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四年級隨筆怎麼寫
一、 摘抄。
此為最簡單的讀書筆記。摘抄文中好詞、好句、好段。可抄名言、諺語,也可回抄生動優美語段。注答意要標明出處,以利查找。另外最好寫寫為什麼摘抄,以利運用。
二、寫寫讀後的心得和感受:
一般分三段,第一段點題,第二段介紹文章大體內容,第三段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抒發感受。(也可邊講述文章內容邊聯系自我抒發感受)
『貳』 語文隨筆100字冬天四年級
寒風「呼呼」地來咆哮著,雪花自紛紛揚揚地落下來,不一會兒,大地就穿上了雪白的衣服,小麥苗也蓋上了溫暖的雪被子。而我們,在雪地上快樂地玩耍。有的同學在堆雪人,不過,這雪人怎麼沒有鼻子呢?幸好,一個機靈的同學不知從哪兒變出一根胡蘿卜,給雪人裝上,雪人就成了《木偶奇遇記》里的木偶了。還有的在玩打雪仗。你瞧,他們的衣服上一個個都盛開了一朵朵雪白的花。還有少數同學被幾個大雪球擊中,弄得滿身都是雪,紅大衣成了白大衣,狼狽極了。冬天,不僅帶給我們歡笑,還帶給我們快樂和喜悅。
『叄』 小學四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教案附隨筆,後記
數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教師在教學中,往往由於過於注重教學邏輯和知識的傳授,而導致課堂氣氛壓抑,學生乏味無趣,教學效果低下。要切實上好一節數學課,讓學生聽得有趣、學得輕松,教師在課堂的開頭導入非常重要。如果課堂的開頭導入好了,就能高度激發學生的求知興趣,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使整個課堂非常的活躍。那麼怎樣導入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
我認為數學課的導入最好是走近小學生的生活,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出發,或者設置一些題型、或引用一些數字、或改編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然後進行教學,學生易於接受、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使整個課堂教學效果特別好。
我們的數學源於生活,用於豐富多彩的生活,或許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數學導入方法,有善於設疑者、有喜於歸納者、有慣於直奔主題者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數學
最終還要回歸到生活中去,用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越接近我們的實際生活,學生就越容易接受和理解,當然我們的教學效果就越好,學生也能夠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樂趣。解決實際問題不再是教師主宰、學生跟著教師走,而應是關注學生的一言一語,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這樣,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隨時調整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組織後續的教學活動,有效地促進數學問題教學改革與創新,提高小學生問題解決的質量,使其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肆』 四年級有關紅西路軍的故事隨筆
西路復軍,指1936年10月由中國工農制紅軍紅四方面軍主力2.18萬人(占當時紅軍總數的2/5),遵照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命令,西渡黃河作戰,5個月後大部分被馬家軍殲滅。西路軍歷史何以塵封半個世紀?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它是由於戰略指導錯誤釀成的備受屈辱的歷史。西路軍二萬一千八百人在河西走廊幾乎全軍覆滅。其中戰死者七千多人,被俘九千多人。被俘後慘遭殺害者五千六百多人,回到家鄉者二千多人,經營救回到延安者四千多人,流落西北各地者二千多人。其二,它長期被當作張國燾路線遭受鞭撻。西路軍倖存者大多命運坎坷,受到極不公正的對待。特別是在「文革」中,許多西路軍人員在備受摧殘之後,死於非命。例如,1967年61歲的西路軍軍政委員會主席、政治委員陳昌浩被迫害致死,罪名竟是「張國燾忠實走狗」。
『伍』 開學隨筆五百字四年級的
經歷了開學的第一天,對新學期有些許的眷戀、期盼與渺茫……三年多的教學生涯使自己了無痕跡地適應了教師的角色,開學的日子總是忙碌而緊張的,甚至有時候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人們總是羨慕老師的假期卻很少有人知道老師的辛苦。
今天是開學的第二天,昨天做了一個簡單的小測試(10:10——11:50語文;13:40——15:10數學;15:30——17:10英語),而我則利用這一天的時間將每一位同學的各科作業認真檢查了一遍,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們收攏一下沉浸在假期中貪玩的心,再次將心思放在學習上。而測試和作業檢查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附假期作業檢查情況)
作業基本沒有寫的有六位同學,我的措施是找家長配合,家長們很糾結很生氣也很失望,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如此「聽話」的孩子竟然連作業都不做,他們最後甚至直接將孩子領回家裡補假期作業!嚴重沒完成的有七位同學,我的措施是讓他們在學校里補上!
檢測的結果很不理想,雖然本次檢測的題目都是假期作業中的原題,但很多放假前得A的同學在本次檢測中只得了C或D(不及格)。
作為一個年輕的班主任我想了很多,加之今天和六位家長的談話,我個人覺得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寒假中,有中國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春節,春節期間很多家長要帶著自己的孩子走親訪友,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2、家長過於相信自己的孩子。
今天一位家長來了之後非常吃驚,他說:「我兒子假期里不看電視也不和夥伴玩,吃完飯就到自己的屋裡學習,怎麼可能沒有完成作業?」
我問:「那你知道他在自己屋裡真的是學習了嗎」
家長:「這我不清楚,他不讓我進他的房間,說我在會影響他的學習」
我說:「那你是怎麼知道他的作業全部都完成了呢?」
家長:「他自己說的」
……
自己突然真得很無語,我並不是讓家長懷疑自己的孩子,只是希望家長真的能用自己的智慧來分辨自己孩子的話!不能學生說什麼就是什麼!
假期中為了監督學生假期的學習情況,要求家長定期向班主任反饋學生學習情況,時間為:1月31日(農歷臘月二十八),2月14日(農歷正月十二)兩天。欣慰的是家長都很配合,都定期給我打電話或者發簡訊,可我接到的電話或收到的簡訊基本都是「×××同學在假期里作業已完成……」可為什麼我檢查的時候仍有這么多的同學作業沒有完成?還是家長太相信自己孩子的話了!
3、家長對自己孩子的監督不夠到位。
上面的那位家長錯誤的認為孩子待在自己的房間就是學習,其實有些學生是「出工不出力」的,甚至還有些孩子待在自己的房間做一些與學習無關的事情,所以家長要想有一雙教育的慧眼就必須加大對孩子的監督力度。
『陸』 四年級每一門都要做筆記嗎
四年級而已,當時我要記筆記,老師還說記在紙上不如記在腦子里。
1. 古時稱散文為筆,與韻文相對時,稱筆記。
古代筆記文集
南朝 梁劉勰《文心雕龍·才略》:「 路粹、 楊修 ,頗懷筆記之工; 丁儀 、 邯鄲,亦含論述之美。」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才略》:「 溫太真之筆記,循理而清通,亦筆端之良工也。」 南朝 梁王僧孺《太常敬子任府君傳》:「辭賦極其精深,筆記尤盡典實。」
2. 一種以隨筆記錄為主的著作體裁。內容大都為記見聞,辨名物,釋古語,述史事,寫情景。其異名則有隨筆、筆談、雜識、札記等。
魯迅《且介亭雜文·關於中國的兩三件事》:「燒掉房子的事,據 宋 人的筆記說,是開始於 蒙古人的。」 洪深《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四章三:「現在引 明 人筆記一則為例。」
3. 用筆記錄。亦指聽課、聽報告、讀書時所作的記錄。
魯迅《
故事新編(德漢對照讀物)外文出版社
故事新編·出關》:「過不多久,就有四個代表進來見 老子,大意是說他的話講的太快了,加上國語不大純粹,所以誰也不能筆記。」 陳殘雲《山谷風煙》第三七章:「土改隊員和一些認得了多少字的人……都在認真地記著筆記。」 孫犁《秀露集·新年為天津團訊作》:「讀完一本書,要作一點筆記,以加深你對這本書的印象。」[1]
『柒』 小學四年級隨筆作文400字!
心,已沉入深海;靜,能善淵,風起拂過,清淡如水,靜若遼深;按下快門,鏡頭中專的風景一瞬成畫,屬靜止,記憶的存留,還有演繹的唯美,永遠不滅。
回憶中所有的痛苦,經水一洗,再多的血也就淡了;所謂滄桑,無非是日子無聲流走,如同風中飄過眼前的一片落葉,無奈悲歡離合不會為誰停;落寞的夜色,月色清冷、歡喜、悲傷,都無人共享;生活猶如秋葉飄零,唯美的風舞過後,便歸於永遠的沉寂,等待著時光的再一次輪回。
不要再害怕受傷、痛苦,日久天長,時光逝去,往事都成雲煙,心靜如磬,歲月的沉澱會讓人去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