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

發布時間:2020-12-19 10:03:50

❶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

《論語十二章》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復練習實踐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6、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 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三軍可以的元帥可以被抓,也不能隨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知識要淵博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要切近平實的思想。做到這兩點,仁這個學問的中心就有了。

(1)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擴展閱讀:

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所選的十二章語錄是孔子及其弟子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的經典論述,都是蘊含著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政》篇,第六,七則見於《雍也》篇,第八,九則見於《述而》篇,第十,十一則見於《子罕》,第十二則見於《子張》,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❷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是什麼

原文與翻譯(新版)對應如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

乎?」——《學而》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

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

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

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

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

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

回也!」——《雍也》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

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

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

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

德就在其中了。」

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巜論語》 十二章的意思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按時復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3、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會逾越規矩。
4、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5、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6、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7、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8、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說:「軍隊的可以改變主帥,但哪怕一個普通人,也不可以改變志氣。」
12、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並且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❹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專不慍,不亦君屬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❺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字詞解釋,字詞就好,盡量是書上的原解釋,書上沒有解釋的詞也要解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復習,不也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開心的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重點字詞解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樂(lè):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拼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養的人。 補充詞解釋: 而:連詞。 亦(yì):同樣、也是。 乎: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可譯「嗎」。 自:從。 知:了解。 而:連詞。 本段理解: 第1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頑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話講的是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話講的是為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為「我」或「自己」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重點字詞解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戰國間魯國南武城(現在山東費縣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多次檢查;二是從多個方面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意思是:真誠、誠實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 補充詞解釋: 吾:我。 日:每天。 省:檢查,反省。 為:替。 謀:辦事,出主意。 忠:忠誠。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了。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重點字詞解釋: 注: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 我以為合並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 故:舊的知識。 而:連詞,表順承,從而。 知:領悟。 可:可以。 以:憑借。 為:做。 另外詞解釋: 溫故知新(成語): 請注意不是溫故而知新 【解釋】: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出自】:《論語·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漢·班固《東都賦》:「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 【示例】:~是學習上的重要方法。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用於學習、工作或其他 第四則:學習方法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讓學業陷入困境。」 重點字詞解釋: 而:連詞,表示轉折。 則:連詞,相當於「就」「便」。 罔(wǎng):迷惑而無所得 殆(dài):這里指有害。本意:危險 本段理解 讀書學習,「學」與「思」缺一不可。「學」是「思」的基礎,「思」要在「學」中進行,兩者不能偏廢。 第五則:學習態度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孔子說:「由,我教你的知識,你都懂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重點字詞解釋: 女(rǔ):通「汝」人稱代詞,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聰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東西 誨:教,傳授。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本段理解:孔子說這段話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要有誠實的態度、謙虛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和他一樣;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 重點字詞解釋: 思:希望,想著。 省:指反省有沒有相同的毛病。 齊:相同 賢:德才兼備的人 焉:語氣詞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幫助改正自己與他們一樣的習慣。" 詞解釋: 必有我師焉:見到賢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焉,相當於「於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 焉:兼詞「與之」,在那裡。 之:字指擇其善者而從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則:怎樣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參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因為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詞語解釋: 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強 :剛強,勇毅 仁:指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第九則:怎樣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凋落的。" 補充詞解釋: 凋:凋謝 歲寒:在此指艱苦的環境 歲,指時間。 這里用松柏比喻了那些堅貞不屈,潔身自好的人。告訴我們危難之際,才能見真英雄。是當時的一種社會現象。 第十則: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不要強行於別人身上。」 重點字詞解釋: 一言:一句話。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許。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❻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字詞解釋

一)分析文義 子曰:「學(學習)而(表順承)時( 按時(名詞作狀語))習(復習)之,不亦(也是)說(同「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轉折)慍(生氣)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孔子說:「學了又按時復習,不也是很喜悅的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嗎?」 (二)課文探究 第1句講:學習方法 第2句講:學習的樂趣 第3句講:個人修養
第二章
(一)分析文義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詞作狀語)三(多次)省(反省)吾身:為(替)人 謀(出主意)而(表轉折)不忠乎?與朋友交而(表轉折)不信(誠信)乎?傳(傳授的知識,名詞做狀語)不習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真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二)課文探究
本章強調治學的人重視品德修養
第三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順承)志於學,三十而立(獨立),四十而(表順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順承)知天命(自然規律),六十而(順承)耳順,七十而(表順承)從心所欲,不逾(超過)矩(規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翻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對各種言論能明辨是非,到七十歲才可以隨心所欲,又不會超出規矩。 (二)課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和提高修養的過程。
2,從本章來看,學習和修養的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十五歲到四十歲:學習領會
五十、六十歲: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觀意識和做人規則融合為一 3,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是怎樣的?
思想與言行融合,自覺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 4,我們從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道德修養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循序漸進。
第四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溫(復習)故(就的知識,形容詞做,名詞) 而(表順承)知新(新的領悟), 可(可以)以(憑借)為(成為)師矣。」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翻譯: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並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做到這樣的程度,可以成為老師了。 (二)課文探究 本章談學習方法
第五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學而(表轉折)不思則罔(迷惑),思而(表轉折)不學則殆(有害)。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翻譯: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便會迷惑而無所得。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第六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 賢(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樂於學)。賢哉,回也!」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二)課文探究
本章贊揚了顏回樂於學習、安於貧困的品質。
第七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知之(代詞,指代學問)者(。。。。的人)不如好(喜歡,愛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以。。。為樂趣,名詞意動用法)之者。」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翻譯:孔子說:「對於學習,了解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二)課文探究
本章闡述了學習態度:以學習為快樂

這一段運用了什麼修辭?:頂真
講學習的三個層次:知、好、樂,層層推進,使說理更加透徹,令人信服。
第八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飯(吃飯,名詞作動詞)疏(粗糧)食飲水(冷水),曲肱(彎著胳膊)而(表順承)枕之,樂(樂趣)亦在其中矣。不義(正當手段)而富且貴,於(對於)我如浮雲。」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人的道德修養
第九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三(幾個)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擇其善者而(表順承)從(跟從)之(代詞,學習),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劃分停頓: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譯: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學習態度:向一切人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類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這)夫,不舍(舍棄)晝夜。」 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時光易逝,應珍惜時間。 本章運用了什麼修辭?: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時間的飛逝,指明時間的寶貴。
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義 子曰:「三軍(軍隊)可奪帥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奪志也。」 劃分句子停頓: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翻譯: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二)課文探究
本章講一個人應當堅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義 子夏曰:「博(廣泛)學而(表並列)篤志,切(懇切)問而(表並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劃分停頓: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譯: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懇切地向別人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❼ 初一語文論語12章原文譯文

春秋·孔子《論語十二章》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白話釋義: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7)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擴展閱讀

文章賞析: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

所選十二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寫作背景:

他是以「仁的學說」,「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來教育學生。他後來被尊稱為「聖人」。孔丘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麼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麼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於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學名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

❽ 初一語文論語十二章的意思。要全文。

論語十二章全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白話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便小有所成,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

孔子說:「多麼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麼賢德啊,顏回!」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8)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擴展閱讀:

文章簡介

《論語》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語文》初中一年級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

《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❾ 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論語》十二章的意思

翻譯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

孔子說:「多麼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麼賢德啊,顏回!」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❿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
譯文: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復練習實踐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6、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
這種貧苦,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光。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三軍可以的元帥可以被抓,也不能隨意污辱我的人格.儒家肯定生命和道德都是有價值的。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知識要淵博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要切近平實的思想。做到這兩點,仁這個學問的中心就有了。

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