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初一文言文大全
初一文言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進家門不回頭看。
注釋
元方:即,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穎川(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長,長官。古代常以地名稱其官長。 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今義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日中,正午時分。 過中:過了正午。 至:到 捨去:不再等候而離開了。舍,丟下;去,離開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戲:玩耍,游戲。 尊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假字,通「否」。 家君:家父,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引:拉,這里是表示友好的動作。 顧:回頭看。 信:誠信,講信用。 時年:這年(那時)。 非:不是。 相委而去:相委,丟下別人;相,副詞,表示動作偏向一方;委,丟下,舍棄。 而,表示修飾。 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您」。 慚:感到慚愧。 禮:禮貌。 不:不,「不」通「否」,語氣詞,無意 已去:已經 離開。 哉:助詞,語氣詞,並無實際意義。 曰:說 則:就是 信(則是無信):信用
古今異義詞
1.去古意:離開 今意:到、往 2.委古意:丟下、舍棄今意:委屈、委託 3.顧古意:回頭看今意:照顧
通假字
1、尊君在不 「不」通「否」讀fou(三聲)表示否定。相當於「嗎?」
詞類活用
1、友人慚意動用法,感到慚愧
❷ 初一文言文有哪些
童趣 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憶自己年幼的時候,能夠張大眼睛直視太陽,能清楚地看見最細微的事物,(我)見到微小的事物,一定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聲如雷,我暗暗把它們比作成群的白鶴在空中飛舞.我心裡這樣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變成白鶴了;我抬著頭看它們,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邊飛邊鳴叫,形成「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因此我高興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牆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仔細觀察,把叢草比作樹林,把蟲蟻比作為野獸,把土塊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比作山溝,帶著假想在其中遊玩,感到安適愉快十分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便蹲下來觀察.興趣正濃厚的時候,突然有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地走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它)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時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我定了定神,捉住了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幾十下,把它驅趕別的院子去了.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i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hǎn)》)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譯文
1、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地去復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同門弟子從遠方來,不也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這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3、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6、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7、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10、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山市
奐(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數(shù)年恆(héng)不一見.孫公子禹(yǔ)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chán)院.無何,見宮殿(diàn)數十所,碧瓦飛甍(méng),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yuán)睥(pì)睨(nì),連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xiāo)漢.樓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shǔ),樓愈(yù)高,則明漸少.數(shǔ)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àn)然縹緲(piāo)(miǎo),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xiè)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yú)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sì),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譯文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碧綠的瓦,屋脊高高翹起,這才明白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牆,(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牆,連綿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用億萬來計算.忽然颳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一直連接到雲霄與天河,(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敞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一層一層地指著數上去,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麼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似有若無,看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形狀不一.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讀第三聲).
宋國有一個富人,一天下大雨,他們家的牆坍塌下來.他的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補它,一定會失盜的.」鄰居家的老人家也這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認為兒子是十分聰明的,卻懷疑是鄰居老人家乾的事.
智:聰明,這里的意思是「以……聰明」、「認為……是聰明的」
宋:指宋國.
雨:yù,下雨.名詞用作動詞.
壞:毀壞.
築:修補.
亦雲:也這樣說.雲:說;亦:也.
暮:晚上.
而:表順接.
果:果然.
亡:丟失.
甚:表程度,很.
而:表轉折,卻.
疑:懷疑
之:zhī,的
父:fǔ ,對老年男子的尊稱;老翁
塞翁失馬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術者②,馬無故亡③而入胡.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為福乎?」居⑥數月,其馬將⑦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⑧而折其髀⑧.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⑩者引弦而戰⑾.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⑿.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釋
①塞上:這里指長城一帶;
②善術者:精通術數的人.善:精通,善於.術:術數,推測人事吉凶禍福的法術,如看相、占卜等,這是迷信活動;
③亡:逃跑;
④吊: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⑤何遽[jù]:怎麼就;表示反問.遽:通「詎」,就;
⑥居:這里是經過的意思;
⑦將:帶領;
⑧墮:掉下來
⑨髀[bì]:大腿;
⑩丁壯:壯年男子;
引弦而戰: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開弓弦.
十九:古義指十分之九.意思是絕大部分.
賀:表示祝賀.
福:好事.
富:有.
良馬:好馬.
胡馬: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馬.
數月:幾個月.
此:此人,這個人.
好:愛好.
獨以:僅僅因為.
跛[bǒ]:瘸腿.
相:一起,共同.
保:保全.
富:富有,充足.這里作「有許多」講
故:名詞,緣故.
其父[fǔ]:即為上文中的「善術者」.父,老漢(老人),古代對老年人的尊稱.
胡:古代北方少數民族.
譯文:
靠近長城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術數的人.一次,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成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長城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長城一帶的人,絕大部分人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
在一個寒冷的下雪天,謝太傅舉行家庭聚會,跟子侄輩講解詩文.不一會兒,雪下大了,謝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太傅的哥哥的兒子謝朗說:「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隨風飛舞.」謝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謝道韞就是謝太傅的大哥謝無奕的女兒,也就是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在正午時分.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就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只有七歲,正在門外嬉戲.陳太丘的朋友就問元方:「您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時分,正午時分您還沒有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別人的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友人感到慚愧,便忙下車想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注釋
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今義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日中,正午時分.
過中:過了正午.
至:到
捨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丟下;去,離開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戲:玩耍,游戲.
尊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假字,不通「否」,意為否.
君:您.
家君:家父,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引:拉,這里指表示歉意的動作.
顧:回頭看.
信:誠信,信用.
與:和
時年:這年(那時).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委,丟下別人;相,副詞,表示動作偏向一方;委,丟下,舍棄. 而,表轉折.
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您」.
慚:慚愧.
禮:禮貌.
引之:拉住.
不:不,「不」通「否」.
已去:已經離開.
哉:助詞,語氣詞,並無實際意義,.
曰:說 則:就是
❸ 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有哪些
第5課《世說新語》兩則:陳太丘與友期、詠雪
第10課《論語》十二章原文
第15 課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天凈沙·秋思
第20課 雖有佳餚
第25課 河中石獸
❹ 初一的語文文言文有哪些
陸少保,字元方,曾於東都賣一小宅。家人將受直矣,買者求見。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耳。」買者聞之,遽辭不買。子侄以為言,元方曰:「不爾,是欺之也。」
譯文:
陸少保,字叫元方,於洛陽城賣一棟房子,陸家人要接受錢款,買者要求拜見,元方告訴那人說:」這房子非常好,但沒有排水道啊.」買者聽到後,立即不買了.小輩們因此埋怨起來,元方說:」不能這樣,不能為錢而騙人啊.」
此乃該篇文言文的原文,下附「官方」譯文。
我們不難看出這個版本譯文的諸多破綻:從頭一句來看,賣房的發起者是陸元方,而且在中國古代,所謂「一家之主」,男士一直在家庭中起主導作用並有決策權。也就是說,這間房子從陸元方自己出發是想賣的。
看下一句,「家人將受直矣」,「家人」在句中是解為家庭成員還是用人暫且不提,如果即將收款,那麼一定是各項事宜已經充分談妥,到了敲定的時候了。這時候買主來拜見明擺著是來交錢的。但是陸元方也在這時候才告訴買主房子沒有下水管的事,豈不為時已晚?如果說整個賣房過程中全部是家人和買主的暗箱操作恐怕不可能,最起碼陸元方是要看售樓廣告的。況且根據全文第一句,房子根本就是陸元方本人想賣,那麼更要參與整個過程了。
從全文和既定主旨來看,文章要表現的是陸元方的忠厚大氣,胸懷廣博,那麼就沒有理由事先不言明沒有下水道的事。更何況就算當今的某些俗人賣房,也不至於齷齪到臨交款時才說出如此重大的缺陷。那麼只剩下一種可能,那就是陸元方原來是提到過下水道的事的,但是被家人刪去了。
如果這樣,那麼陸元方是不知道買主們是抱著有下水道的打算來買房的,他也就沒有理由再次強調沒有下水道。文中他的做法直接的推論是,陸元方完全了解客人們不知道沒有下水道,也就是說最後一稿也就是陸元方過目的一稿廣告沒有提及這件事。那麼問題就又回來了:以陸元方如此忠厚,他會坐視不管嗎?這種行為是完全可以理解為商業詐騙的。況且文中有雲「元方因告其人曰」,說明買主的求見和元方的話是有直接因果關系的,陸元方的行為早有準備。那麼我們是否可以認為這件事是早有預謀的呢?至於為何如此預謀,在下就不深究了。
文章本身的矛盾就是這樣,如果陸元方不是另有所圖的話這種情況基本上是不會出現的。
下面是一個網路上流傳的我個人比較認同的見解:那就是文中的買主是第N個買主,也就是說在陸元方賣宅事件中有不止一個買主參與。這時陸家已經將一切准備停當,正要吩咐下人去取款,但突如其來的又一個買主無疑造成了麻煩。這時陸元方怕恐夜長夢多,損害了已簽約買主的利益,又因為急需資金(一般古代人是不搞房地產投資的,賣房主要因為資金問題),所以設巧計將此買主請走。這時,後輩對元方的行為不理解,於是有些微詞,元方隨即解釋這是騙他的,是善意的謊言。
至於這個版本的中心思想完全可以理解為機敏聰慧,顧全大局等,或者從善意的謊言來理解,或者乾脆批判地看,譴責元方作為商人的不誠信……等等等等。
牢騷完畢,請方家點評。
❺ 初一文言文有哪些(人教版)
童趣 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憶自己年幼的時候,能夠張大眼睛直視太陽,能清楚地看見最細微的事物,(我)見到微小的事物,一定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聲如雷,我暗暗把它們比作成群的白鶴在空中飛舞。我心裡這樣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變成白鶴了;我抬著頭看它們,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邊飛邊鳴叫,形成「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就像白鶴在雲端飛鳴,因此我高興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牆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仔細觀察,把叢草比作樹林,把蟲蟻比作為野獸,把土塊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比作山溝,帶著假想在其中遊玩,感到安適愉快十分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便蹲下來觀察。興趣正濃厚的時候,突然有一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地走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它)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時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我定了定神,捉住了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幾十下,把它驅趕別的院子去了。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xi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hǎn)》)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譯文
1、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地去復習,不是很快樂嗎?有同門弟子從遠方來,不也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這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3、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6、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7、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10、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山市
奐(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數(shù)年恆(héng)不一見。孫公子禹(yǔ)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chán)院。無何,見宮殿(diàn)數十所,碧瓦飛甍(méng),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yuán)睥(pì)睨(nì),連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xiāo)漢。樓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shǔ),樓愈(yù)高,則明漸少。數(shǔ)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àn)然縹緲(piāo)(miǎo),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xiè)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yú)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sì),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譯文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碧綠的瓦,屋脊高高翹起,這才明白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牆,(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牆,連綿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用億萬來計算。忽然颳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一直連接到雲霄與天河,(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敞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一層一層地指著數上去,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麼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似有若無,看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形狀不一。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讀第三聲)。
宋國有一個富人,一天下大雨,他們家的牆坍塌下來。他的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補它,一定會失盜的。」鄰居家的老人家也這么說。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認為兒子是十分聰明的,卻懷疑是鄰居老人家乾的事。
智:聰明,這里的意思是「以……聰明」、「認為……是聰明的」
宋:指宋國。
雨:yù,下雨。名詞用作動詞。
壞:毀壞。
築:修補。
亦雲:也這樣說。雲:說;亦:也。
暮:晚上。
而:表順接。
果:果然。
亡:丟失。
甚:表程度,很。
而:表轉折,卻。
疑:懷疑
之:zhī,的
父:fǔ ,對老年男子的尊稱;老翁
塞翁失馬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術者②,馬無故亡③而入胡。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為福乎?」居⑥數月,其馬將⑦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⑧而折其髀⑧。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⑩者引弦而戰⑾。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⑿。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釋
①塞上:這里指長城一帶;
②善術者:精通術數的人。善:精通,善於。術:術數,推測人事吉凶禍福的法術,如看相、占卜等,這是迷信活動;
③亡:逃跑;
④吊: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⑤何遽[jù]:怎麼就;表示反問。遽:通「詎」,就;
⑥居:這里是經過的意思;
⑦將:帶領;
⑧墮:掉下來
⑨髀[bì]:大腿;
⑩丁壯:壯年男子;
引弦而戰: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開弓弦。
十九:古義指十分之九。意思是絕大部分。
賀:表示祝賀。
福:好事。
富:有。
良馬:好馬。
胡馬:中國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馬。
數月:幾個月。
此:此人,這個人。
好:愛好。
獨以:僅僅因為。
跛[bǒ]:瘸腿。
相:一起,共同。
保:保全。
富:富有,充足。這里作「有許多」講
故:名詞,緣故。
其父[fǔ]:即為上文中的「善術者」。父,老漢(老人),古代對老年人的尊稱。
胡:古代北方少數民族。
譯文:
靠近長城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位精通術數的人。一次,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為此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成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長城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長城一帶的人,絕大部分人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詠雪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
在一個寒冷的下雪天,謝太傅舉行家庭聚會,跟子侄輩講解詩文。不一會兒,雪下大了,謝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太傅的哥哥的兒子謝朗說:「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隨風飛舞。」謝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謝道韞就是謝太傅的大哥謝無奕的女兒,也就是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在正午時分。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就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只有七歲,正在門外嬉戲。陳太丘的朋友就問元方:「您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時分,正午時分您還沒有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別人的孩子罵他的父親,就是沒有禮貌。」友人感到慚愧,便忙下車想去拉元方,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注釋
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期行:相約同行。期,約定,今義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正午。日中,正午時分。
過中:過了正午。
至:到
捨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丟下;去,離開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戲:玩耍,游戲。
尊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嗎?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不,通假字,不通「否」,意為否。
君:您。
家君:家父,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引:拉,這里指表示歉意的動作。
顧:回頭看。
信:誠信,信用。
與:和
時年:這年(那時)。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丟下我走了。相委,丟下別人;相,副詞,表示動作偏向一方;委,丟下,舍棄。 而,表轉折。
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為「您」。
慚:慚愧。
禮:禮貌。
引之:拉住。
不:不,「不」通「否」。
已去:已經離開。
哉:助詞,語氣詞,並無實際意義,。
曰:說 則:就是
❻ 初中語文文言文有哪些
1、《論語》抄——孔子及其弟子襲言行的著作
2、《世說新語》——劉義慶
3、《賣油翁》——歐陽修
4、《三峽》——酈道元
5、《陋室銘》——劉禹錫
6、《愛蓮說》——周敦頤
7、《強項令》——范曄
8、《小石潭記》——柳宗元
9、《記承天寺夜遊》——蘇東坡
10、《桃花源記》——陶淵明
11、《岳陽樓記》—— 范仲淹
12、《魚我所欲也》—— 孟子
13、《出師表》—— 諸葛亮
(6)七年級語文文言文擴展閱讀: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
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大文學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❼ 七年級的文言文
11、《童趣》選自《浮生六記》,作者沈復,清代文學家。
2、《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事跡的一部書。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3、《山市》作者蒲松齡,字留仙,別號柳泉,世稱聊齋先生,
清代小說家。其代表作品是《聊齋志異》,此書題目的意思是在聊齋中記錄奇怪的故事,
這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郭沫若對此書的評價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籌,刺貪刺虐入木三分。(用對聯表述)。山市現象相當於人們常說的海市蜃樓。 。
4、《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人編寫的,這是六朝志怪小說的代表作。
5、《智子疑鄰》選自《韓非子》,作者韓非是戰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
6、《塞翁失馬》選自《淮南子.人間訓》,作者是 西漢(朝)的劉安。
三、解釋重點字詞的意思:
1、果大亡其財(丟失 ) 驅之別院(到) 而內自省也(反省)
徐噴以煙(用)差可擬(基本上,差不多,大概) 松柏之後調也( 凋零)
項為之強(通「僵」,僵硬) 相顧驚疑(看) 怡然稱快(愉悅的 )
果如鶴唳(果然)元方入門不顧(回頭)人不知而不慍(生氣)
誨女知之乎(記住) 學而不思則罔(學而無所得)思而不學則怠(精神疲憊而無所得)
恆不一見( 常常) 始悟為山市(是)士不可以不弘毅( 寬宏堅毅。謂抱負遠大,意志堅強)
蓋一癩蛤蟆(原來是,大概是 ) 或憑或立(有的)人煙市肆(集市)(商鋪)
下車引之(導引)差可擬(比擬) 不築( 修補 )
方出神( 正 ) 誨女知之乎(教給) 死而後已( 停止,完了)
己所不欲(想得到的)居然城郭矣(外城) 胡人大入塞( 大規模的 )
往來屑屑( 匆匆)未若柳絮(如)因風起(因為 )
太丘捨去(離開)人皆吊之( 慰問,看望 )此何遽不為福乎(就是)
無何、未幾、既而、俄而 (不久)逾時、(過了一會兒)倏忽
( 很快 )
余憶童稚時(小時候) 吾日三省( 每天) 誨女知之乎( 你 )
君與家君期日中(約定)(中午,正午 ) 尊君在不(「否」 )
五、請補充下列句中省略成分
1、我 蛤蟆 蛤蟆
2、我 於
3、於
4、友人 太丘 友人
❽ 七年級下冊語文文言文有哪些 要全
人教版: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2.《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蒙辭以軍中多務。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4.《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5.《短文兩篇》誇父逐日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
共工怒觸不周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6.《狼》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蘇教版:
1.《趙普》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
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
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黃鶴樓》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圖經》雲:「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
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3.《於園》
於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
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攜余往,主人處處款之。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葯,人不得上,以實奇。
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
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至於園可無憾矣。
4.《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5.《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
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