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預習課文語文五年級上第五課
古詩詞三首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回,
明月何答時照我還。
秋 思
(唐)張 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長相思》
(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地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2. 求五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十五課《落花生》的預習
1.課文簡說。
精讀課文《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的主旨,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許地山始終沒有忘記父親對他的教誨和希望,他以「落華生」作為自己的筆名,時刻激勵自己,做一個有用的人,並用行動實現了這一心願,成為優秀的作家。
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寫種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寫母親提議過一個收獲節,並為過收獲節做了准備;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後),寫父親和我們邊吃花生邊議論花生,爸爸對於花生品格的贊揚,使我們對普普通通的花生產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學生把二、三兩段合並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達上頗具匠心:詳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時言辭朴實無華。盡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和深奧的說法,卻給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尋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圖一幅,畫的是在一個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後院茅亭里過花生節的情景。桌上擺滿了花生做的各種食品,難得回來的父親正在和顏悅色地對孩子們說著什麼。從畫面上看,作者「我」還很小,只有七八歲,可父親關於花生的一番議論,卻深深印在了姐弟們的心裡。由此,再次印證了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積極的教育的重要。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由表及裡地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體會詳略得當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是父親對花生的第一次議論。「愛慕之心」,心中產生喜愛、羨慕的感情。這里父親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通過果實的色彩、樣子以及果實生長的位置的比較,說明花生沒有桃子、石榴、蘋果的外在的美麗,它卻具有內在的最可貴之處:朴實無華,默默無聞,不計較名利。其中「鮮紅嫩綠」、「高高地掛在枝頭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長在地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使是成熟了,也無聲無息,不急於表露,這種品格的確很可貴。不過父親只提出對桃子、石榴、蘋果的客觀印象,只是從外表方面將兩者做了比較,並沒有對其作評價,教學中不要把桃子、石榴、蘋果推到另一個極端,作為反面例子來對待。在領會了課文的主旨之後,可以允許學生對事物作出自己的評價。
②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這句話,從表面看很簡單,但聯繫上文,學生會產生疑問:「要像花生」?那像「桃子、石榴、蘋果」豈不更好?學生容易把兩者對立起來。的確,桃子、石榴、蘋果並非只有讓人產生愛慕之心的外表,而實際沒有什麼用。以現代人的觀點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當然更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外表美畢竟不能與內心美相提並論,更看重的當然應該是內心美,更看重能實實在在為人民做好事。一個外表不怎麼美的人,要做出成績,得到大家的認可,也許比外表賞心悅目的人更難,但如能默默無聞、毫無怨言地去努力,給別人帶來好處,應該說更了不起,也更讓人敬佩。教學這句話時,教師要注意把握分寸,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
③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這句話是作者在聽了父親對於花生品格的議論之後受到的感悟。作者當時雖然年紀還小,但從父親對花生的評議中,已經體會到了父親對他們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卻沒有實際用處的人(並非針對桃子、石榴、蘋果等);而有沒有實際用處,主要是指看對他人和社會有沒有好處及貢獻。
(2)對詞語的理解。
開辟:開拓發展。課文中指把原來荒著的地,開墾出來。
翻地:用工具把土翻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獲:農作物成熟時,收取果實。也用來比喻心得、戰果,課文中指前者。
吩咐:口頭指派或命令。
榨:翹舌音zhà,第四聲。用力壓出物體里的汁液。
愛慕:由於喜愛或敬重而願意接近。
分辨:辨別。
體面:(相貌、樣子或穿著)好看;有氣派。
1.掌握本課7個生字。能正確抄寫第10自然段,會用「居然」造句。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重點句。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哪些內容是詳寫的,哪些內容是略寫的,並初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能學習作者由落花生領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寫法,試著選擇一種事物寫一寫。
1.課前,可引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花生的生長特點及有關花生的常識,知道落花生名字的來歷。
2.本文語言淺顯,但所說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所說的做人道理的問題上,教師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處),特別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貴」的那一點理解到位,然後再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作者贊揚落花生的默默奉獻精神,並沒有要以此貶低蘋果、桃子、石榴的意思。文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只是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獻的品格,並非說那三種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際用處。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父親那段話的本意。
深入學習時,重點應放在理解爸爸說的「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這句話上,由落花生的特點體會做人的道理。學習落花生內在秀美、默默奉獻、造福人類的精神。在討論外表好看和不好看與有用和沒有用的關系時,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感受,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教師只需在關鍵之處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即可。需要否定的只是那種外表好看、只講體面,但實際沒有什麼用的人。
3.文章採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教學時應突出這一特點。在充分接觸文本後可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討論: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怎樣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樣不圖虛名、默默地作奉獻?通過聯系實際,能認識到自己身邊的,在平凡崗位上默默無聞地作貢獻的普通勞動者,就像落花生一樣,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也許並不令人羨慕,他們的勞動成果也許並不引人注目,但他們切切實實在為大家服務,例如,清潔工、送報人、修理工,他們是有用的,是值得我們敬重的。我們學習落花生,不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實際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願像落花生那樣,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實實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別人帶去更多的好處。
4.課文在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從種花生到收花生經歷了幾個月的時間,課文卻只用了「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收獲」幾個詞一筆帶過,而過花生節,只是一個晚上的事,但在課文中卻佔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家人邊吃花生、便議論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樣,他們又是怎樣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後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這樣安排材料有什麼好處?可以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對文章的主次,詳略有具體的感受,懂得文章主次、詳略,是從中心思想的表達需要出發,進行剪裁的。體會恰當安排詳略可以使文章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5.本文第10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課文不長,語句連接十分簡潔順暢,內容又有一定的情節性。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在熟讀的基礎上多背誦幾段;但對於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可以只要求他們背誦規定的段落。
6.「居然」一詞要求造句,在指導造句時,應先請學生體會課文中使用「居然」一詞的具體語境:「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獲了。」「居然」一詞強調了大家那種驚喜的心情——收獲時大家那種出乎意料地高興的心情。因為大家沒有種花生的經驗,又是在荒地上種的,種是種了,但對能否有收獲沒有把握。過了幾個月卻收獲了,真是喜出望外。理解了「居然」的基本用法之後,可讓學生練習口頭造句,提醒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在「居然」之前應對原本的想法(出乎意料的基礎)做簡要介紹,不能簡單地造出「他居然……」一類的、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句子來。
(1)猜謎引入。
師:同學們,老師請你們猜一個謎語:「根根胡須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開花不結果,地下結果不開花。」誰能猜出這是什麼?(生猜)
對,是落花生。(出示落花生的圖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板書課題)
(2)簡介落花生引入。
師:同學們,課前你們已經查閱了有關花生的資料,請互相交流一下對花生生長的特點和用處的了解吧。(自由交流,展示真實的學習起點)
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可不是一篇只是介紹花生的文章,它是著名作家許地山先生寫的。他寫的是什麼內容呢?
(3)開門見山引入。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是——落花生(可製做一張用落花生做背景,寫有課題和作者姓名的幻燈片),文章的作者是——(師指幻燈片,請學生齊讀)。關於本文作者許地山,文後有一個介紹。請大家讀一讀「資料袋」,准備說說從「資料袋」里,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還有什麼想問的嗎?(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資料)
(1)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第三段。
討論:姐弟們說到了花生的哪些好處?先口頭說,互相補充,然後各自嘗試列出最主要的詞語,再全班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姐弟說:味美可以榨油便宜大家都喜歡吃
(2)分角色朗讀第三段,思考:父親怎樣議花生?
討論:「父親說:……」你覺得哪些是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討論後板書:最可貴矮矮地長在地上果實埋在地里必須
師小結:兄妹們所說的花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父親指出的卻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視的、卻是最重要的一個特點。花生雖然沒有像桃子、石榴、蘋果惹人喜愛的外表,但它一樣結果,而且將成熟的果實埋在土裡,一點不張揚,不求虛名,默默奉獻。
(3)深入領會:父親特別指出花生的最可貴之處,目的是什麼?
希望孩子們能像花生那樣,朴實無華,卻很有用。課文從議花生講到做人,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種寫法就叫借物喻人。
(4)討論:父親借花生來教育孩子們做什麼樣的人?
①讀父親的話。
②填空,體會父親話的含義。
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__________:它的果實__________,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__________的果實__________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__________。你們看它__________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__________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__________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
人要做__________,不要做__________,而__________。
③說說你對父親的話的理解。
(5)根據填空提示,背誦課文第10自然段。(有可能的話,建議兩個重點句也讓學生背一背)
(6)聯系生活實際,體會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
在我們的周圍也有許多像花生一樣的人和事,讓我們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舉出例子來說一說嗎?(如,貌不驚人的鉛筆、橡皮;默默無聞的環衛工人,郵遞員……)然後結合課後的「小練筆」寫一寫。
片斷三:
課堂小練筆的題目設計
(1)直抒胸懷。贊美你,__________(贊美周圍像花生那樣的人)
(2)借物喻人。__________頌(如,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不畏嚴寒的青松;默默無聞的小草)
五、相關鏈接
落花生 即花生,也叫長生果。豆科。一年生草本。按莖的生成習性可分直立,蔓生等型。羽狀復葉。花黃色,受精後子房柄迅速伸長,鑽入土中,子房在土中發育成繭狀莢果。種子(花生仁)呈長圓、長卵,短圓等形,有淡紅、紅等色。原產於熱帶。我國栽培極廣,以黃河下游各地為最多。種子富含蛋白質、脂肪,主要用作油料,或作副食、糖果輔料。果殼可制酒精等。莖、葉可作飼料。
許地山(1893-1941) 現代小說家、散文家。筆名落華生,原籍台灣台南。祖籍福建。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192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後留學美國、英國,赴印度研究佛學。回國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爭前後在香港大學任教,並從事進步文化活動。創作的小說中表現出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傾向,著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等作品;翻譯了《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等文學作品;編著有《印度文學》及《中國道教史》等。
3. 語文預習班的第七課五年級上冊
第七課五年級上冊
課文:《什麼比獵豹的速度更快》:
《什麼比獵豹的速度更快》這篇文章的的主要內容介紹了比獵豹的速度更快的游隼、聲音、噴氣式飛機、火箭、流星體、光等事情物,展示了一個奇妙的科學世界。
4.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七課預習怎麼預習
先大略的讀一來遍,再畫源出你不懂的詞語,查一查電腦、字典等把詞語意思抄下來,寫在書上。接下來就是細讀課文,把段分一分,按自己的理解把這一段大概的意思寫下來。最後還是要讀書不過要去理解作者寫這篇的當時心情,還要明白哪些是作者想的,哪些是作者說的。要讀的透徹,讓自己明白作者說著話的用意,要讓別人聽著也明白。總之一定要會讀書,會讀書要做到以下幾點:1.·有感情的朗讀 2·不添字不漏字 3。讀出意思
還有多看課外書才會考的更高分哦!~~
大概就是這樣了,祝你學習步步高升!!!
5. 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預習資料
額
我也
想答案
6.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2課,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要預習
全文如下:
時間:1999年8月21日
地點:北京大學季羨林家
季羨林:苗苗,現在你是采訪者,我是被采訪者,你問我答,好嗎?
苗苗:好。
季羨林:那你就隨便問吧。
苗苗:爺爺,您在《我的童年》里說,您小時候,最感興趣的是看閑書,您喜歡看《三國演義》,還能將《水滸傳》里的綠林好漢的名字背得滾瓜爛熟。爺爺,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歡看閑書。
有一回上數學課,我低著頭看《水滸傳》,一邊看,一邊背一百單八將的座次,結果被老師發現了。爸爸知道這件事後,頭一回打了我,雖然一點兒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後,我再也不看《水滸傳》了。
季羨林:(笑)我小時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讓看閑書。怎麼辦呢?我就放學以後不回家,偷偷藏在一個地方看閑書。我看的閑書可多了,《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我都看。我是主張看閑書的,為什麼呢?苗苗你說說,文章怎樣才能寫好呢?
苗苗:我覺得,應該寫真事。
季羨林:嗯,你再說說,從技術上講,怎麼才能寫得通順呢?
苗苗:得多看點兒課外書。
季羨林:是這樣。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我小時候,跟我一個妹妹一塊兒看,家裡的桌子底下有個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來,我們就趕緊把閑書藏到缸里頭,桌上擺的,都是正課。(笑)
苗苗:爺爺,我喜歡語文,數學不行,偏科。
季羨林:喜歡語文當然好,但語文要好,數學也要好。21世紀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歡,一定要學好數學。
最近清華大學辦了一個班,選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的人才。我看,有這兩個貫通還不行,還應該加一個文理貫通。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苗苗: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我記住了。爺爺,有人讓我媽媽趕快給我找一個好外語老師,說過了12歲再學外語就永遠也說不準了。爺爺,您會那麼多種外語,您說,他們說得對嗎?
季羨林:倒不一定是12歲,當然早學比晚學好。學外語的發音跟母語有很大的關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學起來就困難。古文也很重要。
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書,鼓勵小孩背詩。我提個建議,應該再出一本散文集,從《古文觀止》里選,加點兒注。小時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呀!
季羨林:(笑)可不是讓你一天背下來喲。
(6)五年級上冊語文預習擴展閱讀:
五年級上冊第二課小苗與大樹的對話的主要內容: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個小學生小苗(小苗其實是作者小名)和季羨林的對話記錄。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名叫苗苗的小學生與季羨林先生的「訪談錄」, 全文運用對話形式,沒有復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
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著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愛和季羨林先生的和藹、親切及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在這篇文章里,苗苗和季羨林聊了小學生要不要看閑書、文章怎麼寫才好、學習偏科怎麼辦、什麼時候學外語好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現在的小學生也愛討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