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七年級上冊語文詩五首ppt

七年級上冊語文詩五首ppt

發布時間:2020-12-22 02:53:45

㈠ 語文版2009年秋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測試題

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復習(一)
一、知識積累卡片
1.課文主題概述
讀《論語》六則,猶在聆聽一淵博長者講學習態度和方法;《期行》告誡我們「信」是立世之本,從小要做一個守信人;《乘船》講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不能輕諾寡信。在《傷仲永》中王安石認為人的才能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木蘭詩》講述木蘭代父從軍,建功還鄉的故事;《回鄉偶書》詩人年老回鄉的感慨和見聞,有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物是人非、無所適從之感;《夜雨寄北》寫巴山夜雨景象和詩人對妻子的思念,抒遊子羈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鄉之情。《淮上與友人別》寫春天裡的離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對別離赴任友人的寬慰和勸勉;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對自身的坎坷遭遇和無限感慨。
2.文言知識梳理
(1)重點實詞
《<論語>六則》
慍(yùn):怨恨,心裡不滿 故:舊,指學過的知識 知:理解,領會 罔(wǎng):迷惑不解 殆(dài):危險,指「學業上陷入困境」 敏:聰明 是以:因此 厭:滿足 誨:誘導,教導 從:採納,聽從
《期行》
期:約定 委:丟下,拋棄 引:牽引,拉 顧:回頭看
《乘船》
輒(zhé):當即 幸:幸而,恰巧 尚:還 可:肯,同意 舍:扔掉,拋棄 納:接納,接受 托:請托,請求 寧:難道 邪(yé):嗎,表疑問 拯:救助
《傷仲永》
未嘗:不曾,從來沒有 求:索要 異焉:對此感到驚異 旁近:附近,指鄰居 為:作,這里是「題寫」之意 收:聚,這里是「團結」的意思 自是:從此 就:完成,這里是「寫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可觀:值得看 稍稍:紛紛 丐:求,索取,這里是「花錢請(仲永題詩)」 利其然:認為那樣有利 環謁:四處拜訪 稱(chèn):相當,符合 聞:名聲,這里指好名聲 泯(mǐn):消失
《木蘭詩》
市:買 策勛:記功 強:多,余 著;穿 傍:靠近,貼近
《詩五首》
何當:何時,什麼時候 卻:再,還 之:往,到 比鄰:近 兒女:青年男女 酬:酬答 舊:老朋友 側畔:旁邊 長(zhǎng):增長,這里是「振作」的意思
(2)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通「悅」,高興,愉快。
(2)學而不思則罔。 「罔」,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識之。 「識」通「志」,讀「zhì」,記,記住.
(4)尊君在不?「不」通「否」,讀「fǒu」,嗎。
(5)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扳」通「攀」,讀「pān」,牽,拉。
(6)對鏡帖花黃。 「帖」,同「貼」
(7)出門看火伴。 「火」,同「伙」
(3)古今異義詞
(1)不亦君子乎(君子:古義: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今義:人格高尚的人)
(2)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是兩個詞。今義:表可能或能夠、許可)
(3)學而不厭(厭:古義:滿足。今義:因為多而不喜歡)
(3)去後乃至(去:古義:離開。今義:常用於「到……去」。)
(4)後賊追至(賊:古義:指作亂的人。今義:偷竊行為的人。)
(5)期日中(期:古義:約定。今義:日期)
(6)幸尚寬(幸:古義:恰巧,幸而。今義:幸福)
(7)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是:古義: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8)稍稍賓客其父 (稍稍:古義:漸漸、慢慢地。今義:稍微。)
(9)復到舅家 (復:古義:再,又。今義:重復、往復。)
(10)泯然眾人矣 (眾人:古義:普通人,一般人。今義:指大家、許多人。)
(11)即書詩四句(書:古義:寫。今義:圖書,書籍)
(12)阿爺無大兒(爺:古義:父親。今義:爺爺,爸爸的父親)
(4)詞類活用
(1)溫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詞用作名詞,指舊知識和新知識。)
(2)不恥下問(恥,形容詞用作動詞,「以……為恥」。)
(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日:名詞作狀語,表示行為的經常性:每天,天天。)
(4)泯然眾人矣 (眾人:名詞用作動詞;變成普通人。)
(5)父異焉 (異: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為異,感到驚異,對……感到詫異。)
(6)邑人奇之 (奇: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為奇,對這件事感到奇怪。)
(7)稍稍賓客其父 (賓客:名詞用作意動詞:以……為賓客,把他的父親當作賓客對待。)
(8)父利其然 (利:形容詞用作意動詞:以……為利,認為這種情況是有利可圖的。)
(5)特殊句式
(1)倒裝句
何有於我哉? 「何有」即「有何」,有哪樣。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何以」即「以何」,憑什麼。
是以謂之「文」也。 「是以」即「以是」,因此。
何為不可 「何為」即「為何」,為什麼?
(2)判斷句
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則」、「是」連用,表判斷。)
(3)省略句
朗曰:「幸尚寬。」(省略主語「船上」。)
期日中(省略主語「他們」。)
(6)詩文中涉及到的成語
(1)三人行必有我師 (2)擇善而從 (3)不亦樂乎 (4)溫故知新 (5)不恥下問
(6)學而不厭 (7)誨人不倦
3.文學常識積累
(1)文體知識
語錄體 筆記小說 記敘文 七 絕 七 律 五 律 樂府民歌
《論語》 《世說新語》 《方仲永》 《回鄉偶書》《夜雨寄北》《淮上與友人別》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木蘭詩》
(2)作家作品
課 文 作 者 時 代 出 處
《論語》六則 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 《語語》
《期行》《乘船》 劉義慶 南朝宋 《世說新語》
《方仲永》 王安石 北宋 《臨川先生文集》
《木蘭詩》 郭茂倩編 南北朝 《樂府詩集》
《回鄉偶書》 賀之章 唐代 《全唐詩》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唐代 《李義山詩集》
《淮上與友人別》 鄭谷 唐代 《雲台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唐代 《王子安集》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唐代 《劉夢得集》
(3)常識積累
1.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
2.唐宋八大散文家:(唐)韓愈、柳宗元;(宋)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3.誠信格言:①言必信,行必果。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4.名句賞析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選擇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故鄉兒童天真活潑、彬彬有禮的神態,使人如見其貌、如聞其聲。「笑問」二字尤為傳神,它既表現出孩子們對客人的親切、尊敬,又勾畫出他們的稚氣、好奇的性格特點,同時又流露出詩人對他們的喜愛之情。但寫故鄉的兒童,還不是這兩句詩的本意,本意仍是寫自己。詩人本是故鄉人,對故鄉懷有深厚感情,但回到家鄉,卻被人當作了客人。這對一個對故鄉有深情的人來說,該是一個多麼大的刺激啊!歲月流逝,人生易老,物是人非的無限感慨,盡在不言中。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出來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面對巴山的凄風苦雨,詩人想像到什麼時候能夠還鄉,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燈芯燭花,溫情細語中又提起現在在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這情景是想像中的回味,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虛實相生,情景交融。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詩既有惜別之意,更是寬慰之語,表現了詩人寬闊的胸襟,洋溢著對友人的真摯深厚的情感。它語言形象而凝練,飽含深情而富於哲理,一洗以往送別詩中黯然消魂的感傷情調,而代之以豁達樂觀的感情,給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詩中,詩人以「沉舟」「病樹」自喻,固然不無惘悵,卻也頗為豁達。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這百舸爭流、欣欣向榮的景象振奮了作者的精神,激勵作者以達觀的態度來應對世變。這一聯,突然振起,一變憂傷低沉的情調,代之以慷慨激昂的情調,既鼓舞人,又感染人。現今常用這兩句詩來比喻自然和社會發展中,沒落、腐朽事物的存在不足為奇,絲毫不能阻擋歷史車輪的前進;進步的、新生的事物是在沒落腐朽的廢墟旁蓬勃發展起來的。它蘊含的哲理:人生總會有一些挫折和失敗,但不能悲觀,要相信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未來總比現在好,要積極進取,樂觀向上。
二、課文研讀平台
4.重點語句翻譯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解讀:十二個字科學地詮釋了「學」和「思」的關系。「學」和「思」要結合起來,要辯證地對待學思之間的關系,才能有所獲。
(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翻譯: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樣呢?
解讀: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3)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
翻譯:您與我父親約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沒到,就是不守信用;
解讀:守約就是講信用,失約就是不守信用,這是一種好品質,小小元方都懂這一起碼道理,且言辭有理,讓「友人」無言以對。
(4)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
翻譯:先前之所以猶豫不決,正因為考慮到這種情況了。既然已經接納他,難道可以因為情況緊急就拋棄他嗎?
解讀:語言描寫表現出華昕在賊兵追到的危急形勢下,不顧危險,堅持帶著一個素不相識的人逃難,這體現他臨危不懼、急不相棄、一諾千金、幫人幫到底的氣概。
(5)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翻譯: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戰死沙場,有的多年後重返故鄉。
解讀:這句詩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所謂「互文」,也稱互文見義,指上下文中相關詞語互有省略,而意義上則互相補充,從而使言辭簡潔精練。句中身經百戰,戰死沙場,凱旋歸來者,既有「將軍」,又有「壯士」。理解互文時不要單看字面意思,一定要上下文聯系。
(6)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翻譯:在外面,我懷念老朋友的時候,只能徒然地吟誦《思舊賦》;我回到故鄉,恍如隔世,正像傳說中的爛柯人。
解讀:「聞笛賦」指西晉向秀所作的《思舊賦》。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滿當時掌握政權的司馬氏集團而被殺。一次向秀經過亡友秘康的舊居,聽見鄰人吹笛,不勝悲嘆,於是寫了《思舊賦》。意思為想起當年因政治改革失敗被殺被貶的朋友,不勝懷念。「爛柯人」指晉人王質。據《述異記》王質入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便停下來觀看。等到棋局終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此處作者以王質自比,寫自己被貶離京雖然只有二十餘年,但心裡卻有隔世之感。這兩句活用典故抒發自己長期被貶的心境。
5、課內語段精煉
(一)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1.解釋加點的詞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 俱 有一人慾依附 欲
歆輒難之 輒 王欲舍所攜人舍
2.翻譯句子:
幸尚寬,何為不可?
3.本文主要通過 描寫來刻畫人物。
4.主篇文章給我們的啟示 是什麼?
5.華歆與王郎的做法有什麼不同?你如何評價他們的「優劣」?
(二)
金溪民方仲永......不使學。
1.解釋下面各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世隸耕 ②指物作詩立就
③稍稍賓客其父 ④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3.用自己的話說說: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麼?
三、實踐探究園地
6.課外拓展閱讀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①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②為通好也。」元禮與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躇③。
【注釋】:①中表親戚:有堂表關系的親戚。②奕世:幾代。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樣子。
1.下面句子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隨父到洛(洛陽) B.為司隸校尉(擔任)
C.既通,前坐(……以後) D.君與仆有何親(僕人)
2.對下面加點的名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孔文舉年十歲(孔融,孔子二十世孫)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陽(即老子,老子又名李耳)D.太中大夫陳韙(是皇宮里的御用醫生)
3.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
②人以其語語之。
③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4.孔文舉說:「想君小時,必當了了。」讓陳韙感到「大踧躇」的原因是什麼?
7、語文實踐演練
(一)
1.語文活動課上,老師讓你組織一場即興演講,題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為自己設計一個簡短的導入語吧!
我的開場白:
2.古代有不少勤奮好學的成語典故,請寫出成語、人物典故各兩個。
有關勤奮好學的成語: 、
勤奮好學的人物典故: 、 。
3.請你舉一個和方仲永相反的例子:
(二)
1.將《木蘭詩》改編成一篇情節曲折的故事。
要求:(1)有一個吸引人的標題;(2)要有細節;(3)情節要合理。
2.根據下表製作附錄一「名著引讀(一)」的讀書卡片:
著作 作者 國家 體裁 主要人物 主題 重要情節
《西遊記》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童年》
(語文社)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復習參考答案:
二、課文研讀平台
5.課內語段精煉
(一)
1.都,一起 想要 當即 扔掉,拋棄
2.(船里)恰好還很寬松,為什麼不同意?
3.語言
4.一個人要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不能輕諾寡言
5.要點:王朗做事只看眼前;華歆做事考慮周密,守信用。 華歆在情況緊急的關鍵時刻不願拋下別人不管,患難見真心;王朗輕易許諾,遇到危險想舍人救己,所以華優,王劣。
(二)
1.附屬,隸屬 完成,這里是「寫好」的意思 以賓客之禮相待 通「攀」,讀「pān」,牽,拉。
2. ①從此,(大人)指著東西讓他作詩,他立刻就能完成,其中文采和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②他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就天天帶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3.其父為了眼前的利益「不使學」,說明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如果後天不努力學習,不繼續進取,就不會取得成就。
6.課外拓展閱讀
1.D2.D3.①所以我和你是世代交好啊。②人們把孔文舉的話對他說了一遍。
③陳韙說:「小的時候聰明,但長大後未必還是一樣出色。」
4.因為孔文舉話中有話,意思是說,想必你小的時候一定非常聰明,所以現在才變得這么笨。
7.語文實踐演練
1.手不釋卷 孜孜不倦 十載寒窗 廢寢忘食
2.韋編三絕 懸梁刺股 雪窗螢幾 鑿壁偷光
3.(1)愛迪生先天不足,後天努力,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2)貝多芬雙耳失聰,但他勇敢扼住命運的咽喉,勤奮努力,終於成為音樂大師。
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復習(二)
【單元同步練習】
第一部分:
1.下列加點字注音全對的一組是( )
A.燕山(yan) 胡騎(ji) 機杼(zhu) 環謁(ye)
B.華歆(xin) 邑人(yi) 優劣(nie) 泯然(min)
C.軍帖(tie) 可汗(han) 朔氣(shuo) 城闕(que)
D.宦遊(huan) 曲闌(lan) 雲鬢(bing) 轡頭(pei)
2.解釋下列每組中加點的字詞。
①誨人不倦( )②不能稱前時之聞( )③朔氣傳金柝( )④元方入門不顧3.下列各句中的數目字用法不同於其他兩個的分別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B.仲永生五年
C.軍書十二卷
D.又七年,還自揚州。
E.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5.按要求填空。
①如果你的一個同學被其他人誤解了,但他並不生氣,仍像從前一樣去寬以待人,你這時就可用我們學過的《〈論語〉六則》中的一句話來表揚他。這句話是「 , 。」
②《木蘭詩》中的「 , 」兩句揭示出了戰地生活的艱苦。
③你的一個最要好的同學要到外地去讀書了,送別的時候你可以引用王勃的兩句詩「 , 。」來和他共勉。
6、下列句子中的「之」分別指代什麼:
⑴默而識之( )⑵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⑶傳一鄉秀才觀之( )
⑷友人慚,下車引之( )⑸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
7、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B、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C、尊君在不。
D、擇其善者而從之。
第二部分:
(一)木蘭詩
卿卿復卿卿,......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8.木蘭代父從軍的原因是什麼?
9.畫線的第一句運用的修辭方法是 ,寫出了 。
10.兩組「旦辭……暮宿(至)……」寫出了 。
11.兩組「不聞……但聞……」寫什麼景象?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12.第四段主要寫什麼?為什麼略寫?
13.選出不是對偶句的一項( )
A.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B.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C.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D.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14.木蘭凱旋迴朝,天子怎樣對待她?她的要求是什麼?
15.畫線的第二句是什麼描寫?表現木蘭什麼特點?
16.結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為喻,贊頌了什麼?
17.對木蘭這一形象的意義,怎樣貼切評價?
(二)
陳太丘與友期行......元方入門不顧。
18.將文中畫線處的句子補充完整。
19.將「君」、「尊君」、「家君」正確地填人文中的A、B、C處。
依次是:
20.找出描寫友人神態的詞句寫在下面。
21.友人為什麼會遭到元方的駁斥?你贊同小元方的做法嗎?
22.你如何看待「信」和「禮」?
(三)
怪哉
漢武帝幸甘泉,馳道中有蟲,赤色,頭牙齒耳鼻盡具,觀者莫識。帝乃使東方朔視之。還對曰:「此蟲名怪哉。昔時拘系無辜,眾庶愁怨,咸仰首嘆曰:「『怪哉!怪哉』蓋感動上天,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獄處。」即按地圖,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蟲?」朔曰:「尺。憂者,得酒而解。以酒灌,當消。」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下,須臾糜散。
[注釋]①幸:臨幸,古代皇帝到某地稱為「幸」。②拘系:拘押,關押。③庶:庶民,百姓。④按:察看。⑤信:的確,確實。
23.解釋加點詞語。
①觀者莫識( )②還對曰( )③咸仰首嘆曰( )④信如其言( )
⑤何以去蟲( )⑥以酒灌( )
24.翻譯句子。
①此地必秦之獄處。
②於是使人取蟲置酒下,須臾糜散。
25.《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寫到,魯迅小時候曾經問他的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先生不予回答。你能根據本文作出回答嗎?
26、東方朔對「怪哉」的解說,是否含有更深的意味?
(四)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27.貫穿全詩的線索是 。
28.這首詩用詞嚴謹,照應嚴密。詩中「誰」與「 」相照應,「飛」與「散」呼應,「春風」則與標題中的「 」相呼應,「折柳」為別離曲,故又與結句中的「 」相呼應。
29.「敝入春風滿洛城」的意思是 。這是詩人的 ,是藝術的 。
30.「此夜曲聞折柳」一句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其原因在於 。
31.「何人不起故園情」一句中「何人」僅僅是說別人,說大家,對嗎?
3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別時的—種習俗。你能說出關於折柳曲的詩句嗎?
第三部分:寫作
學了《傷仲永》後,我們無不為方仲永的「泯然眾人」而感到可惜。如果方仲永及其周圍的人是另外一個樣子,現在的方仲永又將如何呢?請以《誇仲永》為題寫一篇作文,500字以上。
(參考答案:1.A 2.①教導②相符、相當③北方④回頭看 3.AC 5.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②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③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6.⑴知識⑵仲永⑶仲永寫的詩⑷元方⑸書具 7.D 8.父親年老無力從軍,家中又無長兄,同時考慮到天子徵兵是保衛國家的大計。(意近即可) 9.排比。木蘭急切操辦行裝,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0.征途遙遠,行軍的神速和軍情的緊急。 11.宿營地空寂荒涼的景象,烘托木蘭離家愈遠思親愈切的細膩情懷。 12.概寫木蘭十年征戰的生活。由於詩的重點在於頌揚她勇於獻身不圖榮華富貴的高尚情操,所以對戰場和戰爭略寫。 13.A 14.天子「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木蘭的要求是「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15.動作描寫。表現木蘭歸來後喜不自禁、恢復女裝的激情。 16.贊頌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長期征戰的謹慎和機敏。 17.木蘭代父從軍,表現了古代北方勞動婦女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 18、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19、依次是:尊君、君、家君 20、友人便怒;友人慚 21、因為友人無信無禮;「信」,是立世之本,友人無信還無禮,小元方據理反駁,做得好。 22、「信」是立世之本,「禮」是做人之本。 23.①識辨②回答③都④確實⑤除去⑥用 24.①這兒肯定是秦朝的牢獄所在的地方。②於是派人把「怪哉」蟲捉來放到酒中,過了一會這蟲子就化掉了。 25.傳說中因人含冤怨憤而變成的蟲子,在酒中就會化掉。 26.東方朔的解說,含有勸喻漢武帝要寬待百姓的意思。 27、聞 28.暗,春夜,故園情 29.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彷彿全城的人都聽到了。想像。誇張(注意「滿」字的作用) 30.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就是離別的同義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激盪起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 31.不對。這既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思念故園之情的還是李白自己。 32、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㈡ 語文「七年級上冊」的文言文有哪些

  1. 《童趣》

  2. 《論語十則》

  3. 《山市》

  4. 《世說新語兩則》

  5. 《寓言四則》

㈢ 語文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課文..

論語六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世說新語二則

期行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乘船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木蘭詩
卿卿復卿卿,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 ,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五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
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夜雨寄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淮上與友人別(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寄人(張泌)

別夢依依到謝家,
小廊回合曲闌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猶為離人照落花。

㈣ 七年級上冊25課詩詞五首(語文出版社)有哪幾首內容

25

*
詩五首

雜詩(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夜雨寄北(李商隱內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容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淮上與友人別(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七年級語文下冊第25課詩五首分別是

是浙教的嗎,如果是浙教的七下第25課不是詩是文言文。。。很抱歉沒有幫到你

㈥ 七年級下冊語文書的25課《詩詞五首》的五首詩各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1課《與朱元思書抄》
24可《送東陽馬生序》
25課里的五首詩詞,是必須要背下來的。
26課《小石潭記》
27課《岳陽樓記》
30課詩五首也是必須要背下來的。
其中24課、26課、27課是中考古文閱讀的候選課目。一定要熟記!

㈦ 語文七年級30課詩五首翻譯 還有重點在哪裡

什麼版本,我人教版;還有上冊下冊,我上冊,也有下冊;古詩還是文言文,我全有;!@#¥%……&*()

㈧ 初一上冊語文詩五首的一些問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首句"楊花落盡子規啼 ",是寫李白"聞王昌齡左遷"時的暮春景象 。"楊花落盡"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杜鵑泣血悲鳴,進一步渲染環境氣氛的黯淡,凄楚。次句"聞道龍標過五溪",龍標 ,今湖南省黔陽縣。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詩中對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內心凄楚更兼環境蕭涼,更顯出李白對詩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是寄情於景,對詩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意思是,我將自己對你的一片情思寄與明月,希望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帶著我的思念隨你直到你遠謫的偏遠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筆下,明月是高雅、純潔的有情物 。這首詩中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不僅表現出李白王昌齡的心靈都如明月般純潔、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還在,他們二人的友誼就會象皓月一樣永遠長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況王昌齡知己甚眾!

《登飛來峰》
王安石是封建社會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詩人和散文大師。他在北宋文壇上有傑出的地位。他的詩繼承了杜甫、韓愈的傳統,善於翻新出奇,它有獨創性,無論是思想內容或是藝術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飛來峰在杭州西湖靈隱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現在的浙江寧波)做知縣,任滿以後回江西臨川故鄉,路過杭州的時候,寫了這首詩。這一年王安石三十歲。

第一句「飛來峰上千尋塔」,八尺是一尋,千尋塔是極言塔高。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的「聞說」,就是「聽說」。作者說:我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黎明雞叫的時候,在這兒可以看見太陽升起。第三、四句寫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自然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余,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 「自緣身在最高層」的「緣」,當「因為」、「由於」講。我們不要小看這首登高游覽的小詩,它體現了詩人的理想和抱負。

雞鳴看日出是很壯麗的景緻。今天我們還把太陽比革命領袖,把陽光普照大地象徵革命的輝煌勝利。在北宋仁宗時候,國家表面上平安無事,實際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銳起來了。王安石作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懷著要求變革現實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國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嶺塔頂,就聯想到雞鳴日出時光明燦爛的奇景,通過對這種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對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雲遮望眼」這句看去很淺近,其實是用了典故。西漢的人曾把浮雲遮蔽日月比喻姦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對賢臣進行挑撥離間,讓皇帝受到蒙蔽(陸賈;《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寫過兩句詩:「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見《登金陵鳳凰台》)意思說自己離開長安是由於皇帝聽信了小人的讒言。王安石把這個典故反過來用,他說:我不怕浮雲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那就是因為我站得最高。這是多麼有氣魄的豪邁聲音!後來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時候做了宰相,任憑舊黨怎麼反對,他始終堅持貫徹執行新法。

他這種堅決果斷的意志,早在這首詩里就流露出來了。我們認為,這首詩和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

《題破山寺後禪院》
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鳥兒歡唱,裊裊的鍾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
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進入勝境。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是杜甫的作品,杜子美最擅長的就是律詩,他的對偶很工整。
第一句: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主要是介紹泰山的地理位置在古代齊國和魯國的交界處。
第二句: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是說泰山的自然景觀,鍾靈毓秀,由於山很高,山的南面和北面景象不同,猶如一邊是早晨,一邊是傍晚。
第三句: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講的是泰山宏偉的氣勢。雲層在山間浮動,睜開眼睛就看到晚歸的鳥兒。
第四句廣為流傳,說的是等登上山頂,就可以俯瞰整個大地,其他的山都變得渺小。
整首詩很有氣勢,描繪了巍峨的泰山,表得出杜甫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也表達了他勇登高峰的雄心和氣概。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與「水何澹澹」寫的是動景,「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在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詩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澹澹」一句的進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濛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像和誇張,展現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也指出這是樂府唱過的。

我給了很多的啊

㈨ 七年級上冊語文書附錄頁的後5首古詩

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過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題破山寺後禪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鍾磬音。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夜雨寄北 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泊秦淮 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浣溪沙 晏殊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楊萬里莫言下嶺卻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如夢令 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觀書有感 朱熹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㈩ 初一語文上冊有哪些文言文

《論語》十則
扁鵲見蔡桓公 《韓非子》
狼 蒲松齡
詩五首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 陶 潛
過故人庄 孟浩然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書湖陰先生壁 王安石
游山西村 陸 游

為學 彭端淑
木蘭辭 北朝民歌
*賣油翁 歐陽修
*宋定伯捉鬼 干 寶
詩詞五首
觀滄海 曹 操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望岳 杜 甫
如夢令 李 清照
西江月 辛棄疾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上冊語文詩五首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