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進行三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
識字多少、快慢,直接關系著讀和寫的成敗,所以識字教學法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識字的目的是為了讀文、寫文,因而寫字教學法也顯得尢為重要.但是,三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肯定不會與一、二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等同,因為孩子已有了一定的識字寫字方法和經驗,何況,三年級的寫字量比一、二年級時多了許多,三年級的重要訓練又是進行段的訓練,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識字、寫字教學的效率. 現在我就將我如何進行三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的幾點做法與大家交流,如有不當,懇請指正.在識字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從而提高識字的效率和增強識字的效果.一、課前布置孩子們進行預習. 這是我從一、二年級就在逐步培養的.預習要求孩子們初讀一下課文,把生字、字和不懂的地方做出記號,或圈或點都可以.然後思考一下,你用什麼方法能記住這些字?對記住有困難的字可通過問父母、查字典等方法來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在上課時注意從別的孩子處學習經驗.所以我班絕大部份孩子已養成了課前預習的習慣,能初步給生字擴一到二個詞,並能給一些字找到自己喜歡的記憶方法,一些自己不能說出部首的字,他們大多還會通過問、翻工具書等方式來弄明白.其實也就是讓學生自主識字.二、課中,我會進行認真的檢查、指導. 但檢查、指導不能做得太呆板、太嚴肅,要注意不要讓孩子覺得真是枯燥無味,毫無樂趣,要激發孩子識字的熱情,激發孩子匯報的積極性.因而,我常在課堂上設置一定的情境,讓孩子在興奮中不吐不快,交流匯報.如設置:男女生比賽場景,向老外介紹漢字的場景等. 孩子通過預習,有自己獨道的識字方式方法,我們要把講台讓出來,讓學生匯報自己最得意的識字方法.他願匯報哪個就匯報哪個,在匯報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相互得益.但生字那麼多,是每字都匯報嗎?不能,我們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明白哪些字學生一看一讀就能明白,
B. 三年級語文,在日常生活中,你觀察過什麼有哪些發現,請舉一例寫一寫。
這篇作文出自三年級第四單元探索與發現的作文題。
第一自然段:確定專觀察的對象,寫你屬最近觀察了什麼。
第二自然段;寫自己是怎樣觀察的,如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聞一聞,嘗一嘗,等等。
第三自然段:通過連續的觀察,你發現觀察的對象有什麼變化情況?
第四自然段:寫一寫觀察後的發現、啟示或收獲等。
觀察樹葉
我這一次觀察到的東西就是樹葉。
樹葉各不相同,有形狀不同,顏色不同,大小不同。我除了觀察到這些還發現了我不知道的東西。
一天清晨,我來到樓下,看到小樹林里堆滿了樹葉,有棕色的,有黃色的,還有許多紅色的……我想摘一片樹葉做個試驗,看它會不會枯死。第二天我看到這片樹葉枯死了,覺得很奇怪:為什麼摘下來的葉子會枯死而在樹上的葉子卻不會呢?
後來我終於明白了,樹葉長在大樹上時,大樹會給每一片樹葉傳輸養分,而被摘下來後沒有了養分,它就會枯死。
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等著我們去觀察與發現。我以後一定要繼續努力學習,知道更多的東西!當然還需要更加細心和認真。
C. 三年級的學生,語文注重什麼能力好,有例子
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講,語文的教學相比一二年級有變化,但也有繼版承。因為語文是個循序漸進的權積累和體驗教學。因此,我們不能一味的強調激進的教育。所以始終如一的還是是語文的基礎,比如課本中的認字表,寫字表示必須識記的。
另外,寫作也是對孩子基礎知識的運用。三年級已經進入了正式的寫作學習階段,所以對於孩子的寫作業需要有量的要求了,比如寫寫日記、周記或者其他類型的作文:寫人、記事、寫景、狀物、想像作文等。
再者,閱讀。閱讀是孩子接受知識的主要途徑,所以在學習之餘,可以讓孩子讀讀課外書籍。旨在讓孩子形成閱讀的習慣。有句話說:「優秀就是一種習慣。」閱讀是開拓視野,訓練思維,情感體驗的大集合,對孩子是大有裨益的。當然閱讀也不是一定界定在讀名著上,可以從孩子自己的興趣入手,形成習慣後再慢慢拓展,讀一些比較好的書:比如《愛的教育》、《窗邊的小豆豆》、楊紅櫻系列的書、名著的連環畫、各種童話故事等。
以上是我的個人見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D. 如何提高小學寫字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實施方案
中華文化豐厚博大,凝聚著我們偉大民族的智慧。漢字的造型獨特優美,漢字的內涵極富魅力,是東方文化的傑出代表,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即使我們的科技發達了,已經擁有了電腦,也是需要練習寫字。要繼承我們祖國的歷史,首先是漢字,而它卻是電腦打出來的字所不能代替的。
寫字是一種藝術,是一個人門面,可表達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精神面貌、個性愛好等。現在雖然有電腦可以代替書寫,但總不能把電腦列印機常背在身上呀!總免不了要寫寫便條,寫寫信呀,批批文件、簽簽字呀什麼的,字不練好,寫得丑,多丟人呀!所以,還是應該抽空練練字。當然,我們不一定人人要做書法家,但字也是不能寫得太丑的。寫得一手好字也是一種人品,一種享受。
雖然電腦的用途很廣泛,但是它的體積太大了,而且需要電,搬來搬去太不方便了。對於用電,也是對資料的一種浪費。再說了,常常在電腦前打字,對眼睛有很大的傷害,對人的輻射也大,傷害我們的身體健康!而寫字呢?只要把握好正確的讀寫姿勢,就不會對眼睛有害,而且練練書法,還能陶冶我們的情操!
所以,我們認為,即使有了電腦也應該練字!因為,漢字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寫好它,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做的事!如何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學生學好語言文字的信心和良好習慣,如何提高寫字教學的有效性,這正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實踐與研究。
一、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和理論價值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相對於小學生身心特徵來說,寫字教學不僅可以鞏固識字;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有一定的速度,有助於更好地完成各科作業,也為將來的學習、工作打下基礎。寫字對提高文化素養也有重要作用,長期認真地寫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審美意識,養成良好習慣,提高文化素養。教育部《關於在中小學加強寫字教學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是有效進行書面交流的基本保證,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其它課程,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熱愛祖國文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並有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是現代中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也是基礎教育課程目標之一。」因此,上好寫字課,對學生進行寫字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二、寫字教學的現狀分析
1、信息化社會的來臨使現在的小學生從剛開始學習就步入了少紙、無紙時代,但隨著他們敲擊鍵盤的速度越來越快,小學生的字卻越寫越難看。現在的小孩子大都喜歡使用電腦輸入法,至於用手書寫,他們都嫌麻煩,字寫得不好看的小學生已經佔多數。現在不僅小學生,就連家長和老師大都也認為字寫得好不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現在學校的教學水平主要體現在升學率上,學生寫字好壞對升學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導致目前對寫字教學不夠重視,質量下降。
2、由於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沖擊,現在的小學寫字教學仍然存在著這樣的現狀:低年級重視,中高年級淡化;語文老師重視,其它學科老師不重視;語文課內重視,語文課外忽視;重視開展書法興趣小組以培養尖子,忽視了面向全體學生的訓練;忽視了寫字教學中行為習慣的培養及相關精神品質培養。介於此,學生當中字跡潦草,書寫態度馬虎的眾多,而能寫一手好字的卻鳳毛麟角。
三、研究目標:
1、通過參與練字活動,提高師生認識,使師生練習興趣越來越濃。
2、教師課堂板書逐漸工整、規范,使練字能較快地服務於課堂教學。
3、學生的書寫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坐姿和執筆姿勢正確率達到底90%以上,近視率明顯得到控制。
4、以論文、案例、實驗研究報告等形式,積累寫字教學的經驗,逐步形成系統的方法,為更好地開展寫字教學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四、研究內容
1、加強教師基本功訓練。俗話說「打鐵還須自身硬」,教師要想學生學好字,必須自身先練好字,課題組將對教師練字作出具體要求。
2、加強寫字教學環境的布置。一個良好的寫字環境能激發學生字字的興趣,誘發孩子創造的動機,提高孩子寫字的水平。我校將在校內設立書法長廊,書法室,展示全校師生每周練字的情況。
3、把寫字教學深入到課堂教學領域。小學階段的各科教學都離不開寫字,因此,我們將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寫字教學。特別是語文學科,更是寫字教學的主陣地。
4、開展寫字競賽。為激發師生寫字興趣,形成勤於習字的風氣和競爭局面,將開展中青年教師「三字」(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比賽、學生優秀作品展覽。
5、加強寫字教學經驗總結。課題組教師每學期上報一份寫字教學方面的經驗總結;通過課題的研究,逐步向全校輻射,推廣成功經驗。
五、具體要求:
一、對教師的要求。
(一)教師自身必須先練好基本功。
1、練好「三字」基本功。每位教師要精心設計和書寫課堂板書,精心備課(語文備課)。每學期學校組織教師「三字」比賽。
2、練好指導功。自身練好三字,只是指導學生寫的前提,還必須深入鑽研學生寫字特點、途徑,開展教研活動(每學期至少3次),堅持學習,積極探索寫字課堂教學模式,不斷總結經驗,提高指導水平。
(二)寫字備課要做到四有。
1、要有精當的指導設計。要精當到每一個筆畫寫法,筆畫間互相呼應,結構布局,整體安排好等。
2、要有重難點指導。
3、要有可能出現的典型錯誤分析設計。
4、要有個別指導安排。(語文教師根據學生寫字水平安排,教師在寫字教材上進行簡單的備課)
(三)上課時要做到四個一定。
1、要體現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
2、要有具體指導、講解、示範。
3、要有典型錯誤糾正。
4、要有評講、激勵環節。
(四)成果展示要有實效性
1、學生練習本要在教師指導下正確使用。
2、學校寫字教材要充分利用。
3、師生寫字練習作品要有評價。
4、教師要有寫字教案。(教師在寫字教材上進行簡單的備課)
5、學校組織的寫字比賽扎實有效。
6、教師寫字教學隨筆、論文等要有針對性,實用性。
五、抓好五個環節
1、語文課上識寫結合(建議語文老師課堂上能「隨文識寫」)。
語文課上識字教學時,不光要注重生字的音、義,還要重視形體分析,指導寫法。原則上語文課上學生練字時間要不少於5分鍾。
2、寫字課上重點指導。(建議學校能開設一節寫字課)
寫字課上老師要做到講解、示範相結合,深入學生當中相機指導,糾正典型錯誤,幫助學生找規律(如寫左右結構的字可以從三方面指導學生:①看左右兩邊起筆,收筆高低;②左右兩邊寬窄度;③左右兩邊穿插,呼應情況)。
3、落實「10分鍾天天練」。(徵求家長和語文老師的同意)
每天下午上課前10分鍾練字時間要求做到四個到位:即時間落實到位;教師到位;指導到位;評改到位。
4、齊抓作業書寫。(動員所有老師齊抓共管)
練字目的是用字,要求學生做語文作業時和練字時一樣認識書寫,做到練用結合,以用促練(期中、期末時,領導小組要對學生語文作業書寫情況檢查,嚴禁學生使用「擦字靈」、膠紙等輔助手段)。
同時我們還要號召所有老師齊抓共管,要強化學生「提筆就是練字時」意識,養成學生良好書寫習慣,各科老師應通力協作,共同要求學生寫好字,做到作業整潔。不要再誤認識練字是語文老師的事。
5、開展多種寫字活動。(營造濃厚的寫字氛圍)
要開展多種活動,優化寫字氛圍,促進學生水平提高。每學期舉行兩次寫字比賽,評先「星級」寫字能手,舉辦一到兩次學生書畫展。開展寫字講座,辦作業展覽,參觀書畫展等。另外,每班級興趣小組要確實活動起來,每周至少活動兩次,做好寫字提高工作,樹起榜樣,以共同進步、提高。學校成立書法興趣小組。
寫字是一項長期的訓練,只有反復指導,反復練習,才能為學生夯實基礎。同時更要注意個別反復強化,持之以恆。不過,單一的練習會使學生感到枯燥,因而應採取多種方法強化,從不同角度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使學生真正心領神會。
寫字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只要遵循規律,嚴格要求,學生的字定會日漸進步。
二、對學生的要求:
一年級:練慣用鉛筆寫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執筆方法和寫字姿勢正確,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二年級:繼續練慣用鉛筆寫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
三年級:能比較熟練地寫鉛筆字,開始練慣用鋼筆寫字,要求寫得正確、端正、有一定速度。
六、研究方法:
1、調查法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寫字感受、看法以及對現有的寫字評價形式的想法等,做到心中有數,為日後研究工作的展開做好充分准備。
2、行動研究法
通過寫字課堂實例,考察學生在寫字習慣、寫字興趣、寫字姿勢、寫字技能等方面提高情況。
3、經驗總結法
就各階段研究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進行認真總結,以便深化實驗成果,為進一步的研究工作的開展和日後的經驗推廣奠定良好的基礎。
E. 如何實現新課改小學三年級語文識字寫字目標
1.對學復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制,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
2.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00個左右會寫。
3.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4.能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用毛筆臨摹正楷字帖。
F. 小學語文案例分析怎麼寫
一、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
1、《草》:最後一個教學環節
師:小朋友,放學回家誰願意把詩背給媽媽聽?(學生舉手,老師請一名學生到前面來)我當你媽媽,你現在背給我聽好嗎?想一想,到了家裡該怎麼說?
生:媽媽,我今天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聽好嗎?
師:我女兒真能,老師剛交完就會背了。
師:誰願意回家背給哥哥聽?
生:哥哥,今年天我學了一首古詩,背給你聽好嗎?
師:那一首?
生:《草》。
師:噢,這首詩我也學過,它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
生:哥哥,你記錯了,是白居易寫的。
師: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給你聽:離離原上草,一歲……
生:一歲一枯榮。
師:野火燒不盡,春……春……
生:春風吹又生!
師:還是弟弟記性好!
師:誰願意背給奶奶聽?你奶奶沒文化,耳朵有點聾,請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詩給你聽好嗎?
師:好,背什麼古詩?什麼時候學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剛學的。
師:那麼多花兒不寫,干嗎寫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為草很頑強,野火把他的葉子燒光了,可第二年又長出了新芽!
師:噢,我明白了。背吧!
師:「離離原上草」是什麼意思?我怎麼聽不懂?
生:這句是是說,草原上的草長得很茂盛。
師:還有什麼「一歲一窟窿」?
生:不是「一歲一窟窿」,是「一歲一枯榮」。枯,就是乾枯,榮,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長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乾枯了。
師:你看俺孫女多能耐,小小年紀就會背古詩了!奶奶先你怎麼大的時候,那有錢上學啊!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兒,小朋友,放學回家就把這首《草》背給家裡人聽。
(激發學生興趣,活潑而實在。學生背古詩,既是一個整體把握、復習鞏固的過程,也是檢測學習效果的過程。在背的過程中,學生的記憶、對古詩的理解以及展示、運用都有所顧及,而且每一輪引導都逐漸深入。問題: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的能力?寫字能力及鞏固?背誦的面——其他學生背的效果?時間——有人說是表演,玩花樣!)
2、《可愛的草塘》:揭題-瀏覽課文-讀,然後教師要求學生:作者是怎麼寫的呢?其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體會草塘的可愛。(已經先入為主,後來讀的時候果然體會不到,教師又花了很多時間才把調動了一點。應當自己體會,說對草塘的感覺,然後對照課文作者的感覺來學習。)
3、《只有一個地球》:教完課文後,要求學生根據下面幾個方面寫句子:「地球小而美、資源有限、資源可以再生、遷居無望、要保護地球」。引用者認為「學生們都完成了任務,學出了各式各樣動人的句子,如:
「啊,我愛美麗而壯觀的一葉扁舟!」
「地球,謝謝你賜給我們有限的資源!」
「人類啊,不要再破壞資源了!」
甚至說:「看到這一個個詩一般的句子,怎能不讓人佩服老師巧妙地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在激發學生創造潛能的同時,又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學生的主動發展」。(學完了課文,還寫這樣的句子,是引導還是捆綁?學生是否一定認為「地球小而美」?「遷居無望」?人類都是破壞資源的嗎?這時應讓學生發揮更好)
4、 三年級作文課:
(1)先從三段話中找出中心句。
(2)然後用「悶熱」造句。
(3)在一個句子里同時用上悶熱、冷飲兩個詞。
(4)用悶熱、冷飲、青蛙三個詞說一句話。引導學生有描述情景,到表達一個情節。學生到最後都知道應該寫成:悶熱的下午,我用媽媽給我買冷飲的一元錢買了一隻大青蛙,歸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5)寫成作文:把悶熱的下午寫具體。聽寫六個詞:太陽、風、樹葉、知了、大黃狗、汗珠。用這六個詞來表達「悶熱的下午」的意思。學生都知道了應該寫成:大黃狗爬在樹蔭下伸著舌頭,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盡管我使勁的搖著扇子,可是額頭上的汗珠仍然像斷了線的珍珠似的一個勁往下滴。難怪媽媽直嘮叨:這么些年,還沒見過這樣的鬼天氣!」
(表達模式化、虛構的合理化、生活的模擬化=作文背離生活。思維、個性不能自由發展,違背學習的規律和課程標准喜愛作文、自由表達的精神。還有就是教學生編假話、空話、套話。是20世紀80年代的作文序列化、系統化的復辟和倒退。培養的目標是一個模子里的學生,是機械化生產似的教學模式。結論—誤人子弟!)
5、教師裝傻現象解構。許多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往往會說:一定讀得比老師好!連著名的特級教師也不例外。例如:於永正在《廬山的雲霧》教學中,就說了好多次:我不敢和你(學生)比,要找一個學生代替他讀。當然這樣能讓學生自豪一下,也有機會多讀,確實把時間、空間都給了學生。一方面,這需要學生讀的能力很強,容易把握,一般不能照搬;另一方面,教師形象貶值後,其的影響力大大削弱,其他方面言傳身教的功效大打折扣,合作也是以不平等的態勢出現。可謂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一位老師再指導口語交際《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時說:對於這個問題,我也很想知道好不好,我們一起來討論好嗎?如果一位教師連這都不知道,還用當教師嗎?對教師的信任、興趣沒了,這難道不是更大的損失?不是重要教育資源的浪費?
6、《螞蟻和蟈蟈》:學生讀了幾遍課文後,問:這一篇課文說什麼呢?我們來學第一段。學生讀第一段,學生評價「滿頭大汗」沒讀出來。教師學生分別示範,原來的學生再讀,全班讀。(點評:牽引學生。讀了以後,就應當說說全文的意思。又逢開學第一段,因為教案設計了,非得這么做。但以讀代講,符合語文閱讀課特點。注意學生反饋,落實語文能力。)
7、《漫談溝通》:學生在提出問題後,教師引導學生從各個方面理解溝通。然後,以問答大比拼的游戲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不同溝通方式的目的是什麼?動物與人的不同方式比較是要提出什麼觀點?友好的工具就能溝通好嗎?(而不是:你最喜歡什麼溝通方式?你表演一下你最喜歡的溝通方式。)
結論:自主學習是需要的,但在自主學習時,教師引導一定要加強。而且要引導到真正有效的的語文學習上:語言文字的學習、好的學習習慣、想像和思維能力培養等。有一些「主體作用」不過是彩色的泡沫,活動形式很多,唯獨學生寫字不多,讀書不多,思考不多。任何主體作用,都應是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掌握語文的「主體作用」,有利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的「主體作用」。
二、個性化與共性
1、師生平等對話:《一夜的工作》
參與討論:總理深受人民愛戴,從課文中能找出答案來嗎?
(學生說)
生:如果說總理關心人,為什麼不像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讓他先回家睡覺呢?
(教師把球踢回給學生,有些學生說是刻意安排的。)
師:有些同學說,這是刻意安排的,總理是這樣的人嗎?
生:「我」是後來的,總理工作嚴謹,講究先來後到。
生:新中國剛成立,總理日理萬機,有許多重要文件等著總理批示。這個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個講話稿,可能總理認為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後面。
最後,老師讓學生面對總理的工作畫像,用簡潔的語言說出心裡話。
生:辛勞啊!無奈啊!被迫啊!(滿堂大驚)
生:新中國剛成立,多少事情等著總理去處理,它不這樣夜以繼日地處理,行嗎?這不是無奈嗎?當時的中國,經歷了那麼多年的戰爭,國家肯定非常窮,作為一個國家的總理,怎麼能鋪張浪費呢?這不是形勢所迫嗎?
(如果批評學生亂說,就沒有了學生精彩的發言,也許這個學生因為這一節課改變了他的一生。)
2、一位教師教《落花生》,讓學生畫果實,喜歡畫什麼就畫什麼。然後對比花生,突出「默默無聞」。(這是一種誤導!畫什麼,未必就能突出「默默無聞」;而且這么比,贊揚了默默無聞,那就是貶低個性張揚。難道別的果實就不如落花生?畫不如改為議、說或別的方式,不一定畫了才能體驗,也不要為了所謂綜合性學習活動而畫。必要的時候才用,用了就要有實效。)
3、一些老師喜歡在指導朗讀時教:那裡讀大聲,那裡讀輕聲。
《問銀河》:一個學生高聲地讀,一個學生輕聲地讀。一些學生發現了,有人就說讀輕聲不好。老師就問讀高聲的學生:為什麼讀高聲?學生說:銀河那麼遠,要讀高聲才聽得見呀!問讀輕聲地學生為什麼,學生說:銀河出來時在晚上,我要輕輕的問,怕把它吵醒了!怕影響了別的星星休息。老師肯定了後者,但也沒有否定前者。(一些教師指導朗讀過於重技巧,忽略了個體的感受)
4、《識字 六》:記「虎」字,老師說:把「慮」的「心」換成「幾」。學生的記字方法:有幾只老虎在玩耍。然後放動畫,按詞串說有關動物故事,想像動物在做什麼。在讀的時候,還有些同學讀不出快樂的感覺。老師讀,然後讓別的學生讀,配上動作讀。(問題在於許多學生沒進入情境;還有個反饋的問題:沒讀好的學生,可能仍然沒讀好;配上動作是否一定能讀好?規定每個人都作動作,是否新的形式主義和教師壟斷?)
5、現在流行的兩句話:你喜歡學那裡(段、句)就學那裡(段、句),你喜歡怎麼學(讀)就怎麼學(讀)!一方面用多則濫;另一方面,個性化張揚時卻失去了共性!忽略了課程標准和教材的基本要求。如一位老師教《棉花姑娘》(人教),要求學生: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句)來學。到後面學完了,也是說:選擇你最喜歡的一段來讀。試想:學生在老師的權威下不敢不選,隨著民主化自主學習的逐漸深入,學生如果敢於說:我那一段都不喜歡!那課怎麼上?解決的辦法不是自選課文,就是強制學生學了。(學生不喜歡的,想法讓他喜歡;學生喜歡的,想法讓他的喜歡表達出來,讓他們互相感染。如果都不喜歡的,就讓教師來傳授、感染、熏陶吧!)
一位老師教《桂林山水》: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然後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細細品讀。在學生品讀時,發現他們的選擇表現出鮮明的個性化傾向,女生大多品讀寫水的一段,他們喜歡灕江水的安靜、清純、柔美。男生大多選擇寫山的一段,因為他們更富於冒險精神。(桂林山水,明明是山清水秀,山水相依。硬要為了所謂個性化,把山水分開來理解,一方面割裂了原文的整體意境,另一方面,學生的思維是支離破碎的,造成發展的畸形化。)
6、一個老師問我:自主學習、自由發展,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孩子的個性很強,以自我為中心,我們要求的課堂紀律、課堂秩序、行為習慣和平時要求不一樣,和社會上的要求也不一樣,怎麼辦?(任何教學都要有秩序,當然不能過於強調秩序。美國式無秩序教學已經嘗到了苦果,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教師既然是組織者、引導者,就要發揮組織、引導的作用,建立適當的教學常規,對教學活動要有計劃,對學生的活動在適當時候有一定的引導、約束。特別是在學生水平發展尚低的時候。)
7、一位老師教學生習作:寫一種水果。據說沒有相關的課文,學生不會寫。學了《我愛故鄉的楊梅》,學生仿寫,就寫得比較像。
(關鍵在於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回顧原有的生活體驗,僅僅停留在模仿,有時可以學到一些技巧,但千篇一律,思維受限制,寫不出好東西。)
7、《大自然的語言》:
師:預習了大自然的語言,都有誰在說話?
(根據學生說的,課件出示:白雲、螞蟻、大雁、蝌蚪、大樹。)
師: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請把你最喜歡的那節詩找出來,美美的讀一讀;想一想,為什麼喜歡它?
(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詩朗讀)
師:好!下面我們設白雲、螞蟻、大雁、蝌蚪、大樹五個合作小組,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節詩來研究,說說你喜歡它的理由。
【賞析】:教是引導步步深入,學生選擇有的放矢,各自鎖定鍾情的學習內容。這些內容體現著學生的興趣愛好;或反映著學生的學習要求;或聯系著學生的生活經驗;這一選擇,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趣,而且推動教學向縱深發展。
(教育和教學,是為培養人的,不是為讓學生高興的!學生喜歡的就學,不喜歡就不學!那科學探險那樣艱難的事、危險的事誰來做?課程標準的要求怎麼達到?怪不得現在生物、地理、勘探、農林這些學科根本沒人報考!我們基礎教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8、為了發展學生個性,一些教師給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選擇去學習、探究或評價。如分A、B、C三級測試,如果給學生自主選擇,他們往往選擇了與自己水平不相適應的級別。如為了得分高,能做A級的選擇了B級。這就不僅僅是教學的問題,因為個性的問題,往往涉及到心理學問題,但僅靠語言的鼓勵往往是蒼白無力的,應當在評價時有不同的政策。例如原來做C級題,能做到良好,現在做B級題,也能良好,那發展方面評價就要加分。原來做A級題,得良好,現在做C級題得優秀,發展性評價得分也不能加。
結論:學生個性化學習必須提倡,這是時代的要求!在發展學生個性的同時,應當全體學生都有一個基本的學習要求,就是社會培養的要求,就是課程標准和教材的要求!包括識字、朗讀、習作、口語交際的要求和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准則、行為規范等。這就是共性的。否則,個性發展了,卻不容於社會,不容於集體,不是教育的成功!
三、基礎與創新
1、《手術台就是陣地》:師:老師喜歡發言錯的同學!練習選詞填空:
連續—— 陸續—— 繼續——
由學生做、評、改正:連續— 陸續…… 繼續——
評: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要創設寬松的氣氛,讓學生真正動腦、動手、動口。不但要樂於學習,還要敢於探索、勇於合作,充滿自信。
2、《歡迎小雨點》:先理解感受小雨點,出示多媒體課件朗讀,沒讀好。然後說雨點——表達對小雨點的喜歡畫、唱(用生日歌的旋律)——想像小雨點落在那裡。學生說:落在池塘里,消失了,落在花叢里,花兒開了;落在雨傘上,嘀嗒嘀嗒;落在頭上,頭發變黑了……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最後再讀課文,還是沒讀好。(注重了活動,注重了想像和感悟、體驗。但是,朗讀、寫字、表達的能力淡化了。這樣的教學多了,語文會變得越來越虛。)
3、有些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貫徹《語文課程標准》中的「重感悟」、「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就只要求學生讀,對涉及到的一些語文知識不敢講,淡化分段和概括大意,對重點段、重點句也不敢引導學生加深理解,無論什麼課文都不敢進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是絕對不能,而是「不宜刻意」,不宜「系統、完整」。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的、集中的語法和修辭知識教學。」對於「感悟」,修訂大綱是「感悟、積累、運用」,課程標準是「積累、感悟、運用。」可見,感悟並不是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唯一的。)
4、《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新標准帶來新理念——關於「師生平等對話」的實踐與啟示》由一個案例:「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小貓種魚》的公開課尾聲,教師讓學生用「種」擴詞,並說句話。學生說了學多句子:農民伯伯在田野里種花生;媽媽在山坡上種玉米;我和姐姐在花園里種花……」這時,一個學生說:老師,可不可以說種太陽!學生鬨堂大笑。老師問:好孩子,可以,但你為什麼這么說?學生說:不是有一首歌叫《種太陽》嗎?「沒錯」,老師帶頭為這個學生鼓掌,「你能把這首歌唱給大家聽嗎?」學生邊唱邊跳。歌舞結束後,一個小女孩神氣十足地說:「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課堂上熱鬧起來,老師掩飾不住內心的興奮,把這個一鳴驚人的句子寫在黑板上,然後介紹了孫中山的事跡。「小女孩激動不已,兩腮緋紅。孩子們似懂非懂,但在老師激昂情緒感染下,都陶醉的笑了,那笑,肉如一朵朵燦爛的鮮花,開在每個人的臉上,開到每個人的心裡。」
(創新是有了,但基礎呢?如果連說話都不通,又談何創新?創新,必須是在扎實的基礎上才是合乎民族發展的需要。創新並不是第一位的語文素養,也不是最重要的語文素養,而只是語文素養的比較重要的一環。文化底蘊才是語文的核心!)
5、過去是教師主講,學生聽。現在是學生主講(主要是尖子生),教師插話補充。許多教師不講課文,而讓學生海闊天空,說長道短,甚至大談網上看到的新聞。彷彿教學的中心已經由教移到學上了,彷彿是課內向課外延伸。但是,讀書的時間少了,思考的時間少了,對課文中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運用的時間也被擠掉了。對於學生收集信息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有一定作用,但為什麼不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去延伸、拓展呢?
6、由於不再提倡逐段講解,一些課隨意打亂文章順序,而不進行梳理;任意肢解課文而不回歸整體。有時突然冒出一個或幾個句子讓學生分析比較。(沒有了語言環境和課文背景,語文的形象、情感、意境就沒有了,也就大大削弱了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材和學生是第一資源!是最寶貴的學習資源!
7、中期評估:市裡好學校學生朗讀幾乎都用喊。而郊區條件較差的學校則老老實實,讀好書、寫好字。雖然沒有多媒體,老師也沒有機會出去,但語文數學都學的扎扎實實。
結論:對於語文教育來說,創新是重要的,但絕不是最重要的!創新不能脫離基礎,在基礎學習中同樣可以培養創新的意識。語文課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語文的本質是「文化」!語文的范疇是生活!楊再隋教授:「語文課就是讓學生在絕大部分時間里學習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和口語交際。這就是語文課上的語文實踐活動,白白的浪費時間去幹些別的什麼,而不在語文課上進行語文實踐,這樣的課能說是語文課嗎?
四、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
合作學習能提高學習效率,合作學習與獨立學習是同樣重要的。
1、《高大的皂莢樹》:(1)自瀆思考,提出問題;(2)分組解決問題,先獨立思考,再小組討論。(3)匯報,教師組織提煉問題,再討論。
評:獨立與合作,每個人都動了腦筋,有自己的思考;但是,又能夠互相借鑒,互相促進。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指導緊密結合,保證了學習的效果。
2、讀(說、演、寫)給同桌聽(看):讀(說、演、寫)給同桌聽(看)的作用是什麼?是交流、相互影響、相互評價,共同提高。僅僅讀給同桌聽,讀完就完了,沒有任何目標,是無效的合作。(四季)
3、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小組討論為主。實際上討論時,有些學生不發言,有時學生權威壟斷發言權或誤導其他學生思維。而且討論在無序狀態下,往往停留在表面或問題的某一點,既無法展開,也無法深入。
提防學生權威霸佔課堂。由於生態平衡的關系,每個班總有一些特別活躍,特別聰明的學生。他們反應快,思維敏捷。往往回答問題搶先舉手,想的也比別人快。所謂「叫得歡的小鳥先得食。」老師的注意力不由自主會被他們吸引,更多地關注他們,給他們機會。小組討論,也是只有他們說話的份。兒童容易受榜樣的影響,更有從眾心理,有人先說,後來者紛紛跟上,思路就難以打開。這些人被稱為「學生權威」!處理不好,大面積提高難以達到,合作學習也成為無效的合作。
(解決建議:這是一種慣性心理、從眾心理。可以讓他們帶動其他學生學習,對他們的評價里,注重讓他們玩更高程度發展,側重他們「小老師」或「合作者」的作用。)
4、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三種層次)
(1)自由討論。
(2)分工:組長、主持人、中心發言人、記錄人、展示人。
(3)大家提出問題,討論篩選問題,分頭研究問題的不同側面,質疑問題,匯報、匯總。
結論:合作與獨立思考是並列的關系,有些時候需要合作學習,有些時候需要獨立思考。是並列的關系,可以融合,互相促進。合作學習不僅僅是小組討論,要探索真正有效的合作學習方式。
五、探究體驗和接受學習
1、許多教師反映:以讀為本,整天只是讀來讀去,沒有什麼東西!強調在讀中感悟,在讀中體驗,語文課是不是只要讀!
(要區分開來看待:一些優美的、抒情的詩文,可以通過多讀來體會、感悟。但不一定所有的課文都能這樣,例如一些比較平白的文章、說明性文章、應用性文章等,也許默讀、獨立思考或查閱資料更有實效。強調要重感悟,是對前一階段輕感悟,重分析的糾正。但感悟決不是唯一的,以讀代講也決不是語文最重要的、唯一的方式。語文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2、一位教師教完《小壁虎借尾巴》的主要內容後,安排了這樣一個環節:說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作用。簡筆畫松鼠或其他動物,續編故事。(過多的、無關的活動妨礙語文學習!這里的處理要注意,重點應在續編故事,其他動物的尾巴作用和畫尾巴,是多餘的。關鍵在於現象小壁虎的尾巴長出來以後會怎麼樣?會發生什麼事?其他動物尾巴和畫尾巴方面是為了讓學生拓展知識,體驗其他動物的尾巴的作用。但是這種體驗不是語文課的任務!是自然課的任務!在語文課中是一種無效活動。如果在教學主要任務完成後,利用這個拓展活動來開展口語交際應當不錯。)
3、《秋天到了》:葉子變成什麼顏色?葉子怎麼落下來? 畫出來。學生沒畫完,老師叫起來:說停就停,那個停筆最快?然後進行說詞:一片,一片片……又指導讀「落」字:要讀得又輕又慢,便做手勢邊讀。(過多的接受變成灌輸!環節太多,學生很難跟上,教師組織活動有困難。為趕進度而沒有完成的活動,除了浪費時間和削弱了老師的影響力之外,就是給學生許多的無奈。當時一個學生拿一張紙拋落,像落葉一樣,教師沒有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體驗活動。那些亂七八糟的活動,不如改讓學生美讀,邊讀邊想想落葉飄飄的樣子。)
(結論:體驗是需要的,親身的實踐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有時是終生難忘的。而且在探索過程中的思維方式、探究精神、合作精神等培養,是其他學習方式不可替代的。但是,活動的安排要切合實際。一方面是教學的實際,教學內容能夠安排、設計活動。促進教學的進程,幫助學生發展。另一方面符合學生實際,學生能做,樂做,做了能發展學科專長。過於強調綜合性活動,沒有學科特點,那就不是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