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五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詩意

五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詩意

發布時間:2020-12-20 11:38:58

『壹』 狀元大課堂四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憶江南的詩意

憶江南詞三首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江南的回憶,最能喚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樣的杭州:遊玩靈隱寺尋找皎潔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賞那起落的錢塘江大潮。什麼時候能夠再次去遊玩?

江南的回憶,再來就是回憶蘇州的吳宮,喝一喝吳宮的美酒春竹葉,看一看吳宮的歌女雙雙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不知何時會再次相逢。

注釋
⑴憶江南:唐教坊曲名。作者題下自注說:「此曲亦名『謝秋娘』,每首五句。」按《樂府詩集》:「『憶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詞,後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為詞牌名。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長江下游的江浙一帶。
⑵諳(ān):熟悉。作者年輕時曾三次到過江南。
⑶江花:江邊的花朵。一說指江中的浪花。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⑷綠如藍:綠得比藍還要綠。如,用法猶「於」,有勝過的意思。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⑸「山寺」句:作者《東城桂》詩自注說:「舊說杭州天竺寺每歲中秋有月桂子墮。」桂子,桂花。宋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東樓。看潮頭:錢塘江入海處,有二山南北對峙如門,水被夾束,勢極兇猛,為天下名勝。
⑺吳宮:指吳王夫差為西施所建的館娃宮,在蘇州西南靈岩山上。
⑻竹葉:酒名。即竹葉青。亦泛指美酒。《文選·張協〈七命〉》:「乃有荊南烏程,豫北竹葉,浮蟻星沸,飛華蓱接。」
⑼吳娃:原為吳地美女名。《文選·枚乘〈七發〉》:「使先施、徵舒、陽文、段干、吳娃、閭娵、傅予之徒……嬿服而御。」此詞泛指吳地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⑽早晚:猶言何日,幾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嘗有甲設宴席,請乙為賓;而旦於公庭見乙之子,問之曰:"尊侯早晚顧宅?"

賞析

第一首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風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南風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日出」、「春來」,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里,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於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杜甫寫景,善於著色。如「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諸句,都明麗如畫。而異色相映襯的手法,顯然起了重要作用。白居易似乎有意學習,如「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秋思》)、「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題岳陽樓》)、「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正月三日閑行》)諸聯,都因映襯手法的運用而獲得了色彩鮮明的效果。至於「日出」、「春來」兩句,更在師承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明媚的春光里,從初日、江花、江水、火焰、藍葉那裡吸取顏料,兼用烘染、映襯手法而交替綜錯,又濟之以貼切的比喻,從而構成了闊大的圖景。不僅色彩絢麗,耀人眼目;而且層次豐富,耐人聯想。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於洛陽的《魏王堤》七絕雲:「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在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的季節,洛陽卻「花寒懶發」,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但即使春天已經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心深處贊嘆「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後,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余情搖漾,凌空遠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第二首詞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領起,前三字「江南憶」和第一首詞的最後三字「憶江南」勾連,形成詞意的連續性。後五字「最憶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愛的一個江南城市。如果說第一首詞像畫家從鳥瞰的角度大筆揮灑而成的江南春意圖,那麼,第二首詞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畫作了。

作者很愛西湖的春天,他在詞里偏偏不寫杭州之春,這可能是為了避免和第一首詞所寫的春景重復。他寫杭州之秋,一寫靈隱寺賞月賞桂,一寫高亭之上觀錢塘江潮。兩句詞就寫出兩種境界。「山寺月中尋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邊的靈隱寺。這座古剎有許多傳說,有的還蒙上一層神話色彩:傳說靈隱寺的桂花樹是從月宮中掉下來的。作者曾在寺中賞月,中秋節桂花飄香,那境界使他終身難忘。山、寺、月影下,尋桂子,寫出了幽美的環境,也寫了置身其間的詞人的活動。然而,詞人回憶杭州還有另一種境界使人難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頭」,錢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觀,潮頭可高達數丈,所以白居易寫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見那捲雲擁雪的潮頭了,顯得趣意盎然。「郡亭枕上看潮頭」,以幽閑的筆墨帶出驚濤駭浪的景色,與上句「山寺月中尋桂子」的靜謐而朦朧的美的境界形成鮮明的對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熱愛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後,又產生了「何日更重遊」的願望。

第三首詞在思想藝術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寫到歌舞生活,因而許多選本都不介紹它。其實它在寫法上也並不是全無可取之處的。前兩首詞雖然也寫到人,但主要還是寫景。第三首點到吳宮,但主要卻是寫人,寫蘇州的歌舞伎和詞人自己。從整體上看,意境的變化使連章體詞顯得變化多姿,豐富多彩。

吳酒一杯春竹葉一句,一來,竹葉是為了與下句的芙蓉對偶,二來,「春」在這里是形容詞,所謂春竹葉並非一定是指竹葉青酒,而是指能帶來春意的酒。白居易在另一詩里就有「瓮頭竹葉經春熟」的說法,唐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文人大多愛酒,白居易應該也不例外,喝著吳酒,觀「吳娃雙舞」猶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稱為「娃」,吳王夫差為她建的房子就叫「館娃宮」。白居易這樣寫,就是出於對西施這位絕代佳人的聯想。作者不是縱情聲色的人,他欣賞的是吳娃的歌舞,希望能重睹演出,因而回到洛陽後說:「早晚復相逢。」

這三首詞,從今時憶往日,從洛陽憶蘇杭。今、昔、南、北、時間、空間的跨度都很大。每一首的頭兩句,都撫今追昔,身在洛陽,神馳江南。每一首的中間兩句,都以無限深情,追憶最難忘的江南往事。結句呢?則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記憶有一天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現實。因此,整個組詞不過寥寥數十字,卻從許多層次上吸引讀者進入角色,想像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經歷的各種情境,體驗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現的各種精神活動,從而獲得尋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這三首詞,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獨立性;而各首之間,又前後照應,脈絡貫通,構成有機的整體大「聯章」詩詞中,顯示出作者謀篇布局的高超藝術技巧。

『貳』 古詩詞三首牧童詩意教材全解上面

牧童 呂岩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卧月明.
詩意:內
綠草如茵,鋪滿廣闊的容草原,放眼一望無垠.笛聲逗弄晚風悠揚悅耳、時斷時續地從遠處傳來.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地躺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賞析:
《牧童》一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著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斷時續,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及近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的.

『叄』 五年級下古詩詞三首的詩意

網路知道 > 文化/藝術分享到i貼吧 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的教學資料
懸賞分:15 - 解決時間:2009-2-28 16:22
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的教學資料,最好是powerpnt幻燈片

提問者: HeWei980427 - 一級最佳答案試看新課改下古詩詞教學對詩(詞)句的理解,不管是名師課堂,還是一線教師的普通課堂,大都利用多媒體、注釋等粗知大意,不求直譯(古今詞義對譯)。長期這樣教學,何談翻譯古詩詞、理解古詩詞的能力?在中高年級古詩詞教學中要堅持訓練學生用「釋、換、猜、調、補」的學習方法直譯古詩詞,讓其成為學習習慣,終身受用。

1、釋——看注釋:

這是學習古詩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學中我們要時時提醒學生利用這一學習資源,直譯詩句。

2、換——古今詞對換:

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牧童》一詩,理解「草鋪橫野六七里」中的「鋪」時,我先讓學生查字典,學生找到詞條「把東西展開或鋪平」,聯系詩句大致理解意思後,再讓學生給「鋪」組詞,學生很快想到了鋪天蓋地(把古代漢語中的單音節詞「鋪」換成了現代漢語的多音節詞「鋪天蓋地」),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長得茂盛,草野遼闊的意境。

3、猜——聯繫上下文推測古詩(詞)中詞語的含義:

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清平樂·村居》這首詞,理解「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中的「卧」時,我讓學生聯繫上下文推測其含義,有的說是「躺」,有的說是「趴」,雙方爭持不下。於是,我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辯論,結果是既可解釋為「躺」,也可解釋為「趴」,兩個意思都表現了兒童天真、頑皮的天性。

4、調——調換順序:

即古詩詞句中的詞序有時與現代漢語語句的敘述順序不同,需要調換才能正確直譯。如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牧童》一詩,理解「笛弄晚風三四聲」時,應調換為「晚風笛弄三四聲」,翻譯為「晚風中牧童吹笛嬉戲,不時傳來悠揚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

在「尋詩(詞)眼,悟詩(詞)情」中讓「尋、想、悟、誦」成為習慣,這是古詩詞教學的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教師要在學生理解詩詞句子意思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全詩(詞)尋找詩(詞)眼,緊扣詩(詞)眼想像詩(詞)的意境,體會詩詞理與情,在正確、流利地朗讀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誦、背誦全詩。如我在教學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下冊《古詩詞三首》中《舟過安仁》一詩,(通過「知詩人,解詩題;讀詩句,曉詩意」的學習,理解了詩句意思後)到最後一步「找詩眼,悟詩情」,學生找到了詩眼「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中的「使」時,我首先讓學生把「使」換成「讓」,體會詩句中是用「使」,還是用「讓」更能表現其意境。學生聯系前面學習中對「使風」的理解(即借風),進行了一次「使」好,還是「讓」好的討論。通過爭論,學生最後一致認為還是原文的「使」好,其理由是:這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恍然大悟: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這里的「使」是「借、利用」的意思,是「利用傘借風順風順水行船」;而「讓」的意思是「指使、容許或聽任」的意思,沒有「借、利用」的意思。這個「使」字,把漁童玩耍中透出的天真爛漫、聰明頑皮的天性寫活了。然後,指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兒童天真爛漫、聰明頑皮的天性,品出這首古詩表現出來的古代兒童獨特的生活情趣。最後,要求學生背誦這首古詩,並把它改寫成300字左右的記敘文。這一訓練過程,不但體味了詩人楊萬里用「使」的精妙,而且玩賞吟誦了「張傘借風行船」的美妙意境與精妙詩句,培養了學生「尋詩眼,想詩境,悟詩情,誦詩文」的能力。這樣堅持幾年

『肆』 古詩詞三首的每兩句詩意

最近我拜讀了英國作家笛福的著作——《魯濱遜漂流記》使我受益匪淺。《魯濱遜漂流記》主要講述了一個人類戰勝自然自己救自己的歷險故事。主人公魯濱遜在一次航海中船在南美洲的一個荒島附近觸礁船身破裂所有的水手和乘客都淹死了只有魯濱遜活了下來。海浪把他卷上了岸從此魯濱遜開始了長達28年的歷險生活。他首先做了只木筏把船上所有的東西運了下來用帆布搭建了帳篷作為棲身之處靠船上剩下的食物生活。後來魯濱遜在荒島上種植了大麥和水稻學會了製作粗糙的麵包並學會了捕捉和馴養山羊作為肉食和奶食的來源又養了一隻鸚鵡作伴。若干年後他救了一個俘虜取名「星期五」他們一起生活又過了許多年他們發現了一艘英國船才有機會離開了孤島。讀完《魯濱遜漂流記》我深有感觸收獲良多。這本書讓我懂得了一個道理:當困難或災難發生的時候不要退縮不要畏懼不能向困難或災難低頭要勇敢地抬起頭勇於與困難或災難作抗爭這樣才有機會克服困難戰勝災難。面對困難或災難首先我們自己要對自己有信心在心理上擊敗它下定決心要戰勝它絕不能人未死而心先死那樣就徹底沒有希望了。就像魯濱遜當他漂到荒島上時島上的自然環境極其惡劣而且還要忍受孤獨和寂寞但他沒有失去信心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鎮定自若地將船上的東西運下來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生存最終他戰勝了困難頑強地活了下來應驗了「上帝只救自救者」那句話。一個具有大無畏冒險進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終將成為一個成功者一個英雄。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魯濱遜的這種精神才能克服困難戰勝災難獲得成功。比如5·12汶川大地震給災區人民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雖然天災無情但是人間有愛只要災區人民不放棄、不退縮滿懷信心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就一定能夠戰勝災難重建美好家園。再比如目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給許多企業帶來了困難但是只要這些企業不向困難低頭勇敢地面對困難積極、主動地想辦法解決困難就一定能夠度過危機。「勇敢頑強、積極進取」是《魯濱遜漂流記》給予我的啟示它教會了我許多生存的辦法讓我懂得怎樣面對困難怎樣解決困難。這是一本讓人一定有收獲的好書值得一讀。

『伍』 五年級下冊語文全易通古詩詞三首詩意

【內容】: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釋義】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雲也不願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倆誰也不會覺得厭煩.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高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注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里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水面無風 ,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里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譯]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
憶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注釋:
①諳:熟悉
②紅勝火:顏色鮮紅勝過火焰
③藍:藍草,葉子可以提煉藍色的染料.這里用藍草的顏色形容江水的深和清澈.
簡單的意思:江南是個好地方,那裡的風光我曾經很熟悉.日出時,江邊的紅花顏色鮮艷勝過火焰,春天來了,江水綠如藍草.能不想念江南?
今譯 :
江南是個好地方,那裡的風景我熟悉.日出時,江中的滾浪比火還紅艷,春天裡,一江綠水彷彿被藍草浸染.怎能讓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陸』 五年級下冊五課古詩詞三首課堂直播那本書上的詩意,綠草如茵,鋪滿廣闊的原野那個,謝謝,應急

三首古詩詞分別是《牧童》、《舟過安仁》及《清平樂 村居》《牧童》詩意:廣回闊的原野,綠草如茵答;晚風吹拂著野草,沒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而來的笛聲。牧童回來吃飽飯後,已是黃昏之後,他連蓑衣也沒脫,就躺在月夜下的露天地里休息了。中心:表達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舟過安仁》詩意: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坐在船中。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得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中心:表達了詩人對兩個小孩子玩耍中透出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緝撣光趕叱非癸石含將《清平樂 村居》詩意:茅草屋又低又小,茅屋旁的溪邊上長滿青青的草。聽見茅屋裡有人帶著醉意操著溫柔的南方口音在互相說話取笑,是誰呢?是一對白發的夫妻。老夫妻的大兒子在溪的東邊鋤豆田裡的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小兒子調皮可愛,他正在溪邊趴著剝蓮蓬。中心: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圖,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表達詩人嚮往人情之美的生活之趣。

『柒』 五年級下冊人教版古詩詞三首詩意。

《牧童》: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中隱約版傳來三四牧童聲悠揚的權笛聲。牧童放牧歸來,在吃飽晚飯後的黃昏時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舟過安仁》:一隻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藉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清平樂·村居》:房子是用茅草蓋的,屋矮檐低;門前有一道溪流,岸邊長滿青草,綠水青草相映,更顯得碧清可愛。不知是誰家的兩位斑斑白發的老夫妻喝過幾杯酒後,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語對話,互相取悅,語調柔媚親昵。 大兒子在河東的豆田裡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子,只有我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爬著卧著剝蓮蓬玩。

『捌』 五年級上古詩詞三首詩意

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閱讀全文

與五年級語文古詩詞三首詩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