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語文課本四年級上冊第一課時

語文課本四年級上冊第一課時

發布時間:2020-12-21 17:15:39

A.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第一課時要解決什麼問題

你好,我是精來銳語自文老師。第一課時需要解決的肯定是生字詞,以及一些詞語的含義。另外就是文章的主要內容、中心思想、結構,以及寫作順序。然後就是讓學生熟讀課文,找一些自己覺得不錯的句子,並畫出需要背誦的段落。大概就是這些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B. 四年級的語文第一課時都講些什麼啊

一、說教材

今天下午我上的是蘇教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第15課《說勤奮》的第一課時。專教材在屬編排上主要以學習字、詞為主,重在學會9個生字,認識5個二類字,認真學習相關的詞語,並理解詞語,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使學生很容易獲得知識。
二、說教法

教學方法上,我多年採用「洋思」目標教學法。即先學——後教——當堂訓練,學生先學,老師後教,學生及時練習該堂課的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思路

整個教學思路主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過程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螺旋上升,教他們的學習方法,找到學習語文的捷徑之路。

四、說板書

板書要有條有理,使學生清楚明白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即示標,讀標,學標,教標,驗標。突出教學層次的合理性。

C.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

學校操場北邊抄牆上滿襲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從小院的西牆爬上去,在房頂上佔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麼能爬.後來,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慢慢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D. 四年級上冊語文書的第一課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
觀潮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農歷八版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權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縣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寬闊的錢塘江橫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後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觀潮台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小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水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餘波還在漫天卷地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了平靜。看看堤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E. 四年級上冊語文書第1課

答疑解難 :《觀潮》 1. 問:《觀潮》這篇課文記敘了什麼內容,說明了什麼? 答:《觀潮》記敘作者觀賞錢塘江大潮時的所見所聞的景象,說明它確實是「天下奇觀」。2. 問:《觀潮》的結構是怎樣的,應該怎樣分段? 答:課文先總的介紹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然後按照「潮來之前」、「大潮湧來」、「潮退之後」的時間順序,描寫看到和聽到的壯觀景象。這樣,課文可以分為四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是「天下奇觀」。文章這樣開頭,既有吸引讀者閱讀下文的作用,又點出了錢塘江大潮的特殊性。第二段(第2自然段)寫潮來之前江面上的景象。首先交待觀潮的時間和地點。然後寫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最後寫觀潮的人非常多。第三段(第3、4自然段)記敘大潮湧來時的聲音和樣子。第四段(第5自然段)描寫大潮過後的景象。3. 問:《觀潮》的重點部分是什麼?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答:《觀潮》中第3、4自然段是重點部分,這部分記敘了大潮湧來時的聲音和樣子。先描寫大潮湧來時的聲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這個比喻句用人們熟悉的悶雷的聲音比喻潮流滾來的響聲,使讀者感受到了大潮來臨時的氣勢。接著,作者用「一條白線」、「一道城牆」、「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等詞句,描寫了大潮的顏色和樣子,使讀者進一步感受到了大潮的壯觀。最後,作者又描寫「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再次表現出錢塘江大潮的雄壯氣勢。4. 問:如何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1)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午後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答:這句話描寫的是潮來之前遠看錢塘江面的景色。這是靜態描寫,給人的感覺是寧靜而帶有幾分神秘。這種「靜」是「動」之前的「靜」,對即將出現的「動」起到了對比,襯托的作用,為寫潮的來勢猛作了鋪墊。(2)我們踮著腳往東邊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答:這兩句話中,前一個句子寫「靜」,後一個句子寫「動」。由靜到動的過渡用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過了一會兒」來連接。寫動時,先寫響聲越來越大,再寫「白線」的出現,最後寫人群的沸騰。描寫的順序正是事物本身發展變化的順序。(3)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動得顫動起來。答:這是個長句子,寫出了大潮離我們最近時的樣子和聲音。連用兩個比喻,一個誇張,使人感到響聲越來越大,大潮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這樣有聲有色的描寫,使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5. 問:《觀潮》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答:《觀潮》這篇課文有聲有色地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來時,過後的自然景觀,採用了動靜結合的手法,恰當地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等修辭方法,文章的語言生動形象,觀察細致,氣勢磅礴,給讀者身臨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覺。 6. 問:如何寫好「寫好朋友」的文章? 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提起好朋友總有說不完的話。你願意把你的好朋友介紹給大家嗎?可以介紹他的外貌神情、性格特點、興趣愛好,也可以寫寫在你們之間發生的事:相互幫助的、合作完成的、受到表揚的、發生誤會的。總之,要通過你的介紹,使人對你的好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注意按一定的順序寫,內容要具體,語句要通順。如果你有更想寫的人,寫其他人也可以。「橫貫江面」寫出了(錢塘江大潮氣勢雄壯的)特點。

F.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1課課文內容(人教版)

觀潮
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農歷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觀潮日。這一天早上,我們來到了海寧縣的鹽官鎮,據說這里是觀潮最
好的地方。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寬闊的錢塘江橫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
寬,在雨後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鎮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觀潮台屹立在江邊。遠處,幾座
小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江潮還沒有來,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
午後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說:潮來了!
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麼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
多高的白色城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
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霎時,潮頭奔騰西去,可是餘波還在漫天卷地地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好久,錢塘江才恢復
了平靜。看看提下,江水已經漲了兩丈來高了。

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奇特、雄偉、壯觀的景象。

G. 小學語文四年級語文第一課時怎麼上

您是老師還是學生,如果是老師,認真備課,是學生做好預習,看看課後的問題,老師可能會提問的。

H. 小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語文書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小學語文 四年級上冊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本四年級上冊第一課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