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視頻:五年級下冊語文第六單元課文視頻
網上查查,有的
2. 五年級下冊 語文課文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乾眼淚,再給我們唱個《搗米謠(yáo)》吧!怎麼?心裡難過,唱不出來?你一向是個剛強的孩子啊!那一回,偵察員老王到敵占區去偵察,被敵人抓住了,關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個班的鬼子看守著。你媽媽知道了,帶著你混進敵占區,偷偷地靠近了關著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媽媽故意跟哨兵爭吵,引出那個班的敵人。你乘機鑽進屋裡,解開老王身上的繩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裡,焦急地等待著媽媽。第二天傳來噩(è)耗(hào),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於盡了。同志們傷心地痛哭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小金花,你是多麼剛強啊!可是今天,跟志願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麼落淚了呢?
大嫂(sǎo),請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這樣崎嶇,您架著雙拐,已經送了幾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們只要想起您的雙拐,也永遠不會忘懷您對我們的深厚情誼。我們清楚地記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達萊花開滿山野的時候,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kuà)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後面山上的野菜挖完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去挖。不料敵人的一顆炮彈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傷好以後,您只能靠著雙拐走路了。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再見了,親人 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您已經幾夜沒合眼了。您這么大年紀,能支持得住嗎?快回家休息吧!為什麼搖頭呢?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nī)忘懷?不,永遠不會。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記得五次戰役(yì)的時候,由於敵人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當時有很多同志感動得流下眼淚。在您的幫助下,我們打勝了那次阻擊戰。您在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裡休養,敵機來了,您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親人。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yì),我們怎麼能忘懷?
3.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 。
請把題目放上來 謝謝
4.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一課課文
龍的傳人!
5.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
自幼就見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類的文句。這已經發生過不太好的影響,使人怕到北邊走。這次,我瞧到了草原。那裡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高興。正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高山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正在哪裡都象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麼美麗,就象沒骨畫那樣,只用綠色渲染,沒有用筆勾畫,於是,隨處翠色慾流,悄悄流進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喊人舒服,既願久立四瞧,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娟秀的小詩。正在這境界里,連駿馬與大牛都有時分靜立不動,好象回味著草原的無窮樂趣。紫塞,紫塞,誰說的?
這是個翡翠的世界。連江南也未必有這樣的景色啊!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的牧業雄社。汽車走了一百五十華里,才到達手法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至為灑脫,只需偏向不錯,怎樣走都可以。初進草原,聽不見一點聲響,也瞧不見什麼東西,除了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好久,遙遙地瞧見了曲折的,明如玻璃的一條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瞧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雄社了。忽然,象被一陣風吹來的,遙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戴各色的衣裳,馬賓士,襟飄帶舞,象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里外,歡迎遙客。見到我們,主人們馬上撥轉馬頭,歡呼著,飛奔著,正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帶路。靜寂的草原,暖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車、馬飛過了小丘,瞧見了幾座蒙古包。
6. 五年級下冊語文青山處處埋忠骨課文視頻講解,問題《漫長的一夜》
青山處處埋忠骨課文句段分析,
7.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 jiujiuheming
樓上貌似是初一上的傷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作者交代了方仲永的籍貫、姓名、身份、家世。)仲永生五年(這是虛歲,他其實四歲),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儀禮·喪服》鄭玄註:「收族者,謂別親疏,序昭穆。」《禮記·大傳》孔穎達正義:「『收族故宗廟嚴』者,若族人散亂,骨肉乖離,則宗廟祭享不嚴肅也;若收之,則親族不散,昭穆有倫,則宗廟所以尊嚴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親疏遠近之序團結族人,使不離散。方仲永的試筆之作「以養父母、收族為意」。「養父母」,是「贍養」的表現,「收族」,是「團結」的表現。五歲的孩子有這樣的志向,這在封建時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難怪人們在贊揚之餘,還特地把這首詩送給本鄉的讀書人去看,讓他們來評定。)為意,傳一鄉秀才(在唐宋時是對一般讀書人的稱呼,跟明清兩朝經過縣試及格的生員不同。「一鄉」,全鄉。這句話應理解為傳給全鄉的讀書人看.不是只給某個秀才看。)觀之。自是指物作詩(即作「詠物詩」。過去訓練兒童作詩,常常指定一件物品為題,要求在詩中既能說出該物品的特點,又能藉此表達某種思想感情,是作詩的起步訓練。)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使」的賓語,應為「不使之學」,「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明道」,宋仁宗年號,只有兩年(1032-1033)。「先人」。這是對已故父親的稱呼。按:王安石父親名益,字損之,天聖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現在廣東省韶關市),三年後以丁憂離職還家,王安石(當時13歲)隨行。據此,這次還家當在明道二年(1033)。寶元二年(1039),王益卒於江寧(現在屬江蘇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寫於慶歷三年(1043)故稱「先人」。),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省略句。省略了「令」的賓語,應為「令其作詩」,「其」指代方仲永。)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指王安石)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終於成為普通人,是他受到的後天的教育不到位的原因。)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人的天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經過後天的不斷的學習。)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為業。仲永出生五年,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讀書人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以賓客之禮對待仲永的父親,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我(王安石)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已經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王安石(1021~1086) 北宋大臣。唐宋八大家之一。原籍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生於臨江軍(治今江西清江)。字介甫,號半山。父王益,進士出身,長期在今江西、廣東諸州縣任職,卒於江寧府(治今江蘇南京)通判任上,全家舉遷後久居不去,江寧成為第二故鄉。幼隨其父遍歷各地,見多識廣,深諳民情。慶歷二年(1042)舉進士,出任濰南東路(治今江蘇揚州)判官。慶歷七年(1047),調任鄞縣(今浙江寧波東南)知縣,遍訪東西14鄉,部署水利興修,創導貸谷與民(為「青苗法」之發端),政績有聲,且對理財必須「資之天地」(即靠發展生產)有獨特的見解。皇佑三年(1051)再調任舒州(今安徽懷寧)通判。時在京名人范仲淹、富弼等聞其文辭政事有聲,交表推薦,均以「家貧口眾」不願就翰林館職,其間僅一年任太常寺群牧判官,堅請離京出任東南地方官吏,「得盡其才」。嘉佑二年(1057)即改任常州知州。次年移任提點江南東路(治饒州,今江西波陽)刑獄,不久入為三司度支判官。向仁宗上《言事書》,力言當從培養、使用人才的各個環節著手改革吏治,兼及理財、軍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實為後來變法的早期綱領或理論雛形。仁宗贊其文才,拔為知制誥,然對改革不加採納。再上《時政疏》(又名《本朝百年無事札》;一說呈於熙寧元年,神宗時,強烈呼籲及時改革,「有為之日,莫急於今日;過今日臣恐有無所及之憂」。嘉佑八年(1063)仁宗,不久母喪回江寧守制,離職去。英宗在位四年,居家不出。 木蘭詩:譯文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對著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麼,又是在想什麼呢?(木蘭回答道)我並沒有想什麼,也沒有思念什麼。昨夜我看見軍中是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很多卷,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去應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馬鞍下的墊子,南市買駕牲口用的嚼字和韁繩,北市買駕牲口的鞭子。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了很大的功勞,賞賜了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不願做尚書省的官,只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木蘭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來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我東閣西閣門,坐我東閣西閣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對著窗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臉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時,雄兔的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的兩眼時常眯著。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分辨得出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注釋1. 唧唧(jī jī):織布機的聲音。 2.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出的聲音。杼:織布梭(suō)子。 3. 惟:同「唯」。只。 4. 軍貼:軍中的文告。 5. 可汗(kè hán):我國古代一些少數民族最高統怡者的稱號。 6. 軍書十二卷:徵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7. 爺:和下文的「阿爺」同,都指父親。 8. 願為市鞍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9.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10. 轡(pèi):駕馭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 11. 濺濺(jiān jiān):水流聲。 12. 朝、旦:早晨。 13. 胡騎(jì):胡人的戰馬。 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 14.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15. 萬里赴戎機:不遠萬里,奔赴戰場。戎機,戰爭。 16. 關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度,過。 17. 朔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古時軍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18. 策勛十二轉: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十二轉為最高的功勛。 19. 賞賜百千強:賞賜很多的財物。強,有餘。 20.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麼。 21. 不用:不願做。 22. 願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23. 郭:外城。 24. 扶將:扶持。 25.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26. 霍霍(huò huò):磨刀的聲音。 27. 著:穿。 28. 雲鬢(bìn):像雲那樣的鬢發,形容好看的頭發。 29. 帖花黃:帖同「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30. 火伴:同「夥伴」。同伍的上兵。當時規定若干土兵同一個灶吃飯,所以稱「火伴」。 31.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隻眼睛時常眯著,所以容易辨認。撲朔,動彈。迷離,眯著眼。 32.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傍地走,並排跑。《木蘭詩》是一首北朝民歌。郭茂倩,字德粲(《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四),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勸傳》)。勸孫,源明子。神宗元豐七年(一○八四)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蘇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誌銘》)。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為學術界所重視。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建功受封,辭官還鄉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文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口技譯文 京城裡有一個善於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擺酒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屏障,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屏障內,裡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圍坐在一起。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屏障里醒木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只聽到遠遠的深巷裡一陣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哈欠,伸著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婦人拍著孩子,給他餵奶,孩子口裡含著乳頭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嗚嗚地哼唱著哄他睡覺。又一個大孩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這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口中嗚嗚哼唱的聲音,小孩子含著乳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響了起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場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凝神地聽著,微笑著,暗暗贊嘆著,認為妙極了! 沒隔多久,丈夫的鼾聲響起來了,婦人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地拍一會兒停一會兒。隱隱地聽到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聲音,婦人在夢中咳嗽的聲音。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鬆了,身子漸漸坐正了。 突然有一個人大聲喊道:「失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剎時間,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來,成百上千的小孩兒哭了起來,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來。中間夾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而發出的爆烈聲,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聲,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子時一齊用力發出的呼喊聲,在火中搶奪物件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即使一個人有上百隻手,一隻手上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明確指出其中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一張嘴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索索直抖,幾(jī) 乎都想爭先恐後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都消失。撤掉屏障一看裡面,仍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1.會賓客大宴……會:適逢,正趕上,恰好。宴:舉行宴會。2.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座寂然,無敢嘩者。但:只。聞:聽見。坐:通「座」。然:...的樣子。3.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乳:餵奶。嗚:指輕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4.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微。稍稍:時間副詞,據《詞源》釋為「隨即」。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名:說出。6.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股:大腿。走:跑。2、作者情況 林嗣(sì)環,號起八,字鐵崖,明末清初人,出生於福建省安溪縣官橋鎮赤嶺後畲(現駟嶺村,原籍福建省晉江縣)。他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舉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中進士,官至廣東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瓊道兼理學政,山西左參政道。他小時家境清貧,長大後心高志遠。其博學善文,著有《鐵崖文集》、《海漁編》、《嶺南紀略》、《荔枝話》、《湖舫集》、《過渡詩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為初中語文課文。《荔枝話》是一篇記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僅有一定的藝術價值,而且在農業經濟方面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他的這些著作都是祖國文化遺產中的無價之寶。狼翻譯: 一個屠夫傍晚回家,擔子裡面的肉已經賣完,只有剩下的骨頭。路上遇見兩只狼,緊跟著走了很遠。 屠夫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一隻狼得到骨頭停下了。另一隻狼仍然跟著他。屠夫又把骨頭扔給狼,後面得到骨頭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頭的狼又趕到了。骨頭已經扔完了。但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後一起受到狼的攻擊。屠夫看見田野里有一個打麥場,打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打麥場里,覆蓋成小山(似的)。屠夫於是跑過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擔子拿起屠刀。兩只狼不敢上前,瞪著眼睛朝著屠夫。 一會兒,一隻狼徑直走開了,另一隻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好像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腦袋,又連砍幾刀把狼殺。屠夫剛想要走,轉身看見柴草堆的後面,另一隻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鑽洞進去,來攻擊屠夫的後面。身子已經鑽進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殺了。屠夫這才明白前面的那隻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方式來誘惑敵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會兒兩只狼都被殺了,禽獸的欺騙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給人們增加笑料罷了。1.詞性活用現象: 洞:名詞用為動詞,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詞用作狀語,從隧道。 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犬:名詞用作狀語,像狗一樣。 其一犬坐於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詞多義: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 敵 攻擊, 恐前後受其敵。 敵方, 蓋以誘敵。 前 前面, 恐前後受其敵。 向前, 狼不敢前。 4.虛詞的用法: (1)之 代詞,它,指狼又數刀斃之。 助詞,的, 禽獸之變詐幾何哉。 助詞,調整音節,不譯,久之。 助詞,位於主謂之間,不譯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2)以 介詞,把投以骨。 介詞,用以刀劈狼首。 連詞,來意將遂人以攻其後也。 連詞,用來蓋以誘敵。 ( 3)「其」的含義 ①恐前後受其敵。(指狼)。 ②場主積薪其中。(指打麥場)。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將隧人以攻其後也。(指屠戶)。 ③屠自後斷其股。(指狼)。 5.常用字詞: 懼:恐懼。 從:跟隨。 故:原來(一樣)。 驅;追趕。 窘:困窘。 恐:恐怕。 顧:看到。 瞑:閉眼。 暴:突然。 斃:殺。股:大腿。 寐:睡覺。 黠:狡猾。
8.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 25課課文講解
你好!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25課的課文是
,作者是
。內容是:
愛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間美的東西很多,花在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愛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國在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曾多次對
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家家戶戶都在
。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裡,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裡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我曾問過我的
:你這樣
是給別人看的吧!她莞兒一笑,說:「正是這樣!」
正是這樣,也確實不錯。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
、
。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
,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裡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
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國,剛一下火車,迎接我們的主人問我:「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麼變化沒有?」我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我說「美麗」指的東西很多,其中也包含著美麗的花。我走在街上,抬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我彷彿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9. 求視頻: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一單元原文
http://video..com/v?word=%CE%E5%C4%EA%BC%B6%CF%C2%B2%E1%D3%EF%CE%C4%BF%CE%CE%C4%B5%DA%D2%BB%B5%A5%D4%AA&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p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