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二課全部內容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頓·亨特,美國作家。早年曾在空軍服役,做過空軍飛行員。在二戰時期,他曾駕機執行過對德國的偵察任務。
美國作家莫頓·亨特自小體弱怯懦,從不敢冒險。一次他跟隨夥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懸崖。當他攀登到離崖頂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時,由於恐懼他全身顫抖,上不去下不來。其他夥伴不但不幫忙反而嘲笑他之後各自回家了。恐懼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動彈,只能在石架上哭泣。暮色中父親的手電筒光照著了亨特。黑夜中驚魂未定的亨特隨時有掉下來的可能。面對險情,深知兒子稟性的父親,沒有上石架把他抱下來,也沒有搬梯子讓他下來,或者拿繩子把他吊下來,而是要他自己從石架上爬下來。旁人也許認為父親太冒險,心腸太硬了。那麼父親是如何幫他脫臉的?父親沒有責罵他,而先安慰他,穩定他的情緒,「下來吧,孩子,晚飯做好了。」亨特哭著說:「我不下去,我會掉下去的,我會摔死的!」父親開導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到的,眼睛看著我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岩石嗎?」「看見了。」 亨特說。接下來父親指導他爬下第一步。「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岩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亨特伸出左腳試探著踩到了它,頓時有了信心。父親鼓勵他:「很好。」「現在移動右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裡有另外一個落腳點。」 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亨特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投入父親強壯的手臂中。雖然哭泣了一會兒,但他隨之產生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次經歷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個哲理:每當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最初的一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亨特父親的教子藝術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鍛煉自身的勇氣,增加自身克服困難的方法和經驗。他可以上崖抱亨特下來脫險,但亨特日後人生路上遇到危險怎麼辦?總不能永遠靠父親吧,那隻能靠亨特自己。
在兒子脫險的過程中,亨特父親只給予鼓勵指導,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讓孩子去體驗,激發他自身的潛能,自己排除險情,從而獲得成功。
具體操作是:先找一個亨特能夠到的落腳點,然後指導他移動一小步,接下來再找一個能夠到的落腳點,又移動一小步。落腳點要穩,步子要小,走了一步,再走一步,從而到達目的地。
二 。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像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
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鍾,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經歷的是怎樣一件事嗎?
這個人就是莫頓•亨特,剛才這個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選入教材時做了刪節)。作者講自己之所以能夠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侯的一段經歷留下的啟示。接著,他講了課文中攀爬懸崖的一段經歷,就是我們學習過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內容。這座懸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困難一樣,對待它,我們不能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解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能種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接著,我對同學們說,一位65歲的老人,寫少年時期在懸崖上這么一次經歷,對於我們而言,應該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有更多的體會。在這里,可以看出一次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說明困難對於人生的意義,了解到不同的人對待挫折困難的態度,還可以分析不同類型的人面對同樣問題採取的不同的態度方法……。
然後我說,我們也應該從書本走向社會,從小懸崖走向大人生 。
附上原汁原味的原文:
1945年1月,在英格蘭的沃頓空軍基地。一個上尉飛行員接受了一項任務,駕駛沒有任何武器裝備和防護設施的蚊式雙引擎飛機深入到德軍本土執行偵察任務。他覺得幾乎無法完成任務,想像著飛機坐艙被炮彈擊中,自己鮮血飛濺,連跳傘的力氣都沒有。
第二天,他駕機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誡自己,現在,只是起飛,飛起來就行。升到兩萬五千米高空時,他又告誡自己,現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無線電的指導下,保持這個航向20分鍾,就可以到達荷蘭的素文島,這個,不難作到。
就這樣,他不斷告誡自己,下面,只是飛越荷蘭,這並不難,然後,是飛臨德國,根本不須想更多的事。而且,還有後方的無線電支持。
就這樣,一程又一程,這位上尉終於完成了任務。當他接受盟軍的獎勵時,他說,我之所以成為孤膽英雄,完全是因為我小時侯一段經歷的啟示。
同學們,你們想知道這個人是誰,經歷的是怎樣一件事嗎?
這個人就是莫頓莫頓·亨特 ;亨特,剛才這個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選入教材時做了刪節)。作者講自己之所以能夠戰勝困難,是由於小時侯的一段經歷留下的啟示。接著,他講了課文中攀爬懸崖的一段經歷,就是我們學習過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內容。這座懸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許多困難一樣,對待它,我們不能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解困難,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能種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接著,我對同學們說,一位65歲的老人,寫少年時期在懸崖上這么一次經歷,對於我們而言,應該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有更多的體會。在這里,可以看出一次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說明困難對於人生的意義,了解到不同的人對待挫折困難的態度,還可以分析不同類型的人面對同樣問題採取的不同的態度方法……。
然後我說,我們也應該從書本走向社會,從小懸崖走向大人生 。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並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勝一切困難。
《走一步、再走一步》寫的是由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而感悟到的生活哲理。在人生道路上,艱難險阻並不可怕,大困難可以化整為零,化難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戰勝一切困難。
第一部分(開頭—「不能動彈」):寫作者冒險登上懸崖面臨的困境。
第二部分(「暮色蒼茫」—「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寫作者在父親的鼓勵下勇敢實踐,脫離困境的經過。
第三部分(結尾一段):寫作者的感悟: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一個個認真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大困難,贏得最後勝利。
這篇課文在寫法的主要特點:(1)選材典型,以小見大;(2)記敘周密,巧設伏筆;(3)善於運用心理描寫,人物形象生動;(4)運用對比,深化主題。
從課文內容上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題目的含義可以這樣理解: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
4、《走一步、再走一步》末段說「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又說「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確」,為什麼又說「前途茫茫」呢?
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樣才能抵達我要到的地方,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本課選自人教版教材七冊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是一篇學讀課文。 這篇課文是著名的美國作家莫頓 •亨特寫的。它主要是寫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8歲時一次「脫險」的經歷,其中蘊含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但再大的困難,只要我們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將困難化解為一個個小的困難,最終戰勝困難。
整個第四學段的教材編排的依據是《語文課程標准》,教材編排的外在線索是與生活的聯系,內在線索的是按三大板塊: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而本課是屬第一板塊:人與自我。這個單元都是談人生。寫的都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閱讀這些課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以敘事為主的文章。本文運用質朴的語言,描述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在故事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教學此文章,本著課標中「使學生學會欣賞作品,領會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口語交際的能力」的理論指導,以及語文應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理論指導。選用創設情境,教師點撥,學生討論、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閱讀這篇課文,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這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人生經驗。無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開來,分解為一小步一小步,困難就不大了。「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難也可以闖過來。
關鍵是化整為零。大困難是由小困難組成的,小困難是不難戰勝的,一步一步戰勝了小困難,最後就是戰勝了巨大的困難。當然,重要的還在於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堅持不懈地走下去。
這種人生經驗,給人以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來,陷於絕望、恐懼,聽了父親的話,覺得一小步,「似乎能辦得到」,第一步成功,「頓時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這個經驗,使他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能對付一切。
作者從一件往事,感悟到一個人生哲理,成為一筆精神財富。這給我們一個啟示,生活中要善於感悟,要善於從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義的,善於感悟,人就會聰明起來。感悟對於寫作也極重要,這篇課文記敘的雖然只是一次歷險,立意卻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課文,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探究,獲得多方面的教益。父親眼看孩子在懸崖石架上下不來,明知一不小心就會摔死。可是他並不上去救護孩子。細讀父親怎樣教孩子下來,很有意思。看來,這位父親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無長進。他讓孩子自己下來,經受一次歷練,增長勇氣和經驗。事實上,「我」確實從中得到了難忘的經驗。這個父親是很懂得怎樣訓練孩子的,自己只給予指導、鼓勵,這樣可以使一個孱弱的孩子獲得信心,變得勇敢。從孩子的角度來說,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讓大人抱著走,在自己走的過程中,要從大人那裡接受經驗。
再看五個孩子。是傑利去把父親找來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個孩子呢,則把「我」丟在那兒不管,還無情地嘲笑,對一起玩的夥伴竟然如此,真夠惡劣。
記敘的周密值得借鑒。為什麼五個孩子都能爬上崖頂,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來,嚇得要死呢?文章多處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筆。幾處提到傑利,筆筆都見匠心。關於懸崖,既說明其險,又說明險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動也寫得很好,值得揣摩。
二、問題研究
1.開頭為什麼突出「悶熱」?
開頭一段是說孩子們怎麼會想到爬懸崖的,寫天氣悶熱,就寫了動因,他們是想爬到懸崖上去涼爽涼爽。
2.為什麼下文與悶熱照應的語句一點也沒有呢?
確實沒有,看來是個缺點,最好是前後有所照應。
3.未段說「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又說「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確」,為什麼又說「前途茫茫」呢?
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樣才能抵達我要到的地方,困難重重,舉步維艱。
練習說明
一 朗讀課文,復述故事情節,說說你從中悟出了什麼生活哲理。
本題著眼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練朗讀,又練說話。朗讀要以「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三點要求給予指導和評價。
本文蘊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地解決小困難,終將戰勝巨大的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二 在下邊兩種情況下,你將分別說些什麼,做些什麼,說出來與同學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本題讓學生走進課文,培養患難與共的愛心,同時激勵勇敢精神。本題又是口語交際訓練,應熱情鼓勵學生發言,讓學生自由言說,教師可因勢利導。
三 生活中難免遇到過困難,你遇到過什麼困難?是怎樣處理的?有什麼經驗教訓?寫出來,張貼在教室里。
本題結合課文,引導學生總結人生經驗。這既是練筆活動,又是交流活動。沒有字數規定,但宜短小精悍。書寫標題,設計花邊要求美觀。張貼,布置專欄,可指定若干同學,負責編輯。
教學建議
一、抓住重點進行探究。
探究的重點,主要放在篇末所說的「經驗」上面,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
可以設計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研究:把艱難的歷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是什麼意思?面對艱難險阻,「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這有什麼好處?「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又意味著什麼?
二、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課文。
研討「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義之後,可以再從父親教子的角度,讓學生思考:父親為什麼不怕孩子失足摔死?為什麼不上去抱他下來?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可以發現一個新的問題,得到新的啟示。
三、教學設計
指導思想
1.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2.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3.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導語
(1)讓一個同學讀「導語」。
(2)「導語」補充。
「導語」中說「寫的是『我』童年時一次『脫險』的經歷」,既然是「脫險」,那麼,是什麼險呢?怎麼會陷入險境的呢?又是怎麼能脫險的呢?時隔57年,65歲的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次經歷呢?說「其中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是什麼哲理呢?
2.默讀
默讀要注意速度,要從每分鍾300字提高到500字,本文大約1500字,要求4分半鍾看完。到時說「時間到」。
3.復述故事情節
(1)復述前的准備——搶答:
——故事發生在美國哪個城市?
——故事發生在什麼時間?
——爬懸崖的一共幾個孩子?有名字的有哪兩個?
——那座懸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
(2)把故事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可謂「冒險」,後一部分可謂「脫險」,請一個同學復述「冒險」,一個同學復述「脫險」。
(3)根據復述的得失,想一想自己的默讀應該怎樣改進。把經驗記下來。
4.字詞教學
看課本列出的詞語,看注釋,查詞典,讀一讀,講一講。
5.朗讀訓練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發音、停頓、重音、語調、速度。
6.課文主旨研討
(1)從課文內容看,標題「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麼意思?
(2)在人生道路上,面對困難,「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麼意思?
(3)一個巨大的困難分成「一步一步」,是什麼意思?
(4)為什麼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
7.小結這次研討的經驗。
8.課外作業
「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第二課時
1.多角度閱讀
(1)學習方法指導
一篇文章,除了探究中心意思之外,還可以多角度地閱讀,這樣讀就不至於老是往一個方面去想,能讀得有創意,能提高閱讀質量。多角度閱讀,首先要確立角度,關鍵也在於確立角度。怎樣確立角度呢?可以著眼於某一人物,也可以著眼於某一情節,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舉個例子說,評論傑利什麼地方做得對,什麼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個角度。這樣的角度課文中很多。
(2)確定角度
學生先說,教師啟發、整理。
——父親怎樣教孩子脫險?
——評論傑利。
——評論四個孩子
(3)探究問題
——石架大約7米高,扛梯子把孩子抱下來要保險得多,也簡單得多,父親為什麼不這樣做?他的辦法有什麼普遍意義?
——哪些地方寫到傑利,請一一加以評論。
——請評論四個孩子的行為。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2.語言運用
學習語文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運用可以從模仿開始,不會說的學著說,堅持不懈,語言能力就會逐步提高。請利用下列格式,在橫線上補出詞語,表達自己想說的一個意思。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了解課文中以小見大,以實寓虛的記敘方法。掌
握灌、峭、嘲、納、翼、遙、攀等7個字。
2.能力訓練:初步學會分析記敘文章中的情事論理及其評略安
排,注意學習和運用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終於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
不餒不躁,一步一腳印來沉著應付的心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學會分析論理及其詳略安排。
2.教學難點:記敘文中如何以實寓虛,即文章如何借事論理,
使學生感受到「我」正確對待困難,在困難面前不餒不躁,沉著應付的堅毅精神
。
三 教學時間:共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教學要點提示1、2、3。
(二)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難免會碰到許多困難。在困難面前
,有些人灰心喪氣,束手無策終與成功無緣;有的人則毫不畏懼知難而上,終於
到達勝利的彼岸,這樣世界也就有了弱者與強者。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寫
的是一個身體瘦弱、膽小怯弱的孩子,在父親的幫助下終於戰勝困難,擺脫困境
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學習後對我們同學一定有所啟迪。
二、學習字詞。(幻燈)
注音:
訓誡(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著眼(zhuó) 納罕(nà)(hǎn)
解釋:訓誡 嶙峋 納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聽課文錄音一遍,完成下列作業:
(1)把經歷的事分成起因、經過、結果、啟示幾個部分在課文
中標出記號。
(2)概括這件事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用這樣的句式回答:
本文記敘了……的事,說明了……的道理。)
(3)記敘的順序是什麼?(順敘)
根據這三項作業,同學之間互相討論,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逐一板
書如下:
(一)、起因 別出花樣 去爬懸崖
(二)、經過 中途被棄 進退兩難
(三)、結果 父親指點 擺脫困境
(四)、啟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四、自讀課文一遍。思考:
(1)寫過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可能有哪些內容不寫?(練
習一)
(2)劃出寫心理活動的語句。
明確:本文寫作上詳略得當。開頭的說明和末尾的點題是略寫。當
中攀爬懸崖和爬下懸崖的回憶是詳寫。在寫攀爬懸崖過程中,詳寫「我」的動作
和心理活動,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則略寫。寫「我」爬懸崖的過程詳寫,好友傑利
回家領父親來的過程則略去不寫。以後則詳寫「我」怎樣在父親的指導下爬下懸
崖,父親的指導則略寫,詳寫「我」的行動與心理。重點突出,主次分明,文章
寫的是一次攀爬懸崖的過程,寄寓的是怎樣去對待困難和克服困難的道理。可見
,凡是能充分表現中心材料詳寫。
五、作業
(l)朗讀第三部分。要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
(2)搜集三、五條對待困難的名言、警句,准備交流。
(3)思考課後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描寫心理活動的詞語。-
2.領會這件事寓含的深刻道理。
3.小結、交流(說話訓練)
(二)教學過程
一、 學生朗讀心理活動的語句。然後加以分析。
課文第二部分中,當「我」被棄於懸崖,文章用了「全身顫抖」、
「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裡面卜卜亂跳」、「嚇得幾乎要暈倒」、
「軟弱地哀求」、「頭暈目眩」、「噪泣」、「恐懼和疲乏」、「全身麻木,不
能動彈」等大量詞句刻畫主人公處於險境中的心理狀態。這里有委屈、羞辱、迷
惘、悔意,以及強烈的恐懼感。
課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親的指點下,終於征服懸崖的過程中,
作者詳寫了「我」的心理變化:最初是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是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隨後是(「信心大增……我
能辦得到的」),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的潛在力量,從而激
起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學生分角色朗讀第三部分。要分別讀出父親平靜的寬慰的
、「我」驚恐的和敘述者從容的不同語調來。(學生朗讀,教師評點)要求學生
概括出爬下懸崖過程中的心理變化過程:
最初 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 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後 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後 巨大成就感
整個變化過程有層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這里的「啜泣」與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樣?
明確:不一樣。表面都是哭泣,其實截然兩樣:前者是恐懼和傷心
,後者有復雜情感,有歷險的餘悸,有脫險的欣喜有對父親的感激,更有一種全
新的感覺——「我覺得自己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
四、「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麼?齊讀第四部分。
思考:(l)這部分回答了以上經歷中成功的經驗是什麼?請用文中
語句回答。(2)「屢次」什麼意思,說明了什麼?(學生討論並回答,教師評點
)
明確:「經驗」有兩層意思:①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
受益。②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那
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後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
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
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
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②屢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課文中用「屢次發現……」強調這
「經驗」的普遍意義。
五、當堂背誦最後一段。
六、小結:
本文這種用親身經歷的一件小事說明道理的記敘方法是一種以小見
大,以實寓虛的寫法。希望同學們也用這種方法去寫文章。
板書:
事 小 實
理 大 虛
七、談話、議論:
(l)「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種在困難面前不畏懼、分析困難、化
解困難,積小勝為大勝的勇氣和方法對於我們學習具有什麼指導意義?舉例說明
。
(2)交流搜集來的名言警句。
(3)圖片:司馬光砸缸
小馬過河
要求口頭簡述他們當時心理和從中得到啟示。
八.課外完成下列作業:
①課文後練習六
②作業本五、七、八、九。
給分吧!!!!找得累死了!
②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課,第二課,第三課,第四課,第五課,第六課,第七課,第八課,第九課,十課,
3段仿寫:
我看見過美麗的迎春花,觀賞過火紅的香山紅葉,卻從沒看見過玫瑰這樣的花內.玫瑰真紅啊,紅的好像戰士的鮮血;容玫瑰真美啊,美得讓人陶醉;玫瑰真香啊,香的招引來了幾只蜜蜂;我靜靜地看著,看著那仙女般的,嬌嫩的玫瑰,讓正在觀賞的我陶醉在那裡.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人工湖,卻從沒見過黃山這樣的水.黃山的水可真涼啊,涼的撲在臉上,比夏天洗個涼水澡都舒服;黃山的水可真清啊,清的能看見小魚在水裡玩耍、嬉戲;黃山的水可真急啊,急得拍打在岩石上,水花四濺.「嘿!兒子,該上山了!」我這才想起我該上山了.
我見過香氣撲鼻的夜來香,觀賞過婀娜多姿的月季花,但是我更喜歡堅強不屈的梅花,梅花真潔白啊!像冬天裡的雪花;梅花真美麗啊!像翩翩起舞的天鵝;梅花真堅強啊!像個英勇的戰士.梅花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前進.
③ 初一語文上冊第5課注釋
回憶起我小時候,視力特別好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能看清秋天鳥兒新生出的最纖細的羽毛,只要見到細微的東西一定要仔細察看它的紋理,因此常常產生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樂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飛,嗡嗡的叫聲像雷鳴,"我"暗暗地把它們比作一群在空中飛舞的仙鶴,心裡這樣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我昂著頭看,脖子也累得發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而飛叫,"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一樣在雲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常在凹凸不平的土牆邊、花台旁和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草叢看作樹木,把蟲蟻想像成野獸,把凸起的土地比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當成壕溝,"我"便在其中安閑地神遊.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我就仔細觀察,看得興致正濃時,突然有個龐然大物,掀倒"山"壓倒"樹"地走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它舌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當時我年幼,正在出神地看那兩只小蟲爭斗,癩蝦蟆的到來不覺讓我猛然一驚.等"我"神情安定下來,便捉住了這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1、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1763-1825)字三白,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
2、稚:幼小。
3、張目:睜大眼睛。
4、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5、藐:小。
6、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7、項:脖頸,頸。
8、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9、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10、徐:慢慢地。
11、唳:鳥鳴。
12、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註:脖頸的「頸」讀「gěng」
④ 七年級上冊語文讀本第五課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
詠雪
謝太傅(2)寒雪日內集專(3),與兒女(4)講論文義屬(5)。俄而(6)雪驟,(7)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⑻?」兄子胡兒⑼曰:「撒鹽空中差可擬⑽。」兄女曰:「未若⑾柳絮因⑿風起。」公大笑樂。即⒀公大兄無奕女⒁,左將軍王凝之⒂妻也。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⑤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的讀法.
是人教版的《童趣》嗎?如果是請看下面內容,可能會對你有幫助!
有配樂朗讀的,你可以網路一下!網址不讓這里傳,就免了!很好找的!讀音拿不準就暫停,退回一點,重聽!
全文釋譯: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文章是總分的形式
第一段先概括,主內:物外之趣
後面分3件事,
第一件事:觀蚊如鶴
第二件事:神遊山林
第三件事:鞭打蛤蟆
這課只要理解了譯文和文章的結構順序就好讀了,熟讀成誦!祝學習進步!
⑥ 七年級語文第五課生字拼音
七年級語文第五課生字:箏、禿、蟹、蕾、墮;拼音是:zhēng、tū、xiè、lěi、ò;專聲母是zh、t、x、l、d;韻屬母是eng、u、ie、ei、uo;聲調分別是一聲、一聲、四聲、三聲、四聲。
箏具體解釋如下:
撥弦樂器。木製長形,戰國時秦地已有。歷代弦制不一,有十三弦、十六弦等。現經改革,已發展為二十一或二十五弦,並有轉調箏,表現力更為豐富。用於獨奏、伴奏及合奏。
(6)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多媒體擴展閱讀
箏筆畫
部分詞語具體解釋:
1、風箏:[fēng zheng]
一種玩具,在竹篾等做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
2、秦箏:[qín zhēng]
古秦地(今陝西一帶)的一種弦樂器。似瑟,傳為秦蒙恬所造,故名。
3、雲箏:[yún zhēng]
有雲狀圖飾的箏。
4、瑤箏:[yáo zhēng]
玉飾的箏。亦用為箏的美稱。
5、銀箏:[yín zhēng]
用銀裝飾的箏或用銀字表示音調高低的箏。
⑦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課的詠雪的讀後感300字
《詠雪》選自《世說新語·言語》,它言簡意賅地勾勒了疾風驟雪、紛紛揚揚的下雪天,謝家子女即景賦詩詠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輕松和諧的畫面。文章通過神態描寫和身份補敘,贊賞謝道韞的文學才華。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文章第一句交代詠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禮簪纓之家,為首的是謝太傅即謝安。在這樣的家族裡,遇到雪天無法外出,才有「講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自然是謝安,聽眾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說到了。
接著寫主要事件詠雪。其實是主講人出題考聽眾。主講人何以有此雅興?原來是天氣發生了變化:「俄而雪驟」,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變成了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這使主講人感到很高興,於是「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了兩個:一個是謝朗說的「撒鹽空中」;另一個是謝道韞說的「柳絮因風起」。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卻在最後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賞及贊揚謝道韞的才氣。並寫出了謝道韞是「詠絮才」。
這部小說中像這類「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典故,不僅使它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為全書增添了無限光彩。我認為其重要價值就在於它原生態地記錄了「魏晉風度」。魏晉是一個喜歡追求美的時代,欣賞形體、神態之美,追求名士風度成為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風尚。魏晉時期對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過任何一個時代 最令人景仰的是他們身上的那種詩性傲骨。他們縱酒放誕,蔑視禮法,張揚個性,狂放不羈,超然物外,笑對生死,蔑視富貴,不就官職……他們是那個時代身上的龍骨,讓我們在千年之後,仍然懷想起他們:名士本色,獨立特行,傲視萬物,瀟瀟灑灑。
我想不憤世嫉俗的人很難成為名士,尤其難成為魏晉時代的名士。《世說新語》就給我們描繪了一個這樣的社會群體或說是文化群體。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曾這樣評價《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復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今天, 2009年某月某日,下了2009年的第一場雪。
早上,模模糊糊地聽到媽媽興奮地說:「哇,下雪了!」一聽到「下雪了」,一躍而起,胡亂地穿了衣褲,跑到了窗戶前,我突然驚叫起來:「好大的雪啊!」我站在十樓陽台的窗前,只見天空彤雲密布,雪花密密的飄著,遠處千佛山看不見了,高樓模糊了,天空像織成的一張白白的網,只有灰白色的底子上飄著成千上萬的白點。那一片片雪花像美麗的玉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散的蒲公英,似飄如飛;又像吹落的梨花瓣,零零落落,團團簇簇。它是天使賞賜給人間的白色花絮,忽散忽聚,飄飄悠悠,輕輕盈盈,大朵大朵地隨風飄落到山師附中院內的樹上、房頂上和操場的地面上……從近到遠整個大地都變成了銀裝素裹、粉妝玉砌的世界。這時,我情不自禁的感嘆道:「多美的雪景啊!」玻璃窗上水汽妨礙了我的視線,我於是打開窗子更直接地觀賞著這難得一見的雪景,那白花花的雪似銀,似玉,似絮,在空中飄飄揚揚的飛舞著,那雪花飄落時,因為有微微的寒風伴隨,所以雪花在空中旋轉了起來。真像一位多情的姑娘在翩翩起舞,美麗極了!我似痴如迷,忘卻了寒冷,直到媽媽叫我,才如夢初醒。這是我記憶中最大的一場雪,這情這景讓我想到了唐代詩人李嶠的詠雪詩:「瑞雪驚千里,同雲暗九霄。地疑明月夜,山似白雲朝。」這時,姥爺也騎在卧室窗檯的欄桿上,頭伸出窗外,一會兒舉起照相機,一會兒舉起攝相機,興致勃勃地記錄著靜態和動態的雪景。
上午十點半,那美麗的雪景吸引著我又走到陽台上觀看。雪還在紛紛揚揚的下著,山師附中操場上有叔叔阿姨們帶著小朋友在照相,有的小朋友穿著大紅的羽絨服,與白雪相映成趣,漂亮極了。過了一會,雪停了,並開始漸漸的融化,操場上,有的地方稍微露出了原本的顏色。「下雪嘍!好大的雪嘍!」山師附中操場上傳來了小朋友的叫喊聲,「打雪仗嘍!打雪仗嘍!」又有小朋友加入了他們游戲的行列。雪地頓時沸騰了起來,小朋友追逐著,嬉戲著,女孩子也不再文靜,搬雪塊,擲雪球成了這時的熱點,雪地里成了小朋友游戲的樂園。
中午,雪又突然下大了,在紛紛揚揚的落下,那一片片雪花在空中舞動著各種姿勢:或飛翔,或盤旋,或直直地快速墜落,鋪落在地上。這時,姥爺的手機收到了一條簡訊,上面說:濟南的降雪還在繼續,目前是黃色預警信號,降雪量是7.8毫米,預計降雪量能達到8毫米以上,請注意防範。這時,我想:俗話說的好,瑞雪兆豐年,這場大雪告訴人們,明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不知什麼時候雪停了,但是我的想像沒有停下……
我喜歡2009年的第一場雪,喜歡它的潔白,它的清爽,它的飄飄撒撒,它的輕盈,以及它帶給人們的歡樂。
⑧ 七年級上冊語文詞語手冊第五課字詞注音,我詞語手冊沒帶回家,求大神幫助啊!!!人教版的
你要給我字詞啊,否則沒有辦法幫你
⑨ 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課的翻譯是什麼
原文(童趣 作者: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上面的是語文書里的原文,以下是《浮生六記》里的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塹,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註:「蝦」讀"há"
「強」與「僵」同音(jiang),指僵硬的意思。
『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項』:頸,脖頸。
『徐』:慢慢地。
『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譯文
我回憶童年時,能張開雙眼直視太陽,連最細微的東西也能看清,只要見到細微的東西一定要仔細察看它的紋路、條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聲像打雷一樣,我私底下地把它們比作一群在空中飛舞的仙鶴,心裡這樣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我昂著頭看這個景象,脖子也累得發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而邊飛邊叫,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一樣在雲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常在凹凸不平的土牆邊、花台旁和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草叢看作樹木,把蟲蟻想像成野獸,把凸起的土地比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當成壕溝,我便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到愉快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我就仔細觀察,看得興致正濃時,突然有個龐然大物,掀倒"山"壓倒"樹"地走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它舌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當時我年紀小,正在出神地看那兩只小蟲爭斗,癩蛤蟆的到來不覺讓我猛然一驚.等我神情安定下來,便捉住了這蛤蟆,,用樹枝打了它幾十下後,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1、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自傳性散文)。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1763-1825)字三白,號梅逸,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
2、余:我。
3、稚:幼小。
4、張目:睜大眼睛。
5、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6、藐:渺小。
7、細:仔細。
8、故:所以。
9、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0、之:的。
11、項:脖頸,頸。
12、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13、於:在。
14、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15、徐:慢慢地。
16、唳:鳥鳴。
17、以······為=把······當作。
18、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19、興:興趣。
20、方:正。
21、蓋:原來是。
22、鞭:鞭子。
23、之:代蝦蟆。
註:脖頸的「頸」讀「gěng」 項為之強的「強」讀jiang 蝦讀ha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2.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3.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⑩ 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十五課古詩四首後兩首的翻譯和賞析
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十五課古詩四首後兩首分別是《錢塘湖春行》、《天凈沙 秋思》
《錢塘湖春行》原文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注釋
選自《白氏長慶集》。錢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陳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時改名廣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間,因與其他山不相接連,所以稱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賈亭:又叫賈公亭。西湖名勝之一,唐朝賈全所築。唐貞元(公元785~804年)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於錢塘潮建亭。人稱「賈亭」或「賈公亭」,該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平了湖岸。初:副詞,剛剛。雲腳低:指雲層低垂,看上去同湖面連成一片。點明春遊起點和途徑之處,著力描繪湖面景色。雲腳:接近地面的雲氣,多見於降雨或雨初停時。
4、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鸝。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
5、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
6、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
7、啄:銜取。燕子銜泥築巢。春行仰觀所見,鶯歌燕舞,生機動人。側重禽鳥。
8、暖樹:向陽的樹。
9、亂花:紛繁的花。漸:副詞,漸漸的。欲:副詞,將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淺草:剛剛長出地面,還不太高的春草。才能:剛夠上。沒:遮沒,蓋沒。春行俯察所見,花繁草嫩,春意盎然。側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厭。
11、陰:同「蔭」,指樹陰。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在西湖東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築白堤在錢塘門外,是另一條。人由北而西而南而東,環湖一周,詩則以湖東綠楊白堤結束,以「最愛」直抒深情。
13、雲腳:接近地面的雲氣,多見於將雨或雨初停時。
14、沒(mò):隱沒。
15、湖東:以孤山為參照物。
16、不足:不夠。
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早春美景給遊人帶來的喜悅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美景給予人的感受。如不說綠草如茵,而說「淺草才能沒馬蹄」,就不落俗套,富有新意。從結構上看,從描寫孤山寺一帶景色到描寫白沙堤一帶景色,中間的轉換不露痕跡,銜接非常自然。
譯文
走在西湖邊。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公亭的西面,湖水漲潮時剛好與堤齊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幾只早出的黃鶯爭著飛上向陽的樹,不知誰家新來的燕子正銜著春泥在築巢。一些多彩繽紛的春花(野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我最愛漫步在西湖東邊欣賞美景,欣賞得不夠,就再去看那綠色楊柳下迷人的斷橋白沙堤。
賞析
《錢塘湖春行》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見的明媚風光,是一首唱給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贊歌。詩的首聯緊扣題目總寫湖水,前一句點出錢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樓觀參差」景象,兩個地名連用。又給讀者以動感,說明詩人是在一邊走,一邊觀賞。後一句正面寫湖光水色:春水初漲,水面與堤岸齊平,空中舒捲的白雲和湖面盪漾的波瀾連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態天容。頷聯寫仰視所見禽鳥,鶯在歌,燕在舞,顯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黃鶯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黃鶯用它婉轉流利的歌喉向人間傳播春回大地的喜訊;燕子穿花貼水,銜泥築巢,又啟迪人們開始春日的勞作,寫出了初春的生機。「幾處」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左右尋聲的情態。「誰家」二字的疑問,又表現出詩人細膩的心理活動,並使讀者由此產生豐富的聯想。頸聯寫俯察所見花草。因為是早春,還未到百花盛開季節,所以能見到的尚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用一個「亂」字來形容。而春草也還沒有長得豐茂,僅只有沒過馬蹄那麼長,所以用一個「淺」字來形容。這一聯中的「漸欲」和「才能」又是詩人觀察、欣賞的感受和判斷,這就使客觀的自然景物化為帶有詩人主觀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讀者受到感染。這兩聯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以「早」「新」「爭」「啄」表現鶯燕新來的動態;以「亂」「淺」「漸欲」「才能」,狀寫花草向榮的趨勢。這就准確而生動地把詩人邊行邊賞的早春氣象透露出來,給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詩人謝靈運「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二句之所以妙絕古今,受到激賞,正是由於他寫出了季節更換時這種乍見的喜悅。《錢塘湖春行》以上兩聯在意境上頗與之相類,只是白詩鋪展得更開些。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卧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中國歷史上,在天堂杭州當剌史的可以說是不乏名人,不過,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兩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蘇東坡了。他們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後人緬懷的政績,而且也流傳下來許多描寫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詩詞文章與傳聞軼事,所以又有人們稱他們為「風流太守」。白居易的七律《錢塘湖春行》就是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這首詩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盪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和盤托出,使人在欣賞了西湖的醉人風光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對春天、對生命的滿腔熱情所感染和打動了。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詩歌的第一句是地點,第二句是遠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後湖與外湖之間,峰巒疊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觀景,美不勝收。賈亭,又叫賈公亭,據《唐語林》卷六載,貞元中,賈全任杭州剌史時,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稱其為賈公亭,未五六十年後廢。貞元是唐德宗的年號,從公元780年到805年。白居易寫此詩時,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處名勝。白居易一開始來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賈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見春水盪漾,雲幕低垂,湖光山色,盡收眼底。「初平」所表達的是白居易對春日裡西湖的一種特有的感受。由於連綿不斷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來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著就要與視線持平了,這種水面與視線持平的感覺只有人面對廣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覺,也是一個對西湖有著深刻了解和喜愛的人才能寫出的感受。此刻,腳下平靜的水面與天上低垂的雲幕構成了一副寧靜的水墨西湖圖,而正當詩人默默地觀賞西湖那靜如處子的神韻時,耳邊卻傳來了陣陣清脆的鳥鳴聲,打破了他的沉思,於是他把視線從水雲交界處收了回來,從而發現了自己實際上是早已置身於一個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四句是白居易此詩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為搶眼的句子,同時也是白詩描寫春光特別是描寫西湖春光的點睛之筆。幾處,是好幾處,甚至也可以是多處的意思。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著搶占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黃鶯是公認的春天歌唱家,聽著她們那婉轉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嫵媚;燕子是候鳥,她們隨著春天一起回到了家鄉,忙著重建家園,迎接嶄新的生活,看著她們飛進飛出地搭窩,使人們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在對天空中的小鳥進行了形象的擬人化描寫之後,白居易又把視線轉向了腳下的植被,「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也是一聯極富情感色彩與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寫,充分顯示了白居易對描寫對象的細致觀察以及准確把握其特徵的能力。花而言其亂,乃至要亂得迷了賞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詩句中,很少有這種寫法,而這種獨到的感受,卻正是白居易在欣賞西湖景色時切身的體驗,五顏六色的鮮花,漫山野地開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襯下,千姿百態,爭奇斗艷,使得白居易簡直不知把視線投向哪裡才好,也無從分辨出個高下優劣來,只覺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住了,真是美不勝收,應接不暇呀。「亂花漸欲迷人眼」一句是駐足細看,而「淺草才能沒馬蹄」,則已經是騎馬踏青了,在綠草如茵、繁花似錦的西子湖畔,與二三友人,信馬由韁,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該是一件多麼愜意的事情呀,馬兒似乎也體會到了背上主人那輕松閑逸的興致,便不緊不慢地,踩著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長長的白堤。詩人在指點湖山、流連光景的不經意間,偶然瞥到了,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時隱時現的情景,覺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將其寫入了詩中,沒想到就是這隨意的一筆,卻為全詩增添了多少活潑情趣和雅緻閑情。著名美學家別林斯基曾說過,「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美都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因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絕對的美,這美隱藏在創造或者觀察它們的那個人的靈魂里。」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恰恰說明了這一美學欣賞真理。整首詩寫出了白居易對西湖的喜愛和贊嘆之情。因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會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無疑是天下最美的景緻,因為他不但善於觀察,而且更善於發現和體驗。我們現在每每有逛景不如聽景的體會,或是聽朋友介紹,或是在影視風光片中,聽說和看到名勝山水美不勝收,心中不由得生起無限嚮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臨其境,面對真山真水,卻反而覺得遠沒有預期的那樣動人美麗。這就是因為我們不能帶著一種發現欣賞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帶著一種先入為主的過高的甚至是帶有幾分挑剔的眼光去遊山玩水的原因呀。試想古往今來,西湖向人們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而又有多少人見證了西子湖的春色?可是到頭來,我們仍然只能吟誦幾位大詩家不多的幾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蘇東坡這樣的大文豪光臨的時候,才像孔雀開屏般地展現她那驚人的美艷?西湖的鳥兒,只有到了大詩人白居易面前,才「爭暖樹」、「啄春泥」不成?其實不論何時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們不是也知道這樣的名句嗎:「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白居易就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副難得的美學家的欣賞眼光,才能在無數西湖的遊客中,獨具慧眼地發現它的動人之處,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一人間天堂。白居易並沒有看到很多的「早鶯」和「新燕」,只有「幾處」、只見「誰家」而已,要是我們,說不定還會因為沒有到「處處」聞鶯、「家家」有燕的時節,而感到遺憾,心想要是再晚來十天半個月就好了。可是白居易卻不這樣認為,少有少的好處,正因為少,才是「早鶯」,才是「新燕」,才有一種感知春天到來的喜悅,如果詩人沒有一種年輕的心態和熱愛生命與春天的胸懷,恐怕就不會被這為數不多的報春者所打動,所陶醉,而欣然寫下這動人的詩篇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能聞花花香,見草草美,為四處點綴的各色野花而心亂神迷,為沒過馬蹄的草地而唏噓感嘆了。仔細想一想,沒過馬蹄的草地其實是最平常不過的了,觀賞這樣的草坪根本用不著在春天趕到西子湖畔,在我們的街頭綠地就可以了,不過,橫在我們與草坪之間的恐怕有一塊醒目的標牌:「請勿踐踏草地」,於是,一切與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剎那間,變成了一句嚴肅的警告,而今天都市裡的人們對自然景觀而非人造景觀的漠視或無動於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過,白居易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雙發現美、發現春天的眼睛,所以他會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連忘返:「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白沙堤,即白堤,又稱沙堤或斷橋堤,西湖三面環山,白堤中貫,在湖東一帶,總攬全湖之勝。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時,也確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過其堤在錢塘門之北,可是後人多誤以白堤為白氏所修之堤了。
這首詩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記,從孤山、賈亭開始,到湖東、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綠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飽覽了鶯歌燕舞,陶醉在鳥語花香,最後,才意猶未盡地沿著白沙堤,在楊柳的綠陰底下,一步三回頭,戀戀不舍地離去了。耳畔還回響著由世間萬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贊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瀉出一首飽含著自然融合之趣的《錢塘湖春行》的優美詩歌來。
事實上,白居易在這首詩中所表達的那種對於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銳觀察與體驗,在許多古代詩人中都是非常常見的,唯其如此,他們才能像白居易一樣,在春天剛剛來到人間時,就已經欣喜地發現,並為之感動不已,激起他們創作的慾望,寫下動人的詩篇,留給後人以豐富的美學享受。像白居易那樣,並不會因為只有幾只黃鶯在樹上啼唱,只有幾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窩而感到遺憾,反而會因此感覺到春天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而感到欣喜異常,從而寫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新泥」這樣動人的詩句的例子是很多的。
《天凈沙 秋思》原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枯藤纏繞的老樹的枝幹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
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飄盪著炊煙的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一位騎著瘦馬的遊子緩緩前行。
夕陽早已往西沉下來,
漂泊未歸的遊子還在極遠的地方。
賞析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夕陽西下使這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於圖景中。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採取寓情於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顯示主題,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與此曲感情比較相似的還有杜甫一首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馬致遠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蘊深遠,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其四射的藝術魅力,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騷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絕句妙景」(《人間詞話》),又兼具宋詞清雋疏朗之自然,歷來被推崇為描寫自然的佳作,堪稱"秋思之祖"(《中原音韻》)更被王國維稱贊其秋思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遊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陽下, 烏鴉歸巢, 小橋邊,農人回家; 而荒涼古道上, 瑟瑟秋風中, 我們的主人公卻是疲人瘦馬,踽踽獨行,夜宿何處, 明日何往?都還不得而知。這又怎不叫他愁腸寸斷、倍思故鄉! 全曲不著一"秋", 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 不用一"思", 卻將遊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 盡得風流。」 「枯藤老樹昏鴉,」 小令伊始,由近處著筆,「在一株枯藤纏繞的老樹枝頭,幾只烏鴉守在巢邊『哇哇』怪叫」,就將一幅蕭瑟肅殺的深秋景緻展現在讀者眼前,緊緊扣住了讀者的心弦。 「藤」、「樹」、「鴉」,本是郊野司空見慣的景物,並無特別之處,可一旦與「枯」、「老」、「昏」結合匹配,一股蕭瑟肅殺之氣立即從字里行間油然升起,籠罩在讀者心頭,再加上平仄的轉換與音韻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兩字一頓,語調由低轉高,再由高轉低,「枯、老、昏」依次遞進,緊壓過來,讓人頓感氣息閉塞,真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小橋流水人家,」詩人筆鋒一轉,讀者的視線也跟著帶向遠方,一組充滿和平安詳生活氣息的圖畫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高度緊張的情緒也因此一緩,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來。這既是對遠處風景的詩意描繪,也表現了漂泊的詩人對悠閑恬靜的田園生活的嚮往與渴望。在平仄的運用上,採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組合方式,語調也因平仄的轉換而顯得歡快與和緩起來。「小橋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為描寫詩意的田園生活的千古絕句。 「古道西風瘦馬。」詩人筆鋒一收,又將我們從美好的憧憬與嚮往中拉回到無奈的現實里來:古道蕭索、西風凋零、瘦馬宛然,無論情願不情願,喜歡不喜歡,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跡天涯的孤行苦旅還得繼續。「仄仄—平平—仄仄—」,音聲一變,氣息也由舒緩再次轉為短促,顯示出詩人的激憤的情緒,我們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著緊張起來。 「夕陽西下—,」「平平平仄——」我們的心再次被詩人揪起來:落日西逝,暮靄籠罩,顛沛勞頓的詩人今夜會宿在何處?明日還將去往何方? 「斷腸人在天涯。」 詩人此時愁苦之情溢於言表,是一種濃濃的離愁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詩人發出一聲仰天浩嘆,就此作結。 「傷心的旅人,在遙遠的異鄉漂泊流浪。」是傷心?是孤寂?是悲哀?是無助?還是無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這既是詩人對人生際遇的感懷與嗟嘆,也是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有力質問和無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來,純用白描手法,仔細揣摩,卻又滿是比喻象徵。用詞之精煉准確,結構之精緻巧妙,寓意之深刻廣泛,實為罕見。
這首小令寓情於景,生動的表現了一個長期流落異鄉的人的悲哀。這首小令句法別致,前三行全由名詞性片語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義豐。 「斷腸」二字為詩眼。抒發了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寄情於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過眾多自然景物的鮮明形象,濃重的深秋色彩,刻畫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