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六年級上冊語文13課主要內容
本文介紹了地球是渺小的,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科學家也鎮明目前地球是人類適合居住的唯一一個星球,說明了地球的重要性
B.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堂作業本第13課答案
13 只有一個地球
1 比一比,再組詞。
幸(幸福) 忘(忘記) 賜(恩賜) 遨(遨遊) 經(經歷)
辛(辛苦) 望(希望) 竭(枯竭) 遙(遙遠) 徑(幽徑)
2 給帶點的詞換個意思相近的詞語。
(1)在天際遙望地球,這個水藍色的晶瑩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痕跡)相互交錯(交叉)著。
(2)如果不加節制(節約)地開采,必將加速地球上礦產資源的枯竭(乾涸)。
(3)人類不能指望(盼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遷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3 將下列詞語組合成四字詞語,然後選用一兩個寫話。
生態 基地 礦產 災難 資源 移民 枯竭 開采
生態災難 移民基地 開采礦產 資源枯竭
未來的地球由於生態災難和資源枯竭已經不再適合人類生存,那時人們在一些行星上一邊建立了移民基地,一邊建立工廠開采礦產……
4 把下列句子補充完整,並用帶點的詞語造句。
(1)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 又太容易破碎了!
小敏既是我們班的勞動委員,同時又是數學課代表呢。
(2)如果不加節制地開采,必將 加速地球上礦產資源的枯竭。
如果人類繼續這樣浪費和污染,地球資源必將有枯竭的一天。
5 默讀課文,完成練習。
(1)課文從三個方面介紹了地球:①地球的渺小;②地球的資源有限;③人類無法移居到別的星球。
(2)課文運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留給你深刻印象的有哪些數字?請摘錄相關句子,並寫寫你的感想。
摘錄:1、它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2、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感想:1、「六千三百多千米」這個數字突出了地球同茫茫宇宙相比,非常渺小。2、「40萬億千米」這個數字突出了地球是唯一的,我們一定要保護它。
B、品讀課文片段,完成練習。
6 品讀課文片段,完成練習。
有人會說,宇宙空間不是大得很嗎,那裡有數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
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
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這些設想能實現,(也是)遙遠的事情,(再說),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
1) 在括弧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2) 文中帶點的兩個數據的對比說明了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文中帶點的兩個數據的對比說明了到目前為止,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再也找不到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以此強調了地球是唯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這樣寫既突出了科學小論文的用詞嚴謹性,又為人們敲響了警鍾——只有一個地球,一定要珍惜。
(3) 讀了這個片段,你有哪些感想?寫一寫。
啊,地球,我們的家園!你在我們心中是獨一無二的,是無可替代的。沒有了你,我們完全無法生存;沒有了你,我們別無去處……但是,現在卻有許多人在破壞您,他們太貪婪了!,你是無私的、慷慨的。為了你的美麗,我們必將加倍地保護你!那些貪婪的人們必將得到他們應有的懲罰。
C.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三課資料
專家指出,今年廣東洪災、西南乾旱等災害都是由於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而造成的。回人類對自然的答無盡索取,影響了生態平衡。在廣東的一系列自然保護區中,肇慶市鼎湖山是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的我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定位研究站。自1956年鼎湖山自然保護區成立至今,已走過近60年風雨。在世界環境保護日前夕,記者再度擁抱這顆「綠寶石」,發現在其美麗背後,處處可見開發與保護的博弈、對一些物種生存還是毀滅兩難抉擇的矛盾沖突長久不滅,生態保護,是人與自然博弈的長久之戰。
D.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3課的一些詞語句子意思,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3課——《只有一個地球》的句子及意思:
1、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這是作者對地球的贊美,突出了地球的可愛與美麗,體現了作者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句中將地球比作「母親」「搖籃」,說明了地球是人類及萬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闡明了地球與人類及萬物生存的密切聯系。比喻的運用使句子在表達上通俗易懂又生動形象,讀起來極富感染力。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葉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見,人類的活動范圍是非常有限的。從而說明了地球對於人類而言是多麼的珍貴,人類應該珍惜和保護地球。
附:精讀《只有一個地球》片段,回答問題。
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但是,(因為)人類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
1、「再生」的意思是生物體對失去的結構重新自我修復和替代的過程,「不能再生的」的原因是破壞生態平衡,「本來」強調了某些自然資源的原先的可再生性,而現在的不可再生性,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准確性。
2、在括弧內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
3、從加點的詞語你體會到了什麼?
答:我體會到人類隨意破壞自然資源會造成一系列的生態災難。
4、讀完這段文字,你想到了什麼?
答:我想到了人類如果繼續不加節制地開采自然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將會自取滅亡。為了子孫後代,我們應該好好地保護地球。
E.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13課課文
牛郎織女
F.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13課的文章
人教版:
《只有一個地球》
據有幸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介紹,他們在天際遨遊時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晶瑩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是一個半徑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它只有這大,不會再長大。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也是有限的。拿礦物資源來說,它不是上帝的恩賜,而是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才形成的。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但是,如果不加節制地開采,必將加速地球上的礦產資源的枯竭。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但是,因為人類隨意毀壞自然資源,不顧後果地濫用化學品,不但使它們不能再生,還造成了一系列生態災難,給人類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有人會說,宇宙空間不是大得很嗎,那裡有數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資源枯竭的時候,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嗎?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以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不錯,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設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但是,即使這些設想能實現,也是遙遠的事情。再說,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是宇航員遨遊太空目睹地球時發出的感嘆。只有一個地球,如果它被破壞了,我們別無去處。如果地球上的各種資源都枯竭了,我們很難從別的地方得到補充。我們要精心地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環境。讓地球更好地造福於我們的子孫後代吧!
G.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13課的資料
地球
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離太陽遠近的次序計為第三顆,形狀像球而略扁,自轉一周時間是一晝夜,繞太陽一周的時間是一年。周圍有大氣層包圍著,表面是陸地和海洋,有人類和動植物等生存。有一個衛星——月球。
全球生態環境狀況的幾個數字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10月14日第十一版)報道:全球生態環境亮起紅燈,表現在:
23%的耕地面積嚴重退化。
50%的江河水流量減少或被嚴重污染。
25%的哺乳動物、12%的鳥類瀕臨滅絕。
1/4人類所患疾病與環境惡化有關。
1/3土地面臨沙漠化。
80個國家嚴重缺水。
10億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脅。
我國生態環境狀況的幾個數字
1999年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中指出,我國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遏制,主要表現在:
——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我國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佔全國面積的38%,全國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面積不斷擴大。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262萬平方千米,並且每年還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展。
——大面積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壞,大大降低其防風固沙、蓄水保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毀林開墾、陡坡種植、圍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草地退化、消化和鹼化(以下簡稱「三化」)面積逐年增加。全國已有「三化」草地面積1.35億公頃,約占草地面積的1/3,並且每年還在以200萬公頃的速度增加。
——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破壞。我國已有15%~20%的動植物種類受到威脅,高於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詞句解析
一、對句子的理解
1、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這是作者對地球的贊美,突出了地球的可愛與美麗,體現了作者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句中將地球比作「母親」「搖籃」,說明了地球是人類及萬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闡明了地球與人類及萬物生存的密切聯系。比喻的運用使句子在表達上通俗易懂又生動形象,讀起來極富感染力。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葉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見,人類的活動范圍是非常有限的。從而說明了地球對於人類而言是多麼的珍貴,人類應該珍惜和保護地球。
3、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
「本來」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確地點明了可再生資源已遭受破壞,強調了「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現在的不可再生性,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嚴謹性。結合前文「礦物資源」的闡述,再一次證實了自然資源的有限及面臨的危機,從而給讀者以警示、提醒。
4、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這句話引用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40萬億千米」直觀地表明了范圍之大,大到人類根本無法到達。「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只限於這個范圍,「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還不能確定,體現了說明的嚴謹性。同時,「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進一步說明了距離的遙遠,從而簡潔有力地證實:目前還找不到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易於理解,又讓人信服。
5、「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這句話引用了宇航員的感嘆,與前文照應,簡潔、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徵,突出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說地球「可愛」,是因為地球無私地養育著人類,孕育著萬物。而「破碎」一詞,一般用來形容玻璃、瓷器之類的易碎品,在這里可理解為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對地球的傷害,如,文中提到的資源枯竭的危機。這樣表達不僅使句子生動形象,同時又能引起人類的警覺,突出了保護地球的緊迫性。
二、對詞語的理解
晶瑩:光亮而透明。文中指地球的外表光亮而透明。
資源: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
礦物:地殼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數自然元素,具有相對固定的化學成分和性質。大部分是固態的(如,鐵礦石),有的是液態的(如,自然汞)或氣態的(如,氦)。
恩賜:原指帝王給予賞賜,現泛指因憐憫而施捨。
濫用:胡亂或過度地使用。文中指胡亂或過度地使用化學品。
威脅:用威力逼迫、恫嚇,使人屈服。文中指自然資源被破壞及一系列的生態災難,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危害,甚至最終使人類無法生存下去。
H. 六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 第13課中心思想
本文生動形象的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的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