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跟祖父學詩的近反義詞
跟祖父學詩
近反義詞:祖父沒什麼教我詩詞。
⑵ 跟祖父學詩本文主要講了什麼事
《跟祖父學詩》是一篇回憶性小說,作者以一個單純幼稚的小姑娘之口講述童年跟祖父專學詩的故事屬.作者童年的天真可愛在跟祖父學詩的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文流淌著祖父對「我」的寬容和疼愛之情.
該小說文字簡單,全文沒有抒情的筆墨,僅僅用孩子的心靈去回顧自己童年時代跟祖父學詩時的那一段難忘的時光,然後用孩子的筆體白描式的將它表述出來,營造了一種情愈深而文愈淺的境界.
課文以學讀古詩為經,以童真童趣為緯,很適合通過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詩,更能讀出韻味.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通過分角色朗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走進作者童年的生活中,走進跟祖父學詩的情境中,去感受作者童年真摯的情懷
⑶ 跟祖父學詩祖父換詩我覺得不好的事就不要 我覺得不好都有哪些特點 請聯系短文
1、「我」早晨念詩,晚上念詩,半夜醒了也是念詩,直念到睡過去。
2、祖父教詩,沒有課本,祖父念一句,我就跟著念一句。
3、我念詩時只管念,並不懂詩是什麼意思,而且念詩時嗓門很大。
4、等瞎念了幾十首後,祖父才和我講意思,後來念詩,一定要先講的,沒有講過的也要重講。
(3)語文六年級上冊跟祖父學詩擴展閱讀:
《跟祖父學詩》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
作者蕭紅:
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蕭紅是現代文學史上極具才情的女作家,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她擁有兩套筆墨,兩種才情。一方面關心民族、國家的生死存亡,窮人和弱勢者的生存境遇;一方面又專注於自己孤寂的情緒,心靈的微妙感受,對於愛和溫暖的追求與嚮往
⑷ 呼蘭河傳《跟祖父學詩》中的五首詩分別是哪幾首詩
以下五首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內處來。
春曉容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花影》
作者:蘇軾
重重疊疊上樓台,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又為明月送將來。」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題都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⑸ 小學六年級上學期的課文《跟祖父學詩》的詳解和課後題答案,要標準的!
《跟祖父學詩》是一篇回憶性小說,作者以一個單純幼稚的小姑娘之口講述童年跟祖父學詩的故事。作者童年的天真可愛在跟祖父學詩的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本文流淌著祖父對「我」的寬容和疼愛之情。
該小說文字簡單,,全文沒有抒情的筆墨,僅僅用孩子的心靈去回顧自己童年時代跟祖父學詩時的那一段難忘的時光,然後用孩子的筆體白描式的將它表述出來,營造了一種情愈深而文愈淺的境界。
學情分析:
課文以學讀古詩為經,以童真童趣為緯,很適合通過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句子表達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詩,更能讀出韻味。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通過分角色朗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朗讀形式,走進作者童年的生活中,走進跟祖父學詩的情境中,去感受作者童年真摯的情懷。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積累文中出現的古詩。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我」跟祖父一起學詩的情景。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跟祖父學詩的快樂。
4、聯繫上下文,感悟詼諧語言的妙處,並學習仿寫這樣的句子。
教學重點、難點:
能結合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我」跟祖父一起學詩的情景。
教學准備:
課前指導布置學生預習課文,閱讀《呼蘭河傳》以及蕭紅有關的書。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1、師:課前大家都預習了課文,請你們說說有什麼收獲?
預設學生活動:
(1)交流生字讀音。
(2)談文中出現的詩句意思和詩的題目、作者等相關知識。
(3)知道作者是蕭紅,提到課文節選自她的《呼蘭河傳》。
2、師:在《呼蘭河傳》里,蕭紅用大量的文字提到祖父,盡力捕捉她和祖父在一起的細節。為什麼蕭紅對祖父念念不忘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跟祖父學詩》,看看作者童年跟祖父學詩的情景,去體會她與祖父在一起的感受。
(二)聽一聽,初步感受課文內容
1、范讀課文,生認真傾聽。
過渡:你們喜歡嗎?自由讀一讀吧!注意把字音讀准,把課文讀通。
2、自由讀文。
3、檢查初讀情況。
(三)細讀體會,感悟情感
1、自主學習,批畫思考。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圍繞問題,邊讀邊思,並在書上勾畫相關的重點詞句,批註自己的體會。
3、相互交流,感悟情感。
(1)讀完全文,你能用一個詞概括作者在童年跟祖父學詩時的感受嗎?
預設:快樂、無憂無慮、自由、幸福……
(2)同學們用了一組美好的詞語表現了作者童年跟祖父學詩的快樂。實際上,這也是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你們覺得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現「快樂」呢?
(3)學生抓住重點詞句進行交流,教師相機引導。
預設:
A、早晚念。抓住「早晨……晚上……半夜醒了……」進行交流。
B、大聲喊。抓住「跟著喊」、「比祖父聲音更大」、「房蓋被你抬走了」、「照樣地喊」、「瞎念」、「滿口的大叫」等進行交流。
C、喜歡聽。抓住「很好聽」、「真好聽」、「多好聽」、「越念越覺得好聽,越念越有趣味」等進行交流。
D、心情好。抓住「很高興地跟著喊」、「笑了一會兒」、「我很喜歡」、「我更喜歡」、「高興起來了」、「得意極了」等進行交流。
(4)你們看,蕭紅的文字很普通,很樸素,但讀起來覺得很灑脫,很靈動,很孩子氣,字里行間洋溢著兩個字———快樂!
(5)指導學生讀文。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一)回顧原文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將文中的好詞佳句積累下來。
3、回顧全文,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體驗角色,深化情感
1、請同學們分角色朗讀課文,表現人物的特點。
2、從你們用心的朗讀中,你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我」和一個怎樣的祖父?
3、預設學生用「童真」、「童趣」、「頑皮」、「活潑」、「可愛」、「天真」等詞語來描摹「我」童年的形象。用「慈愛」、「寬容」、「幽默」等詞語來勾畫祖父的形象。
4、出示:「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念了幾十首以後,祖父開講了。」
「但從此再讀新詩,一定要先講,沒有講過的也要重講。」
指導學生朗讀,從祖父教詩的變化中,你還可以讀到什麼?(引導、啟蒙)
5、童年是美好的,孩子是快樂的,祖父是寬容的。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自己的滋味來。
(三)聚焦詩句,比較拓展
1、古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千家詩》中的詩句講究韻腳平仄,誦讀起來聲之朗朗,抑揚有致。讓我們把課文中涉及到的詩句完整地讀讀吧!它一定如作者所說的「越念越好聽」。
2、學生朗誦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孟浩然的《春曉》、蘇軾的《花影》、杜甫的《絕句》、崔護的《題都城南庄》。
3、聯系實際,說說你們是怎麼學詩的?有什麼體會?
4、通過學生與「我」學詩經歷的比較,談自己的體會。
5、多好啊!古老美妙的詩句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兒童,我們的童年在詩情畫意中熏陶,我們的童年又充滿著詩情畫意。課外多讀一些詩句,不僅讓我們的童年更豐富、更快樂,而且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⑹ 跟祖父學詩 中我是怎樣和祖父學詩的
1、「我」早晨念詩,晚上念詩,半夜醒了也是念詩,直念到睡過去。
2、祖父教詩,沒有課本,祖父念一句,我就跟著念一句。
3、我念詩時只管念,並不懂詩是什麼意思,而且念詩時嗓門很大。
4、等瞎念了幾十首後,祖父才和我講意思,後來念詩,一定要先講的,沒有講過的也要重講。
(6)語文六年級上冊跟祖父學詩擴展閱讀:
《跟祖父學詩》選自蕭紅的《呼蘭河傳》。
作者蕭紅:
1911-1942,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乳名榮華,學名張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張廼瑩。筆名蕭紅、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地主家庭,幼年喪母。1932年,結識蕭軍。1933年,以悄吟為筆名發表第一篇小說《棄兒》。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創作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
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中篇小說《馬伯樂》、長篇小說《呼蘭河傳》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蕭紅是現代文學史上極具才情的女作家,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她擁有兩套筆墨,兩種才情。一方面關心民族、國家的生死存亡,窮人和弱勢者的生存境遇;一方面又專注於自己孤寂的情緒,心靈的微妙感受,對於愛和溫暖的追求與嚮往。
蕭紅對於國家民族的關心,更多時候聚集於批判國民性的痼疾這一焦點上。她曾經說:「現在或是過去,作家寫作的出發點是對著人類的愚昧。」便指這一點。蕭紅的這一追求直接受到魯迅「改造人的靈魂」的寫作導向的影響,是五四啟蒙精神的延續。
參考資料:網路-蕭紅
⑺ 《跟祖父學詩》出自《呼蘭河傳》的第幾章第幾節
出自《呼蘭河傳》第三章七、八兩節。
附原文:
七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學詩。因為祖父的屋子空著,我就鬧著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
早晨念詩,晚上念詩,半夜醒了也是念詩。念了一陣,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詩》,並沒有課本,全憑口頭傳誦,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
祖父說:「少小離家老大回……」
我也說:「少小離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麼字,什麼意思,我不知道,只覺得念起來那聲音很好聽。所以很高興地跟著喊。我喊的聲音,比祖父的聲音更大。
我一念起詩來,我家的五間房都可以聽見,祖父怕我喊壞了喉嚨,常常警告著我說:「房蓋被你抬走了。」
聽了這笑話,我略微笑了一會工夫,過不了多久,就又喊起來了。
夜裡也是照樣地喊,母親嚇唬我,說再喊她要打我。
祖父也說:「沒有你這樣念詩的,你這不叫念詩,你這叫亂叫。」
但我覺得這亂叫的習慣不能改,若不讓我叫,我念它干什麼。每當祖父教我一個新詩,一開頭我若聽了不好聽,我就說:「不學這個。」
祖父於是就換一個,換一個不好,我還是不要。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一首詩,我很喜歡,我一念到第二句,「處處聞啼鳥」那處處兩字,我就高興起來了。覺得這首詩,實在是好,真好聽「處處」該多好聽。
還有一首我更喜歡的:「重重疊疊上樓台,幾度呼童掃不開。剛被太陽收拾去,又為明月送將來。「
就這「幾度呼童掃不開」,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意思,就念成西瀝忽通掃不開。
越念越覺得好聽,越念越有趣味。
還當客人來了,祖父總是呼我念詩的,我就總喜念這一首。
那客人不知聽懂了與否,只是點頭說好。
八
就這樣瞎念,到底不是久計。念了幾十首之後,祖父開講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祖父說:「這是說小時候離開了家到外邊去,老了回來了。鄉音無改鬢毛衰,這是說家鄉的口音還沒有改變,鬍子可白了。」
我問祖父:「為什麼小的時候離家?離家到哪裡去?」
祖父說:「好比爺像你那麼大離家,現在老了回來了,誰還認識呢?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小孩子見了就招呼著說:你這個白鬍老頭,是從哪裡來的?」
我一聽覺得不大好,趕快就問祖父:「我也要離家的嗎?等我鬍子白了回來,爺爺你也不認識我了嗎?」
心裡很恐懼。
祖父一聽就笑了:「等你老了還有爺爺嗎?」
祖父說完了,看我還是不很高興,他又趕快說:「你不離家的,你哪裡能夠離家……快再念一首詩吧!念春眠不覺曉……」
我一念起春眠不覺曉來,又是滿口的大叫,得意極了。完全高興,什麼都忘了。
但從此再讀新詩,一定要先講的,沒有講過的也要重講。似乎那大嚷大叫的習慣稍稍好了一點。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這首詩本來我也很喜歡的,黃梨是很好吃的。經祖父這一講,說是兩個鳥。於是不喜歡了。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祖父講了我也不明白,但是我喜歡這首。因為其中有桃花。桃樹一開了花不就結桃嗎?桃子不是好吃嗎?
所以每念完這首詩,我就接著問祖父:「今年咱們的櫻桃樹花開不開花?」
⑻ 跟外祖父學詩原文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賀李公壽 李花似雪鬢如銀 學湛春秋煥日新 智握靈珠身喜健 壽高專猶作驥屬伏吟 原創一: 《喜祝外公八十高壽》 喜鵲登枝兆吉祥, 祝詞寫就意飛揚。 外圓無礙內心直, 公正亦容情義長。 八面香風迎貴客, 十方親友敘家常。 高朋滿座皆稱頌, 壽酒連杯慶未央。 原創二: 《外公洪喜八十高壽》 外圓無礙內心直, 公正亦容情義長。 洪福齊天逢盛世, 喜眉樂眼看滄桑。 八面香風迎貴客, 十方親友敘家常。 高朋滿座皆稱頌, 壽宴群歡慶未央。
⑼ 呼蘭河傳的《跟祖父學詩》中的五首詩分別是哪幾首
是《回鄉偶書》、《春曉》、《花影》、《絕句》和《題都城南庄》這五首。
1、《回鄉偶書》
唐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
我年少時離開家鄉,到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鬢角的毛發卻已斑白。
家鄉的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這客人是從哪裡來的呀?
賀知章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時已八十六歲。此時距他離開家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他心頭有無限感慨,於是寫下了這組詩。
2、《春曉》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譯文:
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後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春曉》即是他隱居鹿門山時所作。
3、《花影》
宋 蘇軾
重重疊疊上樓台,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又為明月送將來。
譯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層又一層,幾次叫童兒去打掃,可是花影怎麼掃走呢?
傍晚太陽下山時,花影剛剛隱退,可是月亮又升起來了,花影又重重疊疊出現了。
這首饒有趣味的小詩,大約創作於熙寧九年(1076年),是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後,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該詩表面上寫花影,實際上是影射王安石,對王安石新政的不滿。
4、《絕句》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
兩只黃鸝在柳枝上鳴叫,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迢迢開來的船隻。
此詩的藝術特點是以樂景寫哀情,唯其極言春光融洽,才能對照出詩人歸心殷切。它並沒有讓思歸的感傷從景象中直接透露出來,而是以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詩人鄉思之深厚,別具韻致。
5、《題都城南庄》
唐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
去年冬天,就在這扇門里,姑娘臉龐,相映鮮艷桃花。
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此詩的創作時間,史籍沒有明確記載。而唐人孟棨《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則記載了此詩「本事」: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於是題寫此詩。
這段記載頗具傳奇小說色彩,其真實性難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證。
(9)語文六年級上冊跟祖父學詩擴展閱讀
《呼蘭河傳》第一、二章主要通過對呼蘭城的風土與人情的敘述,展現出了一幅大泥坑、跳大神、放河燈、野檯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等優美的畫卷。
第三、四章轉換角度,寫「我」在後花園的無慮的童年生活和對祖父的無限依戀;第六、七章則又分別以有二伯、小團圓媳婦和磨倌馮歪嘴子為主角講述他們的悲慘故事。
由於該作品並不立足於給某人立傳,而是給作者記憶中的呼蘭城立傳,所以這七章都並無標題作為內在的邏輯聯系,彼此之間獨立,均可單獨列章,且沒有貫穿始終的故事情節,除了回憶的「我」外,連貫穿始終的人物也沒有。
在《呼蘭河傳》中,憑個人的天賦和感覺來進行創作的蕭紅打破了傳統的嚴絲合縫的結構章法,通過自由聯想將這些看似破碎的生活畫面連綴起來,進行無邊的伸展,成就了一種非情節化的散文風格。
這種看似無組織的組織、無結構的結構,正是中國散文「行散而神聚」的精髓所在。
⑽ 關於蕭紅的資料(跟祖父學詩)
蕭紅,女,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職業:文化界,所屬地區:哈爾濱市呼蘭縣
[簡介]中國知名女作家,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l940年與端木效蕻良同抵香港,不久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了香港和九龍。重病的蕭紅,陷落在九龍。終於在最後這所臨時醫院里逝世。
這位自傳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著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進,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獨特風格的優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說,豐富了我國現代文壇的花苑成為中國新文學史上一位有風格的傑出的女作家。
[簡歷]1911年6月2日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的一個地主家庭里;
1925年進入本縣第一女子高小讀書;
1927年進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讀書;
1933年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活動,陸續在《大同報》的「大同俱樂部」及「夜哨」副刊上發表短篇小說、散文和詩,如短篇小說《棄兒》、《兩個青蛙》、《小黑狗》、《啞老人》、《夜風》、《葉子》,散文《腿上的綳帶》、《太太與西瓜》,詩《八月天》等。她一開始創作生涯,就把目光投身了廣大被奴役、被剝削的勞動人民;
1934年9月,寫完工長篇小說《生死場》;
1935年1月,蕭紅又寫出了短篇小說《小六》,5月,完成了散文集《商市街》,在寫作《商市街》的前後,又寫出了《過夜》、《初冬》等散文。《商市街》是一部自傳型的抒情散文集;
1936年隻身東渡日本,寫出了短篇小說《王四的故事》、《紅的果園》、《牛車上》,以及散文《孤獨的生活》與《家庭以外的人》;
1937年1月,蕭紅從東京返加祖國。回國前夕,於1月3日在東京寫完組詩《沙粒》。蕭紅把《苦杯》、《沙粒》、《拜墓詩》以及《可紀念的楓葉》、《偶然想起》、《靜》、《栽花》、《公園》、《春曲》、組詩(共六首)、《一粒土泥》等共六十首詩,抄寫成《蕭紅自集詩稿》手抄本,珍藏起來。直到1980年,才由魯迅博物館的同志將它們公布於世;
1937年10月蕭紅和蕭軍跟隨上海的文化人,撤退到武漢。在武漢,好與胡風、蕭軍、端木蕻良等人一起,創辦了《七月》。她為《七月》寫作了《小生命和戰士》、《火線外(二章)》、《一條鐵路底完成》、《一九二九年底愚昧》等散文,並寫作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篇評論性質的文章《〈大地的女兒〉與〈動亂時代〉》;
1938年1月,蕭紅與蕭軍從武漢到達山西臨汾,在「民族革命大學」任教。在此期間,寫作了散文《記鹿地夫婦》。2月,蕭紅則隨同丁玲率領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取道風陵渡,乘火車去西安。在火車上,蕭紅與塞克、端木蕻良、聶紺弩合作,創作了描寫山西農民進行抗日斗爭的三幕話劇劇本《突擊》。這是蕭紅第一次參加寫作劇本;
1940年1月,蕭紅與端木蕻良從重慶到香港。在香港期間,她創作了兩部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和《馬伯樂》,一部中篇小說《小城三月》,還有散文《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九一八致弟弟書》、短篇小說《北中國》等等;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了香港和九龍。重病的蕭紅,陷落在九龍。終於在1942年1月22日,在最後這所臨時醫院里逝世。這時,她只有三十一歲。
[主要成就]蕭紅主要作品簡目年表 :
《跋涉》,悄吟(蕭紅)、三郎(蕭軍)合著,集中收蕭紅小詩《春曲》及短篇小說五篇。
《生死場》(長篇小說)
《商市街》(散文集)
《橋》(散文、短篇小說集),署名消吟
《牛車上》(散文、短篇小說集)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
《蕭紅散文》
《回憶魯迅先生》
《馬伯樂》(長篇小說)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
《小城三月》(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