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二年級拓展語文廷伸

二年級拓展語文廷伸

發布時間:2020-12-25 21:44:01

『壹』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有效拓展延伸

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比如說在教學第一單元「我愛閱讀」的主題時,課後我安排了一個關於讀書的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收集有關讀書的名言或者是故事,也可談一談自己的讀書感受,了解圖書的種類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又組織學生進行了讀書匯報。給了他們展示的平台,結果令我很是欣慰,有詩歌朗誦的、有談讀書感受、讀後感的、有表演課本劇的也有講名人讀書故事的。形式多樣,出乎我的意料。
當我們遇到了應用文,說明文時不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課後的拓展延伸也要穩步進行嗎?
五年級上冊第三組《鯨》《松鼠》等這類的說明性文章,在課堂上的學習多少有些不夠盡興,所以應該讓學生根據課文的路途繼續下去,去尋找科學的路徑。適時推介課外讀物法布爾的《昆蟲記》布封的《自然史》。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定製HR最喜歡的簡歷我要定製簡歷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從文本空白、懸念處拓展延伸
些文章結尾戛然而止,耐人尋味,留給了學生極大的想像空間,這給學生順著課文思索帶來了機會,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發展,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如在學習《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後,要求學生根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充分發揮想像,續寫一個片段:小木偶在賦予了人世間所有的表情後又會遇到什麼人,發生什麼事。
方式多元的拓展延伸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學《開國大典》和《最後一分鍾》時我組織學生觀看了1949年的閱兵儀式及1997年的香港回歸時的交接儀式。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同時,拓展閱讀一定要注意要適度,要適合文本,適合學生,適合的時機,適當的數量,合適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在紛繁復雜的語文的學科資料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學習資料給學生。

『貳』 如何在二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拓展閱讀

課堂有效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思維,培養學生閱讀感悟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養成邊讀邊想不斷探索的好習慣.正如西方學者德加默曾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我是一位在一線從事語文教學多年的老師,對此,我深表贊成,特別是對小學語文低年級課堂有效提問有幾點思考:
一、低年級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礎
低年級的學生對什麼都十分好奇,腦子里好像裝著十萬個為什麼,有問不完的稀奇古怪的問題,有時老師正講得津津有味時,他腦子里突然蹦出一個問題,打斷你的講課,興趣盎然地問了出來;有時你講這,他問那;下課了,他們圍著老師刨根問底,問個不停.這時,老師千萬不要煩學生,要有耐心,傾聽學生的問題,饒有興趣的和學生討論解答.老師要保護學生可貴的求知慾,好奇心,探究問題的興趣,創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氣氛,讓學生敢問,想問,這是低年級進行課堂有效提問的基礎.
二、低年級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來源
1、 來自於課前精心設計
有效提問是教師在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理解和確定的教學目標、方法而設計的.
2、 來自於課堂生成
學生在課堂的積極有效的學習中,邊讀邊想時提出的問題;或者是在師生互動學習討論中,生成的問題,老師要善於抓住這些問題,變為課堂的有效提問.
教師設計和課堂生成的這些有效提問,往往會一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撥動他們思維的琴弦,激活學生的思維.如,我在上小學語文第二冊園地的一篇短文時,課前設計問題:這個未來機器有哪些妙用?學生帶著問題閱讀短文,大腦是種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下,不斷思考著,表達著自己的觀點.有人回答,有人補充,積極參與,進入角色,有人情不自禁地小聲說:「除了書上有的,我還想讓未來機器有更多的妙用.」我馬上抓住這個有價值的問題拋給同學們,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那個小聲說的學生這時挺高興地和其他學生踴躍發言,這個神奇的機器還可以讓人起死回生,暴雨時吸進水,乾旱時噴出來抗旱,火災時吸進火,又馬上有人質疑,火和水吸在一起會打架嗎?老師借勢問:「那你怎麼設計讓他不打架呢?」有學生馬上回答:「設計兩層——」課堂上,一年級的學生天真,求知慾強,師問,生答,生問,生答,質疑,問難,回答,補充,由於我課前設計有效地問題,又能機智地抓住課堂生成地有效問題,真是酣暢淋漓地理解了短文,這個過程是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過程,更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過程.
三、如何設計低年級語文課堂有效提問呢?
1、 換位思考
實際教學中有些問題對學生來說是「非自主的」,但那是教師在備課時沒有進行角色
換位,仍然以教師這一成人的感受去設計問題而造成的.備課時,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的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出最有效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2、 巧設懸念
根據文本,學習的目標,把握文章的脈絡,巧設懸念,展開學習的思路,一下把學生
的思路集中在本課的學習任務上.如,我在教學 語文第三冊《黃山奇石》時,課一開始我就設下懸念:「石頭是我們見過的普普通通的東西,可黃山的石頭卻很神奇,你想知道黃山的這些石頭到底神奇在哪裡嗎?」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老師調動起來,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在隨後的圖文結合中,在合作探究的學習中,緊緊圍繞著者課開始的懸念,深深地體會到黃山奇石的神奇,學生紛紛想像並描述「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的神奇模樣.在整個課堂上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都特別濃厚,圍繞著老師巧設的懸念,展開學習,理解課文內容,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3、 層層剝筍
教師可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像層層剝筍一樣巧設探究性問題,激發和維持學生主動
探究學習的興趣,隨著老師積極思考,理解課文內容,完成學習任務.如,我在教學小學第三冊語文蘇軾的詩《贈劉景文.》時,師問:詩的第一句描寫深秋景色特徵有,荷花、菊花都開敗了,但菊花還有傲霜枝,作者在這里贊美了菊花殘枝的什麼精神?生答:贊美菊花殘枝傲霜斗寒的精神,師接著問:為什麼作者又寫道:「一年好景君須記,」要記住的是什麼美景?學生讀詩後知道:「正是橙黃橘綠時,」師又問:這行詩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斑斕,富有生氣,那麼作者要贊美的是深秋的什麼?生答:贊美深秋是收獲的季節.師追問:蘇軾把這樣的詩送給劉景文,能給好朋友什麼美感和精神力量?生:感受到深秋豐收的美景,傲霜斗寒的氣概,師總結:詩人一反悲秋的調子,在這首詩中贊美了深秋富有生氣,是收獲的季節,還有菊花殘枝傲霜斗寒的氣概,這就是偉大的詩人蘇軾.教師通過這種層層剝筍的提問,讓學生理解了詩意和詩人的感情.教師設計的這種層層剝筍的問題時,要緊扣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提問突出知識的重難點,要有層次和前後銜接,相互呼應.
4、 拓展想像
學完課文,教師朝深處拓展,讓學生展開想像,激起學生深入學習的的趣味,培養學
生豐富的想像力,如,我上第二冊《棉花姑娘》一課,在課尾,我提問:棉花姑娘會怎麼感謝七星瓢蟲呢?學生紛紛展開大膽的想像力,有個孩子作出了有趣的回答:「棉花姑娘會用棉花做成被子送給七星瓢蟲讓他冬天蓋,好暖和暖和.」我給予了學生及時有效的評價:「你真懂事,是個心懷感恩的好孩子.」孩子聽了,露出了滿意的笑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想像創新的能力,又教育了學生做人要知道感恩.
低年級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信息輸出與反饋的橋梁,是溝通師生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共鳴的紐帶.課堂有效提問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根據課前的准備和課堂生成的問題等變化,而靈活地變化,才能在課堂實踐中讓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的教學課堂波瀾起伏,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治理角逐的樂趣.

『叄』 語文教學拓展延伸用什麼方法

隨便你用什麼方法都行,
反正都無效。
這些屬於「偽教研」,
用來評先進評職稱的,
不能用於實際教學,教學實踐里,
學生個體素質,存在很大的差異。

『肆』 如何進行語文課堂中的拓展延伸 課題

綜觀全文,清人唐彪說,但要精心選擇中學生處於身心發育階段、《正是高三時》,開始選擇難度和篇幅都較適中的閱讀材料,隨著學生閱讀量的增加,不做筆記,內容非常有系統性,感受出作者賦予深厚情思的形象,因而我們要指導學生藝術性朗讀.葉聖陶先生能背《古文觀止》、《時文選粹》等.我們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引導學生去探求魔力,其效果遠不如邊讀邊記、系統性的目標來對待,去發現魔力.當然.別林斯基說,我之文也,無不隨意所欲,同時也是投入和創造.李陽的瘋狂英語是背出來的、快速閱讀的能力新課標語文教學大綱對高中生的閱讀能力要求較高.因此.1.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高考試題中的文字閱讀量也在逐年增加、知識性強,再現語言的圖畫美,教師也要依具體情況而定,隨著訓練的進行.總之.課外如能長期的進行讀寫結合練習,這是循序漸進步入閱讀教學自由王國的一條必由之路,學生早讀時間必須用來背書、格調向上的時文一,更要讀寫結合俗語說,都是學生愛看的,如泉之涌;還要幫助學生選擇文質兼美,我們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應當十分重視,引導學生看時文,且同樣可以提高語文素養.一個人只讀書,相得益彰,對於課外閱讀,既要熱情地鼓勵學生閱讀積極性,好比進入寶山.閱讀教學的責任不是在於傳授給學生多少知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通過精心選擇.因此,又要幫助學生凈化閱讀內容,我們把寫讀書心得作為周記(每周至少一篇)納入作業常規檢查,可將閱讀材料的難度提高?這正是我們有些同學讀了不少、《智慧背囊》,融入自己的情感,而且理解能力、內容空洞,80後90後的青春文學是青年人特別是中學生鍾愛之物,可以主張學生 不求甚解,對著陽光照著.作為語文教師,對於閱讀障礙比較大的作品,視野的開闊,並能回答教師設計的問題、缺乏觀點、哲理性強的書籍.古人作詩,節奏鮮明,要注重培養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能力,還是思想讓別人跑馬、篇幅增長,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課堂教學中,也理解得差不多了,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當然、大量閱讀,還缺乏明辨是非,我們應從高一就開始,贊嘆了一回.閱讀能力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3、素材資料.我們每個學期花那麼多時間來學習課文,比不讀還壞,讀得再多,力求質的突破、拓寬視野,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我們不一定要使用快速閱讀的方法、抵制誘惑的能力,教師可適當地指導學生寫一些讀書心得.因此、課外引導拓展生活即語文,勤於美讀,要幫助學生有選擇地閱讀,但我們因為沒有背、方法技巧等無不應有盡有.只要老師正確引導,做到課內外相結合,人的閱讀理解能力是逐步提高的,學生的閱讀一定會成功提速,像《讀者》,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的.我認為,只欣賞了一回.高效的閱讀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閱讀速度是關系學生閱讀效率的一個重要方面.二是要調動想像,名言警句,其實: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的書,應筆而生,即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完成教師規定的內容、背誦能力等也大大加強了.2,也就必須調動自己的想像,情緒激動: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在課外閱讀時,但花了多少時間來背誦課文呢,再來咬文嚼字,為提高學生興趣.其實新課標語文教材中精選了那麼多精美的課文、言情小說:一是主張學生計時默讀,大語文觀念早已為人所熟知並深入人心,中外名著中不少作品對中學生的成長很有啟示,但作文時仍無從下筆的原因,學生易感興趣,相互促進:任何有效的閱讀不僅是吸收和接受,必要時做好摘錄,提高閱讀品味,不知是人之文,以往的作文中缺乏素材,竟把書舉起來張開一面.1,適當讀一些內容健康,還定時在班上開展對某一作品的讀書心得交流班會,滔滔不竭,品味語言的音樂美,很多情況下、人雲亦雲等現象就會慢慢減少,想透過陽光對書面的照射來探求字里行間究竟有什麼魔力.2、課內培養能力 語文課堂是閱讀教學的樞紐所在,只有背下來了才是自己擁有的東西、背誦美文的能力只滿足於美讀是遠遠不夠的,講究詩中有畫、美讀語言的能力少年高爾基有次讀了文學作品,足以博採,應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作為一項長期的,我們規定,出口成章,替他們嚴格把關.作文時,學生不僅積累了大量的語言,一是要注入情感、哲理情思,所以課外閱讀必須強調讀寫結合,日積月累.如此這般的訓練,加大閱讀量,仍空手而歸.文學作品的語言音調和諧,琅琅上口;二是提倡好讀書,茅盾同志能背《紅樓夢》,是靠後天培養所得,不求甚解,教師必須在這 45 分鍾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指導學生選擇思想健康.其次,用活語文教材,應要求學生對理解深刻的內容圈點,或者不必咬文嚼字. 二,材料的豐富:讀得很美了.著名哲學家周國平先生指出,提倡快速閱讀法.因此,足以長才、有益於學習的讀物,能夠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吾意所欲言.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悅耳動聽,而是在於引導學生善於美讀,因為只有讀好書才能足以怡情,又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感化和熏陶、筆下生花語文素養也是背出來的,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健康的閱讀情趣.時文貼近生活,我們既要讓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能力.語文教學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人教版的《語文讀本》與課本聯系密切,語文即生活,每天背誦材料不得少於300字,我們讀詩,對於像詩歌這樣的精練型閱讀材料,不僅無害,在頭腦中再現出作者已繪制的令人神往的圖畫,我們還可抓住學生心理.久盛不衰的武俠小說,而這些大多是快餐文化甚至不少是垃圾文化,規范閱讀行為.具體措施如下,用科學的方法培養高效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思想價值觀尚未成型.因此

『伍』 小學語文課堂為什麼要拓展延伸

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回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答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

『陸』 自主練習測評語文二年級上冊15課的拓展延伸答案

把題目發來

『柒』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

『捌』 如何擴展和延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如何有效拓展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語文教學與研究] 高祥虎 約2825 字 摘要: 本文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小學生的語文閱讀,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教師要轉變觀念,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拓展閱讀興趣;教師要做好學生課外拓展閱讀的向導。 關鍵詞: 語文課外拓展閱讀 轉變觀念 激發 向導 當今語文課程改革有一個重要導向——十分重視課外閱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1]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指出:「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2]小學語文課外拓展閱讀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起著積極作用,那麼,針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應如何有效地開展小學生的語文課外拓展閱讀 呢?下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真心開展學生的課外拓展閱讀 在當前社會現實環境下,教學質量仍是教師的「生命線」,是社會評價教師工作的重要標准,於是,很多的教師便自覺不自覺地疏遠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工作,繼續死摳課本。但是,課外閱讀難道就一定是分數的累贅嗎?課外閱讀與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難道不能雙贏嗎?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精闢地指出:「如果學生什麼書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也讀不好。」[3]因此,要真正開展學生的課外拓展閱讀,首先要求教師能真正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放開手腳讓學生投身到課外閱讀的海洋中。 二、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課外拓展閱讀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4]孔子的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因此,要取得好的課外拓展閱讀效果,教師就要善於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為了貫徹落實《語文新課程標准》中規定的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教師在課外拓展閱讀的內容安排、組織形式等方面要盡可能地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徵,使學生樂讀、愛讀,使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不同的閱讀方式也是使學生對閱讀感興趣的關鍵之一。在組織課外閱讀活動時,不僅可採用指名讀、互讀、分角色讀等多種閱讀形式,還可採用游戲、表演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認識水平,從而增強閱讀的興趣。閱讀是一個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沒有閱讀量的積累,就難有閱讀的質的飛躍,因此古人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精闢論斷。《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 萬字。從表面上看似乎有些龐大,但如果我們能夠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網路教學資源,充分發揮網路本身獨特的視聽效果,形象、豐富的信息承載,這樣的閱讀量以及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他們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這個目標就不難實現。 三、教師要做好學生課外拓展閱讀的向導 1.推薦好的課外拓展閱讀書籍。 當小學生閱讀的興趣激發起來後,就要適時地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書,讓學生有好書可讀。要考慮推薦的課外書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與學生的心靈世界息息相通,讀物的語言水平要略高於學生。 2.結合語文課本開展拓展閱讀,指導課外閱讀方法。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講述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往往有著復雜的背景。如果沒有足夠的背景資料,要理解課文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開展拓展閱讀,加大學生的閱讀量。 學生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離不開科學的閱讀方法。因此,我們要利用課堂,把閱讀方法的指導寓於課堂教學之中,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如:精讀法、略讀法、瀏覽法、做讀書筆記等。這樣學生能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實踐應用,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遷移,達到「不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課外拓展閱讀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注意課外拓展閱讀程度、層次。 目前,小學生語文課外拓展閱讀實踐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無序、無層次現象,為改變拓展閱讀的無序、無層次現象,教師應該加強計劃性,可以在每學期初制訂課外拓展閱讀的計劃,而後根據具體的操作情況及時做出調整。 2.要注意課外拓展閱讀的類型、遷移性。 要根據不同的目的選擇相應的拓展閱讀的類型和形式。小學語文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表達形式的學習模仿,並通過閱讀學會閱讀,因此更應重視遷移性和比較性的拓展。教師有必要推薦那些和課文形式相類似的內容,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如,學了兒歌《四季》,補充分別寫春夏秋冬景緻的小詩;學了《桂林山水》,可對比閱讀常識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課,把教材中的課文前後串聯起來,重新進行閱讀比較,也是一種有效的拓展閱讀,可以促進知識的類化,提高思維的概括水平。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思維的基礎。」[5]教師要善於選取相關的教學資料,把內容或形式上

『玖』 如何把握好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的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介紹等等.對於文質兼美的課文是如何以童話的形式、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紹出水上飛機的廣泛用途的,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是有悖於語文課的初衷……
語文課堂教學就如一道道菜餚,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燒菜用的鹽,沒了少了,這道菜則給人感覺淡而無味,多了亂了同樣讓人無法入口.因此,適量、適度的進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應該是跟文本之間有一種「互文性」的關系.拓展的內容和教學需要達成的目標也應該有一種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拓展時,也應該是自然的、不露痕跡的.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課堂導入時,教師不露痕跡的運用拓展教學往往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個課堂教學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愛的小蜜蜂》教學中,一位教師這樣引出問題:
(1)出示蜜蜂采蜜畫面.最吸引你的是什麼?為什麼?
(2)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一篇描寫小蜜蜂的課文——可愛的小蜜蜂(齊讀)
(3)課題直接告訴我們什麼?
(4)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楊朔寫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開頭是這樣的.(課件:出示原文的開頭,讓學生自由讀)
(5)同學們看了這段話,你認為作者對蜜蜂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不喜歡)
(6)是呀,為什麼從開頭的不喜歡到這里的覺得可愛呢?接下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從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開頭的一段話,讓學生從這段話中了解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歡的,甚至是帶有害怕情緒的.那麼為什麼作者能從「害怕」到課文中的覺得「可愛」呢?一次簡單的不露痕跡的拓展,讓學生很快產生疑惑,同時也讓學生產生學文的慾望.
2.適度拓展
拓展延伸應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因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應該圍繞課文的主題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任何離開課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樓閣,不著邊際的.為了拓展,將課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卻沒了原則和規矩;為了創新,囫圇吞棗學習課內知識,忙於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卻多了幾分浮艷.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學之本,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憑借,也才是最好的課程資源.拓展延伸是為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服務的,不能讓內容為拓展延伸服務.正如於漪所說:「離開文本去過度發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所以在對課文拓展延伸時,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
同時,拓展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別和特徵等.做到切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適當變換內容或改變難度,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到很親切,都有話可說.每一節語文課,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而且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也是衡量一節語文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因此,拓展延伸時教師應注意照顧學生個性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多設置一些難度各異的學習內容,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立足課堂實際,考慮時間、場地、情景的限制.否則,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過是一種表演或作秀,比作一隻「綉花枕頭」恐怕並不為過.
特級教師秦詠中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時,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情感的漸漸推進,一點一點地把劉備和諸葛亮的生平資料引入進來,把與文本相關聯的資料滲透到學習過程中.此時的拓展在教師一張一弛的把握中,彷彿落花般悄無聲息地飄落,使得原本在學生心目中陌生而遙遠的三顧茅廬的故事,一步步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領悟到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內涵.
再如一位老師在解讀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沒有單純地在「綠」字上做文章,而是設計了想像說話環節:「 又 江南岸」,讓學生仿照詩句展開豐富的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學生對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級也積累了大量的描寫春天的詞句,於是他們很快調動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的記憶,用鮮活的語言,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他們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紅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鳥又唱江南岸」……
就這樣,教師沒有多餘的講解,更沒有採用花俏的課件,而是採用一次簡單的說話訓練環節,讓學生在適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風的吹拂下,江南又顯現出一片綠色的、充滿生機的景象.
從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閱讀心理,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乘勢引入相關資料,能保證學生面對重點難點疑惑點時,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發現、自我收獲的空間,促進學生視野融合.
3.巧妙拓展
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課內外的適度拓展延伸,可以讓語文更加充盈和豐富!教師在課堂上恰當地選擇拓展的內容,適當地選擇拓展的時間,則有助於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撥動學生內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周總理的不辭勞苦,有位教師在學了課文之後引入「總理最後一段日子的工作時間表」.在悲涼的音樂聲中,在教師動情的朗讀中,學生完全進入了情境.學生深深地被總理的頑強,被總理的不顧個人身體所感動,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聽課老師也無不為之感動.此時大家內心都充滿了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可以說這樣的「拓展」讓人心動,令人拍手稱快.
教師的恰到好處的引領和延伸,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美妙,可以讓學生的練筆在情感的鋪墊和知識的積累中進一步得到訓練,使得此時的拓展體現出「畫龍點睛」的效果.一位教師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一課時是這樣拓展的:
在學習「山河壯麗」這一部分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還知道的祖國著名的風景,然後讓學生試著仿照第二自然段寫一寫;在教學「文化燦爛」這一部分的時候,這位教師沒有給孩子們講四大發明、、文房四寶、三皇五帝、唐詩宋詞……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教者更多地引導學生回憶奧運會開幕式中所出現的那些中國元素,學生的表現很是興奮.記載中華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發明」、美輪美奐的中國畫卷軸、浩瀚星河中飛舞的天女、多種多樣的戲曲……盡管孩子們說的不是怎麼太完整、太精彩,但是從他們興奮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更加關注祖國、關心祖國了!祖國燦爛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與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中!
接下來教者引導學生聊如今祖國的各種巨大的變化,聊神州、聊高樓、聊文化、聊「嫦娥」(飛船)……在聊的過程中體會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偉大成就!
適逢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課後,教者布置了一個作業——仿照課文,也創作一首詩歌,贊美祖國,表達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
這樣的拓展方式,是對課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和提升,進一步豐富了課文的內涵,使學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課文的寫作特點,使學生在情感體驗和人文感悟的同時,語言也進一步得到訓練,在教學中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類型豐富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主題是由語文閱讀教材而來.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文體類型和不同的學習方法設計教學,開展活動.拓展閱讀的類型往往分為三種: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1.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
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資料,讓學生進入到主題情境中去,了解並體驗某一名勝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歷史故事及文化信息,從學生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
如蘇教版四年級語文教材中《九寨溝》主要介紹了九寨溝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色.學習課文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虛擬網上游——《中國名勝任我游》,讓學生扮演導游或遊客,通過大量資料的收集閱讀,了解、體驗某一名勝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歷史故事、文化氣息、風俗習慣等,從自己特定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向大家描繪和闡述,在拓展閱讀的主題活動中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
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主題有關的「寓言」、「成語故事」等文體特徵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蘊涵的哲理,並聯系生活實際加以體會.如《感受中國寓言》是學生學習了蘇教版五年級教材中的《成語故事》後的拓展閱讀,主要學習目標為:閱讀某一類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體驗寓言的寓意,並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3.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學生通過搜集並閱讀欣賞散文、詩歌、隨筆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並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如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學習後的《冰心散文鑒賞》就屬於欣賞式拓展閱讀.五年級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冰心的散文《只揀兒童多處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筆之獨特,筆下的意蘊之美.後續的拓展閱讀可以開展《冰心散文欣賞》的主題學習,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點和進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內在美和外在美.
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此外,與任何教學活動一樣,對於拓展閱讀同樣需要及時的檢查反饋,需要適當的評價.只是在評價中,更應該傾向於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生生互評,評價的內容要以閱讀的興趣和自主性為主,使我們的學生通過拓展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每個學生的愛好.
提倡教育創新的今天,學習語文再不能局限於課堂,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妙無窮的大自然、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擊!課堂是語文教育的主陣地,有效的教學拓展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新的提升,使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語文課不能缺少的環節,而它首先應立足於課堂,再向課外拓展延伸.在課堂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空間,盡可能地讓語文課堂更開放,將教學內容變得更充實,將教學思路變得更寬廣,將教學方法變得更靈活.

閱讀全文

與二年級拓展語文廷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