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楊樹的 閱讀答案(五年級下冊,第3課)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6個生字,正確讀寫「戈壁、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大傘、撫摸、介紹、邊疆、陷入」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段話。
3.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以及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過程與方法:
1、抓住重點語句,聯繫上下文,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2、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形成自己對課文的見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獻身祖國的崇高理想。
2、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和白楊樹的形象美、精神美。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關於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後寫爸爸借白楊表明了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的心願。作者的人物描寫非常傳神,對父子三人進行了語言描寫和神態刻畫,孩子天真爛漫,父親嚴肅而又不失親切。在心理描寫上則非常含蓄,沒有過多直接的敘述,而是以神傳情,意境深遠,通過神態的變化來體現感情的波瀾。
學情分析:
課堂上可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感受白楊樹的「美」,但是學生對於新疆建設者並不了解,所以課前讓有條件的學生查閱有關資料,了解當時的艱苦生活和勞動環境,感受建設者們開發西部時的豪情壯志。
教法與學法:
1、激勵、導引發
2、體驗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准備:
准備有關文字資料和圖片
搜集有關新疆建設者資料
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激趣引題
1.談話導入:在祖國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輝煌的絲綢古道,還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生長在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
2.看課題激疑:課題是《白楊》,全文僅僅就是寫白楊嗎?
教師板書:白楊
設計意圖:學生帶著對戈壁的好奇之心,進入課文,產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自學生字生詞
1.教師出示白楊的圖片,學生邊看邊想:白楊長什麼樣?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能否找到這種樹?
2.教師重點提示:
白楊,又叫大葉楊,在我國北方廣泛種植,但在沒有人煙的沙漠也能頑強地生長。
三、細讀品味 了解白楊的生活環境
學習課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白楊樹的生長環境。
(1)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
(明確白楊的生命力極強)
(2)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這是爸爸介紹白楊的話,要重點理解,明確白楊的特點:不擇環境,堅強 不軟弱,從來都那麼直)
(4)教師出示相關的課件或圖片,學生以圖片為載體,進一步感受白楊樹的堅強。
(5)品讀爸爸的話。讀出對白楊的贊嘆之情。
(6)把爸爸的話背誦下來。
設計意圖:學生感受到白楊樹生活環境的惡劣及***格的堅強,為以後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筆。
2.此時的你最想對白楊樹說點什麼?
(1)唱一唱有關楊樹的歌曲。
(2)介紹一下寫白楊樹的一首小詩。
(3)也可提出問題,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環境生存呢?
(4)也可對白楊樹的喜愛之情等。
三、提出疑問,置留作業
剛才的同學提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白楊為什麼要選擇這樣的環境生活呢?爸爸介紹了白楊,真的是單純的在介紹白楊樹嗎?課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下節課我們共同交流。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直奔情境
1.復習有關詞語:戈壁 清晰 渾黃一體 高大挺秀 大傘 撫摸、介紹、邊疆 、陷入
2.指名背誦爸爸介紹白楊樹的那一段話。
二、剖析實質,表達心聲
學習課文第10~13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聲。
1.指名讀課文,說說表白是什麼意思?
思考:為什麼說爸爸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心呢?你是怎樣理解的?和同學們討論一下。
抓住「表白」一詞進行理解。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麼他要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心呢?
(爸爸看見戈壁灘上高大的白楊樹,觸景生情,以白楊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勵自己要向白楊樹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不軟弱,也不動搖。)
2.白楊樹是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綠色戰士,那麼,爸爸的生活環境又會怎樣呢?
(1)生討論匯報,抓住爸爸和白楊特點的相似之處。
(2)教師出示課前准備的有關建設兵團或支邊人員的有關資料。
設計意圖:學生感受同時產生聯想,感受爸爸和白楊樹一樣,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建設邊疆,無私的奉獻著自己一切的場景。抓住事物間的相通之處,體會借物喻人的寫法。
3.西部需要開發,祖國需要建設,那麼需要的就是向爸爸這樣的邊疆的建設者,正是他們才使我們的家園變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時的你,面對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說說些什麼呢?把你的心理話說給你的同學聽好嗎?
三、再現希望,體會寫法
1.學習本文的最後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在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含義嗎?
預設:
(1)高大的白楊指爸爸自己,身邊的幾棵小樹即指他的孩子們。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紮根邊疆,成為邊疆的建設者。
(3)這是爸爸的願望,更能體現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帶著對父親的敬意讀一讀這段話好嗎?
3.體會寫法
白楊樹和爸爸有著相同的本質特點,他們不怕環境的惡劣,默默的為大地和人類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作者藉助白楊的這個特點,明寫白楊,暗寫自己和與自己一樣的邊疆戍衛者。這種寫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設計意圖:明確什麼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
四、感情朗讀,收束全文
帶著對白楊樹的贊嘆,對邊疆戍衛者的敬意,對西部未來的憧憬,讓我們再一次回到課文之中,去感受這種真真切切的奉獻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讀課文。邊讀邊再一次感受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好嗎?
設計意圖:以讀啟思,讀中體驗,讀中表達情感。
五、作業:
三、想像拓展
.大膽想像四十年後,當年的爸爸如今的爺爺的第三次沉思。
老師啟發:學完《白楊》一課後,我們難忘當年在那趟西行的列車上,爸爸那番意味深長的話。四十多年過去了,如今,在一架西行的波音七四七客機上有不少來自國內外的志士仁人,他們正准備奔赴西部邊疆。飛機內還坐著當年的爸爸,他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帶著兩個在新疆出生的小孫孫剛從上海探親歸來,此時他摟著兩個小孫孫,俯視著舷窗外的茫茫戈壁,又陷入了沉思。同學們想想,這位當年的爸爸如今的爺爺四十年後可能在沉思什麼呢?這位爺爺和兩個小孫孫之間又會有一段怎樣的對話呢?
2. 五年級下冊課文第三課《白楊》的小練筆怎麼寫100字以上
《白楊》課後小練筆
1、 在我國的西方,有這樣一個地方,需要我們去保護,去保衛,那就是—新疆:那裡只有草原和戈壁,其餘的什麼也沒有。於是,我國向那裡派去了士兵,去保護新疆,他們到了那兒以後,哪兒都可以看到他們挺拔的站姿,哪兒都可以發現他們的腳印。不管遇到惡劣的天氣,不管遇到炎熱的氣候,他們的站姿從未改變過,永遠是那麼直,那麼挺拔。他們用挺拔的站姿表明了決心:我們要保衛好新疆。
2、 祖國的建設者就像白楊一樣,哪兒需要他們,他們就出現在哪兒,不管天氣有多麼惡劣,不管有多少難題擋在面前,他們總是堅定不移地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為祖國西部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長大以後也要保衛祖國,建設祖國的叔叔阿姨那樣,為祖國美麗的未來作出自己的貢獻。
4、在新疆的建設者有很多,他們就像文中的「爸爸」一樣,紮根邊疆。他們每天都在自己的崗位上,不管刮風還是下雨,不管天氣炎熱還是寒冷,他們總不叫一聲苦,不叫一聲累。即偶像白楊樹一樣,永遠挺直地站在那裡。我們要去學習這些建設者,要持之以恆,永不退縮!
5、他們生活在我們的身邊,他們離我們似乎又很遙遠,他們穿著勞動者的衣服,也享受著勞動者的快樂。哪兒有建築工地,那兒即偶有他們的身影。不管是寒風凜冽的冬天,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日,他們總是辛苦地工作著。一座又一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他們將是了不起的建築大軍,是我們應該尊重感激的勞動者。
3. 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白楊》小練筆80字:寫幾句話,誇誇像課文中的爸爸那樣的祖國建設者或保衛者
人民解放軍是那麼的偉大。哪兒需要他,他就在哪兒出現。不管是風沙還是雨雪,專不管是嚴冬還是酷暑,屬他們總是毫無怨言地駐守在祖國邊疆,不後悔,也不後退。人民解放軍為了保衛祖國,不管是嚴冬臘月,還是驕陽似火,你們總是毫無怨言地駐守在祖國的邊疆,人民解放軍為了人民的安危,不管是抗洪搶險,還是防暴制匪,他們總是戰斗在最危險的地方。哪兒需要他們,他們就在哪兒住下。
建設者從來就這么盡職盡責。哪兒需要建築師,他就很快的趕到那裡,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建設更好的家園。不管遇到刮風還是下雨,不管遇到酷暑還是嚴寒,他總是那麼盡職盡責,為人們做貢獻。 哪兒最荒涼,他們就在哪兒住下,一個個白色板房,就是他們流動的家。架大橋,修鐵路,蓋起高樓大廈。不管風吹不管雨打,他們總是不地建設者著自己的家。少一個白色板房,就多移動高樓大廈。他們,帶走荒涼,留下繁華。服從祖國、服從人民、艱苦創業、無私奉獻是千萬個祖國建設者的高尚品質。哪兒需要他們,他們就到哪兒去。不管自然環境多麼惡劣,不管生活條件多麼艱難,他們總是堅強的工作,頑強的戰斗。不逃避、不妥協,直至奉獻出全部的青春和熱血。
4. 急求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課文《白楊》在第幾頁
10~13
5.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三課《白楊》中爸爸也在表白他的心,他的心願是什麼
爸爸的心願是抄要像白楊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不軟弱,也不動搖,並希望孩子也能夠成為邊疆建設者。
原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這是一個設問句。表白,解釋說明。一個「也」字,說明爸爸說樹即說人。爸爸看到戈壁灘上高大的白楊樹,觸景生情,以白楊自勉,在托物言志。勉勵自己要像白楊一樣紮根邊疆,建設邊疆,不軟弱,也不動搖。他的表白正是無數邊疆建設者身上令人肅然起敬的奉獻精神。
6.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三課《白楊》主要內容,急需!!!!
小學五年級課文《白楊》主要講了(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
7. 五年級下冊課文白楊
堅持不懈
為了祖國的邊疆
它不懈努力
爸爸想讓孩子們也懂得這個道理
爸爸最後看到的小白楊
笑了
因為他知道又有一棵守衛邊疆的白楊了
8.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3課《白楊》多音字,近反義詞,形近字,
《白楊》
【形近字組詞】
撫(撫摸)
扶(攙扶)
介(介紹)
價(評價)
茫(蒼茫)
芒(光芒)
洪(洪水)
烘(烘托)
疆(邊疆)
韁(韁繩)
辨(辨析)
辯(辯論)
埋(埋怨)
理(道理)
晰(清晰)
析(分析)
挺(挺撥)
廷(宮廷)
【多音字】
強:jiàng(倔強) qiáng(強大)qiǎng(強迫)
通:tōng(通行)tòng(一通)
【近義詞】
清晣──清楚
表白──表明
分辨──辨別
粗壯──健壯
軟弱──懦弱
界線──分界
分辯──辯解
沉思──深思
【反義詞】
清晣──模糊
軟弱──堅強
動遙──堅定
消失──出現
精壯──細小
9.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白楊課文的順序
文章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
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朴實、自然和諧。
充滿詩情畫意的鄉村生活。
10.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三課內容
新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第3課《白楊》原文
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並不那麼清晰,都是渾黃一體。
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
那就是沿著鐵路線的一行白楊樹。每隔幾秒鍾,窗外就飛快地閃過一個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著這些戈壁灘上的衛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搖著他的腿,「你看那樹多高!」
爸爸並沒有從沉思中回過頭來,倒是旁邊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樹,那是大傘。」
「哪有這么大的傘!」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辯著。
「它是樹,不是傘!」哥哥肯定地說。
小小的爭論打斷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著,慢慢地撫摸孩子們的頭,說:「這不是傘,是白楊樹。」
哥哥還不滿足:「為什麼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對兒子和小女兒說:「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幹。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乾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麼直,那麼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
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現在呢,孩子們多了一點知識。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白楊樹。這兒需要它們,它們就在這兒生根了。
爸爸摟著孩子,望著窗外閃過去的白楊樹,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主要內容: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車上,一位父親與他的孩子們的對話,父親望著窗外的白楊,藉助白楊,熱情謳歌了祖國邊疆的建設者們,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服從祖國的需要,紮根邊疆,建設邊疆,具有無私的奉獻精神.
這篇文章首先從孩子們對白楊樹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樹特點的介紹,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後爸爸藉助白楊表明自己紮根邊疆的志向,同時也希望他的孩子們能夠成為祖國邊疆的建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