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年級上冊《長城》讀後感300字
長城,是我國古代軍事防禦的一項宏偉建築,它的建築歷史悠久,工程規模專之大,堪稱世界歷史上一屬大奇跡。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整個長城穿梭在崇山峻嶺當中,像一條長龍騰雲駕霧。
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我特別喜歡這一句,每一次讀到時,我心中感到十分自豪、十分驕傲。
整個長城結構合理,高大堅固,由連續的城牆、關隘、敵台和烽火台構成。城牆為長城的建築主體,關隘用於屯駐重,是長城防守的重要根據地,敵台供士兵射擊、觀察、掩蔽用,是城牆上的主要戰斗設施。如今,它們仍然魏然屹立、蜿蜒起伏於高山之中
看到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我便想起,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古代勞動人民用無數雙手、無數肩膀抬著這一塊塊兩三千斤重的條石,再一步步登上陡峭的山嶺,是多麼不容易啊!我心想,長城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頑強的毅力和聰明的才智,如今長城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築工程的偉大成就
B. 長城中國的故事觀後感
這還是一篇不錯的紀錄片,畢竟很多東西無法苛求,就像蘋果也有自身的缺點一樣。言歸正傳:從春秋戰國直到近代,跨度之大讓人感嘆,主旨要想清晰明朗很不容易。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到春秋戰國以長城作為一種防禦手段。秦大一統修築長城抵禦北方胡人入侵。漢代的以和親換取和平,到漢武帝派衛霍掃盪匈奴,北魏築城防守,大一統隋唐,征服漠北,胡漢一家。五代十國游牧南犯。宋無長城之險媾和契丹,金滅契丹築城以守。元大一統,再次人不分蒙漢契丹,天下一家。明太祖以攻為守,攻守兼備的縱身防禦體系。清逐鹿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煌煌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民族圍繞長城的農耕與游牧交融史,款款道來。有一種大歷史的感覺。
秦始皇與漢武帝明太祖的攻為守的防禦體系頗具戰略家軍事家思維。漢的西域經營,大唐的區域自製與華夷一家頗得人心與效果。元世祖忽必烈的開放思維也很有亮點。滿清雖然表面不重長城之防,但對於滿漢關內關外的政策明顯不如大唐胸懷。漢雖重經略西域,也使得部分夷狄歸服,似更有胸懷氣魄。巍巍長城正是在這種變遷中見證了民族的融合,歷史的更替。
大明,以明太祖的國防戰略更符合軍事家的目光。更具成效,嘉靖年間的長城雖更有軍事防禦成效,但這種防禦策略的施行也拖得國家財政無以為繼,最終還是開放與融合,經商與貿易,維系民族間的和平。
片末講到面對來自海洋的威脅,迫使中華民族團結起來,抵禦外侮。中華兒女以自己的血肉之驅去抗戰,鑄就了民族精神的一道長城。
長城,不僅僅是一道城,她在見證中華民族融合變遷的同時,早已融進中國人血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C. 魯迅《長城》讀後感200字
曾經聽人說:不到長城非好漢。我雖然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但也常夢想著有一 天能登上長城,領略一番長城的風采,體會做「好漢」的滋味。
嘿,沒想到,剛一開學,我們上的第一篇課文就是《長城》。由於我對長城嚮往 已久,所以學得格外認真。《長城》一課,向我們展示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高大堅固, 字里行間表現出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贊嘆,激起我們一種強烈的民 族自豪感。
長城,最早建於我國戰國時期。在那兵荒馬亂的歲月里,各國紛紛建起城牆,用於防禦外敵。最後秦始皇統一全國,把各地城牆連接起來,就連成了這條長龍,蜿 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當老師講到這里,我不禁和作者有了同樣的感受,那時沒 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那無數的肩膀無數雙手,築起了這不倒的長城。 這其中凝結著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啊!我彷彿看見無數的勞動者背著大石板, 弓著腰,一步步地艱難地攀登著......他們那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的精神引起了我的
深思。中國的古代勞動人民是這樣,近代的中華兒女又何嘗不是呢?
在中國人民拿起刀槍,不畏強敵,進行偉大的抗日戰爭時,日本侵略軍武器先進, 裝備精良,而我們只有小米加步qiang。但是中國人民以頑強的意志戰勝了強大的敵 人,成為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跡。這就是發揚了古代勞動人民堅韌不拔的「龍」 的精神。
今年,我國部分地區又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洪災,中國人民又同這場洪災展開 了驚心動魄的斗爭。在抗洪前線,幾百萬軍民.萬眾一心,嚴防死守,與洪水奮力拚 搏.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沖不垮的「綠色長城」,中國人民創造了又一個舉世 矚目的大成就。這,不正是我國勞動人民不畏險阻的梢神力量的再次顯現嗎?
學完《長城》,我不再想當「好漢」了,我希望自己成為建設「新的長城」大軍中的一 員,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好漢。
古老的長城,經受了戰爭的洗禮和歲月的滄桑,至今還巍然屹立在世人面前,而 從中煥發出來的精神也將永盛不衰。
D. 語文 八年級上冊 蘇教版——專題 長城 讀後感
長城
the Great Wall
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自戰國時期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見,沒有大量的人群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選擇在「四顧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有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收「易守難攻」之效。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 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了.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長城全長約12600里。
[特殊關口的名稱---門]
在萬里長城上有許多關口。這些地方多以「關」、「口」命名。而在張家口的長城處,卻以「門」命名,謂之「大境門」。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關」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折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而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長城的位置
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公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長城關隘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 、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 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 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 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 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 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 、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 、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台、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等。
•【長城的長度】
長城究竟有多長?過去中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長城的長度是一萬余里,故曰「萬里長城」。但是據近年文物考古工作者的研究和對遺址的調查,初步估計,長城有十萬里之長。歷代修築的長城先後分布在西至新疆,東到黑龍江,南至湖南共16個省、市、自治區。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各時代的長城總和就有三萬里之多。河北省境內的長城也將近萬里。曾經修建長城的各諸侯國和王朝共有二十多個,秦始皇所修建的長城有一萬多里,漢朝的長城有兩萬里,明朝的長城也有一萬兩千七百餘里。
長城的建築構造和建築材料
長城在中國歷史的長久歲月中,許多封建王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經對它進行過多次修築;我國古代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它貢獻了智慧,流盡了血汗,使它成為世界一大奇跡。不論是巨龍似的城垣,還是扼居咽喉的關隘,都體現了當時設防的戰爭思想,而且也標志著當時建築技術的高度成就。例如,明朝時期,隨著封建經濟的高度發展,建築業也體現了規模巨大的生產流程和比較科學的燒制磚瓦作坊。因此磚的製品產量大增,磚瓦已不再是珍貴的建築材料,所以明長城不少地方的城牆內外檐牆都以巨磚砌築。在當時全靠手工施工,靠人工搬運建築材料的情況下,採用重量不大,尺寸大小一樣的磚砌築城牆,不僅施工方便,而且提高了施工效率,提高了建築水平。其次,許多關隘的大門,多用青磚砌築成大跨度的拱門,這些青磚有的已嚴重風化,但整個城門仍威嚴峙立,表現出當時砌築拱門的高超技能。從關隘的城樓上的建築裝飾看,許多石雕磚刻的製作技術都極其復雜精細,反映了當時工匠匠心獨運的藝術才華。
E. 寫一篇關於《長城》的讀後感
讀了來《長城》一文,我感慨自萬千.我不僅領略了長城的高大堅固、氣魄雄偉,同時也深深地被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這段長城修築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城牆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成排的垛子上有射口和嘹望口,以防禦敵人的進攻……
古人實在太聰明了,他們通過嘹望口來看敵情,用射口來打擊進攻的敵人.長城上那一塊塊條石,每塊都有兩三千斤重,在那經濟不發達的社會里,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將石頭一步一步地抬上那陡峭的山嶺.付出多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再來看看某些現代人吧,有的遊客到長城遊玩隨便扔垃圾,有的在城牆上亂寫「到此一游」,甚至有一些人為了金錢破壞長城……
長城已被列放《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和自豪!我們應該呵護好長城,從我做起,做一個文明遊客.
F. 讀四年級長城讀後感
讀了《長城》一文,我感慨萬千。我不僅領略了長城的高大堅固、氣魄雄偉,同時也深深地被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這段長城修築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城牆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成排的垛子上有射口和嘹望口,以防禦敵人的進攻……
古人實在太聰明了,他們通過嘹望口來看敵情,用射口來打擊進攻的敵人。長城上那一塊塊條石,每塊都有兩三千斤重,在那經濟不發達的社會里,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將石頭一步一步地抬上那陡峭的山嶺。付出多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再來看看某些現代人吧,有的遊客到長城遊玩隨便扔垃圾,有的在城牆上亂寫「到此一游」,甚至有一些人為了金錢破壞長城……
長城已被列放《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和自豪!我們應該呵護好長城,從我做起,做一個文明遊客。
G. 讀長城故事,寫讀後感1800字左右
長城萬里行
劉雨田
我怎麼也沒想到我會沿著長城旅行,而且是用我的雙腳!
小時候,我做了兩個夢。
一個夢是:想讀很多很多的書,盼望將來自己能夠當個作家。
一個夢是:想走很多很多的路,能夠走遍祖國的山山水水。
我執著地追求著。
為了第一個夢,我常常足不出戶,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可我終究沒能躋進作家的行列。
但是對於第二個夢,我卻能常常引以為自豪。孩提時代,我就走遍了我的家鄉——河南省長葛縣。上中學時,我又利用假期完成了到北京、武漢的遠征。後來我到鐵路部門工作,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
然而,我怎麼也沒想到我會沿著長城旅行,而且是用我的雙腳!
——事出偶然。
我國著名的研究長城的專家羅哲文先生曾寫過一篇介紹長城的文章。他寫道: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世界偉大奇跡之一。遠在30年代他就立下宏願要步越長城,可是由於戰亂等原因,只走了部分地段。他感慨地說:「今後是否有人能全部走完,尚有待於來者。」
1982年,我在4月14日的《人民日報》上看到一則消息:有個名叫雅克·朗茲曼的法國作家,已經走遍了法國、歐洲、中東及世界許多地方,但是沒到過中國,他說「我的最大夢想是到中國去,從長城的這一端走到那一端。」
後來,我又得悉一個名叫羅勃特·史葛達的美國人,終生做著長城夢,直到他70多歲的時候,還連續給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寫了200多封信,要求走完長城。
這一條條消息,像一個個沖擊波使我難以平靜。我下決心要用我的腳步量長城,用筆和相機勾畫出長城的歷史與現狀。
經過痛苦的奮斗,周密的准備,我終於在1984年5月13日,從嘉峪關城樓邁出了徒步萬里長城的第一步。
兩年來,我穿越了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北、遼寧等七個省區,完成了徒步萬里長城的旅行;在陝西榆林我還曾南下完成了穿越整個陝北的「聖地行」,在西安又西進,沿著古絲綢之路的路線,經過平涼、蘭州、烏鞘嶺、敦煌直到新疆神秘的羅布泊地區。
大自然是無情的。兩年來,我隻身闖大漠,走戈壁,攀高山,涉大河,經歷了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
在騰格里,我曾遇到漫天鋪地的大沙暴和寒流、冰雹的襲擊。
在賀蘭山考察岩畫時,我被困在懸崖上,上不去,下不來,要不是我會一點氣功,拚命一搏,險些跌進萬丈深淵。
在羅布泊,我身負100斤重的水和干糧、行裝,半個多月未見人煙,還遇到大風暴雨,迷失了方向。
在山西平魯下高頭一帶荒涼的山溝里,夜間我曾遭到了野狼的追蹤。
在河北薊縣考察震旦亞紀地貌時,深夜看不清山路,我多次從山坡上滾了下去。
然
而大自然也是慷慨的。萬里長城、絲綢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書,我一輩子都學不完、用不盡。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記錄了沿途涉及政治、歷史、地理等各個領域
的筆記30多萬字,收集了數百萬字的文史資料,還拍攝了600多張黑白、彩色照片。其中最有價值的是我在賀蘭山發現了一壁岩畫。文物工作者認為是首次發
現。
沿途我得到各地政府和群眾的熱情接待。一捧捧花生、一顆顆紅杏、一個個膠卷、一枚枚印章、一句句囑托、一條條留言,都凝結著支持、理解和深情。我深深感到我的心、我的脈搏在和祖國人民一起跳動。
我走過的地方大都是祖國的西北部,那裡還很窮,很荒涼,還在沉睡,但是卻充滿了生機。我將盡快寫出我沿途的觀感,幫助人們認識大西北、熱愛大西北、開拓大西北。
面對我的還是無盡的地平線。
我的夢也還在繼續著。
H. 關於長城的讀後感
讀了《長城》一文,我感慨萬千。我不僅領略了長城的高大堅固、氣魄雄偉,內同時也深深地被我國古代勞容動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這段長城修築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城牆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成排的垛子上有射口和嘹望口,以防禦敵人的進攻……
古人實在太聰明了,他們通過嘹望口來看敵情,用射口來打擊進攻的敵人。長城上那一塊塊條石,每塊都有兩三千斤重,在那經濟不發達的社會里,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將石頭一步一步地抬上那陡峭的山嶺。付出多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再來看看某些現代人吧,有的遊客到長城遊玩隨便扔垃圾,有的在城牆上亂寫「到此一游」,甚至有一些人為了金錢破壞長城……
長城已被列放《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和自豪!我們應該呵護好長城,從我做起,做一個文明遊客。
I. 四年級1到17課課文讀後感各是什麼
今天我們學了《長城》這一課,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
站在長城上,踏回著腳下的方磚答,扶著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這段話描述了這樣高大壯觀的長城竟然是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來完成的,那時候沒有起重機,就單靠人類的智慧和血汗來築造長城,那是多麼的不容易。
有多少人活生生的埋在了長城底下,又有多少人為長城而死去,可是,現在又有多少人在長城的方磚上刻上「XX,到此一游!」難道這些人體會不到築造長城有多麼艱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