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課走月亮課文
吳地傳統民俗,中秋夜婦女盛妝出遊,踏月徹曉,謂之「走月亮」。
以前江版蘇地區的婦女,在中秋權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結伴在月下遊玩,或互相走訪,或拜佛庵,或舉行文藝活動。據說蘇州婦女走月亮,至少要走過三座橋,稱為『走三橋』。有的要走過更多的橋而不許重復,這就不僅動體力,還須動智力。
2. 四年級語文上冊《走月亮》讀後感
《走月亮》是吳然寫的一篇文字優美、意境幽遠的抒情散文,文章從孩子的心回靈感受出發,描繪了一答幅秋天月夜下的動靜結合的優美畫面,充滿了童真氣息。
本文通過描寫「我」和阿媽手牽手在月光下漫步,看到了許多美麗的景象及體驗到的無比歡愉的心情,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母親的思想感情。
文章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多個方面進行描寫,並反復說「我和阿媽走月亮」,抒發了「我們」的幸福與喜悅之情,使情感的表達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
這其中涌動著多麼溫馨的親情、多麼幸福的快樂!
3. 四年級上冊語文《走月亮》的多音字
《走月亮》的多音字:
載:zǎi(三年五載)zài(載客),假:jià(版放假)jiǎ(假如)。
基本字義:
1、載權
裝,用交通工具裝:載客。
2、假
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與「真」相對:假山。
(3)四年級上冊語文走月亮的教案擴展閱讀
筆順:
組詞解釋:
1、假名[jiǎ míng]為隱瞞身份而另起的名字。
2、假肢[jiǎ zhī]人工製作的上肢和下肢,供肢體有殘疾的人使用。也叫義肢。
3、假設[jiǎ shè]姑且認定:這本書印了十萬冊,~每冊只有一個讀者,那也就有十萬個讀者。
4、虛假[xū jiǎ]跟實際不符合:~現象。做學問要老老實實,不能有半點~。
5、假寐[jiǎ mèi]不脫衣服小睡:憑幾~。閉目~。
4. 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課文走月亮什麼題材的文章作者是誰
新版語文教材,帶我們了解作家吳然,跟著教材去拓展課外知識,既有針對性,又有積極性。
三年級上冊語文的第一篇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作者是吳然,課文的原名為《名族小學》,文中寫了大青樹下的小學里有著不同民族的小學生,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做游戲,雖然民族不同、語言不同、穿戴不同,但是大家就像一個大家庭的孩子,共同度過校園的美好生活。新教材三年級開篇就讓孩子們去了解我們的祖國有56個民族,表現出了作者的自豪和贊美之情。
所以,學習語文僅僅學習語文書上的課文是遠遠不夠的,現在提倡的是「大語文」要求孩子有大量的閱讀積累,那麼跟著教材去搜集資料,拓展知識,閱讀作者們的其他作品,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5. 語文書四年級上冊。第2篇課文,走月亮,主要寫了什麼
《走月亮來》的主要內容:自本文描寫了在秋天的夜晚,我和阿媽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時的所見、所聞、所感,表達了我和阿媽之間濃濃的親情和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走月亮》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是作家對童年時代美好的回憶,充滿童真童趣。我國南方一些地區的習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戶外月光下遊玩、散步、嬉戲,為「走月亮」。
作品鑒賞:
「走月亮」不同於在月光下趕路,也不是滿懷心事地走在月光下,而是特意到月光下走,散步,因此「走月亮」的說法充滿了詩意。
讀著這篇文章,使人不由地走進一幅如詩、如夢、如世外田園般的畫卷中: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媽牽著「我」的小手,走啊走,走過村頭,走過大道和小路,走過小溪和水塘,走過溪岸和拱橋,走過果園和菜地……山之高,村之靜,水之香,塘之趣,果之甜,蟲鳴、鳥飛、溪流、人語,無不充盈著溫馨、甜美之情。
本文的語言優美,如詩如畫,很容易使學生深入文本,得到情感的體驗,激起孩子們愛的漣漪,使情感得到全面的升華,與作者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