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年級的語文如何才能學好
一、學好語文要注意五個環節:
第一是預習環節:
預習是學生學習的第一個環節。預習是指在老師講課以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知識上的准備工作。同學們也並非每天都需要預習,一般在上主要科目的新課之前需要進行預習。首先是通讀教材,初步理解其基本內容和思路,如果發現新課所需的某些舊知識欠缺或遺忘,就查閱、補習。可試做習題,注意發現自己難以掌握和理解之處,做些簡單的預習筆記,以便聽課時用。
第二是上課環節: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環節。同學們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是這一環。上課正確的做法是:帶著問題上課;緊抓老師思路;要當課堂主人;養成筆記習慣。
第三是復習環節:
復習是學習過程5個環節中的中間環節,承上啟下,十分重要。復習時一味死記硬背,沒有章法,這是一種不好的做法。、同學們可以掌握以下復習要點:多種形式復習;當天進行復習;單元系統復習;假期不忘復習。
第四是作業環節:
同學們通過做作業,不僅可以及時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而且可以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有利於你們能力的培養。我們的正確做法是先復習後作業;認真高效檢查;仔細研究批語。做作業是同學們學習的重要工作,要循序漸進,注意階段性,不必刻意去尋找偏題怪題;要變換形式,注意多樣性,題不在多,在於不同變式;新穎有趣,注意趣味性,不抱著單純任務觀點做題,而是把做作業看成對自己能力的檢驗;要求同學們獨立答題,注意自主性,不依賴他人,寧做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第五是小結節環:
測驗與考試前後,是學習小結的時機。小結是學習某過程的終結環節,是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通過小結,同學們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以便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學習方法,對今後的學習起促進作用。
以上5個環節,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同學們抓好學習過程中這5環的良好運行,必達到提高學習效率之目的。
二、學好語文知識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學好課本知識。
課本知識是語文的基礎,打好基礎才能更好的學習它。有不少學生認為只要上課時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後認真完成作業,再加上自覺復習,就能使成績提高。其實,這還不夠。學習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也就是說在老師上課之前,你先得自己學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你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課本要反復閱讀,直到把問題看的透徹了、明白了。為了鞏固知識,你最好在課下做一些練習,知識才會掌握的更牢固。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培養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2、注意課外積累。
知識就像海洋,課本里的知識只是海面上的一個浪花,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的,所以適當的課外閱讀是很有必要的。進入了緊張的學習階段,我們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因此,閱讀時要有選擇。我們應廣泛瀏覽各種書籍和報紙雜志,從電視、廣播、網路上獲取信息,並有條理的做下筆記。要關心社會生活,了解社會動態,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斷進步。這樣不僅能使我們積累更多知識,更能豐富我們的生活。
第一個積累是融入生活。語文融入到我們每天的生活中,故要學好語文就得把它與生活緊密結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我們的生活五彩斑斕,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總能從中發現和獲得無限精彩的知識和素材,並且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時代感的。一位外國著名作家有一次請朋友吃飯,他看見菜單上的菜名起得很有意思,就馬上拿出隨身攜帶的本子記錄起來,卻忘記了朋友的存在。其實許多有名的作家都有隨身帶個本子的習慣。記些什麼 可以記下交談中的連珠妙語,可以記下突發的思維靈感,可以記下獨特的事件等。我們不一定要這樣做,但起碼應養成一個善於觀察活,勤於思考生活,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良好習慣。
第二個積累的途徑是聽課和練習。老師的授課是相當關鍵的,她給予我們的是經過篩選後的精華,並且有著很強的指導和啟發意義。練習也是必不可少的,並且要有一定的量。我們要通過聽課和一系列同步練習或專題練習,將基礎知識和基本閱讀及寫作技巧牢牢掌握。
第三個積累的途徑是看書讀報。只要你肯鑽進書的海洋游歷一番,一段較長時間後,你可能發現曾結結巴巴的你居然能出口成章。博覽群書確實能快捷有效地積累知識,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和語言的綜合能力。一般來說,閱讀量提高了,語文水平自然也提高了。而看書也有方法可言。首先應選擇好一些優秀的讀物;在看書時,應注意運用老師教給我們的方法去看;看後亦不妨做些讀書筆記,摘錄精彩的詞句、語段和有用的材料。
第四個積累的途徑是習作。有時會讀書的人不一定能寫出好文章,只有通過自己實踐練習,學以致用才能真正獲得了知識,知識積累的過程才算完成。而習作形式可以是日記、周記、讀後感、命題作文、隨筆等。
3、加強寫作訓練。
我們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寫作。提高寫作能力要從點點滴滴做起。課外積累是寫作的基礎,要學會對文章的細讀,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誦。如果腹內空空,是寫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堅持不懈的記日記,有感而發的寫隨筆,都是幫助我們寫好作文的有效途徑。寫好的作文要反復修改,也可以請教老師、同學的意見,精益求精。
希望你能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從現在開始,長期堅持,以日積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三、學好語文,要具備以下基本素質:
1、習慣好。
即具有各種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你們良好的習慣。
對於小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沖: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積極參與的習慣;八、規范、整潔寫字的習慣。
2、熱情高。
即具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習語言文字的激情。語文是一種活態的,有生命的現象。語文課堂要成為生命成長的課堂。因此,離開了我們的感情——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感情,語文課是無法學的,至少是無法學好的。尤其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需要我們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這樣才有利於語文課程目標三個維度的落實。也就是說。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必須進入「角色」,我們常說的:不動感情不讀書;拒絕偽讀等等,其實就是講的這個道理。我們對語文的情,來自於趣,要讓我們對語言文字有興趣,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嚮往。一旦我們對語文學習有了濃厚的興趣,感情自然也就產生了。並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求知慾有了,主動性強了,對老師的嚴格要求也能充分理解,並按老師的要求去做。學習效果自然好。
3、會讀書
即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一、要會朗讀,要動情地讀書;二、要會默讀,要能做到默讀中注意力集中,不動指、不動唇、不回視,抓住主要內容等;三、要學會快速讀和略讀、瀏覽。四、要學會在讀中思考、質疑、解疑,學會在讀中圈點、批畫。會讀書,自然最首要的就是要求掌握一定數量的字詞。這些,就應當說是個死任務了。當然,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
從更廣的視覺看,會讀書,說到底是會學習。即掌握一些基本的學習方法,訓練方法。同學們要經歷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才可能學好語文。新課程不再提語言文字訓練,但訓練肯定還是要的。是必需的。語文實踐活動,總得以訓來年為基礎。某種意義說,實踐何嘗又不是一種訓練 因此,要從聽、說、讀、寫;從字詞句段篇的學習上,從合作學習上,從收集資料,處理信息上,通過指導,讓同學們學得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並主動去運用,形成習慣,同學們將受益無窮,有的將是終身受益。
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同學們形成較敏銳的語感。即基本的感悟語言的能力。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同時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教師常用講幽默、笑話、俏皮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語感,來觀察學生的感悟語言的能力。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古詩和課文的重點段落,同學們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像等,總之,要多方式、多層次。
四、學好語文,要有濃厚的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也就說明了學習一定要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有興趣去學習,是學好的根本,學習語文也一樣。
只要有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才會發覺其中的樂趣,發現了學習的樂趣,才有助於我們去持之以恆地學習語文,沒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根本學不好語文。有的同學認為語文很無聊,要背記的東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學,成績當然也就上不去,所以,興趣對學習來說是很重要的。
2. 通過語文二年級上冊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樂於助人
樂於助人,就是通過自己在力所能及之外幫助別人做的一點事情。
3. 二年級上冊語文教學目的要求
一、 指導思想
以《語文課程標准》為指導,以陽光課堂為主渠道,努力打造陽光語文教學,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 學生情況分析
經過一年半的語文學習,學生學會了一些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有了閱讀的興趣,整體語文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語文實踐活動開展的豐富多彩,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還有5、6個學生學習語文還有些吃力,需要加強點撥,指導,增強學習語文的信心。
三、 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構建了開放、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設計了八個專題,圍繞專題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組教學內容。它們依次是:春天裡的發現;奉獻與關愛;愛祖國,愛家鄉;用心思考,勇於創造;熱愛自然,了解自然;培養優秀的品質;要正確看待問題,善於思考;走進科技的世界。每組教材都包括導語、4篇課文和一個語文園地。本冊共有32篇課文,為體現與中年級的銜接,安排了4篇略讀課文,八組課文之後,安排了六篇選讀課文,供學生課外閱讀。
四、 本學期教學目標
1、 繼續復習鞏固漢語拼音,藉助漢語拼音識字、正音。
2、 認識400個字,會寫300個字。要求認識的字能讀准字音,結合詞句等語言環境
3、 理解意思。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在生活中自主識字。養成良好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感受漢字的形體美。
4. 人教二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重點難點是什麼
教學重點:
1、復習鞏固漢語拼音,能藉助漢語拼音識字、正音。
2、會寫350個認識的字,認識、讀准字音,認清字形,理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正確書寫,練習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運用。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和自己喜歡的課文片段。在閱讀中主動積累詞語。喜歡閱讀,對閱讀有興趣。
4、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學習使用句號、問號和嘆號。
5、對寫話有興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了解日記的格式,學習寫日記。
教學難點:
1、提高識字能力,鞏固識字,繼續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2、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學習使用句號、問號和嘆號。
3、培養寫話有興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了解日記的格式,學習寫日記。
4、會使用音序查字法,學慣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 。
(4)二年級上冊語文學習擴展閱讀:
預習課文
1、《一株紫丁香》是孩子們的(一片心意),是對老師的(問候與感激)。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滿全株,那就是一張張沉重的(笑臉)在向老師(致意)。一陣微風吹來,伴隨著濃濃的(花香),同學們真誠的愛送進了教師的(心田)。
2、《我選我》通過亞寧主動申請擔任勞動委員這件事,體現了王寧(真心誠意地想為同學們服務)的奉獻精神,並且有(勇氣)和(信心)選自己,從而受到了大家的(擁戴)。對於王寧選自己,同學們有個認識過程:先是都(愣住了),最後(響起一片掌聲)。
3、《一分鍾》中,多睡一分鍾,帶來的卻是一路的(焦急等待)、(不停地嘆息),(步行的辛苦)和(遲到20分鍾的尷尬),也是深深的(後悔)和寶貴的(教訓)。讓我們懂得(「分秒必爭」)的道理。
4、《難忘的一天》寫了「我」1984年2月16日到工業展覽館為鄧爺爺做電子計算機表演的事情,表達了「我」對鄧爺爺的(崇敬之情),及對自己肩負的(重大責任)的認識。
鄧爺爺是那麼(親切),他用發自內心的(笑容)和兩次緊緊的(握手),表達了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對(祖國未來的展望)。
重點拼音
1、單韻母的字:胡、戲、棋、歌、息、除、哈、及、細、計、禮。
2、復韻母的字:鋼、觀、彈、琴、養、休、伸、甜、您、牽、困、青、寧、樣、校、切、教、響、班、欠、包、鍾、嘆、鬧、身、外、怦、加
3、整體認讀音節的字:院、員、室、元、遲、仔、次
難點漢字
休(休息) 哥(哥哥) 困(困難)
體(身體) 歌(歌聲) 因(因為)
員(員工) 青(青山) 話(說話)
圓(圓形) 表(表揚) 活(生活)
悄(悄悄) 中(中國) 哈(哈欠)
消(消失) 鍾(時鍾) 合(合作)
qiē(切換) jiāo(教書)
qiè(親切) jiào(教師)
xīng(興奮) tán(彈奏)
xìng(高興) dàn(子彈)
zháo(著火) bēi(背帶)
zhuó(沉著) bèi(後背)
詞語考點難點
消除:使不存在,除去(不利的事物)。
疲倦:疲乏;睏倦。
靜悄悄:形容非常安靜沒有聲響。
後悔:事後懊悔。
疲倦--疲勞 感謝--感激 關心--關懷
突然--忽然 非常--十分 贊許--贊成
安靜--喧嘩 沉著--慌張 開始--結束
嚴寒--酷暑
4、詞語積累
ABB式:丁零零 輕飄飄 香噴噴
ABA式:看了看 等一等 要不要
5、詞語搭配
畫圖畫 拉二胡 栽花草 做航模 彈鋼琴 練書法 喂鴿子 下象棋 唱京劇 學電腦 觀天氣 養金魚
高興地點頭 緊緊地握手 沉著的操縱 仔細地看 親切地問 興奮地走 怦怦地跳 順利地打出圖形
佳句賞析
1、踮起腳尖兒,走進安靜的小院,我們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窗前。
這句話寫一群孩子送給敬愛的老師一株紫丁香。一個「踮」讓我們看出了一群可愛的孩子,悄悄來到院子,不願打擾老師,不願讓老師知道自己做的好事,表現了孩子們對老師的熱愛之情。
2、老師——滿樹盛開的花兒,那是我們的笑臉,感謝您時時把我們牽掛。
這句話表達了孩子們對老師的敬愛和感激之情。老師像媽媽一樣關心愛護我們,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培育。
3、我忘不了這一天,忘不了肩上擔負的責任。
這句話寫「我」感到責任重大,將永遠牢記鄧爺爺的期望,永遠牢記肩上的重任。它將激勵著「我」為發展電子計算機事業,為祖國的強盛而努力學習。
5.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一課是什麼
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來級上冊第源一課是《小蝌蚪找媽媽》。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群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小蝌蚪游哇游,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裡?」鯉魚媽媽說:「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