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七年級下冊語文必背課文及文言文
《長江》第六段--------郭風
《筏子》倒數第二段---------袁鷹
《當我死時》全文-----------餘光中
《黃河頌》全文-------------光未然
《長江之歌》全文-----------胡宏偉
《春》全文------------------朱自清
《春風》從「一夜之間……」至結尾---------林斤瀾
《江南春絕句》全文------杜牧
《游園不值》全文-------葉紹翁
《玉樓春》全文---------宋祁
《春夜喜雨》全文-------杜甫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全文----------韓愈
《鷓鴣天 代人賦》全文----------辛棄疾
《過零丁洋》全文-------文天祥
《梅嶺三章》全文-------陳毅
《示兒》全文-----陸游
《自嘲》全文-----魯迅
《有的人》全文-----臧克家
《啊,船長,我的船長》第二節
《卜運算元 詠梅》全文-------毛澤東
《沁園春 雪》全文---------毛澤東
《海燕》全文--------高爾基
《波浪》全文--------蔡其矯
《愚公移山》全文------《列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全文------《孟子》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全文------宋濂
這是北師大版七下的所有背誦的內容,望採納!
㈡ 語文七年級下冊文言文重點知識有哪些
《傷仲永》同步練習
一、 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世隸( )耕 日扳( )仲永環謁( )
環謁於邑人( ) 不能稱( )前時之聞 泯然眾人矣( )
2、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傷仲永( ) 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 或以錢幣丐之( )
日扳仲永( ) ( )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泯然眾人矣( )
3、詞語運用
選出加點詞解釋正確的一項:( )
A.從先人(以前的)還家 B.世隸(奴隸)耕
C.並自為其名(名聲) D.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①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通 ,意思是:
②賢於材人遠矣。 通 ,意思是:
5、辨析加點詞的異同:
未嘗識書具 書: 詞,意思是:
即書詩四句 書: 詞,意思是:
余聞之也久 聞: 詞,意思是:
不能稱前時之聞 聞: 詞,意思是:
賢於材人遠矣 於: 詞,意思是:
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 於: 詞,意思是:
6、有些詞在特定的情況下意思會發生,請說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父異焉 異 一般是 詞,這里變成了 詞,意思是
邑人奇之 奇 一般是 詞,這里變成了 詞,意思是
稍稍賓客其父 賓客 一般是 詞,這里變成了 詞,意思是
父利其然也 利 一般是 詞,這里變成了 詞,意思是
二、整體把握:
5、本文作者 是 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因散文成就高而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6、本文第一段寫 ,第二段寫
,先 後 ,形成鮮明對比,說明了 的道理。
7.摘錄課文的原話,說明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
第二階段: 。
第三階段: 。
三、細讀體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題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遭中,從先人還家,於舅皋見之,十二三臭。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皋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8.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忽啼求之 借旁近與之
邑人奇之 傳一鄉秀才觀之
9.翻譯句子:
1)①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翻譯:
②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翻譯:
10、文中有一個句子概括廠方仲永後來淪為平庸人的原因,請找出來。
句子:
11、文中哪些語句介紹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12、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理解有對有錯,對的打√,錯的打X。
①方仲永從五歲起表現超凡的才華,但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卻並不突出了,到二十歲左右時才能衰竭,與普通人沒有差別了。 ( )
②方仲永剛開始作詩時,不僅才思敏捷,反應極快,而且他的詩在內容和文采上都有令人欣賞的地方。 ( )
③方仲永的「邑人」都是十分重視人才的。從「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兩句中可以看出,
13、省略句是文言文中常見的,請試補出下列括弧中省略的部分。
明道中,( )從先人還家,( )於舅家見之,( )十二三( )矣。( )令( )作詩,( )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 )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 )曰:「( )泯然眾人矣。」
14、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兒童成為一名普通人,誰該對此負責?請讀談你的看法。
15、《傷仲永》中文題包含的感情是()(3分)
A、痛心忱惜B、哀憐惋惜C、哀憐痛心D、痛苦惋惜
16、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寫《傷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什麼?
17、第一段「余聞之也久」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麼?
18、解釋下列多義詞:(3分)
⑴自:並自為其名( ) ⑶然:父利其然也( )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 泯然眾人矣( )
⑵書:即書詩四句( )
未嘗識書具( )
《木蘭詩》同步練習
一、基礎知識:
1、給下列加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在正確讀音上打「√」)
可汗( kěhàn kèhán )大點兵 燕山(yān yàn) 胡騎( jí jì )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àn jiān ) 軍書十二卷(juǎn juàn ) 阿姊(jiě zǐ)
著(zhù zhuó)我舊時裝 軍帖(tiě tiè)
2、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 ) ( )( ) ( ) ( )
機杼聲 鞍 韉 朔氣 戎機
( ) ( ) ( ) ( )
金柝 策勛 紅妝 雲鬢
3、選出對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完全正確的一項。
A.願為市鞍馬(買)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是)
B.不聞爺娘喚女聲(聽) 著我舊時裝(穿)
C.雙兔傍地走(跑)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麼)
4、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1)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通 ,意思是 。
5、辨析下列詞的古今意義:
阿爺無大兒 爺: 古義 ,今義
賞賜百千強 強:古義 ,今義
雙兔傍地走 走:古義 ,今義
6、辨析下列詞在不同句子中的含義:
昨夜見軍帖 詞,意思是 將軍百戰死 詞,意思是
對鏡帖花黃 詞,意思是 出郭相扶將 詞,意思是
願為市鞍馬 詞,意思是
東市買駿馬 詞,意思是
7、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當戶織 唯聞 朔氣 金柝
策勛 出郭相扶將 紅妝 雲鬢
撲朔 迷離
二、整體把握:粗讀大意
8、這首詩敘述了木蘭代父從軍建功立業的故事。在木蘭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
的優秀品質。
9、把全詩分為四部分(將小節號數填入小括弧中),然後各用一個四字短語概括內容。
(1)( )~( )
(2)( )
(3)( )~( )
(4)( )
10、判斷下列句子理解的正誤,正確的打「√」,錯誤的打「x」。
(1)「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徵兵的名冊有很多卷,每一卷上都有我爺爺的名字。( )
(2)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將軍在經歷多次戰斗後犧牲了,只有英勇善戰的木蘭得以生還。( )
(3)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這一小節用妙趣橫生的比喻,謳歌了木蘭的機敏。 ( )
三、細讀體味
(一)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11、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萬里赴戎機 關山度若飛
賞賜百千強
12、翻譯句子。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譯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譯
13、(1)描寫戰爭曠日持久,戰斗激烈的句子是:
(2)表現木蘭有很大功勞的句子是:
14、「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表現了木蘭的什麼品質?
(二)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出郭相扶將 紅妝 雲鬢
撲朔 迷離
16、描寫木蘭勝利歸來喜不自禁的句子是:
17、從文段中找出兩個成語並解釋。
(1)成語: ;解釋
(2)成語: ;解釋
18、文段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舉例說明:
修辭 ;例句:
修辭 ;例句:
修辭 ;例句:
修辭 ;例句:
19、翻譯下列句子: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譯: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譯: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
《口技》習題精選
一、基礎作業
1.給下列加黑字注音。
①遙聞深巷中犬吠() ②其夫囈語() ③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④曳屋許許聲()() ⑤幾欲先走()
2.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B.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
C.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D.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加黑詞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樣的一項是()。
A.以為妙絕眾妙畢備 B.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C.婦撫兒乳兒含乳啼 D.絮絮不止一狼得骨止
4.解釋下列加黑詞。
①會賓客大宴() ②既而兒醒,大啼() ③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④便有婦人驚覺欠伸() ⑤賓客意少舒() ⑥稍稍正坐()
⑦不能指其一端() ⑧婦拍而嗚之()
5.翻譯下列句子。
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②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③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④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二、提高訓練
(一)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6.摘出文段中表示時間的副詞,簡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簡析加黑詞「當是時」的表達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一段寫了哪幾種聲音?它們的先後次序能調換嗎?談談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二段加線的句子如果不要,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能說出作者先敘「遙聞深巷中犬吠」的深意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這兩段文字中口技人的「聲音」是怎樣變化的?作者第二段寫出異樣的安靜,用的是什麼表現手法?其用意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釋加黑詞。
①初醒聲____________ ②側目____________
(二)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13.簡括選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段中加點詞「中」、「夾」很富表現力,試作簡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有人說:「俄而百千人大呼」一句前轉接太快,不合生活實際,應當由夫婦一家,寫到鄰家、街坊,再寫「百千人大呼」,你怎麼看?說說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簡括這段文字作者寫作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加線句子的表達方式是什麼?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簡析修辭的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口技者的表演具有逼真的效果,高度的藝術感染力,表現在哪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言二則》習題精選
一、《誇父逐日》閱讀測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後1-6題。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 , , ;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1.補充文中空白處。
2.解釋下列畫線的詞語。
⑴與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飲大澤( ) ⑷棄其杖( )
3.翻譯下列句子。
⑴誇父與日逐走,入日 :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棄其杖,化為鄧林:
4.對於誇父臨死時棄其杖,化為鄧林(桃林)這個情節,你有何感想?
答:
5.從《誇父逐日》這個古代神話中,你了解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怎樣的思想和精神?
答:
6.你認為誇父逐日以至於喪了命,這樣做值得嗎?請簡述理由。
答:
二《兩小兒辯日》閱讀測試題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練習題。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①,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日中如探湯②,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注釋:①盂:古代的圓口器皿。②湯:熱水。
1、《誇父逐日》選自《 》,《兩小日辯日》選自《 》。
2.解釋下列句子中畫線詞的意思。
(1)兩小兒辯日 ( )
(2)日始出時去人近 ( )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孔子不能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給加點字注音。
滄滄涼涼( ) 盤盂( ) 孰( )
涇渭分明( ) 汝( ) 多知( )乎
5、解釋下列加點詞並比較古今義有何不同
日始出時去人近。 古義: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
及其日中如探湯。 古義: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
6、兩小兒提出的觀點分別是什麼?證明的根據分別是什麼?請從文中找出原話回答。
小兒甲:觀點:
論據:
小兒乙:觀點:
論據:
7.這則故事可以給我們以多方面的啟示。請寫出你所得到的一種啟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與提示
1.略2.A3.D4.①適逢②大聲③只④醒⑤心情⑥端正擺正⑦一處,一種⑧指(輕聲)哼唱著。
5.①(即使)一個人有一百張嘴,一張嘴有一百個舌頭,也不能說清其中的一個地方。
②(個個)捋起袖子,露出胳膊,兩條腿直發抖,幾乎都想搶先逃走。
③同時一齊發出,各種惟妙惟肖的聲響全都有了。
④一切該有的聲音,全都聽得見。
6.既而未幾作者按時間順序,眉目清晰地描寫出聲音變化的先後過程,場景轉換的層次。
7.既對上文起收束概括作用,又點明、強調各種音響同時從一人口中出,從而突出了口技人高超的技藝。
8.犬吠,婦人驚覺欠伸,夫囈語,兒醒啼聲,含乳啼聲,婦拍嗚聲,大兒絮聲,夫叱大兒聲不能調換,這種描寫順序非常符合生活情景(邏輯),具有逼真的生活實感。
9.加線句用細節描寫,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一家人睡盡後的細致人微的音響,寫得有血有肉,十分逼真,體現了口技人高超人微的藝術匠心。
10.既是室內一家人驚醒的直接原因,又為下文「夜半失火」作了伏筆,體現了口技人的藝術匠心。
11.一段聲音由遠而近,由外而內,由小而大,由分而合,二段則由一段的大變小,由密而疏,微聞余聲。以聲襯靜。此處極寫靜為下文「夜半失火、救人」的高潮作鋪墊,起到反襯作用,從而形成巨大的場景反差、鮮明的對比,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12.①剛剛②用眼睛看。
13.寫口技者摹仿一場夜半大火災的情景,以及賓客以假為真的神態動作。
14.這兩個詞表現了口技人忙中「偷閑」,大處現微的藝術匠心。
15.這樣寫反而過於噦嗦,不能表現大火災「間不容發」的情景,更不能極快地將口技推向高潮,反而沖淡了口技者的技藝。
16.表演火災——議論贊嘆——聽眾反應。
17.議論,修辭手法有:對偶、誇張。從不同方面高度贊揚了口技者的高超技藝。
18.段中最後一句。「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參考答案:
一、
1、渴;欲得飲;飲於河、渭;
2、(1)競跑、賽跑;(2)黃河(3)向北(4)他的,指誇父的。
3、(1)誇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到太陽落山的地方。(2)還沒趕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4、此情節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像力,豐富了《誇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豐富了誇父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魅力。
5、這個神話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6、略。(提示:從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從其他角度講。)
二、1.(1)爭論有關太陽的問題(2)距離2.(1)孔子不能做出判斷。(2)誰說你多智慧呢3.因為判斷太陽遠近的標准不同。4.(略)
㈢ 七年級下冊語文期末試題 考的是哪個文言文
文言文。。。怎麼說呢,一本書一共就那麼幾篇文言文,哪篇都是重點。傷仲永。版。。可能性不是最大,這篇權文言都快考爛了。木蘭詩會考原文填空,基本不會考重點詞釋義,會和上面的古詩放在一起考。孫權勸學和短文兩篇這個基本不會考。比較重點容易考察到的是口技,這個你一定要作為重中之重去看,然後就是狼,這個也很重要。
㈣ 初中語文文言文復習資料
之
(一)代詞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③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於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後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 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卧龍也。(《隆中對》)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遊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後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遊記》)
其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後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①其一犬坐於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麼」「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後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後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遊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於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於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焉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裡」。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於「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於動詞、形容詞之後,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於「從這里」「在那裡」。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 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 ③然後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遊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於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於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當於「……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乃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捨去,去後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於判斷動中,相當於「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後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於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於
介詞「於」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子墨子聞之,起於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於富者曰(《為學》) 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出師表》) ④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庄士之遺風餘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於人」的「於」。
4.用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於」「因為」。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二章》)
為
「為」作為 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 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短文兩篇》)
4.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作「為著」「為了」。如: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5.表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如: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故事兩篇》)
㈤ 語文版七年級下文言文復習題
一、基礎
1、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與寫法。
踱步ó 腦髓suǐ 訕shàn笑 佇立zhù 沮喪jǔ 默契qì 顰蹙pín cù
熾痛chì 婦孺rú 腳踝huái 華裔yì 污穢huì 重荷hè 羈絆jībàn
深邃suì 白皙xī 門檻kǎn 嗔視chēn 粲然càn 愜意qiè 叱吒chìzhà
呷嘴xiā 蠕動rú 晦暗huì 冗雜rǒng 戛然jiá 歸省xǐng 悲愴chuàng
遒勁qiú 羸弱léi 凜冽lǐn 吞噬shì 步履lǚ 貯藏zhù 庇蔭bìyìn
陰霾mái 相覷qù 狩獵shòu 眼瞅chǒu 亢奮kàng 魯莽mǎng 剽悍piāohàn
2、注意變色字的寫法。
疲憊 炯炯有神 姍姍來遲 瀝盡心血 肆無忌憚 廢寢忘食 鋒芒畢露
辜負 海市蜃樓 鄭重其事 不毛之地 聊以自慰 斬釘截鐵 婦孺皆知
3、注意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的錯誤。
⑴1947年,茅盾在新創辦的《小說月刊》任編委,並在《文匯報》上發表長篇小說鍛煉。
⑵「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⑶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著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
⑷商店裡賣的東西很多:文具、食品、五金……等,樣樣都有。
⑸「不能,」他十分堅決地說:「不能這樣做!」
錯誤改正為:⑴《鍛煉》 ⑵「一年之計在於春」, ⑶?? ⑷刪去冒號或「等」字。⑸「 ,」 ,「 !」
4、提示:
⑴注意修辭方法的使用,包括: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
⑵區別病句:缺少成分、語序不當、前後矛盾、搭配不當、詞義的種屬關系等。
⑶注意恰當的語言表述,符合語言環境、人物的身份。
二、文言文
(一)《狼》:節選自蒲松齡的代表作《聊齋志異》中的《狼三則》(第二則)。蒲松齡,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清代小說家。「聊齋」是書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狼》是一篇寓言故事,揭示了:狼無論多麼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勝。
1、解釋加點詞語。
(1)屠大窘
(2)綴行甚遠
(3)弛擔持刀
(4)一狼洞其中
(5)屠自後斷其股
(6)狼亦黠矣
⑺其一犬坐於前
⑻恐前後受其敵
⑼蓋以誘敵
⑽止有剩骨
⑾一狼得骨止
⑿狼不敢前
⒀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⒁意暇甚
⑴困窘,處境危急。⑵緊跟 ⑶放下 ⑷打洞 ⑸大腿 ⑹狡猾 ⑺像狗一樣
⑻攻擊 ⑼敵方 ⑽通「只」 ⑾停止 ⑿上前 ⒀企圖 ⒁神情
2、「其」在古漢語中常做代詞,本文指代的內容是根據每句話的意思所決定的。如:
A.兩狼 B.麥場 C.柴堆 D.屠戶 E.半身入垛的狼
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麼。
(1)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兩狼)
(2)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麥場)(麥場)
(3)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後狼)
(4)一狼洞其中,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柴堆)(屠戶)
3、對下列一段話內容理解有誤的是( )。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A.這段文字表現出屠戶急中生智。
B.這段文字告訴我們,狼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凶惡、狡猾。
C.這段文字使故事的情節發生了轉化。
D.這段文字描寫了屠戶的心理和行動。( B )
4、翻譯下列句子。
(1)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3)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4)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⑴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 ⑵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⑶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惑敵方的。 ⑷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過給人增加笑料罷了。
5、對最後一節大意判斷正確的是( )。
A.狼是一種狡猾的動物,人們要時刻提防它們。
B.狼雖然很狡詐,但人類的勇敢智慧一定能戰勝它。
C.狼很狡詐,給人類增加了許多笑料。
D.屠戶不一會兒工夫就殺了兩只狼,可見狼並不狡猾。( B )
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A.說對於狼那樣的壞人,可能做必要的讓步,如果他們得寸進尺,貪得無厭,那就必須把它們消滅掉。
B.說明狼是一種貪得無厭,狡猾殘忍的動物,我們必須堅決消滅它,否則它將危害人類。
C.說明對於狼那樣攔路打劫的壞蛋,不能給他們財物,只能把他們消滅掉。
D.說明對於像狼那樣的敵人,不應該有絲毫畏懼,而要敢於斗爭,善於斗爭,從而戰勝他們。( D )
(二)《口技》節選自清代張潮編選的筆記體小說《虞初新志》。作者林嗣環,清代進士。課文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現了一位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課文以「善」字總領全文,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來突出口技藝人的技藝高超。
1、解釋加點詞語。
⑴會賓客大宴
⑵眾賓團坐
⑶意少舒
⑷兩股戰戰
⑸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⑹一撫尺而已
⑺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⑻不能名其一處也
⑼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⑽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⑾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⑴適逢,正趕上,恰好。 舉行宴會 ⑵圍成一團 ⑶稍微 ⑷腿 ⑸只 聽見 ⑹罷了 ⑺稍微 漸漸 ⑻說出 ⑼腿 跑 ⑽在這時 ⑾餵奶 發出嗚嗚的聲音
2、古漢語中,往往在數詞的後面直接使用名詞,而省略了量詞。在下列括弧中填入適當的量詞。
①一( )桌 一( )椅 一( )扇 一( )撫尺而已
②俄而百千( )人大呼,百千( )兒哭,百千( )犬吠。
③雖人有百( )手,手有百( )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 )口,口有百( )舌,不能名其一處也。
①張 只 把 塊 ②個 個只 ③只根 張 條
3、默寫課文第2、3、4節,尤其注意描寫賓客反應的語句。
4、下列表示時間的詞語中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既而兒醒,大啼 B.未幾,夫鼾聲起
C.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D.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C)
5、對下面一段話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A.這段文字寫的是火起時的場景。
B.「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寫出聲音的多。
C.這段文字表現了口技者高超的技藝。
D.口技者為了模仿出這么多聲音,使用了許多道具。(D)
(三)《山海經》,作者不詳,共18篇。《誇父逐日》是我國最早的神話之一。《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戰國時列禦寇撰寫。課文反映了古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⑴逐日:
⑵逐走:
⑶大澤:
⑷道渴而死:
⑸棄其杖:
⑹東游:
⑺問其故:
⑻去人近:
⑼一兒以日初出遠:
⑽探湯:
⑾不能決:
⑿孰為汝:
⒀多知乎:
⒁見兩小兒辯斗
⑴追趕 ⑵跑 ⑶湖 ⑷在半路上 ⑸遺棄 ⑹往東方 ⑺原因 ⑻距離 ⑼認為 ⑽熱水 ⑾決斷 ⑿誰 ⒀通「智」 ⒁爭論
2、默寫《誇父逐日》全文。
3、翻譯句子。
⑴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⑵及其日中如探湯。
⑶孰為汝多知乎?
⑴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 ⑵到了正午熱得像把手伸向熱水裡。 ⑶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四)期中之前三篇文言復習
1、為下列句中的加點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A.言辭 B.推辭 C.告辭
②及魯肅過尋陽( )
A.到 B.經過 C.拜訪
③卿今當塗掌事( )
A.塗抹 B.通「途」 C.圖謀
①B ②A ③B
2、下列句中加點詞與例句加點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A.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B.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C.余聞之也久
D.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 A )
3、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北宋撫州臨川人,後人稱他為臨川先生。
B.仲永由神童變成平庸人,責任在於他父親。
C.王安石和同時代的韓愈、蘇軾均被列人唐宋八大家行列。
D.列寧評價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C )
4、關於《傷仲永》一文寫作特色,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
A.本文運用了寓理於事的創作方法。
B.本文語言精練。如在寫別人對仲永的態度時僅用「異」「奇」這樣的詞就從正面點出了仲永的天資。
C.本文詳略得當,詳寫的是仲永才華極盛時期的情形,略寫的是仲永長大後的情形。
D.本文採用了對比的寫法,即仲永幼年的神奇天資與成人之後的平庸形成對比。( B )
5、背熟《木蘭詩》,填空:
萬里赴戎機,____________。朔氣傳金柝,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壯士十年歸。
當窗理雲鬢,____________。 雄兔腳撲朔,____________。
關山度若飛 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 對鏡帖花黃 雌兔眼迷離
三、現代文閱讀
⑴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重點寫什麼?
重點寫爸爸對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長大、懂事的情感。
⑵課文《社戲》描寫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
⑶課文結尾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對這個結尾應該怎樣理解?
其實那夜的戲,並不好看;那夜的豆,吃起來也平常。文末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憶,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現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⑷《安塞腰鼓》主要想要表達什麼?
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
⑸課文的標題——「偉大的悲劇」是什麼意思?
斯科特探險隊員雖然都犧牲了,但他們為了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了事業勇於獻身的英雄氣概和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足以證明他們是全人類的英雄,同時永遠給我們以精神上的鼓舞。所以稱之為「偉大的悲劇」。
⑹一般人是給勝利者作傳,為什麼茨威格卻充滿激情地給失敗者斯科特作傳?
茨威格是一個偉大的作家,想到的是許多歷史事件背後給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啟迪。他認為給斯科特作傳會給人們長久的思考。
⑺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何在?
認識自然,挑戰人類自我,實現生命的價值,給後人以精神的鼓舞。
⑻課文《荒島餘生》(節選自《魯濱孫漂流記》)的末尾——希望世上的人都取得一個經驗教訓:在這不幸的處境之中,我們可以把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你能概括這段話蘊含的思想感情嗎?
一個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觀絕望,而要努力地看到積極的因素,去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
⑼課文《珍珠鳥》中「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在全文有什麼作用?
這句話成了統領全篇的點睛之筆,閃耀著動人的思想光彩。不僅是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尊重對方的生存空間、思想空間,真正做到不以強凌弱、不以大欺小,這是建立信賴關系的前提條件,而有了信賴就會使世界多一抹溫柔的色彩。
⑽聯系《斑羚飛渡》上下文,說說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一段話有什麼含義。
a.山澗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橋,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橋墩架設起來的橋。
因為每一隻獲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隻的斑羚身體為跳板完成飛渡的。是這些必死的斑羚組成了新生的橋,所以說是「用死亡做橋墩」。
b.它(鐮刀頭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燦爛中。
「燦爛」不光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徵鐮刀頭羊行為和精神的閃光。
四、古詩詞背誦(填空)
① 滁州西澗 韋應物(唐代)
獨憐幽草澗邊生,______________。春潮帶雨晚來急,_____________。
②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唐代)
__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_____________。
③ 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唐代)
蒼蒼竹林寺,______________。荷笠帶斜陽,________________。
④ 約客 趙師秀(宋代)
黃梅時節家家雨,______________。有約不來過夜半,_______________。
⑤ 論詩 趙翼
_______________,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
①上有黃鸝深樹鳴 野渡無人舟自橫 ②岐王宅里尋常見 落花時節又逢君 ③杳杳鍾聲晚 青山獨歸遠 ④青草池塘處處蛙 閑敲棋子落燈花 ⑤李杜詩篇萬口傳
各領風騷數百年
五、名著導讀
《童年》是高爾基以自身經歷為原型創作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兩部是:《在人間》《我的大學》。
人物形象:
外祖父——吝嗇、貪婪、專橫、殘暴。
外祖母——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很忍讓,有著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
阿廖沙——在黑暗污濁的環境中仍保持著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正直和充滿愛心的人。
《魯濱孫漂流記》簡要內容:出身於商人之家的魯濱孫,不甘於像父輩那樣平庸地過一輩子,一心嚮往著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私自離家出海航行,去實現遨遊世界的夢想,但每次都歷盡艱險。有一次,風暴將船隻打翻,魯濱孫一個人被海浪拋到一座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在那裡度過了28年孤獨的時光。
魯濱孫的性格:敢於冒險,勇於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面對人生困境,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創造精神和開拓精神。在西方,「魯濱孫」已經成為冒險家的代名詞。
《昆蟲記》:法布爾的《昆蟲記》(又譯《昆蟲物語》或《昆蟲學札記》)被譽為「昆蟲的史詩」。
《昆蟲記》是優秀的科普著作,也是文學經典,它行文生動活潑,語調輕松詼諧,充滿了盎然的情趣。
法布爾的《昆蟲記》除了真實地記錄昆蟲的生活,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社會人生。昆蟲的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和死亡,無不滲透著作者對人類的思考。全書充滿了對生命的關愛之情,充滿了對自然萬物的贊美之情。
六、綜合性學習要點
1、戲曲大舞台(課本第147——150頁)
①中國戲曲的主要特點(角色與行當、「虛擬」、藝術手段和技術方法)
②幾個主要劇種:昆劇——中國戲曲之母、京劇——「東方歌劇」、黃梅戲——芬芳的泥土氣息。
③京劇的旦角流派:梅派(梅蘭芳)、程派(程硯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雲)④京劇臉譜的含義(略)
2、黃河,母親河
課本第74——75頁的關於黃河的著名詩句,共5段——要背下來。
3、我也追「星」
對名人——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既不要盲目崇拜,也不要求全責備。
4、馬的世界
復習有關馬的俗話和成語,了解有關馬的歷史故事。
5、探險的意義:能更好地開發地球資源,為社會發展進步作貢獻;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更能證明生命的價值。
主要復習資料(語文)
㈥ 蘇教版七年級下期中語文文言文重點復習資料
文 言 文 閱 讀
一、《趙普》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趙普》選自《 》,這是一部 體宋代史,本文講述的是他擔任__________(官職)時的兩個小故事:一是 ;一是 文章在刻畫人物時,主要描寫了他的________和_______,集中表現了趙普 的性格。
1、 解釋加點詞
2、解釋下列文言詞語的古今不同含義。
⑴家人發篋視之發:古義: 今義:
⑵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學術:古義: 今義:
⑶普顏色不變顏色:古義: 今義:
(4)處決如流 古義: 今義:
(5)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 古義: 今義:
(6)普明日復奏其人 古義: 今義:
3、一詞多義 : 跪而拾之以歸( )
及為相( ) 普又以其人奏( ) 讀之竟日( )
為 以天下事為己任( ) 以 太祖常勸以讀書 ( ) 之 奏薦某人為某官( ) 以天下事為己任 ( ) 家人發篋視之( )
4、翻譯全文
5、理解
(1)本文主要寫了關於趙普的兩件事,表現了怎樣的中心?
(2)哪些語句可以看出趙普讀書非常勤奮?摘錄此句並翻譯。你能說出有關刻苦讀書的成語嗎?
(3)語段結尾處所言「太祖乃悟」,設想一下太祖悟到了什麼?
(4)宋太祖勸趙普要多讀書的原因是:
(5)讀書給趙普帶來了什麼好處:
(6)寫出《論語》中你感受最深的一則,並說說理由。
(7)閱讀文章後,你認為趙普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喜歡他么?為什麼?
(8)你從文中可以看出趙普有什麼性格特徵?
(9)第二段寫趙普奏薦人才時有哪些細節描寫?從第二段中可以看出趙普有什麼性格特徵?
(10)我們可以從趙普身上學到什麼?
(11)文中有個詞語已成為成語,你能找出來並解釋嗎?
(12)「闔」字有何作用?
(13)趙普奏薦人才結果怎樣?為什麼太祖「卒用其人」?
6、總體把握:
(1)課文寫了 、 兩件事,圍繞一個 中心來構思。
(2)假如把趙普放到當今社會中,你認為他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嗎?為什麼?
(3)人們在評論英雄的功過得失時,我們常常發現這些英雄的身邊總有賢臣相隨。同學們能從歷史長廊中舉出一些賢臣的例子嗎?
(4)讀了課文,你認為為官者應具備怎樣的才能?
(5)趙普相傳有「 」的傳說,對此,結合課文與史實,你認為應該如何評價趙普其人?
(6) 趙普既薨,後人為他立一墓碑,請你寫一段碑文,以頌揚其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質(不超過3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趙普讀的是什麼書?「讀書」與「臨政」有什麼聯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第二段文字的首句與下文是什麼樣的關系,請作簡要說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敘述趙普這則故事,主要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突出了他什麼樣的特點?試作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 本文選自《 》,作者是我國___________時地方哲學家____________。說,一種文體,通常 。
2、解釋加點詞
3、翻譯全文
4、理解
(1)作者把「蓮」喻君子,那麼君子是什麼樣的人呢?
(2)「陶淵明獨愛菊」,「世人甚愛牡丹」,為什麼作者「獨愛蓮」?
(3)要贊頌蓮花,卻先提到菊和牡丹,為什麼?(3分)
(4)、用浪線畫出「予獨愛蓮」的原因。
(5)將菊、牡丹、蓮擬人,用高尚品格的「蓮」自況,是委婉批判__
(6)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襯托蓮,各有什麼作用?
(7)用原文的語句回答。
(1)文中體現菊花高潔、質朴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①作者稱蓮是花中君子,賦予蓮象徵意義。其中象徵君子身處污濁環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俗沉浮的品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象徵君子莊重、質朴、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 ,象徵君子特立獨行、正直不苟、豁達大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象徵君子美好資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文自始至終採用襯托寫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襯托_____________,從而表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運用托物言志,以花喻人的寫法。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請查找資料,把「以花喻人」的句子製成讀書卡片保留下來。
①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②
③ ④
⑤ ⑥
6、從文中摘錄原句填空。
A、 喻君子儀態莊重,令人敬重;
B、 喻君子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賞;
C、 喻君子志潔行廉,德聲遠播;
D、 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方正。
7、作者在文中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 來自比,又用 和
來襯托。聯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愛的一種花,並用一句話來概括喜愛的原因。
最喜愛的花:
喜愛的原因:
8.文中寫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麼?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通過對菊花、牡丹、蓮花三種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寫,以牡丹作反襯,用菊花作陪襯,突出了蓮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過菊花,牡丹與蓮花的對比描述,突出它們各自的德行品格。
C、這兩種花,人們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們的聯想。
D、這兩種花,一直為前人所鍾愛,由前人所愛說到自己的所愛,有強烈的比較效果。
9、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①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②天下之偉觀也
B. ①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②是謂大同
C. ①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②嘗遺余核舟一
D. ①不蔓不枝 ②青樹翠蔓
10. 說說「牡丹之愛,宜乎眾矣」的言外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蓮,花之君子者也。」試根據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應當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㈦ 北師大版七年級上下冊語文重點文言文重點詞彙
行:從事。
反接:把雙手反綁起來。
恆狀:常有的情態。
微伺內:暗地等候。
絕:斷。
孰若:容何如,哪裡比得上。
良久:好久。
大號:大聲呼叫。哭叫
側目:不敢正視,形容畏懼。
方——方圓,指面積。
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河陽——黃河北岸。河的北面叫做陽。
且——將要,快要。
漢陰——漢水南岸。水的南面叫陰。
獻疑——提出疑問。
曾——連...也…,連…都…。
焉——疑問代詞,哪裡。
長息——長嘆。
負——背。
發——起,指被任用。
舉——被舉用,被選拔。
大任:重大責任。
所以:用來。
恆:常常。
過:過失。
拂:通「弼」,輔弼,輔佐。
㈧ 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有哪些 要全
人教版: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2.《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蒙辭以軍中多務。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4.《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5.《短文兩篇》誇父逐日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
共工怒觸不周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6.《狼》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蘇教版:
1.《趙普》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
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
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黃鶴樓》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圖經》雲:「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
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3.《於園》
於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
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攜余往,主人處處款之。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葯,人不得上,以實奇。
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
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至於園可無憾矣。
4.《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5.《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
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