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七年級下冊語文名著導讀讀後感怎麼寫
B. 七年級語文讀後感怎麼寫
讀後感是讀過一來本書或源一篇文章以後感想。主要寫心得、感想、發表的議論等。 1、認真閱讀,摘記要點,准備議論。 2、回憶思索,確定論題。 3、抓住重點,選取論據。圍繞中心,回憶事例。可用名言警句,切記空泛議論。 4、引用准確,轉述扼要
C. 初一語文下冊讀後感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讀後感
讀《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認識聞一多先生前期為了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而潛心學術,不畏艱辛,廢寢忘食,十數年如一日,終於在學術上取得累累碩果。後期則投身於民主運動,敢於為人民講話,面對兇殘的敵人無所畏懼,視死如歸,體現出民主戰士的大勇,成為中國革命知識分子的楷模。我最敬重他的一句話,就是有的人說了也不會做,有的人做了也不一定說,只要我們去做,努力去做,不一定要說,別人也會知道,就算了我們說得天花開,地天落,天下美言都用上,也沒有用的。聞先生在前期和後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對社會認識的變化。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的事跡,表現了他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高尚人格,贊揚了他為國家、為民族、為民主的獻身精神。
《傷仲永》讀後感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 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如果不是這樣,「唐宋八大家」可能就變為了「唐宋九大家」。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裡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為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為什麼方仲永最終成為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為他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斗,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後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後天的教育,在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於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贊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夫當做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並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與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於日積月累,聰明在於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里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並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不滅的精神——《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讀後感
前幾天學了一篇李大釗先生寫的文章,名叫《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讀完後我感悟至深,文章從側面描述了當時中國的危機和共產黨看到的一絲希望,告訴我們要以雄健的精神去對待困難與危機,最終克服它們。
蠟燭只有站直了不會流淚,民族只有不低頭才能站起,依靠的是這不滅的精神,依靠的是這種民族的勇氣!是的。「歷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時走到艱難險阻的境界,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沖過去。」怕腳不舒服,怎麼能走路?我們不要專注怎樣對付困難,而是要專注我們的目標,我們的夢想!困難,總會有,挫折,總會有。可我們也有不低頭的勇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偉大的民族精神,與我們同在!
「走到崎嶇的境界,愈是奇趣橫生,覺得在此奇絕壯絕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種冒險的美趣。」這是勇者的思想,在黑夜裡看到星星,在荒蕪中體驗寧靜,在困苦中享受挑戰!再堅強而有充滿希望的人眼裡,沒有困難,只有挑戰。他們就算被人踩在腳下,也能順著鞋帶爬起來,為人民,為國家,為了那些期待他們的人,盼望和平的人!越是困苦,這種精神發出的光也就越強!正所謂天越黑,光越亮!
「我們的揚子江、黃河、,可以代表我們的民族精神,揚子江及黃河遇見沙漠,遇見山峽都是浩浩盪盪地往前流過去,以其成濁流滾滾、一瀉萬里的魄勢。」知難而進,真勇者也!因為我們不能「降」,那麼就只能「拼」了!好比逆水行舟,以靜制動,那咆哮而過的驚濤駭浪,將證明我們一直在向前進!敢於接受挑戰的人,他的生命會日益茁壯!因為我們有著不滅的精神!
《偉大的悲劇》讀後感
悲劇,總會催人淚下,確切的來說,它不止催人淚下,還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稱作喜劇的反義詞。悲劇並不局限於戲劇中,現實中也有。不過,有的悲劇是偉大的。這里,我要講的關於我們學的課文——《偉大的悲劇》。
稍微了解南極的人知道,南極洲南緯90度的科學實驗站取名為阿蒙森-斯科特。這為了紀念人類歷史上最早到達南極洲的極點的兩名科學探險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國人斯科特。阿蒙森的隊伍最先到達極點,然後凱旋而歸。可斯科特的隊伍慢了他們近5個星期,雖然也到達了極點但回歸的途中,南極寒冷的天氣提前來到,無情地襲擊他們。在惡劣的條件下,他們在飢寒交迫中掙扎著,進行了2個月的搏鬥。最後他們體力不支,長眠於白茫茫的冰天雪地之中。
真是一場駭人聽聞的悲劇。這些英雄,之所以稱為英雄,是因為他們擁有高尚的品德,視死如歸的精神。首先是禁衛軍奧茨,為了不拖累同夥,在關鍵時刻保護同夥,而向死神飛奔。而最後,他們抱著絕望,驕傲地等待死亡。他們無怨無悔地爬進睡袋。尤其是斯科特,到生命最後關頭給他所愛的一切人寫了書信,表達他無私的愛和真誠的情義。所以,當他們與世長辭後,連最高權威的國王也跪下來悼念他們,可知他們在人們眼中的地位——至高無上。
有句話說得好,「死亡不是生命的終止,而是生命的升華。」這就像課文中的那句話:一個人雖然在同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了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這已經表現他們為事業而獻身的精神是無比高尚的。
雖然他們去世多年,但我相信,他們的高尚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裡,永遠不會被人們放棄或遺忘。悲劇,是偉大的……
《孫權勸學》讀後感
孫權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君王。赤壁之戰後,因為大家都把周瑜和諸葛亮相提並論,周瑜於是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就與世長辭了。孫權手下武將就只剩下了呂蒙。可是呂蒙乃一介武夫,有勇而無謀。作為一個君王,當然希望手下部將能有勇有謀。可眼睜睜地看著失去了一員大將,眼下又只有一位有勇無謀的呂蒙,自然著急。但他並沒有將呂蒙撤職,而是悉心地勸他要多讀些書。
且不說這個故事的史學價值,就在文學上來說,其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它突出了我國古文的特色。只有短短100來字,卻清晰具體地記述了一件事,而且中間跨越的時間非常之久。
讀完這文章,給我最大的啟發那就是書的價值。作為一個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國家大事,況且那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的局勢都還不太穩定,隨時可能發生戰爭。可是孫權卻常常讀書,還勸自己的屬下要多讀書。由此可見,書的價值的確很大。也許,「書中自有黃金,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這個道理。其實,凡是讀過書的人,都應該會有一種感覺。書可以滿足一個人的精神需要。您是否孤獨過,喪失信心過,彷徨過。那麼書也不失為你開的一劑良葯呀!當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來看看書時,那時你就會領略到書的真正含義。不知是誰說過這樣一段話:「你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鏡子的錯呀!」其實每一本書都是一面鏡子,照亮了你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開卷有益」,你讀萬卷書,那麼萬卷書便會教您領略人生的真諦。
高爾基曾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幸福和有意義。」的確,一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我們說人生是一條路,而這條路確實有無數本書鋪成的呀!如果沒有了書,那麼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就會永遠只是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會變成一條被人們遺忘了的路,一條被人們丟棄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話尤為精彩:「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無非就是讓我們博覽群書。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充實幸福。
至於我自己,平常也酷愛讀書。但不像一些文人,捧著書就不肯放手了。我從不刻意的花幾個小時來看書,除非那時比較清閑。我喜歡擠小時間,因為我覺得那樣利用會比較節省時間。這樣,一天算下來,我最起碼可以有兩個小時看書。但是我知道,在文學方面,我還要更將努力,所以,我會讀更多的書。
最後以高爾基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吧: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D. 語文七年級下冊天下國家觀後感
影片中的葉問寬厚、沉穩,一點都不喜歡出風頭,這正好是我喜歡的男人類型。當年他在佛山已經很有名,但不願意開武館。因為葉問明白,懂武功的人在一起,就一定要分出高下,誰都不願意說自己是第二,肯定會吵架。甄子丹非常適合演葉問,兩人的外形、輪廓很相似。據導演說,他們都是懂功夫的人,都很有力量感,而且同樣都很熱愛家庭。1930 年代,日本入侵中國,每個人面對這個災難都有自己的做法。他這種人就是在面臨大災難的時候,才能表現出特殊性。大時代背景下,才有英雄人物出現。影片中,葉問每一次痛快淋漓教訓日本人的時候,劇場都會想起熱烈的掌聲,中國人的仇日情緒真不是一般啊! 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真是應了那句話「階級仇、民族恨是永遠存在不可調和的」!
E. 初一語文下冊名著讀書筆記
書名:《愛的教育》
作者:亞米契斯
主要內容:這本書介紹了義大利小孩安利柯的生版活和學習。寫權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戒啟發性的文章,以及十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每章每節,都把「愛」表現得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至國家、社會、民族的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間的小我之愛,處處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愛的教育》里沒有乏味的說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敘,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里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感受: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里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說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F. 七年級下冊語文主題學習1中巜我的童年>讀後感
童年每個人都曾經歷過,童年裡有快樂,有幸福,童年時美妙的,童年是充滿陽光的,值得回憶的很多很多……而阿廖沙的童年卻很悲慘.
阿廖沙3歲喪父,失去了父愛,跟著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降臨到他的頭上.外祖父的脾氣十分暴躁,經常打外祖母和他,使他幼小的心靈出現了陰影.但外祖父也有慈愛的一面,比如書上說道:外公那端正瘦小的身體輕貼我,他開始講自己童年的生活,他的話語沉重,滔滔不絕.他講著講著,在我眼裡形象高大起來,這個乾瘦的老頭忽然變成了童話里的大力士,他獨自一人拖著一條巨大的灰船逆流而上.他一直講到天黑,待他親切的和我話完別之後,我才知道外公並不兇狠,也並不可怕.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麼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麼叫做「打」,因為他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他們豐衣足食 ,要什麼有什麼,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 哪能和高爾基那悲慘的童年相提並論,年代的不同就是這差別,一個是天堂,一個是地獄 ;一個充滿陽光,一個到處黑暗.美好的童年來之不易啊!
《童年》讀後感
童年是一條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閃亮的橋,童年是一個美麗的世界.童年是多麼美好,但是前蘇聯著名文學家高樂基的童年卻是非常的悲慘.
這本書主要講了阿遼沙.彼什科夫在三歲時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在那裡,到處都是爭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時時刻刻地關注著他,阿遼沙十一歲那年,母親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產,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己,我今年也是十一歲了,當年的高樂基已經走上了獨立謀生的道路,想想自己無論做什麼事,還要父母給我幫忙,就說一次做奧數題吧,讀了一遍以後,覺得這道題很難,根本不經過自己動腦子試一試,就要爸爸來教我,其實這道題很簡單,還沒等到爸爸來教,我已經做出來了.記得還有那次夏令營吧,在綠色學校里,教官要求我們自己洗衣服,洗衣服說說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先要擦肥皂,然後這邊搓搓,那邊搓搓,再……,洗到再來,衣服還是不成樣子,臟的地方還是臟,所以爸爸批評我依賴性太重,缺乏獨立生活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這本書中,我很敬佩善良慈祥的外祖母,她胸懷寬闊,她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阿遼沙孤獨的心,外祖母對阿遼沙的愛,給予了阿遼沙堅強不屈的性格,讓阿遼沙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裡誰都能關心別人,、幫助別人,那還會出現爭吵、打架之類的事件?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學過的一篇課文《將心比心》,如果我們在生活中能將心比心,就會對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對孩子增加一份關愛,就會使人與人之間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讀了《童年》這本書以後,不僅讓我珍惜這美好的童年,還讓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和做事
G.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課童年的朋友讀後感
童年的朋友復 讀後感
每個人的制童年都應該是美好的,過去的我們也許是有點幼稚,但當時對我們來說是多麼的快樂,那麼的有趣!
《童年的朋友》講述的是作者小時候因看拳擊比賽入迷而想成為一個拳擊手,他向爸爸要求買練拳的「梨」,可父親沒有同意,媽媽看出了他的心思,從他以前的玩具中找出一隻小熊,讓他拿小熊練拳,一開始他很開心,但後來回想起以前與小熊形影不離的時光,而此刻他卻這么殘忍的對待它,他含著淚對媽媽說:「以後我再也不當拳擊手了……」
在我們的童年裡,有許多的玩具。童年的娃娃、模型、拼圖等,在當時卻是我們最形影不離的好夥伴,陪我們度過多少個春夏秋冬;多少個無眠的夜晚;又是多少個孤單的午後……
可現在,我們已不再需要它們了,難道就應該把它們丟棄嗎?這樣,跟忘恩負義有何區別呢?
過去,你把它們像寶貝一樣疼愛,不管你身在何處,都會帶在身邊,每天給它「梳洗」,打扮,給它餵食,每晚都抱著它入睡,給它講故事……甚至不惜一切代價的保護它,即使是生命也願意!也許以前是太過於天真吧!可是那些「童年的朋友」不應該讓我們記住嗎?
H. 七年級下冊語文21課讀後感
《偉大的悲劇》讀後感
今天,我懷著敬佩的心情閱讀了《偉大的悲劇》這一課。
文中,斯科特代表英國率探險隊向南極點發起最後的挑戰,但是挪威人阿蒙森早已來到了這里。斯科特一行十分沮喪,十分失望。在返回的途中,天氣越來越惡劣,人類的勇氣被大自然的威力無情的銷蝕了,斯科特一行抵擋不住大自然的威力,全部長眠在茫茫的雪地上。
在這個故事裡,有無數感人的故事。例如奧茨不幸生病了,他認為自己已經不在是大家的幫手,而是大家負擔,為了團隊可以繼續走下去,他希望盡快結束自己,以減輕同伴的負擔。盡管這樣可以走的快一些,但他的同伴們堅決反對這樣做,他們不會丟下任何一個夥伴。在一個暴風雪的日子裡,所有的人敬畏地看著奧茨正像一個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難道我們不應該學習探險隊員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對同伴的互相關愛之情嗎?
一個看似平靜的一天。一家影院突發大火,熊熊的烈火吞噬著數千人的生命。所有的人不顧一切,爭先恐後地向出口跑去,很窄的門迅速被堵死了,裡面的人們無法出去,營救的人員無法進來。怎麼辦?上帝似乎正在開生命的玩笑,讓後面的人群如潮水般的向前涌來。無情的烈火噴出它殺人的濃煙,向魔鬼一樣伸出自己的「奪命之爪」。人類的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肉體哪能抵擋得住這熊熊的火焰。不到半小時,這里就成了死亡的墓地。
生活就是這樣的殘酷,他讓有的人失去了集體主義的偉大精神,失去了對同伴的互相關愛。但是,依然有人沒有拋棄這偉大的精神,在為之努力奮斗。
烈日炙烤著大地,水井乾枯了。但小女孩依舊照料著生病的母親,母親渴急了,小女孩被迫帶上家裡的水壺,出門找水給母親喝。在山裡,小女孩發現了山泉,她本想自己先喝一口,但是想起重病在身的母親,她認為水應該給母親喝,於是小女孩打了山泉朝家裡走去。路上,她碰見了一隻奄奄一息的小狗,她將水給小狗喝,小狗立刻活蹦亂跳起來,她會心地笑了。她回到家,把水遞給母親,但母親讓她先喝,把水又交給了她。瞬間,地上冒出了大量的泉水,托著七顆星星,升上天空。水不用發愁了,小女孩用自己的強烈集體主義精神拯救了所有的人。雖然這只是一個神話故事,但也表達了古時人們對一個有集體主義精神和一個互相關心愛護的和諧社會的嚮往。
集體主義精神和對同伴的互相關愛是一縷陽光,照亮了心中的黑暗;是一條小溪,滋潤著心靈的荒漠。
I. 七年級語文讀後感,謝謝。
《海底兩萬里》讀後感《海底兩萬里》是一本經典名書,它是科學和幻想的結晶,它是海底的奇異大冒險。
打開《海底兩萬里》,我懷著好奇心,和書中的主人公探險者博物學家阿尤那斯一起乘坐著鸚鵡螺號潛水艇開始了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底之旅。一起周遊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極和北冰洋,遇見了許多罕見海底動植物,還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遺址等等。讓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學文化和地理地質知識,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類、採集、潛水艇的構造……這些東西如今都已變成了現實,我感嘆作者儒勒。凡爾納的想像力,竟能在還未發明電燈的社會中預料到未來世界,把科學與故事結合,創造出一個神奇的海底世界。
鸚鵡螺號的尼摩船長是個謎一樣的人物,他性格陰郁,卻又知識淵博。他可以為法國償還幾百億國債;看到朋友死去會無聲地落淚;會把上百萬黃金送給窮苦的人;會收容所有厭惡陸地的人;會把滿口袋的珍珠送給可憐的採珠人;會逃避人類,施行可怕的報復……尼摩船長對人類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的心中充滿無盡的痛苦,卻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在南極缺氧的時候,當時只有潛水服上的儲蓄罐里還有一絲空氣,那時由於缺乏空氣,他們幾乎虛脫。這時,尼摩船長沒有去吸最後一絲空氣來維持生命,而是把生還的機會留給了教授。他為了別人的生命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行為感動了無數讀者,也感動了我。
在引人入勝的故事中,作者還同時告誡人們:在看到科學技術造福人類的同時,也要重視防止被利用、危害人類自身危機的行為
個人感覺還是自己寫比較好,別人幫得了你一時幫不了你一世啊...
J.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0課讀後感
從本文中我們體會到了木蘭的英雄氣概,要向她學習 !(故事內容說一下)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了很多年,這個幾百年前的奇女子到現在還鼎鼎大名為人們所稱頌。我非常欽佩花木蘭,欽佩她遇到困難時毫不退縮勇敢面對的精神。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我們要向花木蘭學習,努力憑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不氣餒不放棄。長大以後我要向花木蘭一樣孝順父母,做一個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人。我還要好好學習,練就很多本領,長大為國效力,做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絕 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現在更有許多人將它拍成了電影,千古流傳。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她本是個柔弱的女孩,可他為了年老的父親,就不再柔弱;她本是個織布女子,但她為了父親,就參軍打仗。她從不向男的低頭,大聲告訴了世人:巾幗不讓須眉。花木蘭就要出征了,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她與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樣的苦,受一樣的累,卻干出與男人不同的事跡,創出了與男人不同的輝煌,同時也證明了「女子哪裡不如男?」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