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18課《頤和園》是誰寫的
嚴寅亮(1854-1933) 貴州印江縣人,土家族,字碧岑,號弼丞,別號剩廣、剩庵、陽坡山民、陽坡居士.清末著名的書法家、教育家.清朝皇家園林頤和園牌匾即為其所題.
⑵ 求仿寫小學4年級上18課《頤和園》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寫景點。最好是故宮,急急!!!!!!!!!!!!!!
最好方法就是:上網查啊!!~
我也是小學,也是上網查的!!
你知道風景名勝的對聯嗎?
知道告訴我哦!!~
好了,拜拜!!~
888
888
88
⑶ 模仿四年級語文第18課頤和園寫一篇作文怎麼寫
暑假裡,我去了杭州的西湖。
先是去白堤上遊玩。我看到了西湖:水是那麼綠,是一種深沉的綠,是一種輕柔的綠,綠得看不到湖底。這種綠色和對面山上的翠綠的樹木連在一起,湖旁那一排排楊柳,互相輝映。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湖的一邊有很多的荷花,爭奇斗艷地開放了,在碧綠的荷葉映襯之下顯得更加美了,更紅了。一片邊著一片,那一個個大大的蓮蓬看起來真讓人流口水。今天我終於理解到了詩句中寫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情景。
走過白堤,又漫步蘇堤去遊玩。那裡有幾家專賣杭州的特產,各種地方特色的工藝品是玲琅滿目。走完蘇堤,我們到了湖心島,這里有杭州市和浙江省的博物館,因為是暑假,已經免費向學生和遊人開放了。接著,又去了一個景點:那是一個公園。我和父母和父母的一個朋友上去了。那個公園的名字我忘了,只知道海拔5米。可真是個避暑的好地方。樹木十分的密集,只有幾絲陽光照進來,顯得十分的靜。看到這里的風景優美,我們在公園照了幾張照片。
去最後一個景點的時候,我又看到了西湖,湖上劃船的人多了起來,微波泛起了,顯出了西湖那種嫵媚,怪不得文人墨客為之寫下無數文章。
夕陽來臨了,我不得不離開了,西湖,你是多麼美麗呀,我永遠不會忘了你!
⑷ 四年級上冊語文十八課頤和園的原名叫什麼
頤和園的原名叫(清漪園)
拓展閱讀: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位於北京西北郊,是我國著名的皇家園林,1998 年被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人文景觀:頤和園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位於山水清幽、景色秀麗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園,始建於公元1750年,時值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時期;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燒毀;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軍軍費等款項重修,並於兩年後改名頤和園,作為慈禧太後晚年的頤養之地。從此,頤和園成為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1898年,光緒帝曾在頤和園仁壽殿接見維新思想家康有為,詢問變法事宜;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頤和園再遭洗劫,1902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頤和園成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主要居住地,慈禧和光緒在這里坐朝聽政、頒發諭旨、接見外賓……。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昆明湖兩大風景區組成,面積290公頃,其中水域面積約佔四分之三。這座古典園林素以規模宏偉、嬌麗多姿而享有盛名。園內除有亭、台、樓、閣、宮殿、寺觀、佛塔、水榭、游廊、長堤、石橋、石舫等100 多處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建築外,還有浩瀚的昆明湖,巍峨的萬壽山等。
1924年,頤和園辟為對外開放公園。頤和園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准則。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佔地2.97平方公里,水面約佔四分之三,園中有點景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000餘間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古樹名木1600餘株。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等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代表性建築。
園中主要景點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以莊重威嚴的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是清朝末期慈禧與光緒從事內政、外交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以樂壽堂、玉瀾堂、宜芸館等庭院為代表的生活區,是慈禧、光緒及後妃居住的地方。以長廊沿線、後山、西區組成的廣大區域,是供帝後們澄懷散志、休閑娛樂的苑園游覽區。萬壽山南麓的中軸線上,金碧輝煌的佛香閣、排雲殿建築群起自湖岸邊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終至山顛的智慧海,重廊復殿,層疊上升,貫穿青瑣,氣勢磅礴。巍峨高聳的佛香閣八面三層,踞山面湖,統領全園。蜿蜒曲折的西堤猶如一條翠綠的飄帶,縈帶南北,橫絕天漢,堤上六橋,婀娜多姿,形態互異。煙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橋如長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虛堂、藻鑒堂、治鏡閣三座島嶼鼎足而立,寓意著神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閱看耕織圖畫柔桑拂面,豳風如畫,乾隆皇帝曾在此閱看耕織活畫,極具水鄉村野情趣。與前湖一水相通的蘇州街,酒幌臨風,店肆熙攘,彷彿置身於二百多年前的皇家買賣街,諧趣園則曲水復廊,足諧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邊,還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銅牛,賞春觀景的知春亭等點景建築。
頤和園在歷史上曾遭到兩次嚴重的破壞。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後重新修建,並改名為頤和園。1900年再次遭到八國聯軍的破壞,1902年重修,即成現在規模。
東門是頤和園對外開放的主要出口,聚集著較多的公交車站。你不用擔心找不著地方就餐,這里到處都是小賣部、茶室和餐館。
漫遊頤和園
東宮門:頤和園正門,門為三明兩暗的廡殿式建築,中間正門供帝、後出入,稱為「御路」,兩邊門洞供王公大臣出入,太監、兵卒從南門北兩側邊門出入。匾額「頤和園」三字為光緒皇帝御題。雲龍石刻有二龍戲珠浮雕;龍為皇家尊嚴的象徵,又是諭旨和敕令的標志。
仁壽殿:是宮廷區的主要建築之一,原名勤政殿,光緒年間改為今名,意為施仁政者長壽。它是清朝末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聽政的大殿,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變法維新運動的策劃地之一。1898年光緒皇帝曾在此殿召見改良派領袖康有為,任命他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准其專褶奏事,從而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但好景不長,由於封建保守勢力的反對,「百日維新」終歸失敗。
德和園大戲院:建於大型院落「德和園」內,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戲樓,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天花板中心有天井與上層戲台串通,中層戲台設有絞車,可巧設機關布景,上天入地,變化無窮。
樂壽堂:在頤和園東北面對昆明湖,是慈禧來此地避暑遊玩居住之地,門廳稱「水木自親」。「樂壽堂」三字為光緒手書,金字黑底,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碼頭,西內間為慈禧寢室。東內間為更衣之處,正廳設有寶座,御案,掌扇,屏風等。四隻鍍金九桃大銅爐和青花瓷大果盤均為慈禧生前原物。堂外兩側排列銅鑄梅花鹿,仙鶴和大瓶。為取「六合太平」之意。庭中植玉蘭,海棠,牡丹等名貴花木。取「玉堂富貴」之意。
長廊: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畫廊,是中國廊建築中最大、最長、最負盛名的長廊。長廊彩畫題材十分廣泛,有花鳥、樹石、山水、人物等。18世紀中葉,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5年在位)曾派宮廷畫師到杭州西湖寫生,得西湖景546幅,這些湖景被悉數移繪到長廊273間畫廊的梁枋上。本世紀60年代,中國政府不僅保留了西湖風景畫,還增繪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畫14000多幅,使長廊成為名副其實的畫廊。
萬壽山:萬壽山為燕山余脈,高約60米,傳曾有老人在山上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臨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的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山前建園靜寺,清初,曾作宮廷養馬的草料場。乾隆十五年(1750)為慶祝皇太後六十壽辰於園靜寺舊址建大報恩延壽寺。次年將山改名為萬壽山。並將開拓昆明湖的土方按照原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東西兩坡舒緩而對稱,成為全園的主體。建築群依山而築,現存的是英法聯軍燒毀後慈禧重新建造的。從山腳的「雲輝玉宇」牌樓,經排雲門,二宮門,排雲殿,德輝殿,佛香閣,直至山頂的智慧海,形成一條層層上升的中軸線。
排雲殿:在頤和園萬壽山前山中部,是慈禧做壽時接受賀拜舉行慶典的地方,殿前有排雲門,二宮門,兩邊分列紫霄,玉華,芳輝,雲錦四配殿。排雲門與二宮門之間有一方形水池,上架金水橋,正殿左右兩側均有耳殿,中間有復道相連,橫列共二十一間,全部建築均用游廊貫穿,並用黃琉璃瓦蓋頂,為頤和園內最為壯觀的建築群。殿內陳列多為慈禧七十壽辰時各地督撫大臣所獻的壽禮。
四大部洲:頤和園萬壽山後山,建於清乾隆年間,是仿西藏桑鳶等成形式而築。由東勝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貨洲,北俱盧洲和八小部洲。日台,月台及紅、綠、黑、白四座梵塔共十八座建築組成。中心為象徵須彌山的佛殿香岩宗印之閣。四大部洲的建築平面分別為正方,三角,圓,半圓形,以對應地,水,風,火。該建築群融合漢,藏兩地建築特點,依山而築。具有鮮明的色彩和宏偉的氣勢。咸豐十年(1860年)毀於英法聯軍,光緒時曾經局部修整,近年大加修復,再現乾隆時的規模。
佛香閣:佛香閣建於萬壽山前山陡坡高21米的巨石台基上。它南對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佛殿,以它為中心的各建築群嚴整而對稱地向兩翼展開,彼此呼應,蔚為壯觀。1860年佛香閣被英法聯軍燒毀,後照原樣重建,是座宗教建築。
石舫:原稱石舫,在頤和園萬壽山西麓岸邊,是園中著名的水上建築,清乾隆二十年(1755)建。舫上原有中式的艙樓,後被英法聯軍燒毀,光緒十九年(1893)仿外國游輪重建西式艙樓,並取「河清海晏」之意合名「清晏舫」。船體長三十六米,用巨大的石塊堆徹而成,兩層艙樓系木結構,但都油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用磚雕裝飾,精巧華麗,為慈禧夏日遊玩觀賞昆明湖小憩之處。
南湖島、十七孔橋:南湖島在昆明湖的東南部,與萬壽山遙相對應,佔地1公頃左右,島上建有龍王廟,鑒遠堂,月波樓等,假山上的涵虛堂,為島中的主體建築,三層望檐閣,是觀看昆明湖水軍操練的地方。清光緒時改建為單層,慈禧曾在此觀看北洋水師演習,龍王廟常作宮中祈雨之所,後稱廣潤靈雨祠 。慈禧由水路入園時均先在祠前碼頭下船,進入祠內燒香。
十七孔橋與南湖島相連,清乾隆年間造,是園內最大的石橋,由十七孔圈組成,長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之間,狀如長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引人。
鎮水銅牛:位於昆明湖的東堤,卧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態生動,形似真牛著稱。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銅鑄成,稱為「金牛」。據傳是為鎮壓水患而起。牛背上還鑄有八十字的篆體,銘文《金牛銘》。
昆明湖西堤:西堤在頤和園昆明湖西部景點長堤上,是清乾隆時仿杭州西湖蘇堤建造。堤上有界湖橋,避風橋,玉帶橋,鏡橋,練橋,柳橋,合稱西堤六橋,其中的玉帶橋最為著名。堤上除6座小橋外,沒有任何高大建築,顯得深邃沉靜,與萬壽山前山熱烈濃密的風景區形成強烈的景觀對比效果。
玉帶橋:西堤上六橋中唯一拱圈結構的石橋,清乾隆時建,光緒時重修。拱高而薄,成流暢挺撥的曲線。橋身橋欄選用青白玉和漢白玉雕徹,清白如玉,宛如玉帶,故名。橋下原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
諧趣園:在頤和園萬壽山東麓,是著名的「園中之園」。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仿江蘇無錫慧山腳下的寄暢園建造,原名惠心園。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修。取「以物外之靜趣,諧寸田之中和」改稱今名。後毀於英法聯軍,光緒時重修。為慈禧觀荷垂釣之所。園中央為荷花池,環池有涵遠堂,矚新樓,知春堂,澄爽齋等十三座樓台堂榭,並用百間迂迴曲折的游廊相溝通。室外廊邊花木扶疏,竹影參差,山泉急湍,富有江南園林情趣。
蘇州街:蘇州街又稱《買賣街》,在頤和園後湖中部兩岸臨水列肆。清乾隆時仿江南水鄉構築,帝後常泛舟游遨,店伙均為太監充任。咸豐十六年(1860年)被毀,後僅存泊岸遺跡與小橋兩座。還有鳴佩齋,吐雲號,步雲齋等三十餘家鋪號。1990年,對蘇州街重新修繕,按原樣恢復了部分的景觀,使蘇州街成為頤和園娛樂購物的好去處。
⑸ 人教版小學語文書四年級上冊第18課「頤和園」第:3、4自然段
1、寫出下面的近義詞。
聳立(屹立) 蔥郁(蔥蘢) 痕跡(陳跡)
2、用「_________」畫出文中的過渡句。過渡句是: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3、昆明湖的特點是:靜 和 綠。
4、在這兩段話中,做這些了 萬壽山 、 佛香閣 、 排雲殿 、三處景物,最詳細寫的是昆明湖,它的特點一是「靜」,作者用「鏡子」來比喻它;二是「綠」,作者用「碧玉」來比喻它。
5、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邊 向下望 、抬頭一看、正前面三個方向所看到的美麗景色。空間方位非常清晰。
希望能幫到你o(∩_∩)o(我也是四年級的相信我撒~)
⑹ 關於小學四年級18課《頤和園》的小練筆答案
各位旅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今天帶領你們遊玩的導游,我叫賴樂頤。今天,我們要遊玩的地方是頤和園。
讓我們走進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那裡有美麗的景色等著我們去看。這是頤和園里很有名的長廊。看,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桿,一眼望不到頭,長廊是不是很長?你們先猜一猜長廊有多長,要是等一會兒你們猜不出來,我就告訴你們。你說是230米,你說是480米,你說是500米,哈哈,你們說的都不對。長廊有七百多米,分成了273間呢,讓我們去看看長廊里是什麼樣子吧。看,那是什麼,哦,原來是橫檻上五彩的畫。告訴你們吧,長廊里有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畫是相同的,這可都是畫家的心血。你們看長廊兩旁是什麼,那麼多的花是不是很好看?有玫瑰花,有牡丹花,還有牽牛花......
現在我們走出了長廊,來到了萬壽山腳下。讓我們抬頭向上看,有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讓我們爬上佛香閣。我們往下看看,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看那蔥郁的樹叢中隱藏著什麼?對了,仔細看可以看見黃的綠的琉璃瓦屋頂和朱紅的宮牆。看正前面,昆明湖是多麼靜,靜得像一面鏡子,它又是多麼綠,綠得像一塊碧玉。你們知道嗎?清朝乾隆皇帝詩曰「何處燕山最暢懷,無雙風月屬昆明」來贊美昆明湖。
讓我們從萬壽山下來,正前面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圍著長長的堤岸,堤上有好幾座式樣不同的石橋。看,湖中心有個小島,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
讓我們到石橋上去。這石橋有十七個孔,所以叫十七孔橋。看,橋欄桿上有上百根石柱,石柱上還雕刻著小獅子。這么多的獅子,姿態不一,神態各異,沒有哪兩只是相同的。
好了,今天我們就到這里。你們今天是不是很開心呢?好了,明天還有更好的景色等著我們,再見。
⑺ 游覽活動作文 仿照四年級上冊的語文書18課頤和園寫 怎麼寫
記一次春遊
雁來了;草綠了;花開了;青蛙也爬出來了;楊柳泛青;小麥吐綠;人們的臉上掛滿了笑容……春天來了,美妙的春天來了!到大自然去走走,去看看,去聽聽,去想想……感受和品味那勃勃生機,觀賞那春意盎然的人間萬象,心裡將會產生別番滋味。這不,大隊的活動內容就是——春遊碣石山。
一大早,我們都到了學校,七嘴八舌的討論春遊時玩什麼、吃什麼。
「同學們不要說話了。」老師喊了一聲,同學們馬上安靜下來,老師講了春遊時的注意事項及行走路線,然後就帶我們上了汽車。春遊車隊出發了。
車隊時快時慢的行進著,同學們有的聽音樂,有的閉目養神,有的做游戲,我則望著車窗外的景象,心裡想:「今天一定要玩個痛快。」
車隊終於停在了碣石山麓下,同學們喊著叫著跳下了車,像一群脫了韁的野馬四下里亂跑起來。眼前的一切是那樣的新鮮,稀奇,我們覺得眼不夠用了,腿不好使了。
突然一聲哨子響了「同學們快回來!」老師一聲令下,同學們都奔向老師集合。
「跟我走,不要掉隊。」老師帶著我們開始爬山了。
不知不覺間,同學們便爬到了半山腰。哇,好美呀!碣石頂峰挺拔巍峨;山泉流水丁冬;白色的梨花,紅色的桃花,到處是花香鳥語,好一個仙境般的碣石山!
這里有一個緩坡,很寬敞、很平坦,上面便是一片桃林,紅色的桃花,朝霞般燦爛。花冠上滿是金黃色的蜜蜂在採花粉。這時候,調皮王李強突然大聲喊道:「大家快來看,這是什麼植物?」同學們跑過去,李強用手指著「你們看,」一條毛毛蟲爬向一株草,草的形狀象瓶子,毛毛蟲很快就爬上了草的瓶口,沒想到那瓶口很滑,毛毛蟲一下子就掉到了瓶底,瓶口葉片一下子收攏,毛毛蟲便被困住了,大概也就成了小草的一頓美餐。大家喊起來,「這是什麼草呀?」老師過來,看了看笑著說:「這叫豬籠草,肉食植物。」
說到肉食,同學們這才感到餓了,喊著要吃東西。其實,我的肚子也早就打鼓了。老師看了看天又看了看手錶,對大家說:「大家不要動了,就地吃午飯。」
我們排成一排,席地而坐,各自拿出自帶的午飯,大家帶的東西多種多樣:飲料、肉食、蔬菜、水果、麵包……琳琅滿目,目不暇接。同學們你吃一點我的,我吃一點你的,毫不客氣。這頓野餐吃得真有意思。
吃飽了,歇夠了,老師開始帶著我們向頂峰爬去。山路陡峭,我們爬得很吃力,我們邊爬邊歇著,大約一個多小時了,我們才爬上了山頂——仙台頂。這里好高,東望,我們看到了蘭色的大海,看到了機帆船點點。下望,山谷里有一條小溪由上往下流淌著,象一條白色的練。近處,有一窪山泉水,清澈見底,同學們用泉水洗手,泉水中的小手,白胖白胖,好可愛。
這時候,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啊——」山那邊立刻傳來了「啊——」的迴音,真好聽。我便大著膽子喊道:「李——卓——正——」山那邊立刻傳來了「李——卓——正——」的迴音,於是,同學們你喊一句,我喊一句,快活極了。
太陽落山時分,我們也下到了山底,坐在汽車里,用心靈體會山中美景,一陣陣陶醉。
這次春遊我看到了春天的象徵,春天的希望,春天的美好,春天的歡笑。但願學校今後多組織一些這樣的活動,開闊我們的眼界,增長我們的知識,陶冶我們的情懷,不是更好嗎?
記一次游覽活動
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我們盼望已久的溫州春遊活動終於舉行了,一路上我們歡聲笑語,臉上都洋溢著燦爛的笑容。
我們首先來到科技館,大家爭先恐後地跑進大廳,東張西望,這些高科技產品,看看這個,有趣;看看那個,也好玩。在二樓,有一個迷宮,很有意思,走錯了就亮紅燈警告,走對了就亮白燈。還有一個大規模產品,鐵路上有一輛遙控火車在上面蜿蜒盤旋著,我們看得目瞪口呆。往裡走,那數不勝數的「星星」,讓人眼花繚亂。
參觀完科技館,我們又來到博物館,走進大廳,抬頭一看,展現在眼前的是幾幅巨大的雕像,大禹治水、女媧補天、後羿射日……正中有一艘大龍舟,水裡漂浮著幾朵荷花,水底下,活蹦亂跳的金魚游來游去。龍舟後面的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故宮模型,翠玉雕刻而成。我們來了二樓,又參觀了自然館,自然館里有各種動物的標本,栩栩如生。最有意思的是點按鈕,你只要按下和動物標本相對應鈕,上面的燈就會照在那個動物標本上,並且發出與這個動物標本相對應的動物叫聲。
離開博物館,我們穿過世紀廣場來到了綉山公園。綉山公園里有壯觀的瀑布、好玩的小博士樂園,還有安靜的茶樓。最引人注目的是觀魚台,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加入了釣魚的隊伍。雖然我只是在觀賞,但也樂在其中,錦鯉魚、金魚和紅尾魚在池塘里蠢蠢欲動,時而招呼著我們,時而東躲西藏。我們用的魚餌跟橡皮泥差不多,當小慧扔下去,幾條魚就擁蜂而上,一下子魚餌被吃掉了,可魚一條也沒上鉤。小慧把魚餌做的再大一點放下水去,卻一條魚也沒跑來吃魚餌。原來魚餌太大,魚吞不下去。「失敗是成功之母」,經過幾次嘗試,小慧也掌握了釣魚的技巧,不一會也釣上好幾條小金魚。
時間過得真快,是我們該回去的時候了,大家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綉山公園。我們把釣來的魚帶回了家,也把快樂帶回了家!
八月十五游泰山
去年的八月十五那天,爸爸和媽媽帶我去爬山,我第一次領略到了泰山的美。
山上開滿了不知名的野花,小姑娘摘一朵黃色的野花送給她的奶奶,奶奶接過花會心地笑了。山上的松樹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一株有一株的特點,有的像彎彎曲曲的鞭子;有的像風燭殘年的老人;有的像一把撐開的大傘。遊人上上下下絡繹不絕,賣傘的商人把傘撐開了,一把把的大傘就好像一朵朵的彩雲飄在山間,把泰山打扮得更加美麗了。
迎客松站在半山腰,伸出它的胳膊,像是要擁抱來泰山遊玩的客人呢!一塊塊兒被山風吹得乾乾凈凈的大石頭,如同泰山的無數眼睛,好奇地看著周圍的世界。甘甜的泉水從山上流下來,捧起來喝一口,啊!那味道,略帶些甜、有些花香,還有些山的味道,就像孫悟空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一樣,舒服極了。還有些野果在風中把頭一點一點的,像是喝醉了酒。
泰山頂上有許許多多的寺廟,「玉皇頂」處於最高處,寺廟里有一些非常古老的石桌、石椅供遊人休息,坐在石椅上感覺就像來到了天上一樣。在南天門的石洞里休息,如同在水中嬉戲,清爽自在。
最壯觀的要數日出。太陽剛從雲海里露出小半邊兒臉,人們便歡呼起來,太陽被嚇得不敢出來了,待了一會兒它一下子就跳了出來,頓時霞光萬道,它的臉如同一個紅紅的蘋果,那麼討人喜愛,周圍的天空也被染得通紅通紅的,雲彩的四周都像鑲了金邊的絲巾,那麼美麗,一群鳥兒過來,扯了一塊兒絲巾披在身上飛走了……
⑻ 四年級上冊語文頤和園怎麼仿寫
千佛山是濟南的三大名勝之一。 從北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形態各異專的石雕羅漢。他們屬有的好像在背誦經書;有的緊握雙拳,怒目圓睜;有的凝視遠方……
走著走著,很快,到了卧佛面前。這尊卧佛,約有 10米長。他 雙眼微睜,頭枕著右手, 好像在思考什麼?
離開卧佛,很快到了唐槐亭,這里有一顆蒼勁的「母抱子槐」,老槐樹的樹干里長出一棵小槐樹,據說是秦瓊當年拴馬的地方。沿著西路繼續往上攀登,很快到了「齊煙九點」,這里由於山上樹木茂盛,已經看不全齊煙九點的美景。 繼續沿山路拾級而上,迎面就是興國禪寺。進入寺內,首先看到鍾鼓樓,萬年寶鼎和大雄寶殿。那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寺院,古色古香。出了興國禪寺,前面就是歷山院,院內煙霧飛騰,還有一個書法大石壁。
很快到了山頂。一陣清風吹來,真舒服呀!放眼望去,整個濟南市盡收眼底。遠處,黃河像一條明亮的飄帶飄向遠方……終於體會到「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千佛山真不愧是濟南的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