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七年級上冊所有通假字
1、項為之強 「強」(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說乎 「說」(yuè) 通「悅」 《〈論語〉十則》專
3、誨女知屬之乎 「女」(rǔ) 同「汝」 《〈論語〉十則》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論語〉十則》
5、路轉溪頭忽見 「見」(xiàn) 通「現」 《西江月》
6、一切烏有 「烏」(wū) 同「無」 《山市》
7、裁如星點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陳太丘與友期》
B. 七年級語文書上冊全部的通假字,快告訴我,急急急!!!!快快快~~~
1、項抄為之強 「強」(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說乎 「說」(yuè) 通「悅」 《〈論語〉十則》
3、誨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論語〉十則》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論語〉十則》
5、路轉溪頭忽見 「見」(xiàn) 通「現」 《西江月》
6、一切烏有 「烏」(wū) 同「無」 《山市》
7、裁如星點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陳太丘與友期》
C. 語文版七年級上的所有通假字
七年級(上冊)
例句 通假字(讀音) 本字 出處
1 項為之強 「強」(jiā) 「僵」 《童趣》
2 不亦說乎 「說」(yuè) 「悅」 《〈論語〉十則》
3 誨女知之乎 「女」(rǔ) 「汝」 《〈論語〉十則》
4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智」 《〈論語〉十則》
5 路轉溪頭忽見 「見」(xiàn) 「現」 《西江月》
6 一切烏有 「烏」(wū) 「無」 《山市》
7 裁如星點 「裁」(cái) 「才」 《山市》
8 尊君在不 「不」(fǒu) 「否」 《陳太丘與友期》
七年級(下冊)
9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扳」(bān) 「攀」 《傷仲永》
10 賢於材人遠矣 「材」(cái) 「才」 《傷仲永》
11 對鏡帖花環 「帖」(tiē) 「貼」 《木蘭詩》
12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yé) 「耶」 《孫權勸學》
13 孰為汝多知乎 「知」(zhì) 「智」 《兩小兒辯日》
14 滿坐寂然 「坐」(zuò) 「座」 《口技》
15 止有剩骨 「止」(zhǐ) 「只」 《狼》
翻譯1、僵硬
2、高興、喜悅
3、你
4、智慧
5、出現
6、沒有
7、僅僅,僅有,才達到
8、用在疑問句尾表示詢問
9、拉著
10、有才能的
11、粘貼
12、語氣詞
13、智慧、聰明
14、座位,此處指座上的人
15、僅僅,只有
D. 七年級語文的通假字
1.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的「汝」和「知」
2.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的「善」回
3.「對鏡帖花黃答」的「帖」
4.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說」
5.子日:「由,誨女知之乎?」的「知」和「女」
6.「扁鵲望桓侯而還走」的「還」
7.「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的「齊」
8.翁曰∶「無他,但手孰爾。」的「爾」
「以」和「而」字的解釋:
「以」:
1.可「以」為師矣:憑借
2.命小奚「以」木簡束書從∶介詞,用
3.天下之「以」躁急自敗:因為,緣故
4.「以」為且噬己也∶以為,認為
「而」∶
1.馬無故亡「而」入胡:然而
2.俄「而」命母弟慕利廷:時間詞
E. 急求語文初一上冊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1、項來為之強 《童趣》——強通僵,源僵硬。
2、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說通悅,高興。
3、誨女知之乎 《〈論語〉十則》——女通汝,你。
4、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十則》——知通智,智慧、聰明。
5、路轉溪頭忽見 《西江月》——見通現,出現。
6、一切烏有 《山市》——烏通無。
7、裁如星點 《山市》——裁通才。
8、尊君在不 《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七年級(下冊)
9、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0、賢於材人遠矣 《傷仲永》——材通才,才能。
11、對鏡帖花環 《木蘭詩》——帖通貼,粘貼。
12、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孫權勸學》——邪通耶,語氣詞。
13、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辯日》——知通智,智慧、聰明。
14、滿坐寂然 《口技》——坐通座,座位,此處指座上的人。
15、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F. 初一上冊語文書世說新語兩則中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實詞和虛詞有哪些
1、通假字
《陳太丘與友期》中「尊君在不。」其中,「不」通「否」, 讀 fǒu,表示否定,相當於「嗎」。
2、詞類活用
「友人慚」 意動用法。慚:感到慚愧。
3、實詞
(1)內集:內,這里指家庭內部。集,指聚會。
(2)驟:急。
(3)紛紛:形容雪花紛飛的樣子。
(4)擬:相比。
(5)期:約定。
(6)委:丟下,舍棄。
4、虛詞
(1)「與兒女講論文義」中的「與」,作介詞用,可譯為「跟」「和」等。
(2)「俄而雪驟」中的「而」,與「俄」構成副詞性片語「俄而」,表時間短促,可譯為「不久」等。
(3)「若柳絮因風起」中的『未』,介詞,可譯為「趁」「乘」等。
(4)「去後乃至」中的「乃」,副詞,表示時間相接或在前面的條件下產生的結果,可譯為「才」。
(6)七年級上冊語文通假字擴展閱讀
《<世說新語>二則》是「親情單元」中的文言文篇目。這兩篇文言文分別從長輩對晚輩的尊重鼓勵,和晚輩對長輩的維護兩個角度出發,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庭風貌。
本課課文選自《世說新語》一書,此書從多方面反應當時的社會生活。除高尚廉潔的品德外,編者猶為贊許深沉豁達的胸懷雅量、機智敏捷的言語應對,所以本課所選兩則都是表現少年兒童聰慧方正的正面形象,側面體現了當時士人的文化修養、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世說新語》由南朝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原八卷,共一千多則,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選錄於人教2016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8課,包括《詠雪》和《陳太丘與友期》兩篇古文。《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G. 七年級上期文言文通假字全部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說(yuè):通"悅",愉快。 2、誨女知之乎?......是知也。(《論語十則》) 女:通"汝",你。知:通"智",聰明。 3、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還:通"旋",回轉,掉轉。 4、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齊:通"劑"。 5、擔中肉盡,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樂羊子妻》)亡:通"無"。 河曲智叟亡以應。(《愚公移山》)亡:通"無"。 7、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為學》)屏:通"摒"。 8、對鏡帖花黃。......火伴皆驚忙。(《木蘭詩》)帖:通"貼"。火:通"伙"。 9、無他,但手熟爾。(《買油翁》)爾:通"耳",相當於"罷了"。 10、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爭:通"怎"。 11、路轉溪頭忽見。(《西江月》辛棄疾)見,通"現"。 才美不外見......(《馬說》)見:通"現"。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見:通"現"。 12、滿坐寂然,無敢嘩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傷仲永》)扳:通"攀",牽,引。 14、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聰明。 16、一厝逆東,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問渠那得清如許。(《觀書有感》)那:通"哪",怎麼。 18、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三峽》)闕:通"缺"。 19、昂首觀之,項為之強。(《閑情記趣》)強:通"僵",僵硬。 20、儐者更道,從大門入。(《晏子故事兩篇》)道:通"導",引導。 21、縛者曷為者也?(《晏子故事兩篇》)曷:通"何"。 22、聖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故事兩篇》)熙:通"嬉",開玩笑。 23、飾以玫瑰,輯以翡翠。(《買櫝還珠》)輯:通"緝",連綴。 24、此何遽不為福乎?(《塞翁失馬》)遽:通"詎",豈。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輸》)距:通"拒",擋。 26、公輸盤詘,而曰......(《公輸》)詘: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記》)衡:通"橫"。 困於心,衡於慮。(《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衡:通"橫",梗塞,這里指不順。 29、虞山王毅叔遠甫刻。(《核舟記》)甫:通"父"。 3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簡:通"揀",挑選。 31、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錯:通"措"。 32、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唐雎不辱使命》)倉:通"蒼"。 33、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山市》)裁:通"才",僅僅。 34、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適:通"35、為天下唱,宜多應者。(《陳涉世家》)唱:通"倡",倡導。 36、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以:通"已"。 37、將軍身被堅執銳。(《陳涉世家》)被:通"披"。 同捨生皆被綺綉。(《送東陽馬生序》)被:通"披"。 38、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馬說》)食:通"飼",喂。 39、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材:通"才"。 40、其真無馬邪?(《馬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41、自余為僇人,......(《始得西山宴遊記》)僇:通"戮",遭到貶謫。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峽江寺飛泉亭記》)暴:通"曝"。 43、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曾:通"增"。 45、入則無法家拂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拂:通"弼",輔佐。 46、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岳陽樓記》)具:通"俱",全,皆。 47、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屬:通"囑"。 48、饌酒食,持其貲去。(《越巫》)貲:通"資",資財,錢財。 49、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太丘與友期》)不:通"否"。 50、玉盤珍饈直萬錢。(《行路難》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魚我所欲也》)辯:通"辨",辨別。 5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與:通"歟",語氣詞。 54、鄉為身死而不受。(《魚我所欲也》)鄉:通"向",從前。 55、欲信大義於天下。(《隆中對》)信:通"伸"。 56、自董卓已來......(《隆中對》)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從也。(《曹劌論戰》)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支:通"肢"。 59、雞棲於(《君子於役》) :通"橛",指為棲雞做的木架
H. 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文言文的通假字(全部)
這些是我所知道的希望能幫助你
1.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鄭專人買履》
2.反歸取之——(「屬反」通「返」,返回)《刻舟求劍》
3.以土礫凸者為邱——(「邱」通「丘」,山丘)
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幼時記趣》
4.略無闕處——(「闕」通「缺」,空缺)《三峽》
5.土人謂之「傍不肯」——(「傍」通「旁」,旁邊)《以蟲治蟲》
6.人皆伏其精練——(「伏」通「服」,佩服)《梵天寺木塔》
7.不亦說乎——(「說」通「悅」,愉快、高興)
悔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默而識之——(「識」通「志」,記住)《論語》八則
8.止有剩骨——(「止」通「只」)《專題 狼》
I. 七年級語文上 通假字 一詞多義 古今異義 詞類活用總結
七年級上: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坐: )
反歸取之(反:)
略無闕處(闕: )
土人謂之「傍不肯」(傍: )
人皆伏其精練(伏: )
2、古今異義
至之市,而忘操之(操: )
及反,市罷,遂不得履(及: )
是吾劍之所從墜(是:指示代詞,這兒,今是判斷動詞)
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
至於夏水襄陵(至於: )
沿泝阻絕(沿: 溯: )
雖乘奔御風(奔: )
不以疾也(疾: )
方為秋田之害(方: )
歲以大穰(歲: )
但逐層布板訖(但: )
匠師如其言(如: )
3、詞類活用:
雖乘奔御風(奔: )
不以疾也(疾: )
每至晴初霜旦(霜: )
匠師如其言(如: )
七年級下
1、通假字
2、古今異義
處決如流(處決: )
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齷齪: )
既薨(既: )
普明日復奏其人(明日: )
普顏色不變(顏色: )
卒用其人(卒: )
非顯者刺(刺: )
池中奇峰絕壑(絕: )
3、詞類活用
亦荊吳形勝之最(最: 副詞用做名詞,最美的地方??)
富人於五所園也(園: )
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下: )