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七年級下冊語文的所有古詩、文言文解析
常用虛詞例表
序號 名稱 詞性 語法意義及用法 實在意義 例句
1 之 代詞 第三人稱 它(他、她)、們
指示代詞 這、那、這些、那些
助詞 結構助詞 的
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調整音節
賓語前置的標志
定語後置的標志
動詞 到、往、去
2 其 代詞 第三人稱 它(他、她)、們
指示代詞 這、那、其中的
語氣詞 反問 難道、豈
推測 大概、也許
祈使 必須、一定
3 而 代詞 你、你的
連詞 並列 和、跟、與(可不譯)
承接 然後、接著
遞進 並且、而且
轉折 但是、可是、卻
假設 如果、假如
修飾 地、的(可不譯)
目的 來
因果 所以
結果 以致
動詞 像、如
4 以 介詞 表憑借或依靠 用、把、拿、憑借、依據
表原因 因為
表時間或地點起止 ……以上(下)
連詞 同「而」 同「而」的各種意義
動詞 常與「為」連用 認為
5 於 介詞 表動作涉及對象 給、對於
表動作處所、時間 在
表比較對象 比
6 則 連詞 承接 於是、就
假設 如果
轉折 但是、卻
並列 與、和
語氣副詞 強調語氣 就、簡直
動詞 表判斷 是
7 或 代詞 有的人
有時
連詞 假設 如果
副詞 推測語氣 也許
8 乃 連詞 承接 於是、就
代詞 第二人稱 你、你的
副詞 表時間 才
表強調語氣 竟、竟然、卻、反而
動詞 表判斷 是
9 雖 連詞 假設 即使
轉折 雖然
與「然」連用 即使這樣,雖然這樣
10 因 連詞 承接 於是,就
介詞 表憑借 憑借、依靠
表方式 趁著、趁機
表原因 因為
動詞 沿襲、繼續
11 蓋 語氣副詞 推測、反問 大概、難道、豈
連詞 承接上文 原來……
助詞 發語詞 不譯
12 安 副詞 表反問語氣 怎麼
代詞 表疑問 那裡
13 何 副詞 表反問 為什麼
副詞 表強調 多麼
代詞 表疑問 什麼、哪裡
14 故 名詞 原因、原故
本來、原來
舊的、老的
事、災禍
形容詞 特意、故意
連詞 表因果 所以
15 且 連詞 表並列 一邊……一邊……
表遞進 並且、而且、還
表假設 如果、那麼
副詞 時態 將要
時間 暫時、暫且
助詞 發語詞 同「夫」
16 莫 副詞 表否定 不、不要、不能
沒有誰、沒有什麼
名詞 同「暮」
17 哉 語氣助詞 表感嘆 啊
表疑問 呢
表反問 嗎
18 矣 語氣助詞 表肯定 了
表感嘆 啊
表祈使 吧
表疑問 呢
19 乎 語氣助詞 表疑問 呢
表推測 吧
表感嘆 啊
錶停頓 不譯
介詞 同「於」 同「於」的各種意義
20 已 副詞 表時間 已經
與「而」連用 不久、一會兒
表程度 太、很
動詞 停止
連詞 表起止 通「以」
語氣助詞 表肯定、感嘆 了、啊
21 夫 代詞 指示 這、那
助詞 發語詞 不譯
語氣助詞 表感嘆 啊、了
名詞 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 語氣助詞 表陳述 罷了
表疑問 嗎
表感嘆 啊
23 然 連詞 表轉折 但、卻
與「而」連用 這樣之後
與「則」連用 這樣那麼
助詞 形容詞、動詞詞尾 ……樣子、……地
名詞詞尾 ……一般、……那樣
代詞 指示代詞 這樣、那樣
24 若 代詞 第二人稱 你、你們
指示 這樣
連詞 假設 假如、如果
選擇 或者
副詞 表情態 好像、彷彿
25 為 介詞 Wèi所有功能 介詞所有意義
動詞 Wéi任何動作 動詞所有意義
語尾助詞 何……為 呢
26 所 助詞 所字結構 所……的事(人、情況)
與「以」連用 用來
……原因
表因果 所以
與「為」連用 表被動「被」
27 者 代詞 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詞 形容詞詞尾 ……樣子
句中錶停頓或判斷 不譯
語氣助詞 表陳述或疑問 了、嗎
28 也 語氣助詞 表判斷 是
表陳述 了
錶停頓 不譯
表疑問或反問 嗎、呢
表感嘆或祈使 啊、吧
29 爾 語氣助詞 用於句尾 罷了
代詞 第二人稱 你、你的
指示 那、這樣、如此
助詞 時態 著
30 焉 代詞 同「之」 「之」作代詞的所有意義
表疑問 那裡
助詞 語尾表陳述或停頓 了
形容詞詞尾 ……樣子
兼詞 「於之」 相當「介詞+代詞」
31 即 動詞 具體動作 靠近
表判斷 是、就是
連詞 表假設 即使、假如
副詞 立即、馬上
32 既 副詞 表時間 已經
連詞 表並列 既……又……
表因果 既然
動詞 具體動作 盡、完
33 諸 代詞 指示代詞 眾、各
人稱代詞 他、她、它(們)
兼詞 「之乎」
「之於」
[語法] 詞語間常見邏輯關系
1、並列關系:前後詞義是同一時空發生的動作或一個事物幾個方面。
2、承接關系:按時空順序發生的動作或事情。
3、修飾關系:以後一個詞義為中心,前一個詞義對後一個詞義進行修飾或限定。
4、轉折關系:後一詞義沒有承順前一個詞義,而是詞義轉折。
5、遞進關系:後一詞義在前一詞義基礎上詞義加深。
6、目的關系:後一詞義是前一個詞義的目的。
7、因果關系:前後詞義是原因與結果的關系。
8、假設關系:前一詞義是假定的前提,後一詞義是假定前提下產生的結果。
學法指導
1、學會辨析古今詞義的變化。
2、學會歸納虛詞、一詞多義、通假字的用法。
3、學會積累古今詞義變化的詞彙。
知識要點:
1、了解古今詞義有哪些變化
2、重點虛詞「為」
3、重點實詞「恆」「詣」「辭」
[古今詞義變化的類型]
現代漢語和古漢語有著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有些詞義一直沿用下來,古今詞義相同,但很多詞義已發生了變化,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情況:
(1)詞義擴大。是指由古義單指某事物,擴大到兼指某類或整體事物。
例:①「雛」古義單指小雞,現泛指幼小動物或幼兒。②「皮」古義指「獸皮」,現指動植物表面組織。③「甘」古義指「甜」,現除「甜」外,還有心裡樂意的意思,如「心甘情願」。④「江」、「河」。古代專指長江、黃河,現泛指河流名稱。⑤「秋」古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後由一個季節擴大為一年的意思。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2)詞義縮小。是指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在程度、范圍、義項方面的減弱、縮小和減小。
例:①「怨」古義指「恨」;現指「不滿意,責備」的意思。②「丈夫」古義是男子的通稱。現專指丈夫。
③「遷」古義常用義項有遷移、變換、調任、升職、貶謫、流放。現只剩「遷移、變換」這一義項。
(3)詞義的轉移。是指由原古義表示某一對象,轉移為表示另外一種對象。
例:①「涕」古義指眼淚。現指鼻涕。②「走」古義指「跑」、「逃跑」。現指「步行」③「勤」古義是「辛苦」。現為做事盡力,不偷懶。④「慢」古義是「怠慢」。現指速度緩慢。⑤「犧牲」古義指祭祀用的牲畜(名詞)。現指為正義事業獻身(動詞)。
(4)詞義的合並。是指古義原是二個詞的意思,轉為現代漢語中一個詞。
例:①「妻子」古義二個詞妻子和兒女。現指妻子。②「可以」古義指可以用來,現指允許或具有某種能力。
(5)詞義感情色彩的變化。由褒義或貶義,轉為貶義或褒義;或中性詞變為或褒或貶。
例:①「明哲保身」古義為贊揚一個人聰明的智慧,善於適應環境,現指不堅持原則,只顧自己的處世態度。②「乖」古義指偏執。不馴順。現指「聽話」、「安順」。③「謗」古義指議論、批評他人過失。現為「惡意中傷」之意。④「祥」古義指預兆,有吉有凶。現指「吉祥」。
上述古今詞意的變化,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一定要准確理解和把握。
語法:明確詞與詞、短語與短語的各種語法或邏輯關系,並各舉一例。
(1)邏輯關系
1、並列關系2、承接關系3、轉折關系4、遞進關系5、目的關系6、因果關系7、假設關系
(2)語法關系
1、主謂關系2、修飾關系3、動賓關系
三、文言常識
(1)通假字
(2)古今詞義有哪些變化
四、學法探究
(1)學習文言文的三種基本方法
(2)給文言文作注釋
五、文言文朗讀
(1)文言文的異讀
(2)文言文節拍劃分的原則和方法
六、文言文翻譯方法
(1)對(2)留(3)刪(4)調(5)補
名詞、動詞、形容的互用
1、名詞的動用
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活用後的意義仍和這個名詞的意義密切相關,只是動作化罷了。如「驢不勝怒,蹄之」中的「蹄」原指驢蹄子,這里表示「踢」的意思。
2、動詞的名用
動詞活用為名詞。即這個動詞在句子中,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如:汝安敢輕吾射?《賣油翁》「射」本意是「射箭」的意思,這里指「射箭的技術」。
3、形容詞的名用和形容詞的動用
(1)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往往是狀態的事物化。如,「燕王好微巧」中「微巧」原指「小巧、精巧」這里指「小巧、精巧的東西」。
(2)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即其具有明顯的表示人與事物動作行為的意思。如,「爾安敢輕吾射?」中「輕」本意是「輕的」形容詞,這里是「輕視,看不起」的意思。\
Ⅱ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所有古詩、文言文
1.山中雜詩
(南朝) 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2.竹里館
王維(唐)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3.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4.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唐)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5.逢入京使
岑參(唐)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6.滁州西澗
韋應物(唐)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7.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唐)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8.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唐)
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夕陽, 青山獨歸遠。
9.約客
(宋)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春早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10.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傷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口技 林嗣環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地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誇父逐日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公共怒觸不周山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狼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Ⅲ 七年級下冊語文所有文言文和古詩詞及下面的解釋
七上
《中秋詠月詩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有思念是圓的)
《古代詩詞三首》(過故人庄、游山西村、一剪梅)
《古代詩詞四首》(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西江月、秋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夢溪筆談二則》(以蟲治蟲、梵天寺木塔)
《論語八則》《狼》
《古詩四首》(迢迢牽牛星、觀滄海、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登岳陽樓)
七下
卜運算元
詠梅
24古代詩詞三首
木蘭詩
觀刈麥
破陣子
Ⅳ 七年級下冊語文必背課文及文言文
《長江》第六段--------郭風
《筏子》倒數第二段---------袁鷹
《當我死時》全文-----------餘光中
《黃河頌》全文-------------光未然
《長江之歌》全文-----------胡宏偉
《春》全文------------------朱自清
《春風》從「一夜之間……」至結尾---------林斤瀾
《江南春絕句》全文------杜牧
《游園不值》全文-------葉紹翁
《玉樓春》全文---------宋祁
《春夜喜雨》全文-------杜甫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全文----------韓愈
《鷓鴣天 代人賦》全文----------辛棄疾
《過零丁洋》全文-------文天祥
《梅嶺三章》全文-------陳毅
《示兒》全文-----陸游
《自嘲》全文-----魯迅
《有的人》全文-----臧克家
《啊,船長,我的船長》第二節
《卜運算元 詠梅》全文-------毛澤東
《沁園春 雪》全文---------毛澤東
《海燕》全文--------高爾基
《波浪》全文--------蔡其矯
《愚公移山》全文------《列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全文------《孟子》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全文------宋濂
這是北師大版七下的所有背誦的內容,望採納!
Ⅳ 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有哪些 要全
人教版: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2.《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蒙辭以軍中多務。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4.《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5.《短文兩篇》誇父逐日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
共工怒觸不周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6.《狼》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蘇教版:
1.《趙普》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
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
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黃鶴樓》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圖經》雲:「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
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3.《於園》
於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
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攜余往,主人處處款之。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葯,人不得上,以實奇。
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
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至於園可無憾矣。
4.《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5.《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
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Ⅵ 七年級下學期語文所有文言文和古詩的翻譯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譯文]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一次,他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為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佔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意思: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大海。海水多麼寬闊浩盪,碣石山高高聳立在海邊。
碣石山上樹木叢生,各種草長得很繁茂。秋風颯颯,海上湧起巨大的波濤。
日月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出發的。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賞析】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曲》。「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注)。《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一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樂志》歸入《大麴》,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當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東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一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一帶的嚴重邊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採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一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一有名的組詩。詩中描寫河朔一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反映了詩人躊躇滿志、叱吒風雲的英雄氣概。
關於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不符,不可置信。我們用《三國志》《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九月,公引自柳城還,……十一有至易水」,他應在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臨碣石」、「觀滄海」。至於碣石山位於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或以為此山已沉入現今河北省樂亭縣境的大海中,或以為就是現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樣,在曹操登臨時,它應是傍海一帶較高的石山。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麼」,是嘆美之詞。「澹澹」而加嘆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後,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參見《古詩歸》卷七鍾惺評語)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將「霸氣」理解為統一中國的雄心,那麼,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值得指出的是:客觀自然景物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必然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理解、融會、取捨、強調,然後形成藝術的產品。這種產品,既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也是詩人主觀精神的凝結。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的,因此,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純屬寫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純客觀的照相式製作。
另外,曹操現存二十餘首詩,雖然用的都是樂府舊題,但內容卻是全新的。沈德潛指出:「借古樂府寫時事,始於曹公。」(《古詩源》卷五)這在我國文學史上,也是一個大膽的突破。這種重視反映現實生活,不受舊曲古辭束縛的新作風,大大推進了我國文學現實主義精神的發揚。曹操這個功績,也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
Ⅶ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都有哪些
人教版: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2.《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3.《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蒙辭以軍中多務。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4.《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5.《短文兩篇》誇父逐日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
共工怒觸不周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6.《狼》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Ⅷ 2014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古詩和文言文原文
五、《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十、《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十五、《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條。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二十、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十五、狼
蒲松齡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三十、短文兩篇
誇父逐日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課外古詩詞背誦
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約客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Ⅸ 七年級下冊語文所有文言文
傷仲永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木蘭詩》原文 :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ē),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shì)買(mǎi)鞍(ān)貉(mò),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jì)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cè)勛(xūn)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zǐ)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huáng)。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姑娘當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並沒有思念什麼。昨夜我看見徵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徵募兵士,那麼多卷徵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願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在起替代父親去應征。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場作戰,翻越關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將士們經過無數次出生入死的戰斗,十年之後才得勝而歸。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麼要求,木蘭不願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藉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整理象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眯縫著,當它們挨著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
孫權
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長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解釋
當初,吳王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身居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而成為學識淵博的學者嗎! 只要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罷了。你說你事務繁忙,誰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多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於是呂蒙就開始學習。
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討論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乾和謀略,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東吳阿蒙了!」呂蒙說:「與有志向的人分別幾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就告別了。
課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與原文有刪改)
譯文
京城裡有個善於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趕上一家擺酒席大請賓客,在廳堂的東北角安放了八尺寬的屏風,讓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風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各位的賓客相聚而坐。一會兒,只聽見屏風中醒木拍了一下,在座的賓客都靜悄悄的,沒有敢大聲說話的人。 (客人們)遠遠地聽見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聲,接著就有婦女驚醒後打呵欠和伸懶腰的聲音,丈夫說著夢話。過了一會兒,孩子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醒了。妻子輕拍孩子餵奶,孩子含著奶頭哭,婦女又哼著唱著哄他睡覺。床上另一個大孩子醒了,大聲嘮叨個沒完。在這時候,婦女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口裡哼著哄孩子的聲音,孩子含著奶頭的哭聲,大孩子剛醒過來的聲音,丈夫責罵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響起,各種絕妙的效果都有了。滿座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著眼睛,微微笑著,默默贊嘆,認為奇妙極了。 過了一會兒,丈夫打呼嚕聲響起來了,婦女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停下。隱隱聽到有老鼠活動的聲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婦女在夢中發出了咳嗽聲。賓客們的心情稍微鬆弛下來,逐漸端正了坐姿。 忽然聽到一人高聲呼喊「起火了!」丈夫起來高叫,婦女也起來高叫,兩個孩子一齊哭。一會兒,成百上千的人高聲喊叫,成百上千個小孩哭喊,成百上千隻狗狂叫,當中還夾著劈里拍啦的聲音和房屋倒塌的聲音,著火爆炸聲,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起;又夾著成百上千個呼救的聲音,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聲音,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不具備的。即使一人有一百隻手,每隻手有一百個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種;一人有一百張嘴,每張嘴有一百個舌頭,也不能說清其中一個地方。在這時賓客們沒有一個不變了臉色,離開席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打著哆嗦,幾乎想要搶先離開。 忽然醒木一聲,所有的聲音都沒有了。撤掉屏風再看,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誇父逐日》《共工怒觸不周山》復習要點
一、原文、譯文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與太陽賽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往北去大湖喝水。還沒到大湖,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丟棄他的手杖,(手杖)化成桃林。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做黃帝,(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向移動;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方向流去
狼
蒲松齡
原文: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浪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死。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死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
求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