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 北師大版 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本文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組課文以「我愛閱讀」為主題,訓練重點是「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讀書的樂趣,學習一些讀書的方法」。本文在單元中起著以篇帶篇的作用。
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識並掌握本文中的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通過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來表達感情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准確生動。
3、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體會竊讀的復雜滋味,感悟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求知的渴望,並受到感染。
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引導學生抓住相關語句,體會竊讀的滋味,感受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個板塊——說教學策略: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結合教材特點和五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交流的學習特點,我准備採用的教法是:
我採用了「自主讀書、合作學習、自己感悟」的教學方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語文課堂。始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夥伴中的首席。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在學法上,本課擬引導學生通過讀讀、劃劃、議議、想想,合作探究來讀懂課文,讓學生眼口手腦並用,自己探究感悟,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
第三個板塊:說教學程序
一、導語激情,引入新課
一堂新授課,導入的設計至關重要,所謂「萬事開頭難」嘛。富有情趣的導入,就像在師生之間架起的溝通的橋梁。通過這座橋梁,師生的心會更接近。正如俗話所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
上課伊始,我先讓學生談談課外閱讀給自己所帶來的快樂和享受,之後告訴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的作者在課外閱讀時的感受與眾不同,你想知道是為什麼嗎」這個看似很簡單很隨意的聊天,其實拉近了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在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之後揭示課題。
二、疏通字句,整體感知
第一步:請同學們自由大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正確,並且標出自然段。
第二步:指名讀最吸引自己的那部分內容,隨機指導生字讀音及書寫,重點是「竊、腋」等幾個,理解「竊讀」等詞語。
第三步:默讀全文,引導學生交流「竊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本環節安排了「三讀」,一次有一次的要求,一次有一次的目的。在讀中幫助學生掃除文字障礙,在讀中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為後續的研讀、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謂一箭多雕。
三、潛心賞讀,品文悟情
抓住重點,體會是關鍵,在學生交流「『竊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時,要引導他們結合有關語句概括出竊讀那種苦樂交織的復雜感受,並重點體會「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一句。
引導學生圍繞「從課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樂和恐懼」展開討論。讓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這尊重學生的個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好的語文教學,就應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交流情況應抓住課文的重點句:
1)「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惡狼,貪婪地讀著。」
這句話寫出了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讀書的渴望。同時要體會作者貪狼一詞的「貶詞褒用」的精妙。
2)「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著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裡卻高興的喊著:『大些,再大些!」
這句話通過發愁的表情和快樂的的內心對比描寫,表現了我對讀書的喜愛。
3)「我合上書,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後才依依不捨地把書放回書架,」
就咽了一口唾沫這個動作,寫出了此時的我盡管是腿酸腳麻、飢腸轆轆,卻在兩個多鍾頭的飽讀之後有一種滿足感、充實感。這種竊讀猶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獲了知識和智慧。
我們要從這些語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竊讀滋味的,體會作者動作和心理描寫的細膩傳神。
最後有感情地反復朗讀課文。要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情感或作者的心情,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有感情地朗讀了。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能把體會到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同時又能加深對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體會。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作者對讀書的渴望,對知識的熱愛。
四、回歸整體,拓寬延伸
㈡ 2014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 需要多少錢 說課稿
各位老師下午好:
今天我要講的內容是《需要多少錢》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需要多少錢(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根據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經歷多種演算法的過程,並能正確計算。
2、理解乘法的意義,能用乘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數學交流的能力,體驗數學探究的樂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教學難點: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口算。
教學過程,我安排如下四個環節,一、 復習導入,二、探究合作、交流匯報,三.實踐應用、拓展延伸,四、小結
一、 復習導入
在開課伊始的這個環節,我出示一些口算題,讓學生用進行口算,目的是復習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為學習新知奠定基礎。
接著課件出示情境圖,通過談話引入:星期天,淘氣、笑笑還有他們的好朋友一起到海邊玩,在海邊附近的商店裡,他們買了好多東西,想請大家幫助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錢?你們願意嗎?在此,採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探究學習,拉進數學與生活的距離,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下面是重要的第二個環節
二、探究合作、交流匯報
首先,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乘法口算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圖,你能從圖中發現哪些數學信息?(明確游泳圈每個12元,球每個18元)。分析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在班內交流。此時,學生可能會提出雜亂無章的問題,最後由教師引出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買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自主探究,使學生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引出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探究「買3個游泳圈需要多少錢?」這個問題,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獨立思考,列出乘法算式:12×3或3×12,再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後匯報。學生可能會說:12×3就是3個12相加,12+12+12=36(元)。也可能說:12×3就是3個10再加上3個2,10×3=30,2×3=6,30+6=36(元)。 交流中教師鼓勵演算法不同的學生。對於第二種帶有一般性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予於關注。
此環節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嘗試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計算的意識,通過交流,讓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提高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考能力,體驗演算法的多樣性,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2、探索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乘法口算方法,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讓學生用用已經找到的方法獨立完成「試一試」,買1個小皮艇多少元?學生探索進位口算方法,獨立列出算式,嘗試解決。學生列式計算18×3或3×18,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匯報,接著順勢引導學生說一說怎樣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
這部分教學的目的是:組織學生交流每種演算法的特點,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掌握,培養學生獨立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實踐應用, 拓展延伸
首先出示一個基本練習題,讓學生獨立計算,再抽幾題說說口算方法,教師適時點撥,目的在於鞏固本節課的教
接下來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先獨立解決第一小題,然後組織交流 。第二小題,先讓學生同桌討論,再全班匯報交流,鼓勵學生說出不同的思考方法。此處,注意數學與生活聯系,學生通過自主選擇內容,使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數學,能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有了前面的基礎,又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這樣一道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提高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加深了對知識的掌握,同時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在此也滲透了德育教育。
關於填表這個練習題,先讓學生獨立填表,教師注重對個別學生填表方法的指導和幫助,再反饋交流。
四、小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獲?通過小結,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不僅關注學生學習水平,更關注了他們在教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心。
以上是我對《需要多少錢》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謝謝各位老師。
㈢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什麼是周長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個內容——《什麼是周長》.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學生、目標、方法、過程、反思六個方面對本課加以說明: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什麼是周長》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一節課,本節主要教學內容有:通過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實踐活動,理解周長的含義,為後面認識各種圖形周長的含義,及周長的計算做好鋪墊。計劃一課時進行教學。
2、教材編寫特點
本課教材有以下編寫特點:首先通過螞蟻爬過樹葉的邊線一周,使學生初步直觀認識什麼是樹葉的周長;然後又通過操作活動理解周長的意義;最後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3、本課教材體現了「轉化」「平移」等數學思想。
「轉化」方法是研究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思考方法,是運用事物運動、變化、發展和事物之間互相聯系的觀點,把未知變為已知,把復雜變為簡單的思維方法。課後的練習3向學生滲透了平移的數學思想。因此,在教學中,力爭做到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滲透數學轉化思想,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數學能力。
二、學生
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並且已經掌握了這些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生活中會用「邊線、一周」等詞進行表達和交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周長意義里「長度」含義的理解可能會有困難。低年級學生對身邊的、有趣的學習內容特別感興趣,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實際,我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找到周長的生活原形,利用觀察演示、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生動的學習過程中建構新知。
三、目標
1、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過程與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學習活動中培養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圍、測腰圍的過程中培養估測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 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教學難點是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四、方法
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用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五、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開始,我創設了這樣情境:圖形家族的三角形、長方形、梯形一直在為「誰的周長長」爭吵不停,這時問學生「同學們願意幫他們解決嗎?」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要想幫它們解決必須有一個問題先要弄明白,「什麼是周長」自然導入本節課。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說一說,感知樹葉的周長
首先利用描樹葉的情境,在描、說的過程中體會什麼是圖形的一周;再問學生:「為什麼有的同學描的快,有的同學還沒有描完呢?」讓學生體會長度並初步感知樹葉的周長;接著讓學生用自己剛獲得對樹葉周長的體驗來做裁判,判斷小螞蟻貝貝、豆豆、樂樂誰爬過的長度是它們所爬樹葉的周長呢?不僅讓學生體會一周是從起點開始還要回到起點,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感知周長的概念
在前面的基礎上,提問:「圖形有周長嗎?」此時學生的心裡也有了一個小小的問號,這時,我就告訴學生什麼是三角形的周長,然後緊接著問:「那什麼是長方形的周長呢?梯形的周長呢?」接著引導學生總結什麼是圖形的周長。
初步感知周長後,請學生觀察簡筆畫,哪個圖形所有線條的長度正好是圖形的周長?讓學生體會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對周長的含義得到完整的認識。
3、量一量,理解周長的意義
在學生理解了周長的意義後,幫助圖形家族的幾位朋友解決問題,「誰的周長長?」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另外,及時組織學生具體測量一些圖形的周長,加深對圖形周長的認識,多次體驗,感悟周長的概念,體現學生認識的過程。在試講時,這部分最成功的是讓學生匯報不同的測量方法,拓展他們的思維,使學生體www.shuxueba.com會到同一圖形可能測量方法不同。
(三)聯系實際,應用周長
1、找一找、摸一摸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引導學生找一找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再與學生一起演示,指出物體表面的周長。這樣,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量、估腰圍
通過上面的活動,學生已經感受到很多圖形和物體表面都有周長。這時告訴學生,周長在生活中還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腰圍。教師首先示範測量的方法,再讓學生進行估計、測量,使學生在反復估計、測量的過程中逐步提高估計的能力。通過這樣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體會到,估計不是亂猜,要有據可循,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四)提高練習、鞏固新知
利用「圖形家族出難題」的情境再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一題是用兩根一樣長的鐵絲圍成兩個不同的三角形,判斷它們的周長一樣嗎?第二題是有兩根鐵絲圍成的圖形,(P45 3(1))它們的周長一樣嗎?讓學生明確圖形形狀不同,周長卻有可能相同,使學生會用轉化、平移的方法來解決較難的問題。
(五)課堂小結
通過交流本節課的收獲,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周長問題的興趣。使學生獲取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而更多的是對數學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數學世界的熱情。
(六)布置作業
課後給學生布置如下作業:請在方格紙上畫出周長為12厘米的圖形(每格邊長1厘米)]使學生將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的知識延伸到無限的課外,從課堂走向課外,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六、反思
在教學設計和試講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本教學設計和其他教學設計的相同之處有:一方面是注重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是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
和其他教學設計有所創新的地方有:整體設計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創設圖形家族爭吵誰的周長長,利用學生愛幫助別人的特點,引出問題「什麼是周長」;關注學生對測量的體驗,由學生自主選擇測量方式,並交流測量結果和體會;布置作業為:在方格紙上畫出周長為12厘米的圖形(每格邊長1厘米),使學生將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的知識延伸到無限的課外。
㈣ 小學語文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愛什麼顏色》教案
四、親子游戲:找相反關系。
1、請一名幼兒和教師一起站在前面。回其他幼兒說相反關系答。
2、請兩名家長上前。請幼兒說出相反關系。
3、請幼兒兩兩結伴,找出教室中存在的相反關系的物品。
五、親子操作
請家長拿出其中一張卡片,幼兒找出相反關系的卡片,並大聲說出一組反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