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年級上冊語文朱德的扁擔大家越發敬愛朱德是因為什麼原因找正確答案
因為他發現有一個小戰士在挑別人的過程當中,就是瑤浴了,所以才會掛住,其實我覺回得怪領導就答是對待下屬,或者是對完美的一種關心,表達革命題目,所以,大家敬愛他。
朱德的扁擔是1928年朱德在井岡山挑糧時用的扁擔。《朱德的扁擔》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這首膾炙人口的歌謠,令人情不自禁想起那流傳已久的朱德扁擔的故事。
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一部分南昌起義和湘南暴動的隊伍,來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後,國民黨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千方百計想拔掉它。他們在軍事上的一、二次「會剿」失敗後,又實行經濟封鎖,妄圖把紅軍餓死、凍死、困死。
為了准備第三次反「會剿」,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地方黨組織積極動員群眾為山上送糧。挑糧上山也成了紅軍的一項經常性工作。在那段艱苦的日子裡,朱德經常親自帶領戰士們下山挑糧。
朱德的扁擔就是那時候朱德挑糧使用過的。「朱德的扁擔」,見證了朱德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情懷,這是抗戰勝利的保證之一。
❷ 《朱德的扁擔》 課文
要守住井岡山,粉碎敵人的圍攻,除了修築五大哨口工事、安頓好重傷員修建紅軍醫院外,還有一宗大事就是要准備糧食。可是井岡山 「人口不滿兩千,產谷不到萬擔」,糧很少,僅夠群眾自用,部隊要吃糧、儲糧,都得去山下挑。因此,紅軍戰士在井岡山斗爭的那些日子裡,「挑谷上坳」便成了部隊的一項經常工作。
從井岡山到山下的寧岡茅坪,上下足有五六十里,山又高,路又陡,著實難走。尤其是從桃寮到黃洋界那一段路,就是空著手走,也累得夠受,肩上挑著擔子,那就更吃力了。因此,每次運糧,總是起早趕路,摸黑回山。當時,朱軍長已經四十多歲了,但他總是跟大家一同去運糧,而且每次都是挑得滿滿的。大家看到朱軍長晚上要計劃作戰的大事,白天還要參加勞動,生怕累壞了他,便勸他不要挑糧,可是朱軍長卻風趣地說:「吃飯有我的分,挑糧也有我的分!光吃飯不挑糧,那不成了剝削階級了嗎?」
怎麼辦呢?有位紅軍想了一條「妙計」。有一天,隊伍又要到茅坪去挑糧。天沒亮,大家都起床了。吃過飯,有的挑著籮筐,有的背著麻包,有的提著布袋,浩浩盪盪地出發了。朱軍長也准備動身,便去拿放在牆角里的扁擔。奇怪?扁擔突然失蹤了,怎麼也找不到。
朱軍長的扁擔哪去了呢?原來是紅軍戰土們為了讓朱軍長在家裡多休息一會,故意把扁擔藏起來了。誰知大家剛走上黃洋界,朱軍長又挑著籮筐,滿頭大汗地赴上來了。等他坐下來休息時,人們才發現朱軍長又新削了一根扁擔。過幾天扁擔又不見了,朱軍長又削了一根新扁擔。而且,在扁擔的正中,寫上了「朱德的扁擔」五個大字。
從此,朱軍長的扁擔再沒有人「偷」了,朱軍長與士兵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則的模範行動深深地教育了大家。不久,有位紅軍戰士還編了首歌謠:「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合力,粉碎敵人圍剿」。每當挑糧爬山累了時。紅軍戰士就用這首歌謠互相鼓勵。朱德與戰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和以身作則的模範行動,更激勵了紅軍戰士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❸ 二年級語文朱德的扁擔里,大家見了,心裡想什麼
故事講述了朱德每天挑著扁擔走很遠為母親挑水的故事,體現了朱德的孝和他對母親的愛,令人感動,我們應學習他的孝心,為父母做些好事,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❹ 小學生語文二年級上冊第八課朱德是個什麼樣的人
朱德同志參加革命近70年,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幾個歷史時期,經歷過許多磨難和險境,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深受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愛戴和崇敬。毛澤東同志稱贊朱德同志是「人民的光榮」。這是黨對朱德同志的最高評價,這是人民對朱德同志的最高評價。 朱德同志堅持堅定理想信念,始終為追求和實踐馬克思主義真理而矢志奮斗。朱德同志把黨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於一切,對黨和人民赤膽忠心,把為黨和人民而奮斗看作是共產黨人應盡的責任。自樹立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之日起,朱德同志始終對黨和人民的事業抱有必勝信心,無論環境如何險惡、處境如何艱難,都立場堅定、毫不動搖。越是危難關頭,越是多事之秋,越能顯示出朱德同志沉著果敢、大智大勇的卓越才能。在南昌起義余部孤立無援之時,朱德同志挺身而出,斬釘截鐵地說,要革命的跟我走,最後勝利一定是我們的。朱德同志作為人民軍隊的統帥,始終把軍隊置於黨的絕對領導之下,堅決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朱德同志常用「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朱德同志在耄耋之年,親筆寫下「革命到底」的條幅。這是朱德同志光輝人生的真實寫照,表達了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偉大情懷。 朱德同志堅持勤奮學習、善於思索,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