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1偉大的悲劇分段,要有段意
偉大的悲劇分段:
第一部分(1至3段):寫斯科特一行人來到南極點,卻發現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並為勝利者證。
第二部分(4至11段):寫五名隊員一個個悲壯死去。
第三部分(12至13段):介紹斯科特的書信,表現了他對祖國、親人和朋友的熱愛之情。
第四部分(14至16段):英雄們犧牲後,受到英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悼念和崇敬。
偉大的悲劇是一篇傳記文,作者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
文章是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阿蒙森隊和斯科特隊都准備征服南極點,經過一番激烈的競爭,結果是阿蒙森隊捷足先登,於1911年12月14日到達南極;斯科特隊比阿蒙森隊晚了將近五個星期。
最後,阿蒙森勝利而歸,成功的旗幟永遠飄揚在南極點上,而斯科特等五名沖擊南極的英雄,因為南極寒冷天氣的提前到來,飢寒交迫,體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與嚴寒搏鬥了兩個多月,最後長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課文頌揚的是一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
文章主旨:
通過對英國探險家斯科特這位失敗的英雄和他的隊員在歸途中悲壯覆沒的描寫,歌頌了他們是英國的英雄,也是全人類的英雄,讓所有人仰慕,頌揚了一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的精神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
②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21課 段落大意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自讀自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為什麼認為懷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師。
3.認識到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課前准備
教師准備生字、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交流談話,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你認為什麼樣的老師是最好的老師?
2.這節課讓我們去認識一位最好的老師。請同學們讀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請你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學習任務。
二、自主預習,初讀感知
1.自由練習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2.不理解的詞語,通過查字、詞典,聯繫上下文,看圖或小組討論等方法解決。
3.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
三、圍繞提示,自讀自悟
1.學生圍繞閱讀提示中的思考題「作者為什麼說懷特森先生是他『最好的老師?』」來自主學習。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
四、全班交流,讀中點撥
小組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學習體會,教師組織學生就重點內容進行全班交流與研討。
1.關注作者前後的不同情感變化。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
2.關注對懷特森先生的認識。感受先生與眾不同的教學方式,及作者為什麼說懷特森先是他「最好的老師?」
3.關注文章給學生其他方面的的啟示。
五、總結收獲,拓展延伸
1.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學生自由暢談。
2.選下面的一個題目寫一寫。
《我看懷特森先生》《由<我最好的老師>所想到的》
《假如我是懷特森先生的學生》《怎樣看待書本和權威》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我最好的老師》教案(二)
教材簡析:
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
教學目標:
1.正確讀記「編造、破綻、強調、教訓、駁倒、論證、權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饒有趣味」等詞語。
2.讀懂課文描寫的故事,理解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法,體會到一個人具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和懷疑能力的重要性。
3、進一步學習通過具體事例說明道理的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為什麼認為懷特森老師是最好的老師。
教學難點:
體會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科學態度,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貴品質。
教學方法:
1、課前查閱、收集關於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的故事、文章。
2、在這堂課上抓住 「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沖突,設計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峰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台,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
3、運用感性手段引導學生體會抽象的科學精神,比如:用感情朗讀還原當時情境,引導學生設身處地體驗與想像,在情境中感悟。
教具准備:教師准備新詞、重點語句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交流談話,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在你們的心目中,什麼樣的老師才稱得上最好的老師?(學生自由暢談:認真負責,知識面廣,嚴格要求,關心學生……)
2、其實,每個人心目中最好的老師都不一樣,這是一個沒有固定標準的問題。但有一位老師在他的學生看來的確是一位最好的老師。這節課,讓我們隨著作者去認識一位他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板書課題:我最好的老師)
二、指導自讀,初讀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遍。
2、出示詞語:編造、破綻、強調、教訓、駁倒、論證、權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饒有趣味(自由讀、開火車讀)
3、接下來,我們把這些詞語帶到課文中去好好去讀一讀,並且在讀中思考一個問題: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
4、學生匯報交流。
三、細讀課文,全班交流
1、師:那麼懷特森老師是怎樣的老師?
(1)學生匯報
(2)出示句子: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
(3)齊讀句子: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這句話放在文章開頭有什麼作用?
2、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哪些地方寫出了懷特森老師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
3、交流句子
(1)一次測驗,我們按照課堂筆記回答了每一道題,都被畫上了紅叉叉,我們都得了零分;老師講課的信息都是錯誤的,我們做的課堂筆記也是錯誤的信息;課堂上傳看的貓蝟獸的頭蓋骨也只是普通的貓的顱骨;希望我們多去發現問題,大膽提出來;……
(2)看到這滿眼的紅叉叉,這鮮紅的零分,同學們個個都氣炸了,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位學生,你會有怎樣反應?
(3)得了零分,誰也不高興,但懷特森先生也是用心良苦啊!聰明的同學,請你們根據文中的內容為懷特森先生解釋一下。
4、討論:如果你是懷特森老師的學生,面對這種出人意料的舉動,你會怎麼想?
5、快速瀏覽課文,思考:懷特森老師有個性,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除了給我們帶來驚訝,帶來不可思議之外,對學生會有什麼好處呢?
6、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不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
7、小結:懷特森先生用了如此獨特的、巧妙的方法教會了學生求真務實,不愧是一位——(齊讀課題)。
8、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句子
「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教學方法獨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舉動。」
四、總結收獲,拓展延伸
1.你喜歡這樣的老師嗎?學生自由暢談。
2、你喜歡懷特森老師這個觀點嗎?學生自由暢談。
3、教師小結:希望大家都牢牢記住: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敢於質疑,獨立思考,才會向真理靠近。
板書設計:
21、我最好的老師
懷特森先生
出人意料的舉動
不迷信書本,也不迷信權威
③ 21課文言文二則分段
對於您提出的問題。因為文言文分段是根據特定的語句或者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去分段的,不能夠隨意進行分段。
④ 小學語文 第21課諾貝爾 的段意
段意如下: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紹諾貝爾獎授獎儀式的時間(諾貝爾逝世的專時間)以及諾貝爾獎的屬由來。
第二段(第3-9自然段):寫諾貝爾發明炸葯的經過,為此,諾貝爾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引爆裝置「雷管」。後來,隨著雷管的加入,炸葯發明成功。
第三段(第10自然段):諾貝爾立下遺囑,把他發明的獎金和專利費共200萬英鎊全部存入銀行,用每年的利息作為獎金,分別獎給五個領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這就是諾貝爾獎的由來。
(4)六年級下冊語文21課分段段意擴展閱讀:
《諾貝爾》一文介紹了諾貝爾作為炸葯發明者的偉大的一生,以及諾貝爾獎的由來,肯定了諾貝爾身上的一系列精神品質。具體有:
1、具有好奇心以及豐富的想像力。諾貝爾從小就想,要是能夠發明一種東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開,便於修鐵路該多好。於是,他想到了炸葯。
2、不畏艱難,持之以恆。諾貝爾在發明炸葯的過程中,歷經艱辛,還差點丟掉了性命。可這些困難都被他一一克服,最終成功發明炸葯。
3、為科學事業而仗義疏財。臨終時,他立下遺囑,把他100多種發明的獎金和專利費共200萬英鎊全部存入銀行,用每年的利息作為獎金,分別獎給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領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
⑤ 21課搭石課文分段及段意
課文《搭石》分段如下: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主要介紹了什麼是搭石。第二段(第2~4自然段):贊美搭石。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第三段(第5自然段):搭石聯接著鄉親們的情感。
本文作者(劉章)寫了自己家鄉有一條無名小溪,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作者借擺搭石、走搭石來贊揚家鄉人們之間美好的的情感,那些無私奉獻、一心為他人著想的人。
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秋涼以後,人們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如果別處都有搭石,唯獨這一處沒有,人們會譴責這里的人懶惰。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走搭石過小溪,是作者家鄉常見的出行方式。作者從解放後就走搭石,一直走了二十多年,超過上千萬回。對於文中寫道的人們擺搭石、走搭石、讓搭石、背老人過搭石的情形,也仔細看過成千上萬回。但是,作為一個著名詩人,這二十多年中,他並沒有將這道風景寫下來過。
作者看到了人們擠公車、橫過馬路擁擠無序,一下子想到了家鄉人走搭石的協調有序、謙讓互助,這對比,讓作者重新感受到了家鄉人「擺搭石、走搭石」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心靈之美,情操之美,淳樸的鄉風之美,對現代人、現代都市的讀者有著非常深刻的教育意義,作者經過對比之後,發現的材料的價值。
⑥ 21課鞋匠的兒子寫什麼各小節和段意
一(來第一自然段)二(二至六自源然段)三(第七自然段)
一(1) 寫林肯當選美國總統之際,有參議員想以林肯出身卑微來羞辱他。
二(2—5)寫參議員羞辱林肯,林肯態度鮮明地予以回擊,使嘲笑化為掌聲。
三(6) 概括寫林肯的歷史地位及重要貢獻。
⑦ 第21課鄉下人家每一自然段的小標題分別是什麼
你先給我採納,我就告訴你。
⑧ 《牛郎織女》分段寫段意
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這就算安了家」)寫牛郎的悲慘遭遇。
第二部分(從「一天晚上」到「把老牛的屍骨埋在草房後邊的山坡上」)寫牛郎和織女的追求。
第三部分(從「再說天上」到最後)寫專制的王母娘娘拆散牛郎一家和牛郎織女勇敢的抗爭。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⑨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語文課文21課5.6段概括
5.父親從側面給我講做事要盡力的道理
6.我自以為自己懂了向父親炫耀
⑩ 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21課分段和大意
蘇教版語文來六年級下冊第21課是《自莫泊桑拜師》,
課文共10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寫莫泊桑為了使作品具有特色,拜福樓拜為師。
第二部分是第2-9自然段,寫莫泊桑向福樓拜請教,福樓拜悉心指導,莫泊桑銘記在心,勤於觀察。第二部分以時間為序,寫了莫伯桑三次求教福樓拜:第2至5節為第一次求教,第6、7節為第二次求教,第8、9節是第三次求教。
第三部分是第10自然段,寫莫泊桑經過努力,終於寫出了許多有影響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