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五年級上冊語文書批註第一課

五年級上冊語文書批註第一課

發布時間:2020-12-21 20:43:40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的第一單元的課文,誰能給我一些批註(我要1~4課的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批註)

一 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作者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是老橋。第二位是樹林,接著是山泉,溪流,白雲,瀑布,懸崖,雷陣雨,螞蟻等。 2.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是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開想像,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第1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第2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關於第1問,要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雲、瀑布、懸崖、落葉、小花、陣雨、螞蟻、歸鳥等。關於第2問的回答,參見「課文研討」的有關內容。 二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這是一道寫作訓練題。設題角度新穎,不是以遊人的視角寫景物,而是從景物的角度,讓它與遊人互訴心聲,實際上景物與遊人已經成為「朋友」。寫作時要引導學生注意「假設你是某一景物,與遊人互訴心聲」的提示。句子解析
①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 「撞了個滿懷」,形象地寫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和風中的那種感覺。因為風中含著「露水」,所以特別滋潤心脾;也因為風中含著梔子花的氣息,所以在滋潤中還帶著一絲甜蜜。這「走出門」後給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尋常,說明了「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同時,也間接地點明山中訪友是在初夏的一個早晨。 ②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你累嗎? 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贊美和敬佩。 ③走進這片樹林,有許多鳥喚我的名字,有許多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鳥兒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喚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閃亮,而是在「與我交換眼神」。一聲「呼喚」,一個「眼神」,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④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麼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鏡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渾濁嗎?你好,溪流妹妹!你吟著一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瀑布大哥!…… 這一組句子是寫「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內容一致,結構相似,是一組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裡「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採用第二人稱,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⑥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這句中,「它們」指的是落花和落葉,「儀式」指的是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並融入泥土的過程。時間雖然短暫,卻有深意。因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大自然就這樣在循環中生生不息,於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塊石頭……」這一層,因為石頭就是由火山爆發的岩漿凝結而成,在普通的石頭身上也有著大自然輪回變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從石頭的輕輕敲擊中可以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作者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回。可見,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⑦波光明滅,泡沫聚散,歲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唯有你堅持著,你那從不改變的姿態,讓我看到了一種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歲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指歲月就像流過的河水,過去了就再也沒有了,感嘆時光的匆匆,要珍惜時間。 ⑧走進這片樹林,每一株樹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著青翠的手勢。有許多鳥喚我的名字,有許多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通過擬人的手法,生動地寫出了作者與大自然之間彷彿是心有靈犀,默契無懈可見,作者細心地能夠感覺到大自然的聲音,太有靈性了。 ⑨忽然下起雷陣雨,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喝醉了酒的詩人在雲頭朗誦,又感動人又有些嚇人。 此處的比喻用的十分詼諧,既把雷陣雨的氣勢渲染得淋漓盡致,又把雷陣雨分為「粗礦」和「文雅」的。 ⑩雨停了。幽谷里傳出幾聲犬吠,雲嶺上掠過一群歸鳥。我也該回家了。於是,我輕輕地揮手,告別了山裡的眾朋友,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順便還帶回一路月色······ 此句言辭優美,作者帶著與這些大自然的朋友相處來感到的新奇,愉悅回家,感受到朋友的真諦,滿懷收獲的離開。
<山雨>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像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分濃濃的喜愛之情。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後的順序寫的。這也是教學本課的重點。和聯想,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出山雨的特點。

<草叢的部落>
語言生動形象,作者善於通過視覺和聽覺所及,發揮合理而新奇的想像作者以奇異的想像,追隨著一隻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游歷,從中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物的喜愛之情。 課文首先介紹了作者在一片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隨一隻爬行的小蟲展開了奇異的游歷。然後具體地描寫了這場經歷:草莖變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蟲成了游俠,隨著草蟲與同伴的一路招呼,「我」來到了草蟲的村落。在草蟲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蟲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國少女般的花色斑斕的小圓蟲;看到了像龐然大物似的來訪者——蜥蜴;看到了甲蟲音樂家的演奏會;看到了「村民們」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後表達了對草蟲村落的深深依戀。作者以別具一格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次奇異的游歷,使我們感受到作者在神遊這個想像世界中所透射出來的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與小生命交流中所體現出來的那顆晶瑩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間洋溢著的濃濃的生活氣息。 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達上頗具特色。作者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一個草蟲世界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具體如下: (1)豐富的想像。作者看到一隻孤零零地在草叢中爬行的小蟲,把它想像成了一位「游俠」;看到花色斑斕的小圓蟲,把它們想像成「南國的少女」;看到振動翅膀的甲蟲,把它們想像成「音樂家」;看到推著食物行走的甲蟲,把它們想像成從遠方歸來的「勞動者」……豐富的想像,賦予小甲蟲以勇敢、勤勞和智慧的特質,從而使一隻只美麗的小甲蟲深深地印在讀者的心中。 (2)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課文中,作者賦予草蟲人的生活形態。草蟲的村落,其實無非就是草蟲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裡,它和人類的生活天地沒有兩樣。那裡有街道,有小巷,還有形形色色的人們,它們不僅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更有著高雅的藝術追求,它們不但會享受生活,還會創造生活。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靈的那一片愛戀之情;二是體會作者如何進行觀察、並如何運用豐富的想像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1) 索溪峪為什麼是野的?
(2)索溪峪的野表現哪些景物?
(3)「野」是什麼意思?
2.是圍繞人的野、動物的野、山水野。從山的驚險、磅礴、不拘一格;水的小孩子氣;動物:但當我們一行中的一位年輕女同志從下面經過時,一隻調皮的猴子竟惡作劇地撒起尿來,嚇得這位女同胞驚叫一聲,慌忙逃了過去。而那隻調皮的傢伙,卻快活地叫著,跳到另一株樹上去了。人野:城裡戴眼鏡的姑娘,一邊攀緣,一邊大嚼著煮熟的玉米棒;年過花甲的老叟,在石塊間蹦來跳去,溫習著童年的功課。遇上突然橫在面前的山溪,一隊人全都手提皮鞋、絲襪,踩著亂石,從齊膝的水中趟過去。
3.一走進張家界索溪峪,腦子里一切意念便都凈化了,單單地剩下一個字:野;
作者在與大自然敬請的交談和大自然交友,感到大自然與人的親切。
4.山是驚險、磅礴、不拘一格。
5.水是野的。索溪象是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著山奔跑,一會兒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兒鬧去了。它尤其愛跟山路哥哥鬧著玩:一會兒手牽手,並肩同行;一會兒橫鏟一腳,將山路攔腰截斷。山路哥哥倒不十分害怕,它請樹木大叔幫忙,五根大樹往索溪身上一搭,反從索溪身上跨過去了。山路哥哥還找石頭弟弟幫忙,幾塊巨石一墊,山路便化成一條虛線,一跳一跳地從水中過去了。山路還有更巧妙的辦法,它在河床上墊一排大卵石,從水底下一個猛子扎過去。這樣的「路」,還可以過汽車。我們到黃龍洞去,六過索溪水,解放牌卡車就是從這水下的卵石路上開過去的。汽車吼叫著,車身搖晃著,水花四濺著,卵石擠碰著,我們的心也砰砰直跳……平生沒走過這么「野」的路!
6.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大約是因為和我們人類同祖先的緣故,對我們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們來到野生植物園時,一大群猴子飛騰跳躍,十分歡喜地表示歡迎,在我們頭上的樹枝間跳來跳去,親熱的勁頭難以言狀。但當我們一行中的一位年輕女同志從下面經過時,一隻調皮的猴子竟惡作劇地撒起尿來,嚇得這位女同胞驚叫一聲,慌忙逃了過去。而那隻調皮的傢伙,卻快活地叫著,跳到另一株樹上去了。
7.城裡戴眼鏡的姑娘,一邊攀緣,一邊大嚼著煮熟的玉米棒;年過花甲的老叟,在石塊間蹦來跳去,溫習著童年的功課。遇上突然橫在面前的山溪,一隊人全都手提皮鞋、絲襪,踩著亂石,從齊膝的水中趟過去……滿山的嘻嘻哈哈,滿溪的親親熱熱。人們,全在這山水中反樸歸真,全無了市井中的那股俗氣。
8.描繪出了索溪峪自然的美。作者置身於大自然,盡情與大自然進行心靈對話。

㈡ 6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一課批註怎麼畫

第五自然段要畫,批註可以寫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㈢ 初二語文第一課在文中圈點批註內容的六要素,整體把握新聞的內容

1 關於新聞又稱消息來:是對最新、最近源發生的一種事實的報道。
2 分類 (1)動態新聞:報紙、廣播。(2)綜合新聞:各種事情都講(例如政治、經濟、國內國外)。(3)典型報道:專門針對個人。(4)綜合述評:人對別人做的事情的評價。
3 新聞的結構 (1)標題:引題、正題、副題。(2)導語:文章的第一句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聞核心內容。(3)主體:新聞的主幹用充足的事實來展示新聞的主題、對導語的進一步拓展和闡釋。(4)結語:通常是文章的最後一句話,根據內容可有可無。(5)背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
4 新聞的特點:真實性、時效性、針對性、根據性。
5 新聞的要素(記敘文):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6 如何來讀新聞 (1)要迅速地了解新聞的內容:看標題。(2)比較詳細了解新聞的內容:看導語。(3)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看主體。

㈣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 在山的那邊批註怎麼寫 就是在課文旁邊多寫幾條批註 感受 誰幫幫我啊 老師檢查的

1.為什麼說是「隱秘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瞭望見大海,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2.為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裡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盪,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乾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乾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為什麼「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後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㈤ 《草原》五年級下冊第一課,老師要我們寫5處批註,我不是很懂老師說的要求……所以走過來問,怎麼寫

批註?你先說清楚什麼批註,我再幫你。
反正我去年的語文書還在。

六年級語文書草原的批註

《草原》課文分析

《草原》這篇散文記敘了老舍第一次訪問內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騎馬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表現了蒙古族同胞的純朴、熱情好客,以及蒙漢兩族人民團結互助的深情厚誼。

一、動靜結合繪美景

課文首先抓住色彩寫靜態,突出碧綠。作者首先寫草原的主色調——「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接著具體寫出它綠得有層次——「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綠得濃烈——「到處翠色慾流」;充滿了生機——「像無邊的綠毯」,像「中國畫」。在這萬綠叢中還點綴著白色的羊群、明亮的河流、棕灰色的馬群和各色的衣裳,真可謂五彩繽紛、美麗迷人,讓人心曠神怡,激情滿懷。

其次,抓住聲音寫動態,突出熱鬧。初入草原,偶爾有「忽飛忽落的小鳥」聲;接著「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後來「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這聲音由低到高,由稀到密,使草原變靜為動,為草原增添了生機與活力,也帶來了歡樂。

二、馬躍人歡顯真情

寫馬群,突出一個「快」。快到目的地時,「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疾馳,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見到了客人,「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群馬疾馳,遠迎客人,足見主人心情之急切,歡迎之熱烈、真摯啊。

寫賓主,突出一個「親」。蒙古包外,賓主相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進了蒙古包,「奶菜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端進來大盤子的手抓羊肉」;幹部和老翁都向「我們」敬酒再敬酒。賓主們還一起聯歡,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子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唱起來。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載歌載舞,騎馬賓士。這些都充分說明主人熱情好客。這盛情待客,蒙漢人民情誼深厚,親如兄弟,團結互助齊向前的氣氛,表現得特別濃烈,充滿真情。

三、矛盾手法見奇妙

老舍先生在文中故意將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深刻、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了復雜的思想感情。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碧綠的草原,無邊無際啊!然而,既寫「一碧千里」,為什麼又要轉接「並不茫茫」?一般說來,「茫茫」有無邊無際的意思,這里卻不是這個解釋,否則將與上面「一碧千里」的描寫產生矛盾。原來作者初入草原,感受新鮮,心情激動,用上「並不茫茫」則與「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的草原特點緊密關聯:草原一派碧綠,漫無邊際,放眼望去,一切都歷歷在目,沒有模糊不清的朦朧感受。因此,「茫茫」應理解為模糊、朦朧。

2.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

——「翠色慾流」是說翠色將流而未流;而「流入雲際」,則是說翠色已經流入雲間。這兩者自相矛盾嗎?其實,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活現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態,突出了草原空曠遼闊的特點,傳達了作者的忘我之情。「翠色慾流,輕輕流入雲際」,分別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前句是近鏡頭描寫:草原綠得濃厚將滴,綠得油亮閃光,給人「欲流」的感覺。這是化靜為動,突現草的色澤和草的生命,洋溢著無限的熱愛和贊嘆之情。後一句是遠鏡頭描寫:極目遠眺,草原與長空相接,濃綠與雲天相映,翠色千里,連綿不斷,一直伸向雲天深處。由於汽車在前進,所看見的那些「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雲天嗎?

3.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驚嘆」與「舒服」,「願久立」與「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實,作者驚嘆的是那從未見過的「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視野開闊,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何況是感情豐富的人呢;「想坐下」,是因為眼前美景沁潤著心田,內心涌動著一股勃勃詩情,想借詩歌來抒發。正是這矛盾的手法巧妙地刻畫出「我」在這種境界里的復雜的內心感受,多麼的自然得體啊!

4.初入草原,聽不見一點兒聲音,也看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粗讀起來,似乎有一點矛盾:草原真的靜寂,「聽不見一點兒聲音」?草原真的一無所有,「看不見什麼東西」?如果真的這樣,「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難道不是一點些東西?難道它們沒有一聲鳴叫?或者叫聲低得讓人聽不見?其實,作者在形容草原的靜謐,在形容草原的空曠,給讀者傳達了一種「鳥鳴山更幽」的感受。這樣以聲寫寂,以動襯靜,突出了遼闊草原寂而不死,靜中見活的生機。

四、詩句作結意無窮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詩句寫在結尾起什麼作用呢?首先,結句照應全篇。空氣清鮮,天空明朗,草原遼闊,一碧千里,令人陶然欲醉,於是「可愛」「愉快」「驚嘆」「舒服」這種種感受油然而生,「境」與「情」融為一體,結句的「天涯碧草」恰有概括與遙相呼應之妙;而「蒙漢情深」「話斜陽」則與上文所寫蒙族牧民縱馬疾馳、遠道迎客、盛情款待、歌舞迎賓的內容相關聯,同樣具有照應之效。其次,結句揭旨傳情。作者一行剛剛踏入草原,就從心底升騰起熱愛之情;待到牧民們遠道迎接,歡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賓主雙方親如一家,,真是深情厚誼感人心哪!結句「蒙漢情深」正是概括揭示,明白暢達。而「何忍別」「話斜陽」,一來突出了主客雙方不忍離別的內心世界;二來展示了主客雙方的動人情態——夕陽西下,戀戀難舍,心中的話兒簡直說不完。關鍵在於「情深」,兄弟之情溢於言表!然後,結句啟迪想像。蒙漢兩族人民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依戀不舍,娓娓而談,直到夕陽西下。這猶如一個特寫鏡頭,讓我們不僅感受到他們的惜別之情,而且生發了聯想:他們究竟在「話」什麼呢?或者感謝主人熱情接待,或者希望客人不久再來,或者互相鼓舞、交流看法,大家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大道上攜手並進……結句當如撞鍾,餘音繚繞。老舍用詩句結尾照應全篇、揭示題旨、傳達深情,的確讓人感受到了悠然難盡的韻味啊!

閱讀全文

與五年級上冊語文書批註第一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