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來自於寓言故事的四字詞語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黔驢技窮、抱薪救火、愚公移山、杯弓蛇影、打草驚蛇、買櫝還珠、葉公好龍、畫龍點睛、伯樂相馬、畫蛇添足、濫竽充數、自相矛盾、驚弓之鳥等。
㈡ 來源於寓言故事的成語:4個
揠苗助長
葉公好龍
鄭人削履
狐假虎威
杯弓蛇影
拔苗助長
驚弓之鳥
葉公好龍
刻舟求劍
掩耳盜鈴
畫蛇添足
亡羊補牢
買櫝還珠
守株待兔
狐假虎威
鄭人買履
智子疑鄰
㈢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鷸蚌相爭 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掩耳盜鈴 亡羊補牢
㈣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狐假虎威!坐井觀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
葉公好龍
自相矛盾
㈤ 寫出四個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葉公好龍,狐假虎威,鷸蚌相爭,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塞翁失馬,買櫝還珠
㈥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歧路亡羊
qi lu wang yang
(釋文)歧路:岔路。亡:丟失。在岔路上丟失了羊,難以追尋。比喻事理復雜多變,找不到正確的方向,誤入歧途。
(源出)《列子·說符》:"楊子之鄰人亡羊……楊子曰:喜!亡一羊休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
(故事) 一天,楊子的鄰居家逃失了一隻羊。失主很焦急,請許多親友去尋找。過了一會兒,他來找楊子請求說:
"先生,我想請您家的僕人幫助我去找羊"
楊子了解情況後,奇怪地說:
"逃失了一隻羊,竟要派這么多人去尋找,真是小題大做!"
那鄰居苦笑著解釋說: "先生您聽我說,村子外有幾條岔路,人少了是不行的。"
楊子無奈,只好叫僕人幫他去找羊。過了一段時間,鄰居及其親友、楊子的僕人等都來到楊子家。楊子問他們:
"羊找到了沒有?"
鄰居垂頭喪氣地表示沒有找到。楊子驚奇地問:
"你們這么多人尋找,怎麼還會找不到的呢?"
鄰居說: "
出村子上了大路後,有幾條岔路,岔路中還有岔路。越走遠,岔路就越多,簡直像蜘蛛網一樣。所以即使這么多人尋找,到後來也弄不清楚羊究竟是從哪條岔路上逃走的。"
楊子聽後沒有說話,但神色嚴肅起來,並帶有憂傷的成分。他的學生不解,問他道: "
先生,一隻羊不值多少錢,再說逃走的那隻羊也不是先生家的,您為什麼要如此憂傷呢?"
楊子聽了仍然沒有說話,有個學生把這件事告訴了一位名叫心都子的學者,他解釋說: "岔路太多了,所以羊容易逃失。同樣的道理,讀書人因學說不一致而找不到真理,以致誤入歧路,一無收獲!"
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
tai gong diao yu yuan zhe shang gou
(釋義)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稱姜子牙。姜太公用直鉤不掛魚餌釣魚,願意上鉤的魚,就自己上鉤。比喻心甘情願地上圈套。
(源出)《武王伐紂平話》:"姜尚因命守時,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命者上鉤來!'"
(故事)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呂尚,是輔佐周文王、周武王滅商的功臣。他在沒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時候,隱居在陝西渭水邊一個地方,那裡是周族領袖姬昌(即周文王)統治的地位,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對自己的注意,建立功業。
太公常在溪旁垂釣。一般釣魚,都是用彎鉤,上面掛著有香味的餌食,然後把它沉在水裡,誘騙魚兒上鉤,但太公的釣鉤是直的,上面不掛魚餌,也不沉到水裡,並且離水面三尺高。他一邊高高舉起魚竿,一邊自言自語道:
"不想活的魚兒呀,你們願意的話,就自己上鉤吧!"
一天,有個打柴的來到溪邊,見太公用不放魚餌的直鉤在水面上釣魚,便對他說:
"老先生,像你這樣釣魚,100年也釣不到一條魚的!"
太公舉了舉釣竿,說:"對你說實話吧!我不是為了釣到魚,而是為了釣到王與侯!"
太公奇特的釣魚方法,終於傳到了姬昌那裡。姬昌知道後,派一名士兵去叫他來。但太公並不理睬這個士兵,只顧自己釣魚,並自言自語道:
"釣啊,釣啊,魚兒不上鉤,蝦兒來胡鬧!"
姬昌聽了士兵的稟報後,改派一名官員去請太公來。可是太公依然不答理,邊釣邊說:
"釣啊,釣啊,大魚不上鉤,小魚別胡鬧!"
姬昌這才意識到,這個釣者必是位賢才,要親自去請他才對。於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換了衣服,帶著厚禮,前往溪旁聘請太公。太公見他誠心誠意來聘請自己,便答應為他效力。 後來姜尚輔佐文王,興邦立國,還幫助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滅掉了商朝,被武王封於齊地,實現了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
㈦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鷸蚌相爭 畫蛇添足 自相矛盾 杯弓蛇影
螳螂捕蟬 亡羊補牢 人面獸心 無價之專寶
囫圇吞棗 庖丁解屬牛 起死回生 患得患失
庸人自擾、拔苗助長、驚弓之鳥、濫竽充數
愚公移山、買櫝還珠 狐假虎威,愛屋及烏
打草驚蛇,破鏡重圓,才高八斗,一毛不拔
迎刃而解,毛遂自薦,八仙過海,一鳴驚人
縱虎歸山,世外桃源,項庄舞劍,下筆成章
天衣無縫,呆若木雞,怒發沖冠,魚目混珠
樂不思蜀,班門弄斧,走馬觀花,後來居上
狼狽為奸,半途而廢,得意洋洋,望梅止渴
塞翁失馬,掩耳盜鈴,葉公好龍,鑿壁借光
驕兵必敗,磨杵成針,入木三分
嘔心瀝血,才高八斗,伯樂相馬
㈧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都有什麼啊各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有:狐假虎威、葉公好龍、畫蛇添足、掩耳盜鈴、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濫竽充數、亡羊補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買櫝還珠、後生可畏、程門立雪、別開生面、白頭如新、不遺餘力、髀肉復生、三人成虎、不貪為寶、一丘之貉、天經地義、為虎作倀、雕蟲小技等。
(8)四年級下冊語文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擴展閱讀
詞語解釋:
1、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借老虎之威嚇退百獸。後以「狐假虎威」來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
戰國時期《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白話翻譯:
荊宣王問群臣說:「我聽說北方地區的諸侯都懼怕昭奚恤,果真是這樣嗎?」群臣沒有能回答上來的。 江一回答說:「老虎尋找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你不該吃我,上天派我做百獸的首領,如果你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
你如果不相信我說的話,我在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於是就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老虎,都紛紛逃跑,老虎不知道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
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2、葉公好龍:比喻說是愛好某事物,其實並不真愛好。
西晉史學家陳壽《三國志·蜀志·秦宓傳》:「昔楚葉公好龍;神龍下之;好偽徹天;何況於真?」
白話翻譯: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里。
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
3、畫蛇添足:比喻做多餘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漢·劉向《戰國策·齊策》:「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不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無其酒。」
白話翻譯:楚國有個搞祭祀活動的人,祭祀完了以後,拿出一壺酒賞給門人們喝。門客們互相商量說:「這壺酒大家都來喝則不足夠,一個人喝則有剩餘。我們各自在地上比賽畫蛇,先畫好的人就喝這壺酒。」
有一個人先把蛇畫好了,他拿起酒壺正要喝,卻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夠給它畫腳。」沒等他畫完,另一個人已把蛇畫成了,把壺搶過去說:「蛇本來是沒有腳的,你怎麼能給它畫腳呢!」然後他便把壺中的酒喝了下去。為蛇畫腳的人,最終失去了酒。
㈨ 來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刻舟求劍、守株待兔、畫蛇添足、葉公好龍、狐假虎威
一、刻舟求劍
白話釋義: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著情勢的變化而改變看法或辦法。
朝代:清
作者:曹雪芹
出處:《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翻譯: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二、守株待兔
白話釋義:比喻不主動地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朝代:漢
作者:王充
出處:《論衡》:「猶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置之路也。」
翻譯:就像守株待兔一樣;藏身於破置的小路
三、畫蛇添足
白話釋義: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出處:《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回:「將軍功績已成,威聲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進,倘不如意,正如『畫蛇添足』也。」。
四、葉公好龍
白話釋義:比喻說是愛好某事物,其實並不真愛好。
朝代:漢代
作者:劉向
出處:《新序·雜事》葉公好龍
翻譯:據說古代有個葉公,非常愛好龍,器物上畫著龍,房屋上也刻著龍。真龍知道了,就到葉公家來,把頭探進窗戶。葉公一見,嚇得面如土色,拔腿就跑
五、狐假虎威
白話釋義:比喻仰仗或倚仗別人的權勢來欺壓、恐嚇人。
朝代:明
作者:凌濛初
出處:《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果然府中來借,怎好不借,狐假虎威只怕被別人~的誆的去,這個卻保不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