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七年級語文第三課

七年級語文第三課

發布時間:2020-12-17 06:38:29

『壹』 初中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課的課後詞語

波光粼粼
溫文爾雅
兇悍
縈繞
眸子
取悅
一如既往
井然有序
史無前例
不以為然

『貳』 七年級語文第三課詞語解釋

終極: 1.窮盡;最後。迸濺: 向四外濺:火花~ㄧ激流沖擊著岩石,~起無數飛沫內。 繁密: 多而密:人口~ㄧ~的容樹林 ㄧ~的鞭炮聲。佇立: 1.亦作"佇立"。 2.久立。 3.泛指站立。凝望: 注視:凝望著親人遠去。伶仃: 也作「零丁」。孤獨無依的樣子:孤苦伶仃|弱體瘦伶仃。 稀零 稀少。忍俊不禁: 忍俊:含笑;不禁:無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發笑。 剩下的詞典里沒有,不好意思,盡力了^_^

希望採納

『叄』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回憶魯迅先生的生字詞

一、字詞。

1、碰壁pèng bì:比喻遇到嚴重阻礙或受到拒絕,事情行不通,本課指做事不順當。

2、殯儀館bìn yí guǎn:供停放靈柩辦理喪事的機構。

3、追悼zhuīdào:對死者表示悲痛的儀式。

4、愛戴àidài:尊敬、熱愛並且擁護。

5、輓聯wǎnlián:為哀悼死者而寫的對聯。

6、弔唁diào yàn:祭奠死者並對其家庭表示慰問。

7、羞愧xiū kuì:難為情,害羞,並感到慚愧。

8、驚異jīng yì:驚奇、詫異。

9、個性xìnggé:一個比較固定的特性。

10、悔恨huǐhèn: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恨自己不該這樣。

11、愛撫ài fǔ:疼愛、撫慰。

12、深奧shēn ào:含義很深,不容易懂。

13、硼酸水péngsuānshuǐ:硼酸,鱗片狀的白色晶體。醫葯上用來做消毒防腐的葯水。

14、囫圇吞棗:囫圇,整個兒。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整個棗子吞下去。比喻讀書、學習不加分析、不求甚解。

15、恍然大悟hú lún tūn zǎo:悟,明白。恍然、突然清醒的樣子。形容一下子明白了。

16、張冠李戴zhāng guān lǐ dài:冠,帽子。把姓張的帽子給姓李的戴上。比喻認錯了對象,顛倒了事實。

17、飽經風霜bǎo jīng fēng shuāng:飽,充分。風霜,比喻艱苦的生活。形容經歷過長期艱難困苦的生活。

18、各色各樣gè sè gè yàng:各種各樣。本課指各種職業,各個方面的人都有。

19、怒號nù hào:大聲地吼叫,多指野獸的叫聲或風聲。

20、麻木mámù:身體上某些部分失去感覺,也指對外界事物不關心,反應遲鈍。

21、黃包車huáng bāo chē:一種由人拉,有兩個輪子的車子,是舊時載人的交通工具。

22、女傭nǚ yōng:佣,被僱傭的人。女傭,女僕。

二、易錯字。

1、舀(yǎo)

2、輕捷(jié)

3、校對(jiào)

4、藤躺椅(téng)

5、抹殺(mǒ)

6、調羹(tiáogēng)

7、絞肉機(jiǎo)

8、悠然(yōu)

9、喘著(chuǎn)

10、膩(nì)

11、摘掉(zhāi)

12、闔一闔眼睛(hé)

13、揩(kāi)

14、疙瘩(gēda)

15、深惡痛絕(wù)

三、多音字。

1、肋

2、塞

3、惡

四、詞語釋義。

1、安頓:安詳,安穩。

2、揩:擦、抹。

3、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然,是,對。

4、曠代:歷時長久。

5、抹殺:徹底勾銷;完全去掉。

(3)七年級語文第三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魯迅說過:「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為了培育蕭紅這朵三四十年代中國女性文學園圃的奇葩,魯迅甘做春泥,甘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傾注了大量心血。魯迅去世之後,蕭紅從悲痛中振作起來,陸續出版和發表了《馬伯樂》《回憶魯迅先生》《呼蘭河傳》等名篇佳作。

2、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樣,繼續滋養著中國文壇的茂林佳卉。魯迅和蕭紅之間的情誼已經成為文壇佳話,被千千萬萬的讀者傳誦……在林林總總的魯迅回憶錄中,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一枝獨秀。它不僅是魯迅回憶錄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國現代懷人散文的典範,是敬獻於魯迅墓前的一個永不凋謝的花環。

3、由於作者蕭紅跟回憶對象魯迅之間有著直接交往,對回憶對象充滿著緬懷崇敬之情,素材又來自於親歷、親聞,因此作品不僅富於史傳性,而且也富於文學性。

4、本文描述了一幅幅日常生活中的魯迅先生的畫像,在平凡中展現了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非凡精神和氣質。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作者蕭紅對魯迅先生的崇敬、親昵、感念的情感。

『肆』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課《雨的四季》主要內容寫什麼

作者抓住來春雨:美麗、嬌媚;夏雨自:熱烈而又粗獷;秋雨:端莊而又沉思;冬雨:自然、平靜的特點,通過形象化的描寫,細致描寫雨的景象、雨的音響、雨的氣息,表現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義,把雨表現得可感可觸。

寫出了雨的親切可愛,文章用詩化的句子,增強了形象感和動作性的表達,寄託了作者對雨的贊美與喜愛,表現了作者對雨的愛戀和對生活的熱愛。

(4)七年級語文第三課擴展閱讀:

本文抒發了作者對雨的愛戀(熱愛)和對人生(生命)的追求。

作者「喜歡雨」的原因是雨給作者的形象和記憶,永遠是美的;雨給作者的生命帶來活力,感情帶來滋潤,思想帶來流動;雨總是美麗而使人愛戀的。

本文在語言表達方面很有特點,以第四段為例,本段語言清新、優美,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細膩流暢,處處匠心獨運。或擬人,或比喻,或排比……無不形象逼真,引人人勝。

文章的倒數第二段「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這世界是活的,是有歡樂和淚水的。」對這句話的理解可以為人生境遇不同,聽雨的感受也就各異。作者擁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因此在雨的四季中看到的是一種生命中激動人心的美麗。雨是大自然神奇的傑作,是我們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精靈。

『伍』 初中七年級語文第三課


俗稱「知了」、一種昆蟲。最大的蟬體長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樹上叫聲響亮,用針刺口器吸取樹汁,幼蟲棲息土中,吸取樹根液汁,對樹木有害。蟬蛻下的殼可以做葯材。

蟬是一種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蟲,通常大約有五六公分長。它們象針一樣中空的嘴裡可以刺入樹體,吸食樹液。蟬也有不同的種類,它們的形狀相似而顏色各異。蟬的兩眼中間有三個不太敏感的眼點,兩翼上簡單地分布著起支撐作用的細管。這些都是古老的昆蟲種群的原始特徵。

蟬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種被稱作「雙鼓手」的蟬。它的身體兩側有大大的環形發聲器官,身體的中部是可以內外開合的圓盤。圓盤開合的速度很快,抖動的蟬鳴就是由此發出的。這種聲音缺少變化,不過要比叢林金絲雀的叫聲大得多。

蟬的蛹在地下度過它一生的頭兩三年,或許更長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它吸食樹木根部的液體。然後在某一天破土而出,憑著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樹爬上去。蟬蛹經過幾年緩慢的生長,作為一個能量的儲存體爬出地面。它用來挖洞的前爪還可以用以攀援。

當蟬蛹的背上出現一條黑色的裂縫時,蛻皮的過程就開始了。蛻皮是由一種激素控制的。蟬蛹的前腿呈勾狀,這樣,當成蟲從空殼中出來時,它就可以牢牢地掛在樹上。蟬蛹必須垂直面對樹身,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為了成蟲兩翅的正常發育,否則翅膀就會發育畸形。蟬將蛹的外殼作為基礎,慢慢地自行解脫,就象從一副盔甲中爬出來。整個過程需要一個小時左右。

當蟬的上半身獲得自由以後,它又倒掛著使其雙翼展開。在這個階段,蟬的雙翼很軟,它們通過其中的體液管使之展開。體液管由液體壓力而使雙翼伸開。當液體被抽回蟬體內時,展開的雙翼就已經變硬了。如果在一隻蟬雙翼展開的過程中受到了干擾,這只蟬將終生殘廢,也許根本無法飛行。

會鳴的蟬是雄蟬,它的發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層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由於鳴肌每秒能伸縮約1萬次,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共鳴的作用,所以其鳴聲特別響亮。並且能輪流利用各種不用的聲調激昂高歌。雌蟬的樂器構造不完全,不能發聲,所以它是「啞巴蟬」。

雄蟬每天唱個不停,是為了引誘雌蟬來交配的,雄蟬的叫聲,雌蟬聽來像一首美妙的樂曲,在交配受精後,雌蟬,就用像劍一樣的產卵管在樹枝上刺成一排小孔,把卵產在小孔里,幾周之後雄蟬和雌蟬就死了。

為什麼雄蟬會叫?原來蟬肚皮上的兩個小圓片叫音蓋,音蓋內側有一層透明的薄膜,這層膜叫瓣膜,其時是瓣膜發出的聲音,人們用擴音器來擴大自己的聲音,音蓋就相當於蟬的擴音器一樣來回收縮擴大聲音,就會發出"知——了,知——了"的叫聲,會叫的是雄蟬,雌蟬的肚皮上沒有音蓋和瓣膜,所以雌蟬不會叫。

小小的幼蟲從卵里孵化出來,呆在樹枝上,秋風把它吹到地面上,一到地面,馬上尋找柔軟的土壤往下鑽,鑽到樹根邊,吸食樹根液汁過日子,少則兩三年,多則十幾年從幼蟲到成蟲要通過五次蛻皮,其中四次在地下進行,而最後一次,是鑽出土壤爬到樹上蛻去乾枯的淺黃色的殼(這就是蟬殼)才變成成蟲。由此可見,蟬是見不得天的昆蟲,雖然壽命很長,但是很少很少在陽光下生活,幾乎一生都在黑暗地下度過,可說是太遺憾了。

蟬有兩對膜質的翅膀,翅脈很硬,蟬休息時,翅膀總是覆蓋在背上。蟬是很少自由自在地飛翔,只有採食或受到騷擾時時候,才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有趣的是,蟬能一邊用吸管吸汁,一邊用樂器唱歌,飲食和唱歌互不妨礙,蟬的鳴叫能預報天氣,如果蟬很早就在樹端高聲歌唱起來,這就告訴人們「今天天氣很熱」。


以蟬品行高潔。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盛夏炎暑,蟬鳴能給人帶來野趣、寧靜和涼意。那抑揚頓挫的蟬鳴聲,還往往會使人追憶兒時的情景。夏季,當一陣雷雨過後,在樹根周圍的地面即可發現一些圓圓的洞穴,這就是蟬兒出土的地方,碰上好運氣,還能抓到沒有蛻殼的蟬兒。

蟬屬於同翅目蟬科,全世界已知約2000種,中國僅有200種。它們在自然界出現的時間前後不一。蟪蛄,體長約2厘米,全身黑褐色。蟪蛄是最早登台的歌唱演員,鳴聲尖而長,連續不斷。

蚱蟬又叫知了、鳴蟬,在這個小家族中個頭最大了。體長約4厘米,混身漆黑發亮,鳴聲粗獷而宏亮,鳴聲高亢響亮,像是男高音。不過,它們的聲音有點刺耳,每當中午時分,當群蟬齊鳴時,頗有擾人休息之嫌。

鳴鳴蟬個性孤僻,只在山區分布,叫聲總是「嗚嗚嗚……哇」的悲哀凄慘的聲調,好像是在哭泣。

伏了蟬到夏至時才登台歌唱,「伏了、伏了」地連聲不停,伏天剛到,它便迫不及待地告訴人們「伏了」。也許它是好意,提前告訴人們伏天就要結束了,請做好氣候變涼的准備。

寒蟬,體長約2.5厘米,頭胸淡綠色,因它在深秋時節叫得歡,故又稱秋蟬。寒蟬入秋才開始鳴叫,它們的歌唱才是這場「蟬聲系列音樂會」的壓軸曲。不過它們只是「滋滋滋」地一個音符,唱得太單調,其藝術水平實在不堪擔負壓軸的重任。

蟬之所以能鳴叫,是因為它的腹部有一對鳴器,由鼓膜和鼓膜組成,當膜內發音膜收縮時,便產生聲波,發出嘹亮的聲音。不過別忘了鳴器只雄蟬才有,雌蟬是「啞巴」。

蟬屬不完全變態的漸變態類。一般生活史都較長,2~3年完成一代。最著名的種類要數美國的17年蟬,此外還有3種13年蟬,它們都是昆蟲中的壽星。蟬的生活方式較為奇特。夏天,蟬產卵後一周內即死去,卵經過一個月左右即孵化,孵化後若蟲掉落到地面,自行掘洞鑽入土中棲身。在土中,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樹根汁液為生。它們要經過漫長的若蟲期。老熟幼蟲爬出洞穴後,慢慢爬上樹干,然後自頭胸處裂開。不久,成蟲爬出蟬殼,經陽光的照射,翅膀施展、乾燥。羽化過程約需1~3小時。成蟲飛向叢林樹冠,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樹木枝幹吸食汁液,對林木、果樹等造成危害。成蟲性成熟後,雄蟲開始鳴叫,吸引雌性進行交配。交配後雄蟲死亡,雌蟲產完卵後也相繼死亡,從而完成其傳種接代的使命。

捉蟬不同於捉其他的鳴蟲。蟬有趨光性,當夜幕降臨,只需在樹干下燒堆火,同時敲擊樹干,蟬即會撲向火光,此時迅速上前活捉,十拿九穩,非常有趣。

『陸』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課,第二課,第三課,第四課,第五課,第六課,第七課,第八課,第九課,十課,

3段仿寫:
我看見過美麗的迎春花,觀賞過火紅的香山紅葉,卻從沒看見過玫瑰這樣的花內.玫瑰真紅啊,紅的好像戰士的鮮血;容玫瑰真美啊,美得讓人陶醉;玫瑰真香啊,香的招引來了幾只蜜蜂;我靜靜地看著,看著那仙女般的,嬌嫩的玫瑰,讓正在觀賞的我陶醉在那裡.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人工湖,卻從沒見過黃山這樣的水.黃山的水可真涼啊,涼的撲在臉上,比夏天洗個涼水澡都舒服;黃山的水可真清啊,清的能看見小魚在水裡玩耍、嬉戲;黃山的水可真急啊,急得拍打在岩石上,水花四濺.「嘿!兒子,該上山了!」我這才想起我該上山了.
我見過香氣撲鼻的夜來香,觀賞過婀娜多姿的月季花,但是我更喜歡堅強不屈的梅花,梅花真潔白啊!像冬天裡的雪花;梅花真美麗啊!像翩翩起舞的天鵝;梅花真堅強啊!像個英勇的戰士.梅花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前進.

『柒』 教材全解七年級上語文第三課

[yǔ wén]
語文

(語言和文學的簡稱)
編輯
語文,是語言和文學、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回語言:答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捌』 人教版七年級上語文第三課的課文是什麼(要課文及後面的詞語)好的加分。

貝殼[⑥]席慕蓉
在海邊,我撿起了一枚小小的貝殼。
貝殼很小,卻非常堅硬和精緻。迴旋的花紋中間有著色澤或深或淺的小點。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在每一個小點周圍又有著自我一圈的復雜圖樣。怪不得古時候的人採用貝殼來做錢幣!在我手心裡躺著的實在是一件藝術品,是捨不得拿去和別人交換的寶貝啊!
在海邊撿起這一枚貝殼的時候,裡面曾經居住過的小小柔軟的肉體早已死去,在陽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貝殼中生命所留下來的痕跡已經完全消失了。但是,為了這樣一個短暫和細小的生命,為了這樣一個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蒼給它製作出來的居所卻有多精緻、多仔細、多麼地一絲不苟啊!
比起貝殼里的生命來,我在這世間能停留的時間和空間是不是更長和更多一點呢?是不是也應該用我的能力來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呢?
請讓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驚嘆的東西來吧。
在千年之後,也許會有人對我留下的痕跡反復觀看,反復把玩,並且會忍不住輕輕地嘆息:「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
蟬[①]小思
今年,蟬鳴得早。杜鵑花還沒零落,就聽見斷續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
一天,在樹下拾得一隻病蟬,透明的翅收斂[②]了,身軀微微顫動,沒有聲響。它就是曾知知不休的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麼小,卻那麼響,竟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③]?那隻不過是夏天罷了!
朋友說:知道么?它等了17[④]年,才等到一個夏天。就只有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從幼蟲成長過來。等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
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為什麼呢?
朋友說:那本來的生活歷程就是這樣。它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過要好好的活過。
哦!那是蟬的生命意義!
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⑤]了那煩人的聒聒!
1.收斂(lian三聲):收攏,合攏
2聒聒(guo一聲):持續嘈雜,使人厭煩。
3.寬恕(shu四聲):寬容饒恕 恕:饒恕
4:卑微(bei一聲):卑賤微小,地位低下。
5.一絲不苟:形容辦事認真,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 苟:敷衍了事,馬馬虎虎。

『玖』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三課理解

整體把握
作者呼喚「生命 生命」,表達自己強烈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願每個人珍視生命,堅強勇敢,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讓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光彩。
問題研究
1、三個事例蘊含的意思分別側重哪一方面?對人生的三點思考分別側重哪一方面?
研究這個問題是一種辨析,經過辨析,理解就深刻了,就不至於囫侖吞棗了。
開頭寫小飛蛾是什麼意思呢?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不要傷害生命,一是生物都有強烈的生之慾望。從全文看,寫的不是怎樣對待小動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一種理解不對,第二種理解才是對的。小飛蛾的生命面臨著嚴重威脅,它極力掙扎。其實這種掙扎幾乎是無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雖是無用的掙扎,也要掙扎,可見生物都有強烈的生的慾望,無論怎樣危險,都不會放棄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說,生命都是自我珍視的。小小的昆蟲都如此,人當然更不用說了。
瓜苗一例,從生命的誕生這個角度去說生命力之強大。這粒香瓜子所處的環境幾乎沒有生長的條件,牆角的磚縫,沒有陽光,沒有泥土,而它的萌芽需要「沖破堅硬的外表」,但它還是萌芽長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為它高唱一麴生命的頌歌。
心臟的跳動是生命活動的標志,靜聽自己心臟的律動,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識,就會嚴肅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點,是逐步深入的。
第一點思考的是必須對自己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兩個「可以……也可以」,說的是兩種人生態度,兩種人生價值,前者是負責的態度,後者是不負責的態度。
第二點思考回答的是怎樣對待生命的短暫,怎樣對待生老病死。有的人為人生如夢而消極悲觀,有的人為生命短暫而及時行樂,對生命負責的態度則應該「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
第三點思考又進一層,是將目標、信念付諸行動了。「絕不讓它從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說,要珍惜生命,珍惜時間,不懈努力。為生命奮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頑強的意志去戰勝各種困難。作者從小病魔纏身,所謂「勇敢地活下去」,具體地說,就是與病魔作頑強的斗爭。
2、說小瓜苗「茁壯生長,昂然挺立」,又說「它僅僅活了幾天」,是不是有點自相矛盾?
並不矛盾。觀察過牆角磚縫的小瓜苗,就知道這並不矛盾。小瓜苗的生長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養分,確實茁壯生長,昂然挺立,但是,它生長在沒有陽光、沒有泥土的磚縫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養分消耗盡了,就沒有新的養分可以吸收,活了幾天就夭折了。
文章思路
課文先寫了生活中最平常的三件事:飛蛾的苦苦掙扎;香瓜子在磚縫中頑強地生長;「我」聽到心臟「沉穩而有規律的跳動」。再寫了由這三件事而引發的對生命的三點思考:必須對生命負責,要讓它過得有意義,絕不荒廢人生;生老病死雖無法捉摸,卻可以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要珍惜生命,不論命運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練習說明
一、朗讀全文,著重朗讀最後三段,看作者從三個事例中引發出對生命的哪些思考,試就這些思考再從生活中舉出一兩個事例。
本題要求練習朗讀,把握課文主要意思,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加深理解。舉例要切合課文內容,例如雷鋒的例子就切合第二點思考,雷鋒只活了 22歲,他短暫的生命確實發揮出了無限的價值,他確實活得光彩有力。
作者從三個事例中引發出對生命的三點思考。一是必須對生命負責,好好地使用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二是生命短暫,生老病死無法捉摸,但是,我們可以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時光,不論命運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將這篇課文跟下面的同題文章比較,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麼?(《生命生命》一文略)
本題進行比較閱讀,培養鑒賞能力。沃森的文章與課文所舉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課文從三個事例中引發三點思考,沃森的文章則是細致地描寫受傷的蜜蜂怎樣極力掙扎。有的同學喜歡形象描寫與理性思考結合的文章,有的同學喜歡文學色彩比較強的文章,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愛好。要求回答「為什麼」,要求講出點理由,可以培養賞析能力。應該答好「為什麼」,應該根據見解的深淺程度評定等第。

『拾』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課你讀完本文,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魯迅呢

「魯迅作品退出中學語文課本」的議論已經持續多年,支持者有之,反回對者更是不少答。主張刪減魯迅作品的理由總結起來有三:一是佔比過大,二是難度較高,三是內容與時代脫軌。需要說明的是,「退出」這個說法並不準確,魯迅作品是被刪減了一部分,例如《雪》《風箏》《葯》《阿Q正傳》等,但並非全部退出。(緊承上文,指出主張刪減中學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原因:佔比過大,難度較高,內容與時代脫軌。)
③魯迅確實是語文教材入選率最高的作者,但如果說魯迅作品對學生而言不易理解、在教學上有難度,就應該退出教材,則有些無理取鬧。語文教學難道不是為了提升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鑒賞能力嗎?所謂難以理解,一是語言,二在思想。魯迅所處的年代白話文運動方興未艾,一些語言表達方式確實與當下有一定的差異。應該看到,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中,胡適《我的母親》、郁達夫《故都的秋》、朱自清《背影》,普遍存在一些讀起來「不通順」的地方,然而都不至於給理解帶來太大阻礙。何況早期白話文與文言文一樣,都是漢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歷過的狀態,學生從教材有限的文本中多一些了解並非壞事。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語文第三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