是現在河北省的唐縣,所以出自帝堯的這一支陶姓,最初應該就是發源於這兩個地方。
虞舜的後代之所以也姓陶,則是由於他的一個後代虞閼,在周朝的時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謂「陶正」,就是專管治陶之事的官,後來虞閼的子孫就以官為姓,統統改姓了陶。
至於舜的後代之以虞為姓,則是因為他把君位禪讓給禹之後,他的兒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孫也依照當時的習慣以國為姓,就此姓了虞。當時虞地的位置,就是現在河南省虞城縣。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發源地,也應該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縣。
根據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緣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堯舜,在來源方面,還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是來自山東定陶、河北唐縣和河南虞城縣,一切都是脈絡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據《姓氏考略》的記載,陶姓繁衍到後來,是丹陽和潯陽兩地的望族。丹陽,是在今江蘇省,位置在鎮江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寶年間以來就有的縣治。潯陽,則是現在的江西省九江縣。
在歷史上,姓陶的名人相當不少,早在春秋時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傳》,以節義傳論千古的陶嬰。
人人知名的陶淵明,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被傳誦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記》,也被歷代列為學子必讀之作。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傳為千古美談,為後世志趣高潔的讀書人,奉為座右銘。

Ⅲ 《教學合一》讀後感

[《教學合一》讀後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比較厚的書,我向來對厚的書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教學合一》讀後感。周末,有了閑瑕時間的我隨手翻了這本書,出乎我的意料,這本書用了很通俗的、很簡單的語言講述了一些教育觀點,讓人一看,引人入勝,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讓人看過覺得有意外的收獲。
讀完首篇《教學合一》,我感覺頗多。這是陶先生1914年4月發表的文章,雖然已經過了將近一個世紀,但今天讀起來仍覺得非常親切,令人深思。
陶先生提出了教學合一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陶先生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一本教材,幾支粉筆,教師從頭講到尾」,這種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新課程標准下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角,這與陶先生的觀點是一致的,這也是時代與社會的發展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讀後感《《教學合一》讀後感》。想到自己的數學教學課堂,傳授知識多,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少,深感慚愧。先生說得生動:「如果你按著雞脖子喂米給雞吃,它會亂咬掙扎著不肯吃,如果你松開雞,它就會自己主動去吃米」,教師讓學生的主體意識體現的越充分,學生參與學習的自覺性就越大,學習效果就越好。
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每個班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學生學習上「苦惱太多」的學生,他們大多數是因為不喜歡這一門學科,不喜歡教這門學科的老師。盡管我不完全苟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但老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學情,不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不及時對自己教學做調整和改進的話,他肯定是「教不好的老師」,新課和要求我們「因材施教」,這需要我們如陶先生所言認真去思考如何「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
第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科技信息時代,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課堂更加精彩、有趣。作一個學習型的老師,多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多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學生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生「終身學習」,我們更要在「終身學習」方面身體力行。
言而總之,教學合一就是學生樂學,教師樂教,教學相長。只有做到教學合一,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的教學才是真教實學。
〔《教學合一》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Ⅳ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的觀點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版里,對事權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
「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Ⅳ 陶行知主張教學做合一強調什麼是中心

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

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大主張,其中教學做合一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Ⅵ 教學合一與教學做合一有什麼求別

源自中國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理論。視「教學做」為一體。「做」是核心,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

Ⅶ 陶行知主張教學做合一強調什麼是中心

教學做合一,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裡做的,便須在田裡學,在田裡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傅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

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東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這些見解在認識論上具有唯物主義因素,因而「教學做合一」和主觀唯心主義的「從保重中學」就有了區別。但是陶行知所說的「行」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實踐還不同,他所說的「行」還只是個人狹隘的瑣碎的活動。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准。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論在反傳統的舊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它揭露並批評了舊教育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山了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在當時的歷史下,對普及識字教育、掃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適應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學做合一」,要求「教」與「學」同「做」結合起來,同實際的生活活動結合起來,這對教師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尊重學生,注意教學之外的生活,指導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學好本領,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當時的教學方法的改革有積極作用,對我們現在的教學方式也有啟發之處。

Ⅷ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人是誰

本質上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為教育家約翰杜威上世紀三十年代提出。陶行知是他的門徒,很好滴把這個觀點介紹到國內來,並賦予本土的內涵。到今天,依然是極其先進的理念。

閱讀全文

與教學合一是誰提出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