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的生字
控制
仰制
地堡
城堡
止咳
咳喘
咳嗽
干嗽
偽裝
偽軍
轟擊
轟走
勝仗
打仗
搜查
搜索蔓延
蔓草
棉布
棉花
扭頭
扭打
呻吟
無病呻吟
激動
激烈
殲滅
殲敵
B.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14課
《再見了,親人》是人教版的:
大娘,停住您送別的腳步吧!為了幫我們洗補衣服,您已經幾夜沒合眼了。您這么大年紀,能支持得住嗎?快回家休息吧!為什麼搖頭呢?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不,永遠不會。八年來,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記得五次戰役的時候,由於敵機的封鎖,造成了暫時的供應困難。我們空著肚子,在陣地上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當時有很多次阻擊戰。您再回去的途中,累得昏倒在路旁了,我們還記得,我們的一個傷員在您家裡休養,敵機來了,您丟下自己的小孫孫,把傷員背進了防空洞;當您再回去搶救小孫孫的時候,房子已經炸平了。您為我們失去了唯一的情人。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的情誼,我們怎麼能忘懷?
小金花,不要哭了,擦乾眼淚,在給我們唱個《搗米謠》吧!怎麼?心裡難過,唱不出來?你一向是個堅強的孩子啊!那一回,偵察員老王到敵占區去偵察,被敵人抓住了,關在一座小房子里,有一個班的鬼子看守著。你媽媽知道了,帶著你混進敵占區,偷偷的靠近了關著老王的那所小房子。你媽媽故意跟哨兵爭吵,引出那個班的敵人。你趁機鑽進屋裡,解開老王身上的繩索,救出了老王。你回到村裡,焦急地等待媽媽。第二天傳來噩耗,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於盡了。同志們傷心的痛哭起來,你卻把腳一跺,嘴角抽動著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小金花,你是多麼剛強呀!可是今天,跟志願軍叔叔分別的今天,你怎麼就落淚了呢?
大嫂,請回去吧!看,您的孩子在您的背上睡熟了。山路這樣崎嶇,您架著雙拐,已經送了幾十里。就是您一步不送,我們只要想起您的雙拐,也永遠不會忘懷您對我們的深情厚誼。我們清楚地記得,那是1952年的春天,金達萊花開滿山野的時候,您知道我們缺少蔬菜,就挎著籃子上山挖野菜。後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陣地的血泊里……傷好以後,您只能靠著雙拐走路了。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會中國人民的友誼?
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列車呀,請慢一點兒開,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秦兵馬俑》是蘇教版的 :
舉世無雙的秦兵馬俑是我國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出土於西安以東30千米的臨潼。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總面積達19120平方米,足有50多個籃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近8000個。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坑裡的兵馬俑也最多,共有6000個左右。一號坑上面,現在已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走進大廳,人們無不為兵馬俑的恢弘氣勢和高超的製作工藝所折服。站在高處鳥瞰,坑裡的兵俑、馬俑相間,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齊,排成了一個巨大的長方形軍陣,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當年統率的一支南征北戰、所向披靡的大軍。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形象鮮明。
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金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站在隊伍前列,像是在指揮身後的軍吏和士兵行進。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的高級將領。
武士俑高1.8米左右,體格健壯,體態勻稱。身上穿著戰袍,套著鎧甲,腳上蹬著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頭發大多挽成了偏向右側的發髻。它們有的握著銅戈,有的擎著利劍,有的拿著盾牌。個個目光炯炯,雙唇緊閉,神態嚴峻,好像一場大戰就在眼前。
騎兵俑上身著短甲,下身著緊口褲,足蹬長筒馬靴,右手執韁繩,左手持弓箭,隨時准備上馬沖殺。
車兵俑則分為馭手和軍士,馭手居中而立,駕馭著戰車,軍士分列在戰車兩側,保護著馭手。
弓弩手個個張弓搭箭,兩眼盯著前方,或立,或跪,隨時准備將利箭射出去。
馬俑與真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體健壯,肌肉豐滿。那躍躍欲試的樣子,好像一聲令下,就會撒開四蹄,騰空而起,踏上征程。
每一件兵馬俑都是極為精美的藝術珍品。仔細觀察,它們神態各異:有的微微頷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勝敵手;有的眼如銅鈴,神態莊重,好像在暗下決心,誓為秦國統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緊握雙拳,勇武干練,好像隨時准備出征;有的凝視遠方,好像在思念家鄉的親人……走近它們的身旁,似乎還能聽到輕細的呼吸聲。
秦兵馬俑,惟妙惟肖地模擬軍陣的排列,生動地再現了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宏偉氣勢,形象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再見了親人教師教案
學會本課5個生字及12個新詞。
2、仿照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寫一段話。
3、朗讀課文能比較准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4、將參觀活動與理解課文內容結合起來,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能比較准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2、將參觀活動與問題結合起來,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
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教學難點:朗讀課文能比較准確地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准備:錄像帶,文字投影片。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理清層次,交流參觀內容及感受,質疑。
教學過程:
一、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
1、 自讀課文,劃出生字。
2、 看生字表,查字典學習生字。
3、 小組交流,如何記住字形,了解字義。
4、 課堂交流。
注意字形:比較"謙""歉"。
注意讀音:"誼"讀yi不讀yi。
多音字:"泊"組詞:"泊船""血泊"。
二、 老師范讀,激情;學生讀課文,理清層次。
三、 小組活動:交流參觀"抗美援朝展"後的內容和感受。
四、 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認真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 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從中受到國際主義精神的感染。
2、 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 仿照課文第一、二、三自然段寫一段話。
一、 揭示題目,導入新課。
1、 交流感受。
導語: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7課再見了親人。為了更好地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
我們參觀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五十周年展覽。誰願意用一句話來概括自
己參觀的感受。
學生發言。
2、 解釋題目,導入新課。
提問:上節課同學們初讀了課文,誰能結合查閱的資料及參觀的內容談談對課題的理
解。
學生發言。教師板書: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
小結。援朝八年中,志願軍戰士與朝鮮人民朝夕相處,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課文真實地再現了1958年志願軍奉命凱旋迴國時與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
人場面。
二、 學習敘事部分。
過渡語:請同學們打開書,按照思考題進行自學。
1、 出示思考題,學生個人自學。
默讀課文,結合文中幾件典型事例思考:1、 志願軍戰士為什麼稱朝鮮人民為親人?2、 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2、 課堂交流,老師點撥。
抓住"雪中送炭"、"惟一"、"同歸於盡"、"血泊"等關鍵詞語進行理解。
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意是鮮血凝成的。
板書:深情厚誼 鮮血凝成
3、 提問:是呀,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為了志願軍戰士,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可以
超越國籍,不顧惜自己的身體,不顧惜親人的生命。她們為什麼能為志願軍付出
這樣高的代價呢?請同學們結合參觀的內容談一談。
學生結合參觀的內容,簡介楊根思、毛岸英、羅盛教等志願軍戰士的事跡,說明志願軍
為了朝鮮人民同樣付出了血的代價。
4、 小結:為了朝鮮人民,無數志願軍戰士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把鮮血灑在朝鮮這片國
土上。所以說中朝人民的友誼是鮮血凝成的。這是人世間最崇高,最珍貴的情誼。
5、 指導朗讀。
(1) 想一想,志願軍戰士是懷著怎樣的心情來追述這些歷歷在目、催人淚下的感人事跡的? (感激、感動、贊美、激動)
(2) 請選擇自己體會最深,最受感動的事例來朗讀。注意表達你體會到的思想感情。
學生個人練習朗讀。
三、 學習抒情部分。
1、 提問、思考:現在志願軍就要同這些朝鮮親人分別了,此時此刻,他們是怎樣抒發自
己那依依惜別之情呢?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來讀一讀,想想怎樣讀出
句子中的感情。
學生個人自由讀。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復此發言
--------------------------------------------------------------------------------
2 再見了親人教師教案
2、 學生評讀。
注意:(1)體會與大娘告別時的不舍之情,對小金花的疼愛、不放心,對大嫂的不忍
心。
(2)體會反問句的作用。
3、 師述:下面我們把敘事與抒情連起來讀。請選擇自己體會最深的一個自然段朗讀,注
意表達出志願軍的思想感情。
老師范讀,學生個人讀,指名讀。
四、 學習最後三個自然段。
1、 導語。戰士即將啟程,列車就要開動。每望一眼親人的面孔,便引起難忘的回憶,每
告別一句,淚水便會湧出。我們的戰士是在淚雨里,情海中前進。請同學們親
眼看一看當時的送行場面。
2、 看錄像。
3、 導讀:這是一個激動人心、充滿留戀之情的場面。此時車內車外,人們灑淚道別,兩
國人民是在捧著一顆顆赤誠的心向最親最愛的人告別呀!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
讀最後三段課文,體會這種感情。
學生個人練習朗讀。
4、 師生共讀。
師:戰士們登上了列車,望著慈祥的老媽媽,剛強可愛的小金花,架著雙拐的大嫂,
望著這些可敬可愛的親人,望著這片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志願軍從心底里發出
了喊聲:
生: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
師:汽笛響了,列車開始啟動。緊緊拉著的手鬆開了,列車前行,親人向後退去。戰士
們多想再看他們一眼呀!於是,他們只好請求隆隆前進的列車:
生:列車呀,請開得慢一點,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
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師:然而,列車飛快地向前駛去,親人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戰士們只好揮起手,大聲
呼喊著:
生: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
5、小結:列車開走了,然而中朝兩國人民的心永遠連在一起。正如金日成首相所說的"中
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之間結成的深厚友誼將永遠留在朝鮮人民子子孫孫的
心中。"
(出示投影)
五、仿寫。
1、 總結寫法:課文學完了,這篇充滿深情的抒情散文深深地打動了我們的心。那麼作者
是怎樣歌頌情,表達情的呢?
學生回答 板書:敘事 抒情 第二人稱
2、 仿寫。
師:同學們,我們將要畢業,想像一下,當你與共同學習、生活了六年的同學、老師
告別時,你的心情會怎樣?
學生回答(不舍)
師:昨天老師讓大家回憶發生在自己與同學、老師之間的一件件往事。請你選擇其中
一件最讓你感動的事例,仿照課文前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段話,歌頌同學情,師
生情,並表達自己的感情。可以先抒情再敘事,也可以先敘事再抒情,水平高的
可以先抒情後敘事再抒情。
學生習作。
3、 讀、評、改。
五、 布置作業。(出示投影片)
必做: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選做:
(1) 結合展覽和課文內容創作一期自畫報或根據課文內容畫一幅畫或連環畫,表現
中朝兩國人民的友情。
(2) 給文中的一位朝鮮親人寫一封信,表達自己的感動之情。
(3) 創作一首小詩歌頌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
(4) 寫一篇讀後感。
板書設計:
17、再見了,親人 抒情散文:
深情厚誼 敘事
鮮血凝成 抒情
第二人稱
中國人民志願軍 ――――――― 朝鮮人民
[列印] [關閉]
作者:61.144.119.* 2005-5-15 11:33 回復此發言
--------------------------------------------------------------------------------
3 回復:再見了親人教師教案
《再見了,親人》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時,揭示題意
1、導語。激情描述「離別」情景。
2、變換課題句式。讀中領會:同樣的意思,為什麼要這樣說?
引導比較體會「深情」。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發展目標,感知內容。
學習這篇課文,要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去體會志願軍戰士與朝
鮮人民之間的這種深情厚誼。在體會過程中,可著重從作者所描敘的情景與事情兩方面去細心閱讀,深入思考。
2、嘗試閱讀1——2節。
(1)邊讀邊想,分清情景與事情,作上記號。
(2)交流、討論後補詞概括,完成練習一:怎樣的情景?(難
以離別)怎樣的事情?(難以忘懷)
三、深入閱讀,感受「離」情
1、自讀第1節,從哪些詞句中讀懂「難以離別」?
2、交流中,引導注意語氣的朗讀,讀得別更難,情更深。試讀、
指讀。
3、再讀2、3節,讀懂小金花、大嫂與志願軍戰士的離情別意。
4、啟思:在依依不捨中,又為什麼一再請求「請回去吧」?
四、回復課題,深入發現
1、過渡語:列車西去,呼喚不斷。這是多麼催人淚下的離別場
面啊!但離別的僅僅是三位「親人」嗎?
2、交流討論小結:這一聲「再見了,親人,」是志願軍戰士在
向全體朝鮮人民告別,是向朝夕相處、並肩戰鬥了整整八年的朝鮮親人們告別啊!齊讀課題。
第二課時
一、過渡導人,概括「往事」
1、導入:往事越難忘,情誼越深厚,離別才這樣難舍難分。
2、輕讀課文,完成練習二:用「誰為了……而結果……」句式
概括每件事情。
二、展開發現,深究討論
1、細讀大娘「送打糕」、「救傷員」,哪些詞語集中體現了情誼
之深,令人難忘?
2、交流中讀句。
3、指導認識反問句及其朗讀訓練。
4、繼續閱讀、討論、體會小金花、大嫂所經歷往事的生死之情,
並指明朗讀。
三、移情體驗,深化題意
1、過渡語:是啊,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鮮血為代價的情意,如
果你是被大娘從敵機下救出的傷員,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媽媽用生命換來的老王,如果你是吃過大嫂親手挖來野菜的志願軍戰士,那麼在這離別的時刻,還會怎樣對這些朝鮮親人們說?
2、引讀四、五節。
3、再讀,引導學生深層理解「灑過鮮血的土地」的意思(鮮血
同灑、生死與共、鮮血凝成友誼。)
4、把「親人」與「土地」聯系起來,讀一讀,想一想,你對這
課題又發現了什麼?(不是親人,勝如親人。「再見了,親人」這是中朝兩國人民的共同心聲。)
5、帶著對「親人」,對「土地」的這份感受,讀課文結束句,
又有什麼發現?(友誼世代長傳,心永相連)
四、交流評價,總結學習。
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16320753
D. 仿寫五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寫一篇作文
多年前的一天,父親抱著我站在XXX(地方),眼下,XXX廣場人群涌動,熱鬧非凡,四面八方的路在此交叉縱橫。爸爸突然間問我:「孩子,你知道什麼叫'條條大路通羅馬'嗎?」我驚奇地望著爸爸,搖了搖頭。爸爸說,「羅馬曾經是世界古代史上一個偉大的帝國,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如果我們把眼前的這座廣場看成是一個羅馬城,……」聽到這兒,我恍然大悟,急忙興奮地告訴父親,我已經知道那句話的意思了。
其實,我當時只是看到了廣場和通往廣場的很多大路。直到有一次,我才真正地明白父親說那句的深刻含義。
那是在我有一次做數學作業時,遇到了一道解不開的題。想了很久,還是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於是我拿著課本去向爸爸求助。
爸爸看了看那題,對我笑了笑,和藹地說:「孩子,這道題其實很簡單,我們來設想……」
爸爸一步一步地開導著我,我的思考也隨著爸爸的指引變得豁然開朗。猛然間,我打斷了爸爸的話,「嘿嘿,我已經找到了方法來解決它!謝謝爸爸!」
爸爸對我翹了翹大拇指,笑呵呵地說:「真是個聰明的孩子!」
我坐在父親身旁,在作業本上端端正正地完整寫了解題過程,並得到了正確的答案。爸爸開心地摸著我的頭,臉上充滿了笑容。
但我這時卻猶豫了起來,因為在解題中,我發現那個辦法其實繞了一條彎路,而我現在又想到了另外一個更好、更快的解題思路。
我抬起頭,噘起了小嘴,嘟嘟囔囔地對父親說:「爸爸,其實我現在寫下的這個方法並不是最優秀的哦!」轉而,我調皮而又神秘地告訴爸爸,「我還有另外一種更妙的辦法,爸爸,你看……」
我激動地在題目下把第二種方法寫了下來,心中飄過一陣陣無比的自豪感。這時,爸爸抱起我,舉過頭頂,興奮地說,「孩子,看!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我頓時間歡呼起來,心中又不禁然地有些慚愧。原來,我到今天才真正理解了爸爸從前所說的「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含義啊!
在一年年的成長中,這句話一直相伴和激勵著我。每當遇到困難時,我總用爸爸的這句話鼓勵著自己,也快樂著自己。它讓我不再悲觀,也不再驕傲。它更將讓我一生受用不盡——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仿寫這篇課文主要就是表明「通往成功的路不知一條」的觀點,自己聯想一下哪些事情是轉換思路可以解決的,寫出來就行。
E.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課文是什麼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有一次,父親帶著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頂。腳底下,星羅內棋容布的村莊環抱著羅馬,如蛛網般交叉的街道,一條條通往城市廣場。
「好好瞧瞧吧,親愛的孩子,」爸爸和藹地說,「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一樣,假如你發現走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
此後,我一直把父親的教導記在心間。
F.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14課的主要內容
描寫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最後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願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摯情誼,贊揚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G.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中兒子留給高爾基的是鮮花,那是他什麼
兒子留給高爾基的是鮮花 ,那是他留給高爾基最美好的東西
H. 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14課
什麼學校
I.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四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通往廣場的路》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回憶小時候有一次父親帶著「我回」到塔頂,看許多答條通往城市的街道,後來遇到兩次難題,他記住了爸爸說的話:「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沖破了難關。父親的教導是作者終身受益。
還有一個: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回憶了「我」生活中的幾件事情,讓人從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種態度,只要帶著希望出發,成功就會離你越來越近。
J.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語文第14課課文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有一次,父親帶著我,爬上教堂高高的塔頂。腳底下,星羅棋布的村莊環抱著羅馬,如蛛網般交叉的街道,一條條通往城市廣場。
「好好瞧瞧吧,親愛的孩子,」爸爸和藹地說,「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生活也是一樣,假如你發現走這條路不能到達目的地的話,就可以走另一條路試試!」
此後,我一直把父親的教導記在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