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

發布時間:2020-12-20 09:59:27

❶ 語文四年級上冊所有古詩詞

【小學四年級】上冊:


1、題西林壁


作者:【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白話文翻譯: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2、游山西村


作者:【宋】陸游


茣笶農家臘酒渾,

半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白話文翻譯: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里待客菜餚非常豐繁。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創作背景:此詩作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白話文翻譯:

友人在黃鶴樓向我揮手告別,陽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揚州。

他的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見滾滾長江在天邊奔流。

創作背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遊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4、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光無故人。

白話文翻譯:

清晨剛下陣雨,渭城達到塵土濕潤,空氣清新,旅舍更加青翠。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別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陽關之後,就再也難見老朋友了。

創作背景: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詩題又名「贈別」,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它大約作於安史之亂前。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有哪些課文是需要背的

1.《觀潮》第三、四復自然段;
3.《鳥制的天堂》喜歡的部分,例如7、8、13自然段;
5.古詩兩首《題西林壁》、《游山西村》;
6.《爬山虎的腳》全文;
13.《白鵝》喜歡的部分如第5自然段;
15.《貓》喜歡的部分如,1.2.4自然段;
18.《頤和園》喜歡的部分,如2.4.5自然段;
20.《古詩兩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2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喜歡的部分,如7.9自然段;
31《飛向藍天的恐龍》把感興趣的部分背下來;

❸ 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幾年級的古詩

蘇教版語文書第九冊(五年級上冊)選取,第25課《黃鶴樓送別》。
和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內,第15課《古詩三容首》,以及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20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是一首送別詩,寓離情於寫景。詩作以絢麗斑駁的煙花春色和浩瀚無邊的長江為背景,極盡渲染之能事,繪出了一幅意境開闊、情絲不絕、色彩明快、風流倜儻的詩人送別畫。此詩雖為惜別之作,卻寫得飄逸靈動,情深而不滯,意永而不悲,辭美而不浮,韻遠而不虛。全詩沒一個"離別",但又句句寫著離別;沒有直接抒情,但卻處處透著深情。"言有盡而意無窮"、"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明方孝孺《吊李白詩》雲:"詩成不管鬼神泣,筆下自有煙雲飛。"以此來括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送別詩的神韻,也是很合適的。

❹ 小學四年級語文書上冊的古詩詞有哪些

第5課、古詩兩首
《題西林壁》 蘇軾(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內只緣身在此山中。

《容游山西村》陸游(宋)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20課、古詩兩首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唐)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語文園地里還有一首:《過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❺ 四年級上冊的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都表現了什麼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煙霧迷漫、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盪盪地向天邊流去。譯文: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煙霧迷漫、繁花似錦的春天去揚州。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盪盪地向天邊流去。名句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首詩前兩句敘述友人順江東下揚州的情形,「煙花」兩字點染出柳如煙、花似錦的一派春光,詩人送別朋友時的惆悵情緒淡淡寺流露了出來。後兩句著意描寫友人「西辭」,一片孤帆,伴著詩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詩人卻仍佇立樓頭,凝眸遠望,不願離去。詩中沒一個說到離愁別思,但字里行間卻分明流露出朋友遠去的惆悵與留戀。在詩人筆下,深厚的感情寓於動人的景物描繪之中,情與景達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賞析一: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遊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跡幾乎遍及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歷來傳頌的名篇,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寫詩人送別友人時無限依戀的感情,也寫出祖國河山的壯麗美好。詩的起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緊扣題旨,點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與被送者的關系。「故人」一詞說明了兩位詩人的深厚情誼。「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詩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而今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在此道別,更帶有詩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緊承首句,寫送行的時令與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都會,自古繁華,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爭艷的季節。詩人用「煙花」修飾「三月」,不僅傳神地寫出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陽春特色*,也使人聯想到處在開元盛世的揚州,那花團錦簇、綉戶珠簾,繁榮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時間也選擇得恰當。李白對友人的這次旅遊自然十分欣羨。「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清麗明快的詩句,正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愉快與嚮往。但李白又是富於感情的詩人,當友人揚帆遠去的時候,惜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集》里,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間有著不少贈答詩。在《贈孟浩然》中,李白寫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是多麼敬佩,兩人的情誼是多麼深厚。詩的第三、四句正是寫李白送別詩友時的惜別深情。「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這兩句詩全是寫景,其實卻有著詩人鮮明的形象。「孤帆」絕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隻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隻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後終於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託付江水,陪隨行舟,將友人送到目的地。這兩句詩表達了多麼深摯的友情,然而在詩句中卻找不到「友情」這個字眼。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託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餘味無窮。另外在詩歌的用韻上,詩人也頗具匠心地選擇了「樓」「州」「流」三個聲調悠揚的韻腳,吟誦起來餘音裊裊。這與孤帆遠去、江流天際的景象以及詩人目送神馳、情意綿綿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語言清麗自然,意境雄渾開闊,這首詩真是令人越讀越愛,百讀不厭,無怪乎千古傳頌。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品評李太白七絕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李太白的七絕在詩壇上的確是獨步了。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維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使:到某地;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護府,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附近。渭城:秦時咸陽城,漢代改稱渭城(《漢書·地理志》),唐時屬京兆府咸陽縣轄區,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浥:(yì):濕潤。客舍:旅店。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顏色。君:指元二。更:再。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志》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故人:老朋友。更盡:先飲完。

譯文清晨的細雨打濕了渭城的浮塵;青磚綠瓦的旅店和周圍的柳樹都顯得格外清新明朗。請你再飲一杯離別的酒吧;因為你離開陽關之後,在那裡就見不到老朋友了。
析唐代大人王維(公元701~761)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筆者認為,此詩是中華詩壇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不同於一般的送別詩;它巧妙地藉助於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別氛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來,文人學者未能准確把握該詩的風格,望文生義地曲解了詩的意蘊,從而降低了它的格調和品位。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王維所處的年代,各種民族沖突加劇,唐王朝不斷受到了來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擾。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維以鑒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沿途他寫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邊塞名篇。《陽關曲》是王維晚年之作,其創作年代估計在「安史之亂」以後,據《資治通鑒》至德元年(756)七月載:「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故當知「安史之亂」暴發後,邊兵大量內調,此詩約作於送友人即將奔赴安西之時,與此同期的詩作尚有《送張判關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等。無疑,當他送別友人臨近分別時,詩人不會不考慮到戰爭將對他們今後產生的影響。詩的前兩句寫的是送別時的節物風光,描繪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卻充滿詩情畫意。三四句表達了對友人一篇深摯的情誼。但是,在一些權威的辭書和教材中對後兩句均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再幹了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筆者以為,這樣的解釋明顯帶有主觀隨意性,沒有真實反映出王維如此造句所想表達的深意,更沒有揭示出此兩句在表達上的佳妙之處。首先,作出了這樣淺顯直白的解釋,本詩顯的似乎並無新意,與他在這一時期的同類作品相比也無特別之處,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別詩,這與後人將之一直譽為唐詩「壓卷之作」的稱謂顯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隱賦有某種其他的寓意,而我們卻一直尚未予以重視而挖掘出來;其次,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護邊疆的詩,面對戰爭的殘酷無情,曾經到訪過邊塞的詩人相當了解,「古來征戰幾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說出「你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樣的話去傷害友人且觸犯詩讖——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說,從詩句的本身意義上分析,友人也並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陽關」後才看不到詩人,出了「渭城」不同樣也就看不到詩人了嗎?事實上,即便友人真到了邊疆安西,他同樣也能遇見來自家鄉的「故人」,如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中就這樣寫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別來三五春」。那麼,「陽關」一詞在這首詩中的特殊意義又會是什麼呢?筆者認為,詩人這兩句其實是運用了逆挽(即敘事題材的「倒敘」)並結合了省略的寫作手法,引導讀者的思緒跟隨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後歷經萬種艱險,最後凱旋而歸時,而「我」——現在的這個送行者卻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歷史的真實是,詩人在送走友人後不滿六年(於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我們已無法知道他們後來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風明月苦相思,盪子從戎十載余」王維的這兩句詩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長的戎馬生涯與思者的無奈。因此,詩中的「西出陽關」並非是指友人不久後走出了陽關,而應該是指將來友人完成任務勝利返回時路經「陽關」。長期以來,「西出陽關」一直被簡單理解為友人走出了陽關,但是在這里卻是真正的「一語雙關」:它按著時空的發展次序有著兩幅截然不同的場景,第一幅「西出陽關」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剛剛走出了陽關,渭城在東,陽關在西,是謂「西面出去」,一般人們均持此種觀點;另一幅「西出陽關」就是指友人在經歷許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剴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渭城仍在東,陽關仍在西,卻是謂「西面出來」,詩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見,常人都把友人從「西面出來」誤解成了從「西面出去」了!不難理解,面對各自分離後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會引起詩人的無邊遐想,而這種思緒一旦跨越了時空和個人後,便會產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著無與倫比的震撼力,詩人正是為此成功地進行了時空的轉換和壓縮。必須指出,處於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時也是軍事要塞。「玉門關」外基本是突厥的勢力范圍,而「陽關」內則完全屬於唐朝的領土。在詩人看來,只有將來友人能走出了「陽關」後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來了。我們從元代《陽春白雪集》中大石調《陽關三疊》詞中可以發現,古人其實一直就是這樣詮釋的:「…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陽關,舊游如夢,眼前無故人。只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故此,准確完整地詮釋這首詩應該是這樣的:朋友請再幹了這杯酒待你將來凱旋而歸西出陽關的時候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惟有這渭城的細雨青青的客舍以及隨風而舞的揚柳還會像今天一樣在此恭侯看!這哪裡像是詩人在送別友人,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詩人呀!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於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其實,在王維的詩歌里也曾多次採用了這種語法結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就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在與「陽關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別》詩中我們也同樣能領會到詩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獨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的這種語法技巧甚至對後來詩人也有啟示意義,如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想得家中夜深座,還應說著遠行人」兩句,就不難感覺受到了他的影響。重新認識王維《陽關曲》的重要意義,使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作為一位詩人,只有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緊緊地血脈相連,才能夠創造出屬於那個時代的偉大作品。詩人王維清楚地了解戰爭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著永別。但他依然為友人祝福,期待著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著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來……「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摯情誼,更飽含著他對國家和平安寧的美好祝願!——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❻ 四年級語文上冊所有古詩詞

【小學四年級】上冊:
1、題西林壁
作者:【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白話文翻譯: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2、游山西村
作者:【宋】陸游
茣笶農家臘酒渾,
半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白話文翻譯: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濁而又渾,在豐收嶼年景里待客菜餚非常豐繁。
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
創作背景:此詩作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
3、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白話文翻譯:
友人在黃鶴樓向我揮手告別,陽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揚州。
他的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見滾滾長江在天邊奔流。
創作背景:《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出蜀壯游期間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熱愛自然、喜歡交友的詩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遊和飄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跡遍布中原內外,留下了許多歌詠自然美、歌頌友情的作品。
4、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光無故人。
白話文翻譯:
清晨剛下陣雨,渭城達到塵土濕潤,空氣清新,旅舍更加青翠。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別的酒吧,要知道西出陽關之後,就再也難見老朋友了。
創作背景: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詩題又名「贈別」,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它大約作於安史之亂前。

❼ 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有哪些課文是需要背的

1.《觀潮》第三、四自抄然段;
3.《鳥的天堂》喜歡的部分,例如7、8、13自然段;
5.古詩兩首《題西林壁》、《游山西村》;
6.《爬山虎的腳》全文;
13.《白鵝》喜歡的部分如第5自然段;
15.《貓》喜歡的部分如,1.2.4自然段;
18.《頤和園》喜歡的部分,如2.4.5自然段;
20.《古詩兩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
26.《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喜歡的部分,如7.9自然段;
31《飛向藍天的恐龍》把感興趣的部分背下來;

❽ 四年級上冊語文書裡面一共有多少首古詩分別是什麼

一共有五首古詩。有《題西林壁》、《游山西村》、《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和《過故人庄》。

❾ 四年級上下冊古詩有哪些

一、《題西林壁》 作者:蘇軾(宋朝詩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翻譯】

從正面看廬山、從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二、《游山西村》 作者:陸游(宋代詩人)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翻譯】

不要笑話農家臘月做的酒渾濁,豐收之年有豐足的佳餚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懷疑會有無路可行的時候,忽然看見柳色暗綠,花色明麗,又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

你吹著簫,我擊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經臨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簡朴的古風仍然存在。從今日起,如果可以乘著月光閑游,我這白發老翁也要隨夜乘興,拄著拐杖,敲開農家朋友的柴門。

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唐朝詩人)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翻譯】

老朋友在西面的黃鶴樓與我辭別,在三月份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春天去古揚州。孤船的帆影漸漸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長江浩浩盪盪地向天邊流去。

四、《送元二使安西》 作者:王維(唐代詩人)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翻譯】

我送元二出使去安西,清晨的細雨打濕了渭城的浮塵,青磚綠瓦的旅店和周圍的柳樹都顯得格外清新明朗。請元二再飲一杯離別的酒,向西走出了陽關,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認識的人了。

五、《獨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唐代詩人)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翻譯】

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雲也不願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

閱讀全文

與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