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年級語文 >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知識點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知識點

發布時間:2020-12-16 03:51:47

㈠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的應知應會

《窮人》

一、作家作品: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主要作品有:《童年》、《戰爭與和平》、《復活》。

二、主要內容課文記敘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的故事。

三、中心思想贊揚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四、要點提示

1.「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讀「zuò」

2.課文中省略號的作用:

(1)表明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2)表示省略遞增的次數。如,「古老的鍾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表示話未說完,語意未盡。如,「謝謝上帝,總算活著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裡做些什麼呢?」

(4)表示說話結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縫縫補補……」

3.本文的環境描寫既有天氣描寫,也有桑娜與西蒙兩家情景描寫,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刻畫桑娜與漁夫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這些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出桑娜與漁夫的美好品質。

4.理解重點語段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省略號的連續運用,表明桑娜當時的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真實地寫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可以感受到桑娜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的心靈。

《唯一的聽眾》

一、作者:落雪

二、主要內容本文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老教授的幫助下,樹立信心,刻苦練習,走向成功的事。

三、中心思想表現了老教授關愛年輕人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與感激之情。

四、要點提示

1.「唯一的聽眾」指的是誰?

「唯一的聽眾」指的是一位裝聾的、曾是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老教授。

2.重點語句的理解

(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老人真的耳朵聾了嗎?她為什麼這么說?

老人並沒有耳聾。作為一位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老人聽出「我」拉得並不好,更從「我」被人發現後「准備溜走」的舉動中,發現「我」缺乏自信。她是為了維護我的自尊,幫我樹立自信,讓「我」有了面對老人拉琴的勇氣,老人謊稱自己耳聾。

(2.)有一次,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微笑著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著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我為什麼會忘記她是聾子?

在「我」的眼裡,老人不是一個聾子,她在用心感受琴聲,「我」和她是用音樂在相互交流。

「平靜地望著我」在文中幾次出現?為什麼覺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這句話在文中三次出現。從相識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靜地望著「我」拉琴。從她的眼神里「我」讀出了老人對「我」的關切、鼓勵,讀出了老人為「我」琴技的點滴進步的高興,讀出了老人對「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覺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復習資料

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復習資料

第三單元要點

一、

基礎知識

1


正音,注意以下帶點字讀音

勉強






瘦削














自作

自受

2


讀讀寫寫詞語要扎實掌握,會拼寫、會改錯。

3


了解重點四字詞語的解釋。

心驚肉跳:形容十分恐懼不安。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錯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後果。

流連忘返:原指迷戀於游樂,忘了歸去。先多指迷戀美麗的景色或美好的事物

,捨不得
離去。

刻骨銘心: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

一如既往:完全跟過去一樣。

4


第三單元的日積月累,要扎實掌握,會默寫。

補充:

蘇軾《惠崇春江曉景》全詩為: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5


反義詞

潮濕——乾燥

嚴肅——活潑

忐忑不安——鎮定自若

慈祥——嚴厲

6


近義詞

舒適——舒服

抱怨——埋怨

流連忘返——戀戀不舍

打擾——打攪

二、關於課文理解

9
《窮人》

一、
作家作品:
俄國著名作家列夫·
托爾斯泰

主要作品有:
《戰爭與和平》

《復活》

《安娜·

列尼娜》


二、主要內容

課文記敘了一個寒風呼嘯的夜晚,桑娜與漁夫主動收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的故事。

三、中心思想

贊揚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四、要點提示

1

「作」是多音字,在「自作自受」中讀「
zu
ò」

2
.課文中省略號的作用:

課文多處運用了省略號,主要作用有:


1

表明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
如,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
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
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2

表示省略遞增的次數
。如,
「古老的鍾發啞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3

表示話未說完,語意未盡。
如,
「謝謝上帝,總算活著回來啦。„„我不在,你在家裡
做些什麼呢?」


4

表示說話結巴,欲言又止
。如,
「我嘛„„縫縫補補„„」

3
.本文的環境描寫既有天氣描寫,也有桑娜與西蒙兩家情景描寫,引導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
刻畫桑娜與漁夫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這些環境描寫從側面烘托出桑娜與漁夫的美好品質。

4
.理解重點語段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
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
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

「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

省略號的連續運用,表明桑娜當時的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真實地寫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可以感受到桑娜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的心靈。

「這是鬧著玩的嗎?」
這句話是反問句。
「這」
在課文中指把已故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抱回來。

11
《唯一的聽眾》

一、作者:
落雪

二、主要內容

本文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老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
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的事。

三、中心思想

表現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與感
激之情。

四、要點提示

1

「唯一的聽眾」指的是誰?

「唯一的聽眾」指的是一位裝聾的、曾是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老教授。

2
.重點語句的理解


1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老人真
的耳朵聾了嗎?她為什麼這么說?

老人並沒有耳聾。
作為一位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
老人聽出
「我」
拉得並不好,
更從
「我」
被人發現後「准備溜走」的舉動中,發現「我」缺乏自信。她是為了維護我的自尊,幫我樹
立自信,讓「我」有了面對老人拉琴的勇氣,老人謊稱自己耳聾。


2.
)有一次,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
微笑著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著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我為什麼會忘記她是聾子?

在「我」的眼裡,老人不是一個聾子,她在用心感受琴聲,
「我」和她是用音樂在相互交流。

「平靜地望著我」在文中幾次出現?為什麼覺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這句話在文中三次出現。從相識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靜地望著「我」拉琴。從她的眼
神里「我」讀出了老人對「我」的關切、鼓勵,讀出了老人為「我」琴技的點滴進步的高興,
讀出了老人對「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覺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3
)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
「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


老人這樣說是為了幫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勵「我」刻苦練習。而我心裡也洋溢著一種
從未有過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被人肯定的快樂。

3

《唯一的聽眾》這篇課文如果從中心的角度命題,可以是《真誠的鼓勵》

《感激》等,如
果從時間的角度命題,可以是《每天早晨》
;如果從地點的角度命題,可以是《小樹林》
。還
可以怎樣命題呢?(自己思考

㈢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口語交際

反方是嘛?

善意的謊言無礙於誠信

「謊言」之所以稱為「謊言」,是因為它是虛假的、不真實的、騙人的話語。一個人如果經常有謊言流與口中,從而去哄騙他人,久而久之,他便會失去人們的信任。就如同《撒謊的孩子》文中的那個孩子一樣,每天都喊「狼來了」以尋求刺激、開心,而當狼真的來時,他只有一個人獨立去面對,自己去承受,再怎麼喊叫也無濟於事,也不會有人再來幫助他。因為,可能來幫助他的人已經習慣了他的喊叫,以為又是他在「逗你玩」呢,可見,謊言有礙於誠信。

但是今天,我們談到的「謊言」,還有個定語——善意的,加上了這個限定詞後,謊言的本質也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善意的謊言」是人們對事物寄託的美好願望,是人們善良心靈的對白,是人們彼此之間相互安慰的一絲暖意,是人們心底里流露出來的一種柔情……誰也不會去追究它的可信程度,即使聽到善意謊言的人明知道是謊話,也一樣會去努力相信,不會覺得說謊者的虛偽,有時還要從心裡感激呢。

當一位身患絕症的病人,被醫生判了死刑時,他的父母、愛人、子女以及所有的親人,都不會直接地告訴他:「生命已無法挽救」,「最多還能在這個世界上活多久」之類的話。雖然這些都是實話,但是誰會那樣殘忍地如同法官宣判犯人死刑一樣,向已經在病痛中的親人以實情相告呢。這時,大家就會形成一個統一的戰線,閉口不談實情,而以善意的謊言來使病人對治療充滿希望,讓病人在一個平和的心態中度過那殘年余日。難道這會有礙於誠信嗎!

當一個不韻世事的孩子,突然遭遇不幸,失去了自己的親人,該怎樣向他說明自己的親人到哪裡去了呢。我們覺得最好的辦法還是:暫時不要告訴他真實情況,只是說到很遠的地方出差去了,或者是在國外學習工作之類的。待孩子懂事了,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的時候,再以實情相告,孩子也會理解親人的做法,不會因為沒有早知真情而生氣的。難道這樣的話也有礙於誠信嗎!

當一個正在外地執行任務的軍人的母親病入膏肓,炎炎一息的時候,多麼希望能見上兒子最後一面啊,但是,兒子是不能回來的,不能為老母親盡一點孝心,照顧一下曾經為兒子操碎了心的母親,他非常歉疚,也很是惦念。而老母親非常理解兒子,告訴身邊的親人,自己走了以後不要告訴遠方的兒子,不能讓他分心,要說病情已經穩定,讓他安心為國盡忠。難道這樣善意的謊言有礙於誠信嗎!

所以,我堅持認為:善意的謊言不僅無礙於誠信,而且還會極大地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和感情,對社會穩定亦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建議大家:善意的謊言該用則用,跟誠信與否沒有太大的厲害沖突。

我們知道,人們身處在這個社會,背負著許許多多的義務,而義務與義務之間有時候是會存在矛盾的,當一個義務凌駕於另一個義務之上時,就要緩解另一個義務。因此,善意的謊言的本質是一種更緊迫更重要的義務,而這種義務是要以緩解誠信義務為代價。
很久以前,西方有位哲人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能引起人內心深深地震動:一個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個就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則―誠信。顯而易見,沒有什麼比心靈美更美麗無邪的,而誠信恰恰是內心美的表現之一。我想對方同學從中不難看出,既然是謊言就有礙於誠信,其獲得的效用和好處,終究還是要以犧牲誠信為代價的。
在此我想請問對方同學,當一個人在失去了誠信之後,他的出發點還是善意的嗎?
對方辯手請注意,今天我們辯論的題目是善意的謊言是否有礙誠信,而不是謊言是否有礙誠信。
首先,《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謊言」為不真實的話,在感情色彩上顯然是中性的。出於不同的目的說謊,將導致迥然相異的結果:一種出於損人利己的目的用狡猾奸詐的手段騙人,它是惡意的欺詐,必然會導致社會道德的淪喪和秩序的混亂。另一種出於有利他人的目的把真實情況隱藏起來,它是善意的隱瞞,將會讓感情更融洽,社會更和諧。因此,善意的隱瞞和惡意的欺詐從動機到結果都有著天淵之別,不可混為一談。當貧窮的母親把僅有的飯菜留給兒女,同時隱瞞了自己還餓著肚子的事實,難道您還要指責善良崇高的母愛「不誠信」嗎?
第二,何為「誠信」?誠實守信也。古人早就倡導「誠」和「信」,強調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誠信原則要求人們自覺守法、真誠守信。卻沒有一個是簡單化地要求人們100%地說大實話。不分情形地說大實話是極其可怕的:戰爭中你能把我方的軍事情報向敵人俱實以告嗎?商場上你能把你的商業機密向對手和盤托出嗎?因此,既然誠信原則並不意味著簡單化的100%真實,那麼在必要時候的善意隱瞞就不會與誠信原則發生矛盾。
第三,善意的謊言作為一種正確而友善的處世方式,其動機、目的和結果無一不與「誠信」相一致。社會弘揚誠信的意義在於培養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建立起人際間互信、互利了良性互動,而那些充滿仁慈和惻隱之心的善意的謊言用樣是為了使感情更融洽、生活更溫馨、社會更和諧。「大學之道,止於至善」,出於同樣的善意,二者之間便是密切統一的。綜上,重申我方觀點:
第一,謊言視其本質差異分惡意欺詐和善意隱瞞,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第二,「誠信」並不意味著不作具體分析的100%真實,特定情況下,善意的隱瞞是並不可少的。
第三,善意的謊言與誠信原則從目的到結果都相一致。
因此,我方認為:善意的謊言不妨礙誠信。

㈣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日積月累解釋

輕諾必寡信: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民無信不立:如果百內姓對當局失去信心容,那麼國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不真誠就不能打動別人。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真誠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則。
有所期諾,纖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答應給別人的東西,一絲一毫都不能少;與人約好的時間,一時一刻也不能改。

㈤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作文提綱

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親切的問候,一雙溫暖的手,一件小小的禮物,都讓人倍感溫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關心 、幫助。這次習作,我們就來寫一寫體現人們互相關愛的事情。寫之前先想一想,事情發生在怎樣的環境里,是怎樣發生的,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寫時注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有許多感人的事發生。今天,我們就來寫一寫人們相互關愛的事。

一、 選擇好事例。這次習作,是寫事,通過具體事例突出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之情。人與人互相關心的事很多,來自朋友的一個會心的微笑,遠方親人的親切問候,節日里收到的一份小小禮物,旅途中在危急時刻路人伸出的援助之手,生活學習上的良事益友等等,這么多的事例,同學們在動筆前,就要選擇好事例,也就是如何選材。這里,可提供幾點建議:

第一, 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只有自己親身經歷的 事,才能有切身的體會,寫起來才有話可說,也更可以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如有同學以《掌聲》為題,寫自己為了參加演講比賽,放學後偷偷跑到樹林里練習,就在自己失去信心時,是一個陌生的奶奶給了「我」鼓勵,掌聲響起時,「我」無限感激。

第二,從小處著眼,以小見大。如寫樓道叔叔在雨天里掏下水道,「我」受了感動也加入進去,突出了鄰里之間的關愛之情。

第三,寫自己的所見所聞。如我國媒體報道的「感動中國」的一些人和事,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全國各地涌現出了多少令人感動的人和事,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寫作素材。

二 、敘述好細節。「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用在作文里同樣實用。寫之前,要想一想事情發生在怎樣的環境里,是怎樣發生的,事情發展變化的過程怎樣。要交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事離不開人,在敘事的過程中,同學們可運用我們所學到的一些描寫方法,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進行細膩的刻畫,以此來抒發真情實感。如《唯一的聽眾》,作者重點刻畫了老教授的言行和「我」的心理﹑行動變化,贊揚了老教授愛護﹑關心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㈥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三單元的重點句子有哪些

《窮人》對課文重點句子的理解。
①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這樣做」是指收養西蒙的兩個孤兒,把他們扶養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發現西蒙已經病故,留下兩個年幼的孩子──一個還不會說話,另一個剛會爬。面對西蒙的悲慘遭遇,桑娜本能地把兩個孤兒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與「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看似矛盾,實際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窮人、關心窮人的善良品質。
②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兒後,面對自己的五個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緊張、擔憂,她不知道丈夫會說什麼,覺得自己這樣做給丈夫增加了負擔,覺得對不起他;她擔心丈夫突然回來,不知道怎麼告訴丈夫自己把孤兒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寧可讓丈夫揍一頓,也要收養孤兒。課文真實地展現了桑娜此時的心理活動。透過桑娜的心理活動,讀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給桑娜帶來的壓力,感受到桑娜熱愛丈夫,同情孤兒,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的心靈。激起讀者對桑娜今後命運的關心。
補充:省略號的連續運用,表明桑娜當時的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逼真地寫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4、學習最後一層。齊聲朗讀通過兩人的對話和漁夫的表現,你又體會到了什麼?
教學提示: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心理與語言、神態加以理解,對理解人物的方法進一步加深。
③……桑娜沉默了。
「沉默」是不做聲的意思。桑娜與漁夫對話時先後兩次「沉默」。第一次是桑娜與漁夫同時沉默。漁夫回家了,漁網也撕破了,面對剛剛從死亡線上掙扎回來的丈夫,桑娜不知道如何告訴丈夫收養孤兒的事,所以選擇了沉默。而漁夫還沉浸在與海浪搏鬥的恐怖中,心裡尚存餘悸,看到桑娜沉默了,所以也不說話了。第二次是桑娜把西蒙死去的消息告訴了丈夫,她在等待丈夫的決定,所以又沉默了。桑娜的兩次沉默,都反映了桑娜善良的心地。
④漁夫皺起眉,他的臉變得嚴肅、憂慮。「嗯,是個問題!」他搔搔後腦勺說,「嗯,你看怎麼辦?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快去!別等他們醒來。」
「皺起眉」「臉變得嚴肅、憂慮」說明漁夫感到問題很難辦。「搔搔後腦勺」說明他正在認真考慮,形象地說明漁夫覺得問題嚴重。「嗯,你看怎麼辦?」這是漁夫在徵求妻子的意見。「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這是漁夫做出的初步決定。「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艱苦的生活)的意思。說明漁夫為了撫養鄰居的孩子,准備過更艱苦的日子,准備付出更多的辛勞。「快去!別等他們醒來。」漁夫怕孩子醒來受驚,催促桑娜去抱孩子。這段話細致地描寫了漁夫做出決定前後思考的過程,說明他與妻子桑娜一樣,有著一顆甘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⑤但桑娜坐著一動不動。
「你怎麼啦?不願意嗎?你怎麼啦,桑娜?」
「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
文章的懸念終於消除,讀者懸著的心也終於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動、興奮和快慰中。這「一動不動」的動作恰如其分地表達了她當時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靜又不平靜的效果,讀來給人以回味的餘地,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
《別餓壞了那匹馬》對課文重點詞句理解:
①我上小學五年級那年,學校不遠處的書攤是我放學後流連忘返的地方。
「流連」是留戀不止的意思。「流連忘返」寫出了「我」酷愛看書的程度。殘疾青年也正是從「我」在書攤前流連忘返的情景,發現了「我」對知識的追求,以及身無分文的無奈。這是他一直幫助「我」、想方設法給「我」看書機會的原因。
②我回頭去看愣在輪椅上的他和他手裡的那本書,書頁中分明多了幾張毛票。
「書頁中分明多了幾張毛票」,那是父親利用翻書的機會,悄悄夾在書里的。父親知道,青年是靠擺書攤養家糊口的,生活也不容易。所以他不光忍痛打「我」,讓「我」認識到:做人不能只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別人著想,同時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對青年的關心。
③他先是一愣,繼而眼睛一亮,笑著對我說:「過來,讓我看看你的馬草。」他認真地看過馬草後,沖裡屋叫道:「碧雲,你出來一下!」
青年獲悉「我」馬草不好賣的消息,為了繼續幫助「我」,打算通過說謊買「我」的馬草。句子具體寫出了青年做決定的經過。「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馬草並不好賣。「眼睛一亮」表明他想出了既能幫助「我」又不易讓「我」發覺的主意。青年之所以「認真地看過馬草後」,才讓碧雲收下馬草,是想讓「我」產生錯覺:青年家真的有馬,而且正缺馬草。這樣「我」就不覺得他是為了幫助「我」而故意這么做。這段言行與神態描寫烘托出青年關心「我」的良苦用心。
④「別別別……」他急了,「碧雲!碧雲!」他用雙手拚命地搖著輪椅,想擋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雲來拿!」
這段話寫出了青年的著急。由於碧雲的意外不在,青年又是殘疾,所以無法將馬草提進院子。而「我」擔心那匹馬餓壞,提議自己把馬草提進院子。青年知道,一旦「我」走進院子,就會看到那堆枯蔫焦黃的馬草,謊言就會被揭穿。他就不可能繼續留「我」在他的書攤上看書了。文章這樣寫,突出地表現了青年對「我」的關心。
⑤可是遲了!我已經走進他家的後院,看見了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這些日子我賣給他的所有的馬草!那匹馬呢?那匹香甜地吃著我的馬草的馬呢?
這段話寫出了事情的結果,我明白了事情的真相。通過兩個感嘆句、兩個問句寫出了「我」見到馬草後的震驚與感激。文章中的破折號起到注釋說明的作用,強調了「我」賣給青年的馬草全部都在。
《唯一的聽眾》對課文重點句子理解:
①用父親和妹妹的話來說,我在音樂方面簡直是一個白痴。
用「白痴」形容「我」拉小提琴的水平,這對已經能拉小夜曲的「我」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更要命的是父親和妹妹只是經受了數次「折磨」之後就下了這樣定義。為此,「我」失去了在家裡練琴的自信。文章開頭直接點明父親和妹妹的做法,為下文「我」走出家門,到林中練琴作了鋪墊,同時也與下文老教授的表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側面贊美了老人對「我」的愛護與幫助。
②林子里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這句話寫出了早晨樹林的安靜,以及「我」為能找到這樣安靜的練琴環境的興奮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聽來,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說明「我」對拉好琴重新找回了自信。正因為如此,「我」才會莊重地架好小提琴,像舉行一個隆重的儀式,拉響了第一支曲子。
③我的臉頓時燒起來,心想,這么難聽的聲音一定破壞了這林中的和諧,一定破壞了這位老人正獨享的幽靜。
這句話真實地寫出了「我」發現老人後沮喪的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在這優美的環境中拉出好聽的琴聲,可偏偏琴技不爭氣,那聲音「覺得自己似乎又把鋸子帶到了樹林里」;不希望有人聽見自己在拉琴,卻偏偏被老人發現了。文中的兩個「一定」,強調了難聽的琴聲帶來的後果,突出了「我」的沮喪。說明「我」又一次失去了自信。
④「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這是老人對「我」說的一句話。作為一位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老人聽出「我」拉得並不好,更從「我」被人發現後「准備溜走」的舉動中,發現「我」缺乏自信。出於對年輕人的愛護,老人謊稱自己耳聾,為聽不到好聽的琴聲向「我」表示歉意。聽慣了親人對「我」白痴的評價,第一次聽到陌生老人的稱贊,盡管是個聾子,但「我」還是充滿了快樂。老人的話讓「我」有了面對老人拉琴的勇氣。
⑤我停下來時,她總不忘說上一句:「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我心裡洋溢著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
這「從未有過的感覺」就是被人肯定的快樂。而這恰恰來自於老人的陪伴,來自於老人的誇獎。老人並不指點「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語言幫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勵「我」刻苦練習。在她的激勵下,「我」終於敢在家裡練琴了,而且練得十分認真,十分刻苦。這句話反映了老人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
⑥有一次,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微笑著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著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在老人熱情的鼓勵下,「我」的琴技在不斷地提高,這正是老人所希望的。她發自內心地為「我」的進步而高興。在「我」的眼裡,老人也不再是一個聾子,她在用心感受琴聲,「我」和她是用音樂在相互交流。「我」對老人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平靜地望著我」這在文中是第三次出現。從相識的第一天起,老人就一直平靜地望著「我」拉琴。從她的眼神里「我」讀出了老人對「我」的關切、鼓勵,讀出了老人為「我」琴技的點滴進步的高興,讀出了老人對「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覺得她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⑦「聾子?」妹妹驚叫起來,「聾子!多麼荒唐!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說她是聾子!」
妹妹的話道出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表現出她對老人的敬仰。妹妹的話,也引起「我」心靈的震動,激起「我」對老人的無限敬意與感激。
⑧那時,我總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聾」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聽眾……
句子用「唯一」來修飾限制「聽眾」,有「獨一無二」的意思。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獨想起的是這位自稱「耳聾」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句子寫出了「我」對老人的感激,同時點明了課題。
《用心靈去傾聽》對課文重點句子的理解:
①我找到了聽我說話的人,不由得放聲大哭。
找到聽「我」說話的人,其實就是找到了希望。那天,「我」在玩耍的時候,手指被錘子砸傷了,非常希望得到幫助,可是「家裡沒有人,哭也不會有誰聽見」,「我」顯得多麼的孤獨無助。只好把希望寄託在那個叫「問訊處」的小精靈身上。聽到蘇珊的溫柔的嗓音,「我」孤獨的心靈一下子得到了撫慰,終於放聲大哭。這既是傷痛帶來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獨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小精靈總是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一遍遍地向我解釋。
在「我」的記憶中,蘇珊是個無所不知的小精靈。蘇珊面對「我」一個個簡單而幼稚的問題,就像一位母親那樣「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一遍遍地向我解釋。」在一次次心與心的交流中,兩個人的心走在了一起,結成了母子般的情誼。這句話形象地寫出了蘇珊的愛心,語言雖然朴實,讀來卻令人十分感動。
③你知道嗎,這只可愛的小鳥,它要到另一個世界去歌唱。
心愛的金絲雀突然死了,「我」不僅痛苦,同時對死亡充滿了恐懼。如何化解「我」心中的傷痛,不讓死亡留給「我」太多的恐懼呢?蘇珊採用了更美好的一種說法。是啊,小鳥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唱歌了,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啊!聽著這樣的話,籠罩在孩子心頭的陰影立刻消散了,快樂又回到了孩子的身邊。蘇珊的善良、樂觀由此可見一斑。
④但是我非常想認識蘇珊,認識這個從未謀面卻如同我第二個母親的人。
「謀面」就是見面的意思,用「如同我第二個母親」來形容蘇珊,看得出「我」對蘇珊的愛。蘇珊不是「我」的母親,我們也從沒見過面,是電話線把兩個人緊緊地連在一起:蘇珊就像母親那樣,耐心傾聽「我」的心聲,困難時給予幫助,痛苦時予以安慰。這就是「我」長大後,離開家鄉,知道電話是怎麼回事後想見到蘇珊的真正原因。文章這樣寫,也為下文「我」回到家鄉後主動與蘇珊聯系作了鋪墊,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三單元知識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