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人教課標版小學二年級語文上冊全冊全套教案,共68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請到「人教版新課標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全套教案[整理] site:flye.cn」下 載
第一單元 認識厘米、用厘米測量
教學內容:課本第1—3頁
教學目標:
1.理解使用統一的長度單位進行測量的必要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3.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數)
4.培養動手能力和主動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和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紙條,圖釘,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別針,花生。
學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繩子,新的鉛筆一支,較長的紙條,一角的硬幣。
教學過程設計:
一.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情景設置,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估計和測量
提問:你能說一說你的課桌有多長嗎?你知道你的數學課本有多長嗎?(提示:左、右小組分開測量。可以用你有的東西比一比,測一測)
2.提出測量中的矛盾問題
(1)在剛才的實際測量當中,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5顆別針那麼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4個三角形那麼長,有的同學說數學書有2把小刀那麼長。
師:為什麼我們都是測量的同一邊量出的結果不一樣呢?
(2)實際生活中人們用不同的測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長度單位測量,這會帶來交流的不方便,那麼我們需要統一的長度單位,你知道有那些嗎?
3.揭示課題,介紹測量的工具
(1)我們要測量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請同學們拿出直尺,觀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麼?(大小刻度、數字、厘米)觀察這把直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厘米,也就是說直尺以1厘米為單位。)
(2)今天我們來學習量比較短的東西時,用「厘米」做單位。
(3)板書課題。
二.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1.介紹1厘米:那麼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用直尺上表示出來。
首先找到刻度「0」,從刻度0到1,這中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把1厘米的長度畫在黑板上;
(2)請你刻度尺和圖釘的長比一比,圖釘的長大約是1厘米;
(3)請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3.觀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從刻度「0」到哪兒是2厘米長嗎?(從0到2)從刻度「0」到哪兒是3厘米長嗎?(從0到3)也就是說,從刻度「0」到幾,就是幾厘米。那麼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方法
1.學生小組動手測量紙條長度
(1)這有一張紙條,你知道它有多長嗎?小組討論、操作測量紙條的長度。
(2)小組匯報:你們是怎麼測量的?
2.統一測量的方法
介紹:量物體的時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准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
現在紙條的右端正好對著「5」,說明紙條長5厘米。
3.實際測量物體的長
(1)測量同桌准備的紙條,看一看它們分別長多少厘米?量的結果寫在紙條上,同桌檢查。
(2)量一量你帶來的新鉛筆長多少厘米。看練習一的1題中鉛筆的長度,筆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麼量它的長度呢?利用三角板來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寬度是( )厘米。(取整數)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間的距離是( )厘米。(取整數)
四.鞏固反饋
五.發展練習
1.如果有些東西兩頭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麼量出它的長度呢?例如花生的長度和1角硬幣的長度。
2.討論交流,想辦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課小結
今天學了什麼?
教學反思:
認識米、用米量
教學內容:課本第4頁。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測量出整米長度的物體;
4.培養合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教學難點:
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具:
1米的直尺、摺尺、捲尺,紙條。學生每人1根較長的繩子,1米的捲尺,刻度尺。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慣用厘米量物體
1.提問:昨天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麼?量物體長度用什麼工具?
2.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長度。請你演示,並說出注意事項。
二.認識米,用米量
情景設置:你量得不錯,那麼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長呢?瞧!這樣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結果。那麼該怎麼辦呢?(用更長的尺子量)用這把尺子試一試看,這是一把米尺。(板書:「米」)
在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例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教室有多長,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長度單位「米」。
(一)感知米的實際長度
1.觀察這把米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0厘米,也就是說米尺以10厘米為單位)
2.觀察自己的1米捲尺,看看和教師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樣的?
3.那麼1米到底有多長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線段。
(2)用直尺比一比從地面到講台的什麼地方的高度是1米。
(3)兩只手臂展開,用捲尺量一量看到什麼地方是1米。
(4)兩個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什麼部分是1米。
『貳』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我是什麼》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能按筆順規則,在田字格中正確、端正、整潔地書寫災、害、黑、回器4個生字。並答通過觀察與書寫,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同時在老師的提醒下,自覺糾正不當的寫字姿勢,養成認真書寫的良好習慣。
藉助圖片、動作演示、等不同方式朗讀課文,讀出水的神奇。
在反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知道雲、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都是水的變化形成的。
對於目標1,可通過觀察學生的寫字姿勢和書寫習慣、學生在課本上書寫的生字、巡視學生寫生字的情況等方式來評價寫字目標落實情況。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與良好的寫字習慣應達95%以上。
對於目標2,可採取傾聽、觀察、品讀等手段,通過自由朗讀、指名朗讀,小組讀,動作演示、創設情景讀等方式來評價。最終落實目標的應達95%以上。
對於目標3,在學生讀懂句子,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通過指名說、以及傾聽學生的讀書聲落實情況,目標達成度應95%以上。
教學重點:認識生字、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知道雲、雨、雹子、雪等自然現象都是水的變化形成的。
教學准備:字卡、多媒體課件。
『叄』 小學語文(語文出版社)二年級上冊教案
網路文庫抄就有
地址:http://wenku..com/view/c451ea8da0116c175f0e488e.html
希望對你有幫助。
『肆』 二年級上冊語文鼎尖教案答案大全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紅領巾真好》。下面我 就從教材分析、學習目標、教法與學法、以及教學流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這是課改實驗人教版第三冊第七單元\\「環保」專題中的一課。本課是一首清新優美的兒童詩,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實際,語言生動活潑,課文插圖形象傳神,意境高遠。全詩分三節,結構基本相同,每節都採用了自問自答的形式展開敘述。整篇課文採用了擬人的手法,為人們展示了一幅清新、活潑、動人的畫面,唱響了一曲人與自然合諧相處的美與愛的贊歌。 紅領巾、小鳥對於學生來說都非常熟悉。課文圖文並茂,學生們樂於接受。二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自學、朗讀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學中應在充分挖掘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發揮詩歌利於朗讀的優勢,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多形式讀文,體會小鳥的可愛和人與自然的和諧,感受\\「小衛士」的快樂自豪,從中受到美與家的啟發熏陶,激發積極投身愛鳥護鳥公益活動的熱情。根據新課程標准和本組課文訓練的主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二、學習目標1、知識目標:①認識8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力目標:發展朗讀能力,促進語言積累。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和人與自然的和諧。3、情感目標:有愛鳥護鳥的意識,感受到做\\「愛鳥護鳥小衛士」的快樂與自豪。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學習生字新詞,朗讀背誦課文難點 :懂得保護鳥類,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四、教法與學法這是二年級的課文,面對的學生已認識了許多生字,並能讀懂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等,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本課中我運用情境導入法、媒體輔助法、情感朗讀理解法等方法教學,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學生的學法採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進行指導。五、教學流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一)媒體導課,激發興趣。好奇是小學生的天性,只有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便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根據兒童的特點認為低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佔主體,採用多媒體導入新課能一下子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為下面的教學打下基礎。因此,一開始就把多媒體設計為:出示課文中的插圖,配上小鳥在天上飛的 動畫和小鳥嘰嘰喳喳美妙動聽的叫聲.由師提問,在動畫中你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小鳥和少先隊員之間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引入下一環節的學習。這樣導入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伍』 北京版二年級語文閱讀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
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熱愛北京的感情。
2、能力目標:
①、讓學生學會上網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方法,培養學生利用網路收集信息,處理信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幫助學習的能力。
②、通過人機交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③、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認知目標:
①、學會本課11個生字和帶生字的新詞。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北京》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中一篇寫景的游記。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准確的詞彙,為讀者介紹了首都北京的美景:北京是一座令人嚮往的城市,在那有庄嚴美麗的天安門;寬闊肅穆的天安門廣場;高大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又寬又長的柏油馬路和壯觀的立交橋,還有許多名勝古跡、高樓大廈和風景優美的公園。這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本課的二、三、四自然段,條理清晰,詳略分明地介紹了雄偉、庄嚴的天安門;現代化建築立交橋;名勝古跡、風景優美的公園和新建的高樓大廈。由於學生年齡小,大部分孩子從未到過北京,因此,理解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的內容,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熱愛北京的感情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特別是課文的第四自然段,課文對所提到的名勝古跡、公園、新建的高樓大廈未做詳細介紹,因此,要全面地了解北京,對於孩子們來說有難度。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在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理解語言文字的同時,我採取的相應對策是充分運用國際互聯網、校園網中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增加學生的表象積累,括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三、教學對象分析
首都北京對於在校學生,尤其是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幾乎都沒去過。絕大部分學生缺少對北京的直接感知,這就對課文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難度。但可喜的是,本班學生從一年級便開始接觸計算機,到了本學期已熟練地掌握了WORD基本操作及上網瀏覽、查詢資料等計算機操作技能。基於這一有利前提,在教學中採用教師提出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到http//bjkj網站中,瀏覽查尋相關資料;復制圖片摘抄文字;利用收集到的資料在word中製作電子板報;推選出一位導游向遊客解說景點的方法,讓學生主動積極獲取知識,讓其學會、會學,從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1、教學策略一
創設情景、激發情感。通過充分運用多媒體網路,讓學生更直觀、更准確地感受祖國首都北京的美,激發學生對北京的熱愛之情。當北京風景以及風俗民情真實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真實、生動、形象地感受北京的偉大、美麗,同時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中重點詞語。
2、教學策略二
提出任務、自主上網學習。在學生自讀課文後,提出學習任務:①從「天安門」、「立交橋」這兩個景點中,任選其中的一個,到http//bjkj這個網站中,瀏覽查尋相關資料;②復制圖片摘抄文字;③利用收集到的資料在word中,製作電子板報;④推選出一位導游向遊客解說你最喜歡的景點。
3、教學策略三
查詢信息,製作電子板報。在查詢信息階段,充分利用校園網中提供的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老師所提供的資源目錄和網站中自由、大膽地搜索查詢相關的資料。然後,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把校園網上收集到的資料按一定要求,分工合作,在word中製成一份電子簡報,並用自己的話把它介紹出來。學生在協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4、教學策略四
展示、評價電子板報。在學生完成他們的電子板報製作後,組織全班同學對他們的作品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通過製作電子板報掌握了相關主題的學習內容,完成了意義建構。
這時,利用多媒體網路的廣播功能,向全體學生提供學生的典型案例,採用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的方法進行講評。在講評中主要從學生的口頭表達、電子板報中所涉及到的寫作方法、詞語的理解、獲取知識的途徑、方法等方面對學生的電子板報進行點評,這樣既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5、教學策略五
查詢資料,拓展延伸。為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慾望,在課的最後,讓孩子再到網站中查尋北京還有哪些名勝古跡、公園和大廈。網站以圖文、影像相結合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有關北京的各種信息資源,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學習到了課文中無法獲得的知識。
五、教學媒體設計
媒體類型 媒體內容 何時作用 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
多媒體文本 天安門、立交橋 復習舊知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為導入 新課做准備
多媒體文本 本節課學習任務 學習第2、3自然段 提出學習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自主上網學習
HTML 有關北京的網站 學習第2、3、4
自然段 學生在網站中自由、大膽地搜索、查詢相關文字、影像、圖片資料。然後,根據課文內容把網上收集到的資料在word中製成一份電子簡報,讓學生在協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
多媒體網路 學生自主完成的電子板報 展示、評價
電子板報 在學生完成電子板報的製作後,利用多媒體網路的廣播功能,組織全班同學對他們的作品進行評價。評價的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通過製作電子板報掌握了相關主題的學習內容,完成了意義建構。
媒體播放器 抒情的鋼琴曲 配樂朗誦全文 在音樂的伴隨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首都北京是一座美麗的城市,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首都,熱愛北京的感情。
六、教學過程 設計與分析◆
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
師:上節課,同學們和老師一塊兒初遊了北京,已經領略到了北京美麗的景色。下面,誰來說說我們主要游覽了哪些地方?
課件出示以下文本內容:天安門立交橋
二、自讀課文第2、3自然段:
1、師:作者是怎樣具體地描寫這兩個地方美麗的景色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輕聲地讀課文的2、3自然段,找出你認為寫得最美的句子,有感情地把它多讀幾遍。
2、學生自讀課文,找出優美詞句,有感情地朗讀。
3、師:哪位小朋友願意把你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三、出示學習任務:
師:經過作者的這一番描寫,再加上小朋友有感情的朗讀,老師感到北京更美了。現在,北京已經成為了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有更多的人想了解北京。你們願不願意當小導游把北京天安門和立交橋的景色介紹給他們呢?下面請小朋友們在這兩個景點當中任選一個,與自己的學習夥伴一塊合作,上網訪問http//bjkj這個網站,查找有關的資料,復制圖片、摘抄文字;然後把你收集到的資料在WORD當中製作成電子板報;最後推選出一名小導游把北京美麗的景色向遊客們描述出來。下面請你們找到自己的學習夥伴,開始上網學習吧!
課件出示以下文本內容:①上網瀏覽查尋相關資料,網址:http//bjkj;②復制圖片摘抄文字;③利用收集到的資料製作電子板報;④推選出一位導游向遊客解說。
四、查詢信息,製作電子板報:
1、學生尋找學習夥伴,根據教師提出的學習任務,開始上網查詢資料,在WORD中製作成電子板報。
(向學生提供教師自製的有關北京的網站)
2、小組推選小導游,在組內試說。
五、交流反饋:1、師:哪位小導游願意向大家介紹天安門的景色呢?
A、小導游根據製作的電子板報向遊客介紹。
B、對導游的解說進行評價。
C、組員補充。
D、相機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
2、師:除了美麗的天安門以外,北京的立交橋也非常漂亮,哪位導游願意來介紹一下北京的立交橋。
A、小導游根據製作的電子板報向遊客介紹。
B、對導游的解說進行評價。
C、組員補充。
D、相機對學生進行朗讀指導。
多媒體網路對全班同學廣播典型的案例。
六、配樂朗讀:
1、師:北京的景色實在太美了,而小導游們精彩的講解更讓我們領略到了北京的無窮魅力。下面讓我們在音樂的伴隨下,再把課文的2、3自然段美美地讀一讀。
2、全班配樂朗讀。
媒體播放優美的鋼琴曲。
七、拓展延伸:
1、師:北京除了我們今天游覽的這兩個景點之外,還有很多高樓大廈、名勝古跡和風景優美的公園,你們想去看看嗎?那就請你們再到網站中去查詢有關的資料。
2、除了課文上介紹的內容外,你還從網站中了解到了什麼?(指名回答)
(向學生提供教師自製的有關北京的網站)
八、教師總結:
剛才小導游們在網站中,查詢到了很多有關北京高樓大廈、名勝古跡和公園的資料。下節課,我們再請小導游把你們在網站中看到的、聽到向遊客們介紹,好嗎?
設計思路及多媒體
應用分析
復習上節課的內容,為導入 新課做准備。
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有感情地自讀課文,來體會北京的美。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從而激發學生的愛美情趣,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文的慾望,為課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這一環節也就是所謂的「任務驅動」環節,教師把所要講授的內容隱含在任務中,其目的就是給學生一個確定的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電腦屏幕上出示的問題,有選擇性地學習課文內容,避免了盲目性。
任務的驅動讓學生進入了學習情景,在查詢信息階段,教師只是一個幫助者和指導者。在活動中,學生通過小組內的協作交流,把從網站上收集到的資料整合在一起,共同製作成電子板報。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通過小組內的解說,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在這一環節中,充分運用多媒體網路傳輸、廣播的功能,向全體學生提供某組學生的典型案例。採用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的方法進行講評。在講評中主要從學生的口頭表達、電子板報中所涉及到的寫作方法如「對比、假設、擬人」、詞語的理解、獲取知識的途徑、方法等方面對學生的電子板報進行點評。評價的目的是檢驗學生是否通過製作電子板報掌握了相關主題的學習內容,完成了意義建構。
配樂有感情地朗讀,既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又使全體學生沉浸在北京美麗的景色當中,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為了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慾望,在課的最後,讓孩子再到網站中查尋北京還有哪些名勝古跡、公園和大廈。網站以圖文、影像相結合的形式為學生提供了有關北京的各種信息資源,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陸』 部編小學二年級上冊語文《我是什麼》教案設計
《我是什麼》是一篇科學童話,這個單元以科學常識為專題編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二年級語文《我是什麼》教案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設計理念
「字詞」是低年級學習的重點,應該通過不同的方式讓學生明了字詞的含義,並且慢慢學會運用。
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把朗讀作為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重要手段。
從低年級開始就應該有意識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仿寫課文中的優美句段,寫自己想寫的事物,表達自己的感受。
課前准備
1.教師准備:課件(句子;動畫:靜靜的水、流淌的水、奔騰的水,灌溉田地、沖毀房屋。)
2.學生准備:畫一張自己心中的水,課前准備好寫字卡。
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畫水,交流圖畫
導語:課前老師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小朋友們畫自己心中的水,下面就來看看大家畫的水是什麼樣子的。
把畫拿到投影前,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課前畫水,不管畫得單調還是復雜,那都是學生心中的想法。在交流的過程中,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學完之後,每個學生都應該有更多的想像。
二、猜謎,認識水
1.范讀,猜謎。
教師范讀課文,學生猜「我是什麼」。
2.自由讀課文,認識水。
(1)自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板書:
第一項:雲雨雹子雪
第二項:池子里小溪里江河裡海洋里
第三項:睡覺 散步 奔跑 唱歌跳舞開大會
第四項:溫和暴躁
(2)動動腦:
我們給每一項起個題目,好嗎?(「我會變」 「我的家」 「我的活動」 「我的脾氣」等。)
設計意圖:這是對整篇文章的通體認識,整體了解文章,簡單了解水的多種表現形式。「動動腦」這一環節,主要鍛煉孩子們的語言概括能力。到此為止,學生對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
三、朗讀,贊美水
1.自選題目。
接下來,我們要對水進行進一步的了解。你最想了解水的哪一部分?(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第二項和三項合並為一項來自學。)
2.自主合作學習。
(課件中出現學習夥伴,提出自學要求。)
自學要求:①認真讀一遍自選部分;②畫出自己不會的字或詞,藉助拼音或請教他人去認讀;③用心讀每一句話,想一想,怎樣讀才能把句子讀好?④讀給你的朋友聽,互相提一提建議。
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巡視,給予學生幫助和協調。
3.匯報交流,指導朗讀。
(提示:以下是預設內容,順序可以改變。)
(1)「我會變」。
①「我學會了字詞」。
出示詞語:飄浮 碰到 雹子
A.(課件中出現飄浮的雲彩)填空:雲在天空中 。
B.(課件中出現一隻小船在水上)填空:一隻小船在水上。
思考:「飄浮」和「漂浮」有什麼區別?
C.(課件中出現雹子)問學生:這是什麼?(許多孩子都沒有見過雹子)
D.用「碰到」說一句話。
②「我是小小朗誦家」。
第一段,要讀出自豪的語氣,很活潑。
第二段,「水珠落下來」「小硬球打下來」「小雪花飄下來」這三句話的感覺是不同的,應讀出「落」「打」「飄」的不同意思。
個人讀、評價、練讀、個人讀。
③「想像的翅膀」。
想一想:我還會變成什麼?
板書:冰、霜……
(2)「我的家」「我的活動」重點指導朗讀。
①「平常我在池子里睡覺,」 (課件出示靜靜的池水)
現在,我們也累了,趴在桌子上睡一會兒。(用自己睡覺的安靜來體會池水的安靜。)
個人讀、比賽讀、悄悄地讀給你的同位聽。(讀出池水的安靜)
②「在小溪里散步,」 (課件出示靜靜流淌的小溪)
談一談平時散步的情景,讀出溪水的悠閑、輕快。
個人讀、練讀、齊讀。
③「在江河裡奔跑,」 (課件出示奔流的江河)
說一說你對江河的認識,讀出江河的奔騰氣勢。
練讀、讀給同位聽、個人讀、評價、齊讀。
④「在海洋里跳舞、唱歌、開大會。」
談一談見到的跳舞、唱歌、開大會的情景。
(課件出示海洋)讓學生感受一下海洋的氣勢,讀出海洋的波濤洶涌。
個人讀、評價、練讀、個人讀、齊讀。
⑤齊讀這一段。
說一說:讀這一段時聲音、語速應該漸漸怎麼樣?
練讀、個人讀、小組合作分句讀、評價、齊讀。
⑥「想像的翅膀」。
想一想:我的家還在哪裡?我還有哪些活動?
板書:稻田裡水杯里水管里天上……飛舞慢跑……
『柒』 二年級上冊語文《我是什麼》教案
一、學習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0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有收集詞語的興趣.
教學重點:
識字寫字.
教學准備:
自製生字卡片、收集關於秋天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孩子們,過了炎熱的夏天,我們走進了涼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圖畫.
二、讀中識字.
1學生自由試讀詞語.
2分組互助讀詞語,再開火車讀詞語.
3出示生字,學生自主認讀(讀准前後鼻音和平翹舌音的字「層、盡、染、淡、登、翠、爽、壯」.)
4開火車讀生字.
5 同桌卡片抽讀.
三、朗讀感悟.
1 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想畫面.
2 分組試讀,互相幫助,力求讀正確.
3 多媒體演示秋天的畫面,說說自己的感受.
4 學生邊讀邊想像,聯系大自然實際,整體感悟詞語的意思.
5 多種形式讀.
(1)開火車讀,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美讀,要求讀得有感情.
(3)自由讀給喜歡的小夥伴聽.
四、在讀中鞏固識字.
1選詞語,讀詞語.出示圖片,選出與圖上景色相對應的本課詞語,讀一讀.
2分小組讀「我會讀」中的詞語,鞏固認讀生字.
3 自編字謎,在編字謎、猜字謎的過程中自主識字.
五、在應用中鞏固識字.
1給生字找朋友(組詞語).
2卡片游戲《找朋友》.
六、在寫中鞏固識字
1 認讀字音.
2 根據規律分析字形,記住字形.如,「宜」與「實」,上邊都有一個寶蓋兒,區別在於「宜」的下邊是個「且」,「實」的下邊是個「頭」.
3 分組說說自己喜歡的記字方法.
4 說說難寫的字和容易寫錯的字.
5 師范寫,學生觀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注意指導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把字寫正確,寫美觀.
6 學生練習.
七、實踐活動
慶豐收」: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農民收獲了糧食瓜果,我們收獲了詞語.分小組整 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詞語,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誰獲得了詞語大豐收.
『捌』 部編二年級語文上冊期中復習教案教學目標怎麼寫
新知識是在舊知抄識的基礎上發展、變襲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識的內容,找出與新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玖』 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我是什麼》教學設計與反思
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創造型人才是事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大事。思想品德課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要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要任務。那麼,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一、改變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學習方式過分突出和強調記憶和接受,忽視發現和探究,把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變成僅僅是直接傳授書本知識,學生學習成了純粹的被動接受、記憶的過程,學生成為知識的「容器」。這種學習扼殺了學生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新課程積極倡導的自主學習,就是要打破傳統教學組織的「灌輸」特點,實現「主導」與「主體」關系的平衡,給學生足夠的自主空間和足夠的活動機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有效地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開啟他們幽閉的心智,放飛他們囚禁的情緒,使學習活動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心智的拓展,心靈的放飛,使學生得到自由、健康、充分和全面的發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被普遍接納,並運用於課堂教學之中,這越來越被認為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強調同學之間的相互合作,以要求人人都能進步為教學宗旨,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學習理念。新的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學生學習方式要從接受式學習向探究性學習轉變,這一要求不僅是消除接受式學習的學習弊端,而且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探究性學習在內容上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自然、社會發展的實際問題,特別關注人類生存、社會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發展的問題。探究性學習不以掌握系統知識為主要目的,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進行多向思維,從多角度、多層面更全面地運用所學知識去對新情況作出價值判斷,其結果不是現有知識的積累,而是在深刻的求知體驗中不斷地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創造能力。
二、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在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更要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本學科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現在科技不斷進步,社會發展迅猛異常,生活方式變化不斷加劇,必須要求克服片面的書本教育的弊端,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把學生探究發現、大膽質疑、調查研究、實驗論證、合作交流、社會參與、社區服務等活動構建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探究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以適應時代的要求,適應每個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適應全面素質教育的要求。社會實踐活動以活動為形式,以實踐為根本,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讓學生親身參與、主動探究,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各種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踐內容是豐富的,實踐方式是多樣的。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辯論、表演以及觀看影視、錄像等活動,而且要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基地,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區服務,以及引導學生搜集資料,舉辦展覽、壁報等活動,還可安排學生積極撰寫小淪文、調查報告等。當然開展這些活動要注意針對性,精心設計,精心組織,講求實效。
三、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與思想品德課整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隨著以網路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突飛猛的發展,以及現代社會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信息技術逐步走入了中小學課堂,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教學改革的方向。傳統課堂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主陣地,能否與信息技術有機結合,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工作與素質教育具體實施的突破口。傳統課堂教學置學生於被動接受的地位,不利於主體精神的發揮,不利於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等現代社會必須的素質的養成。要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對信息技術與思想品德課教學進行整合,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如錄音、投影、電視、錄相、電子網路等)引入課堂。這些現代化教學手段,具有直觀、生動、情境性強等特點,能將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增強了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創設讓學生思維層層展開、步步深入的教學情境,有助於學生分析能力、綜合能力的提高。特別是現代網路的高速發展,網路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圖文並茂、形聲兼備的信息資源,學生從網路中獲得的學習資源不僅容量大,而且是多視野、多層次、多形態的,有利於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四、改革評價方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創新意識
傳統的教育評價受有限的教育資源、不合理的教育理念的限制,評價的目的在於把「優秀者」選拔出來,只是用筆和紙測試對學生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追求答案的標准性、唯一性,束縛了學生的活躍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能力的發揮。傳統的評價只注重結果,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思想品德的成長發展過程,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傳統的評價只追求傳授學生知識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的能力目標,不注重教學的過程和方法,不注重學生的行為,不注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對學生思想品德課的學習評價不僅要重視結果,更要注意發展、變化和過程,要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要注意給與學生機會展示他們的才華,展示他們的成績。不要僅憑借單一的期末一次書面考試的成績來評價學生。評價方法可以有多個方面:可以通過平時觀察,對每一個學生寫出描述性評語;對學生的集體實踐活動給予評價;通過與學生的談話給予評價;製作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記錄袋;通過考試?考試方法倡導靈活多樣,多次機會。考試形式可以有閉卷考試、開卷考試,還可以通過辯論、課題研究、寫小論文、實踐操作等方式進行考試。改革教學評價方式也是課程改革的內容之一。只有改革評價方法,才能與思想品德課的課程改革統一起來,才能達到思想品德課課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才能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
『拾』 2017新北京版二年級上冊語文教案與課件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抄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