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六單元日積月累的意思(人教版 書上 教材全解上的 十萬火急急急急急)
孝在於質實復,不在於飾貌。
是告誡子制女對待父母是真正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化他們,給父母一幢別墅,一筆財富,這都只是物質上的,而父母真正需要的是兒女的陪伴和關愛,老年人本來就很孤獨,不是嗎?如果只是在禮節方面做得周全,而內心缺乏敬意與愛心,還算不上真正孝敬父母 兄弟敦和睦:兄弟之間要崇尚和睦 兄弟之間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間要注重誠信。
⑵ 小學5年級教材全解內容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我們都生活在農村,農村生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印象,你能向大家介紹介紹嗎? 2、農村生活有著許許多多的優點,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物質條件比現在差得多,那時候沒有現在的水泥、柏油公路,沒有車輛,交通落後,農村成了人們生活的主要場所,當時社會動盪,連年戰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時著名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目睹著這一切,他渴望見到農村平靜、安寧、幸福的生活。今天,他來到了農村,終於找到了他嚮往的地方。 投影「清貧樂?村居」圖 3、圖上是怎樣的景象,你能按一定的順序向大家介紹介紹嗎?(對照畫面學生練說) 4、看著眼前的這一幕,你准備用什麼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呢?詩人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首詩「清貧樂?村居」。配樂朗讀。 二、初學詩意 1、自由讀文,注意讀准字音。 2、同桌互讀課文。(注意正音) 3、集體交流檢查,指名同學讀文、點評。(指正讀音bāo剝) 4、男女生賽讀,齊讀。 5、再讀課文,對照圖想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疑惑的地方? 6、交流收獲:(注意學生多元理解) 「茅檐低小……草」「最喜小……」 「大兒鋤豆……二兒……」 7、交流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翁媼」老年婦女 「卧剝」伏在地上剝東西 「吳音」吳地方言 8、對照插圖說說整首詩意。 9、指名學生試說,集體練說。 10、再對照詩意再現畫面,說說你眼前呈現出了哪些畫面。 三、分塊品讀 1、教師引導過渡,出示「清貧樂?村居」分解圖。 2、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場面來理解、想像、解說。 3、學生自由選擇准備。(想像要豐富) 4、集體交流。(體會與指導讀書相結合) (1)小兒卧剝蓮蓬。我似乎看到了、聽到了…… (2)大兒鋤豆溪東。 (3)「二兒正織雞籠」二兒會怎樣想…… (4)「醉里吳相媚好,……翁媼」 這一對老人會聊些什麼?(大兒、二兒、小兒……以後的生活) 指名讀這二句話,想像這是一幅什麼景象。 四、延伸: 1、如果我們繼續往裡走,還會見到什麼畫面? 2、同桌互說交流。 3、指名說。 4、辛棄疾看到這樣的景象,心中會想些什麼呢? 5、引導學生再次朗讀課文。 五、再讀課文,品味情感,表達了什麼感情。 六、小結、作業 選擇剛才你選擇的畫面,把你想寫的話寫下來。 課文資料參考: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漢族人。 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傑,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潺潺流淌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一對白發老夫妻親熱地坐在一起用吳地方言聊天,還帶著幾分醉意。大兒子在溪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家編制鳥籠;還有那調皮可愛的小兒子,正趴在草地上剝蓮蓬。 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居農村時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並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嚮往這樣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並非是作者主觀想像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 上四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悠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協、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下闋四句,採用白描手法,直書其事,和盤托出三個兒子的不同形象。大兒子是家中的主要勞力,擔負著溪東豆地里鋤草的重擔。二兒子年紀尚小,只能做占鋪助勞動,所以在家裡編織雞籠。三兒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調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邊剝蓮蓬吃的神態,即可知曉。 這幾句雖然極為通俗易懂,但卻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出耐人尋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古今一絕!「卧」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這首詞反映了樸素、溫暖而有風趣的農村生活的一個側面。全詞只有短短幾句,卻把一家農戶的環境氣氛和全家老少勤儉淳樸的勞動生活面貌都鮮明地勾勒出來,給讀者展示出一幅生動的農家生活畫面。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在藝術結構上,全詞緊緊圍繞著小溪,布置畫面,展開人物的活動。從詞的意境來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兒鋤豆溪東」,「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四句,連用了三個「溪」字,使得畫面的布局緊湊。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詞結構上起著關鍵作用。 在寫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這本來是農村中司空見慣的東西,然而作者把它們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卻顯得格外清新優美。在寫人方面,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卧剝蓮蓬。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 ,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⑶ 誰有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全解第26課多音字,近反義詞,人教版,作業
樓主你好!這個是我給你上網找的。希望可以幫到你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全解第26課《開國大典》,裡面有多音字,近反義詞,人教版,作業,同時還包括教程,課件,教學分析,課後答案,知識擴展,應該有樓主想要的信息。因為太多內容了,只好給你個網址,你可以在那找到你所需要的。網址: http://yuwen.chazidian.com/kewen1167/
採納哦
⑷ 語文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15課教材全解內容是什麼都打出來給我看,急急急……我寫不來了,組詞和課後的問題
畝數 嘗試 吩咐 茅草 榨油 榴槤 課後問題:【1】課文圍繞花生內講了 種花生 收花生 嘗議花生三個部分容 【2】花生的可貴之處:雖然沒有外在的美麗,卻朴實無華,默默無聞 不計名利,無所奉獻。 【3】 (1)這句話寫出了花生的實在,不炫耀自己的品質。告訴我們要像花生一樣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2)這句話它從正反兩個方面說明了做人的道理。告訴我們要做一個對別人有用的人,不能做只求外表,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⑸ 五年級下冊語文19課 草船借箭 教材全解人教版,反義詞,詞語拓展,重點詞語
反義詞
嶄新—陳舊 遼闊—狹窄 鍥而不舍—半途而廢
多音字
無
重點詞語
九天攬月 絢爛版 先驅 慘重 代價權 積勞成疾
風華正茂 猝然 震耳欲聾 鍥而不舍
我有教材全解,請採納!
還有問題請追問。
⑹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小學教材全解內容<<竊讀記
照片嗎???
⑺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17課教材全解
地震中的父與子》
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五年級上冊
第六組的第一篇課文
。
課文講述了有一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時,
一位父親冒
著危險,抱著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
38
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
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傳奇故事。文章描寫具體、情感真摯。
一個偉大的父親
,
一個堅強的兒子!這是本文給我們展示的兩個人物形象。
如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悟父愛的偉大?在反復研讀課文後
,
我確定採用「形
象的感悟
、
情境的感染
、
心靈的感動
,
從而使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的思路來設計,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任務。
為實現教學目標,
我把教學的重點定為:
①了解父親不顧一切搶救兒子的過
程,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②體會這對父子的了不起。
教學的難點定為:
從課文對人物的外貌、
語言、
動作的具體描寫中感受父與
子的了不起。
本課安排二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初讀課文,
完成生字教
學。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是:體會父與子的了不起,指導感情朗讀。
三、教法、學法: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採用「變序」的教學方法。
這篇課文的最後一段「這對了不起的父子
,
無比
幸福地緊緊擁抱在一起。」是對全文的一個總結和升華。在教學中,我是這樣設
計的:在學生初讀課文後,讓他們找出課文的中心句,並抓住「了不起、無比幸
福」這些關鍵詞
,
讓學生在深入研讀課文的過程中去解決問題。
在引導學生深入
閱讀時,抓住關鍵詞句,從而體會這對父子的「了不起」。特別是課文中描寫這
對父子的外貌
、
語言
、
動作的詞句
,
引導學生去想像
、
體驗。
像「他挖了
8
小時,
12
小時,
24
小時,
36
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這些數字很明確地告訴我們,
這個過程是異常艱難的
,
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反映的是父親救孩子所克服的巨大
困難,體現的是父親那執著的信念。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品讀、理解、體會,真正
讓學生能通過「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心靈的感動,從而使語文的熏陶感染
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為了達成以上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理念,結合本組教材「父母之愛」這一專題,重點引導學生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描寫,感受父子情深,通過創設情境、朗讀品味、想像體驗等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讀中感悟。學生則通過多層次(如初讀,細讀,精讀),多形式(如自由讀,指名讀,引讀,分角色讀)的朗讀,以及圈點批註等方法自主體驗,感受父與子的了不起,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
緊扣課文出現的三次「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來組織教學。
⑻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28課七彩的非洲教材全解的內容預習
28 彩色的非洲
我認識到的生字:
1、斕lan(斑斕.五彩斑斕) 2、熾chi(熾熱.熾烈) 3、沛(充沛.豐沛) 4、碩shuo(碩大.豐碩) 5、炬ju(火炬.目光如炬) 6、蟒mang(蟒蛇.巨蟒) 7、滲shen(滲入.滲透) 8、旺wang(興旺.旺盛) 9、聆(聆聽.聆取) 10、獷guang(粗獷.獷悍) 11、瓤rang(瓜瓤.瓤子) 12、悍han(兇悍.強悍) 13、薯shu(紅薯.薯條) 14、篝gou(篝火.篝燈)
課文劃分之我見:
一(1):非洲是個色彩斑斕的世界。
二(2—7):非洲的各個方面構成了七彩的世界。
三(8):非洲是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我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文章描述了非洲的驕陽、藍天、綠樹、紅土、鮮花以及人的餓生活、藝術等構成了七彩的世界,展示了非洲的自然風光和異域文化。
我的疑問:這篇課文在語言表達上有什麼特點?
我查找到的相關資料:
非洲是世界第一大陸。它形成如一個巨大的不等邊三角形,南窄北寬,地中海、紅海、印度洋、大西洋環繞四周,沿海島嶼不多,最大的島嶼是馬達斯加島。在非洲生息著不同膚色的居民,其中黑人多,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二。非洲的全名叫做「阿非利加洲」。四分之三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以上,幾乎全年都是夏天,故被人們稱為「熱帶大陸」。
⑼ 我要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到第八單元的課文導讀.(可以在小學教材全解上找哦!) 謝謝各位!
單元導讀 本組教材以「走近毛澤東」為專題進行編排,安排了二篇精讀課文,二篇略讀課文。《長征》是一首中國革命的不朽史詩,革命樂觀主義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現了毛澤東的藝術風格和高昂氣概。《開國大典》通過對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盛況的描寫,展現了人民領袖、一代偉人的風貌。《青山處處埋忠骨》情感細膩、真摯,把毛澤東的那種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寬闊胸懷躍然紙上。《毛主席在花山》,記敘了毛澤東在花山村的幾件事,深刻地表現出毛澤東既是偉人,也是普通群眾。 本組教材將「走近毛澤東」作為一個專題,目的一是要盡可能地組織學生收集與課文相關的材料,以幫助學生讀懂課文;二是要盡可能地幫助學生運用已獲的知識和方法自讀課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標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配合本組專題,在課後面安排了「綜合性學習」「閱讀鏈接」,在「語文園地」里安排了「口語交際·習作」「交流平台」「日積月累」「展示台」等多項訓練內容,即引導學生開展搜集革命領袖的故事,交流毛澤東等偉人的影片內容;讀毛澤東的一些詩詞作品;並緊密結合本組閱讀和綜合性學習進行習作練習。 學習這組關於毛澤東的課文,要把握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偉人的人格魅力和作為凡人的情懷。「走近毛澤東」這個專題進行綜合性學習,加強教材的整合和課內外的融合,努力把讀與悟、讀與寫、讀書與活動結合起來。通過本組學習,力爭讓學生對領袖有進一步的了解,結合課文學會一些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喜歡閱讀相關的書籍,積累豐富的語言。
⑽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全解的電子書回一下我很急
小學新教材全解(五年級) 第一組 單元綜合解說 大自然充盈著躍動的活力和生命的靈氣。走進大自然,那美麗的風景會讓人陶醉,那盎然的生機會讓人激動……大自然中的一切都那麼美妙,它等待著我們用心去傾聽,去感受。《山中訪友》向我們傳遞了作者對山裡「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山雨》一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村雨景圖。《草蟲的村落》以豐富的想像,帶我們走進了一個童話般的草蟲世界。離開想像世界,走進美麗的大自然,我們感受到的是《索溪峪的「野」》,那獨特的景緻會帶給我們無限的美感。 本組課文在表達上有一個共同點:作者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無窮的魅力。 編排本組課文的目的,一是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二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進行觀察,如何展開聯想和想像,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三是品味優美的語言,通過背誦、練筆等形式不斷豐富語言的積累。 1 山中訪友 目標導引 1、會認2個生字「汩、嗅」,會寫 「澗、渡、弓」等16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像等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學習重點:學會生字,通過誦讀課文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學習難點:感受作者對山裡「朋友」的那份深厚的感情,並嘗試用比喻、擬人、排比、想像等多種方法來表達情感。 一起來預習 一起說題目 課題《山中訪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像構築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手法之凝聚,是這篇作品中不可忽視的文眼。山中訪友 走出門,就與微風撞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句解:「撞了個滿懷」,形象地寫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和風中的那種感覺。因為風中含著「露水」,所以特別滋潤心脾;也因為風中含著梔子花的氣息,所以在滋潤中還帶著一絲甜蜜。這「走出門」後給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尋常,說明了「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同時也間接說明了山中訪友是在初夏的一個早晨。】早晨,好清爽! 段解:這段主要寫作者走出門時的好心情。 不坐車,不邀遊伴,也不帶什麼禮物,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一條幽徑①,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 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②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句解: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贊美和敬佩。】你把多少人渡過對岸,滾滾河水流向遠方,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歲月悠悠,波光明滅③,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 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句解:鳥兒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喚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閃爍,而是在「與我交換眼神」。一聲「呼喚」,一個「眼神」,這種擬人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之間的默契和情誼。】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無邊的青翠,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④里旋轉、流淌。【句解: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經融為一體。這是多麼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gǔ)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⑤嗎?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⑥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你好,陡峭的懸崖!深深的峽谷襯托著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雲!你潔白的身影,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喂,淘氣的雲雀,嘰嘰喳喳地在談些什麼呢?我猜你們津津樂道⑦的,是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句解:本段採用第二人稱,讀來倍感親切、熱情。這一組句子是寫「我」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內容一致,結構相似,是一組排比句。同時這段話還運用了擬人手法,把「我」和山裡「朋友」之間那種深厚的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xiù)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葉,細數精緻的紋理,我看到了它蘊含⑧的生命的奧秘,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的隆隆回聲。【句解:句中的「它們」指的是落花和落葉,「儀式」指的是落花、落葉從枝頭掉落並融入泥土的過程。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