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年級孩子理解力差怎麼辦
二年級數學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缺失一直是數學教學的「難題」,如何突破這個「難題」,切實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重要課題。現在主要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引導學生仔細審題,真正弄懂題意。不能正確理解把握題意,是錯誤的主要原因。所以應該讓學生掌握基本解題步驟:
(1)、讀題。理解題意,明白事理。
(2)、看問題。關注所求問題。
(3)、選擇演算法。根據問題,運用加、減、乘、除的意義選擇演算法。
(4)、列式計算,口答。
(5)、有序反思解題過程。使學生經歷從生活中發現並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藉助動手操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於低年級的教學,我基本能圍繞「藉助直觀、展示過程、啟迪思維」這一教學模式進行課堂教學。有些題目除老師演示外,還可以引導學生自己模擬,畫圖練習。可以利用圓磁片當做教具在黑板上讓一些學生動手操作,降低學生對知識理解的難度。學生藉助直觀演示,再結合以前所學生的知識,從而找出正確的解決方法,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模擬解決問題的情景,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理解題意。
三、 注重對數量詞、數學用語的理解,重視對數量關系分析。平時的教學中要適當培養學生多認識一些數學用語,注重對數量詞、數學用語的理解,這樣為以後的學習解決問題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如「增加」與「增加到」等易混淆的詞語不能夠准確區分,造成對題意的錯誤判讀,從而影響解題的正確率。我們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水平作適當的改編,對學生可能誤解的詞語要事先適當引導學生討論,努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准確理解題目中所包含的信息。通過加強語言文字的處理能力,減少語文知識方面的影響。因此,教學要像語文教學一樣,讓學生理解題中每個字、詞、句的意義,培養學生書面語言的閱讀能力。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應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引導學生為鋪」的思想,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數學能力,並發展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生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使學生做到「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數學中感受生活」。
『貳』 小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怎麼辦
博爾赫斯說:天堂是一座圖書館的樣子。閱讀,不僅是對孩子語文學習的熏陶,讓孩子直接體味母語的美和力量,更是精神上的提升。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更是說:一個不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的潛在差生。今天給孩子最好...
我們的母語,你們把它擱哪去了
蘇步青擔任復旦大學校長時說,「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我的意見是第一堂課就考語文,考後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課就不要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我為什麼把語文叫母語,這個我反反復復地講過。因為我們沒有權利不熱愛自己的母語。一個孩子從出生之日起就界定了他的民族語言和一生的精神格局。一個人語言的涵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他的文化素養。
我們現在對語文的理解和敬畏,都還缺一點點。我們孩子也發生過一些小故事和笑話,比如用「陸陸續續」造句,學生說:「下班了,爸爸陸陸續續地回家了。」你到底有幾個爸爸?同時,還有「我弟弟長得欣欣向榮」這樣的笑話。
日有所誦,必有收獲
有個孩子特別有意思,現在是北大中文系博士,非常了不起。小學五年級時,期末考試考作文,沒考好,因為他寫成了一篇駁論文,他認為作文題目「記件有意義的事」非常沒有意義,建議以後不要再出這樣的題。我把他批了一頓,第三天他送了我一首詞,是他自己創作的,叫《獨笑傲》——
淚眼已過,朦朧,成績難留心中。
風光還是舊時同,恰似一場夢。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見傷痛。
榮辱成敗瞬念空,仍笑,明朝春風。
我至今還珍藏著這首詞,那時候他才11歲啊。大前年,我們見面,他個頭高,一下給我抱了起來,然後把手搭我肩膀說,「最近看了你博客啊,比以前有進步了,繼續努力啊」。我就想起陶行知那句名言,「先生最大的快樂是培養出自己崇拜的學生」,我真的好崇拜我的這些孩子。
還有太多太多好的詩篇,我希望家長也一起來好好品、好好學習,能不能睡前在床頭領著孩子讀一讀。日有所誦,必有大獲、必有大德。我希望希望,拜託拜託各位家長,你就這么堅持堅持,您孩子的語言就是他思維的外殼,他的語言就是他的情感態度。
一句話,琅琅書聲,就是孩子的朗朗乾坤。
『叄』 孩子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差怎麼辦
1.讓孩子朗讀這樣孩子就不得不把閱讀速度放慢,使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來處理所讀到的信息。此外,孩子不但能夠看到,而且也能夠聽到所閱讀的內容。家長可以跟孩子輪流朗讀。
2.為孩子提供合適的讀物確保孩子進行大量的難度適中的閱讀練習。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孩子應該能夠認識90%的字詞。如果生字生詞大於這個比例,孩子為了搞清這些字詞的意思就會停頓較多,影響對整個文章大意的理解。
3.重復朗讀,提高流利程度為了培養語感,並且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義,孩子需要快速流暢地朗讀,這種技巧被稱為流利程度。二年級結束時,孩子的朗讀速度應該達到200字/分鍾。
重復朗讀使孩子覺得閱讀材料熟悉而簡單,既有助於孩子深刻地理解字詞,又能夠使孩子讀得更加流利。
4.帶著問題閱讀漫無目的的閱讀,是一種懶惰的閱讀方式。提高孩子的閱讀水平,第一步,就是培養他有目的的閱讀習慣。孩子一目十行,對什麼都一翻而過,這不能算真正的閱讀;只有帶著問題、帶著筆記的閱讀,才能算是真正的閱讀。
在閱讀之前,家長可給孩子布置幾道具體、簡單的問題,告訴孩子,閱讀的目的就是解決這幾個問題。讀完文章之後,可讓孩子回答之前提出的幾個問題。孩子帶著問題閱讀,對他以後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大有好處。
5.做標記和做筆記做標記可以使用顏色標記,也可以使用特殊符號標記,如畫波浪線等。做筆記的方式主要有:評價式筆記,疑問式筆記,總結式筆記,抄錄式筆記,感想式筆記。要求孩子按照上述5種筆記方式做筆記,然後根據各種筆記的質量,對孩子的成果做評價,可促使孩子提高筆記的質量。做標記和做筆記的意義,不僅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而且這種好習慣,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6.孩子每讀完一篇文章之後就讓他用自己的話簡單講一下原文內容,或者讓孩子口頭描述一件事情,可以是電影、電視情節、記憶中的人、事、物、家庭、學校、孩子喜歡的歌曲等等,這不僅能積極調動大腦思考,還能完善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肆』 我孩子上小學二年級語文理解能力差怎樣輔導最好
我認為多讀課外書對於提高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很有益。
『伍』 二年級理解能力差如何提高
多訓練思維,讓孩子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多與同學講話,另外就是多閱讀一些課文和名著等。
『陸』 二年級小學生語文理解能力差報什麼補習班好
和孩子一起多看看課外書,要他復述給你聽。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二年級的孩子不用報班
『柒』 二年級小男孩對學習態度不積極,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很差父母應怎麼做
《都知道閱讀好,但孩子為什麼不喜歡閱讀?》 困惑1:孩子為什麼迷電視不迷書? 「我的孩子看電視津津有味,還特別迷戀卡通書,對科普知識的書不屑一顧。我怎樣才能讓他愛看書呢?」 【原因】 從小沒有培養閱讀的興趣,等孩子上小學後才來培養就比較困難了。 家裡整天開著電視機,每天花上三個小時看...電視的兒童都不喜歡看書,如果迷上了打怪獸等計算機游戲,而不懂得控制時間,他也是不會喜歡看書的。 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有些家長時常會無意中打擊了孩子的讀書積極性。最常見的是孩子在書店想買書,父母卻說:「家裡那本你還沒看﹗」 【措施】 「盡早閱讀就是一切。」從孩子幾個月開始就可以培養他的閱讀興趣, 「愛他就陪他閱讀吧!」 家長應鼓勵孩子多到圖書館。 家長應以身作則,讓孩子留意到你的閱讀的習慣。 對孩子的讀本表示興趣,並多加留意孩子閱讀什麼刊物。 嘗試與孩子一起討論及交流閱讀的心得。困惑2:親子閱讀就是給孩子講故事嗎? 「我的孩子5歲了,每天晚上我都給他講一個故事,可是,孩子聽過的故事就不願意聽第二遍了,這樣我得一天換一個故事,我該怎麼辦呢? 」 【誤區】 親子閱讀就是給孩子講故事,不需要讓孩子參與閱讀。 【正確的做法】 盡早讓兒童從口語過渡到書面語。親子閱讀不是給孩子講故事,而是給孩子讀故事,家長在為孩子逐字朗讀的時候,可以一邊用手,指出書上的字,引導他注意到每一個字的字形,這樣就把聽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對應起來,這是一種比單純的識字教學更有價值的教學手段。 讓孩子試著跟隨大人一起朗讀。隨著閱讀活動的多次重復,孩子越來越熟悉故事中的語言。於是,在大人朗讀的同時,他也開始試著跟隨大人一起朗讀。 通過這樣的模仿,孩子開始從被動地聽故事,一步步參與到閱讀中,並最終過渡到自己主動讀故事。大人還可以把以前閱讀過的故事拿出來再次閱讀,這時由於曾經接觸過這個故事,孩子會像遇到一個老朋友那樣興高采烈。此時的分享閱讀,已不需要家長的太多參與,只是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即可,孩子會覺得自己真正獨立地進行了朗讀,從而獲得極大的成就感。 困惑3:閱讀就是孩子自己看書? 「我經常給孩子買書,孩子也很愛讀書。可是孩子還總是纏著我問書里的東西,搞得我很煩。我認為閱讀就是孩子自己看書,對嗎?」 【誤區】 家長忽視了早期閱讀與對話、游戲、討論等社會交往活動的結合,忽視成人對孩子閱讀的支持和示範作用。 【正確的做法】 親子閱讀很重要。閱讀對於學齡前的兒童而言,首先是得到愛與快樂的途徑,其次才是汲取知識的手段。幼兒的閱讀,與其說是一個掌握知識的過程,不如說是一個與家長共同游戲的活動。 孩子的好問,代表他們有足夠的好奇心。父母是孩子生命里的第一位老師,當然應該解答孩子的疑問。在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過程中,家長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和耐心。 困惑4:看圖畫算不算閱讀? 「我的孩子7歲了,還特別喜歡看那些很幼稚的圖畫故事書,正常嗎?」 【誤區】 早期閱讀指的是年幼的孩子,憑借變化豐富的色彩、生動形象的圖畫、相應的語言文字以及成年人的語言講述,來理解讀物的活動過程。 【正確做法】 圖畫故事書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書,閱讀圖畫故事書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可幫助學前兒童具備大量的知識、經驗和策略,對學前兒童的語言、想像、思維、情感及審美能力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利用好圖畫,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字,並結合上下文和圖畫學習生字詞。因此,即使幼兒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字閱讀能力,圖畫故事書仍然對幼兒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 困惑5:早期閱讀 = 識字? 「我經常給孩子買一些生字卡片或看圖識字之類的書,現在我的孩子剛滿4歲,她已經能認600多個漢字了!我這樣的做法對嗎?」 【誤區】 早期閱讀不等於識字。 識字和閱讀不可分,不能脫離閱讀談識字。現在市場上的識字卡片實際上就是脫離了閱讀的識字。在閱讀中自然識字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語感。 孩子會識字,但不一定會閱讀。有些孩子認識了很多字,但缺乏閱讀興趣。他們即使認識了一句話中的每一個字,卻不能把所有字的意義連貫起來,完成對整個句子意義的理解,表現出閱讀理解能力差的問題。 早期閱讀的意義不在於「書」,而在於閱讀的過程。 家長必須明確地認識到,讓年幼的孩子進行與閱讀有關的活動,並不在於讓他在閱讀中學習到多少知識,而是讓他掌握一些與閱讀活動有關的基本技能,培養閱讀的興趣,養成進行閱讀的良好習慣,從而促進其今後的正式閱讀。 困惑6:閱讀是孩子上學以後的事? 「孩子還沒上學,還沒有一定的識字量,怎麼可能閱讀?」 【誤區】 一是忽視早期閱讀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二是過於強調識字是閱讀的基礎,忽視了兒童在閱讀過程中對漢字的伴隨學習。 【正確的做法】 有關研究表明,早期閱讀的起始時間以9個月到1歲為宜。如果家庭教育的方法適當,孩子早期閱讀能力就可能較早出現。 有學者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史上危害最大的錯誤認識,即各種閱讀教育都應當放到孩子6歲以後進行。」眾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進行了大量研究,認為兒童的早期閱讀至少具有以下5個積極作用: 能夠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和閱讀興趣;是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重要途徑;孩子智慧發展的鑰匙;有助於發展今後學習所需要的閱讀技巧;有利於兒童的健康發展。 文章摘自:金色雨林
『捌』 二年級小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差怎麼辦呢
這個急不得,你要多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把信息傳遞給他,多做一些邏輯思維強一些的游戲,多讓她自己在生活小事上自己做出判斷,這樣慢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