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年級19課批註
上冊19課
《朱子讀書法》對閱讀過程有一段經典的描述:讀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無疑,中則節節有疑。多了這一番,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可疑,方始是學。朱熹將讀書過程揭示得十分清楚,教師研讀文本大概也要經歷這樣的過程,也要從「有疑」到「無疑」,再到「節節有疑」,以至「融會貫通」。筆者以為,教師研讀文本大致需要經過三個輪次的閱讀才能「融會貫通」。
第一輪:以讀者的身份初讀,達到從「有疑」到「無疑」方可
文本對於教師來講首先是一篇文章,因而我們首先會以一般讀者的身份去閱讀,「始讀未知有疑」,當我們初讀時也許會遇到讀音障礙,也許會遇到詞句理解困難,這時便會運用以往的舊知或經驗,通過猜測、查證等方法去弄懂。解決了詞句理解障礙後,自然會透過語言符號組成的文章表面去揣摩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思是什麼,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又是什麼。也就是說,我們作為一般讀者,在初讀時要解決詞句理解障礙,要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和思想感情,要「懂」文章的意思,即達到從「有疑」到「無疑」的程度。
例如,在初讀《「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可能遇到詞句理解的問題,比如「靦腆」,我們可以推測大致意思,再通過查詞典或教學參考書可以確認詞義是「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在無詞句理解的障礙後,我們通過整體初讀,很容易理解本文作者通過寫父母評價「我」幼時寫的第一首詩的事,除了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外,著重表達「寬容鼓勵之愛和嚴格要求之愛都是孩子成長必需的,都不可缺少」的思想。我們身邊的父母教育子女,要麼從寬容放縱到溺愛,要麼從嚴厲升格為粗暴,讀了這篇文章的讀者,特別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會從教育的角度重新反思自己的教育,會更懂得寬嚴之愛都是孩子成長所需的,作者的思想會因為給讀者以現實啟發意義而引發讀者的閱讀認同。一般讀者讀到此算「無疑」便止。
小學階段的教材,編者往往考慮到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選文往往主題明確,通俗易懂,讀者和作者(編者)的理解往往可以達成很大程度的一致性。盡管這樣,許多時候作者的表達意義並不就等同於讀者的理解意義,他們往往有落差,這就是說讀者有個性化解讀的可能。還有的文章,讀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揣摩作品,得出不同的理解,這就是多元解讀。比如,像《去年的樹》等一些非主題先行的文章就在文本意義上表現出復雜性,我們揣摩作者所表達的意思感到困難。遇到可能的個性化解讀或多元解讀,需要我們教師做更多的閱讀思考,從而得出更恰當的理解。
第二輪:以作者的身份去體察研讀,達到從「無疑」到「有疑」再到「有悟」的程度不少老師以為,我讀懂了文章就可以備課、上課了,這是不夠的。
進入教材的文章稱為文本,文本畢竟不同於一般意義的文章,因而我們教師不能滿足於一般讀者身份的閱讀,而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設身處地進入事件情境,深入人物的內心,體察角色的情懷。在體察研讀的過程中多問「為什麼」,往往可能激發幾許感動,產生某些感想,獲得特定的感悟,即達到從「無疑」到「有疑」,進而到「有悟」之境界。
就本課而言,筆者在體察研讀中站在作者角度,深入巴迪和父母的內心,設身處地想像當時的情境,想像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及心理活動,隨時問個「為什麼」,從而在下列幾個地方有一些感觸。
(一)閱讀第一自然段,體會
記得七八歲的時候,我寫了第一首詩。母親一念完那首詩,眼睛亮亮地,高興地嚷著:「巴迪,真是你寫的嗎?多美的詩啊!精彩極了!」她摟住了我,贊揚聲雨點般落到我身上。我既靦腆又得意揚揚,點頭告訴她這首詩確實是我寫的。她高興得再次擁抱了我。
1.母親為什麼這么興奮?
「我」只有七八歲,能寫出文字來已屬不易,何況寫詩呢?這是「我」的第一首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難怪母親「贊揚聲雨點般落到我身上」。母親的異常高興,也是在鼓勵我繼續努力,不斷進步。
2.改動第一自然段的一些字詞,再在比較中體會。
記得七八歲的時候,我寫了第一首詩。母親念完那首詩,高興地說著:「巴迪,真是你寫的嗎?多美的詩啊,很精彩。」她摟住了我,贊揚聲雨點般落到我身上。
與原文對照,我們發現改後的文段刪掉「一」「眼睛亮亮地」,將「嚷」換成了「說」,將「精彩極了」換成了「很精彩」,把「!」換成了「。」
這樣一改,文章就不能准確表現母親真實而強烈的驚喜之情。去掉「一」不能突出母親興奮的「驚」。「嚷」是說母親情不自禁地「喊叫」起來,近乎失態的高喊表現了母親從內心深處噴發出的激動,強烈地傳達出母親的「驚」與「喜」。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母親的眼睛都「亮亮地」,可見母親的驚喜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而「精彩極了」換成了「很精彩」,其誇獎的程度是有很大區別的,「極」表示達到了最高程度,母親對孩子的鼓勵和愛是毫無保留的。把連續的兩個嘆號換成句號,使人物說話語氣大大失真,無法表現當時母親的「真實而強烈」的驚喜語氣,與事件的情境全不吻合。通過這樣一比較,我們從語言、動作、神態上對母親的異常高興和真誠鼓勵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我們通過第一輪研讀已經知道「靦腆」是指「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但是再讀這段中的「既靦腆又得意揚揚」便產生了疑問:「靦腆」與後面的「得意揚揚」是矛盾的,難道用詞不當?
通過深入研讀,我們發現「靦腆」是反映了「我」寫第一首詩後希望得到他人好評卻又擔心他人評價的矛盾心情,因而「害羞不自然」;在得到母親如此熱情的贊揚後,「我」馬上有些「得意揚揚」。「得意揚揚」反映出「我」得到了母親出乎意料的贊揚後的激動以至有些「飄飄然」的感覺。兩個詞並列,生動而准確地反映了「我」的兩種心理感受在瞬間交織變化的復雜過程,這正是作者心理刻畫准確和生動的表現。
(二)閱讀第九、十自然段,體會
我把頭埋得低低的。詩只有十行,可我覺得他讀了幾個小時。
「我看這首詩糟糕透了。」父親把詩扔回原處。
1.只有短短的十行兒子寫的詩,為什麼父親讀那麼久,他讀時想了些什麼呢?
「我覺得他讀了幾個小時」,一方面說明父親看詩的時間的確較長,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在父親看詩時的緊張期待的心情。在這種緊張與期待的心境中,往往會感覺時間過得更加漫長。「父親」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寫過好多劇本。像父親這樣水平的人,讀兒童詩應該會很快地做出優劣判斷,他不至於會看這么久。我們自然會問,父親在看詩時想了些什麼呢?也許「父親」左思右想的是,正是因為這是孩子寫的第一首詩,如何評價關系孩子今後的發展,因而絕對不能隨意下結論,他是異乎尋常地謹慎,所以看了很久;他應該想過,到底是該像母親那樣繼續鼓勵孩子,還是逆母親的態度而動,讓孩子不要驕傲,經過長久而深入的思考,父親才做出了「糟糕透了」的斷言。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一位高度負責的父親,對孩子的愛有著更深刻理解的父親。
2.對照母親的態度,父親為什麼會做出這樣迥異的斷言(一個認為精彩到了極點,一個認為糟糕到了極點)?
通過比較,我們知道了父母是站在不同的立場表達著對孩子的愛。在母親的眼裡,孩子還很小,在成長的路上,需要的是多一些的鼓勵;而在父親的觀點中,母親的鼓勵有點過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揚揚」,在這種情況下,給孩子一些忠告,更有助於他的健康成長,所以他給予這首詩另一個極端的斷言「糟糕透了」。不管是哪種斷言,我們都能清楚地看到,其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的成長,都是愛。
(三)從「無疑」到「反思」讀了這篇課文,特別是讀到「我謹慎地把握住我
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風颳倒」時,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家長,我為什麼會自然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了呢?
今天我們很多人贊同賞識教育——的確,孩子是需要鼓勵的,這正是母親的態度。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說,母親的做法也是應該提倡的,父親的做法似乎確實有些過分。不過,母親的鼓勵也過了頭,以致孩子「得意揚揚」。我們作為教師,從教育的角度冷靜地評判巴迪父母的做法,首先應該肯定他們都是對的,孩子確實既需要熱情的鼓勵,也需要嚴格的要求,這才是全面的教育,否則片面的教育可能會給孩子成長埋下隱患。但是他們又都不完全對,不對的地方在於他們都給孩子以極端的斷言。應該說,教育孩子的正確策略是表揚與批評都要留有餘地,鼓勵和鞭策都要指出努力的方向,不能「一口氣吹上天」,也不能「一棍子把人打死」。盡管我們對巴迪父母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們誰也不會責怪巴迪的父母,因為在今天許多人的教育行為中,很有必要提醒全面教育的觀點,且這極端的斷言傳達出的是只有父母才有的那種毫不保留的純粹的愛。
(四)課文表達方面的特點
課文給我們留下了這樣深刻的印象,表達上有些什麼特點呢?
從作品的表達特點來說,除了語言、動作、神態及心理描寫非常生動准確外,作者選材十分典型,一件小事讓讀者充分領略了父母從截然相反的角度發出的對孩子的真摯的愛,並在父母的鮮明態度中將深刻的教育之理自然地表達出來了。因為對比十分強烈,所以給讀者的印象也更深,作品的感召力也更大。從敘述順序上說,作者以時間為序,有條理地敘述了發生這件事的經過和結果,敘述很清楚,文章後一部分補充敘述了父母評詩事件後「我」的豐碩成果,顯然是作者為了增加說服力,為印證自己思想觀點的正確性而補充的。
進行完了第二輪體察研讀的工作,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下前面使用過的研讀方法。第一用了體察法,即從作者或人物角度去深入體察角色內心,還原作品的情境,獲得個人獨特的感悟。記事寫人的文章大多可以通過此法深化對文本的理解,這課就是因為深入了人物的內心,所以也理解了作者,理解了巴迪父母的做法,甚至理解了他們做法中的瑕疵。第二是質疑法,即在深入研讀中要多問「為什麼」,善問「為什麼」。例如,提出「『靦腆』與後面的『得意揚揚』是矛盾的,難道用詞不當?」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這就是質疑法。第三,比較法,這種方法用得比較多,我們常用人物比較、事件比較、場景比較、詞句比較等獲得文本感悟。本文中,題目「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及引出的父母態度就是鮮明的對比,我們在體會中將第一自然段與第九、十自然段比較,即「父親」和「母親」的不同態度作比較就會獲得許多感悟;在第一自然段的體會中,我們通過去掉某些詞句再與原文對照,也是比較法的運用。第四,品讀法,這是具有語文學科特點的辦法。在「改動第一自然段的一些字詞,再在比較中體會」中,我們使用的就是抓住關鍵詞句來品讀欣賞的方法,在品讀中往往可以體會到文字背後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可以獲得許多閱讀收獲。第五,在研讀中我們使用了溯果追因的方法。「對照母親的態度,父親為什麼會做這樣迥異的斷言」是在質疑,同時也是在溯果追因。許多文章可以通過追溯某種結果的原因來挖掘文本深處的東西,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另外,還使用了抓點帶面的方法。本次研讀圍繞題目「『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展開,由題目引出寫父母的不同斷言,自然又引出第一自然段和第九、十自然段的比較,再由這兩個部分引向對全篇的體會,這是一個「抓點(題目)—引線(父母態度對照)—帶面(全篇)」的過程,這種方法抓住一個點帶出一條線索,統攬了全篇,能使研讀不至於零敲碎打、漫無邊際。
文本研讀無止境。體察研讀文本從「無疑」到「有疑」,「有疑」後經過研讀又到「無疑」,我們在「無疑」—「有疑」—「無疑」—「有疑」……直至朱熹說的「融會貫通」的過程中獲得研讀文本的樂趣。這個「融會貫通」的境界也是許多教師說的達到對文本「有所感有所悟」的境界。教師對文本讀出了個人獨特的感受、感動和感悟,就大致可以算「融會貫通」了。
第三輪:以學生的身份再讀,達到從「有悟」到「有用」
我們對文章做了一系列的研讀,文本藏於胸,融於心,化於情,這對教學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同時我們也知道,教學不是簡單地把教師感悟到的統統倒給學生就行了,而應該是有所選擇的。因此,教師研讀文本還需要多一分耐心,再次轉換角度,以學生身份,設「生」處「地」地閱讀,從而有效選擇適合有用的訓練點,即要從第二輪的「有悟」到本輪的「有用」——對學生有用,對教學有用。
(一)確定教學訓練點
我們該怎樣確定哪些教學訓練點對學生有用、對教學有用呢?
這需要處理好學生需要、教材特點與課標要求三者之間的關系。筆者以為,上述三者的關系中,教材特點是中間環節,也是關鍵環節,它上要服從於課標要求,下要服務於學生學習發展的需求,我們用「上掛下連」的方法可以有機地處理好三者的關系,即先行研讀教材特點,並與上面的課標要求掛鉤,看哪些訓練點是適合課標對本年段要求的,適合的我們把這些要求作為重點目標加以關注;其次向下聯系學生語文發展的需求,假如教材的某些訓練點符合課標要求,但並不是當前學生發展所需要的,我們就要有所選、有所棄,只選擇其中符合課標要求,又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教材訓練點作為學生學習的重點。
例如,本課教材的特點很多,很多訓練點也都可以進行語文訓練。我們讀懂課標高段要求「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和本單元導語「認真閱讀課文,把握主要內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樣通過外貌、語言和動作的描寫表現父母之愛的」提示,教學的基本方向和重點也就明確了;再根據本班學生語文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訓練。五年級學生在閱讀中往往只重視對內容和思想感情的把握,忽視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及心理活動的體會,對文章的敘述順序也不大留意。於是,我們就在三者之間找到結合點,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要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及心理活動來體會人物思想感情,同時也要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敘述順序。這就是課文的重點訓練點,也是文本研讀的落腳點。
(二)「設『生』處『地』」研讀我們該怎樣「設『生』處『地』」地研讀呢?所謂「設『生』」,就是以學生的身份去閱讀,所謂「處『地』」,就是放低自己的位置,以全班大多數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為標尺,去尋找學生可能遇到的閱讀疑難點、誤讀點、忽略點,從而找到本課的教學著力點。
例如,站在學生的角度,「我謹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風颳倒」等句子不會是老師理解的困惑點,但會是大多數學生理解的困惑點,教學時需要引導。五年級學生閱讀到父親對「我」寫的詩作粗暴的斷言,還把詩「扔」回原處時,可能結合現實生活中自己接受教育的經驗,認為母親是對的,而父親在這里的做法不對。學生不能理解父親,就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這就是學生在閱讀中可能存在的「誤讀點」。找到了學生的「誤讀點」,於是我們要在教學中提醒學生和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忽略點」在前面也提到,五年級學生的實際閱讀往往重視內容的理解,而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及心理活動的理解體會,是學生閱讀時容易忽略的地方,我們在教學中就需要著重強調和有目的地引導。
把上述三輪研讀的思路歸納起來,我們可以把文本鑽研的程序、方法以及研讀深度做一個梳理。為了更直觀,我們用表格的形式呈現如下:
研讀輪次
研讀的身份
研讀的程度
研讀的方法
第一輪
讀者的身份
有所懂
運用舊知、猜讀查證、整體把握
第二輪
作者的身份
有所悟
體察、質疑、比較、品讀及溯果追因、抓點帶面等
第三輪
學生的身份
有所用
設「生」處「地」、上掛下連
下冊19課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了解故事發生的情境,能從內心批評和唾棄托德和老闆在金錢面前的丑惡嘴臉。
2.通過對描寫人物的語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闆的特點,感受課文神態描寫和語言描寫的傳神之處。
3.認識課文中的4個生字,積累有關語言。
課前准備
課前介紹《百萬英鎊》的故事梗概。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談話:感受了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讓我們再來看看外國作家筆下的人。下面這篇課文選自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土溫寫的短篇小說《百萬英鎊》。
2.了解故事梗概
一個富豪之家的兩兄弟,從銀行中取出面額為一百萬英鎊的鈔票,藉此驗證這一百萬的價值。他們選擇了身無分文的年輕人作為實驗品。於是一個流落倫敦街頭的窮光蛋忽然之間得到了一張一百萬英鎊的鈔票,他的生活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變……
3.揭題:24*金錢的魔力
二、自讀課文,暢談體會
1.靜心讀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詞語概括老闆和托德的特點,課文的哪些描寫突出了這些特點。(在書上作批註。)
2.交流閱讀感受。
(1)學生在四人學習小組交流,談談對兩個人物的評價。推選代表准備全班交流。
(2)派代表分別在寫有「老闆」和「托德」的題板上寫上概括性的詞語。
例:
老闆:見錢眼開、金錢的奴隸……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3.各學習小組針對其中一個人物選取課文中一處最精彩的描寫讀一讀,談談體會。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相機指導:
◆關於「托德」:
(1)入木三分的語言描寫:
那個傢伙擺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臉,說道:「啊,是嗎?哼,當然我也料到了你沒有帶零錢。我看像你這樣的闊人是只會帶大票子的。」——(抓住:「刻薄的嘴臉」讀出「刻薄的語氣」。)
他一聽這些話,態度稍微改了一點兒,但是他仍舊有點兒擺著架子回答我:「我並沒有惡意……恰恰相反,我們換得開!」——(抓住「仍舊」「擺著架子」讀出「善變」。)
(2)細致入微的神情刻畫:
他微笑著接了過去,那種笑容是遍布滿臉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維蘇威火山邊上那些小塊平地上凝固起來的波狀的、満是蛆蟲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你體會到什麼?是怎麼讀懂的?
(點撥:托德神情的變化:「笑容是遍布滿臉的」——「凝結」、「毫無光彩」;通過表情朗讀體會比喻的妙用。)
◆關於「老闆」:
(1)動作描寫:
老闆望了一眼,吹了一聲輕快的口哨,一下子鑽進那一堆顧客拒絕接受的衣服里,把它來回翻動,同時一直很地說著話,好像在自言自語似的:
(引導抓住:「鑽進」「來回翻動」「興奮地說著話」,想像人物的連續動作,體會人物的心情。)
(2)生動傳神的語言描寫:(課文12~18自然段。)
學生自由試讀十二自然段,談談感受。分角色朗讀。(較快的語速,體現人物的金錢的奴隸媚態。)
4.小結、提煉:讀了文章,托德與老闆的可恥嘴臉及性格躍然紙上,呼之欲出,這都緣於作者對人物的生動傳神的動作描寫,細致入微的神情刻畫,入木三分的語言描寫。
三、拓展延伸,引發閱讀興趣
一個富豪之家的兩兄弟,從銀行中取出面額為一百萬英鎊的鈔票,藉此驗證這一百萬的價值。他們選擇了身無分文的年輕人作為實驗品。於是一個流落倫敦街頭的窮光蛋忽然之間得到了一張一百萬英鎊的鈔票,他的生活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變……想知道故事的原文嗎?(這段最好放在前面,介紹背景,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課文)
1.在《百萬英鎊》這篇短篇小說中處處可尋覓到這樣的生動描寫。感興趣的同學可讀原文,進一步感受作家筆下的人物特點。
(發下原文的閱讀材料或者介紹網站。)
2.了解作者——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馬克吐溫的《鍍金時代》、《湯姆索亞歷險記》《王子與乞丐》等作品,描繪了一幅幅形象資本主義社會的幽默畫。這些作品讀來親切、自然,充滿輕松的幽默又蘊涵深刻的批判意義,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四、作業
閱讀一篇文章,做一則讀書筆記:(課標《同步閱讀》同主題文章)摘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情描寫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
⑵ 四年級上冊第十九課的批註怎麼寫
部編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19課《陀螺》,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課文,寫了作者小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一次演出機會,扮演一隻大老虎,但卻因為太緊張而演砸鍋的一次難忘而有趣的經歷。表現了孩子的童趣和童真。
本單元提示中明確要求:學慣用批註的方法閱讀。
這是這一單元的學習重點和學習方法。
那麼,這樣篇幅較長的課文,對於四年級的孩子來說,該怎樣輔導孩子去批註學習呢?
當前一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除了字詞教學以外,就是以機械的灌輸和搬運「知識」為主,不重視孩子閱讀方法的指導,不重視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不重視孩子閱讀習慣的養成,不重視孩子寫作方法的學習。
小學四年級課文《一隻窩囊的大老虎》該怎樣指導孩子批註學習
01
課前預習,積累詞彙。
學習字詞、積累詞彙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來說,一定要注意培養孩子對學習漢字的濃厚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並培養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因此,就要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注意圈畫整理、抄寫積累。
本課的主要生字詞如下:
①生字:
堂:táng(堂屋、禮堂、鬨堂大笑)
砸:zá(砸鍋、搞砸、砸碎)
鍋:guō(飯鍋、鍋台、鍋盔)
褲:kù(褲子、短褲、棉褲)
逃:táo(逃跑、逃避、逃離)
罩:zhào(頭罩、口罩、罩子)
段:àn(階段、分段、段落)
倆:liǎ(我倆、咱倆)
練:liàn(練習、練筆、操練)
虧:kuī(多虧、幸虧、虧損)
挖:wā(挖洞、挖開、挖坑)
撤:chè(撤換、撤回、撤退)
囊:náng(窩囊、皮囊)
露:lòu(露面、露出)
羨:xiàn(羨慕|、艷羨、)
角:jué(主角、角色、角斗)
殷:yīn(殷切、殷實、殷殷)
豁:huò(豁達、豁口)
撇:piě(撇嘴、撇開、兩撇)
霉:méi(發霉、倒霉、霉味)
哄:hōng(哄傳、鬨堂大笑、一鬨而散)
拙:zhuō(笨拙、拙劣、弄巧成拙)
唉:āi(唉聲嘆氣)
砸:zá(砸鍋、砸碎、砸飯碗)
②多音字
露:lòu(露馬腳)lù(露珠)
角:jué(角色)jiǎo(號角)
哄:hōng(鬨笑) hòng (起鬨) hǒng(哄孩子)
唉:āi(唉聲嘆氣)ài(唉!可惜)
③重要詞語
通情達理:懂得道理,說話事合情合理。
鬨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時大笑。
垂頭喪氣:形容情緒低落、失望懊喪的神情。
窩囊:無能;怯懦。
角色:戲劇、影視劇中,演員扮演的劇中人物。
殷切:深厚而急切。
排練:排演練習。
危機:潛伏的危險。
笨拙:笨;不聰明;不靈巧。
砸鍋:比喻辦事失敗。
⑶ 四年級下冊語文書第19課的批註有哪些
1。不忘烈士拋忠骨,民族復興中國夢。
2。中國文明五千專年,革命先烈們用鮮血屬譜寫了偉大的人生。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歌頌和贊揚,他們的人生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學習他們為祖國建設的精神,把他們的事跡流傳下去,展示我們新時代年輕人
3。雖然它在名義上只是一個祭奠逝者、表達哀傷的節日,但清明帶給我們國人的意義與價值遠不止於此。
4。銘記革命先烈光榮事跡,不斷增進愛國情感,努力學習,為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而奮斗!
5。時間的長河流淌不息,卻沖不淡我們對革命先烈的緬懷。當年他們浴血奮戰的每一寸土地,如今已鮮花朵朵,綠樹成蔭,我們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更要懂得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使命。
⑷ 課文中第19課一隻窩囊的大老虎怎樣寫批註
批註就是體會,可以寫感受,還可以寫它的修辭手法等等
讀書時為內了把自己的讀書心得紀錄容下來或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而做的筆記。
第19課《一隻窩囊的大老虎》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我」上小學時扮演一隻大老虎上台參加文藝表演,結果演砸鍋了的故事。
⑸ 六年級上冊第19課,兩句錢學森說的話寫批註急急急
1現在中抄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襲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個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2今天我們辦學,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學院的那種科技創新精神,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我回國這么多年,感到中國還沒有一所這樣的學校,都是些一般的,別人說過的才說,沒說過的就不敢說,這樣是培養不出頂尖帥才的。我們國家應該解決這個問題。你是不是真正的創新,就看是不是敢於研究別人沒有研究過的科學前沿問題,而不是別人已經說過的東西我們知道,沒有說過的東西,我們就不知道。所謂優秀學生就是要有創新。沒有創新,死記硬背,考試成績再好也不是優秀學生。」
⑹ 五年級上冊語文書第19課父愛之舟找出三處另你感動的地方說說理油
第19課《父愛之舟》,三處感動的地方:
1、縫補棉被。通過父親縫補棉被,版可以看出父親對「權我」生活的關心。
2、背我上學。通過父親背「我」上學,可以看出父親對「我」學業的重視以及對我的關心。
3、製作萬花筒。「我」也愛玩玩具,父親理解「我」的心思,所以給我製作萬花筒,可見父親對我的愛。
⑺ 四年級上冊第19課批註怎麼寫
怎樣給課文做批註?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要先說一下做批註的作用和意義。
做批註是預習課文、精讀文章、積累習作素材、提高閱讀、習作水平非常好的一個訓練方法。
現將我總結的課文批註七步法介紹如下:
(1)讀題提問:帶著問題走進文本可以提高孩子學習課文的興趣並激發孩子的探究精神。
(2)解決字詞:
一讀課文。
給自然段表上序號。邊讀邊勾畫出課文中不認識和不理解的字詞,通過查字典、詞典或上網給不認識的字詞注音並理解詞意。
(3)通讀課文
二讀課文。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解決了字詞的基礎上大聲朗讀課文3——6遍。這樣的好處是讓孩子對整篇文章有個整體影響,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並試著說一說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可以寫在書上。
與此同時,用熒光筆畫出好詞佳句(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熒光筆)要注意:帶有生字的詞語一定要用一種顏色的筆畫下來。
(4)三讀課文。
默讀課文,邊讀邊找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語句和段落。
(5)四讀課文。
再次默讀課文,針對自己喜歡的段落寫出你喜歡的理由,並抓住關鍵詞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故事所反映的精神。
(6)五讀課文。
找出課文中還有修辭手法的句子,勾畫下來並分析出是哪種修辭手法,思考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可以寫在相關句子和段落的旁邊。
(7)六讀課文。
回顧讀題時提到的問題,帶著問題再默讀課文,看看問題的答案找到了嗎?如果沒有就請你務必記錄下來,把它帶到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