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語文綜合閱讀五年級(上冊)讀後感
寫讀後感要有真情實感,所以還是自己寫比較好,下面提供關於讀後感的寫作方法:
一、仔細閱讀原文,認真領會文章精神是寫好讀後感的前提。
「感」是從讀中產生的,不認真讀,就不能深刻領會原文的精神實質,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如果對原文都沒讀懂,那也就不可能寫出有價值的感想來。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⑵ 閱讀心得200字五年級上冊語文
今天,復當我閱讀了《童制年的饅頭》後,我知道了母親的疾苦,她們是多麼的勞累呀!
從我們剛出生起,從一個還不會說話的男孩到剛毅勇敢的少年男孩,哪一些不經歷著風吹雨打的考驗啊?對,是我們的母親,她們每天都在辛辛苦苦地掙錢,養育我們長大成人,其實我們的父母最大的願望就是有朝一日,盼我們成大器。
在時間的流逝中,我們是否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所以我今後要多多報答母親對我的養育之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我體會到了母愛的無私中透露著平凡,卻又暗含著一些偉大。母愛它就像一股暖流,滲入了我們的心肺,母愛它就像一副翅膀,帶我們飛向高遠的未來。
啊!多麼偉大的母親,它就像《童年裡的饅頭》一樣呵護著我們
⑶ 5年級語文上冊的閱讀日記50字
人本身就是一來個磁力中心,不同的磁自力中心吸引不同的東西。你是一個好事的磁力中心,好事就容易發生在你身上;你是一個壞事的磁力中心,壞事也就容易發生在你身上。人的感激之心是好事磁力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它,好事就會不斷地落到你身上。別人幫助了你,或為你做了一件好事,你心存感激並表達出來,為你做事的人也會從中體會到快樂。不斷尋找快樂是人的行為規律。這個規律使得人對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事情非常感興趣。下一次,這個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幫助你。一件好事落到你頭上,你應該心懷感激,感激之心能增強和延長人對好事的快樂感,而快樂又能使人的態度變得更好,辦事效率更高。這樣,一件好事很可能成為幾件好事的起點。這樣,好事會不停地花樣翻新地落在心懷感激的人身上。同樣,沒有感激之心的人,從自己身邊推走的也不僅僅是一件好事,而是成串的一系列好事。那我們何不做一個心懷感激的人呢?
⑷ 語文五年級上閱讀文段答案
1、用「△」標出「我」進書店時動作的詞語,想想可以換一個什麼字版,換字後意思是否權和原意一樣?
跨:抬腳邁步, 顯示出動作幅度的大,體現出心中的急切,
走:步行, 顯示比較平淡,沒有特色,
2、哪幾句話是作者心裡想的句子,請用「_」畫下來。
「昨天讀到什麼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裡?左邊第三排,不錯……」
3、從這段文字中,你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想讀那本書時迫切的心情和讀到那本書時貪婪,快樂與忐忑的心情,
4、請用「﹍」畫出文中的比喻句,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
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
體現了我求知的迫切慾望,
⑸ 五年級上冊語文主題閱讀 《一縷書香》
讀書「三功」
大凡好文章都追求一種含蓄美──借物以抒情,即事以明理;情不顯出,理不直指。我們在閱讀時如果只是一般地「看」一下,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作品的內蘊。要想窮通作品內蘊,必須下得三種功夫。
一曰「誦」。文字是意象符號,單用眼看難以「意象全出」。誦把死文字變成活音調,創造出一種進入佳境的氛圍和契機。誦把眼、口、耳、腦諸感官都調動起來,其感受自然比「看一下」更為深刻。誦讀的過程,是一個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漸漸消化、默默吸收的過程。在思而不得其解的時候,反復誦讀幾遍,其意便能瞭然於心。對美文佳句低吟長詠,會覺齒頰留芳,久之,便潛移默化而為寫作的靈氣。
二曰「疑」。讀書是一種融進了自己的感知、想像和理解的能動性行為。會讀書者必會生疑。有道是「於無疑處生疑,方是進矣」。疑,可以消除誤解,使真義得以從遮蔽中敞亮起來;疑,可以使思維觸角深入「三昧」,從而逼近作者,產生共鳴。在讀到「在我家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棵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秋夜》)時,一旦用心,你必然會生疑:講究精練的魯迅為什麼要用這單調重復的語言形式呢?這和《社戲》里寫「我」早年看戲,感到索然寡味卻又焦躁不安地等待小叫天出場的那一段類乎羅唆的描寫,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反復追問探究,你定能參悟作者利用「繁筆」的語言張力表達孤獨、寂寥的情緒,並使欲贊頌的棗樹形象鮮明突出的匠心所在。
三曰「評」。讀書不是對文章原意的簡單追索或還原,而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在深層探索的基礎上,對文章做出理性的判斷,寫出評價性文字,這是閱讀能力的質性表現。我們讀書時,常常徜徉在風光綺麗的世界裡,只覺得它美,卻說不出它為何美,這說明還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必然王國。明白了文章原意之後,再探究一下作者對某一人生體驗的表達底蘊和表達這種底蘊的藝術方式,將感悟到的奧秘轉化為可供交流的語言(文字),就會實現讀書的優化效應。也只有完成這樣的轉化,才能獲得審美情感的同化、人格氣質的升華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既能「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這才是讀書的最高境界。
誦,不是看,而是聲情並茂地念。疑,不是一般地想,而是追問作者,同作者探討。評,不是復述,而是評價優劣得失,揭示藝術規律。具備了這三功才能讀出智慧,讀出境界,讀出一個燦爛的自我。
⑹ 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第19頁的閱讀記錄卡怎麼寫
閱讀記抄錄卡
班級:五年級三班 姓名襲:梁予柔
書名:《三國演義》 作者:羅貫中
內容摘要:
三國講述了東漢末年黃巾之亂開始,:劉備、關羽、張飛,他們三個人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又齊心協力共建蜀漢,並和東吳一起打魏國。再結了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黃忠、趙雲、馬超,與魏國五良大將:張遼、張郃、徐晃、於禁、樂進大戰直至三國鼎立,最後蜀漢降,東吳滅,曹魏亡,三國皆歸於司馬家族的故事……
閱讀心得:
三國時期戰事連綿,哀鴻遍野的戰爭場面及人才輩出、各領風騷的英雄時代。向後人展示了:雄才偉略,足智多謀,盡在三國。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打仗和學習一樣,都是用腦子才獲得戰果。關羽是五虎大將之首,不幸戰死、常勝將軍趙雲(趙子龍)是長壽將軍,不幸戰死、聰明的諸葛亮,也是死,可為什麼人家是戰死?諸葛亮是病死,如果每次打仗都考慮周全,或許關羽、趙雲他們活的時間更長,或許能幫助劉備恢復漢室。所以打仗要多動腦子。學習也要多動腦子,才會學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