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第4課教案
4 、古詩二首
教學目標
1.掌握要求會寫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句的意思,並能展開想像,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詩句的意思。
教學難點
想像詩句描寫的畫面,體會詩人表達的感情。
教學准備
掛圖或投影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話導入《竹枝詞》
同學們見過「太陽雨」嗎?一邊下雨,另一邊卻陽光燦爛。有一句詩說得好——(試探學生是否預習),嗯,就是我們本課要學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二、指導學習詩句
1.學生交流了解到的有關劉禹錫的資料。
2.簡介竹枝詞。
「竹枝詞」是流行於古三峽地域的一種民歌,含思宛轉,清韻悠遠,音調和諧,明朗歡快。人們在勞作之餘,成群結隊在江邊、堤畔吹笛、擊鼓,邊唱邊舞,抒發內心的感情,驅散一天的疲勞,是三峽人民最喜愛的娛樂方式。劉禹錫在夔州,經常見到這種場面,極為欣賞,因而填寫了許多「竹枝詞」,今天要學的就是其中廣為流傳的一首。
3.理解詩意。
(1)指名朗讀,齊讀。
(2)藉助注釋,自讀並思考詩句的意思。
(3)同桌互說,再全班交流。
「楊柳青青江水平」:江邊的楊柳青青,垂著綠色枝條,大江水面平靜。
「聞郎江上唱歌聲」:只聽到江面上傳來情郎唱歌的聲音。
「東邊日出西邊雨」:東邊出太陽,西邊卻下著雨。
「道是無晴還是晴」:說不是晴天吧,卻還是有晴的地方。
(4)朗讀全詩,再指名把詩的意思連起來說一說。
4.讀中想像。
(1)讀了這首詩的前兩句,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一場太陽雨中,一位少女立在江邊,看到江邊的楊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綠,江水平靜,耳畔忽然傳來一陣熟悉的歌聲,原來是自己的情郎在唱。)
(2)想像一下,這首詞的後兩句寫出了少女什麼樣的心理?
三、指導朗讀、背誦
背誦《竹枝詞》。
四、作業
1.默寫這首古詩。
2.課外搜集劉禹錫的其他《竹枝詞》讀一讀。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了解學生積累的描寫江南春景的古詩:《憶江南》(白居易)、《江南》(漢樂府)等。
2.引入《江南春》。
3.介紹作者。
二、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教師示範讀、同學練讀,讀准字音,讀出停頓和節奏。
2.結合注釋了解詩意,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千里鶯啼綠映紅」:千里江南,黃鶯歌唱,綠樹映紅花。
「水村山郭酒旗風」:依山傍水的山村、城鎮,酒旗迎風飄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南北朝建的成百上千的寺廟,正沐浴在如煙細雨中!
4.體會詩人對江南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的贊美感慨之情。
5.再練讀詩句,讀出節奏與情感。
三、朗讀並背誦古詩
㈡ 語文s版六年級下冊13課《海水為什麼是藍的》說課教案
《海水為什麼是藍的》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
2、了解「好奇心」對於科學探究的重要意義,樹立學生勤學好問的求學觀念。
3、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
3、幫助學生學會「惰、忌、諱、液」4個會認字和「惰、疚、液」3個會寫字,掌握「惰性氣體、愧疚、液體、閉目塞聽、陽光融融、暖風徐徐、源源不斷」等詞語。
教學重點:
拉曼是如何發現光散射效應的。思考「已知」與「未知」之間的關系,讓好奇心成為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
教學難點:
理解拉曼的發現給人的警示,體會課文中給人啟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具准備:
查找印度科學家拉曼的資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問引入,揭示課題
1、海水是藍色的,這是一個常識性的問題,然而大家有沒有想過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板書課題: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
2、印度著名的物理學家拉曼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的原因,由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簡介拉曼的資料。
【從海水是藍色的這一常識性的問題導出課題,引出印度物理學家拉曼,並介紹拉曼的資料,為課文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輕聲讀課文,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2、交流哪些字詞的讀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如,諱(huì) 疚(jiù)等。
3、指名輪流朗讀課文,檢查朗讀情況。說說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課文先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再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後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最後寫男孩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未知」之中。
【在學生充分自由讀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能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思維的條理性。】
三、默讀課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讀1—8自然段,思考:從男孩與母親的談話中你知道了什麼?
(1)抓住男孩的問題,感受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2)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拉曼的興趣,他給孩子做出解釋:海水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2、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一部分,說說男孩留給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斷的「為什麼」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喚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對自己向孩子的解釋產生了懷疑,並著手進行科學探索,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這一發現被英國皇家學會稱為「20年代實驗物理學中最卓越的發現之一」。請你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對「好奇心「的看法。
我們每個人都應保持一顆好奇心,讓好奇心成為我們求知的不竭動力。
【由男孩的問題切入,引導學生感受男孩的「好奇心」,這為學生步步深入學習全文奠定基礎。】
四、布置作業
1、教師范寫「惰、疚」字,提醒學生注意字形,學生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2、拉曼受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男孩的觸動,喚醒了科學的好奇心,經過科學的探索,終於探明了「海水為什麼是藍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台。
二、研讀課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
1、默讀課文,思考:為什麼說「地中海輪船上的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台」?
2、小組討論。
交流匯報:
預設:
(1)探究「男孩的問號」,了解拉曼的心路。
導言:男孩的問號與拉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什麼關系?
指讀課文9—11自然段,
理解句子:
那個充滿好奇心的稚童,那雙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斷涌現出來的「為什麼」,使拉曼深感愧疚。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了男孩兒那種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學生讀句,師:拉曼回答了男孩的問題為什麼會「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說明了什麼?
學生聯繫上下文談感受。
拉曼愧疚是因為「海水的藍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顏色」這一解釋是英國大科學家瑞利提出的,而且幾乎所有的人也包括拉曼都認可這一解釋。拉曼為自己沒有像男孩兒那樣提出「為什麼」而感到愧疚。
男孩兒那些源源不斷的問號使拉曼敏感地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喪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識到作為一個科學傢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麼重要。
C、小結:正是由於他從男孩的問號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才使他在科學研究中有新的作為,從而獲得諾貝爾獎這一殊榮。
【好奇心使拉曼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台,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思考、感悟好奇心對拉曼的作用。對課文中的難理解的句子,讓學生質疑,聯繫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有助於幫助學生了解拉曼的心路以及他取得成功的原因。】
(2)研讀「拉曼效應」,體會拉曼的科學研究精神。
A、讀12自然段,說說拉曼研究「海水為什麼是藍色的」的經過和結果。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釋,認為他的解釋證據不足。
接著,他經過深入研究證明出水分子對光線的散射使海水呈藍色的原理。海水看上去呈藍色的原因是海水對陽光進行了散射。
後來,拉曼又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被人們稱為「拉曼效應」。
B、拉曼發現了「拉曼效應」,為人類科學發展作出了貢獻,因此登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台,成為印度也是亞洲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你認為拉曼能取得這樣的研究成果,最關鍵的是什麼?
結合課文最後一段讓學生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斷追求、積極進取的自覺性和探索精神。
朗讀課文最後一段。
4、結合課文內容,回答:如果在科學研究中失去好奇心會怎麼樣?
失去好奇心是科學發現與發明的最大忌諱,會帶來閉目塞聽、止步不前的可怕後果。
教師簡介約里奧·居里和李比希兩位科學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錯失良機的事例,讓學生進行對比,領悟好奇心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學生研讀拉曼研究的經過和結果時,通過默讀、思考,讓學生感悟拉曼的成功除了好奇心外,還有他不斷追求,勇於探索的精神。之後,舉例說明科學家失去好奇心帶來的後果,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好奇心的作用,加深對文本內容的領悟。】
三、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讀一讀課文中對自己有所啟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結合生活實例,談談好奇心對學習的重要性。
2、介紹科學家拉曼的相關資料。
四、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摘抄課文中你認為給人以啟迪或教益的句子。
板書設計:
13 海水為什麼是藍的
男孩的問號 → 諾貝爾物理學獎
「已知」中追求「未知」
好奇心
教學反思:
讓學生自讀課文,檢查反饋,夯實字詞,在讀書實踐的基礎上,說說課文主要內容。初步了解科學家拉曼發現「拉曼效應」的原委,感受好奇心的作用。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指導學生思考「已知」與「未知」的關系,領悟好奇心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讓好奇心成為學生求知的不竭動力,樹立勤學好問的求學觀念。
㈢ s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明天更輝煌》教案
沒教過書啊?自己寫啊!
怎麼為人師的?
㈣ 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作文第二單元教案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教案:教案(教學專設計)是事先設屬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㈤ 急急!!明天要上公開課,急需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最佳路徑》的課件和教學設計或是課堂實錄,多謝!!
學目標: 1、默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了解迪斯尼樂園的路徑是怎樣成為最佳路徑的,並從它的設計過程中受到啟示:為人們做事情,順應人們的需要,給人以自由選擇的空間,就可以產生最好的辦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2、學會1個會認字「濱」。
教學重點:使學生發現葡萄園主賣葡萄的方法與格羅培斯設計方案之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使學生從這件事中感悟作者要表達的意思:為人們做事情,順應人們的需要,給人以自由選擇的空間,就可以產生最好的辦法和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理解題意:
最佳路徑:就是最好的路線。
二、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能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嗎?
講的是世界著名的建築大師格羅培斯為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大傷腦筋,後來從一位年老的葡萄園主賣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啟發,最終他設計的路徑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
三、隨機板書:
啟發?
格羅培斯年邁的葡萄園主
有什麼問題?
1、這位從事建築研究40多年,攻克過無數個建築方面的難題,在世界各地留下70多處精美的傑作的建築大師,怎麼會從一位老太太身上受到什麼啟發呢?
2、從中受到什麼啟發?
3、結果怎樣?
四、帶著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切入點,進行思考:
1、要想解決這些疑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的是什麼?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是否也要尋找一個「最佳途徑」呢?這個「最佳途徑」就是能夠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年邁無力的老太太是怎麼做的?結果怎樣?
2、從文中尋找答案——「只要在路旁的箱子里投入五法郎,就可以摘一籃葡萄上路。」
——「在這綿延上百里的葡萄產區,總是她的葡萄最先賣完。」
3、由此我們又會產生什麼問題?——為什麼回是這個結果?
4、假如你是一個過路人,你看到這些不同的兜售方式,你回選擇哪種?為什麼?
老太太的:
*「無人看管」,大家可以走進園里自由選擇,無拘無束地挑選自己稱心如意的葡萄,同時享受親自摘葡萄的樂趣。
*直接從葡萄架上摘,果子更新鮮。
*「只要……就可以……」這種方法給人以自由,任其選擇的做法,使人們感到被信任、被尊重。
5、同學們感受到的這些也就是格羅培斯受到的啟發吧!
6、格羅培斯受老太太賣葡萄的方法的啟發而產生了路徑設計方案,再讀課文,看看格羅培斯是怎麼做的?他的做法與老太太有沒有異曲同工之處呢?
——撒上草種,提前開放;按照足跡,鋪設道路
——都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了大家,讓大家去尋找最適合最佳的東西,都是順其自然的,都包含著對人們的信任、尊重……
7、道路鋪設好了了,還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評委們是怎麼想的呢?大家能以模擬的形式再現一下當時的討論過程嗎?小組討論。
*格羅培斯的設計方案是:寬,走的人多;窄:走的人少;沒人走的地方,不用設計。
*格羅培斯追求完美,先後修改了50多次,還不滿意,最後讓大家共同來創造,這樣的路徑已不是哪一個人的設計,而是大家共同的選擇,是把遊人放在了第一位的。
*這許多小道踩出來了,但並不一律,「有寬有窄」,寬的走的人多,窄的走的人少些,卻又「優雅自然」,道路的設計不是用腦子挖空心思想出來的,而是用腳走出來的,據此鋪設的人行道就沒有刻板的模式,富有藝術性的優雅。
*行人走出來的路是優雅自然的,格羅培斯在按照踩出來的痕跡鋪設路徑時,一定會施展全部的本領,使路徑更美。
*這樣的路是行人自己走出來的,不僅美觀,而且保證了人們遊玩時的方便、快捷。
*設計路徑的方法不同尋常,這樣的設計是順其自然的,看來在沒有辦法的時候,順其自然是一種最佳的選擇,包含著深刻的道理,給人以極大的啟迪。
*如此設計是格羅培斯從法國南部賣葡萄的年邁老人那裡獲得啟發,汲取了「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精神而完成的。
*格羅培斯對待「微不足道」的問題同樣認真對待,他對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
7、各位評委不僅完全理解了格羅培斯的設計方案,設計思想,體會到了他的良苦用心,而且從這件事上,從設計師身上,獲得了很大的啟迪:「給人自由,任其選擇」這樣順其自然的方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終成就了「最佳」。這個「最佳設計」的產生,來自一個建築設計大師的敬業精神,來自於一個透過表象看到本質的智者的思考,來自於善於聯系,極富創造力的建築藝術家的設計。真是受益匪淺啊!
8、在文燕的原著中,結尾是這樣的,很富有哲理,推薦給大家。出示文字,指名讀:
「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選擇順其自然,也許是最佳選擇。同樣的,人在生活無所適從的時候,選擇順其本性,也許不失為聰明之舉。」
五、小練筆:請代表評委給格羅培斯寫頒獎詞。
附:板書:25*最佳路徑
啟發
格羅培斯年邁的葡萄園主
給人自由任其選擇
㈥ s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教材分析:
課文寫的是住在機關四合院的「勞動者們」中太陽花的事。全文共四個部分,分別交代了種太陽花的原因,太陽花從種子落地到一齊開放的過程,單獨一朵太陽花的生命極其短促,來年還種太陽花,通過作者記敘種太陽花的經驗和感受,表露了人對花的愛戀,花對人的啟迪。
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做到讀准字音,理解詞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對太陽花的喜愛之情和所寄託的意願,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格的人。
3、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抓住事物(太陽花)的特點描述;
教學重點:
理解太陽花個體生命的特點——生命如此短促,卻又如此頑強。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理解,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格的人。
教學構思:
課堂教學應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以「閱讀思考——討論——解疑——拓展訓練」的方式,通過朗讀把課文語言內化於學生的心裡,熏陶情感,啟迪思想,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於潛移默化中達到德育、美育的目的。此外,為了讓學生能由太陽花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質的人,在3月5日學雷鋒日的活動中,可有意識的稍微做了一點滲透,學習了雷鋒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教具准備:
教師:小黑板、錄音機、太陽花的圖片
學生:認真預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嗎?平時,你最喜歡那種花?為什麼?
(注意讓學生說出花的主要特點)
2、過渡:剛剛我們講了很多花,他們都各有各的美麗之處,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認識一種太陽花(板書:太陽花),看到這個花名,你想到了什麼?
過渡:的確,太陽花是因為特別喜歡陽光而得名。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作家李天芳筆下的太陽花有什麼獨特的魅力?
板書課題:種一片太陽花 (齊讀課題)
3、如果你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你打算安排哪些內容讓讀者全面地了解太陽花呢?
(學生可能會說出:為什麼種太陽花?太陽花的樣子?種太陽花有什麼好處?……教師可板書在黑板上。)
過渡:同學們設計了這么多的內容,現在讓我打開書,看看作者和我們的想法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
(由於本課生字比較多,所以這一環節不要安排過多的要求。)
2、出示詞語:
焦躁 斑斕多姿 花圃 服侍
乍開 繽紛五彩 偃旗息鼓 美人蕉
慵懶無力 熾熱 花蕾 貪婪
充沛 興旺發達 繁榮昌盛
(1)自己讀、開火車讀、同位互讀
(2)將自己在預習中對詞語意思的了解與同學交流一下。
(注意總結一些好的理解詞語的方法)
3、指名讀課文,讓學生說一說課文內容與剛才猜測的有哪些是一樣的,又有哪些不同?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調節板書的內容:
為什麼種太陽花
太陽花盛開的樣子
單獨一朵太陽花的特點
來年還種太陽花
4、默讀課文,根據板書的線索,把課文劃分四部分。
三、以讀悟情,挖掘太陽花的美
過渡:在自然界里有很多美麗的花兒,可為什麼我們選擇種太陽花呢?
1、快速度瀏覽第一部分(1——3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
指名說原因
其一:大家對色彩和花草的渴望。
其二:太陽花比較好「服侍」。
2、過渡:可是,太陽花像人們所期盼的那樣很快開花了嗎?
關鍵是在學生的回答中,理解「莫衷一是」一詞的意思。
3、過渡:太陽花終於開了,你能用一個來形容一下太陽花嗎?(板書:美)看到這么美的太陽花,人們的心情如何?
4、請同學們帶著高興的心情大聲朗讀5——8自然段,拿出筆,從文中找出寫太陽花美的句子,看看它有哪些獨特的美。
指名學生讀畫出的句子,教師相機進行總結並板書:
(1)色彩美:主要是5——7自然段
(2)經久不衰(頑強的美):第八自然段
過渡:太陽花頑強,且能經久不衰,可是你們知道一朵太陽花的壽命是多長時間?(只有一天)
5、仔細默讀9、10自然段,看看它為什麼能做到經久不衰、燦爛多姿呢?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喜歡陽光
抓住機會
珍惜時間
主動讓位
過渡:是啊,正是因為太陽花善於抓住機會,喜愛陽光,又能主動讓位,所以,它能經久不衰,它總是燦爛多姿、生機勃勃!那你面對這樣的太陽花,有何感想呢?它的生命那麼短促,卻能做到燦爛多姿,這給你什麼啟示呢?大家來齊讀第十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從中學到點什麼?
6、齊讀第十自然段
(1)小組討論後,指名說(學生可根據板書,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自己的感受。如果學生能聯想到雷鋒,可引用一句他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並由此揭示課文「借花喻人」的寫作手法。)
(2)小結:剛才同學講了很多的啟示,是的,太陽花就像那些頑強拼搏的人;像那些珍惜時間的人;像那些為革命而犧牲的烈士……雖然生命是短暫的,但它能經久不衰,流芳百世。所以,老師希望每個同學都能向太陽花學習,人在整個歷史生命長河中是很渺小的,人的一生也是很短暫的,只有好好利用它,我們才能完成生命賦予我們的使命。
7、過渡:太陽花很美,所以作者很喜歡太陽花,以致她有了一個什麼願望啊?(來年春暖時分,還要種一片太陽花。)對!正是因為太陽花有它獨特的美,作者愛上了太陽花,你們喜歡嗎?
8、請同學們試著把自己的喜愛之情融進這篇課文中,選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
四、作業:
課下摘抄自己喜歡的段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畫一幅《太陽花》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體會感情,個性化朗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師生互評,從評價中體會怎樣讀書更能表達感情。
3、再讀,體會文章深刻的內涵。
二、學習生字
1、小黑板示字:躁斕圃侍乍繽偃蕉慵熾蕾婪沛旺昌
2、讀准字音、理解字義、組詞。
3、學生觀察生字,寫自己最拿手的生字。
4、集體交流是怎樣寫好的。
5、選學生認為難寫的字,集體交流怎樣寫好,指導書寫。(重點指導「斕偃蕉慵」的結構;「沛」不要把字形寫錯。)
6、學生寫字。
7、展示學生作品,評議「小小書法家」,交流經驗。
三、積累詞語
1、這篇課文有許多詞語用得恰到好處,請你認真找一找。
2、學生活動、交流:
斑斕多姿 鮮艷奪目 鬱郁蔥蔥 銀粒兒 短促 花蕾
慵倦無力 繽紛五彩 偃旗息鼓 美人蕉 空暇 貪婪
莫衷一是 燦爛多姿 生機勃勃 經久不衰 熾熱
興旺發達 繁榮昌盛 充沛 乍開 服侍
3、你能選其中幾個詞語各說一句話嗎?
4、設計摘錄卡,積累詞語。
四、作業:
1、查找有關花的詞語,摘錄在摘錄卡上。
2、在習作中運用所積累的詞語。
教學反思:
本節課開課能把學生引到美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積極參與和學習的慾望;初讀課文,抓住課文四部分的主要內容,從而攜領全文;讀重點語句,細讀悟情,挖掘太陽花的美,學生學得扎實、主動、熱情;太陽花美且經久不衰,是什麼原因呢?讓學生再讀第三部分課文,討論研究花美的原因及重點寫單獨一朵花的原因,聯系自己身邊的人,學生有所思有所感,體會到做人的道理。整節課環環相扣,學生學得活而有序,在主動學習知識鍛煉思維能力的同時,體會做人道理,得到人文關懷。第二課時書寫指導、積累詞彙扎實有效,注重了方法、能力的培養。整個教學過程始終結合本地、本班學生特點進行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總評:
《種一片太陽花》一課,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握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導課時能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輕松自然地進入課堂學習。課堂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整節課的環節設計很好,讓學生從整體到部分逐步深入學習課文,目標明確。多次細讀課文,給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空間,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既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獲得了思想啟迪。「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本節課的亮點正在於讓學生多次配樂細讀寫太陽花的語句,從中感悟太陽花的色彩美和經久不衰的原因,借花喻人,順理成章地達到學習目的。另外,胡老師還很重視語言的積累,對生字學法指導很有特色。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如果在設計中滲透對學生梳理問題和概括能力的訓練,將會更出色。
㈦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S版6課《開國大典》中心思想
《開國大典抄》的中心襲思想是:通過寫開國大典的盛況,揭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表達了一種當家作主的喜悅感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開國大典》是原新華社副社長李普創作的一篇記敘文。文章描寫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著重寫了「會場、大典、閱兵、遊行」四個場面。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可分為四段,分別為開國大典前會場的情景、開國大典的盛況、閱兵盛況和群眾遊行的情景。
(7)語文s版六年級上教案擴展閱讀
《開國大典》的賞析:
《開國大典》文章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的,第一部分寫開國大典舉行之前,第二、三、四部分寫開國大典盛況,第五部分寫開國大典結束後的情形。全文層次十分清楚,讀後能使人清楚地了解開國大典的全過程。
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有重點地記敘了開國大典的幾個重要的場面。段落之間過渡自然、層次清楚、結構嚴謹、中心突出。文章用詞恰當、准確,較多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展示了遊行隊伍的聲勢和群眾的歡欣場面。
課文通過記敘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明了開國大典偉大的歷史意義,贊頌了人民軍隊的威武雄壯,表達了人民群眾無限熱愛領袖毛主席和歡慶人民當家作主的激動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