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書四年級選讀課文《趵突泉》的思維導圖怎麼寫
讀四年級下語文書有感 今天是開學的的一天。不久就可以拿到新書了,所以同學們都顯得特別高興,有的還催老師快點發給他新的教科書。 當上第二節課的時候,曹老師讓我等幾個同學去拿教科書。拿到了書後,朱老師讓我們回家好好讀讀,寫出一篇好的讀後感。 回到家裡,我認認真真地讀了一遍,發現書里一共有32篇正文和8篇選讀課文,而在正文中,卻有16篇略讀課文和16篇要老師講的課文,正好一半。我還發現幾乎每個單元都有兩篇略讀課文和它們不同的意思。 第一單元是寫祖國的山山水水,第二單元是寫朋友的真誠,第三單元是寫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第四單元是寫我們這些小孩子怎樣保衛自己的村莊家園,第五單元是寫生命是頑強的,第六單元是寫鄉村農民的生活,第七單元是寫成功是要不懈追求的,而第八單元是寫神話故事的! 我還發現這本語文書大多課文都是寫人的內心,就是要告訴我們做人不可以只取外表,不看別人的「深處」!萬年牢里的「父親」是一個誠實的人,他做冰糖葫蘆時,不僅要挑上好的材料,還要選最好的糖,不弄小把戲,也半點兒不摻假,在小店裡也不例外。還有石油大王哈默和第二世界大戰里的一個普普通通的父親,他們都是一些誠實可靠的人。 除此外,還有勇敢的小英雄雨來、為人類造福的普羅米修斯、認真繪畫的聾啞青年人和不聽勸告的蔡桓公等等。其中,我最喜歡11課《蝙蝠和雷達》,因為這篇課文告訴我靈敏的蝙蝠和飛機上的雷達所微妙的關系。 語文書的精彩故事,我一定會跟著你一課一課的成長,讀熟背熟,長大後做國家的棟梁之才。四年級語文下冊第19課《生命 生命》讀後感今天,我們學習了杏林子的文章《生命 生命》這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寫的是杏林子見到了我們不常見到得有意義的事情。這一篇文章讓我感到震驚、震撼! 我知道,杏林子是一個殘疾人,因為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而導致頭不能轉,全身都不能動。只有手指能夠動彈,其他地方根本不能動彈一下。 杏林子的這篇文章《生命 生命》一共舉了三個句子,讓杏林子感到十分震驚。 在第二段講訴的是杏林子,在寫稿子的時候捉住了那隻在台燈下面的飛蛾的是作書時的事情。一隻小飛娥在打擾著杏林子的創作,杏林子把那隻小飛娥給捉住了。 小飛娥極力的掙扎著,想人虎口逃生,杏林子卻把這只飛蛾給放了。 杏林子這樣的人有很多很多,像雷鋒、張海迪......我也要好好學習,長大當一個有用的人民作家!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讀後感前幾天小學開學了。整個假期中,妻子只領著女兒去了一趟麗江,旅遊期間及之後的幾天,女兒很開心,其他時間妻子不是讓她學這就是學那,還讓她寫了二十篇日記。在開學前幾天,女兒強烈要求跟爺爺奶奶住兩天,看看電視,玩一玩,她說這個假期太累了,她還沒怎麼玩呢,又要開學了。 開學那天女兒發到新課本後,我陪著她買了些彩紙,回家後幫著她一起把新書包上書殼。想起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本,如今一本也找不到了,根本記不得學過些什麼。時光總是這樣無情,過去的一切,只剩下些模糊的記憶。時光又是那麼美好,未來的一切,都將是新的。我們的孩子,她們以後將面對怎樣的一個世界,沒有人能知道,就象當初沒有人能知道我們現在正面對的這個世界一樣。 隨便翻了翻語文四年級上冊課本,課文基本上都是新的,但都沒有多少新意,很普通,很無聊,有點不想寫這個什麼讀後感了,但又想,既然開了一個頭,還是繼續寫下去吧,世界會怎麼變化,隨它去吧,我們百姓該讀書還是要讀書,該補課還是要補課,古人說得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第一課是《老師,你好》。老師確實很好,我今天會寫的這些字幾乎都是以前的老師教的。但有時想,或許每個老師都很好,但如果他們自己也是被欺騙或被愚弄的人們,那教出來的學生再多再好又有什麼用呢,都去當漢奸洋奴錢奴權奴?還是去當資本家、黑老大,或者,象前幾天一個6歲小姑娘說的,「長大後我要當貪官,可以收很多東西!」,況且,並不是每個老師都很好,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鼓吹私有制、資本主義甚至封建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專家、學者,他們就是老師,且不是普通中小學老師,而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等等,正所謂知識越多越反動。 第五課是《天安門廣場》,看圖作文。開頭是一張天安門照片,近幾年拍的。第二段寫門前有金水溝、溝上有橋、橋旁有華表,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作者沒提門上有主席像,也沒提牆上有標語。我來補充幾句。門左邊的標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但聽說有人想搞中華聯邦共和國,右邊的標語是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感覺現在有些人正在和資本主義世界人民搞大團結。第三段寫廣場上有紀念碑,廣場南有紀念堂、東西有博物館與大會堂。聽說這些年大會堂代表們開會時,紀念堂常關閉,真是怪事,代表們怕見毛主席么?還是代表們怕群眾來見毛主席?第四段寫開國大典,配了幅圖,黑白的照片,記得以前開國大典那張著名的畫是彩色的,斯諾1936年照的那張著名的照片也是彩色的。網路媒體喜歡把三十年前的照片全弄成黑白,好像從毛澤東去世後中國才有了彩色照片,顯然這絕對不可能。這也好,前後對比很鮮明,但不能只比照片。課文接著說,人民領袖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這倒應該是真的,但總覺得毛澤東說的應該是: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翻了翻毛澤東選集第五卷,見第一篇的標題就是: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49/9/21,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詞),讀了讀,摘抄幾句如下:「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斯人已去,內外反動派這些年又騎到中國人民頭上來了,他們不再發抖,他們大膽地公開地說那個時代的中國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但國內的反動派內心可能還是有點害怕,不然不會把老婆孩子都送到國外。結尾一段寫廣場上節日時有一個個大花壇。沒說有噴泉。這樣看來,世界上最大的廣場,即使擠滿了人,也不會有以前多了,因為花壇和噴泉佔了不少的面積。 第七課是《虎門銷煙》。林則徐雖然只是一個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會里的大官,但和今天那些大官們比起來,他仍是民族英雄。新中國成立後毒品被禁絕了幾十年,最近幾十年黃賭毒又全回來了。《說勤奮》與《誠實與信任》兩課,沒什麼好說的,中國人民很勤奮,農民更勤奮,大多數的中國人也是很誠實很值得信任的,但他們都過得不太好,沒有美國人好,也沒有朝鮮古巴人好。 最後一課是那首古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讓人想起毛澤東晚年的孤獨,有多少人能理解文化革命的目的和意義呢?即使到了現在,經過了三十多年?也讓人想起那些仍在堅持毛澤東思想及社會主義理想的人們,他們也很孤獨。 本冊讀完了。或許明年春天再接著讀吧。
㈡ 四年級下冊語文關於選讀課文小珊迪的習題 急需答案!急需回答!
1、對於學習類題庫、練習冊等的題目,在網路知道要求知友幫助你解答,就需要不但專說清楚年級,科目,屬還需要說清楚與題庫對應的教材版本,出版日期
2、對於小學的課程題目,不建議把所有題目都拋出來,讓知友幫助,因為,大多數題目都應該是你自己能夠完成的,這部分題目必須由你自己獨立完成,才能達到練習、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3、對於有提高型的題目,在自己獨立思考完成的基礎上,你可以把自己的思維過程寫出來,讓知友幫助你,看看你做得對不對,這樣能很快提高你的學習水平
4、對於特別困難的題目,可以單獨提出來讓網路知友幫助你解答,很多知友會把題目解答的思維過程一並附上,你就很快能懂了
綜上,這樣才是利用網路學習的正確之道
㈢ 五年級下冊語文選讀課文的1.3.4.6.7主要內容
《拉薩古城》主要寫了拉薩古城的建築風貌和風土人情,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一件運動衫》主要寫了「我」買了一件漂亮的運動衫,可想到鄰居老先生破的不能再補的鞋子,便決定用一件運動衫換一雙皮鞋,最後老先生又送「我」一件運動衫的事,贊美了人間真情。
《豐碑》主要寫了一個寒冷的冬天,隊伍在冰天雪地中行進,軍需處長把棉衣全發給了戰士們,自己只穿著單薄破舊的衣服,在雲中山凍死了。
《我們家的男子漢》主要寫了
我們家裡有一個男子漢,由我們來照看他。經過兩件事寫出了他對獨立有要求。這就是我們家的男子漢。他一點一點地長大,他的特點越來越突出了。
《孔明智退司馬懿》主要寫了諸葛亮設
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大軍的故事是最為典型的。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
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
葛臨危不懼,傳令大開城門,還派人去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己則登上城樓,端坐彈琴,
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怕城中有伏兵,因此不
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希望採納哦~
我學的是人教版的,所以我就知道這些。如果是其他版本的話……請下次說明!
㈣ 請問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的必讀課文和選讀課文分別是什麼
我認為每個單元的字詞要看,27、28課必看,其餘文言文也要看看的。
還有古詩,要背會
㈤ 現代散文選讀的課文選讀
寒風吹徹
劉亮程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過的地方,我已經不注意它們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開始降臨到生活中。三十歲的我,似乎對這個冬天的來臨漠不關心,卻又好像一直在傾聽落雪的聲音,期待著又一場雪悄無聲息地覆蓋村莊和田野。
就在前一天,我似乎已經預感到大雪來臨。我劈好足夠燒半個月的柴禾,整齊地碼在窗檯下;把院子掃得乾乾凈凈,無意中像在迎接一位久違的貴賓--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掃到一邊,騰出干凈的一片地方來讓雪落下。下午我還走出村子,到田野里轉了一圈。我沒顧上割回來的一地葵花桿,將在大雪中站一個冬天。每年下雪之前,都會發現有一兩件顧不上幹完的事而被擱一個冬天。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樣用自己那隻冰手,從頭到尾地撫摸自己的一生。
屋子裡更暗了,我看不見雪。但我知道雪花落,漫天地落。落在房頂和柴垛上,落在掃干凈的院子里,落在遠遠近近的路上。我要等雪落定了再出去。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場雪.都會懷著莫名的興奮.站在屋檐下觀看好一陣,或光著頭鑽進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讓雪知道世上有我這樣一個人,卻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自己活蹦亂跳的年輕生命。
經過許多個冬天之後,我才漸漸明白自己再躲不過雪,無論我殘縮在屋子裡,還是遠在冬天的另一個地方,紛紛揚揚的雪,都會落在我正經歷的一段歲月里。當一個人的歲月像荒野一樣敞開時,他便再無法照管好自己。就像現在,我緊圍著火爐,努力想烤熱自己。我的一根骨頭.卻露在屋外的寒風中,隱隱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凍壞的一根骨頭,我再不能像撿一根牛骨頭一樣,把它撿回到火爐旁烤熟。它永遠地凍壞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那個冬天我十四歲,趕著牛車去沙漠里拉柴禾。那時一村人都是靠長在沙漠里的一種叫梭梭的灌木取暖過冬。因為不斷砍挖,有柴禾的地方越來越遠。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時間才能拉回一車柴禾。每次拉柴禾,都是母親半夜起來做好飯,裝好水和饃饃,然後叫醒我。有時父親也會起來幫我套好車。我對寒冷的認識是從那些夜晚開始的。
牛車一走出村子,寒冷便從四面八方擁圍而來,把你從家裡帶出的那點溫暖搜颳得一千二凈,讓你渾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那個夜晚並不比其他夜晚更冷。
只是這次,是我一個人趕著牛車進沙漠。以往牛車一出村,就會聽到遠遠近近的雪路上其他牛車的走動聲,趕車人隱約的吆喝聲。只要緊趕一陣路,便會追上一輛或好幾輛吉拉柴的牛車,一長串,緩行在鉛灰色的冬夜裡。那種夜晚天再冷也不覺得。因為寒風在吹好幾個人,同村的、鄰村的、認識和不認識的好幾架牛車在這條夜路上抵擋著寒冷。
而這次,一野的寒風吹著我一個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現在全部地對付我。我掖著羊皮大衣,一動不動爬在牛車里,不敢大聲吆喝牛,免得讓更多的寒冷發現我。從那個夜晚我懂得了隱藏溫暖--在凜冽的寒風中,身體中那點溫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個隱秘的有時連我自己都難以找到的深遠處--我把這點隱深的溫暖節儉地用於此後多年的愛情和生活。我的親人們說我是個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僅有的溫暖全給了你們。
許多年後有一股寒風,從我自以為火熱溫暖的從未被寒冷浸入的內心深處陣陣襲來時,我才發現穿再厚的棉衣也沒用了。生命本身有一個冬天,它已經來臨。
天亮時,牛車終於到達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條腿卻被凍僵了,失去了感覺。我試探著用另一條腿跳下車,拄著一根柴禾棒活動了一陣,又點了一堆火烤了一會兒,勉強可以行走了。腿上的一塊骨頭卻生疼起來,是我從未體驗過的一種疼,像一根根針刺在骨頭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鑽--這種疼感一直延續到以後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陰冷的日子。
天快黑時,我裝著半車柴禾回到家裡,父親一見就問我:怎麼拉了這點柴,不夠兩天燒的。我沒吭聲。也沒向家裡說腿凍壞的事。
我想很快會暖和過來。
那個冬天要是稍短些,家裡的火爐要是稍旺些,我要是稍把這條腿當回事些,或許我能暖和過來。可是現在不行了。隔著多少個季節,今夜的我,圍抱火爐,再也暖不熱那個遙遠冬天的我;那個在上學路上不慎掉進冰窟窿,渾身是冰往回跑的我;那個跺著凍僵的雙腳,捂著耳朵在一扇門外焦急等待的我……我再不能把他們喚回到這個溫暖的火爐旁。我准備了許多柴禾,是准備給這個冬天的。我才三十歲,肯定能走過冬天。
但在我周圍,肯定有個別人不能像我一樣度過冬天。他們被留住了。冬天總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個人,先是一條腿、一塊骨頭、一副表情、一種心情……爾後整個人生。
我曾在一個寒冷的早晨,把一個渾身結滿冰霜的路人讓進屋子,給他倒了一杯熱茶。那是個上了年紀的人,身上帶著許多個冬天的寒冷,當他坐在我的火爐旁時,爐火須臾間變得蒼白。我沒有問他的名字,在火爐的另一邊,我感到迎面逼來的一個老人的透骨寒氣。
他一句話不說。我想他的話肯定全凍硬了,得過一陣才能化開。
大約上了半個時辰,他站起來,朝我點了一下頭,開門走了。我以為他暖和過來了。
第二天下午,聽人說村西邊凍死了一個人。我跑過去,看見個上了年紀的人躺在路邊,半邊臉埋在中。我第一次看到一個人被凍死。我不敢相信他已經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還深藏著一點溫暖,只是我們看不見。一個人最後的微弱掙扎我們看不見;呼喚和呻吟我們聽不見。我們認為他死了。徹底地凍僵了。他的身上怎麼能留住一點點溫暖呢?靠什麼去留住。他的爛了幾個洞、棉花露在外面的舊棉衣?底磨快通一邊幫已經脫落的那雙鞋?還有他的比多少個冬天加起來還要寒冷的心境……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我的一小爐火,對這個貧寒一生的人來說,顯然杯水車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我有一個姑媽,住在河那邊的村莊里,許多年前的那些個冬天,我們兄弟幾個常手牽手走過封凍的瑪河去看望她。每次臨別前,姑媽總要說一句;天熱了讓你媽過來喧喧。
姑媽年老多病。她總擔心自己過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戶,偎在一間矮土屋裡,抱著火爐,等待春天來臨。
一個人老的時候,是那麼渴望春天來臨。盡管春天來了她沒有一片要抽芽的葉子,沒有半瓣要開放的花朵。春天只是來到大地上,來到別人的生命中。但她還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我一直沒有忘記姑媽的這句話,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轉告給母親。母親只是望望我,又忙著做她的活。母親不是一個人在過冬,她有五六個沒長大的孩子,她要拉扯著他們度過冬天,不讓一個孩子受冷。她和姑媽一樣期盼著春天。
……天熱了.母親會帶著我們,趟過河,到對岸的村子裡看望姑媽。姑媽也會走出蝸居一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曬著暖暖的太陽和我們說說笑笑……多少年過去了,我們一直沒有等到這個春天。好像姑媽那句話中的'天'一直沒有熱。
姑媽死在幾年後的一個冬天、我回家過年,記得是大年初四,我陪著母親沿一條即將解凍的馬路往回走。母親在那段路上告訴我姑媽去世的事。她說:「你姑媽死掉了。」'
母親說得那麼干涉,像再說一件跟死亡無關的事情。
「咋死的?」我似乎問得更平淡。
母親沒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說;「你大哥和你弟弟過去幫助料理了後事。」
此後的好一陣,我們再沒說這事,只顧靜靜地走路。快到家門口時,母親說了句:天熱了。我抬頭看了看母親,她的身上正冒著熱氣,或許是走路的緣故, 不過天氣真的轉熱了、對母親來說,這個冬天已經過去了。
「天熱了過來喧喧。」我又想起姑媽的這句話,這個春天再不屬於姑媽了。她熬過了許多個冬天還是被這個冬天留住了。我想起爺爺奶奶也是分別死在幾年前的冬天。母親還活著。我們在世上的親人會越來越少。我告訴自己,不管天冷天熱,我們都常過來和母親坐坐。
母親拉扯大她的七個兒女。她老了。我們長高長大的七個兒女,或許能為母親擋住一絲的寒冷。每當兒女們回到家裡,母親都會特別高興,家裡也頓時平添熱鬧的氣氛。
但母親斑日的雙鬢分明讓我感到她一個人的冬天已經來臨,那些雪開始不退、冰霜開始不融化--無論春天來了,還是兒女們的孝心和溫暖備至。
隨著三十年這樣的人生距離,我感覺著母親獨自在冬天的透心寒冷。我無能為力。
雪越下越大。天徹底黑透了。
我靜坐在屋子裡,火爐上烤著幾片饃饃,一小碟鹹菜放在爐旁的木凳上,屋裡光線暗淡.許久以後我還記起我在這樣的一個雪天,圍抱火爐,吃鹹菜啃饃饃想著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遠而入神。柴禾在爐中啪啪地燃燒著,爐火通紅,我的手和臉都烤得發燙了,脊背卻依舊涼颼颼颶的。寒風正從我看不見的一道門縫吹進來。冬天又一次來到村裡,來到我的家。我把怕凍的東西-一搬進屋子,糊好窗戶,掛上去年冬天的棉門簾,寒風還是進來了。它比我更熟悉牆上的每一道細微裂縫。
我圍抱著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我知道這一時刻之外,我其餘的歲月,我的親人們的歲月,遠在屋外的大雪中,被寒風吹徹。
㈥ 四年級下冊語文選讀課文到期歸還讀後感150字
讀了《復到期歸還》這篇文章,讓我制懂得了一個做人的道理——守信。 毛主席很熱愛讀書,喜歡欣賞臨摹名家碑帖。看到黃炎培有王羲之的真跡後,非常開心,便借了一個月,到期歸還,在書借出的後面的時間里,黃炎培總打電話問看完沒,一個月到了,毛澤東便派警衛員趕快送到黃炎培手裡,黃先生要讓主席多看一會,毛澤東卻說:「講好一個月就一個月,要講誠信。」 這篇文章通過對毛主席向黃炎培借書,黃炎培幾次催著要書,主席定期歸還,告訴我們要善解人意,守信用。毛主席說好了一個月就一個月,對別人的書也很愛惜。毛主席講誠信,講信用,他不會因為自己是領導,自己是主席,有特殊的地位,就可以和別人與眾不同,到期不還。毛主席特別講誠實守信用,最後到期歸還。 我們要學習毛主席這種高尚的品格,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㈦ 四年級下冊語文選讀課文第2課讀後感悟
以下是讀後感寫作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報閱讀文章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過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文章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㈧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選讀課文第一課《延安,我把你追尋》課件
課文全文;延安,我把你追尋
像翩翩歸來的燕子,
在追尋昔日的春光內;
象茁壯成長的容小樹,
在追尋雨露和太陽。
追尋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尋你,棗園梨花的清香,
追尋你,南泥灣開荒的钁頭,
追尋你,楊家嶺講話的會場。
一排排高樓大廈像雨後春筍,
一件件家用電器滿目琳琅;
我們永遠告別了破舊的茅屋,
卻忘不了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
太空梭探索宇宙的奧妙,
電子計算機奏出美妙的交響;
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
但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
延安,你的精神燦爛輝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彷彿沒有了靈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來展翅飛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尋,
追尋信念,追尋金色的理想,
追尋溫暖,追尋明媚的春光,
追尋光明,追尋火紅的太陽!
㈨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語文書中的第六單元的選讀課文《網上呼救》的讀後感
《網上呼救》讀後感
這篇文章講的是,正在芬蘭一圖書館上網尋找資料的學生蘇珊,突然雙腿劇烈灼痛,不能行走,生命垂危。蘇珊掙扎著通過互聯網向外發出求救。遠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12歲男孩桑恩,在網上漫遊時,發現蘇珊的求救信息後,在母親的幫助下,立即通過當地救援中心與芬蘭聯系,從而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跨國營救行動。互聯網救了蘇珊的生命,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自從我學會了上網以後,查閱資料方便了許多。寫信、發賀卡等等,這些本來很麻煩的事情,現在變得十分的輕松,只需在電腦上敲打幾下鍵盤就可以了。有一次,老師要我製作一份衛生小報。回到家中,我抓耳撓腮,不知從何做起。突然,我靈機一動,打開電腦,連上互聯網,在google里鍵入我想查找的資料的關鍵字,然後用滑鼠一點「搜索」按鈕。嘿!衛生知識,健康小品、飲食與健康、衛生幽默畫等便一股腦兒地出現在我的眼前。
網上購物可刺激可方便啦!。有一次我想買一本課外書,跑了幾個書店都沒買到,爸爸讓我試試「網上訂購」。我打開計算機,來到「少兒圖書」網站,輕輕一「回車」,屏幕上立刻出現了一本本兒童讀物,有好幾百種,彷彿把全世界的書城都搬到了我的面前,看得我眼花繚亂,提示框出現了許多選項,有作者、出版社、內容提要,還標明了原價和現價,真是一目瞭然。我點擊了「購買」鍵,並填寫家庭地址和電話,沒想到當天下午,書就送到了我的家中,真的讓我又驚又喜。
互聯網讓我擁有足不出戶便曉天下事的本領,它對我的學習幫助非常大。 電腦是我學習的好幫手,互聯網更充實了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