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回顧拓展一教後反思
回顧·拓展一
一、 解析
1、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主要任務是:閱讀文章要學會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在習作中運用表達感受的方法。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都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
通過本單元5篇課文的學習,回顧、總結、梳理讀寫知識和學生的體會感悟。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回憶學習本組課文後有哪些收獲,圍繞單元導讀提出的「要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涵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這兩個方面,以課文為例談自己的收獲,然後交流閱讀文章形成自己見解的方法──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的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見解。如,可以抓住具體的語言描寫、重點詞句進行深入思考: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其思路是什麼,自己有什麼看法,這樣來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最後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是怎樣獲得的,是如何加深的。還可以交流本組課文在表達作者感悟方面有什麼特點,在習作中怎樣運用恰當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感悟。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幫助學生進行歸納和總結,理解和運用。特別是當學生發表偏頗的認識時,要給以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
2、日積月累
本次「日積月累」安排了5句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目的是讓學生積累人生格言警句,以鞭策激勵自己。教學時,可先讀一讀這些句子,把字音讀准確,句子讀流利;再說說每句話的大概意思,了解每句話蘊含的道理。還可以組織學生說說自己搜集的相關的格言警句,並談談自己從中受到的啟示。這些警句的大概意思和說明的道理分別是: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說明了人人都有自己不懂的地方。
(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擂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了;擂兩通鼓,勇氣就衰弱了;擂三通鼓,勇氣就完結了。現用來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說明做事情應一氣呵成的道理。
(3).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也。──再甘甜的瓜,瓜蒂都是苦的,天下的事物沒有十全十美的。說明任何事物沒有十全十美的道理。
(4).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種樹必須培育它的根,教人以德行則必須教養他的思想。說明了澆樹澆根,育人育心的道理。
(5).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練習了千支曲子後才能知曉音樂的美妙,觀看了千支劍後才能識別兵器的好壞。說明了多實踐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3、成語故事
「邯鄲學步」這個成語講的是戰國時候,燕國的一個青年人到邯鄲學當地人走路,結果學了幾個月,不但沒有學會邯鄲的走法,還把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了。原來是形容不要盲目學步,現在用來比喻一味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掉了。
教學時,應以學生獨立閱讀感悟為主。先由學生自讀這個成語故事,讀懂主要內容,理解其寓意。再聯系現實生活實際,談談這個成語故事對我們的啟發。還可以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相關的成語故事,如《東施效顰》,進行語言積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學習目標
1.交流對學過的課文的理解和感受,說說自己的見解是怎樣獲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學習了本組課文,在寫作表達方面有哪些收獲。
2.熟讀並背誦名言,養成積累的習慣。
3.讀懂成語故事《邯鄲學步》,理解成語的寓意。
三、教學過程:
交流平台
一、小結引入
本組課文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都能給我們一定的感悟,或都對我們的生活有一定的啟示。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聯系生活實際領悟到了文章所蘊含的道理,體會到了作者的表達方法,並且在我們的習作中也試著運用了。本組課文學完了,你有沒有總結過每一篇文章的表達方法有什麼不同嗎?
二、體會表達方法
1.回想這個單元的課文,都用了哪些表達方法?寫出運用這種表達方法的文章的例子。
表達方法例文
打比方、一連串的問句、一連串的格式工整的話語、把事物人格化的寫法
借物喻人
寫一件事情、物件,從中產生感悟、受到啟迪
2.除了課文以外,你在課外書上讀到的文章還體會到了怎樣的表達方法?
表達方法例文
日積月累
一、讀讀文中的古文名句,讀不準字音的字問問老師和同學。
二、反復讀讀這些名句,談談自己的理解,和同桌進行交流。
三、主動在班級談談自己的理解,接受師生提出的意見,把句子理解正確。
四、練習把這些名句背誦一下,再背給同學們聽。
五、你還背過哪些古文名句,背給大家欣賞。
成語故事
一、默讀兩遍成語故事《邯鄲學步》,試著把故事的寓意講清楚。
二、你還讀過哪些成語故事,講給大家聽聽,大家一起想想幫事中的道理是什麼?
三、課下搜集成語故事,准備開個成語故事會。
② 其中考試六年級下冊語文反思日記貼近生活的
,取而代之的竟然是沿岸盎然清新的綠色和清澈的河水。
沿岸稀稀落落地立著幾只長椅,時常能看見老人散步乏了後坐下小憩,孩童在草坪上追逐奔跑……偶爾能看見河水中的魚兒浮在水面吐幾個泡泡又沉入水底,似乎與你嬉戲一般。
這樣美好愜意的場景快讓我記不起它被整沿前的摸樣。我見證了蘇州河「破繭成蝶」的蛻變過程,內心固然是欣慰愉悅的。但是這「繭」是我們為它而做的,最後又不得不由我們幫助它褪變。一切,不過是我們在作繭自縛罷了。蘇州河的整沿結果是我們有目共睹的,但這本無必要。如若我們不只追求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注重環境保護與加強排污監督,又怎麼會是蘇州河變得黑如濃墨,臭氣熏天呢?我們應該防止環境污染,而非得到問題出現後再收拾「爛攤子」。我們必須化被動為主動,有意識地使環保貼近並融入我們的生活。
當然,無所否認,人們的環保意識正在不斷提高,國家與政府也為此不斷努力。
在超市與菜場,越來越多的人們不再使用塑料袋而改用布袋,紙袋或菜籃子;在越來越多的家庭中,人們開始使用節能燈;人們開始逐步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這些例子不正時人們環保意識不斷提高的最好證明嗎?當然這也離不開政府的政策規定與挾持,限塑令的頒布,通過財政補貼低價推廣節能燈,這無一不推進了我國環保事業的發展與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雖然,綠色正在不斷貼近我們的生活,但這些仍然不夠。
環境保護的問題總是不斷涌現,各種資源缺乏,對於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新能源開發,利用時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無一不困擾著我們。我們個人的力量雖然不足以解決這些問題,甚至無能無力,但是我們絕不能聽之任之,坐以待斃。
當沙漠地區的孩子每天接受著烈日的曝曬卻沒有水來潤喉,甚至好幾個月無法洗澡時,我們是不是忘記擰緊水龍頭,亦或是放了滿滿一浴缸的水準備享受泡泡浴呢?當非洲地區的孩子每天忍飢挨餓,消瘦得只剩下皮包骨頭時,我們是不是在抱怨著這個不夠美味,那個不合胃口,亦或是把只吃了幾口的食物隨便倒進垃圾筒里了呢?
我們必須懂得珍惜這一切自然贈與我們的財富,而非一味揮霍殆盡,使環保融入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處。 只有珍惜自然資源,提高環保意識,化被動為主動,才能真正讓綠色貼近生活,融入生活,共創綠色家園,爭做環保先鋒。
③ 六年級語文學習、反思和計劃
《我的學期我做主》
語文課,我應該這樣做:1、我會改掉壞習慣,專心聽課專,認真完成屬作業,積極思考;2、每天堅持每天聽寫詞語、摘抄優美句不懂的就及時向老師或同學請教,鞏固自己的基礎知識;3、多看有益的課外書,大量閱讀中外名著、國學經典以及優秀的課外書刊雜志等,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仔細觀察人或事物,多寫觀察日記,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4、學習上絕不能有僥幸心理,也絕不能臨急抱佛腳,更不能臨陣磨槍,要打有準備之仗,要一步一個腳印,我的成績要名列前茅!5、我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克服缺點,爭取不斷進步6、請老師和父母監督我,一旦我做不到上述幾項,可以提醒我,嚴格要求我,耐心教育我,我的成長離不開老師和父母的幫助。
④ 怎麼寫六年級下冊語文一,二單元的反思二百字左右
本組教材就是圍繞「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選編的4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介紹了各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反映了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北京的春節》描繪的是節日風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樸素自然、流暢通達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溫馨與美好。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課文講的是藏戲的形成和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側重寫了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樓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和田的維吾爾》介紹了能歌善舞的維吾爾族人豁達樂觀的性格特徵及許多饒有趣味的風俗。
在教學本組教材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問題:1.拓展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整合。一方面鼓勵學生利用多種渠道搜集民俗風情的材料以擴展知識面;另一方面與「品德與社會」「藝術」學科內容或學科老師聯系,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2.加強教學內容整合。把課文學習與口語交際、習作、交流平台、日積月累和趣味語文有機整合起來,統籌設計教學過程。比如,課前搜集民俗的材料,兼顧4篇課文的不同方面;學習每篇課文時,要指導學生認真做好筆記或製作卡片,總結從課文中獲取的知識和信息,列出課文中運用的表達方法及例子,為「交流平台」中的單元小結做好准備。3.避免把語文課上成品德與社會課或藝術課。對於課文中涉及宗教、建築藝術、戲劇藝術等知識,在語文課上不宜做過多過深的探究,應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理解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