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年級語文蘇教版下學期語文書第六組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社會ppt
第三課時
〖學習目標〗
學生初步學習收集信息的方法,為回家調查家人一天中從什麼渠道獲取哪些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做簡單分析而做准備。
〖學習過程〗
一、引入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只要我們留心,就可以找到不少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你喜歡了解哪些方面的信息呢?
學生小組里自由談論自己最近知道的新的信息。
二、全班交流,對信息進行分類
如:體育類、軍事類、交通類、生活故事類……
學生談談信息都是怎麼得知的。師相機板書,將常用的獲取信息資料的方法整理出來。
獲得信息的渠道分類:
1、親自看到或聽到;如:________________
2、電話或簡訊;如:________________
3、報刊和書籍;如:________________
4、廣播和電視;如:________________
5、網路;如:________________
6、其他:如:________________
三、布置活動任務
回家後,自己設計一個表格,記錄家人一天得到的信息,進行簡單分析,從家人感興趣的信息可以發現什麼?下節課把調查表帶來交流。
出示學生設計的調查表,供大家參考:
家庭信息調查表
家庭成員 獲得的信息
爸爸
媽媽
我
第四課時
〖學習目標〗
交流家庭信息記錄表,指導學生把調查表修改規范,學會使用所調查信息進行簡單分析。
〖學習過程〗
一、出示一張學生製作的比較規范的調查表進行評價
如:案例:家庭信息調查記錄表。
調查日期:2005年9月28日
調查人:502班殷晨露
家庭成員 獲得的信息 信息來源
爸爸 中國男排以0∶3負於日本隊 ④
郊區有三百多戶農戶要求作房屋拆遷評估 ①
全國人大舉行《個稅法》聽證會 ③
媽媽 媽媽天氣預報:明天晴 ④
星光街開了一家大型水果超市 ①
杭州西湖邊萬人免費品茶 ③
我 柿子和桂圓嫁接在一起結出柿桂果 ④
失去雙臂的男孩製成飛機模型 ③
一隻北極熊來到杭州動物園 ③
(說明:獲得信息的渠道分類:①親自看到或聽到;②電話或簡訊;③報刊和書籍;④廣播和電視;⑤網路;⑥其他。)
調查後的分析:
1、通過這次調查,我知道信息無處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獲得很多信息,對學習、生活很有幫助。如,媽媽知道了明天天晴,准備洗曬衣服。
2、從家中每個人了解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如,爸爸喜歡體育和了解國家大事,媽媽關心跟家庭生活有關的信息,我比較注意有趣的信息。
3、我們家的信息主要來自廣播、電視和報紙,也有一些是直接看到或聽到的,來自網路的信息不多,因為爸爸媽媽都沒有上網的習慣,家裡也沒有裝寬頻網,上網不方便。
二、學生各自修改自己的調查表
三、展示各自的調查表,談談收獲與疑惑
第五課時
〖學習目標〗
閱讀課文資料《神奇的電腦魔術師》《網上呼救》《把握自己》明白合理利用信息、傳遞信息的好處,了解不良信息傳播給青少年的不好的影響。
〖學習過程〗
一、引入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研製成功了集多媒體功能於一身的電腦。如今,這種電腦已經走進尋常百姓家。人們可以使用它看電視,聽廣播,打電話,發傳真,聽CD,看VCD,唱卡拉OK……要是你的多媒體電腦連接了貫通全球的信息高速公路,還可以在家中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那才真叫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下事呢!」
神奇的網路——信息高速公路,叫多少人著迷,因為它為人提供了那麼多方便。有時候就像天使一樣幫你做你想到的許多事情。可是,網路有時候也會變成魔鬼,讓人迷失方向甚至走如歧途。這是怎麼回事呢?
二、快速瀏覽課文資料《神奇的電腦魔術師》《網上呼救》《把握自己》
1、掃清閱讀障礙:讀生詞,質疑。
2、自由瀏覽課文,以「網路是天師還是魔鬼」為主題,在文中找資料做批註,准備發言。
三、全班交流
1、電腦和網路在文中幫助人們做了什麼?
讀讀感觸深的句子,談談感想。
你還能利用網路做什麼?
小結:利用網路實現的現代信息傳遞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很大,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巨大的方便。比如,銀行用網路實現在ATM機上存取款,郵局用網路快速匯款,醫生利用網路給在家中的病人看病,觀眾在家中通過網路觀看演出……只要我們想得到,網路就能做到。
2、《把握自己》一文中,舉了哪些「電子殺手」做的壞事?(有的……有的……有的。)
班級或其他班級有同學已經開始被「電子殺手」盯上了嗎?舉例說一說。
小結:不健康網站、沉湎於網路游戲對青少年的危害很大,同學們要把握好自己,利用好網路資源,而不要被它控制和奴役。
四、布置課外活動任務和下節課內容
我們下節將圍繞「怎樣正確利用電視、網路等媒體」 開一個辯論會,下面大家設計一個辯題,以便課外找好有用的信息資料當辯論用的證據。
如:「小學生上網聊天好處多/小學生上網聊天壞處多」「小學生應該多看電視/小學生不應該多看電視」……
⑵ 五年級下冊第六組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的故事
烽火戲諸候(烽火);
"我們勝利了!"(長途跋涉);
裝在瓶子里的信(漂流瓶)。
自己收集到的方法:飛鴿、鴻燕、驛差、風箏、旗語。
⑶ 小學五年級語文第六組的作業本利有個閱讀,在自己的手腕上辦公 裡面有個題目
312
⑷ 五年級下冊第六組描寫心情的詞語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成語錦集一碧千里:一:全;碧:形容青綠的顏色;千里:遼闊無邊。形容在一個十分廣闊的范圍內全是綠色,指一片碧綠的顏色。翠色慾流:欲:好像或將要;流:流動或流淌;翠色:翠綠的顏色;翠綠的顏色就好像要流淌出來一樣,形容綠到了極致,大多數說明草原翠綠的顏色好像要流淌出來一樣。 襟飄帶舞:衣襟和裙帶隨風舞動。 (襟:jīn ,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造句:海風吹過岸邊,婆娑的綠樹迎風搖曳,海邊的人襟飄帶舞。 用法:形容一個人奔跑或快速運動的時候衣服飄動的樣子時使用。.精神飽滿:形容精神振作,精力充沛,情緒飽滿。其外在的表現是皮膚健美,姿態端正,動作瀟灑,其內在的表現則是富有朝氣,勇敢頑強,堅韌不拔。美輪美奐:形容房屋高大華麗。現代也用來形容雕刻或建築藝術的精美效果。出自《禮記檀弓下》: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銀裝素裹:形容雪後一片白色世界。銀、素:白色。裹:包,纏。從上到下沒有一點彩色,非常素潔,一般用來形容下雪時的景色。例句:馬蹄蓮開了,白色的佛焰苞圍住黃色的花柱,猶如一尊尊銀裝素裹的小塔,美得端莊,也美得大方。嚴陣以待:解釋:嚴:嚴肅整齊;嚴陣:整齊嚴正的陣勢;待:等待。擺好嚴整的陣勢等待著要犯的敵人。始料不及:釋義:已經准備好了,但是面對時卻發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令人措手不及。指事勢的變化發展,是起初意想不到的,沒料到的。 始:開始;料:預料;及,到。造句:小明的體育一直很好,可是,在這次體育比賽中,小明竟然沒有獲得比賽的冠軍,這是所有的同學都始料不及的。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無濟於事,徒勞無功。典故:從前,有個樵夫砍柴回家,天氣炎熱,他推了滿滿的一車柴草來到一家茶館門前。在屋裡剛坐下喝了一會茶,就聽見外面有人高喊:「不好了,救火啊!柴車著火了!」樵夫立即起身,端起茶杯就沖了出去。他把茶杯里的水向燃燒的柴車潑去,然後在跑回去,乘了滿滿一杯水,但再跑出去時,柴草已化成灰燼。廢寢忘食:廢:停止。顧不得睡覺,忘記了吃飯。形容很刻苦,專心致志。典故:孔子年老時,開始周遊列國。在他六十四歲那年,來到了楚國沈諸梁的封地葉邑。楚國令尹、司馬沈諸梁,熱情接待了孔子。沈諸梁人稱葉公,他只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並不十分了解,於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 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麼回答,就沒有作聲。 以後,孔子知道了這事,就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於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於授業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這樣的話呢?」 孔子的話,顯示出他由於有遠大的理想,所以生活得非常充實。[3]隨心所欲:隨:任憑;欲:想要。 隨著自己心裡想的意思,想要干什麼就干什麼。現多含貶義。成語故事:賈寶玉自從有了秦鍾作伴上學後,整天與秦鍾混在一起,他本是一個不安本分的人,現在更加隨心所欲了。賈政只當他上學,也不怎麼管他。寶玉與秦鍾忘記了輩分,竟稱兄道弟起來,寶玉有時直接叫秦鍾的表字,秦鍾也習以為常。運轉自如:意思:自如:活動不受阻礙。運動得非常熟練自然。運用和迴旋都非常熟練自然。 也指沒有障礙,很靈活。絞盡腦汁:形容苦思積慮,費盡腦筋,想盡一切辦法,費盡心思。 絞:費盡,用心思考。 盡:完的意思 就是用盡、用完 。一動不動:指靜止不動。 出處:王朔《浮出海面》:「我繼續一動不動地凝視他們,這對可憐的情人實在無法保持冷靜,松開嘴,忿忿地起身走了。」 實話實說:解釋:用直接了當的方法講出真實情況。 出處:王朔《橡皮人》:「我不聰明,實話實說,但我自捫還沒到笨蛋那份上,而且我還算多少了解你的吧?」面不改色:臉色不變。形容從容鎮靜的樣子。出自: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二折:「我這虎頭寨上,但凡拿住的人呵,見了俺,喪膽亡魂,今朝拿住這廝,面不改色。」安居樂業:安:安定;樂:喜愛,愉快;業:職業。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出自:《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不相往來。」《漢書貨殖列傳》「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完好無損:意思:很完整、完好無缺,沒有一點兒損壞或殘缺。損:損壞。不惜代價:為得到某種東西或實現某個目標而不吝惜付出錢物、精力等了如指掌:了:明白;指掌:指著手掌。形容對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東西放在手掌里給人家看一樣。出自:《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孔子謂或人言知禘禮之說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給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予物質上或精神上的幫助、鼓勵。 右圖為淺浮雕《雪中送炭》,該作品圖照來源:初山微畫雕刻藝術工作室。典故:北宋宋太宗繼位之後,生活十分節儉,但對百姓卻毫不吝嗇。有一年,冬天,天下大雪,太宗披著狐皮還覺得冷,他回到宮中,命人端來火盆、美酒。他獨自喝酒,抬頭見宮外大雪飄飄,他想到這么冷的天,那些缺糧少炭的人家會更加難過。想到這,他命人帶上木炭和糧食去送給那些挨餓受凍的人家。同歸於盡:指一同走向亡或毀滅。(一般指戰士和敵人)深情厚誼:釋義:交情。深厚的感情和友誼。 例句: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詩:「這個島呵,為什麼如此高大不凡?只因為:億萬親人的深情厚誼,在這里流連忘返。」勢不可擋:擋:阻礙。來勢迅猛,不可抵擋。 出處:《晉書郗鑒傳》:「群逆縱逸,其勢不可當,可以算屈,難以力競。」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穩的樣子。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全意:遇到出乎意料的好事而特別高興。熱氣騰騰:熱氣蒸騰的樣子。形容氣氛熱烈或情緒高漲。出處:清李寶嘉《中國現在記》第十一回:「只見小和用一個小托盤託了幾碗蓋碗茶,熱氣騰騰的端過來。」無邊無涯:沒有邊際。涯:邊際,水邊。昏迷不醒:神志昏沉,不省人事。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樣子。只剩下一口氣。形容臨近亡。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七回:「惠王親往問疾,見痤病勢已重,奄奄一息。」迫不及待:迫:緊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六回:「且系酒後游戲,該仙子何以迫不急待。」辛辛苦苦:辛辣艱苦。比喻艱難困苦。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0回:「我們辛辛苦苦的,里頭賺些東西,也是應當的。難得是賊偷的不成?」一聲不吭:指一直沉默不語,一句話也沒有說。 出處: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八章:「玉厚還是一聲不吭。他現在已經懶得再說他女婿的長長短短,他心裡只是為他的女兒和兩個外孫難受。」《軍神》第12自然段:「病人一聲不吭,雙手緊緊抓住身下的墊單,手背上青筋暴起,汗如雨下。精衛填海:精衛銜來木石,決心填平大海。舊時比喻仇恨極深,立志報復。後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成語故事:神話傳說,上古時期炎帝最疼愛的小女兒女娃在東海被水淹,她的靈魂化作一隻精衛鳥,總是飛到西山去叼石頭和樹枝扔進東海,發誓要填平東海為自己報仇。愚公移山:比喻堅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堅定不移地進行斗爭。 典故:愚公家門前有兩大座山擋著路,他決心把山平掉,另一個「聰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認為不能。愚公說:「我了有兒子,兒子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後因感動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的兩個兒子搬走兩座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或吃盡辛苦。任勞任怨:任:擔任,經受。不怕吃苦,也不怕埋怨。艱苦卓絕:堅忍刻苦的精神超過尋常。百折不撓:比喻意志堅強,無論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動搖、退縮。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遙遠。肝膽相照:比喻以真心相見。風雨無阻:不受刮風下雨的阻礙。只預先約好的事情,一定按期進行。堅貞不屈:意志堅定,決不屈服。赤膽忠心:形容十分忠誠。全心全意:投入全部精力,一點沒有保留。鞠躬盡瘁: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革命,為人民奮斗終生。常常以「而後以」連用。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力,而後已。」扶危濟困:扶助有為難的人,救濟困苦的人。赴湯蹈火:沸水敢趟,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沖鋒陷陣:不顧一切,攻入敵人陣地。新容作戰勇猛。
⑸ 五年級下冊人教第六組綜合性學習的「研究計劃表怎麼寫」
透過「遨遊漢字王國」看語文綜合性學習
周淼玉
「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語文課程內容的一個亮點,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個突破。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我們教研組一直試圖通過是「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台,使他們的才華得以充分的展示,使他們的熱情得以充分的迸發。
五上年級的新教材中語文綜合性學習獨立成塊,自成一個單元,更令我的內心為之一震。面對這個以「遨遊漢字王國」為主題的板塊,充分感受到其內涵之豐富,意蘊之深遠。隨著解讀的深入,我更為漢字悠久的歷史,神奇的演變,以及極強的藝術融合性所折服。我深深地認識到如果要讓學生感受漢字之趣,了解漢字之奇,欣賞漢字之美,這將是一次絕佳的機會。於是,以此為契機展開了一系列與語文綜合性學習有關,與「遨遊漢字王國」有關的探討,設想,實踐,反思。
一、策劃早一點
學期一開始,就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研究理論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學習,探討。在這份計劃中我對學生具體的活動時間,內容,形式都做了詳盡的規劃。
反思:鑒於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的廣泛性,形式的活動性,過程的機動性,我們需要針對相應主題統籌規劃;又鑒於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時孩子們探究的自主性,合作的充分性,全員的參與性是關鍵因素,因此我們需要提前安排,讓孩子們能打一場有準備的仗。縱觀整個小學階段的新教材,我們不難發現像「遨遊漢字王國「這樣獨立的綜合性學習單元是從高段開始出現的。而中低段主要分散出現在單元導語,課後練習或語文園地等處。因此「策劃早一點」這一做法在中低學段也是極為重要的。如三年級下冊第五組教材「人間真情」專題中就安排了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圍繞了解父母對自己的關心愛護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假如我們能提前策劃使該活動與5月的母親節,6月的父親節有所結合,不就能使一系列的活動更有現實意義嗎?而且「及早策劃」也可使該活動與課例閱讀、口語交際、習作更好地聯系在一起,把課內學習引向課外,促成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實踐的結合。
二、收集廣一點
根據語文綜合性學習需要較長的准備時間,和「遨遊漢字王國」這一板塊相對獨立的特點,把教學時間調整到國慶長假後的兩周,這樣不但有利於學生利用假期相對寬裕的時間收集資料,也可把學習漢字,欣賞漢字與十月這個有這特殊意義的月份聯系在一起,使愛國的激情在師生的心中暗涌。
在收集前我們首先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收集些什麼內容,怎麼收集;在收集時我們允許家長的參與協助;在學生思路較為閉塞時,老師還為他們提供書名,網址,人物等相關信息。經過這樣的准備、操作,學生確實收獲頗豐。就說我們班的學生為「遨遊漢字王國——書法」這一板塊所收集的資料:有各種字帖,有扇面藝術,有名勝古跡處石碑的照片,也有書法家的親筆題字,還有自己或父母的書法作品。至於他們收集到的書法家故事,書法名作鑒賞更是不勝枚舉。其形式之豐富,涵蓋面之廣,令人嘆為觀止。
反思:收集資料對於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收集的過程有利於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這些資料為我們系列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我們所說的「廣」首先指收集時間長。要確保資料的豐富性,必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尋找,去積累。其次指收集的渠道多。可以憑借報紙書籍,可以求助親戚朋友,可以嘗試走上社會,也可馳騁網路世界。多種渠道的收集不僅可能使孩子們最後殊途同歸,更有可能使他們的收獲精彩紛呈;最後,「收集廣一點」還指收集的方式巧一些,除了常規的閱讀積累,還可以調查訪問,參觀表演,在實踐中去親身體驗語文,學習語文。
三、反饋活一點
開展了各種不同規模的匯報活動。
1、形式。
(1)字謎大擂台
(2)諧音俱樂部
(3)漢字的歷史
(4)啄木鳥在行動
(5)小小書法展
……
2、呈現內容。
(1)實物類:書籍報刊、小型招牌廣告、商標……
(2)照片類:大型招牌廣告、書法作品
(3)自製類:字謎卡、手抄報……
(4)總結類:簡單的調查報告、隨筆……
反思:語文綜合性學習中的反饋環節,不僅是老師對學生所得的檢查,更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觀摩,學習。這就需要我們設計出形式活潑,文化含量高的反饋方案。
四、探究實一點
比如「猜字謎」這一主題活動,我們並不僅僅停留在收集字謎,巧猜字謎上,還讓孩子對字謎的種類和猜字的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最後還讓孩子們自己來編一編字謎,並把這些字謎也放到猜字謎游園活動中去。當孩子們看到自己編的字謎被同學關注,推測,最後猜出時,那份喜悅真是溢於言表。
夕陽下林梢(夢)
六間房子兩個煙囪(曲)
東邊日出西邊雨(汩)
加水可以洗澡,加衣生活富足,加人高雅不夠,加山幽靜深遠.你若百思不解,吃完米飯再猜.(谷)
這幾個字謎就是孩子在學習猜字謎之後自己編的。他們或根據字意,或聯系字形,或想像畫面,或引用詩句,編出的字謎都像模像樣。
反思:提起語文綜合性學習老師們的視線可能更多的會被「綜合」二字所吸引,可往往忽略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質是「語文」的。我們應該讓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在富有趣味的語文活動中得到提升。像這樣,圍繞每個主題,通過一連串新鮮活潑而有深度的活動,使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均有提高,使他們的創新能力,協作意識得到加強。我們認為必須要突出「探究性」,才能讓語文綜合性學習具有其應有的價值。換句話說,只有目標緊扣語文,形式體現語文,充分讓學生感受到語文魅力的活動才是真正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
五、反思勤一點
學生板塊: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孩子們有的寫收集資料過程中發生事情,有的寫反饋資料的過程,有的整理了采訪錄,有的寫下了學習心得。
「比如那個『弱』字,好象風一吹就會倒下,而見到『強』字,又給人一種又高又壯的感覺; 『笑』字總咧開個嘴,就是生氣的人看到它也會快樂起來……每個漢字都不會相同,當它們整齊的排列在一起時,是多麼浩大呀!」
「我還發現身邊的人寫的字也各有特色:媽媽的字端正大方,爸爸的字龍飛鳳舞,姐姐的字,似乎有一股小家碧玉之風……」
「有哪個國家的文字能像漢字一樣生動有趣?有哪個國家的文字能像漢字一樣充滿魅力?」
看著他們的文字,我們不禁又一次感嘆「給孩子一個機會,他們會還一個驚喜」這句話真沒錯.
反思:有人說反思,是成長的覺醒,是生命的對話,是智慧的提升,是思想的升華。通過反思,我們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有了更深的體驗,更多的了解,也使我們的經驗和理論得以重新構建、整合,為今後的教學鋪好了道路。
回顧整個活動過程,應該說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體會到了樂趣,享受到了成功,淺嘗了分享的滋味,初探了漢字的奧秘。在學習能力提高的同時,他們對漢字的愛戀也更深了一層。而我也在這個過程中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把握,引領有了幾點心得。記得有這么一句歌詞「透過開滿鮮花的月亮,依稀看到你的模樣」,那麼透過「遨遊漢字王國」也依稀看到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模樣。
⑹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六組課文中描寫人物神態的句子有哪些
描寫人物外貌來的語句:他忙臉灰塵自,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描寫人物動作的語句: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
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
描寫人物語言的語句:【巴迪,真是你寫的詩嗎?多美的事啊!精彩極了!】
⑺ 急用急用!小學生五年級下冊第六組資料!5分幫忙
信息的定義
對於信息的定義呈現出多定義而又無定論的局面,這一局面的形成是由於觀察事物的多維視野造成的。多維視野是現代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以及橫向科學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因此,不同學科有不同的信息定義,即使是同一學科也可能出現差異很大的命題。在信息的定義這一問題上,也是如此,自然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中所說的信息常常不是一回事,前者多指數據、指令,後者多指消息、情報,但即便如此,同屬社會科學的消息、情報與信息也有一定的差距。
信息化的創始人香農和韋弗1948年在《通信的數學理論》中指出:「凡是在一種情況下能減少不確定性的任何事物都叫做信息(information)。」這一定義是從通信科學的角度來探討信息概念的,排除了信息的語義因素的定義,不考慮信息的含義價值,特指一種形式信息和統計概率信息因此不能直接用於研究人類的信息傳播。但這一定義指出了信息的一個價值——減少不確定性,這是信息的認知知識功能,即當一個信息為人們所感知和確認後,這一信息就成為一定意義上的知識,形成後的知識又可以作為信息來傳遞(冗餘信息);而尚未被認識的原始,則成為人們努力探討的對象,在尚未認識它們之前還不是知識(未知信息)。
控制論的創始人維納對信息的定義是:「信息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並且使這種適應所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這一定義深入到了人與世界的交換關系,涉及交換內容,因此比前一個定義更適合用於研究探索人類的信息傳播。
這一定義的貢獻與缺陷都是明顯的。一方面,他確認了信息是人類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間的橋梁,客觀世界作用於主觀世界,主觀世界反作用於客觀世界,都必須依靠信息的媒介作用,人的大腦是個信息處理中心,在不斷地接受、處理、儲存來自人體內部和外部的種種信息,並利用這些信息來改造成客觀世界。但另一方面,這個定義將凡是我們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都稱為信息,我們知道世界由物質、能量和信息組成,三者密切相關,但各不相同,信息雖然具有物質屬性,但不是物質實體本身,同樣,信息可以轉化為能量、但不是能量本身,信息是由事物發出的信息、指令、數據、信號等所包含的內容。
我國國家標准GB489885《情報與文獻工作詞彙基本術語》中,關於「信息」的解釋是:「Information物質存在的一種方式、形態或運動狀態,也是事物的一種普遍屬性,一般指數據、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可以使消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定性減少。」
這個定義首先明確了信息的本質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物質實體本身。客觀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體本身和人類社會,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運動的物質,必然會產生相互作用和影響,從而引起物質結構、數量等多方面的變化,事物的這些變化,便成為信息產生的物質基礎。因此,信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由事物發出的數據、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
這個定義中首先彌補了資訊理論中對信息定義的特定指向性——即只描述了非人類、非語義層的信息概念,把信息這一概念放到人類社會以及人類交往中考察,也糾正了控制論信息定義中對信息概念的泛化傾向,繼而明確指出信息是物質的屬性,而不是事物本身,是由事物發出的消息、指令、數據、信號等所包含的內容,是數據、消息中的意義。
同時,這一定義明確了信息的認知知識的功能,即能減少不確定性的能力,可以說,信息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對獲得信息進行處理並使之系統化的結果。這一功能是信息的基本功能,是人類解釋客觀世界發展規律的重要途徑,知識的積累、科技的發展進步、經濟文化的繁榮,都離不開信息的這一功能,經過大腦對信息的鑒別、篩選、歸納、提煉和存儲,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逐步深入,人類逐步進化、進步、發展。
其次,這一定義明確了信息是指數據與消息中所包含的意義,是數據與消息這樣的訊息中所包含的內容,區分了信息與訊息,從結構上使信息的概念更加准確。
《辭海》:信息是指對消息接受者來說預先不知道的報道。
心理學:信息是存在於意識之外的東西,它存在於自然界、印刷品、硬碟以及空氣之中。
描述定義:信息是用語言、文字、數字、符號、圖象、聲音、情景、表情、狀態等方式傳遞的內容。
從測量角度:信息是事物特性的可轉換量和實際轉換量的綜合量度。
人腦的大部分信息是通過視覺和感覺器官獲得的。信息,不是新冒出來的事物,本來就廣泛存在於自然與社會之中。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依靠太陽東升西落帶來的信息確定時間的。南雁告春,是動物帶來了春天的信息;一葉知秋,是植物送來了秋天的信息。
學生坐在教室里學習,與親友、朋友們通信,看電影、電視,也是在接受信息。信息包含了人們以往不知道或者不能確定的東西。因此,消息、新聞、報道、資料、情報都是一種信息。知識也是一種信息,是經過人們提煉、加工、系統化了的信息。
2、信息的特點
信息是活的,是在不斷擴充的。牛頓是偉大的科學家,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牛頓那個時代,就會感到那時的信息少得可憐。也可以預計,再過30年、100年,信息會多得令人吃驚。我們掌握的信息越多,用得越多,用處也越大。
信息是可以壓縮與還原的。比如,很多復雜的現象,可以歸納成一條簡明的定律;一大堆數據之間的關系,可以用一個方程式來表達。這就是說,人們能夠對信息進行集中、綜合和概括。同時,也能將壓縮了的信息展開。
信息是可以存貯的。信息有一定的載體,遠古時代人們只能用大腦來保存信息,後來有了文字,就用文字來記存各種信息。人們把文字鐫刻在物質載體上,例如古巴比倫的泥板、古埃及的莎草紙,古代中國的青銅鼎、竹簡、布帛等,以及在任何古代民族可見的石碑、石刻等等,大凡物質的東西都可以用符號的方式記錄信息,因如,信息可以通過載體儲存和傳播。除此之外,信息還可以藉助圖象、聲音、情景、表情、狀態等方式進行傳遞。今天,人們還可以用電子計算機及其他自動裝置保存信息。
信息也是需要加工的。例如,4×6-7=17,就是一個簡單的信息加工。等號左側是原始信息,右側是加了工的信息。將英語譯成漢語,也是信息加工。英語是原料,漢語是成品;後者對中國人更有用。此外,像經營決策、情報檢索、資料分析、自動控制,甚至下棋、打撲克都是一種信息加工。
信息處理是指將信息縮小、放大、分類、編輯、分析、計算,加工成某種要求的數據形式,如繪制圖形、列印報表等。
過去,信息加工大多依靠人的大腦來完成。在信息量小、變化緩慢的時代,大腦還能對付。到了今天,信息迅速膨脹,瞬息萬變,競爭激烈,只依靠大腦進行信息加工已經不行了,信息加工也要機械化自動化,就非用機器不行了。電子計算機(俗稱電腦),就是用來進行信息加工的機器,它能夠以超凡的速度、驚人的記憶力,來完成大腦所無法完成的信息加工。加工業的發展,建立了以各種機器為基礎的工業,帶來了工業化的社會。信息加工的不斷發展,毫無疑問,將建立起以各種電腦為基礎的信息工業,將人類引入信息化的社會。
3、信息的傳輸
靜止的信息本身並沒有實際意義。信息只有通過交流才能發揮效益。只有當信息藉助與載體進行傳播的時候,才具有了實際意義。通過信息交流,人們能夠了解別人,認識世界,並傳達自己的思想,正是信息的廣泛傳播,賦予了人類區別於任何其他動物具有了發達的智慧,改變著這個世界,也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人類最古老的媒介不是別的東西,而是人的身體本身,人們使用手、臉等身體部位來進行動作、表情等非語言傳播。然後才產生了語言。一些人類學家認為,語言是在10萬年前出現的。
大約紀元前2萬年左右,人類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作品今天在法國北部的山洞裡依舊可見。他們在這些洞壁上留下了馴鹿、野馬和一些滅絕的動物的繪畫。在史前的不同時期,這些壁畫一定是由那些最富創造力的人類創作的,是史前人類最原始的媒介之一。
人們還在樹上刻標記以指明路線,用堆石頭表示方向或邊界。在有文字以前的社會中,人類把表達深遠意義的裝飾性圖案做在陶器、編織物、雕刻和其他簡陋的日常用品上。
烽煙和旗鼓曾是古代遠距離傳播的重要媒介,烽煙用於示警,旗鼓用於指揮進退。中國的《孫子兵法》所說的「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盡管有這些媒介,文字出現前人類超越面對面傳播的能力還是極為有限。人類除了木頭、樹皮、獸皮或石頭上的那些圖畫以外幾乎沒有跨越時間的東西。視力、聽力和氣象條件限制了他們遠距離傳播的能力。如當時的人們只能在白天有利的天氣條件下看到遠方的煙火信號。
電子媒介的出現是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的綜合產物。19世紀後半葉由於電的發現和無線電技術的發展,開始誕生了一大批電子媒介,電訊、電話、電影、廣播、電視等等都是19世紀至20世紀人類的偉大發明。電子媒介對人類社會產生著重大的影響。
1899年3月28日,義大利科學家成功地將一份電報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發至法國,1901年又完成了橫越大西洋的無線電報的發收。
在此期間另一項偉大的發明是貝爾發明的電話。當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鋪設成功,連接了大西洋兩岸歐洲與美洲時,這兩個大陸上的人們舉行了十九世紀最大規模的狂歡,以慶祝這項偉大的發明。
電視的誕生
電視的出現是媒介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通過無線電波或通過導線向廣大地區播送音響、圖像節目的傳播媒介,統稱為廣播。只播送聲音的,稱為聲音廣播;播送圖像和聲音的稱為電視廣播。也就是說,廣義上講廣播包括了單有聲音的廣播及聲音與圖像並存的電視,也包括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
1925年,英國科學家貝爾德成功地完成了傳送和接收畫面的實驗。1926年1月26日,科學家在倫敦作公開的示範表演,震驚了世界。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播出黑白電視的國家。貝爾德也因為對電視發展的傑出貢獻,被稱為「電視之父」。
彩色電視的普及
20世紀50年代初,最具意義的是彩色電視的興起。美國於1940年首先完成了彩色電視的發明,1954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首先正式播送彩色電視節目。日本也於1960年正式播放彩色電視節目。中國於1973年播放彩色電視節目。電視信號在地面傳送是用微波傳送的。
網路媒介
電腦作為網路媒介,一問世即倍受青睞,發展迅速,以致有人預言:以電腦為主體的電子報刊將取代普通報刊,新型網路媒介將取代大眾媒介。
網路媒介有三個顯著特點:(1)高度的綜合性。它將電腦、聲像、通信技術合為一體,是計算機、電視機、錄像機、錄放機、VCD機、電話機、游戲機、傳真機、列印機、電子信箱等媒介的性能大綜合,同時又是書籍、雜志、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介的優點大綜合。(2)充分的交互性。過去的人際傳播是 「點對點」的「對話式」雙向傳播,大眾傳播是「點對面」的「獨白式」單向傳播,·網路媒介為人類傳播活動提供了第三種傳播形式——電子「互動式」的網路傳播。這種傳播既綜合了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特點與優勢,又不是兩者簡單的整合和延伸,而是一種全新的創造。目前的交互形式有:互動式CD、互動式電視、電子信箱、電腦購物、電腦會診、電腦查詢、網路電話、網路討論、口聲郵遞、自學輔導等。(3)方便性和快捷性。通過網路媒介傳遞和交流信息,不需要紙張,不需要印刷、投遞,也不需要廣播電視節目發射時的昂貴而復雜的設備,它是將訊息撥號進網,在通訊線路上進行自由傳送,不分地區、不論國界,隨傳隨至,既方便快捷,又省錢省力。
網路媒介本來是科學家及大學之間的快速而便宜的通訊工具,今天正變成為像電台和電視台一樣的大眾傳播媒介。這種媒介「將把千百萬大腦產生的知識和信息創造性地聯系起來;人們將創造新的、不曾預料的概念和圖像,這些概念和圖像可以回答我們想知道的東西。」所以,盡管網路媒介的發展面臨「不安全、被盜看盜聽和篡改」三大威脅,出現了「色情、暴力和反政治」的有害內容,但人類不會因噎廢食,也許網路媒介不久會成為一種既自由又守紀的新型媒介,並繼續與其它媒介共同成為有益無害的「社會公器」。
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說飛鴿傳書、用烽火、用快馬等等,
將一個信息從倫敦送到紐約
信息傳輸的時期
傳輸方法
從發送到接收的時間間隔
1750年
帆船
6到9個星期
1840年
快速帆船
大約12天
1858年
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電報
數秒
1970年
第一個跨海直撥電話
即刻
1990年
電子計算機網路
即刻甚至更快
兩千多年來,人們不斷更新、改進傳遞信息的方法。直到近代交通工具問世,世界上才形成龐大的郵政系統,信件報紙甚至包裹都可以通過火車、輪船、飛機運往世界各地。
但是,以往的改進只著眼於通信的方式,而電報、電話、廣播的出現,則使信息完全脫離了信件的形式。1844年,莫爾發明了電報。後來,貝爾和沃特林發明了電話。
1902年,史特波菲德又發明了無線電廣播。這樣,信息變成電磁波發送出去,幾乎在發送信息的同時,人們就可以通過收報機、電話機、收音機了解到消息的內容,這可真是通信史上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啊!
人們仍然不滿足,他們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電報電話日益普及,輸送信息的電線電纜像狹窄擁擠的公路一樣,經常「堵車」,不是占線就是串線。於是,科學家想出了激光通信的辦法:一束光纖通信的容量是銅線的25萬倍,一條光纜可以通一億條線路。就是說,兩億人可以同時通話而互不幹擾。激光通信被迅速採用,20世紀80年代末,跨越大西洋的6000公裏海底光纜已經鋪設完工。
1993年,美國人阿爾·貝爾又提議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把工廠、礦山、鐵路、學校、商店、銀行、圖書館、旅遊景點、文藝單位、研究部門、政府部門以及家庭的計算機聯網,讓人們可以隨時接受到任何地方傳播出的文字、聲音和圖像。這個提議受到各國的重視,信息產業得到飛速發展。僅僅過了幾年,信息網路就已經覆蓋了許多國家和地區,「天涯若比鄰」已經不再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