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是什麼
原文與翻譯(新版)對應如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
乎?」——《學而》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
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
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
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
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
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
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
回也!」——《雍也》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
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
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
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
德就在其中了。」
2.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原文
子曰: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材里《論語十則》原文
一、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材里《論語十則》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二、論語十則》原文翻譯: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4. 語文七年級上冊的論語12章注釋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按一定的時間復習。
{不亦說乎}乎:語氣詞。
說:通「悅」,愉快。
慍:生氣,發怒。
君子:這里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
日:每天。
立: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逾:越過,超過。
堪:能忍受。
篤:堅守
《論語》十二章 重點字詞小結
一、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同悅,喜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二、古今異義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為師矣
古:可以 ;憑借
今:可能、許可
3.飯疏食飲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飯疏食飲水
古:冷水
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5.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普通人
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數詞,三
三、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狀語,每日
3.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
4.傳不習乎
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
5.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動詞,吃飯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名詞--意動。以??為樂
四、一詞多義
1.為:
可以為師矣 當、做
為人謀而不忠乎 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慍 了解
溫故而知新 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慍 表轉折
溫故而知新 表順承
博學而篤志 表並列
4.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為師矣。「以」後面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2.判斷句:
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翻譯: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翻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翻譯: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是可以當老師的."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翻譯: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翻譯:孔子說∶「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德多麼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翻譯: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翻譯: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譯:孔子說:多個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會有我的老師.拿他們的優點來自己學習,拿他們的缺點來自己改過.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翻譯:孔子站在河岸上說,過去的就像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翻譯:軍隊可以被奪 去主帥,男子漢 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翻譯: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教材里《論語十則》原文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白話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白話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學而》
三、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白話譯文: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四、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白話譯文: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五、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為政》
六、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里仁》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話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述而》
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白話譯文: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泰伯》
九、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子罕》
十、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白話譯文: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出處: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
6. 初一語文論語12章原文譯文
春秋·孔子《論語十二章》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白話釋義: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復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才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做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疑惑。」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雲。」
孔子說:「多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章賞析: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
所選十二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寫作背景:
他是以「仁的學說」,「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的教學理念來教育學生。他後來被尊稱為「聖人」。孔丘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麼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麼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於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學名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被尊為「至聖」。
7. 七年級語文上冊人教版巜論語》 十二章的意思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按時復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3、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會逾越規矩。
4、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5、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6、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7、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8、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說:「軍隊的可以改變主帥,但哪怕一個普通人,也不可以改變志氣。」
12、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並且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8. 初一語文論語十二章的意思。要全文。
論語十二章全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白話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便小有所成,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借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
孔子說:「多麼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麼賢德啊,顏回!」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在多個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岸上說:「逝去的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 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
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文章簡介
《論語》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語文》初中一年級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
《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論語》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
9.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
譯文: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復練習實踐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6、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
這種貧苦,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講的是珍惜寶貴的光。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三軍可以的元帥可以被抓,也不能隨意污辱我的人格.儒家肯定生命和道德都是有價值的。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知識要淵博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要切近平實的思想。做到這兩點,仁這個學問的中心就有了。
望採納
10. 七年級上冊語文《論語十二章》的原文和翻譯(新版)
《論語十二章》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譯文: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謀慮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復練習實踐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
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6、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譯文∶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 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譯文:孔子站在河邊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去。」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每個人都應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三軍可以的元帥可以被抓,也不能隨意污辱我的人格。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一個人知識要淵博更要有堅定的意志,多聽多問還要切近平實的思想。做到這兩點,仁這個學問的中心就有了。
(10)七年級語文論語擴展閱讀:
課本上的十二章論語,其中多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論語》是記載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選自《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所選的十二章語錄是孔子及其弟子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的經典論述,都是蘊含著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政》篇,第六,七則見於《雍也》篇,第八,九則見於《述而》篇,第十,十一則見於《子罕》,第十二則見於《子張》,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