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六年級語文書內容

六年級語文書內容

發布時間:2020-12-17 23:39:44

1.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內容

(l)感悟雨聲的美妙、神奇。 ①「沙啦啦,沙啦啦……」這是實實在在的雨聲。 ②「像一曲無字的歌謠」和「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這是由雨聲而產生的聯想,給人以美的感受。 ③「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這句寫出了山雨的聲音神奇、美妙,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 ):雨下個不停,緊張而又舒緩…….我們在雨水的彈奏中攀緣於茫茫山谷,感覺著上天賜予的無邊旋律,它一會兒如小提琴空曠輕靈,一會兒鐵騎突出,一會兒春江花月,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雨滴,在傘上清晰地彈奏著,又順著傘緣滴入泥中,有著鳴箏般的樂聲,仔細聽去,耳中似乎並沒有聲音,再聽,又分明翁翁地,遙遠而飄忽,如身邊的霧… 輕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啼囀:形容鳥婉轉地叫。 感悟山雨的音樂美:感悟雨聲的美妙、神奇。 ⑴讀讀寫山雨聲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沙啦啦,沙啦啦──這是實實在在的雨聲。 ②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像一曲無字的歌謠」和「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這是由雨聲而產生的聯想,給人以美的感受。這里將雨聲比作「無字的歌謠」,從這奇特的想像中表達作者對山雨的無比喜愛。) ③雨聲里,山中的每一塊/岩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 (這里作者把岩石、樹葉、綠草比作琴鍵。) ④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 (作者將灑落的雨絲比作「輕捷柔軟的手指」,把雨聲比作「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這句寫出了山雨的聲音神奇、美妙,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

2.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一課的內容是什麼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一課是《文言文兩則》,內容分別是:

(1)《學弈》的內容是弈秋教兩個人學下棋。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白話譯文:

弈秋是全國擅長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想著有天鵝將要飛來,想要取來弓箭將它射下來。雖然他們二人一起學習下棋,但後者的棋藝不如前者好。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有人說:不是這樣的。

(2)《兩小兒辯日》的內容是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作決斷之事。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21為汝多知乎?」

白話譯文:

一天,孔子向東游歷,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些,而中午時離人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孔子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您十分有智慧呢?」

(2)六年級語文書內容擴展閱讀:

《兩小兒辯日》的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列子及其弟子所編著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兩小兒辯日》即節選自《列子·湯問》第七章,文題是後人所加。此文記錄的是春秋時期,兩小孩與當時的大學問家孔子的故事。

3.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全部主要內容

《別餓壞了那匹馬》主要寫了酷愛讀書的「我」在失去看書機會時,擺書攤的殘疾青年內謊稱家中有馬,買下容「我」的馬草,讓「我」繼續看書的事。贊揚了殘疾青年不計一己得失、想方設法讓「我」讀書的良苦用心,表達了「我」得知真相後的感激之情。

4.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書課文內容

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我可還沒成為養花專家,因為沒有工夫去作研究與試驗。我只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花開得大小好壞都不計較,只要開花,我就高興。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兒們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
花雖多,但無奇花異草。珍貴的花草不易養活,看著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難過的事。北京的氣候,對養花來說,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風,夏天不是乾旱就是大雨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會鬧霜凍。在這種氣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養活,我還沒有那麼大的本事。因此,我只養些好種易活、自己會奮斗的花草。
不過,盡管花草自己會奮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它們多數還是會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們,象好朋友似的關切它們。一來二去,我摸著一些門道: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里,有的喜干,就別多澆水。這是個樂趣,摸住門道,花草養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著、開花,多麼有意思呀!不是亂吹,這就是知識呀!多得些知識,一定不是壞事。
我不是有腿病嗎,不但不利於行,也不利於久坐。我不知道花草們受我的照顧,感謝我不感謝;我可得感謝它們。在我工作的時候,我總是寫了幾十個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後回到屋中再寫一點,然後再出去,如此循環,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結合到一起,有益身心,勝於吃葯。要是趕上狂風暴雨或天氣突變哪,就得全家動員,搶救花草,十分緊張。幾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搶到屋裡去,使人腰酸腿疼,熱汗直流。第二天,天氣好轉,又得把花兒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熱汗直流。可是,這多麼有意思呀!不勞動,連棵花兒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么?
送牛奶的同志,進門就誇「好香」!這使我們全家都感到驕傲。趕到曇花開放的時候,約幾位朋友來看看,更有秉燭夜遊的神氣——曇花總在夜裡放蕊。花兒分根了,一棵分為數棵,就贈給朋友們一些;看著友人拿走自己的勞動果實,心裡自然特別喜歡。
當然,也有傷心的時候,今年夏天就有這么一回。三百株菊秧還在地上(沒到移入盆中的時候),下了暴雨。鄰家的牆倒了下來,菊秧被砸死者約三十多種,一百多棵!全家都幾天沒有笑容!
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5. 小學六年級下語文書中的課文內容

3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2.《匆匆》
①.《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還有《綠》、《背影》。
②.文章緊扣「匆匆」,寫了時光流逝的蹤跡,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惋惜。 ③、課文運用了擬人、比喻、排比、反問等修辭手法。開頭、結尾都用了設問句,首尾呼應,突出時間來去匆匆的惋惜和無奈的強烈情感。 ④.寫出珍惜時間的語句。
(1)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2)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3.《桃花心木》
1).《桃花心木》的作者是林清玄,我們學過他的《和時間賽跑》。文章借樹的生長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的重要意義。
2).樹的生長「不確定」指老天下雨,種樹人澆水沒規律。人生活的「不確定」指生活中不可預知的坎坷、曲折、磨難。桃花心木在不確定中尋找水源、拚命紮根,就能長成百年大樹,顯示出勃勃生機。人在不確定中生活,經歷風雨和磨難就能成為意志堅強有所作為的人。樹似人,人如樹,這篇文章是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
3).表達文章主旨句子是「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再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有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經得起生活中風風雨雨的考驗,才能成為堅強的人,有所作為的人。
6.《北京的春節》
1).本課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
2).文章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1)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2)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招待客人,小孩逛廟會。(3)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
3).課文按時間順序,對夕陽、大年初一、元宵節三部分寫得詳細,其它部分寫得簡略,這樣寫的好處是:點面結合、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4).本課突出的表達方法是以時間為順序,有詳有略。
10.《十六年前的回憶》
1).本文是李大釗同志的女兒李星華寫的一篇回憶錄,通過對李大釗被捕前到被害後的回憶,展示了革命先烈終於革命事業的偉大精神和面對敵人堅貞不屈的高貴品質。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深切的懷念。
2).本文按時間順序寫了四件事:
(1)被捕前,李大釗同志堅持革命工作。(2)被捕時,李大釗同志從容鎮定。 (3)法庭上,李大釗同志與敵人作斗爭。(4)被害後,李大釗的妻兒悲傷的情形。 3).課文前後照應有多處
(1) ①我看他把書和有字的紙片投到火爐里去„„
②後來聽母親說„„為了避免黨組織被破壞,父親只好把一些書籍和文件燒掉 作用:使讀者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的更清楚,得到的印象、感受更深刻。 (2) ①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那是我父親的被難日„„ ②我低聲對母親說:「媽,昨天是4月28日。」„„
作用:突出了作者對父親被害這件事印象深刻,表達了對父親的深深懷念。 (3) ①工友閻振三一早上街買東西,直到夜裡還不見回來。 ②在軍警中間,我發現了前三天被捕的工友閻振三。 作用:使讀者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更清楚,印象更深刻。 4).理解句子
(1)那年春天,父親夜裡回來的很晚。每天早晨„„出去了。 體現了他對革命工作高度負責的精神。
(2)局勢越來越嚴重„„他的朋友勸他離開北京,母親也幾次勸他„„
5
李大釗同志把革命看的比生命重要,體現了他堅決無私和大無畏的精神。 (3)他們奪下父親的手槍„„父親保持著他慣有的嚴峻態度„„ 表現了李大釗在敵人面前的鎮定、從容和大無畏的精神。
(4)在法庭上„„父親仍舊穿著他那件灰布舊棉袍,可是沒戴眼鏡,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
「沒戴眼鏡」和「亂蓬蓬的長頭發」說明了李大釗遭受了苦刑;「平靜」說明了他經歷殘酷的折磨後依舊堅強;「慈祥」表現了李大釗對親人的愛護。
(5)父親瞅了瞅我們,沒對我們說一句話„„他對革命事業的信心„„
因為李大釗同志對革命充滿信心,所以在極端困難、危險的情況下,能夠坦然自若,不在敵人的嚴刑拷打下屈服,也不因親人的喊聲、哭聲而憂傷,他用安定沉著影響親人,使他們化悲傷為力量。
12.《為人民服務》
1)、《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於1994年9月8日在中共中央警備團追悼張思德會議上所做的演講,是一篇議論文。
2)、文章從三方面說明怎樣才能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 (1)樹立「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的生死觀。 (2)正確對待批評,為人民利益堅持好的,改正錯的。
(3)搞好團結,克服困難,提高勇氣,互相愛護,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
14.《賣火柴的小女孩》
1).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安徒生被稱為「世界童話之王」,他的作品還有:《海的女兒》《丑小鴨》《拇指姑娘》。本課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 2).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暖和的火爐,是因為她十分寒冷,渴望得到溫暖;第二次擦燃火柴,他看到噴香的烤鵝,是因為她十分飢餓,渴望得到食物;最後擦燃整把火柴,她看到了慈祥的奶奶,是因為她想把奶奶留住,和奶奶一起飛走,遠離寒冷、飢餓、痛苦。 3).文章之所以打動,是因為作家巧妙的表達方法:寫實和寫虛交替進行,美麗的幻想和殘酷的現實交替出現。
4).寫出下面兩段話的理解。
(1)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離開人世在美妙的幻覺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這個世界,就只有寒冷、飢餓和痛苦。

(2)他曾經多麼幸福,跟著他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曾經」指的是火柴擦燃後的幻想。前一個「幸福」指小女孩臨死前在美好的幻想中度過的,是幸福的;後一個「幸福」指小女孩死後就沒有寒冷、飢餓和痛苦,就徹底幸福了。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15.《凡卡》
1).本文的作者是俄國作家契訶夫,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2).本文由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凡卡的回憶和想像三部分穿插組成的,凡卡在信中通過吃不飽,睡不好,挨打、受人欺負三方面寫了學徒生活的痛苦,並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爺爺守歲的情景和過聖誕節的情景。 3).文章表達上的特點是:
(1)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時,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組成;
(2)採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3)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
18.《跨越百年的美麗》
1).本課是一篇贊美居里夫人的文章,文章以「美麗」為主線,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麗不在於容貌,而在於心靈和人格。 2).文章採用倒敘的手法。 3).理解句子:
(1)這種可貴的性格和高遠的追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
「這種可貴的性格和高遠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堅定、剛毅,有遠大執著的追求。 「這項偉大的自然發現」:是指居里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
「人生意義的發現」: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價值,並不在於年輕美貌,金錢名利,而在於為科學作出貢獻,為人類作出貢獻。
(2)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里程碑。
這個句子採用「從„„變成„„」的句式,這種「變」不是一般的變成,而是一種人生價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飛躍。四個「變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奮鬥了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績。

7
4).課文為什麼以「跨越百年的美麗」為題?美麗的含義是什麼?
(1)答:「百年」是虛指,意即「永恆」,她的偉大發現對社會的貢獻永恆。她的優秀品質和人格精神永存。
(2)美麗的含義:美麗不僅指居里夫人美麗的容貌,也不光是她偉大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她的科學精神———對科學執著追求,為科學奉獻終身,以及淡泊名利。
20.《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1).課文主要用事實論述了人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疑問,鍥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2).課文的寫作思路是: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觀點 3).理解句子。
(1)「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的含義。
說明只要善於觀察,不斷發問,不斷解決問題,鍥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現真理。
(2)最後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麼?作者這樣表達有什麼好處?
「?」指發現問題。「!」通過探索,解決了疑問,發現了真理。好處:把一個抽象的道理,用直觀形象的方法進行表述,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見微知著,善於發問並不斷探索,那麼當你解答了若干個問號之後就能發現真理。
這句話用「只要„„就„„」這樣的句式說明了「科學並不神秘」,「真理並不遙遠」。發現真理的前提條件就是「見微知著,能從平常的現象中發現問題,看到本質,並不斷探索」

6. 六年級人教版上冊語文課本第6課內容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裡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裡。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後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tíng)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為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幺,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為了說明當時的感情,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又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時候,活動起來。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裡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1月18日
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對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她的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11月20日
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躺在沙發上,聽風路過窗外。風里夾著雨。天色陰得如黑夜。心裡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
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里,引用了這幾段。實際上,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從這幾段中也可見一斑了。一想到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我就心潮騰涌,留在國外的念頭連影兒都沒有。幾個月以後,我寫了一篇散文,題目叫《尋夢》。開頭一段是:
夜裡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下面描繪在夢里見到母親的情景。最後一段是:
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chàng)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我在國內的時候,只懷念,也只有可能懷念一個母親。到國外以後,在我的懷念中增添了祖國母親。這種懷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時候異常強烈。以後也沒有斷過。對這兩位母親的懷念,一直伴隨我度過了在歐洲的十一年。

7. 六年級下冊語文書全部課文

語文
六年級 下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1。文言文兩則:學弈、兩小兒辯日
2.匆匆
3.桃花心木回
4.頂碗少年
5.手指
6.北京的春節
7.藏戲
8.各具答特色的民居
9.和田的維吾爾
10.十六年前的回憶
11.燈光
12.為人民服務
13.一夜的工作
14.賣火柴的小女孩
15.凡卡
16.《魯賓孫漂流記》 梗概 精彩片段
17。《湯姆。索亞歷險記》 梗概 精彩片段
18.跨越百年的美麗
19.千年夢圓在今朝
20.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
21.我最好的老師
綜合性學習:難忘小學生活
成長足跡 依依惜別
古詩詞背誦:
七步詩
鳥鳴澗
芙蓉樓送辛漸
江畔獨步尋花
石灰吟
竹石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己亥雜詩
浣溪沙
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綜合復習:
養花
生活是多麼廣闊
中華第一龍
獄中聯歡
名碑薈萃
琥珀
智慧之花
看說明書做玩具小台燈
給外地親友寫封信

額~這樣行么?

8. 六年級下冊語文書內容

2009年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 六年級下冊(語文出版社)課文目錄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專2009-3-20 16:29
2009年義務教屬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 六年級下冊(語文出版社
1 少年閏土
2 我的老師
選讀一 小橘燈
3 黃果樹聽瀑
4 古詩二首
竹枝詞
江南春
選讀二 凡爾賽宮
5 * 迷人的青海湖
6 這個奇妙的世界
7 養花
8* 春蠶
選讀三 童年的發現
9 張瀟灑
10 詞二首
漁歌子
如夢令
11* 指尖的世界
選讀四 暑假
12 贛南遊擊隊
13 女投江
選讀五 雞毛信(一)
選讀六 雞毛信(二)
14. 秋天的懷念
15. 永生的眼睛
選讀七 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一)
選讀八 我不再是小孩子了(二)
16. 學奕
17. 景陽岡
18* 將相和
選讀九 黛玉初進榮府

9.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一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是《文言文兩則》 內容分別是《學弈》、《兩小兒辯日》。

一、《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翻譯:

弈秋是全國擅長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導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專心致志的學習,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也在聽弈秋的教導,卻一心想著有天鵝將要飛來,想要取來弓箭將它射下來。雖然他們二人一起學習下棋,但後者的棋藝不如前者好。

難道是因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有人說:不是這樣的。

二、《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翻譯:

一天,孔子向東游歷,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近一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一些。」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些,而中午時離人近些。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一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孔子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您十分有智慧呢?」

(9)六年級語文書內容擴展閱讀

《學弈》是選自《孟子·告子》上中的一個故事,通過弈秋教兩個人學下棋的事,說明了學習應專心致志,決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兩小兒辯日》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則極具教育意義的寓言故事。其記述了孔子路遇兩個孩子在爭辯太陽遠近的問題,而孔子不能作決斷之事。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

同時也贊揚了孔子實事求是、敢於承認自己學識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於探求客觀真理,並能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全文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人物語言極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則清晰可見、栩栩如生。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語文書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