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上好小學六年級語文復習課
作為溫故而知新的復習課是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而設計的一種特定的教學形式。它不僅有鞏固知識,訓練能力的功能,更有溫故和知新的要求。這里的知新就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 一、檢測:摸清知識能力現狀。 要在復習時避免無效信息的重復傳授、無效訓練的簡單重復,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學和訓練,就必須在復習課前採取測驗、考查、提問,或通過座談、個別了解等形式對學生進行摸底、調查,根據反饋來的信息,結合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復習課教學方案。一位二年級老師在第三冊教材教學結束後,結合本學期的教學內容,編制了一份檢測試卷,在批閱試卷時發現學生對按音序查字典的方法掌握得還不夠:對聲母在字典中的位置是清楚的,但對韻母的順序,或聲韻母相同、聲調不同的字如何查檢,都不大搞得清楚。了解到這個情況後,這位老師在復習課上邊示範邊介紹具體的檢字方法,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提供一些有特點的字,讓學生現場練習查檢,於是全班同學都掌握了音序檢字的方法。雖然這位老師講述的是過去講授過的內容,但由於訓練內容是新的,學生查檢字的水平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二、貫通:建立系統的知能體系。 語文課是以課文和單元作為結構單位的。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採用段段清的做法,一篇課文教學結束馬上又轉入下一篇課文的教學,學生所學習的知識和訓練的能力是呈相對的一個個點狀或塊狀的,沒能形成大綱所規定的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的網路。語文期末復習課則應以教學大綱為指導,對一個學期所學的知識進行總結和訓練,讓學生從總體上了解和掌握系統的知識體系,訓練和提高所規定的能力。例如三年級上學期已進入作文訓練,第五冊教材中安排了八次作文訓練:有看圖寫話,有狀物,有敘事,有記人,還有練寫通知。每次作前指導,教師一般都只是就該次作文訓練的要求講些與本次作文相關的知識,做些必要的引導,滿足於把作文寫出來就行了,而在復習課上,有人誤認為作文沒有什麼可復習的。其實,復習是提高學生綜合作文能力的重要一步。為了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師應居高臨下,對本學期八次作文訓練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讓學生從總體上回顧本學期作文的特點,重點講述小學記敘文寫作中的觀察說話 寫話的規律,結合學生寫作的實際解析各類作文的標題、開頭、正文、結尾的寫作知識和要求。這樣,經過融會貫通的復習,學生對本學期所講授的知識和訓練的水平顯然會比復習前要提高一步。 三、補缺:彌補過去教學的不足。 由於教師對課文和單元所規定的教學重點和任務的理解不同,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也可能是不同的,在平時教學中,有一些該講的內容沒講是在所難免的。雖然在學生作業和輔導時教師已知道這些缺漏,因為要趕教學進度,有些也沒有或來不及補充講解。復習課上針對這些缺漏必須予以補充,以求得學生對知識點的全面掌握。 四、比較:促使認識的深化。 五、強化:提高訓練的深度。 訓練是復習課的主要教學活動形式。那些題海戰術、炒冷飯、機械性重復訓練等等,是訓練中的弊端。怎樣才能在復習課的訓練中提高復習效率呢?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進行段的復習和訓練時,除了進行一般的段落層次劃分訓練外,教者還必須深入講析分段的一般方法:諸如按事情發展順序劃分、按時間先後劃分、按地點或空間位置變換劃分、按總分關系劃分、按材料性質劃分等。接著,讓學生根據這些方法進行劃分段落的訓練,然後讓學生說說是用什麼方法劃分的,還要求學生說出各段落之間的關系,每一段與文章主題的關系等等。這樣的訓練不僅能讓學生知其然,還能知其所以然,同時還可以克服學生在劃分段落時存在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六、拓寬:多側面地講解相關知識。 復習課要重溫過去所學過的知識,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因為復習要體現提高的原則,所以這種重溫又不能是機械的、簡單的重復,而應以原有知識為基礎向外拓寬。平時的講讀課教學由於受教學內容和目標、時間的限制,不能隨意拓寬,而復習課上因為經過多篇課文教學,多個知識點的講解,已具備了拓寬的條件。例如擴句、縮句是小學語文訓練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平時訓練時有些東西具有隻能意會不易言傳的成分,復習課上則必須進行拓寬性講解。例如作為主語、賓語前面的定語,謂語前面的狀語和後面的補語,以及一個中心詞前面可以分別加上多個定語或狀語的知識,則應結合具體實例,用小學生能理解的話進行講析。待學生基本掌握了這些知識之後,才能保證學生做擴句和縮句的練習,得出來的答案不是懵出來的。事實上,學生進行擴句和縮句練習的水平也只有在這種拓寬性練習中得到提高。 七、升華:提高原有教學層次。 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對知識的傳授往往是滿足於教材所涉及的內容,有些教師還常常就文論文、就知識論知識,學生能正確解答訓練題目就算完成任務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有時還停留在感性階段。復習課的教學則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完成這種由感性向理性的升華。例如在平時的講讀課文和閱讀課文教學時,教師傳授了一些閱讀理解的方法並訓練了一些閱讀理解的能力,但是因為還沒有升華到理性的高度,學生在實際的閱讀理解時往往還只是憑經驗。在復習課上教者則有必要結合獨立閱讀課文、自讀課本和練習與測試中的閱讀習題的訓練,幫助學生總結閱讀、理解的有關學習方法,像初讀了解文章的概貌,再讀理解文章的結構,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精讀體會思想感情,重讀思考和解決相應的問題等等方法。在這些方法的指導下,再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進行閱讀和理解的實踐。從而使過去的那種閱讀和理解的水平、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 八、分層:取得各自的理想效果。 學生的情況比較復雜,由於他們的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受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他們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也不同,對教師所教學的知識的接受程度、訓練能力的層次也必然是參差不齊的。因此,復習課上對學生要按不同層次要求,分別對待,才能取得相應的效果。 九、遷移:推動綜合能力訓練。 遷移,是以對過去教學內容和訓練能力的復習為基礎,向新的復習內容遷移,向其他方向擴展。這種復習方法是一種充分調動學生復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習能力的做法。復習課實踐顯示,使用遷移的復習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看圖學文是貫穿於小語整個教材的文體,其主要目的在於通過課文的教學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像能力。復習課上教師則需引導學生總結歸納看圖學文的學習方法,然後把這種方法遷移到其他看圖學文課文的復習上來,指導自我復習。實際上,學生完成這種遷移之後,不僅所需復習的知識、思想、內容得到了復習,而且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想像能力都能得以提高。此外,看圖學文的復習還可以向看圖說話寫話、看圖作文遷移,用看圖學文中所學得的觀察、想像、寫作方法去指導看圖、說話、寫話和作文。這種復習已不是一篇課文或單項知識的復習,而是轉向對一個網路知識的復習和綜合能力的訓練。這種復習不僅在訓練程度,而且在訓練角度上都得到了加強。
B. 你好,我是第一次教六年級語文,該怎麼上好第一次課呢
要想上好一節課,我認為要做到一下幾點:
第一、自信、飽滿的精神登台,讓學生從老專師的身上感受屬到快樂、語氣中感受自信。
第二、精心准備,熟悉課本內容,找出層次,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要做到語言生動形象,活潑有趣,通俗易懂,第一集節課內容不要貪圖太多。
第三、設計好開場白,語文老師可以在開場介紹時突出語言的美感和豐富知識,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激發對知識的嚮往。
C. 怎樣才能更好的教好小學六年級語文,使學生更高效的學到課堂內的知識
掌握同學們的心裡,才能找到他們易接收的方法,
D.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哪課適合上公開課
唯一的聽眾,窮人,青山不老,重點很多,思想也比較緊密
E. 怎樣提高六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一、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助於發展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版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權性,提高教學效率,建立和諧地「教」和愉快的「學」的師生關系,是實施「愉快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首要前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做到:理解學生、信任學生、熱愛學生、建立真正平等的關系和誠摯的友情。在這樣的情感氛圍中,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投人到教學活動中來。 二、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方法、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教師巧妙的導人,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時候教師就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各種手段,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喚起學生進一步的參與意識,從想學到學會再到會學,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語文教學中的質疑是激發學生思維,活躍思想的有效手段。「疑」是探求新知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古人雲「學貴質疑」,「學起於思、源於思」。由疑而問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誘發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探索。把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讀中生疑,以疑促思。
2.組織學生交流合作。
F. 如何上好六年級語文課作文
寫課內作文,教你幾招。要有真情實感,(當然了,每個老師都是這么要求的回)而我說的是答,在你的文章中穿插一些令人感動的字句。或者是你的心裡活動。寫實,那是不可能的。生活中沒有這么多美好的事例,所以你就必須看多點別人寫的作文(高考作文,滿分作文)必要時候要摘抄一些優美的段落和句子等。最主要的是,記住一些實例。並且把這些事例巧妙的融入到你的文章里。作文來來去去都是感動溫暖難忘的主題,萬變不離其宗。所以,只要記住幾個典型實例,對你的作文有好處。再來就是開頭和結尾,一般不是大型的考試,老師都只看開頭和結尾,只要你把他們寫好,分自然就多。開頭和結尾力求新意和呼應。這些就靠你課後積累了。作文書看不下,你寫作當然不會提高。除非你對生活真的有很多感觸。適應下吧,或許感覺會不錯的。也可以寫寫日記,這樣對你的文筆也會有所幫助。
G. 怎樣上好五六年級語文的閱讀課
一、分析學生,根據需要認真備課,深入鑽研教材
我們上課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而學生之間總是存在著個性差異。真正的熟知他們的個性差異,使他們在不同的層面上都受益。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愛上語文課,這是上好課的前提。
1、理解文本,對教材有獨到的見解和剪裁。理解教材的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因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創造性使用教材」,每位語文教師都要能夠從語文的課程體系去研究教材,抓住文本的重點內容,融入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會,深入挖掘文本的內容美及語言的表現形式美, 用教材中的知識內容、事例為載體,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掌握各種相關的技能,滲透情感態度的引導,進行科學精神、意志品質等方面的熏陶,予以事物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
同時,教師還要能夠對教材進行整合,大膽剪裁並重新組合,如教材前後內容的整合,教材內容呈現方式的變化,圖文結合講解內容真正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使課堂充滿活力。
2、找准語言文字訓練點及合適的訓練方法,做到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熏陶的統一。語言文字訓練是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避免訓練乏味,教師必須找准語言文字訓練點,並採用合適的方法,使語言文字訓練與口語練習有機結合,真正做到師生、生生互動,情感交融,通過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自由抒發情感,體現人語文的人文性,上出語文的味道。
二、要處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堂要以學為主,教師的「教」只是引導學生怎樣去「學」。「學」的能力很重要,在每節課時,每位老師都注重學生「學」的能力的培養。而培養這種能力,關鍵是引導他們去發、去解決。以《送元二使安西》為例,在課堂上老師要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是在初讀古詩、初感詩意的基礎上發現問題。怎樣去解答心中的疑惑呢?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出了3種「求助」方法:⑴查找資料;⑵向別人請教;⑶聯繫上下文,這是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並在制定過程中告訴學生3種自學方法。接著,學生按方案討論、交流、揣摩詩中重點詞、句的含意,教師進一步疏導、啟發,歸結詩意。這一做法非常好,因為教師應在體現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看法而不盲從於他們,贊賞他們的點滴收獲並將學習方法入心中,做到主體與主導的有機統一。
三、立足教材,提倡讀中感悟
語文這門學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須立足於教材。每一篇文章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開挖的資源太多大多了。但語文課終究還是語文課,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能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因此語文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徵。怎樣來體現這兩大特徵呢?讀中感悟是一個好法子。因為課文的不同,也決定了每課的教學重點與訓練形式的不同。充分利用文本,體現了訓練。
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1、教學方法的選擇目的性要強。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真正體現教師為主
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做到自主、互動、愉快、發現、開放。
2、問題設計巧而准,做到有問題必落實,問題之間銜接連貫。問題的選擇要抓住語言文字訓練點,並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使學生不斷積累情感。教師提出的要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必須在課堂上落實,不能為提出問題而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一放就忘了,而且問題之間要銜接連貫,切不可想到什麼就問什麼,沒有條理性,這樣就會使學生摸不著頭腦,也不利於學生良好思維習慣的培養。
3、在語文學習中,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及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要大膽放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引導學生主動構建新知識,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精神。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及時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如學生不會讀時,教師要有方法跟進;學生爬坡上不去時,教師要給學生一個解決問題的捷徑;學生的思維層次要提升,需要教師幫助時,教師要及時介入進行輔導,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增進學生的自主意識,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完善自我。
五、重視情境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法很早就被提出,實施起來效果的確不錯,尤其是新課導入這一環節。
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就要引導學生學會與文本進行對話交流,領會文本的深刻內涵,走進文本所創造的意境中,體會文本寫什麼,怎麼寫,為什麼要這樣寫;從中讀出什麼,悟出什麼,要學習些什麼。在理解、感悟文本中讓心靈與文本對話,從而使學生有獨特的發現,學會創造,凈化心靈,完善人格,進而超越文本,超越自我,走向學習語言的廣闊天地。
總之,在課堂上,教師應教得自然,學生應學得主動,同沉浸於探索知識的忘我境界中,輕松愉快,心馳神往,讓課堂充滿探究的氛圍,有疑問、有猜想、有驚訝、有笑聲、有爭議、有沉思、有聯想,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1
頂一下
H.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公開課什麼文章好講
講第9課《和田的維吾爾》吧,這是二類課文,沒有什麼思想性的難題。課堂容易掌控,課堂後氣氛活躍。
《和田的維吾爾》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學習並積累「酷熱、鋪天蓋地、美不勝收」等詞語和生動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維吾爾」的特點,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維吾爾鄉村風情及他們雖苦猶樂的精神風貌。
教學重難點:通過獨立閱讀和交流探討,感受和田的地域風情和維吾爾人的以苦為樂的民族風情。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准備:歌曲《我們新疆好地方》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欣賞動漫歌曲《我們新疆好地方》,說說對維吾爾族的了解。
(如能歌善舞、熱情、漂亮等)
2.對維吾爾族除了我們所知道的這些,還有著許多饒有趣味的風
俗。現在,我們就走進和田的維吾爾。(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自由讀,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並說一說你了解到了維吾爾族 哪些風俗習慣。(如,日常食品饢、烤肉和「庫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製成的;把衣服鋪在沙漠上曬干;天生愛花;能歌善舞等。 )
2.快速瀏覽,畫出能夠反應和田維吾爾人性格或精神的語句。( 六年前的一個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維吾爾人特有的豪氣與樂觀;和田維吾爾人熱愛土地的程度令人驚嘆;和田地處大漠邊緣,那惡劣的自然環境並沒有扼殺維吾爾人愛美的天性;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3.討論:最能集中反應和田維吾爾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
三、深讀品悟,感受地域與民族風情
1.默讀課文,結合畫出的句子,與小組同學交流:和田維吾爾是一個怎樣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據學生的理解,大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隨機指導。(1)豪氣與樂觀的維吾爾族
A.輕聲讀第1自然段,想像這段話所描寫的情景:黑夜,鋪天蓋地的沙塵暴中傳來熱烈激昂的歌聲。這歌聲飽含著對黑暗與沙塵暴的蔑視,以豪氣與樂觀超越了可怕的黑暗與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對比:被沙塵暴統治與破壞的夜-熱烈激昂的歌聲;縮在被窩里驚恐地豎耳傾聽--駕著馬車迎風引吭高歌。這樣的對比中不由得讓人對和田維吾爾民族的豪氣與樂觀肅然起敬。
C.有感情朗讀這一段。
(2)酷愛土地的維吾爾族
讀一讀2.3自然段,和田維吾爾人的生活中,哪些與土息息相關?
A.「民以食為天」,維吾爾族人的吃幾乎離不開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寫出了作者的驚嘆。(「誰能想到」「誰又能想到」兩個感嘆句。看圖片,認識烤肉、饢、「庫乃其」這些美味,以及生產美味的饢坑。)
B.把衣服鋪在沙漠上晾曬。想像那樣的情景:在寂靜廣闊而又單調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猶如巨幅抽象畫。而能夠在這樣的背景下畫出如此有創造力的畫家,只能是熱愛生活、熱愛土地的維吾爾人。
C.和田維吾爾人的吃和穿,都離不開他們深深熱愛的土地。詩人艾青曾深情吟誦: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讓我們也來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內容。
(3)愛美的維吾爾族
讀一讀第5自然段,為什麼說愛美是他們的「天性」?
A.畫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體會「美不勝收」。(巴扎的鬧市裡,那一頂頂鮮亮綉花「都帕」,那一團團飄然而過的「艾得來斯」,猶如天幕上朵朵鮮艷的彩雲,又似花園里一片片隨風搖曳的花兒,真是美不勝收;密密的眼簾,深邃的眼睛,像花兒般綻放在風沙里。)
B.愛花、種花、綉花,衣著如花,姑娘似花,維吾爾族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美麗地生活著,正像堅強的花朵,在最貧瘠的土地上仍然盡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 「沒有歌舞,維吾爾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經成了他們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於吃,而在於載歌載舞。)
四、提升認識,體會寫法
1.結合全文,說說對句子的理解,「豁達樂觀的和田維吾爾人,縱使生活再苦,感覺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維吾爾人,物質條件雖然很差,但是他們有豁達、樂觀的品性;他們熱愛生活,善於在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享受美。所以無論生活有多苦,他們仍感覺是甜的。)
2.作者是怎樣向我們介紹地域風情和民族風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脈絡清晰,易於把握;描寫細膩,語言優美。)
3.選擇你認為寫得精彩的句子或語段抄寫下來。
板書設計:
和田的維吾爾
性格樂觀豪放
熱愛土地
和田的維吾爾 追求美,熱愛生活
姑娘漂亮,小夥子俊朗
喜歡聚餐
I. 你好,我是第一次教六年級語文,該怎麼上好第一次課呢
先讓他們認識你,之後講清楚你的課堂要求,你希望他們做什麼不希望他內們做什麼,如容果違反了你的要求你會有什麼樣的懲罰措施。之後是你所教的語文課有什麼要求,比如是否需要課堂筆記本之類的東西。之後說說你的希望,你希望你的語文課能給大家帶來什麼。最重要的是課堂紀律,一定要讓他們明白課堂紀律是不可以侵犯的。小學生好動,而且進入六年級的孩子是向初中過度的,所以可以對他們進行一些對初中生的基本要求。希望你能當個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